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一辈子都没亲密接触过女人甚至结婚,为什么叫“花和尚”?为什么说鲁智深是水浒里真正的好汉_鲁智深_林冲_梁山

本文目录

  • 鲁智深一辈子都没亲密接触过女人甚至结婚,为什么叫“花和尚”
  • 为什么说鲁智深是水浒里真正的好汉
  • 为什么说鲁智深其实很聪明
  • 鲁智深身体素质那么好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圆寂
  • 林冲和鲁智深刚开始兄弟情深, 上梁山后, 为什么关系越来越差
  • 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为什么大家最喜欢的却是鲁智深
  • 武松与鲁智深的为人与血性男儿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 鲁智深和武松的性格一样吗
  • 就是鲁智深那性格,怎么办

鲁智深一辈子都没亲密接触过女人甚至结婚,为什么叫“花和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花和尚指的是鲁智深身上有很多纹身。

梁山好汉有纹身的人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九纹龙史进,身上纹有九条龙。

还有浪子燕青,身上也有非常精妙的纹身,堪称艺术品。

在当年,纹身倒是同黑社会没什么关系,多是一种武人的文化。

一般习武之人,往往会袒露上半身练武,操练。

为了增加自己的威慑力,武人往往会给自己纹身。

著名的岳飞、狄青等历史人物均有纹身,他们也以纹身为荣。

如唐朝的民风尚武,《酉阳杂俎》记载长安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文身。有一个叫赵武建的人全身文上了160多个文身,这些文身都是文人雅士做的诗。

不过,从唐朝以后,纹身就有些变味了。

其实,早在唐代之前,就有将纹身作为一种刑法的墨刑。

也就是犯了罪以后,在脸上刺字,以表示惩罚。这类似于终生烙印,流氓脸上的刀疤,让这个人终生被老百姓鄙夷。

唐朝的乱世,墨刑开始被无限扩大,没犯罪的也会被纹面。

资料中这么写:卢龙刘仁恭和后梁朱温连年交战,双方逃兵问题都很严重。刘仁恭为了让老百姓当炮灰,不让他们逃走,下令辖境所有十七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男子的脸上,刺下「定霸都」三个大字,作为身份识别。由此,刘仁恭的士兵就无处可逃,逃到别的军阀地盘,往往也会被斩首,只能为刘仁恭卖命。

在宋代之前的混战时期,军人和犯人纹面很常见。

这个风俗到了宋朝也是如此,很多武人都会纹身,军人纹身是寻常事,而并不是走江湖的好汉。

当时地方负责抓捕匪盗的都头、捕快之流,因为没有枪械,都是需要用冷兵器肉搏,工作非常危险。

他们平时必须经常训练,同时要有尚武精神,以威慑匪徒,所以也普遍纹身。

那么,地方好汉甚至地痞、流氓之类,自然也大量纹身。

其实,普通老百姓看到与众不同的纹身男,会有本能的恐惧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尤其是诸如燕青这种,参加相扑、杂耍、百戏的人,大多会纹身。

这就像今天综合格斗明星选手,很多会纹身以提高自己的名气一样,燕青他们也是如此。

鲁智深是一个武人,军人,在经略相公麾下随时可能同西夏作战。

说通俗点,鲁智深是第一线的作战军队军官,是宋朝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搞点纹身很正常。

大家不要小瞧浩南哥的这条过肩龙,不是混黑道的不会有人这么纹。

古惑仔4里面,那个小混混,生蕃的弟弟本来很牛逼,很嚣张。

突然看到浩南哥的过肩龙以后,也秒怂了。

生蕃的弟弟,第一知道这家伙也是黑社会,不好惹;

第二他之前很崇拜陈浩南,应该认识这条独特的过肩龙,知道这家伙原来是陈浩南。这种情况下,生蕃的弟弟当然怂了。

为什么说鲁智深是水浒里真正的好汉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鲁智深确实是《水浒传》中的真正好汉。起码有三条理由:乐于助人、疾恶如仇、反对招安。

一、乐于助人。

当听到金老汉父女的悲惨遭遇后,鲁智深主动相助。第三回中这样写道:

“‘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时日便回东京去如何?’”“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天便送还你。’”

自己出门带的银子不多,都拿出来嫌少,还要借史进的银子给金老汉父女。对自己并不认识的金老汉父女,知道他们有困难后,仅如此慷慨地资助,鲁智深乐于助人的精神可见一斑。

第五回写了鲁智深“义救刘太公女儿”的事情,这也是他主动提出并自己完成的。书中这样写道:

“智深道:‘洒家在五台山智真长老处学得说因缘,便是铁石人,也劝得他转。今晚可教你女儿别处藏了,俺就你女儿房内说因缘劝他,便回心转意。’”“鲁智深喝道:‘教你认的老婆!’拖倒在床边,拳头脚尖一齐上,打得大王叫救人!”这个被打的人,就是周通,后来他也上了梁山。

大家熟知的野猪林救林冲的事迹,更反映了鲁智深乐于助人的精神,这里就不再多写了。

这就是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二、疾恶如仇。

当鲁智深从金老汉父女的口中得知郑屠的恶行后,他马上就要给他们报仇。第三回中这样写道:

“(鲁智深)回头看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后来,被李忠、史进劝下,当时没去找郑屠算账。第二天,鲁智深却又找到郑屠,以要买“十斤精肉”、“十斤都是肥的”、“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为由,来激怒郑屠。鲁智深借此机会,“三拳”就把郑屠打死了。具体情况,见第三回。

第七回叙写的鲁智深教训泼皮无赖的做法,更反映了他疾恶如仇的性格。书中这样写道:

“智深大踏步近众人面前来。那张三、李四便道:‘小人兄弟们特来参拜师父。’口里说,便向前去,一个来抢左脚,一个来抢右脚。智深不等他占身,右脚早起,腾的把李四先踢下粪窖里去。张三恰待走,智深左脚早起,两个泼皮都踢在粪窖里挣扎。”

正是鲁智深把这些泼皮无赖打怕了,他们才会服服贴贴听他的,不敢再做恶事。

三、反对招安。

宋江一心一意要招安。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就是有些梁山好汉内心里反对招安,也是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的。

鲁智深却不是这样,他敢当着宋江和众人的面,公开表示反对招安。

第七十一回写道,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第一个表示反对招安的是武松:“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第二个表示反对招安的是李逵:“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他们尽管反对招安,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并没有说出反对招安的更多理由。

鲁智深虽然比武松、李逵发表反对招安的意见晚些,但是,却既态度坚决,又有反对招安的理由:“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天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鲁智深不但有“勇”,更有“智”。短短的一段话,既表达了自己反对招安的观点,更表达了自己反对招安的理由,还把招安的恶果也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出来。

智勇双全,乐于助人,鲁智深就是梁山的真正好汉!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为什么说鲁智深其实很聪明

谢邀。

认为鲁智深聪明的人本身就不太聪明,因为鲁智深不但不聪明,而且还莽撞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用我们内蒙话来说,就是个二愣子。

就以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事情来说吧,別管镇关西多么可恶多么该死,以你关西五路廉访史、小钟经略相公帐下提辖官的身份去找一个痞子打架,还把人给打死了,这不管怎么说都不是一个聪明人能干出来的事情,而只能说鲁达莽撞冲动,做事不计后果,果然他三拳头就把自己从军官打成了和尚。

再说鲁智深路过十字坡孙二娘酒店时,一点江湖好汉的机谨劲都没有,竟然被孙二娘轻易麻翻,若不是张青急时回来看到他的禅丈吃惊而救了他,恐怕他早被孙二娘剁馅做成包子卖了。

你能说鲁智深是个聪明人吗?

