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水墨作品代表(吴冠中水墨画有什么风格特点,最经典的作品有什么)_冠中_江南_作品

本文目录

  • 吴冠中水墨画有什么风格特点,最经典的作品有什么
  • 关于吴冠中的资料是什么
  • 吴冠中作品赏析有哪些
  • 吴冠中资料
  • 吴冠中画作有什么代表作
  • 如何欣赏吴冠中先生的作品
  • 吴冠中先生简介50字
  • 吴冠中的《凹凸》、《横步》之类字画怎么欣赏

吴冠中水墨画有什么风格特点,最经典的作品有什么

吴冠中出生于1919年,他曾去欧洲等地留过学,是一个在民国时期成长的“中西合璧”式的艺术家。他的水墨画特点中和了中西两方面的特点,他善于运用点、线、面交织来构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能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画中的意境以及作品中的诗情画意,最经典的作品主要有《周庄》、《松魂》、《江南小城》。

《周庄》这幅作品是描绘了水乡周庄的自然风貌,作品的画面中有两座小桥,一条小河簇拥着水乡的朦胧意象,建筑物用一种独特的高远透视的方法聚拢到一起,把周庄水乡画成了世外的桃源意象,非常的生动,感觉把周庄画活了,如诗如赋,这是在其他人的油画里不曾出现过的一种油画印象特征。 

吴冠中作品中有很多体现了气韵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松魂》,当时他登上泰山去寻五大夫松,大幅纸当场立马写生,也努力寻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写生综合,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那灰色的宁静的直线对于墨线的曲折奔腾有着强烈的衬托,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同时它们之间的碰撞搏斗激起了满山的斑斑彩点,那是洪荒时使画面呈现出一 种动人的诗情画意, 让看的人身临其境, 整幅作品既展现了两千年松魂的精神,也传达出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感。

《江南小城》这是他在描绘故乡江苏宜兴的一幅作品, 白的墙是虚的面,黑的瓦是实的点,他在墙上的数点墨块,与黑色的瓦呼应,进行强烈的黑白对比, 又有虚实的互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江南小城的意境美。吴冠中先生是国际艺术画坛公认的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中国画家之一, 在中国的艺术的绘画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他被认为是“中国的梵高”。

关于吴冠中的资料是什么

关于吴冠中的资料: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2016年4月4日,吴冠中油画《周庄》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油画拍卖纪录。2019年6月2日,吴冠中水墨画《狮子林》以逾1.4亿元价格成交。

人物经历: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

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

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主要作品:

吴冠中作品赏析有哪些

1、吴冠中作品赏析之狮子林

画中假山均以线条勾出,直线、折线、曲线及弧线等等的组合,雅致大方,变幻莫测。假山形状各异,有的玲珑剔透,有的气势磅礴,有平易近人之情,有光怪陆离之状,千奇百怪,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大量线条的运用使画面极富东方神韵,不过运笔并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笔锋和顿挫,而是流畅、明快、飘逸的。在疾徐挥洒间凸现的节奏感、韵律美,在大片色块烘染下产生的富有平面感的张力,使画面产生一种全新的美感。既有传统中国画之气韵,又有西方绘画之形式趣味。

2、吴冠中作品赏析之梯田

此幅《梯田》能将江南水田的山色、水色、光色同时画出来,与《桂林水田》相比,还是此幅作品略胜一筹。此图布局精妙,线条准确有力,点线纵横交织,繁而不乱;色墨交融,华而不杂,非大功力不可有此境界。

此图在画面增添了空隙与生气,水波不兴的水面,起到动中有静的调节作用,令人胸中紧张之气得以一舒,妙不可言。

3、网狮园纸本彩墨

此幅《网师园》,尺幅巨大,是吴冠中在这一重要时期,‘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力作。黑瓦白墙江南清韵作品采用黑、白、灰三种基本色主导,统领画面。以大块墨色写就黑瓦屋顶,以富于律动的淡墨线条画出窗棂、曲桥、山石与池塘,留下宁静的天空与白墙。寥寥数笔,江南清丽娟秀的情调便跃然纸上。

古树峥嵘虬枝张扬如果说黑白灰三种基本色,所描绘的房屋、天空与池塘,横向的分割了整幅画面,形成静谧的氛围。那么这份静谧就是背景,是陪衬。

4、韶山墨彩

吴冠中《韶山》是画家一生中极少数红色革命题材的作品之一。作品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构图布局巧妙灵活,近树、远山、中景故居、民舍和池塘层次穿插而交代分明。

