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姓虎的读什么?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_崇祯_回族_昭通

本文目录

  • 中国有没有姓虎的读什么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 昭通回族虎姓为啥要读成“猫”
  • 虎姓的起源是什么

中国有没有姓虎的读什么

中国有姓虎的,读音有:Hǔ或者Māo。

虎姓根据其来源不同读音也不尽相同,作为汉姓应该是读Hǔ,Māo音主要是少数民族中虎姓的读音。

其中Hǔ音一说是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八元”之一伯虎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风俗演义》、《左传》等记载,“八元”,即远古传说中八个具有才德之士,其中之一为伯虎,其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虎氏,读音作Hǔ。

其中Māo音,源流一是出自唐朝时期回族虎巍将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云南昭通地区《虎氏家谱》记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巍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封号首字为氏的虎氏,读音作māo。

扩展资料:

虎姓历史名人有:

1、虎嵩林

在对太平军作战中,立有赫赫战功。虎嵩林当了总兵,曾经驻军于镇江高资,参加攻克溧水、句容、镇江等战役,在清军中是公认的悍将。虎坤元则死于战场,其事迹还被写入了《清史稿》。

2、虎大威

明朝陕西榆林人。明末将领。本塞外降卒,勇敢有战略,崇祯时多次随军同农民起义军作战,擢为陕西总兵官,署都督俭事,其所率军兵虽仅有数千人但却被指挥围剿张献忠的总督杨嗣昌、杨文岳等视为主力,然而由于农民军多采用流动作战,以及朝廷在对农民军剿与抚举措失当,所以战功不大。在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战役中,与总督杨文岳在援救开封之战时,同农民军作战中,被李自成农民军火炮击中身亡。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1639年十二月十二日,年仅39岁的名将卢象升战死。

三郡民众闻讯,痛哭失声,声动天地。

其后,明清两代的士大夫都为之感佩,两代的帝王都为之追谥,甚至到100多年后,乾隆还特意追谥。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让天下如此震动呢?

一介文官,力保三郡之民

卢象升,是科举出身的文官。

不过,虽是江南文人,卢象升胸怀大志,自幼习武。

他的练功刀,重达136斤;又能在五十步外射箭,每发必中;远远超过了武举的标准。

文武双全,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科举中进士后,他被授户部主事,经过历练后,升迁为大名知府、大名道。

大名,在今河北邯郸内。

当时,各地的流寇常进入其境,卢象升既要治民,也要与流寇作战,渐渐磨练出了一支有一定作战能力的军队。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道入边,直逼京师,卢象升募兵万人入卫,小有战功。

次年,崇祯以他进右参政兼副使,整饬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号“天雄军”。

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卢象升就在这一带与流寇激战。

流寇,也就是流串过来的农民起义军。

古代,尚无力建立正常财政体系的农民起义军,要维系生存所需,只能靠劫掠。

流寇,又是最为危险的存在。

隋末时,瓦岗英雄李勣就表示:在老家一带混,都是乡里乡亲的,下不去手。不如去运河一带劫掠。

因此,离开家乡的流寇,一般都“下得了手”,危害极大。

卢象升在三郡与流寇激战,是保护桑梓。

而且,当时,初组织起来的“天雄军”战斗力有限,经常陷入混乱,很多时候都是卢象升靠着自己的勇武安定军心,赢得胜利的。

如此,流寇相互转告: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不敢再去侵犯三郡。

所以,后来,三郡民众称:“昔非死贼”,就是感恩卢象升的保卫之德。

威震海内,赢得将士爱戴

此后,卢象升被调往各地,镇压农民起义。

卢象升转战河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与农民军主力激战,所向披靡。

当时,洪承畴负责西北,卢象升负责东南,两人联手剿杀下,农民军连续受到重挫,陷入低谷。

卢象升每战必身先士卒,又与士兵同甘共苦。

有一次,部队断饷三日,卢象升自己一滴水也不喝,在他的带头下,部队稳定了下来。

这样的卢象升,自然赢得了将士们的爱戴。

而对于刺头悍将,卢象升也颇有驾驭之法。

崇祯曾几次赐卢象升尚上宝剑,但卢象升始终没有斩杀过任何一个稗将,“爱才惜下如不及”,推心置腹。

因此,许多悍将都愿意听从其调遣。

要知道,卢象升的手下将领,有不少都是刺头!

