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道德经》中被广为流传的几句精髓!)_道德经_老子_万物
本文目录
- 《道德经》中被广为流传的几句精髓!
-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
-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 老子的《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 道德经最有深度的一句话
-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
- 《道德经》中最经典的句子
《道德经》中被广为流传的几句精髓!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出自《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直译】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直译】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直译】最上等的善良要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直译】你端着满满的一杯水能不洒吗,不如倒出来点,适可而止。刀剑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
1、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全书的开篇,也是所有阅读《道德经》的人最难以理解的一句话。一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过来,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无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真有点“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其实,从全书来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规律,引申为事物的原则、方向等等。不管怎么样,遵循自然规律、把握事物的原则和方向总是没有错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伟大在于它按照自己的规律不偏不倚地运行着,没有一点私心。自盘古开天,一片混沌,天地分开孕育万物。日升日落有规律、打雷下雨有规律、生长凋零有规律、物种更替有规律,一切都按规律办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运行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会遭受报应。比如乱砍滥伐就是导致水土流失、胡乱排放就会污染环境导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个字价值连城,值得一生牢记。
3、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是书法作品中最多见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个境界。这四个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包容”及“不争”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没有石头的坚硬,却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争的,遇阻就绕行,却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调的,专往低处走,却成就了“海纳百川”的奇观;水,是坚强的,可以仍受高温化为蒸气,可以忍受寒冷结为坚冰。水,几乎无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动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学习,包容一切,因为不争而化育一切。懂得了这四个字,做人就不会那么多棱角,做事就会懂得迂回,人生就会懂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顺势而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起源是什么?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变过来的?世间万物总有个源头,但谁也说不清那个源头是什么。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万古的难题。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来代表万物的起源。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道”的规律一步一步逐渐发展,于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着循环往复。正确的事情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出好的结果。错误的行为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带来坏的结果。比如:“事不过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往复就造就了万物。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阐明了不争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人。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大,所以才能长久。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生活中,这句话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老子的道德经精髓如下: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其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不争,是老子思想的精华之一。多奉献付出,少占用名利,才能更加长久,越发展越好。人要向大自然学习,善居下位,包容万事万物。所以《道德经》中的思想精华:不争、不自生、善下之,全都体现在以上三句话上。
老子的《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修身、养生、用兵、治国四方面的道理。本文对这四个方面的精髓进行简练地分析总结。
1,修身
老子《道德经》讲:“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很注重身心的清静。
老子还讲过,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内外两除”。外面要除去对名利的追求,内心除去对知识的追求。做到毫无追求,身心象婴儿那样的纯净,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2,养生
