作家唐国明用后40回再现出来的曹雪芹文笔,完整了《红楼梦》全本_鹅毛_红楼梦_半途

作家唐国明用后40回再现出来的曹雪芹文笔,完整了《红楼梦》全本

黛玉“泪”与宝钗“药”——唐国明用后40回再现出来的曹雪芹文笔,如此完整了《红楼梦》全本

(提醒:本篇正文的内容从下面的第5张图片下开始)

唐国明说:文学是人类共同猜想的方式。唐国明说:尤其为利禄等死,不如为千古留名而生。

唐国明写《读项羽》诗说: 宁学项羽做自我,不学古人成皇奴;了却天下纷争事,只给虞姬当丈夫。

唐国明说:我有长风情怀与鹅毛风范;我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

唐国明说:我说的“长风情怀”就是流传千古的抱负”;我说的“鹅毛风范”就是不记功利得失对一件造福万世之事的坚持。

唐国明半途哲学名言: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此刻是我们唯一的财富。除了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唐国明2019年6月出版开创半途主义的《 鹅毛诗 》集。

半途主义就如主张“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思危奋发图强”的唐国明在《零乡的模样》一诗中表达的那样——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

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唐国明开创独特的“诗意流”创作方式,写出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把士兵,作为一个传声筒,将所有的声音发了出来。写出了一个士兵面对以诗的形式涌出的思潮激流冲击中,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坚守与责任。以士兵这个故事道出了皇权文化这棵树是怎么从根长向当今的。作为一个士兵,他一直在坚守要塞、坚守在此刻、坚守着自己的使命。确不断面对一些无知的事情,让他置于那种似永在途上无归的不安。作品让人认识到我是什么,我就是坚守在此刻的过客。 更让人思考——此刻,一切顺道路而去,顺河流而来。我们是不是还如那个士兵一样老停留在那个此刻,那个要塞里,那个使命里,那个等待里。

展开全文

2022年出版,奠定唐国明文人、诗人、哲人地位、具有飞诗流意、鹅毛飞扬结构、读后能烧得你飞起来的“诗意流”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是一部与长城相关、弘扬人类优秀品质,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开创“诗意流”文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是一部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史诗与交响曲;是与唐国明的《鹅毛诗》、《零乡》构成半途主义系统的三部曲之一。

《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既是诗歌史中海子想耗尽心血没有实现完成的,而唐国明自然完成的大诗,又是小说中的史诗。

唐国明介绍他的书《零乡》时,如此说——

《零乡》就是一个展示在无归的现实路上,表现不停进取乘风破浪精神的文本。

《零乡》更像是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一样的以非虚构、跨文体、自传、百科全书的多种方式;以“为让你认识我自己,我在如此反复地言说给你听”的架势,写出了一个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之人,在时世推移中,在各种交响与交织土壤下,时有无乡之感、时有“无用之王”之叹的历程——通过这种状态的描写,反映出那种远离故乡没有归宿感,折回故乡却发现故乡已不是故里的场景,在似梦似游,无所追寻,无处追寻的漂泊中,一边是对我在时代进程中失去了消失了的乡村故土用记忆性的文字修复还原、一边在现有文字古迹中对自己精神故土的追根溯源、一边是在精神游走中去寻找自己心灵归属故土的心路历程,及我在这种历程中的徘徊、游走、寻根、回忆里,道出了作为进入以网络式漂泊生存的人类一种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与对这个世界迅变的陌生感的‘零乡’现实,向世界追问我们到底是为梦想而在?还是因迷惘成病而空?在这个无答案的难题面前,我们只有在无归似归中继续流浪,不得不又继续漂泊的“零乡”现实。使每个有同样经历的自我永远成了一部被“零乡”化了的“零乡”史,成就了“半途哲人”的名言——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我们只是在此刻,我们成了途中的我们,我们成了被“零乡”的我们。——同时此书也揭秘了我是如何以考古方式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文字,写出鹅毛诗,论证哥德巴赫猜想与3x+1猜想,又是如何成为半途哲人的。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我如何从一个看牛山山顶上如何到了岳麓山山脚下,与几百个女孩如何交往,又如何成就了人家认为不可能成就的梦想的。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支撑着我?若想详知,请读我《零乡》一书。

若说21世纪是流行我唐国明提出的半途主义哲学的世纪,那么《零乡》注定是一本以小说、百科全书、自传,传达唐国明提出领悟的半途主义哲学最易懂的好书与扛鼎之作。

《零乡》虽然有些重复但表达形式不同的内容,但恰恰是这些“来回拉抽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重复的内容,以我成才、求索的波折思路历程将此书更好地结成了一个叫“零乡”的体系;突出了人类重复此刻、此刻重复的重大哲学主题。同时《零乡》文本中用一种年月日期时间的方式,表达了速变时代,我们被置于一种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的“零乡”状态。

什么是半途主义——半途主义开创者,著名作家唐国明如此作出回答

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成就天下的人。

半途主义,既是哲学思想,又是文学观念。就如半途主义开创者唐国明,用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诗意流方式,在他的半途主义三部曲《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零乡》中表述的那样——

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

人只有把自己放置在半途上,才有成就自己的多种可能。我们都是半途上的产物。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成就天下的人。

此刻一切都在途上,面临着此刻命运;我们此刻的命运,即使千难万险,也要把握住一个又一个此刻,以“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修德安和天下”的精神,去成就自己与天下,去成就自己与天下那个渴望的归。让自己归于天下,归于奋发图强的途上。在无数不确定中,归于能看到摸到的天下此刻。

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此刻是我们唯一的财富,万物永在途上。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已经没有别处,没有远方,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只有一条我们无路可逃之路,只有零乡,只是在此刻。

我们的生活不是在别处,我们只是生活在途上;学生问死,道听途说,闲言碎语;为菜米油盐酱醋茶或钱权名利诗酒花,奔波不停,劳作不息。

在n是整数前提下,要么永远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无内的流动时空途中,永存而在地转圈,将自己消解耗尽;要不就是处于“2的n次方”那个至大无外、能自由而行的时空途中,将自己无限永恒。

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或当你到达1时,你想抵达2;当你到达2时,你想抵达4。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半途,被置于一种飘着永远抵达不了尽头的无归的零乡状态。

