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谁开拓了岭南的文明
- 南越王写给汉文帝的信是真的吗
- 我想知道赵佗归汉的故事------------急!!!!!!!!!!
- 求汉文帝写给南越王赵佗的那封信,要原文.
- 文景之治的故事
- 资治通鉴汉文帝给赵佗的信
- 历史.赵佗对汉文帝说--自己称帝是因为无聊.汉文帝是怎么回答的
- 赵佗故事
谁开拓了岭南的文明
开拓岭南文明的第一座丰碑
孙皓晖
岭南文明的开发,是一条漫长的披荆斩棘之路。
这条道路的历史转折点,发生在秦末汉初时期。
这个转折点矗立的文明历史坐标,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将军——南海尉赵佗。
就中国古典时期的地理传统而言,整个岭南地区很是广袤。若以秦帝国划定的岭南三郡为界定,当时的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大体包括了今日广东、广西、海南全部,以及福建一部分、云南一部分、贵州一部分、湖南一部分。若以西汉设置的交州(交阯刺史部)为界定,则范围更大,连整个越南大部都包括了进来。那时的岭南,交通闭塞,山水险恶,气候酷热,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粗朴的渔猎采摘与刀耕火种,以及城堡族群几近原始习俗的散漫聚居,是当时岭南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因为闭塞,因为落后,在整个夏商周三代,岭南地区没有大的文明信息进入华夏族群的历史记载。当然,这不能包括当代考古发掘所证明的岭南早期文明足迹。
岭南地区融入华夏文明的脚步,是从战国时期楚国的涉足岭南开始的。
但是,楚国对岭南的涉足,只是象征性的统领。也就是说,楚国以半用兵半谈判的方式,使岭南诸多部族“臣服”,成为楚国的“朝贡”小诸侯。这种遥远的朝贡统辖的方式,没有实际治理权、赋税权,也没有军兵征发权,比西周的联邦诸侯制还要松散。正因为如此,楚国广拥岭南万里土地人众,其轴心实力却只在淮南淮北,以及此后江南江东的小部分,始终无法与土地人口少得许多的中原战国真正抗衡。直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卷起了统一战争的历史风暴,岭南状况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
所以,楚国对岭南的涉足,仅仅是历史的“预热”阶段。
岭南历史的转折,是随着秦国大军南下灭楚开始的。
始皇帝亲政,以王翦、蒙恬重建新军,齐刷刷涌现出一大批年青将领。当时,真定人(今日河北)赵佗是秦籍赵人,也就是较晚迁入秦国的赵氏家族之后裔,是秦国大军中最年青的将军。因为名将之多冠绝一时,也因为年青需要锤炼,赵佗在灭六国大战中未曾崭露头角而见诸史书。在王翦统率举国六十万大军南下灭楚时,赵佗依然是年青的方面将军。依据赵佗后来的行为秉性,此时的赵佗,一定是个勤奋勇敢沉稳扎实,而且颇有政治才能的青年将军。若与战国人物相比,赵佗与马服君赵奢的作风极为相似——既富将才,又富政才。
赵佗形迹见诸于史书,是从秦军越过五岭,进入海天南疆开始的。
始皇帝统一中国后,有两个最重要的着力点:第一是北进反击匈奴,第二是南进开发岭南。秦帝国主力大军,全部部署在这两处:九原大军三十余万,岭南大军二十余万。所以要动用主力大军南进,是基于当时岭南的实际状况:山锁水封,行进艰难;自治族群林立,相互恶斗不休;非主力大军不足以披荆斩棘,不足以靖乱安定大局。为此战略方针的实施,秦帝国动用了举国之力,以三大政策全力以赴开发岭南。
第一大政策,大规模修建了杨越新道,穿越五岭险难直达岭南;
第二大政策,动用军力大规模开凿了灵渠,连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使军粮辎重能以当时最小的代价输送岭南;
第三大政策,向岭南移民三十万,其中有未婚女子15000人或3万人,以为帝国主力大军在当地实施后援的力量。由于这次大移民,才有了“岭南大军五十万”之说。实际上,这50万开进岭南的中原人,是一支军民合体的巨大的开发力量,而不是单纯的军队。此时的赵佗,正是这“50万大军”的骨干之一。
赵佗走上历史舞台,是从担任帝国岭南大军统帅开始的。
帝国主力大军灭楚后,一部分军力北上九原,归大将军蒙恬建制,准备反击匈奴。所余灭楚大军近30万,分为两路继续南下:一路是大将屠雎统率的闽越军,进军浙江福建地区;一路是大将任嚣统率的南海军,进军广东广西等广大岭南地区。在军力分布上,南海军强于闽越军,当在20万上下。进军南天后不久,南下军统帅大将军武成侯王翦,高年连续征战跋涉,不幸病逝。其后,闽越方面军总司令屠雎,也相继病逝。自此开始,闽越军归于南海军总司令任嚣节制。
