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康姓的来历谢谢?康姓起源和来历是什么_满族_谥号_汉姓

本文目录

  • 谁能告诉我康姓的来历谢谢
  • 康姓起源和来历是什么
  • 百家姓之康姓
  • “康“姓的来由,谢谢
  • 康氏姓氏来源
  • 康字的来历
  • 康姓出自哪里
  • 山西省洪洞县康姓之渊源如何
  • 康姓的来源
  • 康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

谁能告诉我康姓的来历谢谢

百家姓之康氏
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以东。
康姓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地而称为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发生了武庚、“三监”之乱,被周公旦平定下去。之后,周公将商故都周围的地区封给了姬封,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而康叔也因治国有效,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后来被周成王任命为司寇,权倾一时。他死后,他的子孙就以其谥号中的“康”为姓,就是康氏。另据史书记载,康氏姓源还有一支源于汉代的西域康居国。汉成帝时其王曾遣其太子来汉,后定居于中原,以康为姓。
康姓名人,三国时有康泰、康僧会,前者是一名旅行家,相传其游历过的国家达一百多个,后者是一名高僧,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康与之,南宋学者。康进之,元代戏曲家。康海,明代文学家。康有为,清末改良派领袖人物,人称“南海先生”,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著作,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康姓是中国第七十五大姓。
具体可以参考:http://www.11160.cn/bencandy.php?fid=2&id=159

康姓起源和来历是什么

康姓主要出自姬姓

康姓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姬姓周王室,康姓氏族公认的始祖就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康叔,因为他谥号为康,所以后裔就以祖先的谥号为姓,也有部分族人则是因为康叔被封于康地,所以后代才以邑为姓,最终形成了现代河南的康姓氏族。

扩展资料

康姓,主要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

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以谥号为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八十八位,在全国范围内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京兆郡、山东东平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百家姓之康姓

  百家姓之康姓   康姓,主要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以谥号为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康姓 历史 发展
  源流发展

  源于姬姓

  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 天下 而“封诸侯,建同姓”,起中国“封建”之始时。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内康国,所以得名为康叔。当年周武王克殷纣,以殷余民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位比诸侯,以奉其先祀不绝。因武庚未尽服,恐怕他将来乘机作乱,武王就令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为禄父相,以治殷。周武王驾崩后,年仅12岁的周成王继位,由他的四叔周公旦辅政。管、蔡怀疑周公擅权,联合武庚一起作乱,被周公伐灭。之后,周公看到对殷商遗民的统治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理由很明显,这些殷商的遗民,内心未必认同姬周,如果对他们的处置不当,很可能会引起叛乱,岂不是后患无穷!周公最后 决定 ,把这批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并且改封康叔为卫国国君,侯爵。后来,康叔至卫,按照周公的教导,把过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动的殷民处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敌为友”,功在周朝社稷。因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并且被举用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逝世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氏正宗。

  后世康氏源于康叔,在历来研究姓氏学的学者心目中,是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对于汉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这样一种记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可见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康氏的第二个受姓祖先是刘康公,姬姓。东周周顷王(公元前618年~前613年在位)时封王季子(周定王之弟,姬姓)于刘累古封地刘城,谥号康,史称刘康公,其后有刘氏,也有支系姓康者。这支姬姓康氏距今也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

  源于子姓

  战国时宋康王后人,有以康为氏;东周楚康王后人,有以康为氏,现在庐山康王谷。

  源于阴康氏

  应劭的《风俗通》记载:“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康氏是 传说 中女娲的后裔,曾在今陕西商洛一带建立阴康国。后来,阴康氏演化为“阴氏”和“康氏”。

  源于康居

  康居(康国),以国为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慢,不肯与诸国相望。” 但汉庭因为“其新通,重致远人。终羁縻而未绝。”以上记载明确地说:西汉成帝时,康居国曾遣子入汉,而且此后双方还交流不断。最早记载康姓的史书,后《梁书》卷一八《康绚传》亦载:“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此条不仅继承上说,且更具体地指出:后留于河西,以国为氏。

  康乘,中华康氏的得姓始祖,中华古西域康居国(唐.康国)王子。于公元前21年来到汉廷,定居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据《新唐书》载:“康”等昭武九姓,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县境内),祖先为月氏人。后来西迁西域中亚地区。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慢,不肯与诸国相望。”