在瞬息万变,难以确定的世界,无归的我们,只有将天下、路途、此刻当作有归的故乡、有归的家。只有归于天下、归于路途、归于此刻,一个又一个此刻地乘风破浪;一个又一个此刻地归于途上与天下——抵达1时,再去抵达2;抵达2时再奋进地抵达4。如永在半途之上,披荆斩棘,一个又一个此刻地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永在途上地将天下万古流传的事业开创。

唐国明定理:

1、“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

2、万有在增减变化,而不在生灭。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造化中,太阳永不会熄灭。

3、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半途就是一种飘着永远抵达不了尽头的无归的零乡状态。

唐国明将世人诟病不休的龙头蛇尾丑八怪样的120回《红楼梦》,再现出了曹雪芹原来全部完成的100回《红楼梦》原本西施的样貌。

《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的“考古复原”根据与资料来源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

再现曹雪芹文笔就是将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续写的部分剔除,留下曹雪芹的原文部分20回。

唐国明说: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半途哲人、鹅毛诗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诗意流作家唐国明作品

在冷板凳上流浪的泪与鹅毛诗盖全唐诗的药

1、2019年2月18日至2023年3月21日:一些私事小记

一、……想想自己,想想那些为钱码字的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担当,也没想到什么文学与文化使命,只对钱负责,以文化工厂的形式制造沙漠上的“文化烂草”、文化工业下水道里的污水泡沫……而大多数人被挂在一个虚构的框架半空中,上不去下不来,又被各种什么贷绑架着又不能离开、又不能移动,一动就会掉下去,在又不甘心掉下去的困境与夹层中,过着自己不想要又不得不要的生活……想到这些,我又茫然起来,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二、自2001年租住到岳麓山向阳坡。在这里,完成了《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而得“曹雪芹再世”之称。后因“鹅毛诗”又获“云梦湖边的天鹅”之号,又因写有自由古体诗而被叫为“盛唐公子”,因寄居岳麓山,又获“麓山公子”之名;每日食一餐饭已成常态,又有了“一餐饭先生”之誉;因2018年秋,搬到原租住地几步远的地方的一个地下室租住,又被叫为“地下室先生”。门一开走出去几步,便是校园中女子如明月清风行走的木兰路;门一关,便会不由想到柳宗元写到的《江雪》诗,便改之吟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自钓寒江雪。

三、我们何去何从,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凡是我们能收割到的知识麦子,我们都要去收割进自己的内心仓库里。……在封建皇朝,做官的不但学问要好,而且人品也要好,在学问人品上要称得上是社会楷模,所以在封建皇朝,有很多好的文人大都是官员,有好多官员大都是文人。所以我们不要再做只会单腿走路的残疾人,而应该做学会双腿走路的全人。我们不但要为自己为祖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也要为全人类做出自己应该做出的贡献,为全人类服务。

四、在《奇妙的汉子》录制现场,遇见了一位正在与编导对台词的小妹妹,叫玛尔娜,一身如丝如雾笼着,衣裙拖地,看到她让我有点恍惚,似乎遇到《红楼梦》里的某个妹妹。对词的时候,编导跟我说,我可以在自介前加一句显示自己文人气度的话。在录制前的头一晚上,我想来想去,觉得“不失长风情怀,已具鹅毛风范”用来表示我最贴切。节目录制完毕,回到长沙,晚上读到2015年年底去武汉湖北卫视录制完《今日没烦恼》节目后,回到岳麓山向阳坡写的《初恋武汉》一诗——我的泪水洗不掉你遮挡阳光的尘埃/我的力气推不动你填满大街小巷慢滚的轮胎/我的烦恼即使汹涌如滔天而下的雨/再也还原不了你越来越小的东门湖海/作为一个路过的鹅毛诗人,只能/如天鹅一样飞上黄鹤楼/留下几片洁白的羽毛/然后,如一个刚出山林的隐士/从长江大桥上下到有渡船的码头/随一页挂着涨满风的帆/再从你的樱花裙下一梦醒来——读罢这诗,不由得在夜雨声中惆怅起来。

五、在2015年鹅毛诗网上走红的时候,一个网上读者说出“鹅毛诗盖全唐诗”时,另一个网上读者说出“当我们把诗歌杀死在自己怀里的时候,《鹅毛诗》再次复活了诗歌”时,我读到的那一刻,便于2019年6月7日至7月5日写了一首自由古体诗《雨夜抒怀》:“十年征战在大荒,大野中央我为王;云梦湖边天鹅在,鹅毛诗歌盖全唐。黛玉太虚幻中去,宝钗香尽雪里亡;但愿今生得虞姬,安和天下再称王。”然后于10月1日为国庆抒怀写出“雷劈不倒、风雨不垮、火烧不灭,奋勇迎接那些扑面而来的雷鸣火闪。”

六、由于写不出理想的“真诗”,我感到空无,与活着的无意义,那时“死亡”的意识,时刻冲击着我;所以1992年,还是一个高二学生不想写“假诗”的我,放弃了写诗。直到2009年在灵感的挤压下写出鹅毛诗。就这样在山摇地动的浪潮冲击下,坐怀不乱地做写作的“托尔斯泰”与“萨特”式贵族的我,在口水、垃圾、下半身、屎尿诗飞扬跋扈的时代让鹅毛诗出生了。

七、回望人类文学,文学的最初形态是从诗开始的。诗最初的起源来自于祭神的话语,是用来颂神说给神听的,对神言语的吟唱。另一个来源就是山歌与民歌,是来源于情。到屈原《楚辞》的诞生,才出现真正的诗人;而《楚辞》也是楚国民歌的一次文学化实验。可以说,诗歌是能歌的诗,是歌出的诗。

八、在我国,尤其古代,很少有真正以文为生的诗人或作家,一般是在没获取功名之前之后,或屡试不第或人生失落而作诗作文。就是李白与柳永,他们不是真正的职业诗人;一个求官无门,放荡江湖,游历山川醉生;一个科场运气不佳失第后,在香艳篱围中梦死。

九、很多人问我自由古体诗什么意思,我直白的说,就是去除很多条条框框,取其五言、七言或其他几言形式,如民歌一样只求上口、合口,自然写大意境之诗。龙书剑先生于2019年11月15日夜发了首叫《山家悟》的古体诗给我,我被诗句——“不视石块可筑梁,更须瓦片安万家。”——惊住了。至2020年6月23日晚,又把他到千工坪镇岩板井观荷所得一首发我,我便写了首《桃子湖见荷所得》唱和道:麓山无意挖荷池,引来山水自成溪;养得高洁婷婷立,不再埋首出污泥。