此时的赵佗,已经担任南海郡的龙川令近十年了。
龙川,是今日广东省梅州市西南地带的一个县,是当时越过五岭之后的第一座险关要塞,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在岭南军政一体的情况下,帝国大县的县令是等同郡守的高阶大臣,而且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绝对一把手,非军政通才的将军不能出任。可见,当时的赵佗,已经是南海军出类拔萃的将军了。
正在岭南大军全力整肃地方之际,秦始皇骤然病逝了。
栋梁摧折,帝国大厦轰然崩塌,这是历史的悲剧。
河山板荡,国家危难,不期使赵佗这颗文明巨星骤然升起在南疆天宇。
很快地,在50万南海军驻守岭南第13年的时候,陈胜吴广起义了,大动荡来临了。其时,恰逢南海军总司令任嚣病危。此时,南海军与帝国中央已经失去了联系的可能。临终之时,任嚣断然地将权力移交给了沉稳而极富勇略的赵佗。任嚣的最后叮嘱是三点:其一,断绝杨越新道,以防中原“盗兵”祸及岭南;其二,以番禺为轴心城堡,以50万中原军民为依托,自立岭南建政,等待中原变化。(此点原话是:“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可以立国。”)其三,军中官员将佐,没有人能理会这等战略构想,只有将后事交给你了。
于是,赵佗做了“南海尉”,成了帝国南海军与闽越军的总司令。
中原连年动荡,帝国50万军民孤悬岭南。当此之时,赵佗的方略决断,事实上将深远地影响着岭南文明的历史命运,也必然地决定着南进军民的群体命运。如果,赵佗是一个毫无文明襟怀的野心勃勃的政客,他完全利用南下军民对中原暴乱势力的仇恨,向最南端的九真郡、日南郡(后世的越南)渐次撤退,建立彻底脱离中原文明的独立王国。
可是,赵佗没有这样做。
基础的原因,当然是帝国南下军民的华夏情怀,不是滋生此等野心的社会土壤。
然则,更为直接的原因,却是赵佗的中国文明襟怀。
让我们以文明审视的目光,来看看赵佗的历史足迹吧。
秦亡之年,赵佗率南下军民建政,诛杀了企图乘乱滋事的旧部官员,重新立定了各郡郡守;又击溃了企图驱赶帝国大军的岭南暴乱部族,自称南越武王。这便是《史记》所称的“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击并桂林、象郡”的史实。赵佗军民此举,在天下动荡中真正安定了岭南大局。
此后十余年,赵佗在岭南实行仿效秦制的变法,使岭南文明大大跨上了一个历史台阶。《汉书•高祖本纪》载:“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原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原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至,俱赖其力。”也就是说,在赵佗自立的年代里,中原南下军民的人口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成功遏制了百粤部族的相互残杀。无疑,这是开拓岭南文明的伟大历史贡献。
西汉11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为特使,正式承认赵佗的王号,定其辖境北至长沙。
刘邦死后的吕后当政时期,封锁了中原与南越的商路,并诛杀赵佗宗族,掘烧赵氏先祖墓地。赵佗大怒,发兵攻长沙,大败汉军两次,打通了岭南商路。因愤怒吕后政权作为,赵佗称“南越武帝”,与中央汉室同等帝号。
汉文帝元年,欲解决南粤问题,又以陆贾为特使修好,愿意承认赵佗帝号以修好。特使陆贾抵达,得到赵佗的隆重接待。赵佗谦卑地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赵佗”,坦诚地表示:“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行为是:“乃顿首谢,愿长为藩臣,奉贡职。”汉文帝闻报,大悦。
汉景帝即位,赵佗派使称臣,并朝贺,以诸侯自居。
也就是说,赵佗的态度很明确:西汉中央政权只要善待这支帝国遗民及岭南之地,岭南诸郡便无条件归附中央节制,否则,我便要用实力教你清醒过来!历史已经证明,赵佗的战略是促使西汉改变沙文主义,并促使岭南和平化入中国的正确方针。
赵佗对汉文帝的回书,百味俱在,择其核心,录之如下:
“……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万里,带甲百万有余,然北面而臣事汉,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闻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老夫死骨不腐,该号不敢为帝矣!”
