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什么是帝王之术
- 古代皇帝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
- 所谓帝王之道到底指的是什么
- 成化皇帝功与过
- 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一身本事众人皆知,却为何不做皇帝
- 中国古代帝王心术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为什么历代帝王都是农民出身
- 商鞅的帝道、霸道、王道究竟有多牛
- 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学习过帝王之道
- 勤奋精明的崇祯皇帝和二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哪个皇帝更优秀
什么是帝王之术
什么是帝王之术?这个提问是很难回答的。普通百姓怎能揣透帝王之意?怎能看透帝王之心?怎能猜透帝王所举?难也。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上古到中华民国为止。有数代帝王称霸于华夏大地上。那他们是有何能立国称雄传千秋基业,让四方贡让,让人民臣服呢?这就论到了帝王之术了,而这个术不指技术什么术,而是专指心术的。
简要来说,帝王之术,莫过于智慧与谋略,哲学与权变。
君子帝王,有变通之法,有引导之能。有兼人之德,有容人之风。
帝王有尊天重地之美,有重才尊贤之情。帝王,有治国治民之道,有保国安民之方。
帝王,以人为师,以食为本,尊师以重教。
帝王者,最重要者还是权变之方谋略之能。如权变与谋略实难解释,太深奥了。若细想想,象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哪一个不是靠智谋与权衡变通法来立国治国安天下的呢?
帝王之术中,包含着极至的智慧才能,在变通中又含概义,德,善,修,奸,诈,狠,凶,慰等之人性。这就是古代帝王之道。
古代皇帝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们印象里,古代君臣关系似乎永远蒙着这样一层阴影。
但是,从儒家经典到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这句话,而孔子、孟子的经典中也没有这句话。
真实的君臣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左传》记载了一个故事叫做:“晏子不死君难”
也就是说,晏子被人告知,自己的君主被人干掉了,而且人们问晏子,你要不要陪着去。
而晏子说,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君主,为什么要我去死,我又没犯罪。
然后晏子接着说,君主是人民的君主,君主的责任是掌管国家,而臣子的指责是保护国家。
难道君主为了国家而shi,臣子就要跟着去shi?那君主逃跑了,臣子也要跟着逃跑?
而孟子是这样说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还有《孟子·离娄下》是这样说的:
“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尚书》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根基,根基稳定则国家稳定。《论语·八佾篇》: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所以,孔子觉得:君主对臣子要以礼相待,臣子对君主也要尽忠。那么,这句话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没错,是从明清小说里,比如从明代《西游记》《封神演义》到清代的《呼家将》《说岳全传》等均有出现,越有名的小说越是有这句。
而当时的演义小说,常常会在这句话前面加上:“常言道”“古人云”之类的话。
所以,根本原因是明清时期封建皇权的巅峰所致。
所谓帝王之道到底指的是什么
所谓帝王之道到底指的是什么,我等普通人自然是看不透的,只能说从表面去看这个问题,真的能够完全参透帝王之道的可是少之又少。帝王之道也就是帝王有的能力的综合,皇帝不一定非得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可是皇帝最起码一定要有基本常识,很多事情不需要皇帝会去做,但是一定要会用人。
帝王之道所包含的东西太多了,简单的说几个比较好理解的,首先第一个则是用人之道,很多事情其实皇帝是不用事必躬亲的,否则的话全天下那么多的事情,肯定得累死,只要用对人,让臣子去做便可以了。并且对于做事的臣子要有相应的功过赏罚,同时不能以皇帝的个人意愿去做事情,否则臣子揣摩透皇帝的心思,以后只要投其所好便可以。
一定要将所有的权利都拿在手中,万万不得分权出去,即使有时候必须得分出一部分权利,那么结束之后必须第一件时间就收回来,尤其是赏罚之权,必须拿在手里,如果这个权利都分给别人的话,不久之后皇权必定会衰弱下来。
帝王之术也被称为是驭人之术,治理一个国家靠皇帝是不行的,可是驭人之术其实有时候是非常残酷的,为了皇帝的利益,什么都可以牺牲。除此之外帝王之道还讲究一个平衡,就是说皇帝在执政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大臣们的平衡,不能让他们一家独大,如果有人的势力太大,皇帝则要培养出一个制约他的人。