十、至于什么是摇滚,我在2018年2月写的一首《什么是摇滚》的诗里表述过:是诗与思的喊叫,是血对灵魂声音的燃烧,是内心对现实思想后发出狂风一样的咆哮/是思危奋发图强的呐喊,是修德安和天下的呼啸,是大雪从长空飞舞而下的奔跑,是诗书中腾空而起满天的鹅毛,是拍浪而起冲天而上的滚滚洪涛/我摇滚,我燃烧;哪怕倒下,尸体成了骨头;但我摇滚的呐喊会如狂风一样在永不停息地吹着时间跑

十一、我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让《红楼梦》摆脱了“龙头蛇尾”的处境,再现成“龙”横空出世。

十二、分别论证过“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 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万有总在途中公式。得出了半途主义哲论。2018年春季在北京《顺义文艺》杂志第一期发表小说《被圈套的与被超越的》,这是一个第一次关于我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小说,也是第一次将其数学成就以文学形式发表出来。2018年10月以写我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得出自己结论的小说《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获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届中融青年原创文学大赛”入围奖。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获得“半途主义哲人”称号。

十四、什么是鹅毛诗——最直接最让人懂的回答,鹅毛诗就是用血喊出来的,是以鹅毛大雪之势从天空飞舞下来的,那种让你读后有飞起来感觉的诗歌。更是一种在无归状态下想有所归、确处于无归感觉的诗歌。

十五、面对诗歌被普遍口语化、垃圾化、下半身化、屎尿化举行轰轰烈烈葬礼的当下, 至少鹅毛诗对现代诗歌有三大贡献——(1)、它是半途主义诞生的标志。它是在诗歌日渐被普遍口语化、垃圾化、下半身化葬送危机下,一种保卫诗歌、圣洁诗歌、复活诗歌,让诗歌重回文学皇冠位置的鹅毛精神与行动;(2)、它是又一种重生树立起来的诗歌典范,并且开拓了诗歌清风明月式的新意境与新视野。将我们熟知的词陌生化成“月光裙子,太阳裙,月亮蝴蝶,鹅毛床,鹅毛衣裳,月光酒,芦花小裤……泪筐……”大胆的运用村庄、稻田、麦子、鹅毛、月亮、太阳、芦花、群鸟组织它的云梦湖边村庄的世界,并且用出让人意想不到不同于常规的新意;(3)、它复原了诗歌原生的纯洁性、音乐性、民间性。具有我唐国明鹅毛风范肉、清风明月骨、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让人能重生体会到唐诗宋词带给我们粮食、香草与清风明月女子的巅峰感觉之诗。

十六、读过我鹅毛诗的读者——作家文萍说:……像是高原地带冰山下的雪湖,让人读后不知不觉生出向往朝圣之心。美国作家、编辑虔谦说:……如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喋喋不休,千回百转,最终到达一个希望的最高景点。旅行疯子陆原说:一读起来就能让人如同置身一尘不染轻、清、白、净“雪国”世界……诗人刘泽达说:他的诗歌……可以吟,可以诵,可以歌唱,像给汉字安装了灵动飞翔的羽翼,谓之鹅毛一掷能飘,并非诗歌如片羽一文不值!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大学生方鸿蕊 、拓玮珺说:月亮上有个唐国明,他的鹅毛诗如鹅毛干净洁白。一个网名为“宝”的人说:鹅毛诗盖《全唐诗》。是现代诗发展到海子高峰之后的又一个现代诗歌高峰。

十七、自我唐国明2009年4月10日、11日、12日、13日、15日五天写的《云梦湖边的村庄》100多首组诗后,到具有典型性的鹅毛诗《雪白的鹅毛雪白的墙》发在2015年第2期《诗刊》上半月刊以来——2015年2月14日《西安晚报》以题为《湖南鹅毛体诗人唐国明走红新媒体》报道鹅毛诗。2015年3月21日天津《今日新报》记者彭辉以题为《不满诗歌被“搞脏”——唐国明:“鹅毛体”能让诗歌更干净》的整版报道。2015年3月28日,唐国明网上发帖《鹅毛体诗人唐国明:愿3000万出售100多首诗的终身版权》,此贴一挂在网上就引起极大争议与关注热度。2017年12月27日、29日、31日连续三个晚上湖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晚间”以各种形式为题报道了唐国明鹅毛诗的事迹。2019年8月6日《西安晚报》报道《鹅毛诗》出版。唐国明在序言里说——鹅毛诗从2009年产生,2015年网上走红,到2019年出版时已经诞生10年了。出版时诗集按年排选的方式,整本书挑了唐国明至2019年前所写的208首诗歌,包括前言里的5首、后语里的1首、正文202首,共6000多行,其中于2009年4月10日、11日、12日、13日、15日写的——最具鹅毛诗特征,取名《云梦湖边的村庄》的100多首诗,全放在此书中了。这样便于读者,也便于专业人士研究。

十八、而鹅毛诗究竟是什么,唐国明说:若问我什么叫鹅毛体与鹅毛诗,我会说,鹅毛体指的是鹅毛诗人唐国明鹅毛一样的本质。鹅毛诗就是让你看着就想读,读后就想唱,读唱后飞起来的诗。理想的好诗就如一阵大风,能把你的一切意识席卷进去;让你读后飞涌起来的诗才是真正的诗。所以在我所有诗稿中,凡是读后,没有飞起来感觉的诗,不是我理想的诗,多数被我删除。网上有的贴文都只能算是草稿,只有成书出版出来,或收进我自制书里才算是定型的。

十九、我唐国明还写诗总结说过——鹅毛诗是什么,它是以唐国明一周内所写的100多首组诗《云梦湖边的村庄》为起始典范;它是唐国明为保卫即将被毁的诗歌,飞扬他鹅毛诗歌理想的英雄呐喊与赴汤蹈火清醒抗争的天鹅绝叫;它是一种让诗歌重回诗歌,让诗歌脱离世俗的污泥浊水回归圣洁高贵本色的鹅毛舞蹈;它是具有唐国明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粮食、美女与香草。鹅毛诗人是谁,他是云梦湖上的天鹅,污泥上的佛草,不落地的鹅毛,传播天籁的群鸟;他是积雪的山顶,山间炊烟袅袅的乡村,天空洁白的鹅毛云;他是隐居麓山多年人称曹雪芹再世的神仙哥唐国明。

