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学生近视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什么有的学校还要在手机上布置作业?有人说“智慧的人用眼教,聪明的人用嘴教,笨人就得棍棒教!”认同吗_慧能_的人_鲁智深

本文目录

  • 现在小学生近视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什么有的学校还要在手机上布置作业
  • 有人说“智慧的人用眼教,聪明的人用嘴教,笨人就得棍棒教!”认同吗
  • 今年34了,好想退休,下个月开始领退休工资,有人这样想过吗
  •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 双子座最可怕的一面是怎样的
  • 开车八百里参加朋友婚礼,随礼两百,一天没人搭理我,怎么办
  • 有人说现在获奖的诗歌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对此你怎么看

现在小学生近视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什么有的学校还要在手机上布置作业

关于视力,很多人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看手机、看电脑就能导致近视。

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读。

要知道,很多电竞职业选手都不带眼睛。

那什么才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

眼特级专家,原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讲:近视的罪魁祸首是无节制、不间断的近距离用眼,与手机、电视没有直接的原因。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管你干什么,如果你无节制、长时间,近距离的用眼,视力都会有问题。

比如,一个小孩一天练习两个小时的钢琴,从来没有时间看电视什么的,但仍然近视。这是为什么呢?最后原因找到了,就是因为这个孩子一直看琴谱看的。

所以,题主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但是,我们还要做一个补充。

就是不能据此就说,孩子可以无节制的去玩手机。

原因有两个:

(1)手机有太多吸引人的东西,人在受到这些刺激时,会分泌出一种多巴胺,这种东西在吸毒成瘾、网络成瘾的时候都会大量的分泌出来。

因为这种刺激带来的快感太爽了,所以孩子便失去了对外界探索的兴趣。

比如,与人交往、对事物的探索、自我学习的能力......

(2)人在集中精力盯着屏幕时,眨眼的频次会降低70%,20分钟以上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较大的伤害,尤其是4岁的孩子。

所以长时间打游戏,或者看视频,看书,写作业。都会引起近视。


祝孩子们都能科学用眼。

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感谢你的关注!

有人说“智慧的人用眼教,聪明的人用嘴教,笨人就得棍棒教!”认同吗

智慧的人、聪明的人和苯人都不需要谁来“教”!难道“教”的人会比智慧的人有智慧?比聪明的人更聪明?比苯的人还要苯,这倒是有可能的。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听说过装糊涂的苯人吗?听说过傻乎乎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吗?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已被头条推荐)

今年34了,好想退休,下个月开始领退休工资,有人这样想过吗

你的想法真好,我还想,从现在起马上变成亿万富翁,拥有私人飞机,有豪宅,有豪车。但是,这是在大白天午休时,做梦想的,叫白日做梦。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你了解禅宗,或是读过《坛经》,就很容易明白了。六祖慧能曾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就是慧能所说的“自性悟”,也可以说是“明心见性”——也就是发现了自己的真心,见到了自己本性——所以鲁智深说,“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时候很多少会问,“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是大彻大悟?成佛就是这么简单吗?杀人放火的人也能立地成佛吗?

怎么回事儿呢?别着急,咱们接下来慢慢说。

为什么鲁智深在悟到了自性后,就能立地成佛?

我们再看鲁智深圆寂钱留下的偈语: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

虽然鲁智深杀的人中《水浒》中有交代的都是些坏人,但他跟随梁山南征北战也杀了很多人,这些被他杀死的人之中,哪些是罪该万死,哪些是英雄好汉,可就说不明白了。

所以,鲁智深说自己不修善果,一点儿也没错。

然而,鲁智深在“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听到钱塘江上的潮信到来后,就知道他自己是谁了(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个桥段,很多人都感觉很玄乎,我曾经也对此不解,只能不明觉厉。然而,在我接触到了中国佛教禅宗的历史后发现,鲁智深听潮坐化这一段,真的很禅宗。

怎么回事儿呢?