上述这些仅仅是帝王之道的冰山一角,并且也是最肤浅的看法,千百年来所有人都知道有帝王之道,可是真正能够参透的人又有几个呢?在大家看来,什么是帝王之道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成化皇帝功与过
谢邀,我是鄂G游天下,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导入语:成化皇帝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名字叫朱见深,土木堡之变主角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一生命运多折,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之后,群臣拥立朱祁钰当了皇帝,同时在朱见深亲奶奶的要求下立朱见深为太子。结果朱祁钰才当了3年皇帝就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了自己的儿子,直到夺门之变成功后,朱祁镇重登帝位,朱见深再次为太子,他的童年、少年时光就是在这种波云诡谲的斗争中度过的,不说每天怕的睡不着觉吧,却落下了个口吃的毛病。这是一个让人很有探究意愿的皇帝。
一、成化帝的功
1、平定广西地区的瑶族藩司叛乱。
2、平定四川山都掌蛮暴乱。
3、肃清长久以来湖广等地泛滥的盗贼、乱匪。
4、成功抵御蒙古势力毛里亥的入侵。
5、恢复叔叔朱祁钰的尊荣。
6、给于谦等人平反。
7、针对建州女真犁庭,击杀努尔哈赤先祖爱新觉罗董山。
8、收复朱祁镇丢掉的河套地区。
二、成化帝的过
1、执政中后期沉迷后宫而怠政。
2、建立西厂,大搞特务政治。
3、宠爱万贵妃,任由其亲族贪污腐败,败坏制度和风气。
4、开创皇庄模式,与民争利,带头搞土地兼并,严重破坏了明朝的经济基础。
5、开创传奉官模式,打开了卖官鬻爵的大门。
结语:成化帝驾崩以后庙号宪宗,“宪宗”这个庙号对于成化帝的一生是很恰当的定论,有功有过。如唐宪宗。
参考文献:《明史》
谢谢阅读,敬请您留下宝贵意见,一起探究历史。
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一身本事众人皆知,却为何不做皇帝
谢邀:
天有黑白,臣有忠奸,诸葛亮非司马所比,孔明虽握重权、却受儒学约束,他熟读春秋,深懂忠孝仁义,当时汉家江山姓刘,怎能违之,有不臣之心?况口口声声道:吾受刘皇叔三顾茅庐知遇之恩,愿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为此留下了千古美传,武候祠敬奉诸葛亮、受后人千载香火。
中国古代帝王心术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古代被称为帝术的书籍有很多,比如:
《道德经》无为而治的思想;
《论语》仁政思想;
《孟子》民本思想;
《鬼谷子》权谋思想;
《素书》治国安邦思想。
但本文要讨论的是《韩非子》中的帝王心术以及核心思想。
我们知道在“百家争鸣”的大混战中,最后胜出的是法家。
法家之所以能够胜出的原因主要就一个字——面对现实。
而其他各家的思想也都很美好,但对君王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帝王们希望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案来治理和统御天下。
法家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便为统治者献出了立竿见影的办法。
法家献出的治国之策总结起来叫“两面三刀”。
我认为法家的两面三刀是所有帝王术里面最直白最透彻的。
来一张图:
奖励到心花怒放主要是奖励军工,秦兵打完仗提着人脑袋数脑袋领奖,很过瘾,士兵喜欢。
给帝王绝对的权势,把权利集中在一个人手里,皇帝喜欢。
用权术制衡高管,防止叛乱,高管害怕。
用处罚对待基层,基层害怕,错误就少。
看上去是一个完美的方案,也确实让秦国瞬间强大起来,但没能长久。
处罚的太厉害,百姓怨声载道。
韩非子机关算尽,没想到载在的老同学李斯的手里。
秦始皇机关算尽,没想到载在了太监赵高手里。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没有最完美的方案,只有相对适合的方案。
世界在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更多精彩,请关注屯元国学文化。
为什么历代帝王都是农民出身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人类历史进程中,首先从事农业,狩猎也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一种方式。大家共同的称呼就是"农民"1,随着生产方式的分工细化,有了后来的第二,三产业,不过产业的分工进程是缓慢的,迄今,随着人工智能化,才形成第四次产业革命,人类才有了工人,商人,网民等复杂的职业称谓。因此,千百年来,历代帝王都不隐瞒自己的农民身份,还以自己的家庭占有众多的土地为荣耀。直到现在,我们的身份即便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但是,都是来自于共同的农民家里,不信,溯查祖上多不过农三代,四代……
