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作者(《马氏文通》的作者是谁)_汉语_翻译_副词

本文目录

  • 《马氏文通》的作者是谁
  • 我国文史之最
  • 中国第一位会翻译英语的是谁
  • 张谊生的履历
  • 叶玉森的家庭背景
  • 姓马的名人
  • 《马氏文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氏文通》的作者是谁

马建忠(公元一八四五年~一九○○年),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幼年在上海读书,谙拉丁文、希腊文、英文和法文,运用上述语言的能力“与汉文无异”。一八七五年,他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派往法国留学,同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的翻译。回国后,参加洋务派集团,主张发展民营工商业。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有识之士之间形成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潮。马建忠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必须缩短学习本国文化的过程。因此他想给人们一个易于了解、便于学习的法则来缩短学习语文的年限,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马氏博学多识,他一方面借用拉丁语法,另一方面又吸收中国传统语文学中的成果,历经十余年的勤求探索,终于在一八九八年完成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我国文史之最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是孔子所删、汉代毛亨所传。
我国最早富有神话传说的一部地理志: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富有神话传说的一部地理志,作者无法考究。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小说:
《穆天子转》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小说,作者无法考究。
我国哲理散文最早的总集:
《吕氏春秋》是我国哲理散文最早的总集,是秦国宰相吕不韦及其门客所著。
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总集:
《新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总集,作者是西汉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贾谊。
我国最早的笔记体小说集: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笔记体小说集,作者是南北朝宋的著名文学家刘义庆。
我国第一部最早的志怪小说:
《搜神记》是我国第一部最早的志怪小说,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
我国第一部字典: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我国第一部词典: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我国第一部语法书: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书。
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修辞书:
《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修辞书。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据《史记》记载是左丘明,据考证是后人伪托。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也有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作者是三国著名的诗人魏文帝曹丕。
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别录》汉代刘向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优秀的长篇叙事诗,作者无法考究。
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优秀的长篇抒情诗,作者是战国时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者是孔丘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我国第一部私人编撰的史书: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人编撰的史书,作者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是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
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专著:
《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批评专著,作者是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也说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最早的一部品评诗歌的专著:
《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品评诗歌的专著,作者是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
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国古代文学批语的第一部诗话:
《六一诗话》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语的第一部诗话。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总集:
《文选》(《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总集,作者是南北朝梁代的萧统。
我国最早的典籍外文译本:
《老子》(《大乘起信论》)是我国最早的典籍外文译本,译者是唐代僧人、佛教学家、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号),原名陈祎。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中篇小说:
我国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
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我国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一部新诗集:
我国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一部新诗集——郭沫若的《女神》
我国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
我国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我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我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
我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我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的《包身工》
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我国一部价值最高的游记体地理学著作: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一部价值最高的游记体地理学著作,作者是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徐弘祖。
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杂剧:
《西厢记》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杂剧,号称“天下夺魁”,作者是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
我国最早的一篇具有民主思想的政论文:
《原君》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具有民主思想的政论文,作者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罗贯中。
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战争的白话小说: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作者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施耐庵。
我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我国第一部以家庭为写作题材的小说: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为写作题材的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笑笑生(笔名)。
我国第一部用笔记文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
《梦溪笔谈》是我国第一部用笔记文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吴敬梓。
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话小说:《红楼梦》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话小说,作者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
我国第一部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谴责小说,作者是清代的谴责小说家李宝嘉。
我国第一部学术史:
《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作品收在《楚辞》里。
我国第一个女诗人:
许穆夫人是我国第一个女诗人,作品有《载驰》、《泉水》、《竹竿》。
我国第一个女史学家:
班昭是我国第一个女史学家,将其兄班固的《汉书》续成。
我国第一个女词人:
李清照是我国第一个女词人,作品收在《李清照集》里。
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收在《杜工部集》里。
中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收在《白氏长庆集》里。
我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我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一生写诗两万多首,作品收在《诚斋集》里。
我国最伟大的戏剧家:
关汉卿是我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杂剧《窦娥冤》。
我国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
我国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
我国第一位儿童作家:
我国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我国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
我国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
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中国第一位会翻译英语的是谁