说起中国禅宗的历史,就不得不提五祖传道留下的那段著名的公案。

这段公案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就是五祖弘忍禅师要选定接班人,于是,他就命众弟子每人写一首佛偈,看谁的水平高,就将自己的衣钵传给谁。

当时,在弘忍的弟子中,神秀是公认的第一人,他写了一首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写下佛偈后,大家都觉得很好,一时也就每人敢出来“献丑”。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神秀将要传承五祖的衣钵之时,一个在五祖寺打杂的杂工,在听说了神秀的佛偈之后,竟然觉得神秀的偈子不好。于是,这个杂工就自己也作了一首佛偈,请人在墙写在了墙上(杂工不识字)。

这首偈子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杂工,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

那么,慧能和神秀的佛偈在争论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场关于参禅得道的法门之争。也就是,参禅开悟究竟是一种攀登事的渐悟过程,还是“一念即佛”的顿悟?

神秀的主张是渐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呢?

菩提在梵语中的意思是觉悟、智慧。所以,神秀把人的身体比作是开悟的场所,把人的心比作是一面镜子。

按照神秀的主张,人要想参悟得道,首先应该修心,让心这个明镜台保持干净,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六根清净”。之所以人们无法脱离苦海,就是因为明镜台上出现了脏东西,之所以明镜台上出现脏东西,是因为人的心容易受到了外界的污染,也就是“六根不净”。

因此,要想脱离苦海成佛,就要经常擦拭明镜台上面的尘埃(不断地修行),来保持“六根清净”。明镜台一直保持干净,一天一天地进步,终究有一天会到达明心见性的解脱境界。

这就是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所倡导的“渐悟”修行,指的是悟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按部就班地修行。

而慧能呢,他并不认同神秀的观点。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参禅开悟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道场,心是无形无相的,怎么会是个台子呢?既然心是无形无相的,它又哪里来的尘埃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主张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高僧——竺道生所提出的“顿悟成佛”的观点。竺道生认为佛性不能用理性语言描述(禅不可说,一说即错),所以,我们当然也不能将佛性分成一部分、一部分。人要么就完全领悟了佛性,要么就一点儿没领悟,不存在一部分的状态。也就是说,人是直接捅破那一层窗户纸来显露佛性的,这就是就是顿悟。

对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学界来说,道生的这个观点太具有冲击力了,主流僧人纷纷将之驳斥为歪理邪说。

为啥呢?

因为,“顿悟成佛”不仅仅是一个佛学层面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经济和权力的问题。

佛教是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东汉到南北朝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战乱不断,君臣相杀,父子相残这样被儒家视为大逆不道的大戏不断上演,心怀理想的士人们难免产生厌世之感。

这种时候,人就往往就需要信仰作为精神的支撑。

然而,儒教一惯回避生死,道教呢,倒是有一套修仙的体系,但是他们所追求长生不老,本质上还是用否定死亡的方式解决生死问题,极度缺乏逻辑。

佛教的一套逻辑严谨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之说一经传入中国,马上就在上层社会流行。尤其还南北朝时期,很多皇帝都是佛教的忠实信徒。

这样的背景下,僧人的社会地位就不断提高,朝廷甚至拨款并分了大片土地建筑佛教寺院,还免除寺院的赋税杂役。社会上的土豪地主们对寺院更是捐钱捐物。

僧人们开销本来就不多,收到的香火钱和捐款的结余就用于放债和购置土地。如此一来,寺院的势力就不断扩大,有些大型寺院的经济实力甚至可比一方诸侯。

从南北朝到隋唐,佛教寺院越来越富,以致于老百姓纷纷抢着出家。老百姓都出家了,朝廷找谁收税啊?为了控制僧人的数量,朝廷不得不出台度牒政策,一种出家人必须在官方办理“出家证书”的政策。对于办理度牒的官员来说,这又是一门来钱的生意了。

所以你看,古代寺院的影响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佛教寺院的影响力是内靠自己的思想,外靠朝廷对寺院的政策,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施舍。然而,竺道生提出了“顿悟成佛”的观点。这意味着参禅修行将不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道行的深浅,不是由修行时间决定。这样一来,寺院里也就不能论资排辈了,这是那些掌握着权力的长老们所不能容忍的。

正是这个原因,直到五祖弘忍传法时,“顿悟成佛”也依旧没有流行起来。

但是,这套理论没有流行就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追随者。显然,慧能就信奉竺道生的理论,不仅信奉,慧能还在竺道生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

