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长寿的帝王赵佗,为何被客家人称为祖先?秦末赵佗为何不敢出兵他有能力和项羽、刘邦争夺天下吗_南越_岭南_被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赵佗 帝王 南越 岭南 被盗

本文目录

  • 中国最长寿的帝王赵佗,为何被客家人称为祖先
  • 秦末赵佗为何不敢出兵他有能力和项羽、刘邦争夺天下吗
  • 中国历代皇陵已经发现而且没有被盗的有哪些
  •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下令把自己葬在定军山呢
  • 南越王赵佗墓在哪里
  • 中国的古墓里真的有一些防盗墓的机关吗
  • 南越王赵佗墓究竟在何处
  • 广州的南越王汉墓为什么可以被列为「20世纪中国著名考古发现」之一
  • 你们觉得南越王赵佗墓在哪
  • 请问南越国王赵佗和今天粤语的方言“陀地”有何联系

中国最长寿的帝王赵佗,为何被客家人称为祖先

将赵佗称作客家人祖先;将其率领的五十万秦军称作为第一批客家人;将龙川篡改是“客家千年古邑”这些均是无稽之谈。

秦朝统一中国时估计全国也只有三千万人口左右,军队大约也就一百万人左右,秦始皇是不可能派遣50万军队南征岭南的,而且秦军是从广西灵渠自西向东开始进入岭南并分散到岭南各地的,留守龙川的绝对是极少量部队。东江流域一带的龙川、河源、惠州、博罗等地作为珠江流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文明历史超过三千年,创造东江流域文明历史的当然操粤语惠河语系(惠州话、河源话)东江本地话的原住民。近年来岭南等地的考古陆续发现,特别是对春秋时期东江流域缚娄古国的考古发现,早在秦朝之前,岭南的社会经济、文明程度并不落后于中原。

而事实上,明未清初客家人才开始进入粤北和平、连平等山区县,且多在山区临时安家,连进入当时地方户籍管理和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也没有,后来随着历史的进步才逐步解封的。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阳明巡抚南赣,在惠州浰头平定山贼后,“受士民之托,奏请朝廷设立和平县,将客家人编入户籍实施管理(见光绪《惠州府志》艺文卷23卷王阳明“请立和平县疏”)”,这是在传统古惠州府的地域上,出现对客家人及客家文化最早的一段地方文献记录。

故秦未赵佗及其率领的南征秦军跟客家人没有半毛的关联;东江原住民跟客家人也没有半毛的关联;东江流域(惠州市、河源市)也不是所谓的客家地区。

秦末赵佗为何不敢出兵他有能力和项羽、刘邦争夺天下吗

公元前214年,秦国征服岭南不久,赵佗奉南海郡尉任嚣命出任了龙川县令,积累了一定的地方施政经验,完成了由秦军中下层将领向“村长”的过渡。

六年后,任嚣病重,召唤来了昔日副手,病榻前向赵佗和盘托出了心中“盘算”:

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

任嚣认为岭南地区远离中原,加之崇山峻岭阻隔,混战的各路诸侯以及秦廷根本无暇顾及,趁此良机正好控制南海郡,远离中原战火,静观其变。

多年联手作战,知根知底的赵佗显然是认可了任嚣的“自备待变”的战略构想,其在任嚣死后继任南海郡尉,便着手对外关闭与中原联通的关隘,聚兵自守,隔绝栈道;对内清除异己,换上心腹,陆续取得了南海三郡的控制,于公元前203年建立了南越国。

南越国的存在对于了晚一年建立的西汉来说是如鲠在喉,西汉的数次执政者都想将其纳入版图,每次均被赵佗一一化解,愣是在完成大一统的西汉环伺之下,让南越国的历史延续了93年。

任嚣墓

可见,赵佗是一位识时务者的“俊杰”,可以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深知自己有几斤几两,之所以不出兵与项羽、刘邦争夺天下,原因有四:

1、根基不稳

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相隔,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的越人形成了与中原迥异的风俗习惯,在他们眼中,赵佗这帮人属于是“入侵者”,打心里排斥。

为此,尽管赵佗适时实行了“和辑百越”的政策,通过尊重越人风俗、越人参与政治、鼓励汉越通婚,一定程度缓和汉越矛盾。

不过民族融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吕后执政时,实行“别异蛮夷”政策,南越国与西汉中央交恶,赵佗发兵进攻了长沙国前,特地用金钱安抚骆越、西瓯这些“小弟兄”,防止后院起火。