您好 这个问题估计无从考证 传说中 中国最早的翻译是 一种名叫“角端”的怪兽,此兽日行1万8千余里,走遍世界各方,通晓天下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是最早的“同传译员”吧。呵呵
以下列出具体中国翻译发展史:
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鸠氏考证了以前的佛经翻译,批评了翻译的风格,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法华经》、《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二、隋-唐-宋时代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作都很少。比较有名的翻译家有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他是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一生翻译了佛经23部100余卷。彦琮在他撰写的《辨证论》中总结翻译经验,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彦琮还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养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法师)。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玄奘所主持的译场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据《宋高僧传》记载,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至11种: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疑难,能判断解决;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均由他和译主商讨;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无讹误;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5)笔受,把录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7)参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8)刊定,因中外文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僧侣诵读;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据印度学者柏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的研究结果显示,玄奘运用了下列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玄奘同时的还有失义难陀、义净、一行、不空等译者,也都译了许多佛经。唐末无人赴印度求经,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明清时代
在明代的二百多年历史中,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的局面。佛经译者只有智光等一、二人,译了几部经书。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清代的林纾(1852.11.8-1924.10.9)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一百八十四种西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所译小说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林纾本人不懂外文,因而他的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之处甚多。但是林纾的翻译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书,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常借西方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译书往往加上许多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严复“曾经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鲁迅《二心集》),在参照古代佛经翻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公元一八九八年出版)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有人因此认为严复偏重于“达“,把“信“、“达“相互对立起来。事实上,严复曾紧接着解释道:“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这说明严复并没有把“信“、“达“割裂开来,他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为“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但严复对“雅“的解释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他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他认为只有译文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即所谓上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所遵循的也是“与其伤雅,毋宁失真“,因而译文不但艰深难懂,又不忠实于原文,类似改编。有人说严复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这个批评不是没有根据的。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严复重视译文文字润饰这一点却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尽管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因时代的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该标准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原因在于: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二者之中,信犹为重要。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着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旧瓶装新瓶,已赋予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他们认为“雅“已不在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公元一八九四年在他写的《拟投翻译书院议》中已发挥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马建忠的“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这些要求是很高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他本人专研究语法而没有搞翻译的工作,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被后人忽略了。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的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品,开始由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卓越的先驱者鲁迅、瞿秋白等前辈介绍进来。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他和瞿秋白两人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他译过许多俄国和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毁灭》、《死魂灵》等。他和瞿秋白通过翻译实践,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鲁迅竭力反对当时那种“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他针对有人所谓“与其顺而不信“而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当然,鲁迅这条原则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意味,但与借此作挡箭牌的“硬译“、“死译“实无共同之处。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这于借直译作挡箭牌的“死译“也是丝毫无共同之处的。他们二人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都十分严肃,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从那时起,翻译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一直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二) 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大叶、不负责的风气;
(三) 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开展了批评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四) 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者外译汉的任务;
(五) 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日趋统一,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广大翻译工作者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通过认真的辛勤的翻译劳动,介绍和交流先进科技知识、优秀文艺作品以及民族文化,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和世界和平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其实身为译员,我自己觉得哪位祖先圣贤最早译出了英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辈已经给我们用辛勤和汗水留下了这份瑰宝,我们就要更好的去传承它,完善它,从而更好的利用它创造更大的价值。
个人的见解 希望能帮到您一点 祝开心

