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怎么突然就圆寂了(水浒第一好汉鲁智深:慷慨仗义 最后是如何圆寂)_鲁智深_圆寂_长老

本文目录

  • 水浒第一好汉鲁智深:慷慨仗义 最后是如何圆寂
  • 鲁智深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听潮而圆,闻信而寂”后就圆寂了
  • 鲁达为何在征方腊后就突然圆寂了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 鲁智深为何圆寂 原因令人惋惜
  •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突然就圆寂了
  • 鲁智深是怎样死的
  • 鲁智深为什么圆寂
  • 为什么水浒传中的鲁智深说圆寂就圆寂了
  • 鲁智深圆寂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怎么死去的

水浒第一好汉鲁智深:慷慨仗义 最后是如何圆寂

花和尚鲁智深是家喻户晓的水浒名人,他慷慨仗义,古道热肠,弃前程而不顾义助金翠莲;他兄弟情深,义薄云天,舍性命而不要冒死救史进;他大智若愚,洞察世事,却富贵而不取立地成真佛。这样一位在《水浒传》中近乎完美的人物最终也以最为圆满的方式离开了纷绕的尘世,以一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大智慧偈语修成正果,终得圆满。然而抛开玄幻的色彩,在鲁智深近乎完美的谢幕之中,姚看江湖却发现了一些不寻常之处,写出来与诸君共研之,一起探求鲁智深的真正死因。

首先,且看一下鲁智深圆寂的全过程:

且说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书中以神话的色彩为鲁智深之死镶上了一道靓丽的金边,但若回归到现实社会,鲁智深之死立刻便变得扑朔迷离,疑云重重。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探究鲁智深可能的几种死因:

第一,死于突发疾病。

心梗、脑梗、脑出血都是高致命性突发疾病,而鲁智深身形偏胖,嗜酒如命,膳食单一,以肉为主,属于此类疾病的高危人群。事发前,鲁智深在睡梦中突然惊醒,提铲御敌,这种精神的一惊一乍和突然的剧烈运动,极易造成血斑的脱落堵塞,是诱发心梗、脑梗的重要原因。而折腾大半夜筋疲力尽后的高温洗浴,会造成身体水份的进一步流失,使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可加速心梗、脑梗的发生。因此,鲁智深死于突发心血管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以当时情况来看,鲁智深是在思维清晰,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明确表达了当晚圆寂的意愿,并且写有作为遗言的偈语,这种有计划的圆寂和突发病症碰巧发生在一起的概率应该是非常小的,这就好比一个跳楼自杀的人,半空中又突然死于心脏病一样,这种概率是存在的,但微乎其微。而且还应该明确的是,鲁智深是在听得潮信之声,顿悟“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之意后,才临时做出圆寂决定的,而并非是感觉身体不适、命不至朝才做出此决定的。立地成佛乃是僧人的最高境界,鲁智深是绝对不会拿如此神圣的事情,做为掩盖病症的幌子,而且以鲁智深一贯的为人,也不会为此而说谎。所以,鲁智深死于突发疾病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第二,死于他杀

他杀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明取,以鲁智深的身手,想要在不惊动旁人的情况,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鲁智深,恐怕《水浒传》中还没有人能够做到。剩下的就只是暗害了。杭州曾经是方腊苦心经营的重镇,此间方腊的残存势力盘根错节,大战之后一时还未能完全清除,他们当中很有可能便隐匿于六和寺中。而且从方腊十分宠幸的国师邓元觉是僧人来看,和尚在方腊国中的地位不低,忠心追随方腊的僧人应该不在少数。鲁智深作为生擒方腊之人,必然被方腊余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但碍于官兵的强势镇压和鲁智深高强的本领,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当他们听得鲁智深圆寂之言时,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除掉鲁智深的良机,便趁势在鲁智深的茶酒,或者淋浴的汤水中暗渗毒药,不留痕迹地将鲁智深谋害于无形之中。鲁智深对于偈子中的圆寂之言是深信不疑的,他肯定会坚决执行,但他有可能坐到天明,然后拍着光头哈哈笑道:“直娘贼,原来是洒家错会了!”但若有人在此中暗作手脚,那么鲁智深之死便成了无头冤案。方腊残党利用鲁智深的圆寂之言趁机大作手脚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以当时的尸检技术未必能检测出一些特殊的毒药,更何况当时人们正沉浸于对鲁智深坐化成佛的盲目崇拜之中,完全不会对任何可能的蛛丝马迹产生质疑。凶手利用鲁智深的圆寂之言,既能达到毒杀鲁智深的目的,又能使自己全身而退,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死于自杀