二十、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诗意流小说。诗意流小说,也叫鹅毛小说,什么是诗意流小说,就是吸收了诗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手法,集诗、思、事,像鹅毛脱离了天鹅,迎风四处飞舞,鹅毛仍然是这只天鹅身上的鹅毛。

二十一、诗意流开山之作是《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2019年4月江苏无锡市《太湖》杂志双月刊发表我诗意流小说开山之作《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太湖》杂志社社长陆永基先生在本期杂志卷首语中评价说——历史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它的前溯成因与后续影响,更多是可以用不同的视角解读出不同的意义,从而予人以现实的启迪。唐国明《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是一个大胆而又有独见的文学尝试。文章立意高蹈,器局浩大,运笔恣肆,壮阔中不乏精微。2019年4月23日其全文转载于“中国作家网”。《小说月报》2019年第6期将其列入报刊小说选目。2022年4月出版集22年心血,汇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开创诗意流、企图以文学形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的百科全书式史诗,18万多字的长篇《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二十二、半途主义扛鼎之作《零乡》。关于《零乡》我在回答《潇湘晨报》与《长沙晚报》的记者采访时说过:“要创作一部大师级的作品。”一个作家一辈子只要写出一部伟大的作品就足够。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自己构思和创作的长篇小说《零乡》。《零乡》尚未出品,但作为“附件”《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却在杂志上发表,并引发不小反响。“作品比较前卫。”《零乡》故事很淡,情节也很简单。主要讲述了一个富有的“我”与西藏女子卓玛因诗相恋,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卓玛离开了“我”。“我”开始感到人生的虚幻,从此进行了游走。在这种游走与思念中,“我”开始了在梦里对卓玛的寻找,在似梦似游中,“我”突然觉得应该要留下点什么,就以考古的方法再现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雪芹文字。“最终他们还是没有在一起。”小说的结尾,“我”追到了卓玛出生的西藏。但到了西藏后,却突然陷入了空灵,无所追寻,无处追寻。“主要是反映出当前‘漂一族’那种远离故乡没有归宿感的状态。这是小说取名《零乡》的缘故,至于是否就是写我自己,到时看了,就知道了。”

二十三、对于《零乡》,我还说:《零乡》至今还没面世,“我还想把它写得更完美”。它到底会如何完美?“我会给喜欢我的读者一个好的交代”。通过“我”, 那种远离故乡没有归宿感,折回故乡却发现故乡已不是梦里的场景,不得不又返回远方继续漂泊的无乡现实精神困境里。在似梦似游、无所追寻,无处追寻的漂泊中,一边是对我在时代进程中失去了消失了的乡村故土用记忆性的文字修复还原、一边在现有文字古迹中对自己精神故土的追根溯源、一边是在精神游走中去寻找自己心灵的归属故土的心里历程。及我在这种历程中的徘徊、游走、寻根、回忆里,道出了作为进入以网络式漂泊生存的人类一种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与对这个世界迅变的陌生感的“零乡”史实,向世界追问我们到底是为梦想而在?还是因迷惘成病而空?在这个无答案的难题面前,我们只有在无归似归中继续流浪,使每个有同样经历的自我的历史永远成了一部令人回味的“零乡”史诗。

二十四、2014年12月15日壹早报记者熊其雨在《……小说<零乡>盼出版 ——红楼书痴创作16年,前后修改数百次》中说:几天前,他创作的《零乡》终于成稿。对于《零乡》,2021年我还说:《零乡》就是一个展示无归现实路上,表现永不停息乘风破浪精神的文本。

二十五、开创鹅毛帖, 2014年1月6日湘声报在《“红楼痴人”唐国明:梦与现实的回归》专题报道中说:“他的一幅字换得了3000元报酬。”唐国明称:“所谓的书法,就是书无定法。大凡古代有开创性的书法大家,都是另避蹊径,而不是死守道法。应该有自己那份自然的‘仙风’与‘灵骨’。”“甚至开笔也未必要入前人的套套,应该有自己的方式,通过字体来呈现自己的神韵与风骨,甚至自己当时的心情。并且书写的帖的内容最好是自己的诗文为最好,那样呈现在纸上更能显自己的个性。”“要想让自己的毛笔字有一天有人愿意掏钱收藏,不光是像有些先生是日长天久的练帖练出来的,有的也应该是日久天长的人格与自身人文素养与天下情怀的积淀随意自然孕育出来的天鹅。”

二十六、2014年9月9日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凡人城事”栏以专题《自拍电影的神仙哥》对我把自己对梦想追求之事自拍成电影的行为进行了展示。2014年我自拍了6部电影,代表作是《黑夜的故事》。我认为:电影不是表演,而是表现。

2、写于2019年4月19日,2020年以《父亲教的风水学》之名发表于北美洲《世界日报》副刊:寒门书香

作为靠田吃饭的山坡上人,一般不接村构寨,都是建在山坡自家责任田的梯田中央或把屋子建在离自己田园近的地方,一家人与一家人的距离有的近得上屋接下屋,有的远近呼喊听得见。木楼就这样零零星星独立地卧在梯田之间。正屋两边的横屋,要依坡而建,要依坡用石头垒砌一块平地出来很费劲,所以就横屋一头依地,一头用三根高大杉木,下悬空,上与依地横屋结为一体,这样也就成了吊脚楼。另外,两边都放有两条大长凳的正堂屋叫“堂屋里”。叫“茶堂里”的地方就是厨房兼吃饭的地方,至于为什么叫“茶堂里”,跟习惯中午喝油茶有关,久而久之便把做饭吃饭、做油茶喝油茶的地方叫“茶堂里”了。“茶堂里”的结构全都是在火塘边摆有一张杉木做的长方板桌,不管谁家的饭桌都发黑发亮,饭桌不但是一家人餐餐围着吃饭的地方,饭桌的抽屉也是放油盐的地方。山里人吃食简单,每餐就是一个菜。还有一碗炒完菜后,朝锅里放点清水再加点盐叫“浪锅汤”的洗锅汤。这就是养育出我的故乡。

离开故乡,漂泊多年后,每有人问起我的文化家底,我的启蒙教育来自哪里?作为出生在山里的我,唯一的文化家底与文化启蒙,都来自于会看山看水的父亲。有时他到外面给人看山水回来,也跟我很有兴致的跟我讲什么“有生气的地方,地形就隆起,没有生气的地方,地形就枯槁。”然后叫我去打一大竹筒水给他喝,他一气喝下一大竹筒水后,又唱什么“雪里飘梅,浪花滚月”这些那时我不太听得懂的话。