张谊生的履历

1.专著:《现代汉语副词研究》(330千字)学林出版社,2000年6月。
2.研究生教材:《现代汉语虚词》(220千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0月。
3.专著:《助词与相关格式》(310千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4.专著:《现代汉语副词探索》(340千字)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
5.专著:《现代汉语副词分析》(300千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2月。 其中国家一级刊物《中国语文》4篇
1990年—1999年十年的科研成果
1副名结构新探,《徐州师院学报》1990年3期;
2《语助》释词浅析,《淮北煤师学报》1990年3期;
3《现代汉语词典补编》商榷,《徐州师院学报》1991年2期;
4“N”+“们”的多角度考察,《现代汉语语法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作者);
5《马氏文通》与《新著国语文法》句法理论比较,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作者);
6 无动把字句浅析《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2期(第一作者);
7“才”与“纔”《辞书研究》,1992年4期;
8“非X不Y”及其相关句式,《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2期;
9“除非”及其句式 ,《汉语研究论集》第一缉,语文出版社1992年;
10谈谈前置的“的”和“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40期,1993年6月;
11现代汉语副词“白”“白白”,《淮北煤师学报》1993年1期;
12谈谈新词新语的缩简方式,《上海师大学报》增刊 1993年;
13近代汉语副词“才”的特殊用法,《徐州师院学报》1993年4期;
14“白”类副词的表义特征及其个性特点,《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3期;
15副词与状词的区别,《汉语学习》1995年1期;
16“有失”“失之”,《语文学习》1995年5期;
17“有失”“失之”及其相关格式,《上海师大学报》增刊 1995年;
18汉语吸收外来概念的方法和特点,《洛阳大学学报》1995年3期;
19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语言研究》1996年1期;
20释数词“兆”,《辞书研究》1996年1期;
21副词的连用类别和共现顺序,《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2期;
22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句式与搭配,《汉语学习》1996 年3期;
23现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的表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2期;
24汉语语序研究要略,《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3期(合作);
25交互类短语与连介兼类词的分化,《中国语文》1996年5期;
26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换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4期;
27上海浦东新区普通话使用状况和语言观念的调查,《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4期(合作);
28现代汉语语言单位的结构关系和构成方式,《中文自修》1996年10期;
29现代汉语复句的误用,《中文自修》1996年11期(合作);
30把+N+VV”祈使句的成句因素,《汉语学习》1997年1期;
31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换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1期(续);
32交互动词的配价研究,《语言研究》1997年1期;33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4期;
34“白”类副词的表义特点及其个性特征,邵敬敏主编《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年;
35说“永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2期;36近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探微,《古汉语研究》1999年1期;
37汉语变换理论研究的总结、探索与创获,《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1期;
38现代汉语名词的AABB重叠式,《徐州师大学报》1999年1期;
39说“难免”——兼论汉语的虚化方式和羡馀否定,《中国语言学报》9期,商务印书馆1999年;
40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共时比较,《上海师大学报》1999年2期。
41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邢福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面面观》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00年以后
1.动词AABB叠结式的内部差异,《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务印书馆2000年。
2.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语言研究》2000年1期。
3.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中国语文》2000年1期。
4.程度副词充当补语的多维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2期。
5.评注性副词功能琐议,《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
6.试论前置的结构助词“的”和“之”,《汉语学习》2000年5期。
7.略论时制助词“来着”,《大理师专学报》2000年4期。
8.复句研究综述,《语文论丛(6)》上海教育2000年。
9.列举助词“等”、“等等”,《华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3期。
10.把+N+VV祈使句的配价分析,《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年。
11.N+们的选择限与N们的表达功用,《中国语文》2001年3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
12.说“的话”,《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年3期。
13.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三论,《语言问题再认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期。
15.试说表数助词“把”,《华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2期。
16.表数助词“来”和“多”,《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3期。
17.现代汉语列举助词探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6期。
18.助词“给”及其相关句式,《汉语学报》2001年上卷(2002年7月出版)。
19.“V中”的功能特征及中的虚化历程,《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2002年。
20.“就是”的篇章功能及其语法化历程,《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3期。
21.“个”从量词到助词语法化过程分析,邵敬敏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22.说“X式”——兼论汉语词汇的语法化过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期。
23.近代汉语情态化副词“白”再议,《乐山师院学报》2003年1期。
24.“副+是”的历时演化和共时变异,《语言科学》2003年3期。
25.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中国语文》2003年5期。
26.当代新词“零X”探微,《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1期。
27.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当代语言学》2003年3期。
28.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汉语学习》2003年5期。
29.助词“被”的使用条件和表义功用,《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
30.统括副词前光杆名词的指称特征,《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31.近代汉语强调肯定的“白、再、更、通”,《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人大资料全文复印)。
32.试论汉语语素的确定与分类,《语文论丛(8)》,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33.试论“由”字被动句——兼论由字句和被字句的区别,《语言科学》2004年3期。
34.副词“不”独用的语用功能和篇章功能,《乐山师院学报》2004年第8卷。
35.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的性质、成因与功用,《现代中国语研究》2004年。
36.“总(是)”与“老(是)”的语用功能和选择差异,《语言科学》2005年1期。
37.副词“都”的语法化和主观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期。
38.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现象探微,邵敬敏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39.述结式把字句的配价研究,《南开语言学刊》第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40.近代汉语“把个”句研究,《语言研究》2005年3期。
41.现代汉语“把+个+NP+VC”句式探微,《汉语学报》2005年3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
42.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的性质、成因和功能,《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3.“都”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年。
