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演的是武松活捉的方腊,怎么书上说是鲁智深抓的?《水浒传》中除了武松,还有谁能擒住方腊_水浒传_方腊_鲁智深

本文目录

  • 在《水浒传》中演的是武松活捉的方腊,怎么书上说是鲁智深抓的
  • 《水浒传》中除了武松,还有谁能擒住方腊
  • 方腊明明是鲁智深生擒的,但为何有的人却相信是武松活捉的
  • 《水浒传》为什么会出现擒方腊有二个版本即使删除王庆,田虎两段,后面擒方腊应一致不是吗

在《水浒传》中演的是武松活捉的方腊,怎么书上说是鲁智深抓的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在前,影视剧《水浒传》在后。影视剧《水浒传》是在《水浒传》原著的基础上改编的。将原著上鲁智深活捉方腊,改成武松单臂擒方腊,这是严重的篡改原著行为。好在施耐庵早已去世近六百年,编导们不管如何改编,也没人追究他们的肆意篡改版权行为,改就改吧,就是不知如此篡改,编导们究竟出于什么心态,想要突出表达什么,想突出武松?难道不怕鲁智深冲开棺材板,要来找编导们寻仇?鲁智深三拳能打死镇关西,编导们能受得上他几拳?

在梁山众好汉接受朝廷招安后,便开始替朝廷南征北战,四处平乱。宋江等破辽班师,路过五台山,众人将人马扎在山下,着便服上山拜见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鲁智深让师父指示一下自己以后的前途,智真长老就给了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等鲁智深随梁山众军南征方腊,智真长老给他的偈语方一一应验:“逢夏而擒”,是指鲁智深在乌龙岭追杀敌将夏侯成,夏侯成便往山林中逃去。鲁智深紧追不舍,一直赶入深山,最终追上夏侯成,并将他杀死。但鲁智深也因此迷路,在深山中幸得一老和尚指点,在返回的路上,正碰到战败逃命的方腊,到山凹一茅庵中寻食。鲁智深躲在一颗大松树后,看看方腊来近,猛地跳出来,一禅杖就将方腊打翻在地,取条绳绑了方腊,押着回到了宋江营寨。方腊叛乱被平,宋江班师,于八月十五日在杭州六和寺驻军。鲁智深和武松一起在一僧房歇息,看到景色秀丽,月白风清,水天共碧,很是欢喜。睡到半夜,直听得战雷动,以为贼人来袭,就跳起来,拿了禅杖,大喝着抢出来。六和寺众僧吃了一惊,忙问何事?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声声,待要杀出去。”众僧听了都笑将起来,说:“师父听错了,那不是战鼓,乃是钱塘江潮信在响。”鲁智深问明缘故,犹如醍醐灌顶,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赠我四句偈语,到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擒杀了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了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洒家今已必当圆寂。”于是沐浴更衣,焚香一炉,盘腿端坐禅床而寂。武松的断臂是被方腊手下灵应天师包道乙用玄天混元剑砍断的,现在已成独臂残人,不愿再随宋江入京,就留住六和寺出家,后至八十寿终。林冲风瘫,也不能随军入京,就在六和寺住下,由武松看视,不到半年而亡。

以上正是《水浒传》原著所述,也许是鲁智深擒方腊很不激烈吧,编导就想增强生擒方腊的激烈打斗效果,以便更吸引人,就探究该如何更改一下,正好《宋史演义》的作者蔡东藩先生在《宋史演义》中,写北宋镇压方腊起义时,写到了“武松独臂擒方七佛”的故事,其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方腊手下大将方七佛守城,被宋军攻破。方七佛眼看城池难保,就开南门而逃。武松见七佛窜出,飞步追赶,也不及招乎同党,只是大胆驰行。七佛随骑尚有数十人,回顾背后有人追来,欺他孑身孤影,便回马与战。武松虽然力大,究竟双手不敌四拳,斗了片刻,左臂忽被砍断,险些晕倒地上。七佛跳下马,招乎从贼,来取武松性命,忽劈面一阵阴风,吹得头晕目眩,竟致倒地。可巧张横等也已赶到,你刀我斧,杀死七佛从骑。武松见有帮手,精神陡振,即将七佛擒住,张横忙替他反缚,牵押而归。《宋史演义》基本上是按正史记实写的,结合杂史和民间传说,根据可信性,略有增减,但擒方腊还是依正史所记,为韩世忠所擒。但民间却有《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戏曲,大致情节是:武松断臂后被方腊追杀,鲁智深生擒方腊后归隐山林,将功劳让与武松。武松带回方腊,李逵争功,质问说:“想你一只手怎么擒得方腊来?”武松无言以对,戏剧也只以武松“哎呀”一声结尾。后来田连元老先生在说平书《水浒传》“武松独臂擒方腊”一节,可能是在尊重施耐庵《水浒传》的基础上,结合《宋史演义》和民间戏剧,进行了改编。其大致情节是:武松在追击方腊的过程中,遇到了鲁智深,在鲁智深的帮助下,单臂的武松和方腊一起滚落山坡并将方腊捉住。这样安排既不失智真长老给鲁智深“遇腊而执”偈语,也照顾了民间戏剧传说。这让近年来拍《水浒传》电影电视剧的编导们顿时脑洞大开,于是无论是在邵氏电影《荡寇志》、央视版《水浒传》,还是在新版《水浒传》、长影版《武松》等,大多都加入了“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情节,本来应属鲁智深的功劳,却让给了武松。