随着我慢慢长大,进学堂念书了,回味他的话,也懂得了“地灵人杰”。父亲昔日刚拜师学看山看水唱诵的什么“如人端坐,则气聚于中;如人伏卧,则气沉于下” ——从父亲嘴里飘出的好多话又回荡于耳。有些话我一直理解为,人活世上,要靠眼睛观察世界,要深知世界的大道理,就要从小处细微处一点点开始领悟积累。

不管上山劳动休息,在家饭后闲坐,父亲也跟我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心在视;耳在听;鼻在闻;口在言。”尤其那些多年后我才弄清楚出自北宋邵雍《渔樵问对》中的话:“人的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身为一物,……以一物知万物、以一人知万人。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物观万物,以一世观万世;又能以心代天意,以口代天言,以手代天工,以身代天事。”“人是鬼的形状,鬼是人的影子。”

有时他跟我说“轻清上浮者在天成象,重浊下沉者在地成形,上感下应。有灵气之地,其上便有星光照临。”有时每当清晨,总被父亲吟唱出的什么“前者呼,后者应”吵醒。

有一段时期,父亲那个一脸严肃、穿着长黑褂子的师傅,动不动就爱骂我们三姊弟开饭时去饭鼎前,你拥我挤抢先舀饭,骂我们一点大家子的样子也没有。骂完我们就骂父亲,骂他怎么教的儿女,骂得父亲不好意思了,就上来给我们一人一耳光。我们都哇哇大哭了,那老头子还骂声未绝。骂我们哭什么,再哭,肉就要被他吃完了。我们一听到吃肉,才不哭了,忙端着饭便规规矩矩坐在我家那张积了上百年油腻的黑饭桌两边,那老头子便给我们一人碗里夹一块肉,劝我们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能发出声音。菜要夹一小夹,吃完后,再夹一小夹,不要全夹到碗里占多。讲的全是《红楼梦》里讲过的规矩。我父亲似得了真传似的,一到饭桌上就时时讲,月月说。

每次去给外公外婆拜年的路上,父亲带着我们三姊弟要在大山里七拐八弯,上坡下坡走一天才能到外公家,父亲走着走着觉得无聊,就提议给我们诵唱,他唱一句我们就跟着唱一句。他教我们的都是:“或隐显于茫茫旷野,或潜藏于淼淼平湖。耸于后必应于前,有诸内必形诸外。欲求真理,远朝不如近朝。会之于心,应之于目。自然默合,何用强求。”

父亲唱累了,也口渴了,便进路旁人家给我们讨碗水喝,有时饿了,父亲就问人家是否还有剩饭,给舀一口来。人家就会端几碗剩饭剩菜出来,给我们填填肚子。

一看到好山水,父亲就跟我们说一阵那些坟墓里的事,说后又教我们诵念,念着便到了快进入外公家地界的山顶,也就能望见外公家居住的山冲了。父亲一见我们兴奋,便在山顶亭子里坐下来,大声唱诵。唱完后,就开始跟我们说那些看山看水的事。

下山时,挑着两篮子拜年礼物的父亲似乎轻松了许多,又开始教我们唱诵:“蛇要换皮,人不换骨。……或龙去虎回,或龙回虎去。……一毫千里,一指万山。……莫向无中求有,须于有处求无。”一念到“似云泥之异”便跟我们说世上有天空之云与地上之泥。便问我们做天空之云好,还是做地上之泥好。我们都说要做天空之云,要如天上之云离开这个鬼都不来的山里。父亲听后便长叹一声又唱诵起什么“横来直受,直来横受。……内直外钩,内钩外直……枕龙鼻者,恐伤于唇;眠龟肩者,恐伤于壳。……隐拙者却有奇踪异迹,显露者多是花架假形。”父亲唱着这些,忽然听到后面有人高声叫道:“来给你岳父拜年了。”父亲忙从兜里掏出一支烟递给一个胡子很长的老汉,说一声:“幸会。”两人点着烟,接着又你一句我一句的唱诵道:“众山相约,百川同归。……八门缺,八风吹,朱门饿汉;四水归,四山聚,白屋公卿。……穷源千仞,不如平地一堆;外耸千里,不若眠弓一案。……远着脚头,高抬眼力。……根大则枝盛,源深则流长……”他们直唱诵到下山走上平路分手道别为止。

父亲望着老汉走远了,便指着前面的风雨桥上的亭子,说我们去桥上坐坐,就快到你们外婆外公家了。我们一行到桥上,听着下面的溪流声,搓搓发冷的手,父亲点上一支烟,又唱道“家贫无烛,凿壁借光读书……开户读书,十年不出。……灭族亡家,多因水尽山穷,山飞水走。……数峰插天外,九曲入明堂……鼓角梅花,银瓶盏注;玉带金鱼,三千粉黛,八百烟花……石浮水面,水聚天心。”父亲唱到这,要我唱诵一些他路上教我的,我便背平时听到他唱的,烂熟于心的。父亲听后便用大手紧抓我的小手说我记忆力还真好,只惜我还没上学还不认字。

父亲歇息一阵,又叫我们走起,他又自娱自乐的唱起来。一些路过的人听着这些,便说,背这些现成的也背得那么有劲,也不怕丢人。我父亲本来耳朵也有点背,也只当没听见这风凉话,仍然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念得更大声,又要我们跟着唱诵。念到“以雪吾心”这句话,父亲就会停止唱诵。

每次父亲带我一在行走亲戚的路上,或在山里劳作时,就随口将这些唱诵而出。他对我说,唱唱这些,劳作起来就不愁苦,也有了力气。

我有时从外回家,见他教他徒弟什么“势宽则气荡,形大则气散”,有时我为写文章,跟父亲讨论山水,父亲拿出他抄得很工整竖排的笔记教我道——水土震荡,水落土出,山川以成。……内外同流,表里同运。……水者阳也,山者阴也……外气与内气复合,二气相荡而成物……还跟我说什么“山是天地骨,气感而应,鬼福及人……铜山西崩,灵钟东应。”还说,住宅以地形地势为它的身体,以泉水为它的脉络,以土地为它的皮肉,以草木为它的毛发,以舍屋为它的衣服,以门窗为它的帽子和系带。

