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寻找!徐州的“王师傅们”!_小修_黄河_摊点

4月7日下午,到黄河小学接孩子放学的葛曼发现,女儿脚上的鞋子不知何时咧开了“嘴”,打听到学校附近就有一位修鞋的王师傅,随即找了过去。

最近,腾讯地图联合微信推出了“小修小补”地图,在这张地图里,你可以快速找到家门口的各类“小修小补”门店,导航去见“王师傅”。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小修小补”的摊点并未融入这个数字世界,在新建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内也很难找到他们的身影。

谁来满足我们身边的“小修小补”?

展开全文

王师傅已在黄河新村修鞋40年

在黄河小学西侧一条小路上修鞋的王师傅,名叫王承俊,今年57岁,已在这里干了40年。记者采访时,恰巧有一位年轻女士来修一双开了胶的靴子,王师傅先用胶水粘牢,然后又用粗线结结实实地缝了一圈,两只鞋一共收了10元钱。

王师傅老家是安徽萧县的,十几岁就跑到淮北跟人学修鞋,算是有了谋生的手艺。2008年偶然的一次机会来到徐州,发现这里商机更多,于是就安顿下来。凭着多年勤奋和节俭攒下的积蓄,2016年他买下了黄河新村一套二手房,终于在徐州有了自己的家。

“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干,顾客少了一大半,来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回头客。”王师傅说,他每个月大约能赚三四千元,勉强够一家人的生活费。好在摊点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不用租房子。

记者点开“小修小补”地图发现,地图上能搜到的基本上都是店铺,小摊点并未纳入其中。采访中遇到的几位“王师傅”,他们都不知道腾讯地图和微信小程序增加了这一功能。

在黄河新村附近,用“ 小修小补”地图搜索“裁缝店”,可以找到光明路上一家名为“羊绒棉衣”的店铺,门口挂着改衣服、修裤腿、换拉链的红色招牌。

郭敏在为顾客改衣

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老板娘名叫郭敏,开店20年了,主要是给老人、孩子做棉衣,小修小补只是副业,主要是为了服务附近百姓。剪刀“刺啦”一声划过布料,缝纫机踏板不断发出“哒哒”声,小店的生意随着春天的气温一起上升。

中枢街的钟表维修店

与周边各色美食店的门庭若市不同,中枢街永康旅社旁边的一座钟表维修店显得遗世独立,店内几款老式的大钟滴答作响。

中枢街的钟表维修店

77岁的钟表师傅名叫高展骈,以前在钟表厂工作过,自称曾维修过钟鼓楼的大钟,退休后发挥余热继续修表,“我这个房子是人家免费提供的,不要房租。我修表也不是为了赚钱,只为以表会友。”

小修小补中,传承的一种传统技艺,延续的是一份工匠精神。

许俪在修补茶壶盖

解放南路徐州古玩城2楼“艺瓷锔”工作室,许俪与丈夫马猛正在凝心聚神地在修复一件紫砂壶。

许俪说:“这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100多年前我的曾外祖父就走街串巷给人扒锅扒碗,外祖父也靠这个手艺养家糊口。我小时候经常看着外祖父干活,给他打打下手。”

去年年底,夫妻俩成功申请到铜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一份匠心让“小修小补”走得更远。

记者调查发现,在很多新建的小区中,都难以找到“小修小补”摊点的身影。

让“小修小补”摊主欣慰的是,今年2月市城管部门为他们统一制作了第三代“五小”便民服务车,橙黄色的遮阳伞,灰黄相间的车体,让这些服务网点更加“精致、规范、有序”,实行统一有效管理。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 “小修小补”,徐州才有了更包容的多元性;也正是因为保留了不同的烟火气,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这座古老又年轻、朴实又时尚的城市。

小编说

“小修小补”

看似不起眼,

却一直是

百姓生活中的“刚需”。

希望这些小摊点

可以逐渐回归,

让彭城的烟火气更浓。

记者 甘晓妹 吴云

图片 周杰

美编 傅可涵 校对 珵智

一审 小苏

二审 小向 三审 郝力

风吹日晒

也阻挡不了小编上班的步伐

点个 和

给小编加油鼓鼓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