  源于匡易康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后下诏天下避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虽然在宋末以后,有部分支系陆续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还延续着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庐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于泰和(古西昌)成为匡易康氏的第二个发祥地,是广大匡易康氏的向往之地。

  在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广”,迁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迁民运动。元末暴发众多农民起义,多年的战争使湖广(现湖北、湖南)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朝廷下诏,从江西迁民填充湖广。故这时期,有许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从江西泰和、吉安等地迁徙到湖广一带。现在的湖南、湖北境内的许多康氏支系,就是在这次大迁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后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迁民运动中,又有许许多多匡易康氏子民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川、重庆等地繁衍生息。此次运动的原因是明末,张献忠的起义军几次攻占四川,以及满清对四川的多次洗劫,战争造成了四川人口的严重锐减。清初,朝廷下诏从湖广迁民到四川。

  根据“康氏脉系研究网”现在 收集 掌握的资料说明,在如今中华大地上,处处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布。匡易康氏已经成为中华康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众多,人才辈出,为中华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orgut Hala。所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尔奇特氏,亦称主儿乞氏、主儿勤氏、月儿斤氏、禹儿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长子斡勤巴儿合黑所建部落名称,是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其是女真人,达斡尔民族亦有该姓氏,满语为Jurk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⑶.蒙古族瑚尔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陈蒙古巴尔虎氏、亦称胡拉特尔氏,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满语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尔拉特氏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后代多冠汉姓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哩部族人,满语为Heseri Hala,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地区(今辽宁清原英额门)。满清开国初,其祖赫舍哩·硕色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精通满、汉、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满、汉、蒙文字,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之托顾命为辅政大臣,受一等公,谥文忠。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后代分为赫、张、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汉字谐音“康”为氏,隶属正黄旗满洲,官拜木力占牛录、武德骑尉。他在清康熙年间出兵辽东,生五子,长子和次子皆无后,五子过继富氏。三子赫舍哩·达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里其的后人分为两支,前后驻防丹东凤凰城,分别在正黄旗满洲和正白旗满洲下注册。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辽阳涧溪沟。

  ⑵.满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称亦卡尔他吉尔氏、卡勒塔基尔氏,满语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有陆续归附后金的(比如辽宁省凤城有一支卡克他氏现在姓康,就是努尔哈赤时期投奔来的)但主要还是在皇太极时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极调军平索伦部,从此索伦部众悉数编入八旗,但真正被调往沈阳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数索伦部众就地安置编旗继续从事生产,清廷并没有将其纳入深层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间,由于沙俄的进犯黑龙江上游的各旗索伦人才真正列入以车满洲,编练成兵参加了雅克萨战争。此后因索伦部旗人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清廷将其视为精锐兵源,每有重大战事必调遣自黑龙江。索伦部旗人几乎参加了清中期以后的所有战争。今天黑龙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满族人就是这些以车满洲索伦部旗人的后代。,祖籍在长白山以东讷佛贺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随努尔哈赤其兵,后来他的孙子1644年“从龙入关“。1687年四世孙卡克他氏图美、图奈兄弟2人奉命迁居凤凰城驻防,隶蒙古镶白旗官保佐领下当差,居凤凰城北山,图美任参领,图奈任额兵,为始祖。因家属仍在北京,弟图奈未再娶妻,兄图美娶妻王氏,生3子。长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长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寿、必伦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迁居大堡康家沟。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沟一支人口达到1000多人。1905年编修《卡克他氏宗谱》,以庆字为第八世,确定“庆(上)会(上)运(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济(上)圣(上)清(下)。国(上)华(下)全(下)贵(上)品(下),世(上)禄(下)广(上)恩(下)荣(上)。德(上)义(下)昭(上)隆(上)业(下),贤(下)良(上)继(上)盛(下)名(上)。永(上)怀(上)先(下)泽(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个字以序辈数。括号中上者用于姓名中间,俗称居中;下者用于末尾,俗称落底。已传13世

  ⑶.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满族姓氏,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康氏、安氏。

  ⑷.满族康锡哩氏,满语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辽宁桓仁雅河乡附近),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⑸.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所冠汉姓为春氏、康氏。

