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消费在家庭消费中的比例长期保持在30%以上,这昭示着其关联着的庞大市场空间值得期待与深耕。但将资本与资源一股脑儿地倾斜在儿童主题上并非一个绝对的好选择,虽然给孩子的爱永远不嫌多,但沾染上过多的商业光晕,这份“爱”的副作用似乎也颇为明显。
“儿童题材”确实是商业界与地产界的掘金必备要素,儿童主题乐园迎来了更多实力雄厚、一掷千金的投资者,商业地产不遗余力地增加着儿童主题业态的比例、以儿童消费为主导的家庭型购物中心成为区域商圈主流,连一些住宅项目也顺势打出了“儿童优先”的招牌……但这看似“天时、地利、人和”齐聚的大好局面,很有可能就毁在了红红火火的“用力过猛”上。
以儿童为核心的家庭活动并未衰减,有关孩子的消费是全家所有消费中的首要开支,这一消费导向作用以及体验效应带来的高黏合度,儿童主题商业顺理成章地成为地产界的掘金热点。于是,“儿童+”瞬息间成为众多商家的标准动作,研发集娱乐、健康、益智、教育为一体的儿童综合业态成为一时风潮,那些以儿童和家庭为主题的综合商业地产模式便有着相当多的成功案例。
其实儿童主题商业并不算是新兴事物,早前不少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期都有形态各异的儿童商城存在,近些年蓬勃发展的城市综合体从一开始也都有专攻低龄市场的儿童区,销售、提供儿童服饰、玩具等商品与服务,在商品与装修风格上,也是营造出了孩子们喜欢的氛围,只是规模不大、品牌杂乱,关注度和重要性自然不那么明显。而随着现代商贸综合体中儿童群体、年轻父母群体渐成消费主力,“儿童+”才呈现爆发式的红火之态。
展开全文
若是简单的儿童用品买卖交易,传统商家在价格方面自然远不如电商有优势,但在网上买买奶粉、零食、纸尿裤可以,儿童教育、游乐之类却无法在网上实现。然而,如果只是纯粹地汇集相关主题品牌,再吸引眼球、再有噱头的儿童主题商业也不能实现持久经营。餐饮、图书、教育、服装、影视……在各个细分领域加上“儿童”之前缀从技术上讲都不是什么难事,相关企业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优势也都不是特别明显,这直接导致了同质化的竞争无所不在。就算能坦然打出“一站式超级家庭娱乐型购物中心”的招牌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城市居民的消费半径终归有限,而城里城外到处都是类似的大型综合体,比拼到最后的,还得是创新与服务。
虽然“商业地产+儿童主题商业”的模式很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家庭式停留消费”习惯,但主题商业不宜过度“儿童化”,儿童主题商业未必就是零售地产的“救命稻草”,因为“儿童对消费的带动并不意味着儿童直接的消费”,其他家庭成员的消费倾向和需求不容忽视,完全“儿童化”的主题商业反而有流失客户群体的风险。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满眼皆是满足低龄消费者的产品与服务,这让崇尚快时尚的庞大80后、90后家长群体在带孩子的间隙如何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增加消费者的麻烦是行业大忌之一,有家长直言不讳:“虽然(有些商城)孩子喜欢去,但我们大人想到去那个地方就会觉得非常累,一般会想办法劝说孩子看看可不可以去别的地方。”
这是一个矛盾的态势,大多时候的儿童消费需要家长首肯或陪同,想让孩子多次来访、消费,就取得家长们的欢心与认可,让他们愿意和孩子一起做较长时间的逗留。如此怎么将家长的消费融合到儿童消费中成了从业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还得注意一些领域的合理性,带孩子的家庭在很多方面都更为挑剔,沐足店、美容美发店、酒吧之类自然不宜出现。至于餐饮方面,若引入的大多是快餐、烧烤等重口味、不健康的饮食类型,自然惹得家长不喜。又比如,在培训、亲子等娱乐项目上,家长能够承担的时间成本并不是无限的,精品化、连锁化显然效果更佳。
另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儿童业态虽然是人流的发动机,但儿童消费有着时间的天然限制,寒暑假之外,其余时间每周周一到周五的大量消费空档需要由多元化的业态来填补,以保持长久旺场。
有人将儿童主题商业称为都市人的“第二家庭生活空间”,这并不夸张。但有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儿童主题商城若想走得更远,就不仅仅只停留在打造概念的层面,要不断丰富儿童主题商城内涵,增强其与消费者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换句话说,儿童主题商业项目若想长远发展,后期运作与经营至关重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