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我便看了一些关于山水方面的书。见那些经典书上说,人要富贵,一是家有传统德教,二是自己好读书学习,三是住处山水衣食、社会风气对自己的影响,四是命,五才是运。这话的意为,一个人出生的家庭或是书香世家、或是诗礼之族、或是清官儒商之后、或是通晓文学艺术之子女、或是清贫循礼积德人家子孙……一个人有了这个道德与家风背景,加上他住的地方是清风朗月、明山秀水令人心胸舒坦开朗之地;而且身处民风淳朴、整族整个村落或整个城镇与他身处的时世都是仁智的,那他就具备了成材成器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之下,还有影响自己的命与运。这个命与运是什么,就是你从事的事情能遇到好的同伴,娶到理解你的妻子,或遇到能赏识你的人,或进入了能发挥才能的场,这就是命与运。经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那就是命好运好,如果老是碰壁,那就是命不好运气差。

而且看山看水,也就是看地相。人世间有天相、地相、人相。通俗的说,就是世间有天貌、地貌、人貌;也就是说天貌与地貌能孕育影响人貌,意为什么样的天地能生长出什么样的人,另一层意思好的环境能生长出才子佳人,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精神道德风貌与地理风貌决定了一个地域出不出伟人、能人。出了伟人、能人的地方,这些伟人与能人的精神道德风貌又能成为本地的精神道德财富,能影响纯化当地的天相、地相、人相,形成一种地域精神。

我父亲也常跟我说,好地安好人,福地有福人才能消受。我与父亲讨论久了,我也明白了那些主吉凶的来龙去脉,后山前水的事,基本上是迎合人趋吉避凶、迎福避祸、求取平安心理的一套尊红白喜事、修造的礼制规矩。看山看水看日子,本来也是红白喜事、修造礼制规矩中的一个环节与仪式,从而民间也就有了完成这个环节与仪式的“先生”。但凡“先生”告诉举办红白喜事、修造主家,说此地此时或此日主官贵,出伟人、能人,其实也就是灌输一个家庭以致家族“学为好人”的思想。一旦有家庭把此话听进去,便心怀了成为伟人、能人这样好人的梦想,对后代或自己倾力培养。

我能在文学领域上取得成就,能以“雷打不动、火烧不移、风雨无畏”坐冷板凳的精神追逐梦想,无不跟父亲这个“先生”灌输我成伟人、能人、名人这样的好人思想相关。

到父亲要我学看山看水时,我便跟父亲说出了我对看山水领悟出的道理。自看山看水于民间流传至今,自然有它的合理性。除去里面指派的吉凶祸福这些,那更是修造建筑园林的学问,我们在与时俱进中,应该去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我也常跟我父亲说,即使天地山水灵气孕育了一个帝王的胚子,如果没有后天道德的规谏,读书学习与所处社会风气的养育,也是不能成王成帝,为天下人做出一番事业的。

回想来路,若别人再问我的文化家底与启蒙教育,我的文化家底与启蒙教育却是来自于学看山看水时期的父亲,来自于他常念诵的那些我听不懂却听进耳里按照自己想法理解了一番的话语。

我常直言告诉父亲,我不会学看山看水看日子,也不去弄吉凶祸福那些,但我会用文章传达看山看水这些教人“学为好人、学当圣贤”的精神,也会把我从他那里怎样受到的启蒙教育告诉天下人——应该说在我那个没有学前教育的山里,我8岁前的教育是跟父亲学的,或背地里学父亲之舌,念那些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意思的文句完成的启蒙教育。

每到我回家父亲就告我:“山环水抱处、水质甘甜、土地红黄有光之所,才是得地得时得向,才有合形法、理法的空气水土,才会孕育出精美秀丽之人,才是好安身处。”要我在外找长期住处,切记此方法。

闲时,回头一想,父亲当年学看山看水那些他念诵背诵的文句,对我发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虽出于贫穷家庭,不是出自书香人家,但不管在劳作休息与走亲戚或去远行赶集的路上,父亲总是不停地诵念着那些文句,也不停地他念一句要我念一句。他与人在休闲日聊天说地或有红白喜事的地方,也总拉上我,劝我跟他去见识世面,从而使我见识了、多了许多民间的学养。到我打开《红楼梦》的那一天,猛然发现里面好多的话语与故事都是父亲与一些山里老人交谈时,老人们嘴里的家常。只是他们说故事或讲话时只说古话说,老故事里怎么怎么讲,这些而已,原来却藏在一本《红楼梦》里。因此一打开《红楼梦》就倍感亲切,也因此爱上了此书,并把它作为一生不离身的读物。也竟因为我成长在这样的天相地相人相中,也因此有了我。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不再存在了。出生我的那个山坡,那个村子里的人已基本搬到镇里城里市里去了。连一直不想离开的父母,也只能离开去县城里住了。但我身上一直回荡的是成长了我25年、我才彻底离开的那看牛山山顶之下老屋里的清风明月,梯田水亮山朗的气息。这股气息一直与岳麓山的气息互相贴合了20多年,才终于贴合出了现在的我。

3、写于2019年8月30日至11月9日:黛玉“泪”与宝钗“药”——唐国明用后40回再现出来的曹雪芹文笔,如此完整了《红楼梦》

唐国明就像——梦想没有被生活车轮碾碎成灰的陌生人。说他是文学上的项羽,在等待爱情上的虞姬一点也不过分。他甘愿与嫦娥过中秋,用诗稿蒸泪煮血地过日子,如一个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如一棵沙漠上的树,面对着一阵又一阵狂风与沙暴。如果你听到他说“我是地下室先生与一餐饭先生”,看到他将毛笔随便挥舞两下,就称“鹅毛帖”,你感到奇怪;要是有一天他不再这样说话了,不再挥动毛笔写“鹅毛帖”,你不再觉得他奇怪是个怪人的时候,唐国明也许真的被生活车轮碾碎成灰、随风而散了。

在唐国明复原再现出来的《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里,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结局便是:

贾宝玉——顿悟万事太虚幻,一梦离家归大荒;林黛玉——泪尽尘世命如草,化诗飞扬去作仙;薛宝钗——香尽别却牢笼苦,化蝶飞向自在天。

对于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真实结局,在《红楼梦》第五回里有话云——……回头命小丫鬟取了《红楼梦》原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来,一面目视其文,一面耳聆其歌曰:

第一支 红楼梦引子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第二支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些话已经道明除作者写《红楼梦》的主旨是“怀金悼玉”外,而不是说贾宝玉与薛宝钗在一起了,而是指贾宝玉见娶的不是黛玉,丢下宝钗离去后对林黛玉的念念不忘,与对人生荒唐的叹息,存有“怀金悼玉”的意想。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他最终屈服了家族与薛宝钗结合了,又想念林黛玉,这不但不符合贾宝玉的性格,更不符合贾宝玉的为人。

另外,清人富察明义《绿烟锁窗集》有《题红楼梦》组诗二十首,是有关《红楼梦》的最早文献之一,其写作年代不晚于乾隆二十七年,题下小注云: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其20首诗中有有关于《红楼梦》八十回后内容的三首诗:

其十八: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其十九: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其中“金姻”是指贾宝玉与薛宝钗;“玉缘”是指贾宝玉与林黛玉。)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其二十: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天然切合了唐国明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发现的曹雪芹文笔复原出来的内容。

2019年8月8日晚唐国明参加的湖北卫视文化综艺节目《奇妙的汉字》播出,在节目中唐国明说自己是“红学工匠”。唐国明的红学成就可以说达到了红学的珠穆朗玛峰顶。唐国明在吸收了前人汇校《红楼梦》前80回成果的基础上,考古复原了第67回,纠正了文本中很多明显的错误,无限真实地再现完整了曹雪芹生前完成的百回《红楼梦》。比如第十回“因为冯紫英我们好”这样的话,抄本上本本都是,但这句话却不管从什么角度去看都是不通的,联系上下文,是因为秦可卿病了,冯紫英推荐个医生来看完病后,因此贾珍说出这句话,这句话应改为“因冯紫英为我们好”,才恰切。但有的汇校本改为“因为冯紫英为我们好”或“因为冯紫英与我们相好”。造成这种原因,是因为汇校名家及团队手里的资料,都是民间发现的抄录本,包括高鹗程伟元汇校时也是如此,都没有能读到曹雪芹《红楼梦》的原本了。抄录时丢词落句,抄得颠倒,把“因冯紫英为我们好”抄成“因为冯紫英我们好”,后面的汇校者照搬下来,就成了这样。

唐国明除了纠正此类文本错误,在他的再现80回后曹雪芹文笔里,给出了读者们一直关注的林黛玉与薛宝钗的结局;他用两句诗概括为“黛玉终归幻虚去,宝钗香尽雪里亡”。纠正了红学家们一贯死板的黛玉“泪尽而亡”的说法。

虽然小说中惯用了神话,说林黛玉系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竟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于是便有了“还泪”的说法。所以说她就是还他的泪。就这样子,他们的缘分是三生修定的。他们修定这个缘分,因为他们就是一对恋人,一对知己。所以《红楼梦》里面这一对人告诉了世人什么是爱情。

而这个“还泪”,一旦投入到小说现实里,前一生欠了彼此什么,而今生在一起彼此折磨的比喻。就是到现实里夫妻、情人、亲人之间吵架,也常来一句“我真是前世欠了你的”。曹雪芹用这个神话传闻只是把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关系写得更为传神,也为黛玉因宝玉,为情为事伤痛伤心时常以泪洗面,最终她与宝玉的情被现实无情夭折时,痛而无泪绝望无望之时,又被道士和尚度回太虚幻处,这才是按《红楼梦》小说文学思维推进的前后照应,按 “轮回” 佛理,才合了第三回林黛玉对贾母众人说的:“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已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可她天天自哭,怎能见好,终局仍是会被《红楼梦》中那贯穿天上地下、人间仙境,代表“佛”的和尚道士超脱尘世苦海,回归原处。而宝钗“香尽而亡”更符合小说发展的思维逻辑,才合了第七回薛宝钗与周瑞家的谈到“冷香丸”的话,原文如下——

……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太医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字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和尚的“冷香丸” 也是把薛宝钗度向“生”,也如同要林黛玉离开“哭”度向“生”一样。而“冷香丸”是很难配的,如第七回描述的——

……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可又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还要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蜂蜜十二钱,白糖十二钱,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

即使后来薛宝钗为了救出事的哥哥,在极不情愿牺牲自己的情形下,为家族利益听母之言,答应嫁给已经失“玉”病入膏肓已似废人的宝玉。而贾府以迷信有了“金”就能招出“玉”来的话,把宝钗当做救病了的“傻宝玉”的药引子,不惜牺牲他们上下皆知的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恋情,在明知这样做都会要了贾宝玉与林黛玉命的情形下,迷信“金”能救“玉”, 甘愿冒险一试。为救哥哥与家族的薛宝钗也在明知这样会要了贾宝玉与林黛玉命的情形下,屈就了“调包计”,在这场闹剧中悲剧就开始这样升华了。

薛宝钗想靠这场婚姻把家族与哥哥由“死”度向“生”,可以说成了救薛家的“药”;贾府想靠薛宝钗这个“金”当“药”来救贾宝玉这个丢了“玉”的人,将贾宝玉由“死”度向“生”。结果在举行婚礼那晚,见娶的不是林黛玉的贾宝玉,从糊涂中突然清醒,不顾一切去园中找他的林妹妹,哪知他的林妹妹在闻知他娶了薛宝钗后,生命垂危之际,可以说被三岁就要带她走的和尚带走、度走了……失踪了,不见了……也就是说林黛玉并没有死,“泪尽尘世命如草、化诗飞扬去作仙”去了……错娶薛宝钗的贾宝玉,见到已死的紫鹃,闻知此事一气昏迷之后,与送他失去的玉而来的和尚梦游太虚幻后,一梦醒来参透了“和光同尘”四字精义,看清真情,顿悟人生,便离家出走,出家而去了……曹雪芹判词中有“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一句说明林黛玉跟薛宝钗的命运是相连的。故事接下来便是刚过门的新妇薛宝钗在失夫、家败……各种的交集悲痛中最后于梨香院雪埋消形、香尽而亡,化香随和尚而去——“香尽别却牢笼苦、化蝶飞向自在天”了。

随后四大家族被揭罪,抄家,归天,南归,出家,度化。贾家得了北静王相助,遣往金陵,王熙凤在半路死去。最后贾雨村与甄士隐再度相逢,讲述了贾宝玉甄宝玉结婚的场景,两个宝玉形象的重叠出现,整个故事似梦非梦。