  ⑹.满族满族卡宜氏,满语为Kay Hala,以祖名为氏,原属于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驻防凤凰城,分隶正黄旗和正白旗下,隶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隶正黄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两个字“卡宜”为姓,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⑺.满族康仪理氏,满语为Kangyili Hala,亦称康吉里氏,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瑶族、土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康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康叔。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反叛。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 自然 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迁徙演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

  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省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

  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其中山东、福建、广东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后裔!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人口分布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京兆郡)、山东(东平郡)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

  康氏最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地区(今甘肃省境内)、其后分布陕西、河南、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京兆郡)、山东(东平郡)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 三国 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唐玄宗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北宋初, 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康姓在大陆是第七十五大姓,在台湾为第七十九个大姓,以屏东、嘉南等地为最多。现台湾的屏东、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湾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踪迹,可谓遍布台湾的每个角落。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

“康“姓的来由,谢谢

康氏姓氏来源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康姓最早发源于康居国(唐·康国),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姓氏起源:
  脉系一:
  1、出自姬姓,为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实际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入华康氏开始纷纷将始祖追溯到商周时期,尊奉卫康叔为始祖。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
  2、康氏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唐康国)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1)今查正史诸书,首载康氏名人传记的是《梁书》卷一八《康绚》(南史下卷55康绚传同),书载:“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这是史书明文记载的,不容置疑的。
  (2)今查《世本》辑本、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篇,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均无康姓记录。这说明从黄帝传说时代至东汉末年如此长时期内,未有康氏(指卫康叔之后裔)活动之痕迹。只有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康居人来华后,始有记载康姓人士的活动,所有这些康氏均称康居人。
  (3)为何唐《元和姓纂》,书称“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呢?最初来华的康居人(唐康国)对于自身的来历并不讳言,也不愿割舍。如《康婆墓志》(647年):“博陵人也,本康国王之裔也。高祖罗,以魏孝文世,举国内附,朝于洛阳,因而家焉,故为洛阳人也。”《康阿达墓志》(贞观年间):“西域康国人也。祖拔达,凉州萨保。父莫量,同葬安乐里。”但安史之乱后,生活在中原的大多数康国人的墓志有个明显的变化,即讳言出身,他们力图用改变自己的出身和郡望的做法,来与胡人划清界限。如《康府君夫人康氏墓志》(760年):“会稽人也。春秋五十有七,以乾元三年二月廿二日,葬于长安县城西龙首原,礼也。”《康氏墓志》称:“会稽人。” 《康志达墓志》(821年):“本会稽人也。自曾祖曰延庆,皇朝左威卫大将军,徙居为京兆长安人也。考曰日知,皇朝兵部尚书、左威卫上将军,赠尚书左仆射。”原因就是因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出身粟特,因此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统辖地区有一种排斥胡化的思潮,从而对这里的粟特人心理和生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尽快融入汉族社会,摆脱自己外来民族的色彩,便纷纷改变郡望主动使自己“变”胡为汉,都将自己的远祖上溯到商周时期,尊康叔为始祖。
  脉系二:
  源于匡易康。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后下诏天下避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虽然在宋末以后,有部分支系陆续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还延续着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庐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于泰和(古西昌)成为匡易康氏的第二个发祥地,是广大匡易康氏的向往之地。
  在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广”,迁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迁民运动。元末暴发众多农民起义,多年的战争使湖广(现湖北、湖南)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朝廷下诏,从江西迁民填充湖广。故这时期,有许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从江西泰和、吉安等地迁徙到湖广一带。现在的湖南、湖北境内的许多康氏支系,就是在这次大迁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后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迁民运动中,又有许许多多匡易康氏子民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川、重庆等地繁衍生息。此次运动的原因是明末,张献忠的起义军几次攻占四川,战争造成了四川人口的严重锐减。清初,朝廷下诏从湖广迁民到四川。