44.羡余否定的类别、成因与功用,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31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
45.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46.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中国语文》2006年2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
47.“看起来”与“看上去”,《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3期。
48.“太”的语义内涵和语用规约,《中国语言学报》1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
49.“以至”与“以致”,《对外汉语研究》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
50.“同比”与“环比”——统计术语的个案分析,《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年3期。
51.元语言理论与汉语副词的元语用法,《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
52“由”字被动句研究《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53.副区兼类词的句法分布及功能发展,《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第一作者)。
54.现代汉语“把+个+NP+VC”句式研究,邵敬敏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5.“稍微”类程度副词的历时来源和发展演化,《忻州师院学报》2007年3期(第一作者)。
56.程度副词对状态形容词的二次记量与主观赋量,《现代中国语研究》九期,2007年。
57.汉语非典型持续体标记“中”和“间”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学报》2007年4期。
58.从间接的跨层连用到典型的程度副词,《古汉语研究》2007年4期。
59.试论汉语非典型持续体标记“中”与“间”,《语言研究》2007年4期。
60.英语无标记不定式充当宾语补足语浅析,《廖序东先生纪念文集》高教出版社,2007年9月。
61.试论“X然+间”,《汉语学习》2007年6期。
62.当代汉语摹状式“X状”探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1期。
63.从“非常X”的陌生化搭配看汉语修辞学的现代取向,《修辞学习》2008年2期。
64.当代汉语摹状格式探微,《语言科学》2008年2期。
65.对集合量词典型性问题的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第二作者)。
66.从“A/V了许多”看汉语概量化程度补语的演化动因、格式鉴别及其互补关系,《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务印书馆2008年8月。
67.从加强中文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跨文化交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68.从加强中文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跨文化交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69.“透顶”与“绝顶”的句法功能和搭配选择,《语文研究》2008年第4期。CSSCI扩
70浅析“X客”词族 —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新探,《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4期(第一作者)。
71网络新词“败”的形成与发展:汉语同形语素的感染生成及修辞解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2期。
72 “一”和“该”在当代新闻语篇中的指称功用与照应方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2期。
73介词悬空的方式与后果,动因和作用,《语言科学》2009年3期。(人大全文复印)。
74试论连词“及其”的词汇化动因、连接方式及指代歧义,《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
75“更”字比较句中多项比较的程序与格式《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4期.
76是“统括全体”还是“限制个体”?——兼论“净”与“尽”的进化后果与趋同倾向,《现代中国语研究》十一期,2009年。
77“X然”+“间”的两种表达功能,《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78“绝对X”的功能扩展与错位兼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
79“极尽”的构式化表达及其双重副词化的功能、演变与分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期。
80副词“有望”的功能、特征及发展,《汉语学报》2010年1期。
81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中国语文》2010年2期。
82现代汉语指称词“本、贵、该”关系试析,《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三),复旦出版社2010年。
83“用来”与“拿来”——兼论介词叠加与格式套用于介词悬空的关系,《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五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
84试论骂詈语的词汇化、标记化与构式化——兼论演化中的骂詈语在当代汉语中的表达功用,《当代修辞学》2010年4期。
85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语文研究》2010年4期。
86略谈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若干疑难现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2期。
87表迅捷义的“X速”词族的功能、用法与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4期。。
88从标记词“的”在相关分布中的隐现与位置看汉语前加词的性质,《汉语学习》2011年3期。。
89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吴福祥、张谊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五),商务印书馆,2011年,北京。
90预设否定副词叠加的方式与类别、动因与作用,《语言科学》2011年5期。
91谈谈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的写作,《阐释的力量》,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8月。
92当代流行构式“X也Y”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年6期。
93统括副词前光杆名词的指称特征,《语法研究和探索》精选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
94“极尽”的构式化表达及其双重副词化的功能、演变与分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95评注性副词“所幸”的功能、特征与发展,(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13期,朝日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作者)。
96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吴福祥主编《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
97试论叠加、强化的方式、类型与后果,《中国语文》2012年2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
98试析一价动词和形容词在事件存现句中的构式分布,《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六,商务印书馆2012年9月。
99现代汉语副词状语的标记选择,《汉语学报》2012年4期。
100介词叠加的方式与类别、作用与后果,《语文研究》2013年1期。
101程度副词“到顶”与“极顶”的功能、配合与成因——兼论从述宾短语到程度副词的结构与语义制约 《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1期。
此外,还参与主编(副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参与编写张斌先生主编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和《新编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与训练》。为《新编现代汉语》主要编写者之一。参与主编(副主编)《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承担200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项目《面向应用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经费4万元,2003年结项;2.承担2002年度上海市教委哲学社会科项目《汉语语法化的诱因、机制和模式》经费2万元;2006年结项;3.承担200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项目《汉语副词的性质、功能与发展》经费5万元,正结项中;4.承担2006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语法化理论与汉语虚词的发展演化》经费4万元,已发表10多篇论文,撰写一部语法化研究的书稿;5.承担200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项目《近30年来汉语虚词的演化趋势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经费9万元,目前正在研究、分阶段完成实施过程之中;6.作为第二申请人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现代汉语描写语法》于2009年12月获批正式立项。资助经费20万。已经完成初稿。负责的上海市重点学科(三期)汉语言文字学2010年中期评估获得优秀,受到市、校奖励。2012年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研究”(2012BYY002),经费5万。