慧能不仅坚持“顿悟说”,还声称人人都有佛性,参禅修行也不需要什么道场。

也就是说,慧能认为人人皆可以在自己家里参禅修行。这样一来,佛教寺院的影响力必然会大减,这是神秀他们那一众人不想看到的。慧能这一套理论,跟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性质差不多,是直接动了传统佛教势力的蛋糕了。

所以,虽然五祖弘忍认可慧能对佛性的理解,并且将衣钵传给了他,但为了躲避传统佛教势力的追杀,慧能在岭南山林中隐遁了十五年才敢公开身份传法。

那么,可能有人会说,你讲了这么多禅宗的历史,跟鲁智深坐化有啥关系呢?

其实,鲁智深听到潮信坐化,就是慧能所说的顿悟。为何杀人放火的鲁智深能够顿悟呢?

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其实《水浒》中的鲁智深慧根很深,只是他不自知罢了。

还记得鲁智深在五台山剃度出家时,首座众僧禀长老质疑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

当时五台山的方丈住持智真长老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你看,智真长老早就看出鲁智深是天星下凡,心地刚直,虽然当下凶顽,命中驳杂,但他日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在座的首座和尚恐怕都不如他。

鲁达是赵员外(被鲁智深解救的金翠莲嫁给了赵员外)送上的五台山,估计赵员外已经把鲁达当初为了解救金翠莲妇女二人,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事情跟智真长老说了。

从鲁达解救金翠莲父女这件事儿可以看出,鲁达天生性格大度宽缓,他做事从来都是根据自己的良知和本能,率性而为,行事之前从来不去计算得失与后果。在普罗大众看来,鲁达就是生性莽撞。但是,在智真长老这样的得道高人眼中,鲁达却是个慧根非凡之人。

智真长老一见到鲁达的时候,就对众僧说“他将来必成正果,你们都不如他”。也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鲁达本性中的这种淳厚和天真。

慧能所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佛法就是要让我们有一颗自然而然的心,修行的目标也就是回归这种自然而然的心,这种心就是最初一念的本心、童心、赤子之心。而鲁达根本就没有念过一天的经,却天生就是这种状态,所以智真长老说他慧根非凡。

是啊,对鲁智深而言,他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欲望,也不想念经,甚至根本就搞不清楚什么是佛性,以及什么是一个和尚应该有的样子。在鲁智深看来,他剃度出家,只不过是自己走投无路后寻找的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在鲁智深的认知里,做人和做事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和问题,在他看来,不管是做提辖,还是做和尚,本质上都一样,就是做人。

做人的关键是什么?

那就是不失本性,不丢掉内心的正念和正觉。

所以你看吧,《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经历,不管是为解救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以致于丢掉军官的身份,出家为僧;还是后来为了解救给玉娇枝讨公道的史进,而独闯华州的龙潭虎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率性而动、顺意而为、随缘而来、见机而行。

达摩祖师曾经讲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鲁智深几乎是歪打正着地暗合了达摩祖师的观点,但他却浑然不知。

虽然鲁智深不懂佛法,也不想学习佛法,但这并不阻碍他能成佛。慧能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鲁智深距离修成正果,正是差一个“一念成佛”的顿悟契机——也就是智真长老给他的偈语中的潮信。

为什么鲁智深要等到潮信才能开悟呢?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六祖坛经》

什么意思呢?

慧能说,净土之于我们的距离,其实是相对的,只要你的心净,净土离你就很近。要是你的心不净,不管你怎么念佛也到达不了净土。

鲁智深虽然有慧根,但他的心还不净(智真长老说他“命中驳杂”)。虽然鲁智深并不贪图功名利禄,但他心里还放不下兄弟,沉溺物欲(主要是酒),为了所谓的义气而去打打杀杀。

直到他生擒方腊后,见了太多的生死,才彻底的放下。

用鲁智深自己的话讲,“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这证明他的心已经彻底清净了。

所以,他才在听到潮信后写下这句偈语:“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金绳和玉锁,就是之前他留恋的那些尘世间的欲望和情感,听到了潮信,他才顿悟,见到了自己的真心和本性。

鲁智深的顿悟,是一种经过历练后的自觉自悟,是一把斩断尘世间的烦恼和邪见的智刃。从佛法上来讲,他是用一念之慧锋,断尘俗之迷网,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正如慧能所说,“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徹,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为什么解脱后,鲁智深就得死亡——圆寂呢?