而在交趾地区,赵佗仅仅派出“典主”,象征性管理当地政务,势力并未真正渗透越人内部,越人内部仍然保留了一套严密的社会组织,由此表明了南越国只是完成了岭南形式上的统一,越人区域实行的是自治,独立性比较强。

2、经济实力有限

征服岭南地区后,秦国开始着手大规模的开发,通过移民向岭南输入了先进的手工业以及农业技术。

只不过好景不长,先是受到秦末农民起义的波及,后吕后实行“别异蛮夷”,对铁器进行管控,耕牛也只是提供公的,此举无疑对于正在推广铁器与耕牛先进技术的南越国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受此影响,很长的时间内,越人自治的区域仍然保留了落后的雒田。所谓雒田,在滨海潮水涨落处开垦种植,结出粮食的多寡完全靠老天爷“赏赐”。

据此有理由认为,南越国海上贸易的发达,一则是基于靠海的传统,其次是基于南越国与西汉中央之间关系之微妙,不能持续性从中原获取稳定的物资而做出的一种代偿方式,再便是通过输出换取一定了经济利益。

此外,相较于狮子山汉墓、满城汉墓的出土文物情况,整体上,同时期的南越王墓的文物略显 “寒酸”。

狮子山汉墓出土

满城汉墓出土

3、军事实力不强

纵观南越国历史,跟随赵佗戍守岭南的军队原为秦军南下军团的一部分,而南下军团根本就没有50万,理由是:

(1) 粮食没办法供给。岭南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又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决定粮食产量上限不会太高。全靠秦军的供给?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淮海战役为例,需要靠着9位农民的运输,才能满足1名战士的供给,那么,需要450万后勤人员才能满足50万秦军的供给,还得考虑生产力落后以及交通的极为不便,这可能性不大。

(2) 将领级别不高。秦始皇心里清楚,什么级别的将领指挥什么量级的军队,但年轻的李信先胜后败,秦始皇不得不放下身段,客客气气地请出王翦,压上了60万的“身家性命”,最终得以灭亡楚国。

接着这支秦军南下征服岭南,只是这支部队的主帅郡尉屠睢,掌管一郡的军队,监管地方治安,按照此前逻辑,又怎么可能将国家的大部分军队赋予郡尉指挥呢?打个不大恰当的比喻,好比让预备役师长指挥特大兵团的作战。

此外,平定岭南之后,赵佗非常含蓄地上书秦始皇,要三万未婚女子来给戍守的士兵缝补衣服,人年老便思落叶归根,所以留下戍守秦军南下军团可能会年轻人居多,实则此举也是解决适龄士兵的婚配问题,以稳定军心,但秦始皇打了五折,只给了一万五名。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吕嘉之乱后,汉武帝仅派兵十万讨伐南越国,这还是经过数十年汉越融合后的状况,种种迹象表明当年秦军只是留下约为三万军队戍守。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好马配好鞍。但受到地域的限制,当时岭南未发现铁矿,加之西汉中央对铁器的管控。

于是看到铁质兵器多出土于将领墓葬,且一件铁质兵器含有了多种不同碳含量,表明了可能铁质兵器“报废之后”,又被重新收集回炉锻造,而士兵墓葬则出土铜质兵器,这样一来,南越军队与西汉之间,武器存在代差。

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剑

4、人才匮乏

由一名中下层将领过渡到一名“村长”,继而成为一名诸侯,赵佗的起点自然高过刘邦,不会不清楚人才的重要性,面对刘邦的使者陆贾,其说出“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

意思是说,秦末我要是在中原,就没你刘邦什么事了。言语中有些傲娇,又透着无奈,言外之意,“平台”不行呗。

即便是唐宋时期,岭南地区都是流放、谪戍之地,经济文化发展落后;而吕后执政时期,作为对赵佗攻打长沙国的“回应”,周灶奉命出征南越,士兵多死于瘴疠,战斗力骤降,连五岭都未能翻越便悻悻而归。

良禽择木而栖,试问那时的才俊又怎么选择南越国这片“生命禁区”,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呢?

