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用例模板和例子(如何编写一个好的测试用例)_测试_等价_设计

本文目录

  • 如何编写一个好的测试用例
  • 如何设计好测试用例
  • 软件测试用例怎么写,有简单的例子吗
  • 如何编写出漂亮的测试用例
  • 什么是测试用例
  • 想快速又简单地编写测试用例看这里!
  • 如何写测试用例
  • 如何编写单元测试用例
  • 求助软件测试用例的模板,最好有例子,简单点的
  • 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请分别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方法在测试用例设计工作中的应用

如何编写一个好的测试用例

  我一直在想,作为测试人员应该用脑袋去测试,也就是说应该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把自己的发现应用到测试中去,这样你才能有真正的提高,你所具备的理论和能力才有竞争力。  回到测试用例中来,我觉得做好以下三点就是一个好的用例。  第一:依据分明  众所周知,一个项目首先立项,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动作到了需求分析,昨晚需求分析后,测试就可以做测试需求,然后就可以写测试用例了。所以写测试用例的依据就是需求。这么说太笼统,举一个例子。一个系统经过前期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模块设计等一系列的动作,最后生成了详细的需求说明和详细设计文档等等,在这些文档中,已经很详细的描述了所有的需求点和功能点,也有较详细的技术说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怎么把这些功能点和需求点变成测试点,这就需要做好测试需求分析和测试方案工作,生成一个个可测试的测试点。这也是需求必须可测的一个体现。  假设经过上一步工作,分析出这个系统有5个模块,50个大的功能点,500个具体需求点,最后生成了5000个测试点。那么 ok,我们就要写5000个测试用例。还是那句话,一个测试用例只能对应一个测试点,测试点和用例是1对1的关系;一个需求点可以对应多个用例,需求点和用例是1对多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在统计中讲。  第二:目的明确  用例都有个测试目的,这就是要目的明确,并且也只能有一个目的。前面无论多少步骤,都是为了找到这个目的途径。功能从大到小有层次的划分,我们做测试用例也是有层次的,不然你怎么定义用例的优先级呢?等到测试最小的功能点是,支持这个功能点的其他上层功能点,我们都默认正确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的预期,所以在测试步骤中不用对上层的功能专门考虑测试数据,只把他当成一个正确的找到目前的功能点的途径就行。换句话说,你要测试的功能点需要点10个连接才能找到,那么前9个连接我们再以前就应该设计了用例,在第10个连接中默认他们正确就ok,这个用例的前9步,只是告诉你如何找到第10步。就是这样。  第三:便于统计  测试用例对整个测试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做测试需求覆盖分析。这样如果一个用例写几个测试点,那么就无法完成需求覆盖分析工作,至少是不符合规则的。  你还可以通过模块划分,来分析哪个模块存在的问题较多,还有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应为程序员不同,能力就不同,缺陷喜欢扎堆分布,这个大家都知道),存在问题较多的模块需要做进一步的测试或者下一次作为测试重点。如果你统计的数据不准确,会误导结果的。  三,做缺陷分析。用例失败了,就生成一个缺陷。

如何设计好测试用例

什么是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也叫测试案例,是在执行测试之前由测试人员编写的指导测试过程的重要文档,主要包括:用例编号、测试目的、测试步骤、预期结果等
注意:不同公司使用的用例模板可能存在差异,但都大同小异
为什么要写测试用例
1、防止测试点的遗漏,让测试覆盖的更全面
2、方便做版本的回归测试
3、监督测试过程,评估结果
4、提高测试效率,避免盲目测试
5、缩短周期,比如当版本更新或升级时,只需修正少部分测试用例即可,用例资源可以做到重复使用
测试用例编写依据
1、业务需求文档或需求规格说明书
2、开发文档,比如概要设计文档、详细设计文档
3、参考已开发出来的程序,即一边对照程序+需求文档,一边写测试用例
4、与开发人员、需求人员、客户进行沟通确认
什么是好的测试用例
1、用例覆盖率最大化:好的测试用例是完整的用例集合,能够完全覆盖测试需求
2、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等价类划分准确,每个等价类范围的数据,测试效果一致
3、测试数据的全面性:保证所有可能的边界值和边界条件涵盖在内,且正确识别
设计测试用例的常见方法
1、等价类划分法
2、边界值分析法
3、错误推测法
4、因果图法
5、判定表法
6、正交排列法
7、功能图分析法
8、场景法等
其中,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法、错误推测法是平时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设计好一个测试用例的装备武器,本节课主讲等价类划分法和边界值分析法。
方法一:等价类划分法
将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划分为若干子集,从每一个子集中,挑选任意输入数据,测试效果是一样的。那么这样的子集就是一个等价类。
比如有一个需求是:某输入框只能输入-99(含)至99(含)之间的整数,且不能为空
有效等价类(有效数据)可划分为:
-99至0之间的任意整数
0至99之间的任意整数
无效等价类(无效数据)可划分为:
小于-99的整数
大于99的整数
为空的情况
非整数的情况(浮点数、字母、特殊字符、中文字符)
如下图:
方法二:边界值分析法
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即选取边界值进行测试。因为测试数据的边界值在程序中最容易出错,所以边界值应该重点测试。
还是以上面需求为例:某输入框只能输入-99(含)至99(含)之间的整数,且不能为空
有效边界值包括:
-99(最小边界值)
-98(有效最小次边界值)
-1(边界值)
0(边界值)
1(边界值)
98(有效最大次边界值)
99(最大边界值)
无效边界值包括:
-100(无效最小次边界值)
100(无效最大次边界值)
备注:测试过程中,只要是需要输入数据的地方,就可以使用等价类划分法和边界值分析法,这两个方法一般是搭配使用的。
方法三:错误推测法
基于对被测软件系统的理解、过往经验以及个人直觉,推测出软件可能存在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即错误的操作,比如输入输出数据为0或空格等容易错误的情况。将其作为测试用例来执行。

