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汉代赋体发展的历史阶段及艺木特点有哪些
- 汉代散体大赋在形式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 屈原创立的骚体诗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 汉大赋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 贾谊《吊屈原赋》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 )
- 赋在两汉时期的不同特点
- 司马迁对《吊屈原赋》的评价是什么
汉代赋体发展的历史阶段及艺木特点有哪些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时期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那种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贾谊的《□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鸟对话而敷衍出一篇文字。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写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唤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来。赋中描写山中景物,使用铺叙和夸张的手法,充满丰富的想象,是汉初骚体赋的优异之作。
贾谊和淮南小山的赋作都还距骚体不远,仅在某些方面开始有所转变,而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的《七发》。
枚乘主要生活于汉文帝、景帝时期,死于武帝初年。他的《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这种痼疾,根源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一切药石针灸都无能为力,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赋中用了七大段文字,铺陈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欢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它通篇是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刘勰称:“枚乘□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汉代散体大赋在形式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1 普遍采用虚拟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散文留下的痕迹,在散文赋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 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 辞藻丰富华丽。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朗读。
4 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发现。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时期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那种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贾谊的《□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鸟对话而敷衍出一篇文字。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写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唤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来。赋中描写山中景物,使用铺叙和夸张的手法,充满丰富的想象,是汉初骚体赋的优异之作。
贾谊和淮南小山的赋作都还距骚体不远,仅在某些方面开始有所转变,而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的《七发》。
枚乘主要生活于汉文帝、景帝时期,死于武帝初年。他的《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这种痼疾,根源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一切药石针灸都无能为力,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赋中用了七大段文字,铺陈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欢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它通篇是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刘勰称:“枚乘□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屈原创立的骚体诗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一、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
1、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
2、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二、意义:
骚体赋是一种具有鲜明骚体文学特色的赋 ,宋玉可说是骚体赋的第一位作者 ,其《高唐》、《神女》诸赋堪称最早的骚体赋的代表作。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鸟赋》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均是骚体赋中的名篇。这些作品体现了从楚辞体文学到赋体文学的过渡。随着这种过渡的完成 ,以后骚体赋虽然也偶有佳构 (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王粲的《登楼赋》等 ),但总的来看 ,它似乎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而逐步隐退 ,后代的模拟效作已无多大意义了。值得注意的是 ,骚体赋其本体还是赋 ,应与具有赋的手法的楚辞体的作品 (如宋玉之《九辩》)区别开来。程廷祚在《骚赋论上》有一段辨析颇能引人思索 :“《远游》、《桔颂》似赋而实骚 ;汉之《长门》自悼 ,似骚而实赋。门庭流品 ,于是判矣……或曰 :骚作于屈原矣 ,赋何始乎 ?曰 :宋玉。”
汉大赋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汉赋(特别是大赋)主要艺术特点是:
①内容
内容上多是歌功颂德,极写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游宴田猎之乐,山林宫殿京都之丽。表现出汉帝国统治的雄伟气魄,同时也给读者外在美丽世界的观赏。
②形式
在赋的形式与规模上,建立了一种主客问答的形式。规模壮阔。
③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描写铺叙形式,铺陈排比,文辞瑰丽,散韵相间,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
④缺点
汉赋确实有其致命弱点,如堆积文字,辞句艰深。但是,汉赋善于铺陈夸张,想象丰富,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形象的描绘,有些篇章相当感人。
汉赋用词贴切,讲究语言的音调、节奏,一些篇章颇具音乐美。这些都是汉赋的艺术贡献。
贾谊《吊屈原赋》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 )
贾谊《吊屈原赋》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 )。
A.铺排摹绘
B.直抒胸臆
C.借景抒情
D.咏物托志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都直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参见教材P118。
本题知识点: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赋在两汉时期的不同特点
1.西汉初期
这时期的赋在形式上近于屈、宋一体,通常称之为骚体赋。骚体赋抒情浓郁 ,句尾多缀有“兮”、“些”等楚地方言调节音韵,实际上是楚辞的发展和变种。因此汉代人常把它的产生发展同楚辞紧密相连,称为辞赋。骚体赋的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吊屈原赋》作于他出任长沙王太傅途经湘江时,内容是借哀悼屈原的遭遇来发泄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艺术上激昂感愤,余音浏亮,风格近似屈原的《离骚》和《九章》。《鵩鸟赋》在感伤身世的同时表述了一种人生祸福无常,故应“生不足悦,死不足患”,“知命不忧”的思想。艺术上采用人禽问答的结构方式和大量铺陈手法,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预示着新的赋体形式即将产生。
2.西汉前期至东汉中叶
这时期的赋随着枚乘的《七发》出现而分流:一是骚体赋继续发展,代表作为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但它的趋势是由强到弱;另一种是枚乘的《七发》,结构宏大,文辞富丽,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此后200年间,沿着《七发》的新倾向形成了以铺张描写为能事,追求形式主义的大波,出现了以司马相如、班固、张衡为代表的60多名辞赋家,约900余篇作品,使汉赋的发展达到顶点。 其中枚乘的《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以七事来启发太子,为他治病,从而批判了贵族腐化享乐的生活,提出了应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七发》不仅影响到散体大赋的发展,而且在赋中形成了一种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七体,在赋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上林赋》代表了汉代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这两篇赋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内容上前后相接,因此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它们视为一篇,称之为《天子游猎赋》。内容上表现了汉代帝王的独特生活方式,有推尊天子、贬抑诸侯的倾向。这与汉帝国的国力强盛、天子独尊的经济政治形势是一致的,具有时代的规定性。赋的结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心,有讽谏之意。但由于作者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渲染贵族的宫苑之华丽和陈设之繁奢,因而它反而迎合了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正如扬雄的评价,实际是起了“讽一而劝百”的作用。艺术上它铺排、夸饰,讲究声音美和字型的排列美,铺张扬厉,无个性特征。司马相如的这两篇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后来一些描写宫苑、田猎、巡游的大赋都规抚它。扬雄早年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西汉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晚年对赋有了新认识,称其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也和司马相如一样,是“讽一而劝百”。
3.东汉末年
这时政治日趋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因而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功帝业的冠冕堂皇的散体大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讽刺现实、述行咏物为主的抒情小赋。代表作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它抨击了东汉末年黑暗腐败的社会政治,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和对现实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艺术上,它指陈时弊毫不留情,嬉笑怒骂,具有强烈的讽刺性、现实性和抒情色彩。这类小赋虽数量不多,但它在赋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它经历了从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题材上大致可分为5类:①以描写城市宫殿为主,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②游猎类,以描写皇帝或贵族的狩猎为主,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等。③记行类,以记叙旅途经历、见闻为主,如班彪的《北征赋》,蔡邕的《述行赋》等。④述志类,以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为主,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⑤咏物类,以描写风云山水花鸟草虫为主,如马融的《长笛赋》,王褒的《洞箫赋》等。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在文学发展史上被奉为汉赋正宗。
司马迁对《吊屈原赋》的评价是什么
司马迁对《吊屈原赋》的评价是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