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诗真实历史故事(七步诗的故事)_曹植_曹丕_七步
本文目录
- 七步诗的故事
-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 曹植七步诗的历史典故是真实存在的吗
- 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真实存在吗
- 七步成诗的故事
- 曹植七步诗典故
- 曹植七步路写诗,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 七步成诗的故事是什么
- 关于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七步诗的故事
《七步诗》的故事:
黄初元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
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
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
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百度百科-七步诗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是由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写。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强烈不满,以及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曹植自幼聪明,深得曹操宠爱。在曹丕称帝以后,担心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以没有及时吊唁先父为由将他招入宫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做不出来就治他的罪。曹植知道曹丕故意刁难,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七步诗》总共六句,经过后世删改,才留下了现在的四句。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成为劝诫兄弟和睦的经典名句。
曹植七步诗的历史典故是真实存在的吗
这个故事虽然写得很好,但很可能不是真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事实。首先,这首诗有一个缺点,“七步成诗”最早的典故来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于文学)的后四句话。因此,三国演义中只是部分浓缩了这首诗的原话。
此外,这个著名的典故也没有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出现。当然也没有出现在官方的历史上,甚至曹植的诗集《曹子建全集》也没有收录。因此,这首诗的作者可能不是曹植,而是后人为了同情曹植的经历而传颂的。
事实上,大小曹兄弟俩确实有过不和,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兄弟相残之举。曹植的失败完全是由于他个人的原因。他本人其实就是一个爱喝酒吟诗作对的文人罢了。曹操起初确实欣赏曹植的才华,但曹植却因为喝酒误事。最后让曹操很失望,但这些与曹丕无关。而曹丕,既然他在争夺储位时没有要杀害曹植,他怎么可能在称帝后杀了他,那时的曹植也无法和他竞争了。
此外,曹丕本人也是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流传甚广。此外,他与曹操、曹植在文学上也被称为“三曹”。后世的认可也表明他的文学基础不低。“七步成诗”这样的天赋,想必他自己也能做到,因此他根本不屑于曹植相比。传说曹植也喜欢曹丕的妻子,这就是著名的“洛神赋”的由来。但曹丕对此并没有责备他。如果曹丕真的下定决心要找一个借口除掉曹植,那将比“七步成诗”更无可辩驳。
综上所述,“七步成诗”的典故是后人发明的,而“七步成诗”的作者也不是曹植。
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真实存在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特别是后两句,不少人都能够背得出来。
这首诗出自一个故事——七步成诗,记录在《世说新语·文学》中,主人翁是曹植、曹丕两兄弟。
1话说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曹操魏王的位置,而曹丕这个时候很没有安全感,担心自己的弟弟们会来争夺自己的权力。
于是,他先是夺取了三弟曹彰的兵权,继而又将目光对准了曹植。
很多人都知道,曹植是曾经与曹丕争过储的人,只不过最后曹丕胜了。但即便如此,曹丕对曹植还是不放心,加上曹植的文学造诣非常高,曹丕就想找个机会弄死曹植。
一次在朝堂上,曹丕就给曹植下了个命令,让曹植在七步内作出一首诗,这首诗需要以兄弟为题材,不过诗里面不能出现兄弟两个字。
曹植看出了曹丕的用心,但也丝毫不惧,抬步就开始作诗,即文章一开头的那首诗。
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终究还是没能下得了手,只是将曹植贬为安乡侯。
七步成诗这个故事,即赞扬了曹植的才思敏捷,同时也揭露了官场中争权夺利的黑暗场景。
2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假至今仍然存疑,在《三国志》中,我们无法找到这个故事的丝毫依据,最早出现是在南朝时,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
通过了解刘义庆的生平,恐怕这个故事是他所杜撰的,甚至连那首诗也并非曹植所作都有可能。
刘义庆是一个文人,而且还是刘裕的侄子,年纪轻轻就进入了官场,而且一直是平步青云,是一个文人政治家。
刘义庆本身对于政治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因此虽然历经要职,却没有做出拿得手的成绩,而且他还是宗室子弟,对于皇室内的权力斗争非常厌倦。
正是基于此,刘义庆很有可能在他的文学著作中杜撰了这个故事,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猜测,各位看官需自己理解才行。
七步成诗的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能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故事赞扬了曹植的才思敏捷,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黑暗场景。
扩展资料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原文: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曹植七步诗典故
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曹植七步诗典故的内容,欢迎阅读