软件测试用例怎么写,有简单的例子吗

本回答以ECShop前台应用中用户注册、用户登陆、商品搜索等功能为例介绍测试用例设计活动。

1 用户注册

用户注册功能需求如图1所示。

 

图1用户注册需求

用户注册需求共涉及4个输入项和1个选择项。针对于输入项,利用等价类及边界值用例设计方法进行设计,选择项则无须设计在步骤中,在测试执行时分别执行勾选与不勾选即可。

01.用户名

用户名共有三个条件:必填、不少于3个字符、不能重复,分别构造有效等价类及无效等价类,具体如表4-1所示。

 敏捷测试用例根据实际测试需要,不一定写的非常细致,如“用户名”包含字符类型,此处无须再划分纯字母、纯汉字、特殊符号等,构造数据时可混搭。

02.email

email有两个条件:必填、符合规定格式,分别构造有效等价类及无效等价类,如表4- 2所示。

    

03.密码

密码有两个条件:必填、不少于6个字符,分别构造有效等价类及无效等价类,如表4- 3所示。

   

04.确认密码

确认密码有两个条件:必填、与密码一致,分别构造有效等价类及无效等价类,如表4- 4所示。

  测试工程师利用禅道设计用例,如图4- 5所示。

图4- 5用户注册功能测试用例

2 .用户登录

用户登陆需求如图4- 6所示。

图4- 6用户登陆需求

用户登陆共有三个字段:用户名、密码、保存登陆信息,其中用户名、密码为输入框,保存登陆信息为选择框。因该需求比较简单,故无须分析过程,直接进行用例设计,如图4- 7所示。

 

图4- 7用户登陆功能测试用例

3. 商品搜索

商品搜索需求如图4- 8所示。

图4- 8商品搜索需求

通过需求分析,商品搜索功能较为简单,测试用例设计时只需考虑一个搜索条件的测试,测试工程师从搜索功能开发角度考虑。

对于系统而言,如果数据库中存在某个关键字的商品,则应该显示,否则应当提示没有匹配的商品,故搜索用例设计不需要使用复杂的用例设计方法,测试工程师只需根据经验设计用例即可。

对于显示方式,存在显示方式、排序条件、排序方式三种,显示方式又分为小图列表、大图列表、文字,排序条件有按上架时间、按价格、按更新时间,排序方式有升序与降序,如果完全组合则有3*3*2=18种组合,测试工程师可利用正交试验用例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通过分析,共有3个参数,每个参数分别有3、3、2个取值,因此需选择因子数、水平数都3,且试验次数最少的正交表。查询正交表,4因子3水平正交表符合条件,如表4- 5所示。

替换参数,得到表4- 6。

 多余因子4舍弃不用,排序方式中的3,可使用升序或降序任意填充,由于4因子3水平表中没有全部取2与3的情况,因此根据经验再补充两条,最终得到表4- 7所示的正交表。

表4- 7优化后的商品显示测试组合

结合搜索条件,利用禅道设计用例如图4- 9所示。

图4- 9商品搜索功能测试用例

通过上述过程,测试工程师完成测试用例的设计工作,评审通过后等待测试版本发布,然后进行测试用例执行、跟踪处理缺陷等活动。

如何编写出漂亮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是测试设计的一个产出物,它直接体现测试设计的思想,一份漂亮的测试用例不仅仅是设计思路的优,更是便于流转和执行,具有可读性、传递性。

首先,一份漂亮的测试用例-需有一个用例模板

模板的作用:将测试用例的结构形式固定化、标准化,对编写者启引导作用,保证一份测试用例数据完整。

两份模板差别在于 机顶盒1和机顶盒2,因在IPTV行业,是通过机顶盒展示给用户的,而当前机顶盒厂商多,需要进行兼容性测试,将需要测试的机顶盒直接标记在用例中,执行哪款盒子,就直接在哪款盒子上写结果即可。

同一个功能在多个机顶盒上是否OK 一目了然。

哪款盒子测试用例通过率/失败率也非常清晰。

如你测试的是网站可将机顶盒改成 IE11 Chrome 等。

其次,测试用例具有目标、可读、简洁。

测试用例的目标、可读、简洁是从各个属性所填的内容散发出来的。

1、用例编号

用例编号就是测试用例文档中一个代号,需全局唯一,我们可以通过代号快速找到测试用例。

用例编号的书写,建议是项目名_模块名_001,我们可以通过编号快速知道一个项目有多少用例,项目中一个模块有多少用例。

2、用例标题

目的:概述测试用例的主要内容,明确用例意图

在做用例评审时,通过浏览一个模块的用例标题,能快速判断有没有遗漏功能;通过浏览一个功能用例标题,能快速判断出有没有遗漏正常或异常case。

一个测试用例的好坏,一半体现在测试用例标题上。

一个好用例的标题,书写方式有三种:

一:一句完整的话(不超过30个汉字)

