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花纹图案(中国古代瓷器装饰手法中的暗花边饰是怎么绘制的)_瓷器_纹饰_龙纹

本文目录

  • 中国古代瓷器装饰手法中的暗花边饰是怎么绘制的
  • 中国瓷器纹饰有什么文化内涵
  • 古代器物上有几种重要纹饰
  • 瓷器上刻制的蝙蝠纹,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特殊含义
  • 瓷器上画’是什么意思
  • 历代中国古瓷器上龙纹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瓷器装饰手法中的暗花边饰是怎么绘制的

中国古代瓷器装饰手法中的暗花边饰即在坯体的口部、肩部或足部,用较细的工具刻画一周花纹,上釉烧制后形成暗花纹。这种刻画法流行于唐、宋时期,明以后则成为一种辅助装饰方法。

中国瓷器纹饰有什么文化内涵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国历代对吉祥图的向往都有典籍可鉴。表现在中国历代瓷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植物为纹饰

大多以松、竹、梅、兰、牡丹、莲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为纹饰图案。

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松、竹、梅、兰。松,经冬不凋;竹,清高有节,宁折不屈,虚怀大度;梅,不惧风雪严寒,故称“岁寒三友”、“岁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气节。

四君子:图案为梅、竹、菊、兰草四种花卉,俗称为“四君子”。

五世同堂: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这种图案以谐音寓意,表示长命百岁,五世同堂,幸福美满的家庭。

玉堂富贵:图案为玉兰花,海棠花和牡丹花。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贵)寓意“玉堂富贵”。

榴开百子:图案为笑开嘴的石榴和葡萄。古代人希望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征着子女众多,香火兴旺。也有“莲生贵子”等。

为官清廉:图案为鸡冠花、莲花纹。鸡冠花(为官),莲花(清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为官清廉。

以动物为纹饰

如羊、马、喜鹊、孔雀、鹤、鸳鸯、麒麟、怪兽、鱼类、大象、蝙蝠、鹭、鹌鹑等。

一路平安:图案为鹭、鹌鹑。以鹭鸟寓“路”,鹌鹑寓“平安”,祝愿旅途平安之意。

年年有余:图案为两条鲢鱼。鲢与年,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富余。还有童子持莲,怀中抱鲢的图案,寓为“连年有余”。

福在眼前:图案为蝙蝠和古钱。古钱是内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寓意“眼前是福”。

福至心灵:图案为蝙蝠、寿桃、灵芝。寿桃形状似心,借灵芝的“灵”字,寓意幸福的到来使人变得聪明伶俐。

五福捧寿:图案为五只蝙蝠一个寿字。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通俗讲,就是一求长命百岁,二求富贵荣华,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还有五福临门图案。寓意为多福多寿,福寿无边,福寿齐眉,福寿双全,福寿三多。

古代器物上有几种重要纹饰

中国古代在器物,如陶器、瓷器、岩石、金属玉器和竹木等上刻的图案、符号、部件、器型、岩画和遗迹上的图案等,都称为纹饰。

其实,纹饰可以说是绘画的衍生物,图案多用谐音寓意。

下面介绍古代器物上的几种重要纹饰。

云雷纹

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是我国使用历史最悠久、用途最广泛、纹样变化最复杂的纹样之一。

流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一般出现在环形装饰带和大面积的“地子”上。青铜器上密集排布的“云纹”和“雷纹”,就像一串串连贯而成的“云”字和“雷”字。一般认为“云雷纹”起源于自然物象纹,即古代先民对云和雷的细腻观察,是对自然现象的摹仿,暗含人们对云和雷的崇拜与敬畏。

商晚期三羊罍,主题纹饰为饕餮纹,地纹为云雷纹。

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一种主导纹饰,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反映了南方民族对云雷的一种崇拜。

兽纹

说到兽纹,大家就会想起兽纹装,没错,这是一种模仿野兽体表纹理特征的服饰文化,从衣服到鞋子围巾和配饰,都曾出现兽纹。发展到现在,兽纹除了传统的豹纹外还有斑马纹蛇纹等,由单调的黑白色演化成绚丽的彩色,很受明星们追捧。