  根据“康氏脉系研究网”现在收集掌握的资料说明,在如今中华大地上,处处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布。匡易康氏已经成为中华康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众多,人才辈出,为中华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脉系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orgut Hala。所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尔奇特氏,亦称主儿乞氏、主儿勤氏、月儿斤氏、禹儿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长子斡勤巴儿合黑所建部落名称,是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其是女真人,达斡尔民族亦有该姓氏,满语为Jurk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⑶.蒙古族瑚尔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陈蒙古巴尔虎氏、亦称胡拉特尔氏,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满语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尔拉特氏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后代多冠汉姓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脉系四:
  突厥中的康氏。其实这是一些人的误解,事实是:突厥中的康氏仍然来自康居或康国。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后来势力强大,统辖范围及广。康国也曾附属于突厥。由于康国人善于经商和崇尚武功,所以许多康国人奔走于突厥境内、经商、定居、甚至为官为将。突厥王庭帐下甚至有一康国人组成的“拓羯”军团。这些康国人绝大多数都以突厥化,所以史书记为突厥人。
  脉系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哩部族人,满语为Heseri Hala,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地区(今辽宁清原英额门)。满清开国初,其祖赫舍哩·硕色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精通满、汉、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满、汉、蒙文字,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之托顾命为辅政大臣,受一等公,谥文忠。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后代分为赫、张、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汉字谐音“康”为氏,隶属正黄旗满洲,官拜木力占牛录、武德骑尉。他在清康熙年间出兵辽东,生五子,长子和次子皆无后,五子过继富氏。三子赫舍哩·达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里其的后人分为两支,前后驻防丹东凤凰城,分别在正黄旗满洲和正白旗满洲下注册。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辽阳涧溪沟。
  ⑵.满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称亦卡尔他吉尔氏、卡勒塔基尔氏,满语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有陆续归附后金的(比如辽宁省凤城有一支卡克他氏现在姓康,就是努尔哈赤时期投奔来的)但主要还是在皇太极时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极调军平索伦部,从此索伦部众悉数编入八旗,但真正被调往沈阳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数索伦部众就地安置编旗继续从事生产,清廷并没有将其纳入深层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间,由于沙俄的进犯黑龙江上游的各旗索伦人才真正列入以车满洲,编练成兵参加了雅克萨战争。此后因索伦部旗人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清廷将其视为精锐兵源,每有重大战事必调遣自黑龙江。索伦部旗人几乎参加了清中期以后的所有战争。今天黑龙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满族人就是这些以车满洲索伦部旗人的后代。,祖籍在长白山以东讷佛贺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随努尔哈赤其兵,后来他的孙子1644年“从龙入关“。1687年四世孙卡克他氏图美、图奈兄弟2人奉命迁居凤凰城驻防,隶蒙古镶白旗官保佐领下当差,居凤凰城北山,图美任参领,图奈任额兵,为始祖。因家属仍在北京,弟图奈未再娶妻,兄图美娶妻王氏,生3子。长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长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寿、必伦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迁居大堡康家沟。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沟一支人口达到1000多人。1905年编修《卡克他氏宗谱》,以庆字为第八世,确定“庆(上)会(上)运(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济(上)圣(上)清(下)。国(上)华(下)全(下)贵(上)品(下),世(上)禄(下)广(上)恩(下)荣(上)。德(上)义(下)昭(上)隆(上)业(下),贤(下)良(上)继(上)盛(下)名(上)。永(上)怀(上)先(下)泽(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个字以序辈数。括号中上者用于姓名中间,俗称居中;下者用于末尾,俗称落底。已传13世
  ⑶.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满族姓氏,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康氏、安氏。
  ⑷.满族康锡哩氏,满语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辽宁桓仁雅河乡附近),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⑸.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所冠汉姓为春氏、康氏。
  ⑹.满族满族卡宜氏,满语为Kay Hala,以祖名为氏,原属于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驻防凤凰城,分隶正黄旗和正白旗下,隶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隶正黄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两个字“卡宜”为姓,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⑺.满族康仪理氏,满语为Kangyili Hala,亦称康吉里氏,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脉系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瑶族、土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康氏,世代相传至今。

康字的来历

  1、康,中国姓氏,大约出现在3000年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88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2、简介
  部分源于姬姓。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初封畿内食采于康,封地在今河北省冀州市。周公旦平定三监管蔡协同武庚之乱,诛武庚禄父,杀管叔,流放蔡叔。把康叔从康徙封卫,做卫国国君,侯爵,又称卫康叔。周公担心叔封年轻治理不了殷地遗民,作《康诰》、《酒诰》、《梓材》给康叔,让他照此去做。康叔按照哥哥的教导,果然把殷地管理的井井有条,受到殷民的爱戴。因为他初封康,徙封卫,故谓之曰卫康叔。他的庶子以他的初封之地“康”为姓,即康氏。
  3、康姓名人
  康泰
  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绚
  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
  安禄山本姓康,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母亲阿史德氏为突厥族,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住在突厥族里。他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中亚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入中国后姓氏音译为汉字“康”, 也为大族。比如《新唐书》记载的中亚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姓出自哪里