一句“不敢背先人之故”,浸透了多少南下老秦人的血泪?
赵佗的动人之处,在于他是最后一个充分体现了秦帝国文明襟怀的秦军名将,也是老秦人族群中最后一个具有天下风骨的首领。将军之“先人”者何?老秦人族群也。“先人”之精神何在?在维护华夏文明统一的铮铮风骨,在宁舍小群之利而顾全大局的天下胸襟。60余年赤心不改,赵佗与中原南下军民一起,终使岭南三郡完整复归华夏文明体系。
历史地说,赵佗军民是开发岭南文明的第一支真正的客家人。
赵佗,是岭南文明的一座历史丰碑。
这位赵佗老王,在位67年,据说年逾百岁,惊人的高寿!
岭南一抔土,秦人万古魂。
而今的岭南人,血脉里一定流淌着古老秦人的热血。他们柔韧强毅,每每在时代转折时求变图存,顽强发展。尤其在近现代史上,岭南人更是光华灿烂,令人无限感慨。作为中国人,让我们记住赵佗这个老秦人的名字,记住那支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到岭南帝国大军,记住那群作为第一批客家人的中原移民,记住我们的文明足迹。
赵佗这个名字,在岭南可谓如雷贯耳。
但在中土地区,在赵佗将军的故乡,赵佗这个名字,却已经是鲜为人知了。
南越王写给汉文帝的信是真的吗
真的。 南越王赵佗在汉文帝赐予自己一封书信后,连忙做出回应,因此有了南越王赵佗上汉文帝书。这本书的大致翻译是自己已经离开汉朝49年了,现在已经子孙满堂,但是害怕不能继续为汉朝建功立业,所以日日思念,茶饭不思。现在汉文帝已经给了自己一封书信,让自己重新报效汉朝,心里十分愿意,必须归顺于汉朝
我想知道赵佗归汉的故事------------急!!!!!!!!!!
史诗大剧《赵佗归汉》:千古英雄洗尘再现 由哲学博士、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黄九渊先生创作的30集电视连续剧《赵佗归汉》(剧本),最近由中国香港华夏出版社出版问世。 赵佗,秦代巨鹿郡东垣县人(西元前244年~前137年?),汉封南越王,主政岭南历67年,为开发岭南和统一中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秦汉时期一位叱吒风云的英雄。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赵佗宣传甚少,以至千古英雄被尘封冷落。 黄九渊先生在潜心研究秦汉历史的基础上,对赵佗这位历史人物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赵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第一次将有关赵佗的史料演绎成电视剧本,使千年英雄重放异彩。 摆在人们面前的27万字的历史巨著《赵佗归汉》,讲述的是赵佗两次受命秦皇平定岭南,两度取义归汉和戍越、治越的故事。故事重现秦始皇、刘邦、吕后、汉文帝、赵佗、陆贾、陈平、周勃等历史人物演义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现两千多年前发生在我国岭南的那场大变革、大移民、大开发、大飞跃的经过;再现当年中华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由大乱走向大治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赵佗归汉》是秦汉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作者在拥有大量史实、史料的基础上,去伪存真,打破常规的创作模式,大胆地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角度,全方位刻画赵佗、秦皇、汉祖这些呼风唤雨、左右中国命运的风云人物,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赵佗在史学界眼里,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赵佗归汉》的作者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在尊重史实的同时,又不拘泥于旧史的评说,将赵佗的史实放回秦汉时期的历史大背景之中审视清理,一件件一桩桩清洗打磨,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力求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力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于是,人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活鲜鲜的、有血有肉的“赵佗”,而不是那些已被尘封的“千年记忆”。 