在这场婚姻的闹剧中,薛宝钗这粒两个家族想利用救治自己相当于“冷香丸”的“药”,确什么也救不了。虽然“金”招来了宝玉失去的“玉”,而本以为都想将家族引向“生”的行动,却成了将一切引向“死”的悲剧与虚幻。故事发展到,宝玉见远离而去失踪的黛玉,看淡了尘世,在重回“太虚幻”梦的点化下,新婚之夜离家而去后,在漂泊中,听闻家败被抄之后,丢下对尘世的执念,与渡口所遇南归丧夫的史湘云行到毘陵驿,拜别在船上扶了贾母等人的灵柩南归下葬的父亲贾政,便被一僧一道夹住与史湘云一同走了——也就是小说中常说的被和尚道士带回太虚幻销号去了,归向了大荒。也算应了“悬崖撒手”“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这就是唐国明在再现《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时,随文笔按小说《红楼梦》的整个逻辑与脂批的提示,如此完整了《红楼梦》全文前后一贯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故事。

作者简介: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唐国明从《红楼梦》程高本后40回中将发现的曹雪芹文笔,如同寻找一个被人分尸后的尸骨,将找到的点点滴滴曹文骨肉组织起来,然后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再现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雪芹文笔二十回,

自然地契合了脂批中多次提到的百回《红楼梦》,名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在仍以考古复原方式再现《红楼梦》第67回曹文的基础上,与对前79回的再次校对上……

另,前八十回其他回,是以俞平伯先生校对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红楼梦》前八十回、

河南郑州2004年9月海燕出版社第1版周汝昌先生用所有脂批本汇校的八十回《红楼梦》

与2003年4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郑庆山先生校订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八十回为主校本,

以考古复原的方式相互汇校而成,再与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版《红楼梦》互校一次成文后,再参照程乙本、程甲本纠正语句错误之处。

加上我在程高本后四十回基础上去伪存真考古复原的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而合成了这个前后语言风格统一、脉络贯通,回归于曹雪芹原意原笔的百回版本——

《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唐国明是谁——

一个雷打不动、火烧不倒、风雨不垮、踩倒高山就上路的明月清风中人;

一个流血不失长风情怀,火烧无损鹅毛风范、究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文人;

一个胸怀惠泽天下、造福万代;与时俱进思危奋发、实事求是安和天下精神情怀的人类知识分子;

一个提出半途哲论的命运跋涉者、文学执着者、思想开拓者、灵魂共鸣者的半途主义哲人、诗意流公子;

一个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的红楼梦中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

一个喊出力定乾坤、理安天下, “不失长风情怀,已具鹅毛风范”、“以汹涌之势圣洁诗歌神坛的脏泥污水,以大风吹送鹅毛扬空之力让诗歌重回不胜寒的高处”的鹅毛诗人

一个主张去除框架束缚,把古诗写得天然上口、自然成声、水到成流、清水出尘的自由古体诗人。

一个“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思危奋发图强”的半途先生。

体现在唐国明身上的半途主义人文精神,如唐国明诗作名篇《读书人》中所说的——

雷劈不倒,火烧不移,风雨不垮,似朗月清风/ 日食随时,起住随所,执笔随心,如闲云流水

对汹涌潮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流血不失长风情怀/ 居安宁山脚,贫则无忧富则无过,火烧无损鹅毛风范

与时俱进认知世界真理,思危奋发图强/ 实事求是改造现实命运,修德安和天下

读万卷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富天下之力/ 行万里路,穷天地之理,成一家之言,安天下之心

唐国明,男,汉族,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半途主义哲人、鹅毛诗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诗意流作家之名,一个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 融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于一体,集鹅毛诗、再现曹雪芹文笔、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

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钟山》《诗刊》《鸭绿江》《延河》《星火》及其他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章数篇。

2012年在《鸭绿江》杂志发表来源于茨威格10万多字的非虚构长篇作品《麦哲伦传》、匹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1万多字的短篇小说《我是麦哲伦》。这小说从2008年初稿,到2012年发表,到如今2021年发表快10年了。自2008年到2021年仍不断修改,现剩1万5千多字,可以说是唐国明第一篇带半途主义色彩的小说作品。

自2013年始其墨迹“鹅毛帖”一幅字能换3000元。

2016年出版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

2018年自传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

2019年出版网红至今的半途主义诗集《鹅毛诗》。

自2013年起,其开创考古复原曹文红学、开创鹅毛诗、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猜想得出“半途哲论”的追梦事迹陆续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安徽卫视、南方卫视等电视台通过电视节目《中国梦想秀》《奇妙的汉字》《最爱是中华》《有话就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报道,被美国及其海内外无数报刊网络媒体报道至今。

2017年,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哲论: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2018年4月完成《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2019年4月江苏无锡市《太湖》杂志双月刊发表唐国明半途主义文学探索“诗意流小说”原创开山之作《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0年6月完成半途主义探索小说扛鼎之作“鹅毛小说”《零乡》。

什么是唐国明“鹅毛小说”,就如作家唐国明本人所说的——

鹅毛小说,就是吸收了诗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手法,就像鹅毛脱离了天鹅,迎风四处飞舞,鹅毛仍然是这只天鹅身上的鹅毛。

2020年10月29日与10月30日,唐国明因微博新闻话题#男子蜗居20年想复原红楼梦#连续两天上热搜,成为网络 “亿万流量”的热门人物。

2021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唐国明因新闻话题#男子蜗居出租屋21年复原红楼梦#上全网热搜。

2022年4月唐国明出版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开创“诗意流”的百科全书式史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2年4月8日正观新闻全网发布关于唐国明的新闻《湖南一男子蜗居22年复原红楼梦》,报道唐国明开创半途主义和鹅毛诗。

2022年4月9日至11日澎湃新闻发布关于唐国明的#男子蜗居22年再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新闻上长沙同城热搜。

唐国明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与“半途哲论”成就摘要: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这个理论我们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无穷无尽的未知数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1+1”通用公式为:

t﹦[(t÷2)﹣q]+[(t÷2)+q]

(除素数2与5外,其素数个位数取数范围只能在1、3、7、9中循环取。)

2、“3x+1”与万有通变规律、万有总在途中:

用个位数是1、3、5、7、9的奇数,乘以3加1,则会递增为个位数是0、2、4、6、8的偶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奇数递增为偶数的运算规则叫“奇变”,再用2连续整除至此偶数为奇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偶数递减为奇数的运算规则叫“偶变”……任一大于零的正整数,通过连续的这样的“奇变偶变”运算,如无穷无尽数字的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