老子《道德经》认为,养生最好的方法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就是说,过着朴素的生活,很少追求名利,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低层次的养生观念认为,人吃的营养越多越好,运动越多越好。结果反而损害了健康。追求大名利目标的人,会有这种观念。
中等层次的养生观念认为。应该适当吃营养食品,适当地运动。追求中等名利目标的人会有这种观念。
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过着朴素的生活,不追求名利的不争之人,能把养生做得最好。这是对养生最高层次的认识,也是最彻底的认识。
3,用兵
老子《道德经》讲: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是谓不争之德”。意思是说,最善于作战的将军,并不以武力威胁别人;最善于作战的战士,从来不发怒;最善于取胜的人,从来不与别人交手。别人看到他,就已经知道不是对手。上述这些人都是以不争之德取胜别人。
也就是说,不与别人争夺名利地位的人,是最善于作战的,是最善于领兵打仗的,是最善于取胜的。
4,治国
老子《道德经》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如果君主能像“道”那样毫不显露自己的作为(也就是“无为”),国家将会无所不治。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质。它飘飘缈缈,是不可见的,是它演化出了宇宙万物。由于“道”毫不彰显自己,所以虽然它养育出宇宙万物,却很少有人知道它。
老子把像“道”这样毫不显露自己作为的做法,称为“无为”。
“道”毫不显露自己的作为,却演化出了宇宙万物。由此可以看出,不显露自己的作为,是最大的作为,可以无所不为。这就是老子《道德经》讲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之所以不显露自己,是因为它不贪图名声和地位。如果君主能像“道”那样不贪图名利地位,国家将会非常兴盛,无所不治。这就是《道德经》说的君主“为无为则无不治”。
把老子对修身、养生、用兵、治国的方法进行总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追求名利地位的不争之人,可以把修身、养生、用兵、治国做到最好。不争夺名利地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要想达到这个人生的最高境界,需要对人生和社会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自己的人生目标都完全实现以后,才能不再争夺名利地位,达到不争的人生境界。
道德经最有深度的一句话
道德经最有深度的一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懂得知足的人不会受到屈辱,自己知道有几斤几两的人就不会引起祸端,在老子看来,人最大的灾祸就在于不知足,最大的过失在于贪得的欲望后,要是能保持一种满足之心,才能时常保持满足,深以为然。
而且,这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人的通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都渴望金钱、地位、名声等,但是,不少人没意识到名利过头了就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因此,老子才告诫我们要懂得知足,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一、辩证法——关于方法
《道德经》最奇妙的一点,就是他的辩证法,看待任何事情,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用辩证法。而《道德经》的辩证法至少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1.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对立的。阴阳、彼此、内外,物我、得失、成功失败、荣辱、贵贱、为与无为、男女、教学、……如第一章的“道”和“可道”、“名“与“可名”、“无”和“有”。而二元的对立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反者道之动”。可以说,事物对立是绝对的。
2.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对立是绝对的,同时,事物的相互依存也是客观的,也是绝对的。《道德经》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立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立了一物,必有另一物与之对应存在。
3.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的对立,是发展的起点,万事万物的发展的过程。万事万物相互转化,是发展的最终结果。世界之所以不断变化发展,就是万事万物在不断的相互转化。
二、管理学——关于过程
管理学也可以说是统筹学,也可以说是谋术,老子是最讲究谋的,要深谋远虑,谋术还要分阴谋阳谋。用管理学的话说,管理需要从长计议,必须有明文的政策,和暗中的人心。
1.管理好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有利因素怎么处理,不利因素怎么处理,处理好了,都有用,处理不好,都没用。“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处理好了,坏事变好事处理不好,好事变坏事。
2.管理好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用辩证法三原则,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永远是对立的、统一的和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学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要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最后才能达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直取利益,把自己利益与他人利益对立起来的人,得不到最大利益。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世上再难做的事情,也有它好做的时候,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做天下大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所以做大事、难事,成就大业都是从最简单的时机,从小事做起来的。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万事万物在没有形成之时就是“无”,自从能叫得出名时,也就是“有”时,则是世界万物形成的本源才开始命名,这是老子揭示宇宙的来源论。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说人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要效法大地,比如四季轮回,根据节气来耕种劳作;大地春来花开,冬有冰雪,这是大地效法天,遵循天所做出的变化,天是遵循道的原则,道就是遵循大自然规律,也就是人与天、人与地都要遵循自然法则。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