康:kang
姓氏来源:周朝初年,文王第七子康叔受封于卫国,其后代子孙景仰祖先贤能,遂以“康”为姓。
姓氏名人:康有为。清学者及政治家,南海人。治经以今文为宗,旁采当时流行的西洋学术思想,自成一家言,光绪二十四年,以工部主事赞德宗行新政,失败后亡命日本,组织保皇党,民国成立后,谋复辟,迄无成。
姓氏发源地:京兆郡,今陕西西安市。

山西省洪洞县康姓之渊源如何

解答

根据大槐树寻根园官方资料介绍

系承周武王,始祖为康叔封。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七十五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康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

康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朝《元和姓纂》。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姬姓。据《姓苑》、《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的同母幼弟,在武王取得天下后,被封于康地,故称康叔封。武王死后,成王嗣位,蔡叔、管叔、霍叔、三监联合武庚和东夷族反叛。周公旦东征,很快平定了这次反叛。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候,并营建洛邑作为东都。周公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最后决定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颇有贤名的康叔,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了卫国,都在今河南淇县,故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治理殷民有功,做到了化敌为友,功在社稷。因此,被举为周朝司寇,他死后,被谥号为康,他的后裔便用封邑及谥号康为姓,是为河南康姓,史称康姓正宗。

②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据《梁书》、《唐书》记载,汉朝时西域有康居国,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管理各种事务,康居国也派王子在河西应诏,因为滞留在当地沦为平民,后来就用故国名中的康作为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中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因这一支后裔有居祁连山北昭武城,支庶分王各地,故有昭武九姓之称。如汉有康孟详、唐有康谦都是康国人。是为甘肃康姓。另据《隋书》记载,突厥亦有康姓。③源自匡、主二姓所改。据《宋史》记载,宋太祖名赵匡胤,姓匡的人为了避讳就改姓主。到了政和年间,因为普通人姓主有犯上的嫌疑,因此又改姓康。是为河南康姓。

〔郡望〕康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东平郡、会稽郡等。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京兆尹,下辖十二县,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

〔堂号〕康氏以京兆、会稽为其堂号。会稽堂:唐朝时候康志睦,身材魁伟,很会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灭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会稽郡公。

〔堂联〕康姓的堂联有:少卿六畏(康澄);孝女三贤(康女)。明经登第(康希诜);驰射受封(康志睦)。东海名流(康子元);华山懋绩(康绚)。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撰联)。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康子林联)。长安第一手(康昆仓);德函列头名(康海)。莲蕊峰头传名远(康涛);景贤书院播惠长(康里脱脱)。驰誉明经,少小荣登科第(康希诜)。有声乐府,文词待诏金门(康伯可)。

〔名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康氏68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85例。康姓的历史名人三国时有著名高僧康僧会,汉有康播,江原人;南朝宋有康穆,为秦梁州刺史;金代有康赐,宁晋人,为监察御史;唐代河东节度使康承训,著名画家康萨陀,宋代词人康与之,元代戏曲家康进之,著名学者康显之。明初开国公康茂才,文学家康海;清代有康有为。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康姓101220人,临汾市4418人,洪洞县593人。

〔供橱〕康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二号供橱。
〔家谱〕康姓的家谱有:《辽宁凤城康氏世谱一卷》(辽宁凤城县档案馆);《江苏泰县南沙康氏重修宗谱二十四卷》(辽宁图书馆);《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浙江奉化县文化管理委员会);《福建塔山康氏家谱》(福建图书馆);《裕西康氏族谱》(洪洞县县志办公室)。
〔字辈〕据民国抄本《康氏族谱》,江苏如皋康姓一支字辈谱为:“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又有1999年由康全发编著的《康氏族谱》,裕西康姓一支字辈谱从六世排为:“圣田兆万全,广兴增富源。仁志礼怀信,鹏龙俊杰献。国显民庆贵,德才昌生权。”曹县康庄一支字辈谱从22世起为:“会宗庆序广,先训宜承长,根源本清秀,普照显荣光”。