因此,“武松独臂擒方腊”并非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原著,但由于受民间戏剧和各版本影视剧的影响,让不少没有熟读《水浒传》原著的人误认为方腊是被武松所擒。诚然,武松独臂擒方腊,确实增强了影视剧的故事情节,把武松英雄无畏的形象突出得淋漓尽致,但却抹杀了鲁智深的功劳,智真长老送给鲁智深的偈语也只能删掉。也许影视剧都在极力避免《水浒传》原著的有关迷信色彩,但有些改编却让不少人物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入云龙公孙胜,在原著中那确实可是个能呼风唤雨、飞砂走石的人物,但经过影视剧的随意删改,却竟成了一个只会搞障眼法的江湖术士,可有可无,能力形象大减;而且有关公孙胜施法斗法的生动情节,拍到影视剧里,让观者观看后,回思起来,竟成了画蛇添足的笑话。我国四大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让人久久回味,历久弥新,正在于它们有众多吸睛的故事情节,让人们在欣赏玩味之余,更能体会出人生百味。因此,奉劝那些编导们,在将四大名著搬上影视时,没有特别得体成熟的改编,尽量还是充分尊重原著为好。

《水浒传》中除了武松,还有谁能擒住方腊

方腊何许人也?施耐庵版鲁智深擒住了方腊 新旧两版电视剧水浒传都是武松独臂擒方腊。在原著小说《水浒传》中,方腊并不是被武松所擒拿,而是“花和尚”鲁智深捉住的。这个情节出现在《水浒传》的一百一十九回,方腊想要逃跑,被鲁智深发现,一杖打倒后就被绑了。不过“武松单臂擒方腊”也并非电视剧的胡编乱造,因为在一些民间传说和戏曲文艺当中,确实也存在这么一种说法的。毕竟武松深受大众喜爱,老虎都打得死,人们也更愿意相信方腊也是被武松擒住的。

方腊明明是鲁智深生擒的,但为何有的人却相信是武松活捉的

我是嘉道文流,我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水浒传》原著中确实是鲁智深擒的方腊,书中原文如下:

但是民间很多人却相信是武松捉的方腊,这是为什么呢?

影视剧的影响

要知道影视剧的影响远远超过原著小说,我敢说知道《水浒传》的人中,看电视剧的人数肯定比看小说的要多。

任何一部影视剧在改编的时候,为了情节发展、人物塑造,都会多多少少对原著进行一些变动,电视剧《水浒传》也不例外。电视剧中,最后是“武松单臂擒方腊”,讲武松的手臂被方腊砍断一只,然后他奋起神威,力擒方腊,武松的英雄形象顿时立了起来!