整幅画面由水墨铺成,仅在毛泽东故居的匾额用红色块点缀,形成了黑白作品中的唯一色彩,与当时由“红高亮”主导的宣传画式的红色题材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拉开了距离。

5、义务劳动水彩

在这幅海南岛的水彩写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水彩特性的深入理解。画面造型准确,比较写实,显露出时代风气对画家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也是珍贵而独具价值的一幅。

吴冠中资料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扩展资料:

2010年,吴冠中再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据介绍,此次香港艺术馆获赠的5幅画作均为水墨作品,其中4幅为2010年的新作,包括《休闲》《幻影》《梦醒》和《巢》;另一幅为2001年创作的《朱颜未改》。

2006年9月,他将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及水墨画《江村》《石榴》3幅作品无偿捐赠国家,并永久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吴冠中画作有什么代表作


荼:茅、苇之类的白花。《国语 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音其;旗)、素甲、白羽之矰(音增;箭),望之如荼。”
荼者,自必需要一份热情,壮烈似火。
吴冠中初曾以优异成绩考入浙大电机系,研学工科,那时读工科特别是像浙大这样的名校即便意味着以后生活衣食无忧,其父与之君子约定,选此专业不能中途更改,但对于吴冠中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一次吴冠中和同学利用浙大在杭州军训的间隙参观了杭州艺专,第一次吴冠中和艺术碰了面,先生这样形容这次邂逅“我一看就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个美。绘画的美这么吸引我,好像小孩儿刚生出来,没见过世界这样一种感觉。”吴冠中便这样一见钟情于艺术,非要爱上她不可,但钟情于艺术就意味着要放弃未来稳定安逸的生活,意味着要违背父命……吴冠中心里很清楚这些牺牲究竟会意味着什么。然而,对于一个十六、七岁陷入艺术“初恋”的年青人而言,似乎已经丧失了理智,什么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唯有艺术。于是,吴冠中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就读了一年的浙大,改考入杭州艺专。艺术是疯狂的感情事业,需要这份疯狂的热情,吴冠中的这种感情非常强烈超过了他的血液承受能力。吴先生曾说:“如果不用艺术作为发泄的话,此生不知如何度过。不能想象以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也许疯了,也许怎么了。”以至于后来,这份强烈的感情用他的绘画也不能完全表达,于是转向于写作。
荼者,还须保有一份纯粹,源自内心。
吴先生表达他作品的时候,经常提及“真感情”这三个字。艺术之所以伟大,也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伟大艺术家各自独特的“真感情”,凡高曾经说过:“我要人们看了我的画之后,赞叹到我感受到的深刻和敏锐。”如果一个人不能真诚的对待自己,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不能执着于自己内心最本初的想法,遇到事情总是有所顾及,背叛于内心,那么他给人的呈现便是一种表面,是一种轻浮的东西,这种东西对自身而言是一种耗费,因为他内心得不到表达,便无法有所长进,内心永远都是那颗止步不前有所顾及的内心。艺术不是这样,相反,艺术是一种描述内心的语言,艺术家们都寄希望于自己的作品能展现出当时创作时自己的真实心态,这种要求是极高的,对于吴冠中而言,他也坦言自己并没有创作出自己当年热爱美术时想要创作出来的东西,但是吴冠中坚定的执着于自己的“真感情”,以至于曾一次毁去自己不满意的200幅作品。这种“真感情”犹如一只画笔,描述的是人的心灵语言,呈现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各种艺术形式中。欣赏者可以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通,男女老幼;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于各种技法,不拘一格,但是最后能震撼人心灵的东西是一样的,这便是美,这便是人性。
荼者,定要寻其一方志向,坚定不移。
初到法国的吴冠中对其热爱的美术理解并不是很深,一次苏弗尔皮老师在课上谈及艺术时讲到,艺术是分两种路的,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小路艺术是娱人耳目使你感觉很舒服,好看,这叫漂亮。大路艺术是震撼你的心魂,这才叫美(美与漂亮在法文里是两个词)。一下子,吴冠中便寻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应该走大路艺术,震撼人心魂的艺术”。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吴冠中心中艺术是极其的神圣,比什么都伟大,艺术已然成为了他心中的上帝,“想成为很伟大的艺术家,成为很有成就的艺术家”这个坚定的信念占据着他的内心,以至于为了专注于搞出自己内心所笃定的好艺术,他甘愿放弃一切,这个想法在他内心十分真切。同时,也正是源于这份坚定不移的信念,使吴冠中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全身心投入作画的状态,吴先生戏称这种状态为“气功”。一次,其岳母生病,吴冠中随妻赴桂林探望,此时,吴冠中亦身受肝病折磨,生活十分清苦,夹带着这种苦闷,吴冠中一路上疯狂的作画,甚至想过借助于这种疯狂而远离人世,整整8小时,他能不吃不喝,只用心于画画,这次旅程后奇迹般的吴冠中的肝病不治自愈,难怪吴先生会称之为“气功”。