青铜器上(商周)的兽面纹

当然,兽纹还指古人使用器具上刻画的各种以兽类为形象的装饰纹饰。多数出现于青铜器,其他的如彩陶、铜镜等。

夔纹

“夔纹”是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自宋代出现“夔纹”以来,这类纹饰就因《说文解字》中“夔,神魖也,如龙一足”而被认为与神异类动物龙有关。

图案一般指其张口、卷尾时的侧面形象,不过,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经常用在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上。玉器上也常见雕琢有夔纹。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其中,商的夔身短,一般是单独纹;而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夔纹。

瓷器上刻制的蝙蝠纹,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特殊含义

蝙蝠纹和其他纹样进行对比的话,可以发现这种纹样展示出中国特有的特色。在中国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运用蝙蝠纹这种纹样。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种蚊样才被人们广泛运用起来。并且当时这些匠人把蝙蝠纹广泛运用在了瓷器上面。把蝙蝠纹当成是一种有福气的纹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第1种就是5只蝙蝠。这种情况象征着五福。古代的这些工匠在制作瓷器的时候,一般在外地或者内部上绘制这5只蝙蝠。比如故宫博物院中就曾收藏了几个瓷器,而这几件瓷器中也反映出了这五蝠纹样。之所以使用这些纹样表达出制作匠人,对这些瓷器使用者的祝福了,而这些样式也代表着五福临门。第2种就是多只蝙蝠的团。这种图案就代表着多福。在工匠进行制造的过程中会在器物的外壁上绘画很多蝙蝠并且这些蝙蝠也没有固定的排列模式。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中收藏的有一些瓷器上面都刻有这些纹样。除此之外,这些家人还会在瓷器上画很多蝙蝠与云彩结合起来,代表着洪福齐天的意思。因为这些云彩的图案非常的有意境象征着天空。第3种就是桃蝠纹。条纹也是一个比较有吉祥的纹样。在工匠绘制这些图案的时候,往往会结合着桃树、纹饰等图案。在与桃树结合之后就表明着仙芝祝寿的寓意。桃树在古代也会象征着一定长寿的意思,所以这些画师在绘制这些样式的过程中,把蝙蝠纹与桃树结合起来是想向世人表达出多福多寿的祝福。由此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种纹样蝙蝠纹都是一个非常吉利并且是一种具有美好寓意的样式。也表达着古代工匠对世人的美好祝福

瓷器上画’是什么意思

瓷器上面的“画”一般不称为画,称为纹饰,因为它距离画的意义相差比较远,所以称为纹饰,瓷器的纹饰是指中国古代瓷器上的装饰花纹,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巧妙,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这些纹饰图案在明清瓷器上反映最为明显。纹,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巧妙,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这些纹饰图案在明清瓷器上反映最为明显。谢谢