二:功能简报形式

例:电影详情页-返回

例:栏目-发布

例:电影-添加

三:按条件/状态

例:发起转码-无源媒体文件

例:发起转码-有源媒体文件

例:鉴权-已订购产品已过期

例:鉴权-已订购产品未过期

例:鉴权-未订购产品

3、预置条件

预置条件-测试用例能执行的前提条件。可以是到达某一状态,也可以是一些配置。

书写要求:一个简洁的结果。

用户已成功登陆

自动审核的开关已关

不需要写是怎么登陆的/如何将开关关掉的。

什么是测试用例

上面那个匿名的,你的给的那是什么网址啊!
-------------
测试用例
------------------
中科永联高级技术培训中心
测试用例(Test Case)是为某个特殊目标而编制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以及预期结果,以便测试某个程序路径或核实是否满足某个特定需求。
测试用例(TESt CASe)目前没有经典的定义。比较通常的说法是:指对一项特定的软件产品进行测试任务的描述,体现测试方案、方法、技术和策略。内容包括测试目标、测试环境、输入数据、测试步骤、预期结果、测试脚本等,并形成文档。
不同类别的软件,测试用例是不同的。不同于诸如系统、工具、控制、游戏软件,管理软件的用户需求更加不统一,变化更大、更快。笔者主要从事企业管理软件的测试。因此我们的做法是把测试数据和测试脚本从测试用例中划分出来。测试用例更趋于是针对软件产品的功能、业务规则和业务处理所设计的测试方案。对软件的每个特定功能或运行操作路径的测试构成了一个个测试用例。
随着中国软件业的日益壮大和逐步走向成熟,软件测试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由软件编程人员兼职测试到软件公司组建独立专职测试部门。测试工作也从简单测试演变为包括:编制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准备测试数据、编写测试脚本、实施测试、测试评估等多项内容的正规测试。测试方式则由单纯手工测试发展为手工、自动兼之,并有向第三方专业测试公司发展的趋势。
要使最终用户对软件感到满意,最有力的举措就是对最终用户的期望加以明确阐述,以便对这些期望进行核实并确认其有效性。测试用例反映了要核实的需求。然而,核实这些需求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并由不同的测试员来实施。例如,执行软件以便验证它的功能和性能,这项操作可能由某个测试员采用自动测试技术来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关机步骤可通过手工测试和观察来完成;不过,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数据(以及产品需求),只能通过评测产品和竞争销售数据来完成。
既然可能无法(或不必负责)核实所有的需求,那么是否能为测试挑选最适合或最关键的需求则关系到项目的成败。选中要核实的需求将是对成本、风险和对该需求进行核实的必要性这三者权衡考虑的结果。
确定测试用例之所以很重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测试用例构成了设计和制定测试过程的基础。
测试的“深度”与测试用例的数量成比例。由于每个测试用例反映不同的场景、条件或经由产品的事件流,因而,随着测试用例数量的增加,您对产品质量和测试流程也就越有信心。
判断测试是否完全的一个主要评测方法是基于需求的覆盖,而这又是以确定、实施和/或执行的测试用例的数量为依据的。类似下面这样的说明:“95 % 的关键测试用例已得以执行和验证”,远比“我们已完成 95 % 的测试”更有意义。
测试工作量与测试用例的数量成比例。根据全面且细化的测试用例,可以更准确地估计测试周期各连续阶段的时间安排。
测试设计和开发的类型以及所需的资源主要都受控于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通常根据它们所关联关系的测试类型或测试需求来分类,而且将随类型和需求进行相应地改变。最佳方案是为每个测试需求至少编制两个测试用例:
·一个测试用例用于证明该需求已经满足,通常称作正面测试用例;
·另一个测试用例反映某个无法接受、反常或意外的条件或数据,用于论证只有在所需条件下才能够满足该需求,这个测试用例称作负面测试用例。
一、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的核心
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以最少的人力、资源投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测试,发现软件系统的缺陷,保证软件的优良品质,则是软件公司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每个软件产品或软件开发项目都需要有一套优秀的测试方案和测试方法。
影响软件测试的因素很多,例如软件本身的复杂程度、开发人员(包括分析、设计、编程和测试的人员)的素质、测试方法和技术的运用等等。因为有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有些因素则是波动的、不稳定的,例如开发队伍是流动的,有经验的走了,新人不断补充进来;一个具体的人工作也受情绪等影响,等等。如何保障软件测试质量的稳定?有了测试用例,无论是谁来测试,参照测试用例实施,都能保障测试的质量。可以把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即便最初的测试用例考虑不周全,随着测试的进行和软件版本更新,也将日趋完善。
因此测试用例的设计和编制是软件测试活动中最重要的。测试用例是测试工作的指导,是软件测试的必须遵守的准则。更是软件测试质量稳定的根本保障。
二、编制测试用例
着重介绍一些编制测试用例的具体做法。
1、测试用例文档
编写测试用例文档应有文档模板,须符合内部的规范要求。测试用例文档将受制于测试用例管理软件的约束。
软件产品或软件开发项目的测试用例一般以该产品的软件模块或子系统为单位,形成一个测试用例文档,但并不是绝对的。
测试用例文档由简介和测试用例两部分组成。简介部分编制了测试目的、测试范围、定义术语、参考文档、概述等。测试用例部分逐一列示各测试用例。每个具体测试用例都将包括下列详细信息:用例编号、用例名称、测试等级、入口准则、验证步骤、期望结果(含判断标准)、出口准则、注释等。以上内容涵盖了测试用例的基本元素:测试索引,测试环境,测试输入,测试操作,预期结果,评价标准。
2、测试用例的设置
我们早期的测试用例是按功能设置用例。后来引进了路径分析法,按路径设置用例。目前演变为按功能、路径混合模式设置用例。
按功能测试是最简捷的,按用例规约遍历测试每一功能。
对于复杂操作的程序模块,其各功能的实施是相互影响、紧密相关、环环相扣的,可以演变出数量繁多的变化。没有严密的逻辑分析,产生遗漏是在所难免。路径分析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在于可以避免漏测试。
但路径分析法也有局限性。在一个非常简单字典维护模块就存在十余条路径。一个复杂的模块会有几十到上百条路径是不足为奇的。笔者以为这是路径分析比较合适的使用规模。若一个子系统有十余个或更多的模块,这些模块相互有关联。再采用路径分析法,其路径数量成几何级增长,达5位数或更多,就无法使用了。那么子系统模块间的测试路径或测试用例还是要靠传统方法来解决。这是按功能、路径混合模式设置用例的由来。
3、设计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可以分为基本事件、备选事件和异常事件。设计基本事件的用例,应该参照用例规约(或设计规格说明书),根据关联的功能、操作按路径分析法设计测试用例。而对孤立的功能则直接按功能设计测试用例。基本事件的测试用例应包含所有需要实现的需求功能,覆盖率达100%。
设计备选事件和异常事件的用例,则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例如,字典的代码是唯一的,不允许重复。测试需要验证:字典新增程序中已存在有关字典代码的约束,若出现代码重复必须报错,并且报错文字正确。往往在设计编码阶段形成的文档对备选事件和异常事件分析描述不够详尽。而测试本身则要求验证全部非基本事件,并同时尽量发现其中的软件缺陷。
可以采用软件测试常用的基本方法: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逻辑覆盖法等设计测试用例。视软件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基本方法来设计完整的测试用例,并最终实现暴露隐藏的缺陷,全凭测试设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和精心设计。