的道德经主要讲的就是顺应自然。
第一,《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规律是“道”,道也可以说成是“无”。
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具体的事物有种种具体的属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体的属性。
因为具体的属性是相对立的,如果道有大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小的事物,如果道有白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黑的事物。
所以道没有任何具体的属性,老子形容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
所以道可以称之为“无”,魏晋时期的天才哲学家王弼在注解《道德经》时,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思想。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第二,《道德经》认为,人也必须学习“无”的道理。
道是万物的规律,所以人也应该顺应道的规律,才能成功。《道德经》特别重视“无”的作用,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君主应该做到不妄为,这样就可以天下大治。
《道德经》还说:“常使民无知无欲”,要去除民众的机巧之心与欲望之心,才会消灭种种纷争。
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02 逆向思维
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老子采用逆向思维,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认为,上用智慧治,下便以计谋应,上下都旁离了质朴而崇尚文饰机诈,便使天下失去了真诚,以致大的诈伪必然就会出现。家庭亲属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03 不争思维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唯有不争的处世态度,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老子认为,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不争,才能保全自己,立足不败之地。
04 利他思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道德经》中最经典的句子
1. 七仙岭上云飞扬
满眼的绿,一路向后退去。
从椰梦长廊到大东海,从热带天堂植物园到猴岛,从槟榔谷到五指山下的七仙岭;大榕树像龙爪一样的根须紧紧抓住大地母亲的胸襟,椰子树的叶子中间长满了繁硕的椰果,槟榔树的枝干笔直细长直插天际;紫色的三角梅清秀典雅,扶苏花鲜艳欲滴,红色的凤凰花镶着金色的花边美丽动人,赭黄色的芒果花小巧玲珑婀娜多姿,凤尾竹挺拔茂密,七仙岭就像七个仙女神态各异,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年年风调雨顺。
2.椰子树
你袅娜挺拔的身姿遍布南国的土地,像孔雀羽毛 像蒲扇一样的叶子铺展开来,郁郁苍苍。
你喜欢低海拔的沙土,临水而居;26--27度的气温才是你的温床。
你一节一节的树干拔向天空,抽枝开出淡黄色的串串小花,这小花结出了硕大的椰果。
纯净湛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充沛的水分孕育了你,你坚硬的壳里包裹着鲜美的果汁,清凉甘甜,营养丰富,椰肉色白如玉,芳香滑脆。
3. 芳情雀艳
神奇无比的大自然孕育出了这样的尤物。
美丽的羽毛色泽鲜艳、高贵典雅、得天独厚,每天不用打扮便可盛装出行;身材姣好,头上连饰品都插好了,分分钟都仪式感十足。
每一种物类都有自己的先天条件,降生到这个世间都有自己的使命。不必羡煞他人,努力使自己吸收养分、饱满丰盈、内敛厚重,之后低下头来、默默耕耘、乃成其大,就好。
4.道法自然
对你,我有的更多的是仰望。
尽管,见到的只是一座雕像和碑刻的文字,但是,你的《道德经》早已如雷贯耳。
你飞扬的文字、你天人合一的理想、包括你的学生庄子的才情,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竭的源泉,生生不息,它们已经镌刻到了国人的骨髓里,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的“普渡众生”一起,相得益彰,华彩万端。
非此,哪有李太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侧身西望常咨嗟”,哪来苏子瞻的“大江东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哪来后来无数代人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襟怀?
道家的创始人早已驾鹤西去,去云游四方了;但是,你们和你们的著述,都是经典,是我们永远的精神食粮。
5.寿比南山
真可谓是国土最南端的山,南山。
“山”在这里戛然而止,别有洞天;别有一番滋味,海天胜境,博大精深。
“洞天福地”的绝佳去处正正好道家的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之说,成就了他们的修炼和长生不老之愿景,事实上,这里也的确是“长寿之乡”,无数的雪国雪乡的人对这里趋之若鹜,甚至定居于此,在这个福泽之地,修炼自己的人生。
三万株被美誉为“南山不老松”的龙血树,是植物中的活化石,树龄逾千年的有两万多株,最长可达6000年以上,可谓真正的洞天福地,“寿比南山不老松”,名不虚传。
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遇飓风,漂流到此登岸,建大云寺,弘扬佛法;鉴真登岸群雕、鉴真沐海、鉴真试海石雕,展现了鉴真及弟子东渡的艰辛,不畏失败、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是后人永远汲取的营养。
南山,古称鳌山,远观如巨鳌浮在海面。这座长寿之山,周围的负养离子居全国之首。这里,云深林翠,岩奇洞幽;群石各异,鬼斧神工;海天一色,碧波万顷。
只可惜,未能如愿登上金顶;遗憾之余,期待下次如愿以偿。
《道德经》最经典的句子:
其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其二: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为道。
(译:最上等的善要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横塘柳2022.5.22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