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作
在野史里记载了一件事,说曹丕称帝后对曹植心怀忌恨,有一次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如做不出来就将行大法处死。
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又被小说家演化为只有四句的《七步诗》,知名度很高。
但曹丕称帝后他们兄弟二人见面次数极为有限,曹丕拿作诗这种小把戏为难诗才横溢的弟弟,于情于理于客观情况都不大可能。被贬后曹植很快又被改封为鄄城侯、鄄城王,一直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遇事无不小心谨慎。
有一次曹植奉诏入京,快走到洛阳时突然内心里感到了无名的惊惧,就丢下随行人员骑马微行入京,他偷偷地去见了大姐清河长公主,想让她带着自己到哥哥面前请罪。
曹植不见了,关吏不敢怠慢马上报告,曹丕派人沿着来京的路线搜寻,没有找到。太后听说后认为曹植自杀了,在曹丕面前痛哭。
过了一阵曹植散着头发、光着脚并且自行背负刑具来了,太后才转悲为喜。曹植后来又被改封为雍丘王、东阿王,不仅有人监管,而且封地也变来变去,日子很不好过。
曹植的哥哥曹彰也没好到哪里,曹操在时封他为鄢陵侯,曹丕称帝后晋升他为公爵。曹彰本以为自己与其他兄弟不同,他带过兵,对国家有用,所以应该另有安排,但诏书下来他也跟兄弟们一样就国。
曹彰很不高兴。鄢陵这个地方也不好,属经济落后地区,曹彰想改为中牟,这里不仅经济发达而且离洛阳不远,曹丕答应了,封他力中牟王,但不久就改封为任城王。曹植奉诏入京的那一次曹彰大概也来了,但他却莫名其妙地暴死在洛阳。
有野史说,曹丕邀曹彰在卞太后那里下棋,一边下一边吃枣,曹丕把毒药弄在枣蒂中,自己只吃没毒的,曹彰不知道结果中毒。
卞太后拿水想救他,曹丕早已密令左右把瓶罐都毁了,卞太后急得只能光着脚跑到井边想去取水,可水还是没打上来,过了一会儿曹彰就死了。
这个记载也不足信,曹彰是不是曹丕杀的先不论,即使是,曹丕杀个人也不必费这么大的事,更不会当着母亲的面。这个记载与《七步诗》一样都属于杜撰。
不过,曹丕称帝后曹彰、曹植以及其他几位宗室的处境确实很不好,遣散出京、一再迁封,内部又有人监视,过的日子连普通人都不如。
古代诗词创作排名前十的高手都有谁
古代诗词排名前十的高手有:杜甫、李白、屈原、苏轼、李清照、王维、白居易、曹植、辛弃疾、李商隐。
不过我最喜欢的诗词高手是:李清照和柳永。
曹植苏轼谁的诗好
先站队,我站苏轼这边,喘口气再说理由。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清初的汪士祯说他们俩儿都是两千年间的“仙才”(还有一个是李白)。这个评价不得了,直接“封神”了。
曹植的爸爸和哥哥大家都知道,那不得了,文学史上叫做“三曹”;苏轼的爸爸和弟弟也不差,唐宋八大家里称“三苏”。咱这里不让他们拼爹拼兄弟打群架了,咱让他们还是“单挑”吧!
曹植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以及他那妇孺皆知的“煮豆燃豆箕”。我们中国文人的审美几乎都是从《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受启发而来的。
苏轼我们就更熟悉了。从小学我们就开始背诵他的诗词,初中学《承天寺夜游》,高中学《赤壁赋》和《赤壁怀古》等等。信手拈来的什么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数不胜数。
论才华,单挑的结果是不是有点不分胜负?
我们让他们比内功吧!
同样在政治上不如意,苏轼采取了一种达观的处事态度:“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曹植显然没这么想的开。这种处事态度最终折射到了他们的作品上,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华美的《洛神赋》最终还是在向君王表忠心而力求自保,而《赤壁赋》却能同化“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表现出超然的达观和释然。40岁的曹子建抑郁而终,早夭了“独得八斗”的天纵奇才;在苦难中自我调侃和自我修复着的苏东坡,给后来者留下了一剂没有鸡汤味的心灵处方。
就凭这一点我站了苏轼的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