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对峙时本来是旗鼓相当的,为何项羽一退立刻就兵败如山倒了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有空军,有空中优势,为什么仍然打败仗_项羽_徐州_兵团

本文目录

  • 楚汉对峙时本来是旗鼓相当的,为何项羽一退立刻就兵败如山倒了呢
  •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有空军,有空中优势,为什么仍然打败仗
  • 兵败如山倒,阿联出战广东仍以24分之差负于首钢,你们想到了吗

楚汉对峙时本来是旗鼓相当的,为何项羽一退立刻就兵败如山倒了呢

当项羽撤退时,他原本拥有全身而退的机会,正是刘邦不失时机地把握机会、韩信正确的会战策略,促成了项羽的兵败如山倒。

大势瞬间逆转,项羽措手不及

前203年10月,曹咎全军覆没,被杀、11月龙且全军覆没,被杀,短短2个月,形势瞬间逆转了!

可是,这一切都来得十分突然。仅仅2个月前,项羽还依稀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此时的形势,看起来对项羽十分有利:正面:汉军所有的老兵都被吸收到了荥阳前线(刘邦已经收集韩信兵马,用于支援前线);北面:尽管韩信已经攻取了魏、赵,降服了燕,但他只能重新开始训练他的军队;南面:彭越骚扰的军队被项羽回师击败!

看起来,项羽的形势十分有利!

正此时,传来第一条不安的消息:韩信率领新兵(仅仅到手新兵2个月),攻略了齐地!

项羽派出龙且率军前往支援齐军。

这个安排,看起来是绰绰有余的:龙且,是当时的名将。不久前,龙且还击败了英布,能力很强!同时,此时齐国战场,齐楚联军有20多万!而韩信只有新兵数万人!

就算韩信牛逼,龙且吃不下韩信,但龙且总不至于被秒杀吧!

结果出乎意料:龙且真的被秒杀了!

龙且被秒杀后,形势已经逆转,汉军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

大势突然逆转,项羽措手不及!

暗流涌动的十个月

尽管如此,项羽依然没有立刻退军。因为,刘邦集团内部出了问题。

韩信,此时已经实力强劲,声望惊天,已有鼎足之势;

英布、彭越,正在安心攻略淮南、梁地,暂时没有配合汉王在前线作战;

因此,项羽一面继续强攻正面,一面对韩信等人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战,试图争取韩信等人,至少让他们保持中立!

项羽的期待算不上有太大毛病:从当时的形势,以及相关记载来看,韩信等人确实被认为极有可能“自立”。

而只要韩信等人保持中立,项羽就依然有机会正面压制刘邦!

可是,在激烈的外交争夺后,韩信开始进攻项羽后方,项羽的外交战失败!

因此,当项羽开始退兵时,他已经失去了一切主动权。

一般的退兵,只是代表攻守易势,优势方开始反击,弱势方还可以组织节节抵抗。

可是,项羽却不同,当他开始退兵时,他的根据地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稍不注意,就可能后方尽失,毫无反抗之力!

尴尬的后退

无奈之下,项羽只得求和,划鸿沟为界,开始退兵。

如果项羽顺利撤退成功,他依然拥有一定的翻盘机会。

尽管后方已经被大部攻破,但项羽所率的军队依然拥有极强的战斗力!同时,回军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将士们“保家卫国”,以项羽的军事才能,卷土重来并非难事。

可是,项羽的后退路线却很蛋疼。由于彭越已经攻略了大部梁地,项羽不能直接直线东返,只能绕道固陵等地,“曲线回国”。

这种曲线回国是十分尴尬的。一方面,他要组织足够的力量防止刘邦的背后追击,同时,他还必须保留足够的力量于侧翼和撤退路线,以防御彭越的进攻!

这种情况下,项羽的撤退速度可想而知了!

因此,尽管项羽军依然拥有极强的战斗力,在固陵击败刘邦,但既没有力量歼灭刘邦,也无法快速撤退,他的孤军被刘邦牢牢牵制住,眼睁睁看着后方的沦陷!

这段时间,韩信攻破了彭城,英布攻略淮南,项羽的后方几乎全部沦陷!

持重的决战:五军阵

随着刘邦完成对韩信、彭越等人的激励,各处汉军会合垓下,开始进行对项羽的最后一击。

此时,楚军兵疲粮少,后方尽失,极为不利。

对军队来说,胜仗是治愈各种问题的唯一途径!就像几年前的彭城之战一样!

此时的项羽,唯一的生机,就是在会战中打败汉军!只要主力作战取胜,项羽就依然有机会收复失地,重振形势!

尽管面对刘邦、韩信的大军,以项羽之能,在战场上击败对手,是可能的!

可是,他遇到了“非主流”的韩信。

一直以来,韩信用兵以“出奇”闻名。可是,在垓下决战中,汉军却摆出了“五军阵”,这种堂堂之阵,四平八稳,不易被击破。

因此,尽管项羽在决战中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英勇善战,但却击不破汉军大阵,反而遭遇侧面反击,被迫退回大营。

四面楚歌

今天,人们对于四面楚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尚有争议。

可是,即便没有一群围着楚军唱歌的歌唱团,当夜的楚军无疑是到了总崩溃的时候。

后方尽失,战士们的家乡、家人很可能已经落入汉军之手!