叶玉森的家庭背景

叶玉森祖先为满洲旗人。据叶氏子孙介绍:其祖先“随顺治入关的始祖封镇国公,其子袭封建威将军。他们的一个后人调任江宁将军、京口将军。”镇江古称京口,叶氏遂正式成为镇江人。顺治十一年(1655),清廷命江宁将军移驻镇江,次年又命统率八旗官兵驻防京口,旋撤。十六年(1660),复命都统刘之源挂印,统八旗官兵共甲二千副,并左右路水师驻扎镇江,这是正式设置八旗驻防京口之始。
据说,叶玉森祖先在乾隆一次南巡到镇江时,太监索贿,因贿赂不足,被诬称舞剑有误,被开除出旗,发配到苏北莫家庄(原属东台,今属海安),改汉姓叶。其后几十年,又陆续回迁苏南,与汉族同化。叶玉森的曾祖叶秉高,祖父叶廷梁,开始经商;父叶溱,号丹崖,原是店员,后成为小业主,“性慈善,有侠义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续丹徒县志》有小传(卷十四),是一位地方贤达。
叶家在繁华的西门大街(今镇江大西路)拥有一爿京货店,曾一度经营药材和茶叶,但好景不长,不善经营的兄弟把京货店搞垮,叶丹崖因受刺激得了精神病,不久便撒手人寰。叶玉森家住九如巷,是西门大街一条寻常巷陌。叶丹崖去世后,母亲倪氏由叶玉森奉养,在巷内另一处独住。倪氏中风死后,叶玉森迁居到邻近的杨家门德仁里4号居住。 九如巷(得名于《诗经·小雅·天保》“天保九如”的典故)一带,靠近古运河入江的京口闸,是镇江城外著名商业地段(镇江人称为“城外”),宋元以来就是锦绣江南的繁华之区。与九如巷垂直相交的西门大街(今大西路)成形于明代,两边商铺鳞次栉比,特别是镇江开埠以后,这里距离火车站、轮船码头均较近,镇江规模较大的商行,差不多都集中于此。
这一带虽是商气十足的闹市,文化品位却不俗,方圆一两里内,就出了若干著名文化名人。“京江画派”的代表人物张夕庵,出生在鱼巷一带;《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出生在天主街(今人民街);《铁云藏龟》的作者刘鹗,虽常住淮安城(今楚州),但祖居地在镇江上河边,房产在薛家巷,旁支后裔住在杨家门,和叶家近在咫尺;图书馆学大师、书法家柳诒徵寓所在薛家巷。这里商贸发达,人文荟萃,书店、学校等文化场所也较多,有文成堂书坊、申昌书画室。申昌书画室不仅订阅《申报》“按日分送不误”,而且专售申报、点石斋两年所印书画碑帖。此地的商贾思想开明,崇文尚教。1909年,胡建春、李雁湖、于小川、柳诒徵等在宝塔路横街创办润商学校。毗邻润商学校还有一所县立第二高等小学。 叶玉森于光绪六年四月五日(1880年5月13日)出生在镇江。叶玉森出生与成长之地,可以说是位于文化名城中的一片文化高地,这里悠久繁茂的地域文化给了他许多滋养。
叶玉森,原字宝书,后改字杏衫、荇衫,后改字红于(见《己酉明经谱》。是否取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之意?)、荭渔(“红于”的谐音)、镔虹,早年又号中泠亭长,笔名叶中泠。不过,当时的书籍报刊大都将“叶中泠”错作“叶中冷”。其室名五凤研斋、五凤楼(得名于作者收藏的“汉五凤二年砖砚”,该砚台叶氏视作书斋长物。)、颐谖庐、水篊花馆、菭境山房、瓠盦、啸叶盦、梦颉庵、此一是非斋等。他的文字学着作常署“叶荭渔”之名。