荼:一种苦菜。《诗经 邶风 北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音即;荠菜)。”
荼者,深植于苦难,汲取营养
凡高—吴冠中仰慕的艺术大师,公认为是一个“极端痛苦艺术家”,曾亲自削去自己部分右耳,并最终自杀而亡,死时年仅37岁,临终遗言“苦难永远没有终结”。但也正是透过这位痛苦艺术家的心灵,我们才得以窥视到如天堂般的灿烂艺术。苦难对于人,一者可以将人击垮,一者却可以给人巨大滋养,吴冠中和凡高就是这种乐于在苦难中成长的人,吴先生说过,其一生当中有两大幸运:第一就是年轻的时候出国,第二便是中年封闭的苦闷。归国后,吴冠中自以为找到了自己艺术得以壮大的土壤,但是解放后处于文革时期的中国,自然是不会接受吴冠中从西方带来的现代主义绘画,很长的一段时间,吴冠中被责令不准作画而去从事一些最底层的农村劳改。一方是自己神圣的“大路艺术”,一方是为政治画像的“小路艺术”,一方是劳动改造,吴冠中没有权利选择“大路艺术”,便毫不犹豫的去参加了劳动改造,这段经历对于吴冠中是十分珍贵的,他深切的体会到了劳动阶层的生活,体会到了凡高画作中土壤的意义,这对于致力于创作“憾人心魂”艺术的画家来讲,无疑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吴冠中乐于将自己创作的过程比喻为一次艰难的分娩,并称“每一张画的苦难经历都是不一样的”。现实中的苦难是那么艰涩,而画布上的苦难确是那么壮美,是一种“憾人心魂”的壮美,无论是凡高,无论是吴冠中,都看上了这种壮美,这是其它任何精细、婉转的感情所望尘莫及的。
荼者,自安于卑微,不屈不挠
吴冠中另一位精神父亲便是鲁迅。对于鲁迅的热爱,吴冠中说:“为什么我对鲁迅那么崇拜?因为鲁迅写的东西都是我家乡的, 都是故乡的,他写的小说里面都是我童年的那些印象。所以我更爱我的故乡,读了鲁迅的小说,我更了解我的故乡,通过鲁迅的认识我更认识自己的位置了。”正如凡高,“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应该在麦田里”,而这株不起眼的麦子,让我们体验到了麦子眼中麦田的绚烂。吴冠中的位置也是平凡的,平凡到你无法从外表分辨出这是一个艺术家或是一个年迈农夫,在平凡外表之下,隐藏的是丰富的精神生活。吴冠中安于这种平凡,虽然其作品拍卖价格以致巅峰,但其从不过问,甚至痛心于作品在商业上的流失,他想保有这份平凡,用对艺术一如既往的真诚眼光去审视世界,去跋涉于自己心中永无终点的“艺术大路”。平凡卑微并不意味着软弱,鲁迅的文字带给吴冠中一种振奋的感觉,相比于自己的画作和鲁迅的文章,吴冠中发现了自己先前所追寻的苦难壮美的感觉在鲁迅文章中能更亲切体验到。“是鲁迅感染我的,美术这东种艺术形式的力量和文学不一样,它不能表现那样悲剧性的感人的东西,它的功用是审美提高”吴先生如是说。由于心中强烈的感情和绘画上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出现了不一致,吴冠中忧郁于自己的“真感情”得不到完全的表达,这种忧郁却让吴冠中更加坚强的去抗争,犹如鲁迅,以至于后来他无法用美术来表达的东西,就改用文字,一定要忠于自己的“真感情”,忠于自己的艺术信仰,将自己内心体察到的深刻感悟,通过艺术形式去发泄出去,以“憾人心魂”,这种功效,好似“一百个齐白石也比不上一个鲁迅”。
(以下来源网络,笔者略有整理)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