三、测试用例在软件测试中的作用
1、指导测试的实施
测试用例主要适用于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回归测试。在实施测试时测试用例作为测试的标准,测试人员一定要按照测试用例严格按用例项目和测试步骤逐一实施测试。并对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用例管理软件中,以便自动生成测试结果文档。
根据测试用例的测试等级,集成测试应测试那些用例,系统测试和回归测试又该测试那些用例,在设计测试用例时都已作明确规定,实施测试时测试人员不能随意作变动。
2、规划测试数据的准备
在我们的实践中测试数据是与测试用例分离的。按照测试用例配套准备一组或若干组测试原始数据,以及标准测试结果。尤其象测试报表之类数据集的正确性,按照测试用例规划准备测试数据是十分必须的。
除正常数据之外,还必须根据测试用例设计大量边缘数据和错误数据。
3、编写测试脚本的“设计规格说明书“
为提高测试效率,软件测试已大力发展自动测试。自动测试的中心任务是编写测试脚本。如果说软件工程中软件编程必须有设计规格说明书,那么测试脚本的设计规格说明书就是测试用例。
4、评估测试结果的度量基准
完成测试实施后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并且编制测试报告。判断软件测试是否完成、衡量测试质量需要一些量化的结果。例:测试覆盖率是多少、测试合格率是多少、重要测试合格率是多少,等等。以前统计基准是软件模块或功能点,显得过于粗糙。采用测试用例作度量基准更加准确、有效。
5、分析缺陷的标准
通过收集缺陷,对比测试用例和缺陷数据库,分析确证是漏测还是缺陷复现。漏测反映了测试用例的不完善,应立即补充相应测试用例,最终达到逐步完善软件质量。而已有相应测试用例,则反映实施测试或变更处理存在问题。
四、相关问题
1、测试用例的评审
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的准则,但它并不是一经编制完成就成为准则。测试用例在设计编制过程中要组织同级互查。完成编制后应组织专家评审,需获得通过才可以使用。评审委员会可由项目负责人、测试、编程、分析设计等有关人员组成,也可邀请客户代表参加。
2、测试用例的修改更新
测试用例在形成文档后也还需要不断完善。主要来自三方面的缘故:第一、在测试过程中发现设计测试用例时考虑不周,需要完善;第二、在软件交付使用后反馈的软件缺陷,而缺陷又是因测试用例存在漏洞造成;第三、软件自身的新增功能以及软件版本的更新,测试用例也必须配套修改更新。
一般小的修改完善可在原测试用例文档上修改,但文档要有更改记录。软件的版本升级更新,测试用例一般也应随之编制升级更新版本。
3、测试用例的管理软件
运用测试用例还需配备测试用例管理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有三个:第一、能将测试用例文档的关键内容,如编号、名称等等自动导入管理数据库,形成与测试用例文档完全对应的记录;第二、可供测试实施时及时输入测试情况;第三、最终实现自动生成测试结果文档,包含各测试度量值,测试覆盖表和测试通过或不通过的测试用例清单列表。
有了管理软件,测试人员无论是编写每日的测试工作日志、还是出软件测试报告,都会变得轻而易举。
五、测试用例的设计
(一)白盒技术
白盒测试是结构测试,所以被测对象基本上是源程序,以程序的内部逻辑为基础设计测试用例。
1、逻辑覆盖
程序内部的逻辑覆盖程度,当程序中有循环时,覆盖每条路径是不可能的,要设计使覆盖程度较高的或覆盖最有代表性的路径的测试用例。下面根据图7-1所示的程序,分别讨论几种常用的覆盖技术。
(1)语句覆盖。
为了个提高发现错误的可能性,在测试时应该执行到程序中的每一个语句。语句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被测试程序中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如图7-1是一个被测试程序流程图:
(2)判定覆盖。
判定覆盖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被测程序中每个判定表达式至少获得一次“真”值和“假”值,从而使程序的每一个分支至少都通过一次,因此判定覆盖也称分支覆盖。
(3)条件覆盖。
条件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判定表达式中每个条件的各种可能的值至少出现一次。
(4)判定/条件测试。
该覆盖标准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判定表达式的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出现一次,并使每个判定表达式所有可能的结果也至少出现一次。
(5)条件组合覆盖。
条件组合覆盖是比较强的覆盖标准,它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每个判定表达式中条件的各种可能的值的组合都至少出现一次。
(6)路径覆盖。
路径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覆盖被测程序中所有可能的路径。
在实际的逻辑覆盖测试中,一般以条件组合覆盖为主设计测试用例,然后再补充部分用例,以达到路径覆盖测试标准。
2.循环覆盖
3.基本路径测试
(二)黑盒技术
1.等价类划分
(1)划分等价类。
①如果某个输入条件规定了取值范围或值的个数。则可确定一个合理的等价类(输入值或数在此范围内)和两个不合理等价类(输入值或个数小于这个范围的最小值或大于这个范围的最大值)。
②如果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一组值,而且程序对不同的输入值做不同的处理,则每个允许输入值是一个合理等价类,此处还有一个不合理等价类(任何一个不允许的输入值)。
③如果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循的规则,可确定一个合理等价类(符合规则)和若干个不合理等价类(从各种不同角度违反规则)。
④如果已划分的等价类中各元素在程序中的处理方式不同,则应将此等价类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等价类。
(2)确定测试用例。
①为每一个等价类编号。
②设计一个测试用例,使其尽可能多地覆盖尚未被覆盖过的合理等价类。重复这步,直到所有合理等价类被测试用例覆盖。
③设计一个测试用例,使其只覆盖一个不合理等价类。
2.边界值分析
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时一般与等价类划分结合起来。但它不是从一个等价类中任选一个例子作为代表,而是将测试边界情况作为重点目标,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值的测试数据。
(1)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值的范围,可以选择正好等于边界值的数据作为合理的测试用例,同时还要选择刚好越过边界值的数据作为不合理的测试用例。如输入值的范围是,可取0,1,100,101等值作为测试数据。
(2)如果输入条件指出了输入数据的个数,则按最大个数、最小个数、比最小个数少1、比最大个数多1等情况分别设计测试用例。如,一个输入文件可包括1--255个记录,则分别设计有1个记录、255个记录,以及0个记录的输入文件的测试用例。
(3)对每个输出条件分别按照以上原则(1)或(2)确定输出值的边界情况。如,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规定,只能查询95--98级大学生的各科成绩,可以设计测试用例,使得查询范围内的某一届或四届学生的学生成绩,还需设计查询94级、99级学生成绩的测试用例(不合理输出等价类)。
由于输出值的边界不与输入值的边界相对应,所以要检查输出值的边界不一定可能,要产生超出输出值之外的结果也不一定能做到,但必要时还需试一试。
(4)如果程序的规格说明给出的输入或输出域是个有序集合(如顺序文件、线形表、链表等),则应选取集合的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作为测试用例。
3.错误推测