历代中国古瓷器上龙纹有哪些特点

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龙纹少见,多为堆塑,捏塑,范印以及龙首壶等,而且此时的龙纹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到宋辽朝时期,基本上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龙纹经常会出现在定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
宋代龙纹的特点是矫健雄奇,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向脑后。
宋代龙凤纹在宫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间则不得使用,特别是在定窑瓷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元代龙纹特色很鲜明,元龙纹龙形蜿蜒细长如蛇,头比身躯小,头呈扁长形,上头鼻梁前端有尖挺形和平整形两种。
平整行鼻尖两侧有龙须,但是很短,尖挺形则无。
龙光头无发或者有几缕飘在脑脖处。
龙张口,露齿,吐舌,额头高凸,两眼凝视前方,角和发朝向后方,龙角与鹿角相似,背脊朝上状如火舌,四足肌肉结实,关节弯曲,爪张而有力。
有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罕见。尾部渐细而尖,也有少数火焰状尾,一部分龙纹腹部呈环节状,犹如蛇腹,鳞片有多呈鱼鳞状,网格状,胸部和身躯间绘有火焰状条带纹。双龙戏珠纹珠子比较小。
五爪的
明朝的龙纹是在元朝的基础上发展的,其总体的特征是龙的形态整体看起刚烈凶猛,龙纹极具威严之气,散发出浓重的皇家气息。龙爪呈风火轮状,五趾间距几乎相等,第一趾与第二趾呈蟹钳状,后四爪同向。龙鼻多数上翘,特别是表现在夔龙上,夔龙鼻高翘并且翻转。
龙发明显,有一簇清晰可量的长竖发,状如火焰,有的倾斜,但是很僵硬。鼻端有两根龙须飘扬,少数龙的龙睫毛比较明显,并且上扬。龙眼睛渐渐的清晰起来。龙嘴一般,上颚要长于下颚,俗称猪嘴,龙大多是尖尾,并且五爪龙居多。前期多数龙纹的龙角描画模糊。
明代早期:龙身比元代要粗大,龙爪如鹰爪雄健有力。龙爪最有特色,犹如鹰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纸背之感。在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上,龙纹题材非常广泛,不仅有独龙、双龙,还有九龙、十龙、团龙等,这些龙在海水中上下翻腾,气势磅礴。
明代中期:目光呆滞温驯得像宠物。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明朝政治日趋混乱和黑暗,统治阶级糜财无度,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层出不穷。
明代晚期:龙纹简化用笔草率马虎。这一段的历史情况是,嘉靖、隆庆、万历皇帝即位之初,明朝的政治颇有中兴之势,可惜好景不长。这段时期,龙纹在瓷器上,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早期尚能属阳刚之形,后期则属阴柔之态,龙身更细长,龙首变小,上颚伸出。龙纹简化多以平涂方式渲染,用笔草率马虎的程度历史上罕见。
进入清朝,清朝的龙纹整体特征比较秀美,端庄。龙头的龙发增多,长披发或者多簇短发。龙的睫毛形态多样,不少被画成倒竹叶形,龙身依然雄壮,但是更显得平和,没有明朝龙纹的那种威压霸气。
龙爪与明朝龙爪截然不同,第一趾和其他四个龙趾距离较大,特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呈直线型,趾尖比明朝短,非常尖锐,看起来特别有力道
龙的下颚普遍比上颚要长,鼻子也没有明朝的那么翘了,比较平整(夔龙纹和羽翼龙除外)。
龙身多为鱼鳞片纹,并且腹部多有明显的环节纹,形似蛇腹,饱满充盈。
龙须大多数向两侧伸展,长且翻转,乾隆以后,眼睫毛现象普遍。
龙身曲度大,题材有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海水龙纹,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等其中,蟠龙戏珠纹和双龙抢珠纹在清代尤为盛行,与民间传说“龙爱珠宝”相契合,宝珠一般个体较大,状如火球,尤如火珠。
清朝早期龙的形体和形态具有明朝的遗风,比较威严。瓷器上有一些凶猛的老龙怒目而视,龙身健壮,头骨高高隆起,毛发蓬松,勇猛雄健之态令人生畏。雍正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其栩栩如生之态也毫不逊色永乐、宣德。
乾隆时期,龙的神态变得和善,少了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多见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多二龙抢珠纹。乾隆晚期以后的龙,下颚低垂,状似威严,但实则毫无神韵,感觉上只有一个躯壳,已经没有了龙的精髓。
清朝中晚期龙纹:状似威严实则毫无神韵。当嘉庆爷从他父皇手中接过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时,悲剧注定无法避免。这个时期的龙纹装饰更多的是粗劣的继承前朝,龙爪仿效康乾,龙趾更粗糙。
清朝中晚期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龙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划龙舟、比如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皇权形象也逐渐式微。
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腰体有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中国龙纹图案各个时期的造型风格是承上启下,代代相传,每个时期都有新的发展和各自特点。我们鉴定的时候不要教条,应学习古人的创作构思、装饰技巧、造型特点,开阔思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