如何欣赏吴冠中先生的作品

这是吴冠中在1992年画的一件“江南水乡”题材画,人们已经见不到原来的江南风光画法,一改江南才子型的画法,转而进入到一种境界式的画法,与他的代表作《桂林水田》的追求大同小异。此幅《梯田》能将江南水田的山色、水色、光色同时画出来,与《桂林水田》相比,还是此幅作品略胜一筹。此图布局精妙,线条准确有力,点线纵横交织,繁而不乱;色墨交融,华而不杂,非大功力不可有此境界。此图在画面增添了空隙与生气,水波不兴的水面,起到动中有静的调节作用,令人胸中紧张之气得以一舒,妙不可言。吴冠中诞生於江南鱼米之乡。儿时故乡生活的回忆,深深烙印在画家的脑海里,成为其创作的素材之一。吴冠中在其回忆童年文章中写道:“河道纵横,水田、桑园、竹林包围著我们的村子。”此图堪称吴冠中艺术成熟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在艺术品拍卖市场赢得高价当在情理之中。
吴冠中是一个诗人。苏轼说:“诗画本一律。”诗人应该有的一切,敏锐的视角、善感的心灵以及澎湃的激情,他都拥有,而且切实地表现于他的画作中;就像这幅《春山新雨后》,朦胧的、空灵的、欲语还休的、欲罢不能的,就如春夜里,聆听窗外雨滴芭蕉的那种刻骨缠绵。烟雨后的春山,粉红的桃,新绿的柳,白的壁,黑的瓦,迂回的小道,以及三三两两檐前树影里隐约着的盛装春沐的人们,似乎在告诉你,这不是实在的江南,而只是梦里的江南;或者,只是江南的梦。谁能说清楚,究竟是庄周跌入了蝶的梦还是蝶跌入了庄周的梦?
这又是吴氏对作为梦里梦外故乡的江南的回忆。江南的山水,是诗人的山水,是艺术家的山水。它生动地承载着少男少女朦朦胧胧的青春和梦,活泼泼的展露着生气。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活脱脱刻写出江南独特的魅力。吴冠中《春山新雨后》则以画家的笔墨来表现诗人的情怀:“春来桃花红胜火,雨后柳丝绿如蓝。宁不忆江南?”
墨之花  45×48cm  墨彩
  石涛说他用拖泥带水皴、邋遢透明点,称自己的作品是万点恶墨图,显然他明悟绘画的效果依凭于全局的笔墨构成,孤立的、局部的笔墨无所谓价值,如果说有价值,其价值在于体现了整体效果的需求,因之每幅画有每幅画的独特笔墨运用,故曰:笔墨当随时代。
  我们在传统中得益的,是启发;我们在传统中受害的,是模仿。
酱园 85×100cm 油彩
  童年在镇上念小学,班上一位显得女生优越而傲气,据说她家里有钱,原来她家在镇上开着大酱园。酱园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大门外墙上写着“酱园”两个特大墨黑的繁体字,大约由于是人民的必需食品,那时南方各乡镇、县城都有酱园,大门外白墙上一律书写着大大的长方形的“酱园”二字,这有点像所以当铺的统一格式,触目便是一个特大的黑色方正的繁体“当”字。单凭这纪念碑式的黑体字,“当”铺和“酱园”一直深印在我的视觉记忆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当铺和酱园日益衰败,几乎消失了。近几年到南方小镇参观,偶见昔日酱园的老模式,颇有新鲜感,那白墙上巨大端庄的黑体汉字极具视觉冲击力,那纵横的粗笔汉字构架无异一幅造型绘画。这绘画铭记了一个时代,亦可说是酱园时代吧,那时代酱园威风,今门前冷落,我于作品中引来当年小户人家乘坐的小舟,停泊于冷落的河滨,聊仪寄托或追思酱园的霸业盛年。
江南居 45×48cm 墨彩
  一河两岸皆人家,家家白墙黑瓦,这是江南。白墙、黑瓦、门窗、河,都是集合体,大大小小的各式几何形构成丰富多样的画面,孕育着无穷美感。
  砖木结构的住宅经不起岁月的消磨,新材料、新形态的建筑必然替代我们旧情脉脉的故居。除了作为文物保护的少数典型老街故宅外,我熟悉的江南人家的音容笑貌即将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送别故人,故人的印象在心目中浓缩成一种抽象符号;几个块面,几种色彩,依傍一条灰色的河流,这就是我的新作《江南居》,亦即故人的肖像、遗像。
都市之网  水墨设色纸本  48×40厘米
  人们先筑巢而居,而今高楼华宅,都市林立。但辉煌的物质条件掩盖不了生活之艰辛,竞争之无情,犹如鱼虾,人们都落入了都市之网,谋生之网。
红蜻蜓 51×46cm 油彩板本
  那年月(文革期间),残荷无人收,直到冬天,冻成僵尸,有依然站立的,有已经倾倒的。冰天雪地中居然飞来一只红蜻蜓,以她身体的红色来凭吊冤魂。
都市之恋  85×100cm  油彩
  现实世界中万象的形与色是一个整体,不可剥离。古代杰出的绘画作品既严谨于形,又力求色之稳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近代人生活多样,感情奔放,审美的要求随之大大展拓,于是对形、色、构成、韵律……萝卜青菜,各有偏好。画道万千,如各人心目之异,且情绪又随时起伏。《清明上河图》的图式都市,已成其时代的绝唱,今日新城,五彩缤纷,城之恋多半体现在线之恋及色块之恋中,这幅《都市之恋》拜倒于色块之石榴裙下。
吴冠中作品《忆杭州》
在画面中,作为主体的桥、桥下的水和桥后的天,都是灰色调的,这个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但是作者用对颜色以及不同笔触纯熟的运用巧妙地化解了这个矛盾。桥上的行人仅用彩色和黑色错落地点出,用笔轻松而放逸,使这些小点成为画面中最亮眼的部分,不仅提高了画面的重心,也和桥下黑色的小船构成了呼应。作者大胆地置入了一叶扁舟,其画法很明显来源于中国画。江汀渚岸上白墙黑瓦的中国民居更是和小舟一起,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整幅画将西方的材料技法和东方审美的内涵和韵致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吴冠中作品-鲁迅乡士组画之二