在测试程序时,人们可能根据经验或直觉推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编写检查这些错误的测试用例,这就是错误推测法。
4.因果图
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方法分析方法都只是孤立地考虑各个输入数据的测试功能,而没有考虑多个输入数据的组合引起的错误。
5.综合策略
每种方法都能设计出一组有用例子,用这组例子容易发现某种类型的错误,但可能不易发现另一类型的错误。因此在实际测试中,联合使用各种测试方法,形成综合策略,通常先用黑盒法设计基本的测试用例,再用白盒法补充一些必要的测试用例。
六、测试用例设计的误区
(来源:关河测试网)
·能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的缺陷的用例是好的用例;
首先要申明,其实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但我发现很多人都曲解了这句话的原意,一心要设计出发现“难于发现的缺陷”而陷入盲目的片面中去,忘记了测试的目的所在,这是十分可怕的。我倾向于将测试用例当作一个集合来认识,对它的评价也只能对测试用例的集合来进行,测试本身是一种“V&AMpV”的活动,测试 需要保证以下两点:
程序做了它应该做的事情
程序没有做它不该做的事情
因此,作为测试实施依据的测试用例,必须要能完整覆盖测试需求,而不应该针对单个的测试用例去评判好坏。
·测试用例应该详细记录所有的操作信息,使一个没有接触过系统的人员也能进行测试;
不知道国内有没有公司真正做到这点,或者说,不知道有国内没有公司能够将每个测试用例都写得如此详细。在我的测试经历中,对测试用例描述的详细和复杂程度 也曾有过很多的彷徨。写得太简单吧,除了自己没人能够执行,写得太详细吧,消耗在测试用例维护(别忘了,测试用例是动态的,一旦测试环境、需求、设计、实 现发生了变化,测试用例都需要相应发生变化)上的时间实在是太惊人,在目前国内大部分软件公司的测试资源都不足的情况下,恐怕很难实现。但我偏偏就能遇到 一些这样的老总或者是项目负责人,甚至是测试工程师本身,全然不顾实际的资源情况,一定要写出“没有接触过系统的人员也能进行测试”的用例。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考虑一下测试的目的。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发现程序中存在的缺陷,测试活动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ProjECt,也需要在 给定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达成目标,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大部分的国内软件公司在测试方面配备的资源都是不足够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测试计划阶段明确测试的目 标,一切围绕测试的目标进行。
除了资源上的约束外,测试用例的详细程度也需要根据需要确定。如果测试用例的执行者、测试用例设计者、测试活动相关人对系统了解都很深刻,那测试用例就没有必要太详细了,文档的作用本来就在于沟通,只要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就OK。在我担任测试经理的项目中,在测试计划阶段,一般给予测试设计30% - 40%左右的时间,测试设计工程师能够根据项目的需要自行确定用例的详细程度,在测试用例的评审阶段由参与评审的相关人对其把关。
·测试用例设计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这句话摆在这里,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认可,但在实际情况中,却经常能发现这种想法的影子。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软件需求和设计已经变更了多次,但测试用例 却没有任何修改。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新加入的测试工程师在执行测试用例时不知所措,间接的后果是测试用例成了废纸一堆,开发人员在多次被无效的缺陷报告打扰 后,对测试人员不屑一顾。
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但测试用例与需求和设计不同步的情况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确是屡见不鲜的,测试用例文档是“活的”文档,这一点应该被测试工程师牢记。
·测试用例不应该包含实际的数据;
测试用例是“一组输入、执行条件、预期结果”、毫无疑问地应该包括清晰的输入数据和预期输出,没有测试数据的用例最多只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不具有可执行 性。当然,测试用例中包含输入数据会带来维护、与测试环境同步之类的问题,关于这一点,《Effective Software TeST》一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测试用例、测试数据的维护方法,可以参考。
·测试用例中不需要明显的验证手段;
我见过很多测试工程师编写的测试用例中,“预期输出”仅描述为程序的可见行为,其实,“预期结果”的含义并不只是程序的可见行为。例如,对一个订货系统, 输入订货数据,点击“确定”按钮后,系统提示“订货成功”,这样是不是一个完整的用例呢?是不是系统输出的“订货成功”就应该作为我们唯一的验证手段呢? 显然不是。订货是否成功还需要查看相应的数据记录是否更新,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用例中,还应该包含对测试结果的显式的验证手段:在数据库中执行查询语句进行查询,看查询结果是否与预期的一致。
七、从用例中生成测试用例
用于功能性测试的测试用例来源于测试目标的用例。应该为每个用例场景编制测试用例。用例场景要通过描述流经用例的路径来确定,这个流经过程要从用例开始到结束遍历其中所有基本流和备选流。
例如,下图中经过用例的每条不同路径都反映了基本流和备选流,都用箭头来表示。基本流用直黑线来表示,是经过用例的最简单的路径。每个备选流自基本流开始,之后,备选流会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执行。备选流可能会重新加入基本流中(备选流 1 和 3),还可能起源于另一个备选流(备选流 2),或者终止用例而不再重新加入某个流(备选流 2 和 4)。
用例的事件流示例
遵循上图中每个经过用例的可能路径,可以确定不同的用例场景。从基本流开始,再将基本流和备选流结合起来,可以确定以下用例场景:
场景 1 基本流
场景 2 基本流 备选流 1
场景 3 基本流 备选流 1 备选流 2
场景 4 基本流 备选流 3
场景 5 基本流 备选流 3 备选流 1
场景 6 基本流 备选流 3 备选流 1 备选流 2
场景 7 基本流 备选流 4
场景 8 基本流 备选流 3 备选流 4
注:为方便起见,场景 5、6 和 8 只描述了备选流 3 指示的循环执行一次的情况。
生成每个场景的测试用例是通过确定某个特定条件来完成的,这个特定条件将导致特定用例场景的执行。
例如,假定上图描述的用例对备选流 3 规定如下:
“如果在上述步骤 2‘输入提款金额’中输入的美元量超出当前帐户余额,则出现此事件流。系统将显示一则警告消息,之后重新加入基本流,再次执行上述步骤 2‘输入提款金额’,此时银行客户可以输入新的提款金额。”
据此,可以开始确定需要用来执行备选流 3 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ID 场景 条件 预期结果
TC x 场景 4 步骤 2 - 提款金额 》 帐户余额 在步骤 2 处重新加入基本流
TC y 场景 4 步骤 2 - 提款金额 《 帐户余额 不执行备选流 3,执行基本流
TC z 场景 4 步骤 2 - 提款金额 = 帐户余额 不执行备选流 3,执行基本流
注:由于没有提供其他信息,以上显示的测试用例都非常简单。测试用例很少如此简单。
下面是一个由用例生成测试用例的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示例。
示例:
一台 ATM 机器的主角和用例。
下表包含了上图中提款用例的基本流和某些备用流:
本用例的开端是 ATM 处于准备就绪状态。
准备提款 - 客户将银行卡插入 ATM 机的读卡机。