曹植七步诗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赏析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邃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说,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诉书。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曹植七步诗记载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曹植七步路写诗,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谢邀:
开篇明义,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该典故最早出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
七步作诗的主人公是曹植,围绕这个典故,有一系列的前因后果需要阐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消除威胁的操作,他先是让二弟曹彰交出兵权,然后着意对付对他威胁最大的曹植。
曹植,字子健,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诗人,千古名作《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
原来,曹操在世时,曹丕和曹植二人在争夺世子地位的过程中,就展开过激烈的竞争。曹植天资聪颖,从小深得曹操的喜爱,所以益发锐气逼人,不能收敛。
曹植也希望成为魏王世子,以继承曹操的事业,但曹植的个性和真诚的本质,使他并不理解真正的竞争。曹植的个性超越了个人生活,他处处锋芒毕露,时时恃才放旷,他的言行举止显得与一个合格的继承者格格不入的时候,失败就无可避免了。
在曹植所有的任性行为中,违背禁令私开司马门,行车于驰道应该是最为严重的一次。这一举动,大大伤了曹操的心,以至曹操两次颁令都说到这件事,史书中记载了曹操当时的反应:“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曹植在世子之争中不敌曹丕,遂不得曹操重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魏王位,曹丕开始处心积虑地谋划对付曹植的事宜,他先是采取剪除羽翼的做法,对亲近曹植的人士进行了职位调整。
然而由于曹植在文坛的影响力很大,曹丕一时想不到对付曹植的更好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想出了“七步诗”的招数,曹丕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普通的诗歌切磋活动,实则是用作诗达到削弱曹植影响力的一桩阴谋。但是曹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首诗,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这首诗中既有凄苦含泪的抱怨,又有对曹丕的讽喻,读来感人肺腑!所以,曹丕听了这首诗后,想起兄弟手足之情,不禁潸然泪下,脸上也露出了羞愧的表情,于是便把曹植贬为安乡侯,曹植也安然对过了这次危机。
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这首诗的一、二句,讲豆子被蒸煮作羹的惨痛遭遇,煮熟、发酵、滤汁,经受无尽的折磨。尤其是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不合情也不合理。
三、四句写出煮豆子的燃料的竟然是结长豆粒的“萁”,它在锅底下猛烈地燃烧,致使锅里的豆粒承受痛苦煎熬,忍不住哀哀哭泣。
五六句是曹植发自肺腑的感慨,点出了这首诗歌的主旨:豆萁与豆粒,原本同根而生,怎么竟然这样残酷无情,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呢?
曹植这首诗比喻出彩,用语经典,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曹植的《七步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委婉地讽刺了曹丕对自己的步步相逼,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的无情。
其中,全诗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兄弟不和的常用语,并因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赏和评价。
难怪历代骚人、学者对他赞不绝口,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反观曹植这首《七步诗》,不管从诗意的构思、修辞的运用、遣词造句以及行文来看,都是构思奇妙、譬喻精妙灵巧、词采华茂,这首诗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七步成诗的故事是什么
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能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故事赞扬了曹植的才思敏捷,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黑暗场景。
扩展资料
《七步诗》虽救了曹植一命,但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魏国仍奉行对宗室严格限制的政策,曹植最终在郁郁寡欢中死去,终年只有40岁。
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得到了千载同情,而曹丕也就承受了千载痛斥。但也有一种说法是:曹植犯错,曹丕有意放他一马,知道曹植有七步成诗的能力,所以就命他七步作诗。
曹植的《七步诗》流传至今有两个版本,《世说新语》中所记录的《七步诗》共有六句,后来的《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浓缩”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关于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七步诗》的故事:
黄初元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
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
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扩展资料: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
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