史诗大剧《赵佗归汉》亮点诸多,一个几千年前的英雄,用今天人们的眼光去审视,可令世人自叹弗如。赵佗当年从中原跑到岭南这蛮荒之地做生意,搞长途贩运,开创两地贸易往来,在常人看来无法想像。一个经商的人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救下秦朝郎中令任嚣,不图回报,却愿效力于国家。 赵佗两次受命秦皇平定岭南,战场上得心应手,运用诸子兵法,屡战屡胜,编竹伐、造楼船,开创了军事史上用楼船、竹伐在水上作战的先河,最终平定了岭南六个土邦国,在作者笔下,赵佗的指挥才能在今天看来,也数得上难得的帅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成竹在胸,不露声色、顺理成章地将赵佗主政岭南67年的所作所为一一展现于世人面前,人们看到了一幅包含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历史画卷,赵佗在岭南这块蛮荒之域的土地上施展才华,屯垦开荒,开新道、开航运,引进中原先进生产技能,设三老,办学馆,内和百越,外和天下,使南越成为一个以越民为主体,以 *** 为首脑,汉越上层阶级共同统治的地方民族国家。使蛮荒之地变成了富饶之邦,汉朝大臣陆贾考察岭南时,连呼“赵佗了不得。”连汉高祖刘邦不无佩服地赞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人们不可思议的是,赵佗主政岭南时,对属地百姓一律免征赋税。 *** 不收税,那么军队、 *** 官员吃什么?赵佗的办法是官办商业,垄断盐铁贸易,百姓取农林牧副渔之利,官府取工商之利,数十年不变。《史记?平淮书》载:“汉连兵三年,诛羌灭南越……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就是说,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在岭南也不得不按赵佗的老办法实行无赋税政策。 剧本浓墨重彩描画赵佗“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令人震撼。七十年代广州发现秦汉大型造船台时,历史学家无法理解那时怎么可能建造如此大型的海船。《汉书》记载,南越国时期,有徐闻、合浦、日南漳塞海港。赵佗的商团远航印度洋,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越南志》记载:“赵佗造大船,能坐三千人。”最近央视的节目中介绍,秦汉时期我国(南方)建造的海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遗憾的是,先人创造的许多灿烂的文明和辉煌业绩,今人知之甚少。
参考: sznews/reading/content/2006-04/26/content_105756
汉立秦亡,刘邦做了皇帝。赵佗据广东自雄,不服汉朝,称帝于广州。刘邦以山长水远,乃采安抚政策。 他的老婆吕后也表不满,吕后后来主政,严厉对付赵佗,赵佗更见横逆。吕后死后,汉文帝只写了一封信,能令赵佗归汉,俯首称臣。可见以理服人,及以德服人,自古及今,都行得通也。 赵佗很长命,儿子等接位,等到自己死了,赵佗还在。所以南越第二任人是赵佗的孙。赵佗的墓葬自经风水先生指点,所葬地就在马鞍冈附近。 讲番转头,洪武初年,朱亮祖平定南粤,他是朱家宗亲,封永嘉侯,他综览南粤历史,发觉人物据地称兵,可能与天子气有关。 为此,他于越秀山上建五层楼,楼高廿余丈,以压其气,以后得见太平。 最大一次反中央行动,是黄萧养僭称齐帝,即位五羊驿馆,逾月而亡,人云镇海楼之验也。 最后,珠珠一提越粤何以有二写,赵佗自称南越皇帝。南越一词,最早见于秦汉史籍,《史记》也写南越,但《汉书》就改写为南粤
看中国历史(到yahoo)
求汉文帝写给南越王赵佗的那封信,要原文.