验证银行卡 - ATM 机从银行卡的磁条中读取帐户代码,并检查它是否属于可以接收的银行卡。

输入 PIN - ATM 要求客户输入 PIN 码(4 位)

验证帐户代码和 PIN - 验证帐户代码和 PIN 以确定该帐户是否有效以及所输入的 PIN 对该帐户来说是否正确。对于此事件流,帐户是有效的而且 PIN 对此帐户来说正确无误。

ATM 选项 - ATM 显示在本机上可用的各种选项。在此事件流中,银行客户通常选择“提款”。

输入金额 - 要从 ATM 中提取的金额。对于此事件流,客户需选择预设的金额(10 美元、20 美元、50 美元或 100 美元)。

授权 - ATM 通过将卡 ID、PIN、金额以及帐户信息作为一笔交易发送给银行系统来启动验证过程。对于此事件流,银行系统处于联机状态,而且对授权请求给予答复,批准完成提款过程,并且据此更新帐户余额。

出钞 - 提供现金。

返回银行卡 - 银行卡被返还。

收据 - 打印收据并提供给客户。ATM 还相应地更新内部记录。
用例结束时 ATM 又回到准备就绪状态。
备选流 1 - 银行卡无效 在基本流步骤 2 中 - 验证银行卡,如果卡是无效的,则卡被退回,同时会通知相关消息。
备选流 2 - ATM 内没有现金 在基本流步骤 5 中 - ATM 选项,如果 ATM 内没有现金,则“提款”选项将无法使用。
备选流 3 - ATM 内现金不足 在基本流步骤 6 中- 输入金额,如果 ATM 机内金额少于请求提取的金额,则将显示一则适当的消息,并且在步骤 6 - 输入金额处重新加入基本流。
备选流 4 - PIN 有误 在基本流步骤 4 中- 验证帐户和 PIN,客户有三次机会输入 PIN。
如果 PIN 输入有误,ATM 将显示适当的消息;如果还存在输入机会,则此事件流在步骤 3 - 输入 PIN 处重新加入基本流。
如果最后一次尝试输入的 PIN 码仍然错误,则该卡将被 ATM 机保留,同时 ATM 返回到准备就绪状态,本用例终止。
备选流 5 - 帐户不存在 在基本流步骤 4 中 - 验证帐户和 PIN,如果银行系统返回的代码表明找不到该帐户或禁止从该帐户中提款,则 ATM 显示适当的消息并且在步骤 9 - 返回银行卡处重新加入基本流。
备选流 6 - 帐面金额不足 在基本流步骤 7 - 授权中,银行系统返回代码表明帐户余额少于在基本流步骤 6 - 输入金额内输入的金额,则 ATM 显示适当的消息并且在步骤 6 - 输入金额处重新加入基本流。
备选流 7 - 达到每日最大的提款金额 在基本流步骤 7 - 授权中,银行系统返回的代码表明包括本提款请求在内,客户已经或将超过在 24 小时内允许提取的最多金额,则 ATM 显示适当的消息并在步骤 6 - 输入金额上重新加入基本流。
备选流 x - 记录错误 如果在基本流步骤 10 - 收据中,记录无法更新,则 ATM 进入“安全模式”,在此模式下所有功能都将暂停使用。同时向银行系统发送一条适当的警报信息表明 ATM 已经暂停工作。
备选流 y - 退出 客户可随时决定终止交易(退出)。交易终止,银行卡随之退出。
备选流 z - “翘起” ATM 包含大量的传感器,用以监控各种功能,如电源检测器、不同的门和出入口处的测压器以及动作检测器等。在任一时刻,如果某

想快速又简单地编写测试用例看这里!

转自公众号投稿: https://mp.weixin.qq.com/s/tPB9qhbaKoJX9LhcJDP3eg

如何写测试用例

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测试点分析,提取测试点再堆测试点进行用例编写。

比如对PC端QQ账号的登录模块,提取测试点就有:

①正常登陆;

②账号为空时点击登录;

③密码为空时点击登录;

④账号密码都为空时点击登录;

⑤密码错误时点击登录 ;

⑥找回密码功能是否有效;

⑦记住密码功能是否有效;

⑧自动登录功能是否有效。

编写测试用例该注意:

①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测试用例表格;

②用例格式不要生搬硬套;

③根据具体情况编写。


如何编写单元测试用例

一、 单元测试的概念
  单元通俗的说就是指一个实现简单功能的函数。单元测试就是只用一组特定的输入(测试用例)测试函数是否功能正常,并且返回了正确的输出。
  测试的覆盖种类
  1.语句覆盖:语句覆盖就是设计若干个测试用例,运行被测试程序,使得每一条可执行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2.判定覆盖(也叫分支覆盖):设计若干个测试用例,运行所测程序,使程序中每个判断的取真分支和取假分支至少执行一次。
  3.条件覆盖: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运行所测程序,使程序中每个判断的每个条件的每个可能取值至少执行一次。
  4.判定——条件覆盖: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运行所测程序,使程序中每个判断的每个条件的每个可能取值至少执行一次,并且每个可能的判断结果也至少执行一次。
  5.条件组合测试: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运行所测程序,使程序中每个判断的所有条件取值组合至少执行一次。
  6.路径测试: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运行所测程序,要覆盖程序中所有可能的路径。
  用例的设计方案主要的有下面几种:条件测试,基本路径测试,循环测试。通过上面的方法可以实现测试用例对程序的逻辑覆盖,和路径覆盖。
二、开始测试前的准备