鲁智深身体素质那么好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圆寂

花和尚鲁智深身体那么好,之所以还在在杭州六合寺圆寂,他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死,因为阎王爷是管不到他的,他倒可以管阎王爷。因此他是归西,也就是因为功德圆满,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点,该归位了。你看他圆寂时腾云驾雾的姿势,就是告诉世人他不是死,而是上天,是回原籍。

鲁智深原来是西天佛祖座下的十八罗汉中一个罗汉,佛祖看到人世间太昏暗了,就令他下凡来打富济贫,他功德圆满,任务完成,该回去了,因为观音妈妈在召唤他了。圆寂前他写了颂子云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他也是应运了智真长老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鲁智深是回佛祖那里去了,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思念。

林冲和鲁智深刚开始兄弟情深, 上梁山后, 为什么关系越来越差

林冲和鲁智深刚开始时,确实兄弟情深,上梁山后,二人的关系并没有越来越差。

一、林冲和鲁智深开始时兄弟情深的关系。

林冲带妻子前往东岳庙上香,途经大相国寺。此时鲁智深正在大相国寺内舞弄禅杖,林冲见鲁智深杖法惊奇,力大势猛,不禁大声喝采。人们告诉鲁智深,这位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

鲁智深性格爽朗,又久闻林冲大名,随即与林冲把酒畅谈,结为异性兄弟。

林冲与鲁智深的结拜,是英雄好汉之间的惺惺相惜!

林冲的妻子林娘子遭高衙内调戏,鲁智深二话不说,便要替林冲出头,被林冲拦住。

后来林冲被高俅陷害,在野猪林险遭董超、薛霸毒手,幸亏暗中护送的鲁智深及时相救。

鲁智深与林冲的确是兄弟情深的关系。

但林冲从容内敛,鲁智深嫉恶如仇。二人性格上差异较大。

二、林冲和鲁智深上梁山后,感情并没有越来越差。

鲁智深并不是一开始就落草梁山泊,而是在二龙山与杨志、武松等人占山为王。直到“三山聚义打青州”时,才合并到梁山泊。

林冲则是梁山元老。晁盖等人上山,是林冲杀了王伦,山寨易主的结果。

因为林冲的资历和高强武功,以及林冲与晁盖的特殊关系,所以他是宋江十分忌惮的人物。

晁盖死后,宋江同样是林冲推举当上大头领的,但宋江始终防着林冲。让关胜压林冲一头,包括让卢俊义上山,鼓吹卢俊义什么“棍棒天下无对”,其实都是针对林冲的。

宋江忌惮林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林冲与鲁智深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以鲁智深为首的二龙山人马,是不容小觑的一支力量。宋江充其量只能想方设法压低林冲在山寨里的排名,而无法动摇林冲在梁山泊的威望。卢俊义无非是宋江的一个牵线木偶,关胜也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宋江设法压低林冲的地位,而林冲并不在意自身的地位,这点宋江是心知肚明的。但宋江深知,他绝对不能真正惹毛了林冲、鲁智深等人,林冲、鲁智深、武松、杨志这般大虫,并不是好惹的。林冲虽然性格内敛,但内敛的性格一旦爆发,宋江决没什么好果子吃。

所以,鲁智深、武松位列步军将领之首,不能不说与林冲有关。

至于林冲是马军五虎将,鲁智深是步军头领,二人联手作战不多,并不奇怪,并不能说明林冲和鲁智深在梁山上关系不好。

三、不能根据林冲在野猪林,对董超、薛霸透漏了鲁智深的来历,说鲁智深从此以后恼恨林冲。

鲁智深在野猪林一禅杖把一棵松树断成两节,董超、薛霸吓得浑身哆嗦。林冲说:“这算什么?大相国寺的柳树,他能连根拔起!”

许多人根据林冲的这句话,说他是企图出卖鲁智深,以开脱自己,向高俅示好。这种说法纯属瞎扯!

小说《水浒传》里,董超、薛霸猜出鲁智深的身份在前,林冲说出那句话在后!