历史一再表明:一个男人,往往不会因自身的安危而改变立场,但总是会因为家人的安危而身不由己!

经过白天的激战,楚军明白:要想迅速击败敌人,回去“解放”家人显然不可能了。

总崩溃的时刻,已经来临了!

对项羽来说,他最迟应该在韩信破龙且后,就尽快退军。可是,他依然寄希望于自己屡战屡败的外交战,错失了回军整顿的机会,坐看刘邦完成内部调整。

对刘邦来说,面对他自始至终无法击败的项羽,选择了不失时机的“背约”进击,无疑抓住了机遇,缩短了战争进程。

对韩信来说,他一改“用奇”的战术风格,果断采取平稳的会战策略,依托攻心解决项羽!

因此,项羽退军的兵败如山倒,并非必然,如果刘邦大略不果断,韩信用兵不稳当,项羽依然有机会避免覆没。

所谓机遇,有眼光看得见,有手段把握得住,才叫机遇!

祝君把握机遇!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有空军,有空中优势,为什么仍然打败仗

国民党的那些神操作,别说有空军。就是有高达,也是白搭。

就拿淮海战役来说。制定战略方针的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是地下党。审批方案的国防部次长刘斐,也有通共嫌疑。(刘斐是不是地下党,存疑)

众所周知。白崇禧被蒋介石踢走后,主持国防部工作的顾祝同根本就不管事。郭汝瑰的计划方案,顾祝同几乎就没有不同意的。

地下党郭汝瑰制定计划,经有通共嫌疑的刘斐审批,再交给不管事的顾祝同拍板,最后下发给一线作战部队执行。

这么神奇玄幻的操作竟然真实存在,国民党还想打胜仗?

并且这还不算什么。最神奇的还在前线。

1948年11月,当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后,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竟然惊慌失措的下令(刘峙平时什么事都不做,全仰仗副总杜聿明。但杜聿明当时在葫芦岛指挥撤军),将徐州战场所部能调动的军队,全部调到徐州外围保护他。

而非常关键的战略要地宿县,则只留下了少量部队驻守。

宿县是个啥地方?

这是联系徐州与蚌埠交通线的关键要点!

宿县掌握在国军手里,徐州与蚌埠的铁路线就能保持畅通无阻,徐州剿总近八十万国军就进可攻退可守。

而一旦宿县丢了,徐州国军就被包饺子了。

宿县的重要性,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郭汝瑰制定作战计划时,就是因为担心在这个要点留兵力太少,被内行说闲话,指责自己故意给解放军留下破绽,导致自己可能暴露,专门留下一个靖绥区的兵力驻守。(相当于两个军)

结果在刘峙的骚操作下,兵力空虚的宿县等于是拱手送人,被中野轻松拿下。

淮海战场上的八十万精锐国军,就这么被中野和华野包了饺子。

中野攻占宿县后,中央当机决断,改“小淮海战役”为大决战(“小淮海战役”就是寻机歼灭徐州剿总一个兵团),计划全歼淮海战场上的所有国民党军!

眼见形势恶劣,蒋介石将到处灭火的杜聿明调回徐州。

杜回到徐州后,就建议:利用黄百韬兵团吸引华野主力的机会,集中徐州国军主力与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黄维三个兵团,来个南北对进,在宿县一带与中野决战。先歼灭或击溃中野,再回头与华野决战,解救黄百韬兵团。

按照杜聿明的这一方案,就算徐州国军抓不住中野,至少也能夺回宿县,恢复蚌埠与徐州的铁路交通线。万一徐州守不住了,到时候几十万大军也能从容南逃。

但不想,杜聿明的建议,刘峙却不同意。

一方面,他担心国军寻找中野决战,万一扑空了,没有战果,而黄百韬又被歼灭,自己要担责任。

另一方面,他还担心徐州国军南下后,徐州空虚,万一华野围攻徐州,他这个徐州总司令有危险。(刘峙作为总司令,不能离开徐州)

由于包括李弥、孙元良等人在内,也都认为杜的方案过于冒险。

于是经过南京国防部的又一番骚操作后,徐州国军最后执行的是一个最差方案。

即让李弥、邱清泉两兵团向东,去解决被围的黄百韬兵团。严令从武汉赶来的黄维兵团尽快收复宿县。留下孙元良兵团镇守徐州。

这样一搞,本来在淮海战场具有优势兵力的国军,就被拆得七零八落。兵力反倒没有优势了。

并且,八十万国军还丧失了机动性。只能团团抱在一起,龟缩于徐州。

后来,邱、李兵团16万人被华野阻滞,救不出黄百韬兵团。

约12万人的黄维兵团孤军急进,在双堆集一带又被17万余人的中野合围。(原本南线是李、刘、黄三个兵团收复宿县。结果黄维冒进被围,成了第二个黄百韬。李、刘两兵团只好改收复宿县为解救黄维)

1948年11月23日,黄百韬兵团被歼灭。

此时对于国军而言,陇海路方向已无奇迹。

为了在南线创造机会,同时也为了解救黄维兵团。蒋介石让二儿子蒋纬国亲率战车团去淮海战场助阵,同时严令李延年、刘汝明两部去给黄维解围。

但是士气低落的李、刘兵团,根本打不动中野的防线,最终又缩了回去。

至此,津浦路方向也无奇迹出现之可能。

摆在刘、杜、以及三十万大军面前的路,只剩一条,那就是跑路。跑出一个算一个。

刘峙为了保命,先带着大笔金银财宝坐飞机跑到了蚌埠。留下杜聿明带着大部队走。

那么,杜聿明具体要怎么逃呢?