  在开始测试时,要先声明一下,无论你设计多少测试用例,无论你的测试方案多么完美,都不可能完全100%的发现所有BUG,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多测试检查,寻找一个平衡点保证程序的正确性。穷举测试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进行单元测试我选用的是现在一般用的比较多的基本路径测试法。
三、开始测试
  基本路径测试法:设计出的测试用例要保证每一个基本独立路径至少要执行一次。
  函数说明 :当i_flag=0;返回 i_count+100
当i_flag=1;返回 i_count *10
否则 返回 i_count *20
输入参数:int i_count ,
int i_flag
输出参数: int i_return;
代码:
1 int Test(int i_count, int i_flag)
2 {
3 int i_temp = 0;
4 while (i_count》0)
5 {
6 if (0 == i_flag)
7 {
8 i_temp = i_count + 100;
9 break;
10 }
11 else
12 {
13 if (1 == i_flag)
14 {
15 i_temp = i_temp + 10;
16 }
17 else
18 {
19 i_temp = i_temp + 20;
20 }
21 }
22 i_count--;
23 }
21 }
22 i_count--;
23 }
24 return i_temp;
25 }
  1.画出程序控制流程图
  圈中的数字代表的是语句的行号,也许有人问为什么选4,6,13,8......作为结点,第2行,第3行为什么不是结点,因为选择结点是有规律的。让我们看程序中;第2行,第3行是按顺序执行下来的。直到第4行才出现了循环操作。而2,3行没有什么判断,选择等分支操作,所以我们把2,3,4全部合并成一个结点。其他的也是照这个规则合并,然后就有了上面的流程图。
  2.计算圈复杂度
  有了图以后我们要知道到底我们有写多少个测试用例,才能满足基本路径测试。
  这里有有了一个新概念——圈复杂度
  圈复杂度是一种为程序逻辑复杂性提供定量测试的软件度量。将该度量用于计算程序的基本独立路径数目。为确保所有语句至少执行一次的测试数量的上界。
  公式圈复杂度V(G)=E+N+2,E是流图中边的数量,N是流图中结点的数量。
  公式圈复杂度V(G)=P+1 ,P是流图G中判定结点的数量。
  通俗的说圈负责度就是判断单元是不是复杂,是不是好测试的标准。一般来说如果圈复杂度如果大于20就表示这个单元的可测试性不好,太复杂(也许有人觉得无所谓,但是如果你们公司实行了CMMI5的话,对这个是有规定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V(G)=10条边-8结点+2=4
V(G)=3个判定结点+1=4
  上图的圈复杂图是4。这个结果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它表示我们只要最多4个测试用例就可以达到基本路径覆盖。
  3.导出程序基本路径。
 3.导出程序基本路径。
  现在我们知道了起码要写4个测试用例,但是怎么设计这4个测试用例?
  导出程序基本路径,根据程序基本路径设计测试用例子。
  程序基本路径:基本独立路径就是从程序的开始结点到结束可以选择任何的路径遍历,但是每条路径至少应该包含一条已定义路径不曾用到的边。(看起来不好理解,让我们看例子)。
  让我们看上面的流程图:从结点4到24有几条路径呢?
1 B(4,24)
2 C,E,J(4,6,8,24)
3 C,D,F,H,A,B(4,6,13,15,22,4,24)
4 C,D,G,I,A,B(4,6,13,19,22,4,24)
还有吗??
5 C,D,C,I,A,C,E,J(4,6,13,19,22,4,6,8,24)算吗?
  不算,为什么?因为上面的4条路径已经包括了所有的边。第5条路径已经不包含没有用过的边了。所有的路径都遍历过了。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4条基本独立路径根据独立路径我们可以设计测试用例。
1 B(4,24)
输入数据:i_flag=0,或者是i_flag《0的某一个值。
预期结果:i_temp=0.
2 C,E,J(4,6,8,24)
输入数据: i_count =1; i_flag=0
预期结果:i_temp=101.
3 C,D,F,H,A,B(4,6,13,15,22,4,24)
输入数据: i_count =1; i_flag=1
预期结果:i_temp=10.
4 C,D,G,I,A,B(4,6,13,19,22,4,24)
输入数据: i_count =1; i_flag=2
预期结果:i_temp=20.
  这里的输入数据是有路径和程序推论出来的。而要注意的是预期结果是从函数说明中导出,不能根据程序结构中导出。
  为什么这么说?
  让我们看程序中的第3行。
  int i_temp=0; 假如开发人员一不小心写错了,变成了int i_temp=1; 根据程序导出的预期结果就会是一个错误的值,但是单元测试不出来问题,那单元测试就失去了意义。
  有人也许会问这么简单的函数就有4个测试用例,如果还复杂一些的怎么办?上面的测试用例还可以简化吗?答案是可以。
  我们来看 路径 1 B(4,24)和 4 C,D,G,I,A,B(4,6,13,19,22,4,24),路径1是路径4的真子集, 所以1是可以不必要的。上图的圈复杂度是4。这个结果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它表示我们只要最多4个测试用例就可以达到基本路径覆盖。所以说圈复杂度标示是最多的测试用例个数,不是一定要4个测试用例才可以。不过有一点要申明的是测试用例越简化代表你的测试越少,这样程序的安全性就越低了。
四、完成测试
  接下来根据测试用例使用工具测试NUNIT,VS2005都可以。
  接下来根据测试结果编写测试报告,测试人,时间,结果,用例,是否通过,格式网上一大把,每个公司的格式也不一样就不说了。

