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南海守岛勇士有多难?脚踩半腰深海水,洗衣服洗脸用雨水_南海_中国_南越

南海,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的领土,不存在任何主权争议。但在上世纪,周围宵小屡屡在南海挑衅,制造事端。而我国出于种种原因,没有对其采取强硬措施,导致大量岛礁被侵占,每每提及此事,不由不让人义愤填膺。

但我们还应看到,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解放军战士依旧用鲜血和汗水,捍卫了多个南海岛礁。正因为他们的努力,中国才得以守住南海基本盘,才有机会在实力增强后,依法收回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南海是没有过多纠纷的,西方国家、周边国家都承认中国对南海岛礁的主权。

那么,当年当年的南海守岛勇士有多难?本期带大家回顾,长达半个世纪的南海风云。

南海,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

南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领海。

中国对南海的管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召穆公平定淮夷,天下震动,南海诸国纷纷对西周表示臣服。秦末天下纷争,南海郡尉赵佗乘机兼并岭南,封锁关隘,建立南越国。南海诸岛和海南岛同属于南越国管辖。

马超的祖辈,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南征时曾到达西沙群岛(当时的名字叫“千里长沙”)。唐德宗时期,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被列入中国版图。宋代承袭唐制,将西沙、中沙、南沙划归海南琼州府管理。

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用强大的海军确立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管辖权。诸多历史事实及相关文献统统表明,南海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

展开全文

时间步入近代。1935年,中华民国经过勘测,出版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图中标注了各岛屿名称及国界线,常凯申“地图开疆”(这里没有贬义),又一次在法理上明确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在当时,东南亚国家基本上都被西方国家殖民,自然对南海没有什么主权可言。

二战时期,英美盟军在南海海域与日本激战,大家均未对南海主权归属中国表示异议。南海岛礁曾被法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者侵占,二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依法收回了对南海及南海岛礁的主权。

40年代末,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相继独立。1954年,越南在中国的帮助下打败了法国殖民者,获得了独立。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

起初,除了南越伪政权外,这些国家都没有侵占我国岛礁的意思。我国正在集中力量搞建设,没有过多的精力管控和开发南海,当时国内普遍认为:南海岛礁本来就是我国的,东南亚都是我们的友邦,不可能出问题。

丰富的资源,引来饥饿的虎狼

事实证明,我们低估了周边国家的野心。

南越伪政权是美国插手东南亚的桥头堡,越南战争期间,出于政治目的,南越侵占了以珊瑚岛为首的多个西沙群岛岛礁,北越胡志明对此是不予承认的。

胡志明逝世后,黎笋上台。1973年,越南战争结束,南北越统一。黎笋政权转头承认了“南越控制的岛礁”,并着手入侵中国南海,对南海岛礁明抢暗夺。

为什么越南要染指中国南海?通过地图我们可以发现,越南是一个狭长的国家,它东西宽度不大,但拥有漫长的南北走向海岸线。这样的国家,是注定要向海权国家方向发展的。

但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越南的“海权”几乎被中国南海“堵死”了,越南觉得“这不合理”。但普京说得好,“领土问题没有谈判”,中国是不可能将领土主权拱手相让的。

“巧取”不成,越南便开始“豪夺”。它乘中国无暇顾及之时,悍然出兵侵占南海岛礁。其他国家见有利可图,也开始有样学样,他们派兵登岛,想要在南海分一杯羹。

70年代爆发了石油危机,世界油价大涨,西方国家开始满世界找石油。西方国家在中国南海,发现了巨大的石油盆地,经过勘测,南海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石油储量高达300亿吨,天然气储量也达到了惊人的16万亿立方米。按照我国的每年的石油消耗量算,足够中国使用上百年。

西方国家将南沙群岛海域称为“第二个波斯湾”。

丰富的资源引来了虎狼的垂涎,周边国家在利益的驱动下铤而走险,不断占据南海岛屿,开采石油。70年代是南海岛屿大量被占的年代。

西沙海战和南沙海战

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军仅有一支规模较小的近海舰队,保卫祖国沿海都是问题,更不要说守护遥远的南海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海军战斗力有所提升,可仍不具备远距离巡航的能力。

即便如此,解放军还是同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1974年,解放军反击入侵西沙群岛的南越伪政权舰队,西沙海战爆发。南越海军仗着自己是美式大型军舰,不把解放军放在眼里。解放军4艘军艇的排水量还不到南越船只的一半,但在全体指战员的奋战下,解放军一举打垮了南越海军,收复了被南越侵占的3个岛礁。

1988年,中国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前往赤瓜礁建设水文观测站,期间遭遇了越南方面的挑衅。越南军队率先开火,打伤中国考察人员,中国海军奋起还击,南沙海战(又称赤瓜礁海战)爆发。

解放军最终以1人负伤的代价,击沉越南船只2艘、重创1艘,给越南造成了300多人的伤亡,取得了南沙海战胜利。

南沙海战

打赢是一回事,守岛就是另一回事了。南沙海战期间,中国空军无法支援战场,越南方面则得到了苏联援助,装备了苏-22攻击舰和苏制反舰导弹,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解放军海军编队只得撤离战场。