当时有三个方案。一是向东,从连云港走海路退到江南;二是走两淮,穿过淮海地区的河沟烂泥后,退到江南;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的大路向淮河撤退。

这三条线路,第一条由于短时间内寻不到大量船,所以没有操作性;第二条线路并不适用机械化部队,也不适合;相比之下,唯一适合的就是第三条线路。

所以杜聿明的决定,便是从徐州西南方向的永城、涡阳撤退。抵达淮河后,三个兵团再背靠淮河,回过头去寻找中野决战。

应该说,杜聿明的方案又是当时徐州国军最可行的一条路。

但当三十万徐州国军按照杜的计划,刚刚退出徐州不久后,蒋介石的骚操作来了。他空投指令,要求杜聿明集团停止撤退,掉头往双堆集方向,去解黄维兵团之围。

再加上徐州国军主力撤退过程中,邱清泉第二兵团的第45师被围(负责掩护主力撤退的殿后部队),邱清泉听后,暴跳如雷,气的拍桌子,脑子发热,极力主张回去救45师,忘了45师本来就是掩护主力撤退的牺牲品,如果现在主力再去救45师,就会变成主力掩护45师,大家一起玩完。

杜聿明不敢不服从蒋介石命令,也不好意思寒了邱清泉的心。便只好带着三十万大军在反复折腾中,救出了45师,但同时也因为贻误战机,被华野合围在了离徐州不到70公里的陈官庄。

堪称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

孙元良本性发作,先率部突围。结果孙兵团全军覆没,孙元良只身逃出包围圈。李、邱兵团继续被围困。

在这期间,黄维放狠话“我这12万大军放着这里,中野也啃不动”。结果中野、华野合力,几天就吃掉了黄维兵团。

几周后,总攻开始。邱、李兵团被全歼。淮海战役以完胜结束。

自此。在被吃掉一个黄百韬兵团后,因国民党高层的各种骚操作,徐州的孙元良、邱清泉、李弥,三个主力兵团也被全部歼灭。算是陪了个干干净净。顺便还倒贴了一个华中的黄维兵团。

淮海战役,当然不能代表整个解放战争。

但通过这个缩影我们不难看出,国民党一直都存在干啥都不行,擅长窝里斗,相互拆台的毛病。

同时,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用人准则也有问题。蒋用人,首先考虑的是忠诚,能力反而是其次。哪怕是在决定国民党前途的战略决战,蒋介石也不用白崇禧,仍然要用刘峙这种“忠猪”来守北大门。就是因为他不信任被他贴上二五仔标签的人。

如果刘峙完全不管事,只当纸片人,那也倒还罢了。但他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几次骚操作,间接或直接葬送了几十万国军。

在这种三军统帅任人唯亲,前线总司令成天混日子,几个兵团司令或狂妄自大(邱、黄都是自负且目中无人之辈),或毫无斗志(以孙元良为代表),或勾心斗角(黄百韬被围与邱清泉、李弥和他勾心斗角还有些关系),且战略制定者还是地下党的情况下。

别说国民党没高达,就算有高达又怎么样?

像刘峙那样的人,只会派人开着高达,替他往各地走私紧俏物资,赚黄金白银,然后都揣自己兜里。

高达在国民党手上,用不到它该用的地方。

更何况,国军根本没高达。

当年的国军,总计约920架战机。这个规模的空军,如果只投入到一个战场,比如山东或东北,勉强还能形成所谓的局部“空中优势”。但投放到全国,那就是“洒洒水”了。根本就不够看。

装备上,也就那么回事。有优势,但没有碾压性优势。

政治、经济、文化、舆论宣发,也不行。坐拥最富裕的江南财赋重地,却离了美国援助就维持不下去。

组织力,也不行。如此这样,国民党怎么可能不输呢?

解放战争,输的必然是国民党。只是大家没想到,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只坚持四年就输了。

兵败如山倒,阿联出战广东仍以24分之差负于首钢,你们想到了吗

广东应该输球才是正道,否则很多后果难以正视,1.广东输球肯定北京大庆打败去年总冠军,球队总经理及教练有个安落觉入睡眠,2.那里的功夫球员又练出一种脚阻挡无人知犯罪形式,裁判只看上身没太大注意下脚的阴则,场面见其效广东球员果辊突扑地,乔马脚旧时打仗常见功夫,3.这种结果缓和北京首钢与广东宏远的恩怨关系。让首钢万人兴奋,让广东更知根底务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