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上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做身才能正呢?如何理解“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_老子_道德经_这句话

本文目录

  • 《论语》上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做身才能正呢
  • 如何理解“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
  • 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你怎么理解
  •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河南人还是安徽人
  •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怎样理解
  • 《老子》最霸气的一句话是什么
  •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求解释,急
  • 如何理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

《论语》上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做身才能正呢

野狐试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意思是说:当权者如果能摆正自己位置,依礼行事,即使不明令要求下面的人,他们也会愉快地去做该做的事情;如果自己摆不正位置,行事不合礼法,即使明令要求下面的人,他们也不会好好听从。这句话字面意思不难理解,要能做到就更难了。

《论语》是语录体,每句话都有当时具体的说话环境,单看一句有时很难真正理解。孔子关于为政的言论《论语》里不少,就“正”的问题就有好几句: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时代,周天子名存实亡,礼乐崩坏,弑君弑父时有发生,上行下效,社会混乱不堪。孔子要恢复井然有序的西周社会,所以特别强调“正”的问题,这种政治思想和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就是今天依然极为有效。

孔子的这一思想观点对我们现在的反腐败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无不适合。且不说反腐问题,就家庭教育中这种上不正而求下正的事情我们应该都有认识。一个家长打着麻将,玩着手机给孩子说好好做作业,不要看电视了,不要玩手机了,孩子会心悦诚服地听你的吗?身教胜过言教,修身才能齐家,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想使孩子成为咋样的人,你自己首先朝这个方向走,你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如何理解“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评述】

孔文子,鲁国大夫孔围。文,谥号为文。

什么是谥号?

是人死后的评语。也就是对人功过是非的评价。

什么是文?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总括则是拥有治世之得的才能谥号文。

从文中可以看出,“文”在古代谥号中,对于人的评价是非常好的美誉了。

子贡有鉴于此,故不理解为什么孔圄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孔子说:孔圄这个人,为了学习(良知)的进步,可以向任何人低头请教。

坦白说,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能做到就是优秀。

就说销售吧!当销售遇到客户拒绝时,作为优秀的销售员,只要有一丝机会,就要放下身份与地位,厚着脸皮,改进方案,继续向客户推销,直至销售完成。

“不耻下问”就是如此容易,也是如此之难。试问,谁不在乎面子昵?

所以,谁能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良知),包羞忍耻的放下身份与地位,去做对事情有意义的事,谁就是“不耻下问”的好汉!谁就能成就一番伟业。

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你怎么理解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仆。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萌解:

知道(人)事物有刚强(阳面,优势,长处……)的一面,也要能包容(人)事物柔弱(阴面,缺憾,短处……)的一面。(“谿”这是个啥字我也不知道,但拆开来它的意义就很简单了。)天下人或事物如同“谿”一样。谷(强,优,美……)里必有溪(弱,缺,恶……),溪里必谷,这是自然常态。能如此看待天下的凡人万物,可谓赤子之心是也。

(同第一句)凡事物都有其两方面,知其白(……)的一面,包容其黑(……)的一面。这是自然常态,大道无极,至阳至刚,至柔至弱的极端是不存在的。

(略同第一句加扩展)凡事物都有其繁盛与不足两方面,亦有其荣枯之时。跨越时空去看待凡事万物(包括人),其实也都差不多,简单而自然。

自然简单:此强一面,此弱一面;彼弱一面,彼强一面;此一时此强,彼一时此弱,彼一时彼强,彼一时此弱。(强弱不为强弱,概指美恶、长短,优缺等两方面。)圣人身心超越时空,外其身心观这世界里自然离散的万事万物之本性,如同看一个容器中的自然反映一般,时时有可选择的而用,时时有不用者暂不理也。

所以最好的制约就是不极端分化,自然之中自有制约,且可保时时有可用。

编外话:

天生我才必有用!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或者说没到成为资源之时。

物各有所用,人各有所长。用其用,用其长,容其无用,容其短。凡事万物都在周而复始的演化中,此无用仅一时无用,时至而为有用;此有用也只是一时之所用;时至复归无用。

凡物有美恶,凡人有黑白;凡物有盛衰,凡人有荣辱。

好一个“大制不割”。不割,即不极端分化,是为无极,是为赤子,是为自然,是为长久之道!