比如,统领了三千关宁铁起的祖宽,初被调入中原时不服军令,劫掠财物,后来为卢象升“搞定”后才服从军令,后来,归属洪承畴后又不服,结果被处死。

可见,卢象升的人格魅力在洪承畴等人物之上。

善于抚民、治政,口碑极佳

卢象升的战功自不必多说,但不该忘记的是:他文武双全,理政经济之才也十分了得。

早年,他督饷清源仓时,就发现每年的消耗在万石以上。

经他发现,问题在于管理粮仓的仓吏相互勾结、中饱私囊,当时,清源仓所在的河南地区连年大旱,百姓民不聊生,难以承受重负,纷纷逃亡,使赋税进一步减少。

当时,卢象升仅仅只是来督饷粮仓的,很多问题,已经超出了他的管辖范围,根本不归他管。

但卢象升义不容辞,禀明旱情、民情,提出了减免、整顿之法,得到朝廷批准。

由此,卢象升既安抚了地方民众,又改善了粮仓情况。

坐镇大名府期间,他又在审理冤案时,打掉了几个危害一方的恶霸,为民作战。府城民众见此欢声雷动,高呼青天。

此后,卢象升与起义军作战时虽然坚决勇猛,但他深知:老百姓是逼得没办法了才造反的。

因此,他转战之中,常抚民众,常减免赋税,减轻人民负担。

卢象升因此在各地民众中都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后来,卢象升受命宣府、大同、山西的军事。

到任后,他先是整顿当地庸吏、贪牟、猾军,使军中气象一新,战斗力得到增强又杜绝了扰民之事。

随即,他大力屯田,走访当地老农,请教合乎地方特点的种植方法,并带头耕种,屯垦两年,储了二十多万石米谷,既使宣大形势得以稳固,也极大减轻了周边民众负担。

因此,卢象升在许多地区的民众心中,都有“青天”、“仁德”之名,口碑极佳。

东林风骨,在士大夫中口碑极佳

在魏忠贤一党得势之时,卢象升就拒绝拜魏忠贤生祠,不惧阉党威胁。

当时,即便是袁崇焕这样的名将,为不影响实事,尚为魏忠贤修建生祠,迎合阉党,卢象升这种绝不妥协的行为,自然赢得了士大夫们的尊敬。

此后,东林党首领侯恂下狱,吏部郑三俊故意轻判,引得崇祯大怒,也下狱。侯恂、郑三俊都是有名望、清誉的人,群臣纷纷求情,崇祯都不搭理。卢象升上疏求情,崇祯才释放侯恂。

当然,卢象升绝非把目光放在党争上。

对于包括东林党在内的一些言官唧唧歪歪,对战事指指点点,他也是厉声痛斥的。

他曾上疏:台谏诸臣不问事之难易,不顾人之生死,一味求全责备···这种外行指点内行,使将领束手束脚,才能得不到发挥,不利战事!

可以说,卢象升敢说真话,坦坦荡荡,不置身党争,因此在士大夫中口碑极佳。

悲壮战死

卢象升最后悲壮战死,使任何人都叹息不已。

当时,崇祯赐卢象升尚方宝剑,要他都督天下兵马,迎战清军。

然而,崇祯稀里糊涂的安排,却使卢象升手中的“天下兵马”少得可怜。

当时,崇祯已有议和之议。

因此,杨嗣昌、高起潜等人多方阻挠卢象升。

崇祯遂让刘宇亮节制援军。

如此,高起潜统领的关宁军不归卢调遣,卢能调遣的,只有宣府、大同、山西三总兵,不过2万人。

卢象升兵力不多,但决心趁夜袭击清军。

不料,高起潜居然将情报邪路,使清军有备。

尽管如此,卢阎王不是盖的,还是击败了清军,并连续打了好几个胜仗。

然而,杨嗣昌并不向崇祯禀报,反而将真定、河间失守的责任甩在卢象升身上。崇祯大怒,将卢象升降职为兵部侍郎。

此时,巡抚张其平不发饷,又传清军又入清云、晋。

总兵王朴遂带兵以援云、晋为借口,离开,卢象升身边只有5000余人了。

此时,附近的三郡父老叩军门而请:明公有恩于我们。但奸臣在内,孤忠见嫉。如今,请您暂移军广顺,召集义师。以您的名望,一呼之下,必然能召得十万!不必现在就去送死呀!

卢象升谢过父老,“朝廷已下令阻击,象升岂可违旨!”

随即,卢象升带兵而前,并派人联络驻在附近的高起潜。

高起潜拒不来援。

卢象升做了最后一次动员:我作战多年,身经几十战,无一败绩,今日弹尽粮绝,敌众我寡,而我决心已定,明日出战,愿战者随,愿走者留,但求以死报国,不求生还!