姓马的名人

名人精粹
马融:右扶风茂陵人,为马氏家族史上第一位很有学问的人,经学家、文学家,一生注群经外,兼注《老子》、《淮南子》。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光平东北)人,东汉初被誉为伏波将军,后历任太守,发展了相马法。著《铜马相法》。马武: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南)人,一代名将,新莽末,参加绿林起义军,归刘秀,被封为扬虚侯。马腾:右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初为凉州刺史司马,曾与韩遂割据凉州,后被曹操所杀。马超: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三国名将,出身于凉州豪强家族,刘备建蜀后,任骠骑将军。马钧:扶风(治今陕西兴平东)人,魏时机械制造家,因改革绫机而闻名,曾制造翻车,指南车等,其所用机械原理比国外早七、八百年。马周:博州茌平(今属山东)人,唐代大臣,被唐太宗赏识,任监察御史,主张少兴徭赋,反对实行世封制,成为当时有名的政治家。马殷:许州鄢陵人(今属河南),五代时楚国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马瑞临:今江西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一生博览群书,历二十年著成《文献通考》,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马远: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人,南宋时著名画家,擅画山水,与夏圭并称“马夏”,为“南宋四家”之一。马致远: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散曲和杂剧,以描写王昭君的《汉宫秋》为其代表作。马琬: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画家,曾官至抚州巡府。擅画山水,兼工书法,能诗。马注:云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兰学者,回族,对佛学和伊斯兰教义颇有研究,著有《臣权》、《樗樵》、《清真指南》。马欢: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航海家,曾多次参加郑和的下西洋航行,任翻译,著有《瀛涯胜览》。马建忠:浙江丹徒人,清末语言学家,曾赴国外留学,精通多国语言,著有《马氏文通》,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马叙伦:浙江余杭(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后参加革命,历任人大常委,政协、民盟副主席,民促主席等。
马头娘、马融、马臻、马腾、马超、马良、马谡、马周、马祖、马燧、马殷、马丹阳、马远、马致远、马琬、马中锡、马士英、·马姓名人榜之七——马进忠、马骕、马注、马三峰、马玉昆、马相伯、马建忠、马元章、马万福、马君武、马约翰、马一浮、马占山、马文昭、马衡、马鸿逵、马骏、马松亭、马廷英、马以愚、马连良、马步芳、马明方、马坚、马长寿、马思聪、马世骏、马可、马雍、 马三立,马谡 马超 马岱 马藤

《马氏文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书以典范的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取材于四书、三传、史记、汉书以及韩愈的文章,例句有七、八千个。本书系统模仿西方传统语法,同时注重汉语的实际用法。全书分十卷,卷一“正名”,介绍主要的术语,为字、词、次、句、读等各种语法术语下定义,共二十三个术语,可说是全书的大纲。

卷二至卷九依次论述各类实词和虚词,而对虚词的研究尤为深入。根据意义,马氏先将字(相当于后世的“词”)分为实字、虚字两大类。然后再把实字分成五类: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虚字分成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接着,又把各种字类区分出次类,如动字再分成内动字、外动字等等。马氏认为:每个词都有定类,但在句子当中,当词义发生变化时,词类也会变化,这种变化他称作“词类假借”。

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根据语义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将句子成分分为七种,而详尽且细致地描述句子成分中的结构规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