陆贾出使南越

综上所述,赵佗作为由中下层将领成长起来的一方诸侯,除了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决断之外,还有岭南地区的区位优势,但也因此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以及掣肘,自保尚且勉强为之,出兵中原实非明智之举,眼见天下大乱,赵佗也不力逐鹿中原。

中国历代皇陵已经发现而且没有被盗的有哪些

中国古人事死如事生,对丧葬一事非常重视,陵墓、陪葬都非常可观,埋藏了大量财富,这也导致古代盗墓猖獗。陵冢高大、陪葬品丰富的帝王大墓,自然是盗墓者的首选目标。

夏朝的王陵现不可考,毕竟连都城在哪都还不确定呢。

商代王陵目前发现的最著名的是妇好墓,陪葬品丰富,在发掘之前是没有被盗的。殷墟王陵区也发现了十三座商代王陵,但均已被盗,后母戊鼎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周朝历时800年,理应有很多帝王陵流传下来的,但周代王陵葬制较为特别,“不树不封”,导致地面没什么痕迹,很不好找。清代毕沅曾找了一批,但大多都不靠谱。现在关注较多的还是西周王陵,据说在宝鸡周公庙一带发现了不少天子级大墓,但也都被盗了,没发现什么能证明身份的文物。至于东周王陵,现在更是没有发现,毕竟东周王室衰微,估计也修不起什么大墓了吧。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的陵墓就很多了,但大多也被盗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像齐桓公的墓,西晋末年被盗,据说里面的“缯帛可服”,而珍宝尚有“巨万”;魏安釐王墓,晋代被盗,出土过《汲冢古书》;伍子胥掘开过楚平王墓,将楚王鞭尸三百。当然也有很多没被盗的,像曾侯乙墓虽然只是个小国国君,但珍宝惊人。另外吴王阖闾的墓,在虎丘剑池之下,据说至今仍未被盗。

秦代秦始皇陵也被盗过,项羽将陵园内洗劫一遍,又付之一炬,后来又说有牧童不慎烧了地宫,但根据现在的考古探测,地宫似乎还保存完好。

汉代帝陵基本是只剩封土堆了,西汉末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损坏外,其他西汉帝陵全被盗掘。当时赤眉军翻开茂陵的羡门后,数万战士搬了几十天,陵中的陪葬品还没搬走一半。直到三百年后的西晋时,陵中的珠玉还没有被盗完。现在发掘中的汉阳陵,是汉景帝的陵墓,目前发掘的主要是陪葬坑,出土文物很多,但估计地宫内已经不剩啥了。

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叫吕布发掘了洛阳的东汉诸帝陵及公卿冢墓,后来曹操也考盗墓来养兵。西晋末年,长安的饥民饥渴难耐,穷途末路之下挖开了长安城剩余的霸陵及相对完好的杜陵。

但汉代帝陵也还有漏网之鱼,那就是位于广州的南越王墓。南越王赵佗、赵眜、赵婴齐的陵墓位于广州,赵婴齐的墓于三国时期被孙权派人发掘,赵眜的墓葬于1983年被发现,此前未被盗过,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而赵佗的墓至今仍未被发现。

三国时期的帝王陵,魏国、吴国诸位帝王陵墓均早已被盗,唯有刘备惠陵至今仍保存完好,据说也没被盗过,但也有人对武侯祠内的惠陵持怀疑态度,认为只是一座衣冠冢。

因为两汉陵墓破坏比较严重,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提倡薄葬,帝王陵规模不大,但即使如此,由于兵荒马乱,这些帝王陵也基本都被盗掘了。尤其是洛阳附近、河北邺县附近的晋代、十六国、北魏、北齐的陵墓,都只剩了荒冢土堆,里面的陪葬品早被盗了。而南朝帝陵,更是只剩石雕,连封土堆都找不到了。

隋唐时期的帝王陵,除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是已明确未被盗掘的以外,其他陵墓在黄巢起义时期就被盗过一次,在五代时期,军阀温韬又过了一遍,除乾陵外无一幸免。

五代十国的帝王陵,梁唐晋汉周政权更迭频繁,没花多大心思在陵墓上,这些陵墓也基本被盗。不过周边的割据政权倒有不少帝王陵留存下来,譬如南京的南唐二陵、成都前蜀的永陵等,在近代被考古之前都不曾被盗。