南海,尤其是南沙群岛的岛礁,距中国大陆过于遥远,补给十分困难。中国只能派海监船和渔政船到南沙群岛不定期巡逻,这些船只执法能力弱,经常被周边国家无视。

还是以越南为例,越南离这些岛屿很近,越南军舰在本土港口和南海岛礁之间,往返非常方便,通常是我方一撤走,越南就开始搞小动作。

守岛护礁,建设观测站

如何应对呢?只能派人守着了。

但中国海军受限于当时的实力,并不能守卫全部被侵占岛礁。

我国经过南沙海战,成功夺回了赤瓜礁、华阳礁、永暑礁等岛礁的控制权。其中,永暑礁位于中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的正中心,也位于东沙—西沙—南沙的正中心,对我国维护南海主权拥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如果能在这里修筑一座永久性机场,相当于获得了一艘作战范围覆盖南海全境、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但在1988年,永暑礁只是一个普通的珊瑚礁,涨潮时,勉强露出水面几平方米,石头大的地方,怎么守。

退潮后的永暑礁

起初,中国海军借鉴渔民的经验,用茅草、竹子、木头等材料,在永暑礁上搭建了高脚茅草屋,顶部用油毛毡遮风挡雨。但南海地区高温高湿高盐,不出几个月,茅草屋就烂得精光。

后来,战士们将茅草屋升级成了铁皮屋。铁皮屋比茅草屋牢靠一点,但仍架不住高湿的环境,用不了多久便锈迹斑斑。而且,铁皮屋非常吸热,在炎热的南海,住进铁皮屋就跟住进桑拿房一样。守岛战士们条件十分艰苦,饮用水都要靠塑料桶一桶一桶地运上去,更不要提新鲜的瓜果蔬菜了。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少战士都患上了皮肤病、关节炎。

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还是要改。

于是,中国海军就派施工队前去改造永暑礁。

永暑礁是环形的礁盘,船只无法开进中心,施工队便用炸药把礁盘炸出一个口子,然后以碎裂的礁石、沙土为材料,在岛礁周围堆建陆地。

施工人员和守岛战士们,夜以继日地建设永暑礁,他们每天工作16个小时,用精卫填海的精神,把上千吨的水泥、沙石背上了岛。施工队还面临着周围国家飞机的骚扰,以及台风天气的影响,但在他们心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把岛礁建设好了,国家在维护海权和保障人民利益时,才会更有底气。为此,他们无怨无悔。

1988年8月,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建成,绝大部分礁盘位于水下的永暑礁,终于拥有了8000多平方米的人造陆地。各种蓄水池、通讯设备、发电装置也被搬上了岛礁。施工队又在周围的美济礁、华阳礁、渚碧礁等岛礁,建设了初具规模的礁堡和一些半永久性高脚屋。

有了观测站,中国渔民在南海捕鱼时踏实了不少,他们不仅能得到来自观测站的导航、气象预报,还能得到海军战士们的护航。战士们守卫南疆的条件也改善了许多。

实力才是硬道理

南海岛礁众多,短时间内不可能全部收回控制。多亏有海军战士们的守护,我们才能在南沙稳住基本盘。

步入新世纪,围绕永暑礁的填海造陆行动开始了。

2010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服役,“天鲸号”的挖掘效率为4500立方米每小时,排泥距离可达6000米

,功率和疏浚能力亚洲第一,是吹沙填海的利器,一经问世便震惊了世界。

相传,“天鲸号”能够重新划分南海的版图和边界,并且可以做到24小时作业,不眠不休。

2014年,靠着这款神器,我国在永暑礁西南部修建了2.8平方公里的人工岛——永暑岛。随后,我国又在岛上修建了可以起降大型运输机的机场跑道,真正将永暑岛变成了“不沉没的航母”。

永暑岛成为了南海的扩礁大本营,我国以永暑岛为中心,陆续在赤瓜礁、华阳礁、东门礁等岛礁进行大规模的吹沙填海。2019年,比“天鲸号”更猛的“天鲲号”服役,这让还在使用肩扛人拉方式填海造陆的国家眼红不已。

侵占我国岛礁的东南亚国家,联合一票和南海扯不上关系的国家,跳出来指责我国“破坏环境”。我国外交部则发表声明:扩礁工作是在模拟自然环境下,海上风暴搬运珊瑚礁沙石等物、形成海上绿洲的全过程,不会污染环境,经得起时间考验。周边国家顿时无语。

随着岛礁的扩建、以及人民海军逐渐强大,我们在南海越来越有底气。

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引发了外交危机,美国航母战斗群开到了南海门口,人民海军立刻进入到战备状态,誓要保卫国土,不让美舰前进一步。美舰评估了一下双方实力,最后只得认怂,悻悻而归。

针对所谓的南海仲裁案,《人民日报》发文称:不合法的裁决不过是废纸一张,它否定不了中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改变不了中国人民维护国际法治尊严,与相关国家一道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中国一点都不能少。

南海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如今的中国,对南海的管辖控制能力大大增强。我们现在的成就,离不开老一代守礁人默默付出。相信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会让任何觊觎南海的国家,收起自己的狼子野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