花和尚鲁智深夜宿杭州六和寺,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误以为战鼓擂动,提铲便欲迎敌,被旁人拉住,方知此乃钱塘江潮信。闻得“潮信”二字,鲁智深猛然想师父智真长老临别时的四句偈子“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笃信师父之言、深受宗教化身成佛思想影响的鲁智深,竟然就此以为自己功成圆满之日已到,虔诚之致地坐化。当时众人只以为鲁智深是戏言,唯有鲁智深本人信誓旦旦,虔诚以对,表达了必死之决心。依姚看江湖大胆推测,鲁智深很有可能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采取自断经脉一类的方法或是服食某种药物自杀身亡,以身死来追求修行的圆满。这种舍却肉身追求成佛成神的至高境界,在许多宗教中都曾出现过,也被认为是功德圆满的象征。而且这种圆满是很讲究时机的,错过了某个机缘,很可能永远都无法遇到。深受此思维影响的鲁智深,因为前面的“逢夏而擒,遇腊而执”二言都被印证,对于接下来的“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自然会深信不疑。鲁智深是一个面上不守清规戒律之小节,心中却洞悉佛法精华之大智的僧侣,他对于自己视若神明的佛法召唤坚信不疑,必然会坚决执行。一个人为了他所笃信的信念,可以做出许多超出常人想象的事情,更何况这件事情在他看来是一件至高无上的喜事。姚看江湖一点都不怀疑鲁智深舍生取义、立地成佛的决绝,唯一不能确定的是鲁智深以何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但不管怎么说,鲁智深为了自己的信仰而自杀成仁的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更多精彩,请关注姚看江湖的天涯博客:姚看江湖

综上所述,时值壮年的鲁智深死于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死于突发疾病的可能性存在,但需要太多的巧合相配合,故概率极低;死于他人直接刺杀的可能性基本没有;死于他人暗算的可能性较大,应超过了60%;死于为追逐信仰的至高境界而实践“圆寂”偈子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如果再考虑到鲁智深主观意识中强烈的圆寂意愿,那么此种死因很有可能便是鲁智深的直接死因。

鲁智深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听潮而圆,闻信而寂”后就圆寂了

鲁智深是随潮圆寂的,至于为什么随潮圆寂,一来因鲁智深是和尚,圆寂是和尚坐化的一种,二来是施耐庵文字描写的戏剧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鲁智深随宋江南下征讨方腊,大功告成后,武松、鲁智深不愿接受朝廷封官,在杭州六和寺出家。一天,钱塘江大潮来临,鲁智深是关西人,不知道浙江潮信,以为是战鼓响,贼人来了,便跳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

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为何如此?去哪里去?”鲁智深说:“我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听见,吃了一惊,问道:“师父,什么是潮信响?”众僧答:“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

鲁智深看了,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我四句偈言,是“逢夏而擒”,我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我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我问你,如何唤做圆寂?”