两宋帝陵很是含酸,北宋帝陵在在巩义,,靖康之变后被伪齐刘豫盗空。 南宋帝陵在绍兴,被元代僧人杨琏真伽和允泽破坏。

辽代帝陵位于辽宁锦州,在金代就曾被破坏,后世陆续盗挖,近代军阀、日寇都曾盗掘,现在连地宫的痕迹都很难找到了。

金代帝陵位于北京房山,在明末被明熹宗以断王气的名义全部损毁,阿骨打的睿陵甚至一度被用作粪坑。

西夏帝陵在贺兰山下,被誉为东方金字塔,西夏灭亡时就被成吉思汗一把火全烧了。

元代帝陵位于起辇谷,但这个起辇谷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是元朝皇室的机密,至今已不为人知。而且元代帝陵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踏平,没有任何地面痕迹,所以至今没有有元朝帝陵被发现。

明代帝陵中的明十三陵,清朝保护完好,只是到了近代,除长陵外的地面建筑全毁,但地宫一直保存完好,唯有思陵地宫在近代被曾先后被两拨土匪盗掘。另外,代宗的景泰陵在十三陵之外,北京西郊的金山口,有没有被盗还不好说,但这里原是明代皇子、嫔妃的墓地,从已发掘的其他墓葬,基本都是空墓了。另外,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这个是可以确认未曾被盗的,明显陵在湖北钟祥,是嘉靖帝父母的陵墓,也不曾被盗。

清代帝陵有三处,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除顺治孝陵未被盗外,其余均已被盗,其中乾隆、慈禧的地宫是被孙殿英盗掘的,清西陵则有光绪帝崇陵被盗,其余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均保存完好。另外,关外三陵也保存完好。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下令把自己葬在定军山呢

诸葛亮所处的汉末三国时期,也是盗墓猖獗的时期

汉末三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并起,群雄逐鹿战乱频繁。这一时期,也是历史上盗墓猖獗的时期。除了不计其数的民间散盗外,各路诸侯也纷纷组建专职的 “盗墓部队”。不盗白不盗,你盗我也盗,都撸起衣袖干起盗墓的勾当。一时间,盗墓成了最便捷的生财之道。其中最为著名的,分别是董卓、袁绍、曹操和孙权。

据《汉书》记载,西汉的国库多储备黄金,其黄金储备多达九十万斤之多,换算成现在的重量,约合二十七万多公斤。西汉直至东汉,黄金都用到哪儿去?很大一部分都被帝王们带到了陵墓里。《左传》里有句话,“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盗墓是最不合乎礼法,也是最令人不耻的行为。

三国三雄,将疑冢、秘葬玩得出神入化

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不仅生前三分天下,死后更将疑冢、秘葬玩得出神入化不亦乐乎。曹操自必不多说,生前成立 “摸金校尉” 专职盗墓,堪称盗墓祖师。虽说盗墓无数,可人终有一死,为了防止别人盗墓,曹操玩起了七十二疑冢。据诸多考古学家证实,曹操疑冢的确切数字有一百三十四座,七十二座只是个概数。

孙权的盗墓史与曹操相比也是不遑多让,为了盗掘南越国赵佗墓,不惜发兵三千长途跋涉直奔岭南。所谓 “贼不走空”,孙权刨遍广州的山丘,赵佗墓没找着,却意外盗掘了赵佗曾孙,南越国第三代王赵婴齐的墓葬。孙权的蒋陵虽有个大致范围,可是否就在南京朱元璋明孝陵前的梅花山里?至今尚无定论。

刘备死后,其安葬的地点也是神秘兮兮。史书上有说就葬在了白帝城 ;有说运回了成都安葬 ;更有说葬在四川的彭山县 ;现在又怀疑是否沉入了长江里?反正是各说各有理,让人瞧得眼花缭乱。

诸葛亮临死前下令把自己葬在定军山只是障眼法

诸葛亮跟随刘备打天下,二人虽说没盗过墓,可身处那个年代,至少也会耳闻盗墓之猖獗。对于日后自身的身后之事,肯定会慎之又慎不敢草率。

相传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使延寿之法被破坏,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最后,刘禅选了四个汉子,在抬了一天一夜后,终于体力不支,但此时杠未断绳未烂。

四个人商议后,将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回去报告刘禅,说将丞相棺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刘禅听完觉得不对劲,将四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四个壮汉经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认。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四人杀死。 可这四壮汉被杀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葬地了。