其实,按禅宗所讲,识自本心就已经解脱了。施耐庵安排鲁智深圆寂,达文估计是想让他解脱的更彻底一些吧,毕竟佛教的圆寂是涅槃的意思,是以消灭肉体的方式得到解脱,脱离肉体,超脱六道轮回,这是最好的归宿。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双子座最可怕的一面是怎样的

双子座最可怕的一面是:活的太真实,看透而不说透,拥抱所有真诚善良,拒绝所有伪善虚荣。

开车八百里参加朋友婚礼,随礼两百,一天没人搭理我,怎么办

朋友给我买了机票,邀请我去参加他的婚礼。我随了200份子钱,结果朋友一整天没搭理我,最后敬酒的时候还特地绕过我,直怼我说,“你小子,以前帮了你不少,现在你有钱了,却抠到才给200,可真有意思”!但随后我道出原因,朋友对他说出的话懊悔不已,反过来道歉,还给我包了个10000块钱的大红包

上个月朋友举办婚礼,他老家是北京的,我在郑州,这一趟过去,耗费的时间可不短。但因着我们多年前的一个约定,我推掉了手头上的工作,在他的邀请下赴约了。

朋友怕我自己破费,特地提前给我定了机票,还订了间五星级酒店。他可是真够意思、够诚意了!

婚礼当天,我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后,按着朋友给的地址,搭车赶到了酒店。前去祝贺和吃酒席的人特别多,眼看朋友和新娘子忙得不可开交,都招呼不过来,我没有去凑热闹,只是发了个信息跟朋友说,“我到了,你先忙,我自己找个地方先坐着就行”。

之后,我拿了随礼的200块份子钱去到登记礼簿的大爷处。大爷打开红包后,瞥了我一眼,我循着他的眼神看到了登记纸上,人家随礼都不低于2000块钱。我明白大爷的意思,但我没当回事,记下名字后就进去入席了。

坐了好一会儿,才收到朋友回复的消息说,“哥们,实在不好意思,今天亲朋好友有点多,照顾不周,你见谅啊!晚些时候我再过去找你,咱们要痛快喝几杯”。

随后,众人基本到齐,整个大厅二、三十桌,都坐满了,婚礼如期按流程举行。接下来,就是新郎新娘轮流向各桌人敬酒了。新娘子不会喝酒,就以茶代酒。

朋友来到我们这桌的时候,同样是举杯向我们每个人敬酒,可到了我这里,却故意跳过了。直到我们这桌人全部敬完后,他才走到我旁边,按住我的肩膀说,

“你小子,怕是有了钱,早忘了当初咱俩一块创业的情义了。后来咱们各自成立了公司,你资金周转出了状况,还是我拿了几十万给你周转。现在我结婚邀请你来参加,给你定了来回机票,都1000多块钱,而你也不是没钱,随礼就200,真够好意思的”。

朋友说完,又拍了几下我的肩膀,大概意思可能是看清我这个人了,在他看来,我估计是抠门、小气!被他这样一讲,跟我同桌的人都议论纷纷的看着我,气氛顿时尴尬不已。

其实,我还带了个礼盒,是给朋友的贺礼。可被他这样一说,我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不过是他大喜的日子,有些事,以后再说也无妨。我随后把礼物交给了他媳妇,然后就提前离开了酒席。

离开酒店后,我把手机调成了静音,然后一个人四处晃悠,逛到了傍晚五点多钟,肚子有点饿了,这才回过神!拿出手机一看,有30多个未接电话,都是朋友打来的。

我给他回了电话,接通后他着急的问我说,“哥们,你在哪儿呢?我酒席上那话是说重了,抱歉啊”!

我其实也并没有因为他酒席上那番话生气,只是想自己一个人提前出来,散散心而已。我就跟他说没事,自己随便逛逛,晚些时候回住宿的酒店,因为他提前给我定的机票是隔天的,还得留宿一晚。

朋友接着说,“你拿了份贺礼给我老婆,然后就走了,要不是她跟我讲你提前离席了,我都不知道。然后我打开你拿的礼盒,里面塞了满满当当5800块钱,这是怎么回事”?