军士受其感动,无一走者。

次日,卢象升列阵与清军大队决战,自辰战至午时,炮尽矢绝,卢象升遂下令军队以短兵相搏。

在清军精骑的冲击下,卢象升军伤亡惨重,总兵虎大威想护卢象升突围而走,卢象升大呼:“将军死绥,有进无却!”亲率亲兵冲入敌阵死战。

最后,卢象升身中四矢三刀,壮烈战死。

身边的陆凯害怕卢象升的尸体受到敌人残害,遂以身伏在卢尸体上,也中二十四矢而死。

对卢象升这样的人来说,战死沙场并不可怕。

但是,这样的战死沙场,却令人遗憾不已···

令人愤怒的身后待遇

高起潜听闻卢象升战败,仓皇遁逃,不知道卢象升是否战死。

杨嗣昌既害怕卢象升生还报复,又害怕卢象升战死使他背负责任,只想证明卢象升投敌了!

一个叫俞振龙士兵汇报:找到了,卢象升真的死了。

杨嗣昌企图颠倒黑白,想将怯懦畏战之名加在卢象升头上,逼迫俞否认此事,但是,在鞭打了三天三爷后,俞仍然怒目而言: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杨廷麟在战场上寻到卢象升尸体,麻衣白网头巾。将士号哭:此吾卢公也!

三郡民众听闻之后,大哭不已,声震天地。

顺德知府上表卢象升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过了八十多天才收敛卢的尸体。

第二年,卢的妻子请求抚恤;第三年,卢的弟弟象晋、象观又请,都被杨所阻挠。

直到杨嗣昌死后,朝廷才赠卢太子少师、兵部尚疏,赐祭葬!

后来,南明时,追谥忠烈,建祠奉祀。

清军南下时,两位弟弟起兵抗清,卢象同投水死,卢象晋出家为和尚,卢家抗清殉难者有百余人!

忠义之情,连对手也佩服。

100多年后,乾隆下诏表彰卢象升,谥“忠肃”。

卢象升,是一个堪称楷模的人物。

作地方官时,为民请命,为当地人民所感佩。

作将领时,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赢得了包括刺头在内的全体将士爱戴。

身为文人,他不惧强权,敢说真话,赢得了士大夫的尊敬。

身为武将,他忠心为国,壮烈战死,连敌人也感佩不已。

这样的人,在崇祯朝以这样的方式悲壮战死,令人扼腕叹息。

这样的人,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值得铭记。

昭通回族虎姓为啥要读成“猫”

在云南昭通市回族民众中,有一个姓氏很特别,明明是姓老虎的“虎”,但偏偏要读为“猫”。关于这一读法的来历有多种传说,至今还没有定论。 在云南昭通市回族民众中,有一个姓氏很特别,明明是姓老虎的“虎”,但偏偏要读为“猫”。关于这一读法的来历有多种传说,至今还没有定论。 关于虎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云南昭通回族的虎姓据云南昭通地区《虎姓家谱》记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封号首字为氏的虎姓,后因受汉文化的忠孝思想影响,为敬祖避讳,子孙后代便自称为“猫”。 也有说法是虎姓先民在北方原本读虎,征战到南方后如虎离山林便称“猫”。 云南昭通回族协会副会长虎良灿说,先期进入昭通的回族虎姓先民往来于四川云南之间做皮货生意,有人问起姓氏,因“虎”姓有“与虎谋皮”之意,买主多有顾忌,生意渐淡。为了经营好生意,再有人问起姓氏,虎姓先民便自称为“猫”。“这可能与回族善于经商有关。” 据了解,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虎姓在现代较为鲜见,古代亦不多。据《风俗通》载:有“合浦太守虎旗”。虎旗为汉代人氏,传为八元伯虎之后人。在历史上还有虎子威、虎大威、虎臣等人,亦为虎姓一族。《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虎氏姓名五例。据《回回姓氏考》载,虎(读猫音)姓回族 “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音。”其实,云南地区的虎姓也读猫音,至今对“猫”的读音来历仍没有确切的说法。

虎姓的起源是什么

虎姓现在是一个稀少姓氏,但在历史上也出过一些名人,成为虎氏家族的骄傲。《风俗通》就记载:有“合浦太守虎旗”,可见汉代有一个名叫“虎旗”的太守。元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虎子威、虎大威、虎臣等名人,亦为虎姓一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