姑且不论谁先谁后的问题。鲁智深根本就不在乎自己是否会恶了高太尉!如果林冲愿意,早在高衙内调戏林娘子的时候,他就有可能直接杀了高衙内。

替朋友两肋插刀,《水浒传》里鲁智深是最具代表性的。金翠莲、刘太公的女儿等人都是跟他毫不相干的人,他甘愿舍弃一切,拳打镇关西,痛打欺男霸女的周通。

按照鲁智深的性格,即使林冲不说出他的身份,他自己也会告诉董超、薛霸,让他们不敢不乖乖地护送林冲到达沧州牢城。拳打镇关西使鲁智深丢失了提辖的位置他也不在乎,他更不可能在乎大相国寺看菜园的营生。

题主可能就是根据林冲泄露了鲁智深的身份,才有这道问答。初晓儿只能说,题主没有结合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阅读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为什么大家最喜欢的却是鲁智深

《水浒传》中,梁山有108位好汉,人们之所以最喜欢鲁智深,这是绝对有道理的。

理由如下:

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不用拿上山前劣迹斑斑的其他梁山好汉相比,仅拿梁山最有威望的两位好汉林冲和武松来和鲁智深相比,就可以见出分晓。

林冲是被人陷害,在一让再让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奋起反击,杀掉了前来陷害他的坏蛋,于风雪之夜投奔了梁山。

而武松斗杀西门庆是为兄报仇,醉打蒋门神是报答施恩父子对他这个囚犯的盛情款待。大闹飞云浦是与劫杀他的杀手作战,他如果不杀了对方,对方就会杀死他,这是博命行为。而接下来的血溅鸳鸯楼,更是为了报仇血恨。

以上林武二人的行为,尽管也都是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但毕竟是与自己有关。

相形之下,鲁智深的一系列壮举,与他自己一点关系没有,都是为了别人。

首屈一指的就是金翠莲父女与他素不相识,只是在饭馆里相遇,得知他们受到镇关西欺负,便不仅资助他们逃走,而且赶去镇关西的屠宰作坊,三拳便打死了对方。自己也丢掉了兵马提辖的工作,被迫流落江湖。

这种行为,与林武二人相比,是否相差甚远呢。

第二、见义勇为,拔刀相助。

鲁智深逃难路过桃花村,见到刘太公的女儿被桃花山上的小霸王周通霸占。他作为一个过路之人,这件事与他毫无关系,而且主人刘太公也劝他不要多管闲事,以免惹出事端。可他执意还要出手相救。终于把小霸王周通打得跪地求饶,救下了刘太公的女儿。

三、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计个人得失。

鲁智深在东京大相国寺看菜园子时,和林冲刚刚相识结拜为兄弟。听说林娘子被高衙内欺侮,他拎着禅仗就追上去找人拼命。是在林冲的劝阻下,他才善罢甘休。

林冲被陷害发配沧州,鲁智深埋伏在野猪林,救下了林冲的性命。为了确保安全,他不远千里护送林冲到沧州,才分手告别。

只是这次壮举,又使他丢掉了饭碗。高俅派人到大相国寺抓捕他,多亏他先期逃走,才免于杀身之祸 。

结语:

综上所述,鲁智深之所以受人爱戴,皆因为他高尚纯洁的人格魅力所致。

鲁智深在二龙山就是三山的总头领,领导了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的三山聚义打青州。到梁山英雄排座次时,鲁智深是步军总头领,排名处在第一位。在南征方腊战役中,他生擒活捉方腊立下大功,最终却以坐化升天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可见《水浒传》作者为塑造他这个人物倾注了极大心血。也是全书最为精彩成功的人物之一。

所以,鲁智深的威望和受人爱戴,是名符其实,众望所归的。

武松与鲁智深的为人与血性男儿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武松和鲁智深同样性格暴躁,嫉恶如仇,但二者有皆然的区别。

在水浒中,武松怒杀西门庆,嫂嫂潘金莲等三人,又醉打蒋门神,看似除恶,实际在报私仇。

武松杀西门庆等人,自不必说,是因为三人害了自己的哥哥,故以恶报恶以血还血,纯粹是因为个人的恩怨,根本谈不上侠义二字,只凭自己拳头硬便赢得了一声喝彩,与英雄无关。

再说醉打蒋门神,也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事,原因是施恩给了武松酒肉穿肠过,武松少挨了打,这也是报恩,是酒肉的朋友,也与正义和为民除害无关,尽管实质上除去了一个霸道者。

而鲁智深就不同,作为提辖,自有酒肉伺候,但他在看到镇关西不仁不义抛弃翠莲后怒火烧胸,而后即怒打镇关西,打得脑袋开了花。并保护翠莲父女成功逃脱,从此走向了亡命之路。此乃真英雄也。