这个故事改编自《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应是后人加工杜撰而成的。曹操与诸葛亮二人,在墓葬之事上可谓如出一辙。二人的遗言中,都要求薄葬。可事实上,从2009年发现的曹操安阳高陵看,曹操并非实行薄葬。且安阳高陵是否真是曹操墓仍有争议,若这只是曹操其中一处疑冢,那么真正的曹操墓里恐怕更是与薄葬沾不上边。另外,二人都实行了秘葬。怎么葬?葬在哪?没人知道。

诸葛亮下令把自己葬在定军山的故事,有太多的破绽。

其一,诸葛亮向来机智过人,绝不会随随便便就下令把自己的葬身之地轻易示人,这等于向盗墓贼提前打招呼。

其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其下葬的规格定然不低。又怎会任由四个士兵随意抬着棺材四处乱窜,甚至停哪埋哪,四人随手挖个大坑,再往坑里一放。堂堂的一国丞相,这样的葬法,蒙谁呢?

南越王赵佗墓在哪里

南越国共传5主93年,第一代王赵佗在位长达67年之久。第二代王赵胡是赵佗之孙,其墓便是今天的南越王墓博物馆所在地。第三代王赵婴齐是赵胡之子,其墓于1983年在广州西村被发现。第四代王婴齐之子赵兴与第五代亡国之主赵建德前后仅三年多,应没有豪华的墓葬。这南越国最重要的赵佗墓,如今却成了千古之谜。

中国的古墓里真的有一些防盗墓的机关吗

下图这个顶门石(又称自来石),应该是本人见过比较认真的“机关”。我曾干过几年考古,虽未经历过什么大墓,但一直对国内各地考古十分关注,也不断观察、跟进、了解全国考古动态,的确没听说哪座古墓发现了“暗器”。

不过,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如“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始皇地宫里的水银确实被探测到真实存在,也就是说司马迁的《史记》并没有完全吹牛,至于有没有夸张无人敢断定。

既然水银真实存在,那么机弩暗器或许也会存在,只是始皇地宫至今未被发掘,毕竟也没人眼见为实,做考古论证与刑侦破案有些相同之处,讲究的是确凿有力的物证,不能仅凭文字记载与学术推理。所以始皇地宫暗器只能暂且存疑。

按说古人的智慧也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可以做到周密的墓葬防盗措施,如流沙墓,无论从哪个方位打盗洞,你也无法靠近主椁室,最终换来的是盗洞坍塌,盗墓者被流沙掩埋。又如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各地出土的随葬品半自动弩机、西汉的蒸馏器等等,这些青铜器及武器,都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匠心与发明。在古墓里安装机关暗器的能力并非没有,或许他们更有先见之明,知道再好的机关暗器,也经不起岁月的消磨。

我在头条上看到不少文章描述古墓里的机关暗器,写的绘声绘色,甚是精彩,堪比盗墓题材的小说,看完忍不住想为作者点赞。但我不能忽悠读者,因为我曾是一名考古工作者,虽然我写东西不算严谨,也经常出纰漏,但还是喜欢实事求是。

前4张图为墓门顶门石机关装置。

图5 是郭庄楚国流沙墓模拟图。

图6 是人们臆想猜测的墓道机关。

南越王赵佗墓究竟在何处

在中国的岭南就一个神秘之处。的确,岭南的神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拥有神山秀水岭南的异域风情;二是拥有垂诞三尺的荔枝,以苏东坡的名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证;三是拥有一件独有的“宝贝”——南越王宫署遗址。

而南越王朝的开创是横刀立马的赵佗。毛泽东曾给予赵佗高度评价,称他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其实这7个字的赞誉并不为过,因为赵佗的确是开发岭南的“拓荒者”和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原本是河北省正定(真定)县人,19岁时成了秦始皇的贴身护卫。公元前219年,赵佗被封为副帅随主帅任器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赵佗只用了4年多时间就彻底平定了岭南。公元前214年,岭南正式成为大秦版图的一部分,为此,秦始皇将岭南一分为三,分别设立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三郡。而劳苦功高的赵佗则被封为南海郡龙川县令。

赵佗上任后,十分重视汉民族的文化他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技术引进岭南,使岭南地区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赵佗推行的“和辑百越”的政策,也促进了汉族和南越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逝,赵佗继任。赵佗上任后,以快刀斩乱之势,很快用武力征服了桂林郡和象郡,创建了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封建王国——南越国,他自称为:南越武帝。