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
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谆乎治。诸吕为变故乱法,不能独制,乃取他姓子为孝惠皇帝嗣。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
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家。
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之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地。朕不能擅变焉。吏曰:得王之土,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领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
故使贾,谕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为寇灾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
文景之治的故事
文景之治发生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汉朝建立之前,社会一直处在秦朝的残暴统治和楚汉相争的动荡之中,导致社会经济衰退,百姓衣食无依。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惠帝和吕后大力发展农业,恢复社会生产力,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皇权,这一系列措施给国家的安稳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时期,全国田地税从十五税一下降到三十税一,最后全部免除了田租。文帝主张和邻国和平相处,不轻易发动战争,给老百姓创造了安逸稳定的生活环境。文帝还提倡节俭,并亲身示范,在他执政期间,宫中生活器具都是汉高祖时留下来的,他很少置办新衣服,出行车马一概不装饰华美的物品,宫中的被褥和垂帘也是朴素的图案,没有绣花;景帝还要求嫔妃在后宫养蚕种菜,减轻农民负担;不准郡国贡献奇珍异宝,禁止官员生活奢华,不许搜刮民脂民膏。
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重农抑商,多次要求百姓参与农业发展,他下令把全国百姓按劳动力的高低分级,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并开放一部分由国家掌管的山林河泽,按一定比例分给各家各户,鼓励和提高百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和副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生活必需品,例如盐、铁等的开发。晁错还建议将内地一部分多余的人口迁移到边境城镇,分给他们田地和房屋。这样不仅开发了边疆,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减少了国家对边境的支援,一举两得。文帝还更改了一些律法,去掉了残酷的刑罚,使其变得更人性化,更符合百姓生活。这些措施对汉朝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汉景帝执政时期,国家继续采用文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景帝多次下令全国劝课农桑,要求地方官员出台鼓励政策,吸引百姓从事农业劳动。对于那些身处贫穷落后地区的百姓,景帝同意让他们迁往水土丰沃的地方,开垦农田,植树养蚕,如果分不到土地,还可以向国家租借。景帝严令禁止官员雇佣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劳动,这条禁令一下来,贪官污吏都不敢压迫老百姓给自己做私事了,百姓们当然很高兴,一方面对景帝感激涕零,一方面更加努力劳动。为了保证国家有足够的备用粮食,百姓顿顿能够吃上饱饭,景帝命令任何人不准用谷物酿酒,也不准驿站和官府用粮食当作马料。
在景帝时期,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统治者开始发展农业之外的领域,首先就是文学教育方面。
资治通鉴汉文帝给赵佗的信
第一句:我想把汉与南粤边境犬牙交错的地方划归南粤。
第二句:两帝并立,没有派出一辆通使的车,这是在争位啊。相争而不谦让,这不是有仁德的人该做的。
历史.赵佗对汉文帝说--自己称帝是因为无聊.汉文帝是怎么回答的
及孝文帝元年,初镇抚天下,使告诸侯四夷从代来即位意,喻盛德焉。乃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昆弟,尊官厚赐宠之。诏丞相陈平等举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陆贾,先帝时习使南越。乃召贾以为太中大夫,往使。因让佗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者。陆贾至南越,王甚恐,为书谢,称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异南越,窃疑长沙王谗臣,又遥闻高后尽诛佗宗族,掘烧先人冢,以故自弃,犯长沙边境。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乃顿首谢,原长为籓臣,奉贡职。于是乃下令国中曰:“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去帝制黄屋左纛。”陆贾还报,孝文帝大说。遂至孝景时,称臣,使人朝请。然南越其居国窃如故号名,其使天子,称王朝命如诸侯。至建元四年卒。《史记南越列传》
可见,孝文帝只是大悦,没有明确答复。
赵佗故事
赵佗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前进岭南百越之地。汉高祖元年,任嚣病亡,赵佗即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三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夏,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
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吕后七年秋,吕后临朝,发布了禁止和南越交界的地区对南越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
于是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国,并在攻占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汉武帝建元四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享年约一百多岁。
扩展资料: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开始和赵佗交恶。她发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
赵佗觉得吕后可能会通过长沙国来吞并他,于是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并在打败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
吕后随即派遣大将隆虑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赵佗,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连南岭都没有越过。
一年后,吕后死去,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进攻。这时的赵佗凭借着他的军队扬威于南越一带,并通过财物贿赂的方式,使得闽越、西瓯和骆越都纷纷归属南越,领地范围扩张至顶峰。
赵佗也开始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对立起来。前179年,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
接着汉文帝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
陆贾到了南越后,向赵佗晓以利害关系,赵佗被再次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一直到汉景帝时代。
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象诸侯王一样接受汉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