商鞅的帝道、霸道、王道究竟有多牛
帝道为以道治国,王道为以德治国,霸道为依法治国。
商鞅先讲帝道和王道,最后才讲霸道,是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果不其然,秦孝公对帝道和王道并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夸夸其谈,另一方面其余诸国均有先例。最后商鞅推出霸道,操作性之强,商鞅和秦孝公一拍即合,成为秦国变法的总设计师。霸道和帝道、王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有明显的衡量标准,那就是“法”,比如“重轻罪”,杜绝轻罪的发生,重罪因此失去滋长的土壤。但商鞅完全提倡法,失去了“仁”,虽然使秦国走上强国之路,但自己却落得没有善终的下场,而且秦朝寿命仅15年。
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学习过帝王之道
崇祯皇帝深谙帝王之道,造成崇祯皇帝不幸结局的原因是:
《一》崇祯帝的个人抉择:
1,倘若任由魏忠贤集团把持朝政,明朝或许会保得长一些,但是崇祯帝最终不会有好果。例如赵高把持秦朝、宇文化及把持隋朝、王莽把持汉朝…,最终结果也就是改朝换代,帝王蒙受耻辱。
因此崇祯帝选择灭了魏忠贤集团,死也不当傀儡皇帝。
2,倘若崇祯帝与清朝合作丶与闯王合作,最终也会导致大明被取代,崇祯帝也会落得耻辱而亡的下场。
因此崇祯帝宁死,也不会选择去和对手妥协。
3,崇祯帝无识人之明。
①崇祯帝高估了闯王,认为闯王是英才,自然不会在不适合称帝时,来攻打京城。结果闯王来了,崇祯帝只得以身殉国。
②崇祯帝认为大敌当前,大臣丶权贵一定会权衡利弊,会与天子同心同德。
结果大将军吴三桂宣称缺钱,所以出工不出力。满朝文武既不肯出钱资助朝廷,也不接受崇祯帝的暗示,主动提出迁都。
最终崇祯帝殉难,闯王进城,洗劫了权贵丶大臣。
崇祯帝显然高估了群臣的才德与智商。
③,袁崇焕将军忠义有余,但是总体能力并不突出。而崇祯帝无识人之明,对袁将军过于信任,最终导致清军突破防线,兵临京都。
崇祯帝用人不当,事后又将一腔怒火全发在袁崇焕将军身上,残忍的将袁将军凌迟处死。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一个错误走向了另一个错误。为后来亡国,埋下了伏笔。
《二》,崇祯帝继位时,大明已经千疮百孔,积重难返了。
1,内有叛军,且势力强大。外有清朝虎视眈眈。
2,朝政被魏忠贤集团把持。即便铲除了魏忠贤集团。另外的势力又失去了制衡,王权依然受掣肘。
3,王权不过兵和钱,崇祯帝登基时,国库就空空如也,崇祯帝的财政缺口巨大。要花钱的地方多,崇祯帝却缺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明朝灭亡是定数,不是崇祯帝不懂帝王之术。崇祯帝虽然不具备千古一帝的才能,虽然有些个人缺点,但是明朝灭亡真不能过于责怪崇祯帝。历史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不是仅凭某人一己之力就能挽回的。
从人品上看,崇祯帝不失为一个有气节的皇帝。敢于以身殉国的天子,并不多见。崇祯帝虽然失败了,但仍不失为一代人杰。
勤奋精明的崇祯皇帝和二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哪个皇帝更优秀
万历是崇祯的爷爷,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国家照样运转,崇祯勤政历史出名却亡国。很多人会认为万历很历害,这其实是误解。
首先,万历和崇祯都谈不上优秀。优秀的皇帝政治上必然是合格过硬的,能够把握历史的航向。万历对尖锐的问题采取逃避的办法,拖延不决,崇祯则什么事都揽过来,又处理不好。
其次,万历和崇祯如果非要比个高低,我认为崇祯能力更强。因为二人的历史背景不同。万历有张居正变法留下的红利,而且他做皇帝的几十年间明朝内外环境大体太平,使得他可以躺在功劳薄里享受,据说他专门积累大量财富供自己享受。万历的几件大事都办咂了,为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一件是国本之争。他一直不愿意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想立郑贵妃之子朱常询,结果遭到太后和大臣的强烈反对而没成,他就百般冷落长子,造成长子一脉缺少正统的教育,扭曲了他们的人格,后来他们治理国家很成问题。第二件征朝鲜,与日本侵略朝鲜军队作战。虽然取得最后胜利,但耗尽明朝的财力,使得明朝国力急转直下。第三件征辽失败,后金崛起。万历晚年,为镇压努尔哈赤后金政权,万历派了十一万大军征讨,双方发生“萨尔浒之战“,明军全军覆没,此战后,后金对明朝采取进攻态势。反观崇祯一上台就扳倒了权宦魏忠贤。支支补补中好歹过了十七年,这十七年没有一年不是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崇祯成为亡国之君,固然有崇祯志大才疏、刚愎自用、疑心太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他抓的牌太差了。换而言之,崇祯如果和万历对调一下,崇祯能干得更好,万历则大概率提前亡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