公元前196年和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称为西汉的“外臣”。公元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与西汉发生战争,被汉武帝于公元前11年所灭。南越国自赵佗建国以来,历经五代君主,共存在93年。

南越王和他所建立的显赫一时的南越王朝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令后人无限神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南越王宫署遗逐渐的被发现和挖掘,其惊人内幕也就一点点展露出来。

据悉,1984年,工人们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电信局电信枢组大楼工地上发现了一个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的大型石构蓄水池,石池中一片“皇家”风骨,令人叹为观止。后被考古专家证实为这是南越国御花苑。

南越国宫署御花苑,建筑时间比北京的顾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要早1000多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园林之最。据专家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水池可荡舟,池边应该还有石构廊榭或凉亭等建筑。水池中的建筑为国内首次发现的石构建筑,被认定为秦汉时期南越国的王宫遗址。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木架结构或者砖木结构,可是这座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却恰恰采用了类似罗马古城的石构建筑,这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可是独一无二的。也有不少人因此描测,是否在番禺时便已有西方的建筑技术传入中土了呢?这个至今仍是待解谜团。

目前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宫殿的一角,还不到整个宫殿群的1%,还未露出宫殿的主体部分。从已经出土的部分加以推测,我们可以看出宫殿形制是模仿西汉的长安城建造的,宫殿之中有规模庞大的排水系统。

1号宫殿位于赵佗城的东南方,其东南面是御花园,很有可能是模仿长安城的长乐宫建造而成。而在其西面的2号宫中的“散水”面上出土的一块陶器残片上印有“华音宫”三字,这表示2号宫殿可能名为“华音宫”。

在南越国宫殿遗址旁,还发现了南汉国宫殿的遗址。该遗址建筑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在发掘现场西部和南部也各找到其他宫殿的铺砖铺石板地面,做工同样精美。

的确,南越王宫殿虽然因为技术原因,还只是开发了冰山一角,但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足够的震撼,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这座神秘古堡的面纱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被彻底地解开。

广州的南越王汉墓为什么可以被列为「20世纪中国著名考古发现」之一

广州的南越王汉墓的发掘确实具有重大意义,马未都老师在一期节目中谈到海昏侯墓的时候,他列举了马王堆墓南越王墓来做对比,由此可见南越王墓在考古历史中的意义有多大了。

南越王墓“出奇”的地方我认为有三点:印证了历史文献出土了珍贵文物留下了未解之谜

先说第一点,印证了历史文献

在南越王墓被发现之前,南越国只是在历史资料上有记载,《史记》上有写,《汉书》也有写,广州番禺的地方志上也有写,但是却没有任何的考古资料可以证实这个王国的存在。

根据史料记载,南越国的创始人是赵佗,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与任嚣一起被派往岭南,也就是当时的百越地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南征百越”事件。但是任嚣和赵佗攻下百越后,秦始皇却驾崩了,接着就是天下大乱,刀兵四起,一直到楚汉战争结束后建立了汉朝,此时任嚣也已经去世,只留下赵佗掌握着岭南地区。

1983年6月,广州越秀区的象岗山上发现了汉朝大墓,当地考古工作人员非常兴奋,当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并初步判断该墓很有可能是南越王赵佗或者是其家族成员的墓,国家文物局随后批准了南越王墓的抢救性挖掘。

南越王墓挖掘工作开展后,随着文物的不断出现,墓主人的身份也越来越清楚——并非赵佗,而是他的孙子赵眜,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赵胡。因此这项考古发现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印证了历史文献,还有补充了历史资料

再说第二点,出土了珍贵文物

南越王墓出土的陪葬品很多,有史书上都没记载的“丝缕玉衣”,还有至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块汉代“帝玺”,更有大量珍贵的玉器、乐器、炊器等等。

说到南越王墓,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那件“低配版”的玉衣——丝缕玉衣。我们都知道金缕玉衣,这种规格的陪葬品只要皇室成员才有资格使用,并且按不同的级别使用不同的材料:皇帝和皇后可以使用金线缝制玉衣;诸侯王和公主级别可以使用银线;长公主级别可以使用铜线

南越王墓发现的丝缕玉衣在历史资料上并没有记载,用丝线缝制玉衣是什么级别?据考古学家鉴定,这件丝缕玉衣为岭南本土制作,特别是玉的品种,当时汉代皇室成员使用的金缕玉衣材料都用西域产的珍贵玉材,而这件丝缕玉衣上使用的玉就显得逊色了许多。