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热水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让人烧热水,让鲁智深洗浴。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哥哥,来看我。”

宋江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宋江与卢俊义看了偈语,嗟叹不已。众多头领都来看视鲁智深,焚香拜礼。那径山大惠禅师手执火把,直来龛子前,指着鲁智深,道几句法语,是:鲁智深,鲁智深!忽然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众僧诵经忏悔,焚化龛子,在六和塔山后,收取骨殖,葬入塔院。

拓展资料: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花和尚。他本名鲁达,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后又因搭救林冲,流落江湖,与杨志、武松一同在二龙山落草。

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泊,排第十三位,上应天孤星,担任步军头领。他在征四寇的战役中累立战功,生擒方腊后在杭州圆寂,追赠义烈昭暨禅师。

鲁智深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其事迹如“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通过评书、戏曲等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拳打镇关西”一节更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

鲁达为何在征方腊后就突然圆寂了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鲁智深算是《水浒传》中口碑比较好的一个人物,原名叫鲁达,出价后法号为鲁智深,在梁山排名十三,一生行侠仗义,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才会深受大家的喜爱,但是梁山被朝廷招安之后,梁山军去攻打方腊,清扫方腊的势力之后,鲁智深却因为听到了钱塘江的潮信,一夜之间圆寂,但是此前的鲁智深无病无灾,为什么这么健康的一个人却会突然圆寂呢?其实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一、鲁智深在五十岁左右圆寂。

其实鲁智深的年龄,书中并没有交代,我们可以倒推一下,林冲和鲁智深认识的时候,林冲三十四五岁,但是鲁智深为兄,所以鲁智深大于三十五岁。花石纲事件事件发生在1105年,方腊是在你1121年被剿灭,所以鲁智深应该是五十岁左右。五十岁的人,还经常习武,按常理来说,正当壮年,但是却圆寂了,不禁令人唏嘘。

二、鲁智深代表的是一种精神。

梁山好狠众多,他们都代表了一定的形象和精神,其中鲁智深的事件总结起来有,为金翠莲拳打镇关西,为刘太公的女儿拳打周通,为几个老和尚拳打恶霸,这些都算是侠客行为;此外,鲁智深为了解救林冲大闹野猪林,这讲究的是义气,所以鲁智深应该是侠义精神的代表。

三、鲁智深代表梁山军的功德圆满。

鲁智深不仅仅是他自己行侠仗义,而且他代表了整个梁山的精神,代表了梁山军中侠义的行为。在征讨方腊之前,有种种事件突出鲁智深的侠义精神,在征讨方腊之后,就要回到朝廷做官了,自然就不需要侠义精神了,所以鲁智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因此,鲁智深的圆寂就代表了梁山侠义精神的结束。

鲁智深为何圆寂 原因令人惋惜

1、因为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前两句都已经一一灵验。逢夏而擒是指鲁智深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指生擒方腊。

2、而当时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出家,圆寂当天听到浙江潮信,想起师傅的话,认为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于是让僧人烧桶热水,洗浴后坐在禅椅上,圆寂离去。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突然就圆寂了

关于鲁智深的圆寂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他的师父曾叮嘱他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水浒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经典,是因为其中有非常多的伏笔,并且相互之间有所呼应。像鲁智深的死,就有着非常大的深意!

鲁智深以嫉恶如仇出名,他刚出场就为了素不相识的人而拳打镇关西,可见其对恃强凌弱的痛恨。因为闹出了人命,所以鲁智深的提辖官也做不成了,只能四处逃命,后来在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

而鲁智深的结局也是值得玩味,他并没有在征讨方腊的战争中丧命,活下来的他本可以和宋江等其他兄弟一起回京接受封赏,就算不是做大官,起码也是个什么护国禅师之类的。但是鲁智深却拒绝了宋江回京的请求,而是选择在当地的寺庙继续自己的和尚生涯,并且最终圆寂。

鲁智深是怎样死的

鲁智深是在生擒方腊以后在杭州六和寺圆寂了。

鲁智深随宋江南下征讨方腊,大功告成后,武松、鲁智深不愿接受朝廷封官,在杭州六和寺出家。鲁智深很相信他的师父师智真长老。智真长老早在五台山就说过鲁智深可功德圆满,并留给他四句偈言:逢夏擒,遇腊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他询问小僧,圆寂是啥意思,人家说圆寂就是死。鲁智深说死就死吧,鲁智深沐浴更衣,法堂焚香,而后坐在禅椅上就圆寂了。