鲁智深虽然大闹五台山,怒砸金刚身,佛后屙尿,酒肉穿肠过,但最后做花修成正果,此乃真佛也。




鲁智深和武松的性格一样吗

鲁智深和武松粗一看性格相似,大概都是仗义豪杰。大概都是恩怨分明,快意恩仇,行侠仗义。同时也是武艺高强,胆大心细。当然,也都是“出家之人”。

但是仔细的分析武松和鲁智深的所作所为,应该可以发现,这两位经典的“好汉”,其性格特点其实还是有非常本质的不同。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武松是一个以“恩怨情仇”为原则的“侠客”,而鲁智深是一个以“是非善恶”为准则的“义士”。

小说《水浒传》用了十回的篇幅集中的讲了一个“侠客”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除了“武松打虎”这个脍炙人口的,充分表现武松武艺高强,力大过人,胆大心细的“英雄”形象之外,武松的所有行为都是以自己的“恩怨情仇”为依据的。

在柴进的庄园里,本来是投奔柴进而被收留,在柴进庄园白吃白喝一年多,武松对柴进却没有什么“感激之情”,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武松认为柴进“怠慢”了自己,没有奉为上宾,但是,又有谁是可以在武松动不动就发脾气,喝完了酒就撒酒疯的情况下还能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将他奉为上宾呢?因为柴进的“怠慢”就迁怒于庄客,这其实是武松自己太小心眼。

武松杀嫂为兄报仇的故事也是读者看了很痛快的故事,为了给被毒害的兄长武大郎报仇,武松斗杀西门庆,手刃潘金莲,可以说是痛快淋漓,但说到底这是“私仇”。属于“恩仇”范畴,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这个“私仇”是站在“正义”的立场“快意恩仇”。

但是,在孟州牢城,武松“义夺快活林”就相当的不名副其实。事实上快活林醉打蒋门神,依然是很精彩,但是就已经不光彩了。武松替施恩夺回快活林,和“义”毫不相干,而是毫无是非的“报恩”,报的是施恩的“小恩小惠”和“巴结逢迎”。武松和施恩结拜兄弟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充分的表明武松是一个没有什么是非观念的“好汉”。

孟州牢城的“小管营”金眼彪施恩,其实就是一个当地的有背景有势力的黑社会老大,他带着老城里的一帮亡命徒,在快活林当中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收保护费。应该说是孟州城的一害。而蒋门神则是比施恩后台更硬,势力更大的黑社会打手,对快活林的争夺,完全就是黑社会之间的利益争夺。武松帮施恩夺回快活林,不但不是什么义举,反而是助纣为虐。武松为施恩夺回快活林之后,施恩这个恶霸仗着武松给他“看场子”,把保护费提高了三成——他要找回对调快活林那段事件的损失。这就不仅仅是缺德了。

武松帮施恩夺回快活林得罪了蒋门神背后的黑恶势力,他遭到了张都监的设计陷害,欲置武松于死地,武松的绝地反击,其实就是为了找回自己的曾经“卑躬屈膝”的面子而已,血腥的报复就是“血溅鸳鸯楼”的十几条该死不该死的人命。

而在武松上二龙山落草之前,包括与杀人越货开人肉包子铺的孙二娘夫妇成为知己,与菜园子张青结拜兄弟,就基本上没有了“是非正义”。而到了蜈蚣岭滥杀,和在孔家庄“醉打孔亮”之时,这个武松就快变成了一个“无赖”。英雄形象已经十分模糊。

鲁智深则正好相反,除了在五台山当和尚的时候不适应清规戒律而率性胡为之外,鲁智深的几乎所有的行为都和自身无关,鲁智深打打杀杀的标准是“是非善恶”,目的是打抱不平。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同样精彩,也很光彩,郑屠镇关西和鲁智深可以说是往日无冤近日无仇,鲁智深教训郑屠完全就是为了打抱不平,就是为了郑屠“强骗了金翠莲”。为了打抱不平,鲁智深失手打死了郑屠镇关西,从此丢掉了在主流社会的差事和身份,被迫当了和尚,但是鲁智深无怨无悔。他依然是“打抱不平”。