玉衣陪葬是皇室成员才能使用,赵眜为自己制作了玉衣,有人就怀疑他当时是想“僭越称帝”。从南越王墓中出土的23枚印章中,有一枚“文帝行玺”也成为赵眜想称帝的证据。

行玺是秦汉时期,皇帝用来发布诏令的印章,南越国第一代国君赵佗自称自己为“武帝”,第二代国君赵眜则自称为“文帝”,因此他制作了这枚“文帝行玺”的金印,也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唯一的汉代帝王行玺。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但有几个文物我认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 象牙:南越王墓出土了象牙,我们都知道广州地区是没有大象的,而这种象牙与非洲雄象的牙非常接近,说明当时的南越国已经与海外一些国家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比中原地区开辟海上贸易的时间要更早;
  • 炊具: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些炊具很有意思,有一种青铜制作的煎炉,很多人认为炒菜是从宋朝开始的,但这个炊具在当时的南越国完全可以拿来炒菜!另外有一种捣姜和蒜的工具,这种调味料的加工方式可以看出赵眜对食物的追求非常高,“吃在广州”或许许就是从南越国开始的!

最后说第三点,未解之谜

丝缕玉衣之谜:既然这件玉衣和“文帝行玺”金印一起,成为赵眜想要僭越称帝的证据,但是他为何要采用丝绸条来做玉衣呢?就算当时的南越国不如中原地区富裕,用不起金线,那银线或铜线总该有吧?赵眜用丝绸条制作玉衣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赵眜名字之谜:赵眜在史书写的名字是赵胡,但是他墓中出土的文物却显示他叫赵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赵胡是司马迁的笔误,还是赵眜有意给当时的中原朝廷报上假名字?甚至,赵胡和赵眜是两个人?这个谜至今未解!


赵佗的墓在哪里:这个谜在赵眜的墓发现以前就已经有了,甚至三国时期的孙权也曾派出五千人前来寻找赵佗的墓,最终失败了。如今赵眜的墓找到了,赵佗的墓又会在哪里呢?赵佗的墓里会有怎样的惊喜在等着我们?这应该是很多人都想解开的谜题。

你们觉得南越王赵佗墓在哪

南越王赵佗的名号是非常高的,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派五十万军队南征百越,建立桂林,南海和象郡三个郡,位置大体位于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秦末天下大乱后,南海龙川令赵佗起兵兼并三个郡,封闭所有通往北方的道路。

赵佗(公元前240年一公元前137年)恒山郡真定县(正定县)人,正宗的华夏子孙。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得知秦朝已经灭亡后,正式称南越武王。在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朝派大臣陆贾去招安,南越武国正式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国。

南越武国比较落后,经常同汉王朝发生冲突。吕后时期,颁布封锁令,钢铁等战略资源全面禁运。赵佗干脆关起门来当上南越武国的皇帝,自称南越武帝。后来,南越武国重新成为汉王朝的属国,但对内还自称皇帝,汉王朝也只是争一只眼闭一只眼。

赵佗在汉武帝时期才死去,活了103岁。赵佗这个皇帝不被史学家认可,但人家确实在自家一亩三分地内是皇帝,因此,可以称为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啦,南越武国传了几世后,被汉武帝灭国。

汉王朝实行厚葬制度,南越武国在各个方面效仿汉王朝,赵佗暮中的陪葬品一定富可敌国。两千多年来,数不清的盗墓高手纷纷南下,他们踏遍了南越武国的山山水水,全都无功而返。



公元1983年6月,在广州城北象岗一带建筑工地上,发现一座规模很大的古墓。出土了一千多件文物,其中有一枚金龙扭印,上书“文帝行玺“。原来是南越文帝赵昧的陵寝。这次发掘澄清了史书中文帝赵胡之误。

赵昧的陵寝以山为陵,深藏于象岗山下。一般盗墓贼无法发现。于是,人们受到启发,赵佗都城在番隅,南方地区炎热,交通不变,赵佗的棂寝不可能运的很远,广州附近的越秀山正好可以做为赵佗的安息之地。

请问南越国王赵佗和今天粤语的方言“陀地”有何联系

粤语的源头最早只能追溯到赵佗的南越国。然而,赵佗是正定人,他的手下亲信是秦兵。

所以,如果追根究底的话,粤语只能算 古秦语 后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