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呢_孔子_论语_自己的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子曰 孔子 论语 自己的

本文目录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
  • 《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呢
  • 论语子曰: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邀请大家讨论一下理解和认识
  • 《论语》中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何解
  • 为什么古文中开头经常用‘’子曰‘’
  • 如何理解: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如何理解: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应该怎么理解
  •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你对这句话有何理解
  • 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子又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

古代没有小说,多为诗赋的笔法写文章,兴者時兴也。兴趣也,都是这样。

立于礼,大事正礼仪,现代照样用,放礼炮,阅兵,国典。没见过乞丐叫花子吧,没见叫卖叫买的吧,没见过傻子神经病乱跑乱跳吧?所以礼不是自由市场。不是谁都能参加的,是经过政审的。是很有尊严的。行式变了,意义没变。

成于乐,奏国歌,交响乐。乐者乐意,乐意做的事情,成事业顺利呗。有人认为礼乐是等极制,不错,谁超越了礼乐就是谋反之罪。元首的镜头是不能抢的。明白吗?谁前谁后是有规矩向,官大一级压死人。不是吗?就不明说了。

《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呢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这段话中没有特别难懂的地方。其中的“微生高”是个人名,此人当时在鲁国素有直名。直,按现在的理解,可以说成“正直”,意思差不多,但在古代,正与直有不同的含义的。“微生”是姓,“高”是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因此被称为万世师表。孔子办学的宗旨,与现在的私立学校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私学,比如兰翔技校,新东方等所注重的都是教人技能。而孔子教学生所注重的是“道”,是文化,是与政治相关联的。简单的说,读书的目的是做官用的。因此,在人格的培养上,孔子是非常注重“君子之道”。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阐释,不是为君子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对当时各种人物的分析,来说明什么样是符合君子之道的。上面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

微生高这个人,在当时是被人认为很直的。孔子说,这个人其实并不直,他举例子说,有人到他家借点醋,他家刚好也没有了。于是,他到邻居家里要了点,给了人家。孔子以这个事情证明,微生高不直。

吃饭时,家里没醋了,到邻居家借点。这种事现在很少见了,以前是很正常的。对于这个事情,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夫子言此,讥其曲意徇物,掠美市恩,不为直也。”朱子的意思是说,人家到你家里要点醋,有就给,没有就算了。可是拿邻居的东西送人说是自己送的。就是收卖人心,不算正直了。

程颐的解释是:“微生高所枉虽小。害直为大。”程子的意思是说,这件事虽小,却害了自己正直的名声。

《四书集注》中有范氏的解释:“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为,曰直。圣人观人于其一介之取予,而千驷万钟从可知焉。故以微事断之,所以教人不可不谨也。”

进入现代社会后,程朱之学为近代的落后背了黑锅,一直被人唾骂。如果我们不在意气用事,以平和的心态看看他们对《论语》的注解,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理解是比较正确的。

孔子培养学生,是培养当官的。当官要造福百姓,正直是最起码的条件之一。微生高,把邻居的醋当成自己的送人。确实算不得正直。真正的直应该告诉人家,自己家里也没有了,要不,你到张三,或是李四家去看看?

假如微生高当了官,手里掌握官家的东西,他是不是也可以把官家的东西当成自己的呢?显然是可能的。他就可能把官家的东西私自处置或占为己有。程朱和范氏的注释中,就隐含着这样的意思。

直,是君子的秉性。它来源于《易经乾卦》:乾者,直也。君子直道而行,不为物动,不以情拘,但行其当行,事其当事。是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人常说:“只要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讲的就是君子之道中的“直。”我在单位上努力工作,年终多发了些奖金,这叫“直中取。”如果,通过给领导送点礼,拉拉关系,最后得到了好处,这就叫“曲中求。”虽然现在信奉曲中求的有很多,但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始终认为,直中取的是君子,而曲中求的是少人。

最后说一点,孔子评价微生高。只是说他不直。并不及其它,如果说他很热心,喜欢帮助人,应该是没错的。在孔子这里,说微生高性格的一个方面。并没有对这个人全盘否定。就好比他评价管仲,既有批评的地方,也有大加赞赏的地方。到了程朱这儿,微生高的性格问题,就变成了道德问题。这是,孔子与程朱的差别。

论语子曰: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邀请大家讨论一下理解和认识

我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翻译: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面对世界的社会,孔子提出了他自己的四大担心,即“道德不修、学问不讲、知善不从、有过不改”。如果我们有一个反向思考,可以说,孔子提出了四个建议我们个人的成就,一是加强道德修养,二是努力学习,三是选择好固执,多行,四是及时纠错。四点建议会帮助我们进步,自我完善。

