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孔融让梨该不该学习你怎么看
- 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孔融让梨”的故事到底是正面的道德教育,还是培养虚伪作秀、圆滑世故的“美德”
-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孔融(借刀杀人)和华佗
- 在“孔融让梨”中,大家是怎样称赞孔融的,其中讲述了哪些道理
- 中国传统的孝道是道德绑架吗为什么
孔融让梨该不该学习你怎么看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大力发扬。让小孩子从小知道礼让于人,有个良好的家教,长大后才能有大的作为。否则,可能会走向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的极端,长大后不听人劝,还有可能成为社会负担。
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融和关公(关羽)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就象关公那样,他也为了保卫汉朝丢了性命。关公是以英雄事迹扬名,孔融则以学问与礼让见称。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后代。他生于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现时的山东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
他博学多才,广受尊敬,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虽然以礼让闻名,但却有话直说,就算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他的敢言以及对汉朝皇帝的效忠,最后使他丢了性命。当时的曹操虽然很景仰他的学问才干,但是孔融的名气,却使诡计多端,野心勃勃图谋推翻皇帝的曹操,感到担忧。由于担心孔融会破坏他的计划,曹操就在公元208年把他杀了。
孔融被杀时,年龄才55岁。他虽然寿命不长,但却为自己建立起爱国学者与礼让之士的美誉。有两个故事,足以说明他的机智与礼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发生在他四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叫孔融选一个来吃。他选了一个小的,父亲便问他为什么不选大的?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传说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第6),应该留大的给哥哥吃。
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他礼让的例子。礼让是一种美德。孔融的礼让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到底是正面的道德教育,还是培养虚伪作秀、圆滑世故的“美德”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重性,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对待事情的可行性。现代汉语不知何时又衍生了“作秀“一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又延发了“可塑性“一词。。我倾向于可塑性,因他可以成为教领孩子孝敬老人的典故。过就要看你站在那一个角度去看,权衡利弊,司马光砸缸救人也类于此,砸救人,不砸爱护公物。观点决定取舍。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孔融(借刀杀人)和华佗
杨修(175-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亲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由于他才思敏捷,灵巧机智,深得“一代枭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赏识,成为其谋士,曾官居主薄,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史书上称“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少时聪颖。在他九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其父杨彪,因父亲不在家中,杨修连忙沏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孔君平看见杨修年少,便想戏弄,他拿起一颗杨梅,向杨修开玩笑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听后,毫不示弱,立即诘问:“孔雀,孔雀,孔雀是先生家的家禽吗?”孔君平听后目瞪口呆。然而,就是这位才思过人的杨修,由于自恃才能过人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冒犯曹操,最后被曹操下令处死,年仅34岁。曹操对杨修从厌烦到恼怒到痛下杀心,主要这几件事。
一是改建园门事件。有一次,曹操差工匠为自己建造一座花园,落成时曹操前去观赏,看后却不置褒贬,而是让人取笔来,顺手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扭头就走。工匠们不解遂请教向杨修。杨修略加思考,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门修的太大了”。于是,工匠们按照杨修的建议,对花园的门进行了改造。当曹操再来观赏时,甚是满意。问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用意?回答是主薄杨修告诉我们的。当时,曹操虽然在嘴上说知我者杨主薄也,但在心里却对杨修略有不满。
二是一盒酥事件。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饼。曹操正忙于公务,随手提笔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将其置放于案头便外出巡营。这时,杨修刚好有事来拜见曹操,看见曹操在酥饼上写的三个字。他没有经过曹操同意,就让大家把这盒酥饼分吃了。曹操回来问杨修为何这样做?杨修答道:“丞相,您在酥饼盒上不是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岂敢违背您的命令?”曹操装着和大家说,杨主薄真是我的心中之虫啊,大家一番嬉笑,但心里对杨修却十分讨厌。