桃花庄教训小霸王周通,还是打抱不平,还是因为看到了“强娶民女”的不平事,仗义出手。

鲁智深和林冲结拜兄弟,他是只重兄弟情义的,和武松与施恩的因为“利用”的结拜完全不同。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的时候,鲁智深担心林冲的安危,一路默默的暗地保护林冲,并且在野猪林林冲命悬一线的时候出手相救,这一切与利益无关,与“恩怨情仇”无关。鲁智深重情重义。

第二,鲁智深看透名利,而武松其实很贪恋名利。

鲁智深是一个在主流社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人,尽管只是一个低级的军官,但他在渭州城也是有名望有地位的“鲁提辖”,一个豪杰仗义的热心肠。但是,为了打抱不平,鲁智深丢掉了这一切,是因为在“是非善恶”面前,名利地位在鲁智深的眼里看的很淡。在水泊梁山的好汉当中,鲁智深是唯一的一个因为“打抱不平”而落草为寇的真好汉。

鲁智深对当时的那个朝廷的黑暗和腐败看的很清楚,他是主动的把自己“开除”出官场甚至是主流社会的人。可以说,鲁智深是真正的和朝廷有“决裂”意识的人。

但武松不是,在武松对主流社会绝望之前(血溅鸳鸯楼之前),是一个很热衷于名利的人。只要是见到有官职的人,武松基本上是口称“小人”,不跪不说话。

景阳岗武松打死一只吊额白睛的猛虎,阳谷县令很高兴,有意抬举武松,让他做了县衙的都头,这个都头实际上并不算真正意义上有品级的官员,但是武松的表现就是“纳头便拜”,并感恩戴德“愿效犬马”。

武松对自己的这个“都头”的名头十分珍惜,在他来看,都头的名声比起“打虎英雄”要高达很多。尽管一共也没当多长时间,但是从此以后在江湖上介绍自己的时候,“都头”这个头衔是一定要挂在嘴边,像吊着一支上等的哈瓦那雪茄。

更有甚者,当孟州的张都监请他给自己当一个“亲随”的时候(陷害开始了),武松居然就是“磕头谢恩”,并口称“再造父母”。其实这个亲随其实也就是一个“马弁”而已。武松在张都监府上仗着张都监的关照,也开始“收钱办事”,真的保不齐这位武松真的当了大官也是个“贪官”。

这就是武松的另一面。

武松和鲁智深都是“被迫出家”,鲁智深是个“真和尚”,而武松只是一个“假头陀”。

就是鲁智深那性格,怎么办

有鲁智深式的性格,没什么不好。

人,本来就各有各性,不必过于苛求。每个人的性格,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好的,不好的,突显点的,隐性点的,加拢起来就谓显出个性。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根据古典名著《水浒》里的描述,此人在施耐庵先生的笔下,是个直肠子,有担当,敢说敢做,耿爽重义,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的真汉子;但其性情粗鲁暴躁,有勇无谋,也是个不怕事儿大,敢把天地踩脚下的主。

鲁智深式的性格,并非一无是处。有可取之处,也有性格弱点,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尚不是如此。我想,又有谁能从这个煦煦攘攘的世界上,找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来?

虽有冮山易改,本性难移之说。然而人的性格本来就挺复杂的。它并不是就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因时间、经历、环境等情况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还是那句话,适者生存。

不要过分拘泥于无法实现的完美追求,现实终归是现实,如果仅仅当做一个美好的憧憬来看待,那也未尚不可。

当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某种性格缺陷时,首先可以确信,你是个头脑比较清醒且有理性的人。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性格的进步,不也是这样吗?一点点的进步加起来,就是前进了一大步。好的方面,继续保持;不好的方面,一步步的改进。

当你已经适应这个社会生活环境了,其实你就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你的性格也就获得了很好的进步和提升。

而这,就是一首完完全全地属于你自己的心中之歌。

生活,不就是需要这样吗?

谢邀。欢迎赐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