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是怎样的)_王羲之_兰亭序_兰亭集序

本文目录

  • 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是怎样的
  •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如何写成的
  • 兰亭序只是一张涂改多次的草稿,王羲之再写却无法超越,为什么
  •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什么成为了千古绝唱
  •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对于《兰亭序》真迹在哪至今众说纷纭,你怎么看

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是怎样的

《兰亭序》,书于公元三五三年。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自然,结构变化微妙,用笔精到,可谓『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布局
纵有行,横无列,其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不求划一,起落转侧,若断还连,使结构与用笔融为一体。重复字无一雷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妙趣横生,为历代临习推为『天下第一行』,『行书之龙』。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如何写成的

问题: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如何写成的?

回答: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的是一次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那是在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三月初三),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王羲之等四十二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进行禊事活动。他们借着曲折宛转的溪水,把酒杯放在水上,漂到谁的面前,谁拿起来饮酒,叫做“曲水流觞”,同时,每人都要吟诗咏怀。这四十二人中,王羲之等十一人赋四言和五言诗各一首,有十五人各成诗一首,另外十六人吟不出来,“罚酒三巨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为当时各人写成的几十首诗写的序。不过当时没有标目,《兰亭集序》这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

王羲之当时处在微醉状态,《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一气呵成的,后成为文学史和书法史上的千古绝唱!

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有加,特别是对他的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更是情有独钟,加之唐太宗在当时的影响力巨大,后《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篇散文也被后人编入《古人观止》,并成为散文名篇而流传之今。

王羲之不但书法写的棒,而且文学功底也极为深厚。遗憾的是,《兰亭集序》作为文学作品得以流传千古,而《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真迹已“此地空余黄鹤楼”啦!现在大家见到的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集序》,都是摹本。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就是这样写成的。本回答有详细背景介绍,有王羲之的文学成就和书法成就介绍,还有《兰亭集序》完整的书法图片,其目的是让各位网友了解和欣赏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兰亭序只是一张涂改多次的草稿,王羲之再写却无法超越,为什么

诚如题中所言,《兰亭序》的确是一张涂改多次的书法草稿,而且还是在王羲之酒后微醺之时所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当然不是一幅正规的书法作品,就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样,正是因为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心情、状态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而成为千古一绝,即使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写出超越它的作品来。

首先,从《兰亭序》的艺术价值来看。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书法正处于书法史上第二次隶变的关键时期,隶书开始向楷书、行书、草书过度,王羲之倡导和推动的典雅派行书日益成为当时书法界,尤其是文人和是大夫阶层崇尚的主流书体。

《兰亭序》当然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据说王羲之写完后,第二天酒醒再去模仿,怎么也写不出第二幅这样的韵味了。这也许就是题目所说的自己无法超越的出处吧。

第二,《兰亭序》真正被奉上神坛还是拜李世民所赐。从王羲之写完兰亭序的永和九年到唐太宗李世民将《兰亭序》据为己有,中间经过了数百年,这期间《兰亭序》并未有被社会广泛认知。只是从李世民之后,这件书法作品才开始广泛被社会推崇,逐渐奉为神品。

第三,《兰亭序》创作时的背景不可复制,决定了作者不可能再写出同样的精品高度来。前文已经说到,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其实是无心之作,甚至根本就是一个草稿,他在微醺之后随意的书写,当时根本没有去想刻意的创作,也许就是这样的放松心态才能写出这样的神来之笔。

书法的神韵是同创作者当时的心情又有很大关系的。王羲之这《兰亭序》时,正直春暖花开,一群文化人曲水流觞,酒后欢歌,那种愉悦的心情、亢奋的状态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复制的。这就像颜真卿写《祭侄文稿》,他的那种义愤和悲痛是后来临帖的人无法进入的状态。

由此,我觉得,不光是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其实任何人都无法复制自己偶然的神来之笔。至于什么是超越,那就是个人的感觉了。我觉得,王羲之写了《兰亭序》之后并不是再写不出比它更好的作品,而是《兰亭序》被人为的神话了而已。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什么成为了千古绝唱

清风拂袖,明月入怀,自然飘逸,灵动洒脱,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之美称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对于《兰亭序》真迹在哪至今众说纷纭,你怎么看

《兰亭序》诞生于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这一年的王羲之已四十七岁,岁月的洗礼,书艺的潜研,使其个人品性修为达到了淡定宁静、通达自如的圆融境界,其书法艺术修为达到了“备精诸体,冶于一炉”的成熟境界。所以这幅作品作为文坛杰作,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同时,作为书苑珍品,从容娴和,气盛神凝,做到了“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遗憾的是这样一幅不朽的经典却至今真迹难觅,多少年来不但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与遐想,更引起了无数人的苦苦思考与追寻,《兰亭序》真迹,我的最爱,你究竟在哪里?

在这里,我们先不妨进行粗线条的推理分析,任何一幅作品,对它而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流向,不外乎两个,一是流入民间,二是流入宫廷。而一旦流入宫廷,也不外乎两个命运,一是作为陪葬品,被皇帝带入坟墓。二是随着改朝换代,最终也是流向民间。至此,再归纳一下,《兰亭序》作为一幅在当时就被人们高度重视的书法珍品,最终只有两个归属方向,那就是民间和帝王陵。

接下来我们再采取粗线条的排除法:如果此作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流入民间,那在这一千六百多年中总有出头之日,决不可能“神龙首尾皆不见”,所以流落民间的可能性不大。那只有第二种可能,那就是流入宫廷,被皇帝带入了陵墓。

那问题又来了,《兰亭序》最有可能流入哪个王朝的宫廷?学界多年来一致认为《兰亭序》真迹流入了唐朝宫廷。我想这也很好理解,众所周知,大唐王朝是一个盛世王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书法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从民间到宫廷都受到人们极大的喜好和重视,好多帝王、后妃爱好书法,文臣武将中有不少人在书法艺术上造诣很高。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之治”的二十三年中,不仅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赞》,确立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崇高地位,还出内府金帛,广征博求王羲之的墨迹,所以很有可能《兰亭序》真迹就在贞观期间流入宫廷。

那最后一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来了:《兰亭序》真迹被带进了唐朝哪一座帝王陵?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那就是在唐朝历代皇帝中按照在历史上爱好书法的知名度划出圈子,找出重点,进行重点排查。如上所述,唐朝爱好书法的帝王很多,但在书法上有造诣且在历史上留下故事的不外乎有这么三位:唐太宗、武则天、唐穆宗。

笔者以为《兰亭序》真迹很有可能被武则天带进了乾陵。理由有二:一是安葬唐太宗的昭陵多次被盗挖,可以说盗墓贼盗挖昭陵,大多就是冲着《兰亭序》去的,如果《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带进了昭陵,那肯定落到了盗贼手中,最终通过这种途经让《兰亭序》真迹重见天日。可我们现在没见到真迹,那就可以排除《兰亭序》在昭陵的可能性。二是唐穆宗李恒是武则天第八世玄孙,晚于武则天一百多年才去世,因此《兰亭序》真迹进他的陵可能性不大。

至于《兰亭序》真迹在不在乾陵,那只有等到有朝一日,乾陵开挖的时候才能真正揭开谜底。

不过,《兰亭序》真迹的流向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在民间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被彻底毁坏了或藏于某个永不为人知的地方,最终慢慢化为尘土。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悲催结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