〔迁徙〕康氏最早的发源地应该是康叔被

康姓的来源

源自姬姓、出自姬姓、来源于外族改姓、由匡姓改姓。
1、源自姬姓:以封邑为姓。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叫姬封,西周初年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称康叔。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发生武庚“三监”之乱。周公旦平定叛乱后,把商朝故都周围地区封给姬封,建立卫国。姬封勤政安民,得到民众的拥护和周王的肯定,后被周成王任命为司寇。姬封又被称为卫康叔。居于古康国地的子孙以国为氏。康叔之子王孙弁,谥号康伯。其子孙遂以谥为氏,姓康。
2、出自姬姓:东周周顷王时封周定王之弟的季子于刘累古封地刘城,史称刘康公,其后裔支系有的以谥为氏。
3、来源于外族改姓:我国古代西域的康国和康居国,据《汉书》、《旧唐书》等记载,古代西域康国,约在原苏联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湖之间。这两国曾归汉、唐管辖,出使中国的王子和使者中有些人留居未返,为了在称谓上与汉人相同,就以原国名为姓,姓康。此外,古代的突厥、女真族以及满、回、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人改复姓为单姓,姓康。目前漳州市有畲族使用康姓。
4、由匡姓改姓:据《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匡姓人为避讳而改姓康。

康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

康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封于康,称康叔,康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古城。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先建于商朝国都朝歌城郊,今河南淇县东北,后三移国都,先后向东迁曹、楚丘、帝丘,均在河南北部滑县与濮阳之间。居于古康国地的子孙以国为氏。又康叔之子王孙牟,谥号康伯,其子孙遂以康为氏。这支姬姓康氏至少有3100年的历史。

2、出自姬姓。

东周周顷王时封王季子于刘累古封地刘城,史称刘康公,其后有刘氏。王季子是周定王之弟,其后裔支系有以谥为氏。这支姬姓康氏的历史有2600年。

3、出自外族的改姓。

我国的康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历史上外族改姓康在汉朝已经开始,西汉时西域的康居国人进入中国后姓康,唐朝时称康国。1000多年来西域的康姓,包括突厥族的康姓不断经河西走廊移民西北和四川地区,继而进入中原,最终融人汉族。这是康姓与外族融合的最主要的事件。

二、迁徙分布,聚集

先秦时期,康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地区,两汉时期,西域康居国人的康姓先留居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东南移民安徽与浙江。同时,河南的康氏向北挺进河北、山西,东迁山东、江苏。到唐宋时期,康姓基本上已分布于各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康姓大约近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19%,排在第八十五位。河南为康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康姓总人口的26.8%,占河南总人口的0.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陕西、河北、山西、安徽,这五省占康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湖北、湖南,这二省的康姓又集中了16%。康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以中原的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分布状。

明朝时期,康姓大约16万余入,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九位。宋、元、明600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康姓人口几乎没有增加,低于全国的人口增长率。陕西为康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康姓人口的36.8%。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这二省大约占康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安徽、河北、江西,这五省的康姓又集中了35%宋、元、明600余年间,康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西北部、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以秦晋为中心的康姓聚集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康氏还以京兆为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时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北)。三国魏时置郡名。

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四、康姓血型

康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A型占28.8%,B型占29.1%,AB型占9.1%.

五、当代康姓的分布

康姓的人口已达220多万,为全国第九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康姓人口由16万激增到336万,达21倍之多,康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安徽、甘肃四省,大约占康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湖南、内蒙古、湖北、北京,这七省区市又集中了37%。四川居住了康姓总人口的11%,为康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西部川陕甘、北方冀晋豫中心的两块康姓聚集区。在这600年间,康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是由西北向四川和东南部迁移。

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康姓在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在川甘大部、陕宁、青海东部、山西大部、内蒙古东北和中部、河北西部、北京、湖北西北、黑龙江西部,康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0.3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0%的康姓人群。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和东部、

黑龙江中部、辽吉、冀鲁大部、天津、河南、山西东南、鲁皖大部、江苏西北角、鄂赣湘大部、重庆、四川东部、贵州西部、云南北部、福建西北,康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0.3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1%的康姓人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