鲁智深为什么圆寂

和鲁智深不像一个和尚一样,瓦罐寺也不像一座寺。钟楼被摧毁,殿内被破坏的不成样子。山门前,经阁内,不似别的寺庙一样干净无尘,反而是长了碧藓苍苔,倒像妖精的处所。更让人吃惊的是,寺里释迦佛像的膝盖被芦苇穿透,观世音身上缠满了荆棘,大殿之上,有鸟雀筑巢,佛祖口中,有蜘蛛结网。礼崩乐坏,俨然一派凄凉颠倒之像。这样设置瓦罐寺的现状,有两点原因,一是为下面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夜叉丘小乙的出现做铺垫,二是暗示鲁智深的现状,佛不成佛,即将成为随意杀生的魔头。

或者换句话来说,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夜叉丘小乙就是鲁智深的一面,他们都违背佛家精神,视人命如草芥,从本质来看哪有什么区别。接下来便是鲁智深两方迟疑,纠结,挣扎的过程,他先信了老和尚说的云游和尚生铁佛崔道成引着道人飞天夜叉丘小乙,鸠占鹊巢,把众僧赶出去,无所不为,把寺里的东西都毁坏了的说法,又信了崔道成和丘小乙那几个老和尚吃酒撒泼,用钱来圈养妇人,不服长老管教将原长老赶出寺外的说法。几次三番动摇,鲁智深才坚定的认定崔道成和丘小乙才是应该除掉的那一方。

可是鲁智深这个武力高强,力气巨大的和尚,居然斗不过那帮恶人。遇见史进,两人联手,才将两个恶人杀死。但是为时已晚,那几个老和尚,看见智深输了,选择了上吊自尽,那个被掳来的妇人也投井而死。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和尚,忍辱负重,苟延残喘地活着,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能拯救他们的人,却因为鲁智深的犹豫与失误失了手。

图谋了这么久,事情败露,老和尚不愿遭受人格侮辱,已死维护出家人的尊严。妇人委身强贼本来就非心甘情愿,如今被人撞破,恶人也还活着,更是活不下去。鲁智深的犹豫,导致了正义的迟到,间接害死了无辜了百姓,直面生命的脆弱,鲁智深懂得了留人活路。杀死崔道成和丘小乙,更是代表了杀死肆意妄为的“强者”,也是杀死了从前自恃本领,不计后果的鲁智深。瓦罐寺是鲁智深脱胎换骨的转机,火烧瓦罐寺以后,鲁智深成为一个真正理解佛法的和尚,最终得以圆寂。

为什么水浒传中的鲁智深说圆寂就圆寂了

其实我们现在看鲁智深的一生,鲁智深刚出场的时候,就给我们的印象十分的深刻。鲁智深刚开始因为镇关西欺负一对爷孙女,于是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鲁智深很符合我们心中对古代侠客的形象,首先鲁智深是一个北方大汗,豪爽直率,武艺高强,说话有些粗鲁,但是很可爱。

鲁智深永远比那些宋江吴用之类的城府极深的人更认让人喜欢。像鲁智深这样的人,是很容易交到好朋友的,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下鲁智深在梁山泊里面基本上是可以说得上是朋友比较多了。可是在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之后,其实鲁智深是不愿意的,因为他这样的人是不想被朝廷上的方方面面给束缚掉。可是没有办法,因为他的兄弟都去了,都接受朝廷的招安,他也只能跟着去。

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鲁智深的兄弟们死的死,残的残,伤的伤。鲁智深虽然自己没有什么事,但是可是他看到那些兄弟们的悲惨下场,就感觉心里一阵凄凉。他回想自己的一生,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也没干,转了一大圈还是回到原点。

鲁智深突然悟了他师傅当年说的话,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鲁智深说是听潮之后就圆寂,这个其实可能是他在那个时候突然悟了他师傅当年说的话,他自己想了结他这个荒诞的一生。也许不是说鲁智深是自然死亡,而是他自己选择死亡,他这个应该是自杀。这个是作者施耐庵的一个设定,他想通过鲁智深的死来向我们诉说什么。(提醒一下鲁智深在梁山泊是天孤星。。。)