吴冠中画笔下的江南是鲁迅笔下的〈故乡〉,因喜欢鲁迅而开始描绘江南,并将鲁迅的故乡视为自己的故乡,此题材自然也成为他画中的最佳主角;此件作品〈鲁迅故乡〉系列属江南系列,但其构图方式及表现手法在此类题材中却是相当罕见的。他在画中,擅以全景式、俯瞰或鸟瞰的方式描绘江南水乡,因此,画笔下有着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门前柳树垂挂的夏江南如〈鲁迅故乡〉,而此类的构图方式是较为常见的。在此次拍品中,他改以近景及一点透视的构图,画中依旧是江南白墙黑瓦的建筑特色入画,但以主体场景乃仅容身过的窄巷穿越两壁高墙,画面空间经此安排,营造出深巷巨宅的幽邈,空间亦无限延伸,让人不禁想入画中,一窥巷后风光;宅前的老树新枝,门上的红联更是刻划出送旧迎新之感。
吴冠中作品-谁建大宅荫子孙
这又是吴冠中对作为梦里梦外的故乡江南的回忆。除了江南的山水─承载着朦朦胧胧的青春和梦,活泼泼的展露着生气的山水。江南民居同样是画家不可忘怀的素材,紫红的花卉,新绿是翠竹,白的壁,黑的瓦,铺满石块的门前小道,墨色的假山,还有让人感受历史和沧桑的门庭。画家题款“谁建大宅荫子孙,门庭几翻易主人”意味深长,似乎大家族的一幕幕历史闹剧在这里演开来了……
  描绘江南水乡是吴冠中先生作品中典型风格的代表和最著名的题材。作为生于江南、长于水乡的画家,吴先生对江南水景有着浓厚的深情。如此深深的烙印与真切的情怀,使得先生笔下的水乡流露出情真意浓的雅致与灵秀。先生早期水墨画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双燕》,既是典型的以水乡为题材的作品。十分巧合也倍显难得的是,此幅水乡作品中也出现了一双飞燕虽此双燕非彼双燕,但同样在增加作品本身意境与情趣的同时,也注入了不同一般意义与别样的情结。
《双燕》
  2011年6月3日晚间,北京保利春拍《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吴冠中重要书画作品》专场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开拍。本场压轴作品《双燕》以3000万起拍,以4000万的落槌价被8963号买家拍得。
  作品简介:
  燕子飞去 画境犹存
  吴冠中一生都在以他的故乡江南为题,断断续续的记录着他对故乡的艺术印象。在为数众多的江南题材作品中,以《双燕》为题的作品是吴冠中的最爱,他自己就曾经多次谈到,“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
  “双燕”的灵感来自于江南的民居印象,来自于吴冠中无尽的乡愁,他说:“画不尽江南村镇,都缘乡情,因此我的许多画面上出现许多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这种乡情其实是吴冠中艺术作品背后最重要的灵感母体。作为视觉艺术大师,对吴冠中来说,“双燕”的主题一方面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情思,更为重要的是,从最纯粹的艺术角度来说,它也是吴冠中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转述中国文化视觉特质的工具载体。他曾解释说,江南情调之所以成为其绘画的主要源泉,是因为其中存在的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对他来说,“起最主要作用的还是形式构成……分析其中的造型因素,主要是黑与白的对比,几何形的组合:方、长方、扁方、三角、垂直的、横卧的……简单因素的错综组合,构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感,这大概便是色调素雅的江南民居耐人寻味的关键。”(《吴冠中文丛·文心画眼》,团结出版社)我想这才是吴冠中真正寻求的“画境”,即使燕子飞走了,画境犹然存在。
  《双燕》的画面着力于平面分割,画面的意象完全是出于几何形的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烈的对照关系。有抽象的意味,像蒙德里安、像马列维奇,但它又绝然不同于抽象。在吴冠中看来,西方所谓的纯粹主义、所谓至上主义,虽然“追求简约、单纯之美,但其情意之透露过于含糊”,像是断线的风筝,最终会使艺术家的情感无从寄托,甚至等于零。“不断线的风筝”是吴冠中在中西艺术对撞中发现的契合点和理论创造,是他在具象与抽象、意境与意味的默契之间寻求到的一个重要平衡点。“风筝不断线”为他充满情感内容的艺术实践增添更为理性的色彩。《双燕》中的白墙黑瓦,这时都己经转化成了理性构成的借体。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之后,便成为长留在吴冠中艺术中的一个艺术眼目。其后来的佳作《秋瑾故居》和《忆江南》,都是从《双燕》的母体中幻化出来的嫡系。
  用其学生钟蜀珩的话说,《双燕》乃是吴冠中—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因为它的确太美了,是千真万确中国江南的美。作为水墨画,它没有抄袭古人的任何痕迹;虽然借助了西方现代艺术对视觉科学规律的剖析,使画面的块面构架具有视觉张力,但却不见模仿西洋绘画的影子。动感的树干和枝条与特意添加的一对燕子,在画面中拨动起充满春意的诗境。东西方深厚的文化素养被艺术家的激情与智慧融化了,得到的是出自艺术家坦诚心灵,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原创性作品。”(钟蜀珩,《唯真、唯善、唯美》,《江苏画刊》1991年第9期)作为当年陪着吴冠中发现这一母体的学生,钟蜀珩的回忆可能最直观的体现了作品的艺术特质。