首先,让我们看下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所有人行为以外的言行,如果总结,言行可以分为两种,这是适合每个人的言行,而不是每个人的言行。任何有益于每个人的言行,自然属于秘密的类别,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不道德的。所谓的修德,是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完善他们的人格,造福于社会。如果不注重修德,可能会伤害自己,严重时还会导致不良影响整个社会。

其次,要勤奋学习。孔子提到在本章中的“学之不讲”,尽管他没有提及我们学习什么,但只要稍微动动大脑就可以想明白。孔子的人生是推崇“仁”,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学习,是知识的内核。然而,学习是学习的一个方面,适用于实践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熟练的掌握,大家学会了完美的应用到实际, 学以致用。如果学习不有或滥用,而不是成为一个书呆子,成为社会的祸害,这不是人们想看到的结果。

再次,选择好固执,多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的理论,其中许多是指导的秘密真相。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清楚地知道应该使用一个秘密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但不是在这条线。这种行为,是孔子所说的“闻义不能徙”。是正确的事,听到正确的意见,我们应该记住,并立即付诸实践。实际上,无论大小或公义,关键是要做和不做,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很好,否则会走向堕落。

最后,发现错误应及时悔改。是所谓的错误都可以改变,不是。人在犯了错误之后,只要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你可以得到一个大的兴趣。犯了一个小错误,如果它能够好转,也算不是太迟了。负荆请罪就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廉颇不承认他错了,小错误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大错误,可能就不是将相和的结果了,甚至会动摇或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如果那时在忏悔,已经无能为力。因此知错能改也是改变和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手段。

《论语》中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何解

谢邀!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简单翻译就是:“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却不占有它。”这一句话的理解难点在于“与”字,“与”在这里读“yù”,意为占有、私有。

据传说,舜和禹都曾统有天下,但他们都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拔有才干的人,经过实践考验之后,把王位传给他,(禹实际上是把王位传给了协助他治水的伯益,并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据说后来人们认为禹的儿子启有德行,人们才都去归附启。启开创了夏王朝,之后,就是内部传子的“家天下”了,但这不是禹的做法。)因此,舜和禹是“拥有天下而不占有它。”他们传授王位的方式虽然还不是现代的“公天下”,但在那个时代显然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孔子才会发出“巍巍乎!”的赞叹。

为什么古文中开头经常用‘’子曰‘’

古文里使用“子曰”情况并不多,作为开篇的就更少了,通常以下三种情况会使用:

第一,和孔子年代接近的儒家弟子记录孔子言行

这些人的“子”是尊称,意思是老师的意思,也专指孔子。如果表述他人会有注明,如“有子曰”、“曾子曰”。像《论语》一类的书籍,并不是文章,而是孔门弟子整理的课堂笔记,记录孔子和他学生的言行,基本都是对话体。这两个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老师讲过”的意思,没有其他含义。

第二,后世儒者用以佐证自己论点

这个一般不怎么放在文章开头,都是在提出论点、论证完毕以后,加上这么一句“子曰”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有依据的。

这种情况可以联想一下现在人写作文,有人特别喜欢开头就写:“谁谁谁曾经说过……”,或者写一篇文章,开头讲:“谁谁谁有一个什么什么观点”,这个“谁谁谁”是比较有名望的人。现在人喜欢放在开头,吸引人读下去,古代人更突出自己的观点,后面放“子曰”只是为了增加可信度。

不止中国有这样的事情,西方物理学最开始特别崇拜亚里士多德。两个人争论一个物理问题,其中如果有人说“亚里士多德曾经这么说过……”,那就不再有争论了。同理,儒者写一篇文章提出一个观点,如果有孔子的话作为依据,那就很少有人会提出质疑,除非是作者对经典的解释不合理。

第三,借用经典,增加文章力度和趣味

《陋室铭》我想大家不陌生,虽然作者有争议,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可谓家喻户晓。在这篇铭文的最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诸葛亮是东汉末三国时期人,扬雄是西汉末年人,孔子这句“何陋之有”肯定不是针对这两个人讲的,只是作者在借用孔子这句话,来说明自己的道理。其实引用这句话不是在说住所“陋不陋”,真正要表达的是他隐去的经典前半句:君子居之。作者在讲自己是一个君子而已。

如何理解: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篇》,原文为,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朱熹的注释是“皮,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意思就是把一块布它挂起来,作为箭靶子后面的背景,叫射侯。当中用兽皮做为靶心,这叫目的,这个目的也叫鹄。“主皮”,就是穿透箭靶子的意思。

“科”,就是等级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这样的,孔子说:“射箭,并不在于能不能射穿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射礼的规矩啊!”