人之治不若天之制:人之治难免生极,生极而难长久。天之制自然无极,无极而无不制,无不制而无不可用,是谓保用之根,难道不是长久之道?

老子的圣人思维是跨越时空,是立心天地的。凡凡众生无远虑,目光短小,是立心于人生的,近忧何其多,何时是个头?概因对自然的认知不足,也或许是生存近忧的所迫?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一眼万年,万年一梦。荣花插满头,虚心映残身。

荣华富贵虚中盛,到头孤冷绕指柔。

行行复重重,望望织路路。

复身草芦间,复心天地间。我是我是谁?谁是谁是我?

叹,爱谁是谁谁,安然卧长眠!

萌解《道德经》二七: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萌解《道德经》二六章: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萌解《道德经》十章——灵肉抱一同步行,玄德皆有天地鉴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河南人还是安徽人

老子李耳究竟是哪里人,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得出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了。因为关于李耳的出生地、生卒年,甚至生平事迹都只存在于历史典籍的只言片语中。更多的则是神化后的太上老君——老子。

现在关于老子出生地的说法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安徽省涡阳县说。其二是:河南省鹿邑县说。两地都有相关老子的遗迹。各自省内都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老子出生地,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服谁。

其实涡阳县、鹿邑县在地理上离的是很近的。要具体定位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的具体出生地,恐怕很难实现精确定位。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怎样理解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道法篇)

意思是: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车轮,器皿,房屋的门窗作比喻,说明很多物品正是它的“空“,“无“才是它的有用之处。进一步用实例来阐述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我临写的赵孟頫小楷《老子道德经》。

《老子》最霸气的一句话是什么

【原创问答】谢您邀请!

“老子”李耳,也称老聃,周朝人,后来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说实际话,在他的《道德经》中是很难找到特霸气地言语的,因为他研创的“道学”是蕴涵着较为深髓哲理的,不像现在的大白话,一眼就能看出的。

不过,要刻意去找,也不能说一句也没有,比如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够“霸气”的吧!

然而这句话的原本意思是说,一个人真能做到了“无争”,那么,天底下再没有什么能够与他争的了。

其哲理是:凡是争夺必须想要的东西,什么都不在意了,一切对他来说都是空的,便没有了竞争的关系,还怎么跟他争呢?

这就是老子主张的“以反求正、以曲求全”的“道”。

如果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就会觉得不霸气了。

别灰心,我倒是找来了一副有关“老子”的奇妙对联,堪称“霸气”十足,分享给题主,请往下看——

上联:

“骑青牛,出函谷,老子姓李;”

出对很绝,用典老子出关,最后四字还语意双关,既陈述事实,又带有不可一世的傲慢。这是周朝时出的上联,一直到了唐朝才有一刘姓诗人,对出了很霸气的下联: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为刘。

下联化用刘邦斩白蛇起义事,最后四字同样语带双关,而且足以压制住上联的那种狂劲。

老子,高祖,绝对!

(此联出于古代,皆为旧韵。)

解题止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求解释,急

1孔子说:“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发财和升官,是人们所想望的,然而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接受的.”2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3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即普通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4 广泛的学习而又能坚定自己的意志;诚恳的提问而又能深刻的思考;仁义就在其中了.

如何理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

此话出自《论语》,大概意思是,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解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这也是很大的乐趣。不义而来的大富大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其实人生的乐趣,并不一定靠物质,靠虚伪的荣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择手段地取得的富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孔子把这种富与贵比作浮云,比得妙极了。其实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就不会受物质环境的诱惑,只要有饭吃、有水喝,能够安安稳稳睡觉就足够了。远比那些靠不义之财奢靡生活而又惶惶终日的人快乐多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