鲁智深圆寂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怎么死去的

神话方面来说,鲁智深是三十六天罡星下凡,有他自己的生命历程。

智真长老,水浒传中说他是位得道的活佛,能知过去未来,所以他一眼看穿了鲁达的过去和未来,虽然别的僧人反对,但是他还是坚持给鲁达剃度,赐他法名智深。

后来水浒情节也证明了智真长老的英明睿智。

鲁智深在五台山闯了很多祸,打山门打僧众,五台山文殊院很多年久失修的建筑都被他打坏掉了,寺庙里的和尚们怨声载道但是智真长老却一句埋怨的话都没说。

有僧人找智真长老告状,长老咋说:“打坏了金刚,请他的施主赵员外自来塑新的;倒了亭子,也要他修盖。这个且由他。“

长老这是大智慧,守着那些破败的坛坛罐罐有啥出息,不破不立嘛。

后来鲁智深闹得实在不像话了,而寺里大部分的建筑也都修葺一新,智真长老才把他打发到东京相国寺去。

站在已经被金翠莲的老公大财主赵员外修缮的崭新的庙门前,智真长老和颜悦色的送了鲁智深四句话: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后来鲁智深的遭遇也大抵如此,遇到和林字沾边的事就会有变化:赤松林、林冲、野猪林、万松林,琳琅山松林。遇到山就会发大财,桃花山、二龙山、乌龙岭、琳琅山,遇到水则更加兴旺,比如梁上,前有一片大水,后有大山坐阵,前有照后有靠,鲁智深也在梁山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小高峰。遇江而止,遇到和江有关的东西他的命运就会叵测起来,比如宋江,钱塘江。

可见智真长老真的很有智慧。

后来宋江曾经带着鲁智深等人去拜谒智真长老,大约也是求他指点迷津的意思。

宋江在五台山还住了一宿,临别时智真长老又送了鲁智深四句话,算是对他后半段人生的一个总结: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直到到了钱塘江听到潮信,鲁智深想起智真长老的话才大彻大悟,欣然圆寂。

要相信有些人,是有神通能看清人的穷富寿夭的,历史上这种人史不绝书,像许负,像白龙王。

而施耐庵创造出智真长老,和历史上那些惊才绝艳的神人比起来,只能算是中人之资,所以他能预测鲁智深的听潮而死倒也算不得什么。

为啥一个健康的人,几天前还活蹦乱跳,听到潮信,知道自己要在这里圆寂,然后就真的死了呢?

其实这里面应该有心理暗示的结果,而且是长期自我心理暗示。

鲁智深听到潮信知道自己要圆寂,但是他还怀着一丝希望问一帮小和尚啥叫圆寂。

小和尚告诉他圆寂就是死,然后鲁智深说圆寂就是死啊,看来我今天必死了,快给我烧桶香汤来,我要沐浴。

鲁智深真的不知道圆寂是什么吗?

未必。

看他临终前写的偈子,证明他不是个大老粗的军汉,很可能鲁智深很认真的研究过智真长老对他人生四句评语,所以听见潮信之后他才会很快解开老师四句话的意思。

不过他还是心存侥幸的想要另外一个答案,比方说和尚们如果说圆寂是生命的升华,是大彻大悟,鲁智深也许不会死。

这就跟比干问没心会不会死一样,如果碰到的人告诉他无心可以成为无心法师啊,不会死,也许比干真的不会死。

人的生命有时候没有自己认为的坚强,像鲁智深这种长期被一个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紧箍咒压着,有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旦有一天知道这话说的是什么,这种压力也会要了他的命。

见过一些老人四五十岁的时候碰到一个算命先生,先生算他85岁的七月十五会去世,他们哈哈一笑觉得85离自己太远了,但是时光荏苒很快他们84了,这时候他们就开始担心起了,但是想找当年的那位先生化解一些是不可能了。

他们每天活在对生命的恐惧之中,当知道自己的生命还有一年零几个月又几天时,日子是很煎熬的,长期在这种压力下生活的老人百分百会得病,有一些会在算命先生和他们说的那个日子的前后忽然去世。

心理暗示其实也蛮可怕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