求助软件测试用例的模板,最好有例子,简单点的

用例ID;
用例名称;
用例所属模块;
测试条件;
前驱用例ID;
用例步骤;
期望结果;
后续用例ID;
创建人;

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请分别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方法在测试用例设计工作中的应用

一、等价类划分法

所谓「等价」,就是具有相同属性或者方法的集合,这个集合中某个个体所表现的特征与其他个体完全一致。

由此可知,等价类划分就是将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划分成若干个等价类,然后从每个部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当做测试用例进行合理的分类,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例如,规定的用户名长度区间为4~8个字,那么它的有效等价类是用户名长度在,无效等价类为用户名长度大于8位,或用户名长度小于4位。

二、边界值

测试经验告诉我们,在测试有时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遍历所有数据会使测试效率低下,如果是手工执行,更加难以覆盖所有数据。这时更有效率的做法是,先划分等价类,再从等价类中选择部分参数测试,边界值是等价类所有可选参数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所以我们一般会选择边界值作为测试的重点,边界值法的应用步骤如下:

1.先根据等价类法划分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确定上点、离点及内点。上点是边界上的点,离点是离上点最近的点,内点则是边界有效范围内的任意一点。同样以用户名长度为4~8位为例,4和8为上点,3和9为离点,6则为内点。

2.设计一个新的测试用例,使其尽可能地覆盖所有尚未覆盖的有效等价类,直到所有有效等价类完全覆盖。

3.设计一个新的测试用例,使其仅覆盖一个无效等价类,直到所有无效等价类都被覆盖。

三、判定表法

判定表又称策略表、决策表,能表示输入条件的组合,以及与每一输入组合对应的动作组合。判定表法适合逻辑判断比较复杂的场景,通过穷举条件获得结果,对结果再进行优化合并,具体又明确地表达复杂地逻辑关系和多种条件组合情况。

判定表主要由条件桩和动作桩两部分组成。条件桩是功能要满足地所有条件,动作桩则是所有可能的操作以及产生的结果。

判定表能够将复杂的问题按照各种可能的情况全部列举出来,简明并避免遗漏。其缺点是判定表的建立过程较烦杂,当条件过多时,需要分析的逻辑组合呈2的倍数增长。测试工程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与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法结合使用。

四、正交试验法

正交试验法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组合的一种实验法,它是利用正交表来对实验进行设计,通过少数的实验替代全面实验。正交表中所有参与试验的、影响试验结果的条件成为因子,影响试验因子的取值或输入的成为水平。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采用正交试验法能够有效地、合理地减少测试的工作量与和成本。正交试验的一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测试需求,获取因子和水平

2)根据因子和水平选择合适的正交表

3)替换正交表中的因子和水平,获取试验次数

4)根据经验或者其他因素补充试验次数

5)细化输出获得测试用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希望能够解答你的问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