古时君子都要习所谓的“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射箭属于其中一种。通过练习这些技艺可以达到帮助君子修养品德的目的。关于射礼的“古之道”的由来,朱熹引用了《礼记》中的文字,“记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就是说过去射箭也是讲力度的,也就是“贯革之射”,这是以杀伤敌人为目的的。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解散军队,并举行了郊外的射礼,从此不在提倡以杀人为目标的“贯革之射”,射箭更多的开始体现技艺和礼仪了。

《论语集注》中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进行了评价,注释到“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这是说到孔子所处的时代,周朝已经衰落了,礼崩乐坏,诸侯争霸,重启兵锋。又开始提倡以杀人为目的的“贯革之射”,也就是把原有的射礼丢弃了,所以孔子非常的感慨。

如何理解: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重点表达的是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君子,最基本要具备这样一个特性:

“文”与“质”都不能缺少。

什么是“质”呢?很多人解释是质朴、朴实,我觉得可以解释的更具体点现代点,就是原生态,像一块未经雕琢过的璞玉。

什么是“文”呢?就是经过后天的人为的雕琢和修饰,用现在最时髦的话说就是装(无任何贬义)。

“野”呢,就是粗俗粗野的意思;“史”就是不够真诚,显得浮夸。

综上所述,对孔子这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合适的解释,我个人认为就是:

太过于原生态不懂得装,人们就会觉得粗俗;太能装看不出一点原生态的痕迹,人们又觉得不够真诚。把原生态和装合理均匀地搭配在一起,既不让人觉得粗俗,又不让人觉得不真诚,然后才可以向着“成为一个君子”去奔。

解释这么多,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难度系数其实挺高的。我们都想把事情做到刚刚好,拿捏得恰到好处,就是因为这个度太难把握了。

我是索彦,喜欢写写文章聊聊诗词,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应该怎么理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评述】

质,有思想,有良知的意思。野,野人,粗鄙的意思。文,文采。史,掌管文书的。彬彬,都很行的意思。

何谓君子?

品德好,又有才能

王阳明说:“致良知”才是儒家的道。可见,所谓的君子就是能“致良知”的人。

至于品德好、没有才能的人和有才能、没品德的人都不是君子。因为:

品德好,没有才能,再多的想法,良知就是无法实现。

有才能,没有良知,再好的才能,良知也照样无法实现。

这就好比一篇好文章,必须要有正确中心思想和华丽的文采构成。二者缺任何一块都不是好文章。再比如冬天给父母给父母喝冰水,能是孝顺?可见孝顺,是还是需要正确的做法的。否则孝顺也是假的。

所以,做人做事要有成,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目的(良知)和正确的行动(符合良知的行动)。这就是儒家所说的“知行合一”。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你对这句话有何理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这段话是孔子与学生子张的对话,意思是,子张问孔子:“读书人怎样做到通达?”孔子反问:“你认为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在邦国有名气,在家也必有名气。”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真的通达,在邦国要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要懂得谦恭待人,在家也一样,也要为下人考虑。至于那些有虚假名声的人,其实都是表里不一的人。但无论在邦国还是在家里,一定要重在德行,贵在品行,善待任何人,做人处事方式也要懂得圆滑,这样才是真正的通达。”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的是做人与处事之道,浪得虚名都是假的,是站不住脚的,比如说一家企业,我们赫赫有名的“老干妈”,她能走到今天名气响遍海内外,归功于它的创始人——陶华碧。她主张质量第一,诚信第一,安全第一,顾客至上;她为人善良正直,对工人关心入微,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她说:“我书读得少,但我坚持走好自己的路线。”
是的,不伪装,不敷衍、不欺骗,言行一致。重在善良,贵在德行,美在心灵!记得感恩,懂得珍惜,善待他人,不管在外还是在家里,做一个正能量的人,你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关注与评论!)

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子又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出自唐平辽王薛仁贵之口,意思就是君子间交往是看对方的人品德性而交并非馋媚金银!↙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意思就是走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但在《论语》中该句话并没有后半句,后半句出现在《史记.伯夷传》,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意思就是只要心志不同就不必在一起了,还是各走各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