吴冠中先生简介50字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扩展资料:

吴冠中是在当代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深受人民尊敬的艺术家。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2006年8月,吴冠中将代表作品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 长江》、水墨作品《江村》、《石榴》无偿捐赠给国家,并由故宫博物院永久珍藏。多年来,吴冠中捐赠给国家和公立机构的作品超过百件。

吴冠中先生曾于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塞纽齐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印尼国家展览馆及台湾历史博物馆等处举办个展数十次,已出版画集、文论集、散文集七十余种。

1991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金勋章,2002年3月入选为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2006年12月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

吴冠中的《凹凸》、《横步》之类字画怎么欣赏

《凹凸》书法新意境
水墨作品《凹凸》44×48厘米
“走进成都--吴冠中新作展”除了把吴老中西合璧的抽象艺术特质一网打尽,还包括许多特殊展品:吴老近年开始研究汉字的构成和美感,他尝试在汉字的构架中发掘文字的美感,这次展览的画作中就有《目送飞鸿》、《夸父》、《凹凸》、《刀剑相吻》等书法作品,将其对“画思文心”的感悟抒发得淋漓尽致。
具有代表性的《凹凸》作品中,他有感于书法的陈陈相因,开始研究汉字的构成与美感,揣摩文字的内涵与间架结构之间的关联与“情脉”。吴老认为“汉字春秋意在汉字本身而不是写法。”汉字本身可以传达一种情感脉络,希望从汉字里发掘新的造型,表达文字本身的意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