听了他的话,我笑了笑说,“记得当年我们一块创业,最艰难的时候,一顿只能一个白馒头掰开两半。现在我们各自有了公司,生意也做大了,钱挣得多,但情义依旧是不变的。当初你给我的帮助,我也没忘。那个时候咱们不是有过约定吗?以后咋俩结婚,对方不管多忙,都一定要参加,随礼就200,心意到了就好。所以咱们可说好了,我那5800是贺礼,不是钱,等我结婚的时候,你记得回礼200就够了,多一分我都不要”。

他听完立马说,“唉,我怎么就把这约定忘了,还说出那样的话,错怪了你。不行,你赶紧把定位发我,我要过去找你”。

但我知道他中午宴席上喝了不少酒,这会酒气肯定还没消,怎么能开车呢?我就跟他说不用了,我自己搭车回去就行。

可他说不行,听着他在电话里头喊着他媳妇,非让她开车载他来找我。我拗不过他,只好发了定位过去。等了半个小时左右,他们才驱车赶到。

一见面,朋友搂住我的肩膀,觉得冤枉了我,愧疚得不行!“我打了你小子一下午电话,你都没接,我还以为你跟我生气,自己买了机票回郑州了呢?急死我了,都怪我,急性子,没问清楚就说了你一顿,实在是对不起”。

看他愧疚的模样,我只觉得好笑,“咱们是同甘共苦过的兄弟,我至于因为这样跟你生气吗?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要开开心心的,祝你幸福”。

误会解开后,我们俩当晚聊到了半夜,差点把新娘子给冷落了。眼看到了一点多,我才催着他赶紧回家。

隔天早上我十点多返程,朋友八点多就到了我留宿的酒店,说必须亲自送我去机场。中途他说我背包的链子开了,要帮我拉上。当时我就觉得奇怪,因为出发前我都做过检查的,但我也没多想。

一直到回了郑州,到家后我发信息跟朋友说了一声,他也没跟我说什么。等我晚些时候整理行李的时候,才发现背包里有个挺厚的红包,打开数了一下,竟然是10000块钱。

想起哥们在机场说给我拉背包拉链,我百分百肯定,这红包是他放进去的,可这是什么意思?我赶紧语音给他,他这才说,

“哥们,虽然你不跟我计较和生气,但我始终是过意不去。你记着我们当初的约定,来参加了我的婚礼,我很高兴,你的心意我也领了。那10000万块,没其它意思,就当作是这次的事情,我真心实意跟你道歉,你就收着。你也老大不小,该成家了。到时你结婚,我也随礼200,你可不能区别对待我哦”!

从个人的经历,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题主是开车八百里去参加朋友的婚礼,我是坐飞机去的。但同样是随礼两百,然后被冷落了一整天,我更是因为份子钱少了,在酒席上被朋友直接怼了一番,尴尬不已!

但我随礼200,是和朋友早些年有过的约定,只是朋友一时忘了,才误会了我。面对这种情况,我是选择了提前离席,但我不是真的因此呕气了,只是想缓和一下,不愿在朋友大喜的日子,跟他闹出任何不愉快。

而这是我的个人情况,不知道题主是什么原因随礼200。但我觉得,不管因为什么,其实份子钱不过就是一份心意而已,多少无所谓,真正的朋友,是不会因为这点钱而跟自己闹掰的。

所以,如果碰上自己随礼少,主人家就不搭理你这种情况,不是存在其它误会的话,那摆明就是没拿你当朋友。也可见他邀请你参加婚礼,不过是想从你这里索取一笔钱而已,没什么情分可言的。这样的酒席就没必要继续待下去,直接走人就好了。

最后,不知道大家去参加朋友的婚礼,都随了多少份子钱呢?对于随礼这事,又怎么看?欢迎下方留言互动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立删!)

有人说现在获奖的诗歌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对此你怎么看

诗有韵味不只是押韵,最好大多能体会其味。旧体的醇香与新体即散文诗的谜香都为人所享,还有打油打得好的杂香,也为人所爱。诗能沐人情感,人间之情,大自然之爱,使人双脚踏地探索,也使心思狂想飞天,当然是理解万岁,诗能言志,但不止言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