三是点破曹操梦中杀人的玄机事件。我们都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总是担心有人要谋害他。于是他经常吩咐侍卫说:“我在梦里好杀人,我睡觉的时候,你们千万都不要靠近我。”一日,曹操睡午觉的时后把被子蹬落在地,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这时,曹操突然跳起来,拨剑杀了这个违抗命令的侍从,然后又上床继续假寐,半晌醒来后,曹操见状,作出一副吃惊的样子,假惺惺地追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啊?我和他不共戴天。”别人把实情告诉了他,曹操痛哭流涕,后命人将死去的侍卫厚葬。事后,众人都以为曹操会在梦中杀人。下葬时,杨修故弄玄虚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我们在梦中啊。”有人向曹操汇报之后,曹操心里十分忌恨杨修。
四是吴质事件。为了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曹操与众人商议,欲立三儿子曹植为太子。曹丕知道这件事情后,秘密地邀请朝歌的长官吴质到他家里商议,因为怕有人发现,便把吴质藏在大簏子中运到府中,对外说簏子里面装的是绢匹。杨修知道后,直接上报曹操。曹操于是派人到曹丕府的门口观察。曹丕知道后,惊慌失措。但是吴质却说:“不要担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装上绢匹,还运进府中来以迷惑他们。”曹丕按照吴质的计谋,又用大簏子载了一些绢匹运进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后发现簏子中装的果然是绢匹,就回报曹操。为此,曹操怀疑是杨修故意诬陷曹丕,心里开始更加恼怒杨修。
五是教植斩吏事件。为了试探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曹操命令他们各自出邺城办事;私下里却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放行。当时,曹丕先到,守护城门的士兵阻拦,不让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与杨修的关系甚好,经常与杨修彻夜长谈。他听说守门的士兵不让曹丕出城后便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就把他们斩首就行。”曹植依计而行,当守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城时,曹植大声叱骂说:“我奉王命出门,谁敢阻拦!”随即,拔剑斩了阻拦他出城的士兵。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但是,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这么干的。”曹操大怒,不仅从不再喜欢曹植,而且心生杀掉杨修的想法。
六是教植巧作答事件。为了让曹植在曹操面前展现才能,杨修经常教曹植如何回答曹操所问的有关军国大事的问题,曹植烂熟于心。每当曹操询问曹植有关军国大事,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认为曹植很有才能,心中甚慰。后来曹丕暗地里买通了曹植府中下人,让他私下告诉曹操。曹操大怒说:“匹夫居然敢来欺骗我!”,于是,曹操觉得不杀杨修,他的儿子们会勾心斗角,日后难得安宁。
七鸡肋事件。曹操杀杨修的机会终于来了。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曹操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厨师端来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淳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淳便把这个号令传了下去。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淳。夏侯淳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为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淳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准备回朝。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入睡,便手提起钢斧,独自巡视军营。他忽然看见夏侯淳营内的士兵都在各自收拾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营帐中召夏侯淳问其原因。夏侯淳回答说:“这是主簿杨祖德说的,他说大王要回去了。”曹操询问杨修,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曹操大怒,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纵观史料,杨修虽然绝顶聪明,但他忘记了祸从口出的古训,自视聪明,屡次点破曹操的隐私,最后一命归天。这正如后人的评价:“聪明杨祖德,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该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在“孔融让梨”中,大家是怎样称赞孔融的,其中讲述了哪些道理
孔融让梨的故事,阐述了兄弟之间友爱、谦让的美德,引申出后世要遵循公序良俗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典故,大人们经常拿这个故事来教育小孩。
然而,如果你读过这个典故出处的原文记载,你会发现几个有趣的文字。据《后汉书·孔融传》李贤作注的《融家传》记载:
(孔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有趣就有趣在这句“宗族奇之”这四个字上。
一个小孩子的行为,为什么会让众人感觉惊讶和奇怪呢?
按照常理我们会认为,孔融家族之所以会感觉到惊讶,是因为一个四岁的小孩子竟然这么早熟,在字都没有认全,更遑论是非对错观的年龄而懂得谦让,确实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不是因为孔融的行为打破了人们固有的观念和认知,对世俗默认的行为准则和分配方式进行了一种新的诠释和理解,所以才会“宗族奇之”?
如果是第二种,我想,孔融让梨的故事才会更有意义。
比如,当我们普遍认为小孩子应该得到更好的东西的时候,然而我们是否有反思过,父母在资源分配时的初心是什么?是否能够尽量做到各取所需、公平公正呢?如果过于偏向一方,那对其他人会造成什么心理影响?
如果一味地牵就小孩子(或弱者),倾向性明显偏移,这会让其他大一点的孩子(或强者)感觉到不公平而心生不满,不利于公序良俗的稳固建立以及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
中国传统的孝道是道德绑架吗为什么
中国传统的孝道,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孝道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所以才能发展延续到现代,才出现一个个感恩动人的故事,一篇篇赞美的诗章,有了孝道就有道德的规范,人人心中充满爱,世界才能祥和安定繁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