许多《水浒传》的影视剧结尾,都采用“武松单臂擒方腊”。比如邵氏电影《荡寇志》;央视版《水浒传》;新版《水浒传》;长影版《水浒传》。特别是98年央视版本的电视剧《水浒传》,实在是太经典、太深入人心了,所以观众相信它的结局:武松单臂擒方腊。

说书、戏曲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

早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民间便有了关于武松的故事。民间通过说书、戏曲等方式,让武松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最终经过施耐庵的加工,被写进了《水浒传》中。

在民间,向来都有“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故事,比如田连元先生的评书,讲的就是武松抓住了方腊;再比如陶君起先生整理的《京剧剧目初探》中,也有“武松单臂擒方腊”一节。

民间的这些艺术形式,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大家没事听听评书、看看戏曲,自然会受到这些艺术形式的影响。

(上图为李万春《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戏票)

“武松”这一人物形象,深受大家喜爱

如果要在《水浒传》中挑选“最受喜爱的人物”,武松绝对榜上有名。施耐庵也很偏爱武松,仅武松自己的个人故事在书里就有十个章回。因此这个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深受大家的喜爱。

如此受人喜爱的一个人物,就算给他再多加点戏份,也没人会反对。而且最终的大Boss方腊,人们也希望能由武松这样的大英雄去抓住他。所以“武松单臂擒方腊”顺理成章,令人相信。


嘉道文流,一个文史知识的原创作者,欢迎关注,欢迎点赞!

《水浒传》为什么会出现擒方腊有二个版本即使删除王庆,田虎两段,后面擒方腊应一致不是吗

《水浒传》擒方腊只有一个版本,都是鲁智深在深山老林中,得到世外高人的指点,以逸待劳,擒获了方腊。即使删掉了王庆、田虎的情节,擒方腊的人还是鲁智深。至于说武松独臂擒方腊,则是清代以来的评书和传说。

98版央视《水浒传》依据评书做改编,把鲁智深的功劳给夺了过去,加之电视比小说更具影响力,所以,武松独臂擒方腊的壮举便流传得更广泛了。

但是,无论小说、评书还是电视剧,谁擒的方腊都有道理,鲁智深亦可、武松也行,不存在版权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浅说《水浒传》的版本问题

题主提到的删田虎、王庆两段,涉及到《水浒传》续书的版本问题,而版本问题又绝不是删掉这两段故事那么简单。在四大名著中,《水浒传》的版本最为复杂。

《水浒传》流传至今,大致可分为“繁本”、“简本”两种。简而言之,繁本就是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通行本。简本并非洁本,而是经过增删和改写的一个本子,故事大致与繁本一样,但也有不同之处。这两种版本体系几乎没有先后之分,可以说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参照增删。所以,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水浒传》只要出版社不同,就有可能在细节上有差别。

繁本中,大致又分为两个系列。第一是明代万历年间刊印的容与堂本。这个本子在197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采用的是百回本,这个本子就没有田虎、王庆的事情。据说,这版容与堂本的母本是1966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的。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质疑。民国时期唐圭璋先生编纂《全宋词》,便没有收录宋江在“菊花之会”上写的《满江红·喜遇重阳》,也没有收录宋江在佂辽凯旋途中写的《减字解连环·楚天空阔》。所以,民国时期就应当有比较接近母本的容与堂本《水浒传》,1975年版《水浒传》疑似被再次增删。

还有一个系列,就是金圣叹删节的贯华堂本。这个本子删掉了后面的章回,金老先生自己写了一段“忠义堂好汉惊恶梦”,作为全书的结束。

现在的通行本基本上采用的是这两个繁本系列,但也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版本出现,就是以贯华堂本为前七十回,以续书《征四寇》为后五十回,搞成了驴唇对马嘴。

通行本《水浒传》的续书为何采用《征四寇》

容与堂本《水浒传》是征两寇,也就是佂辽和剿方腊。现在的通行本120回本,依据清代版本,则把王庆、田虎的故事收录进来,完整的照搬了《征四寇》。

实际上,自从金圣叹删掉后面的故事后,《水浒传》被一个伪母本“石渠阁贯华堂本”所误导,续书任由书商删节取舍。对照简本,有的版本有王庆、田虎的故事,没有佂辽和剿方腊,有的干脆把佂辽放在最后,先打方腊,再打辽国。

那么,现在的通行本为何很执着的采用《征四寇》的故事呢?原因有两点:其一是保持所谓的《水浒传》的完整性,现存的明代嘉靖年间刊印的祖本只剩下五回残本,金圣叹的贯华堂本戛然而止,不能满足阅读。在无法考证祖本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与原著比较贯通的《征四寇》来续貂。

其二是按照“投降派宋江”的主旨,完整的呈现梁山最终被招安,然后“打别的强盗去了”这个主题。

所以,《征四寇》的几个故事虽然写得比原著粗糙,创作水平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但却也被叫做《水浒传》。

《征四寇》无论怎么编排,擒方腊的都是鲁智深,而不是武松。因为这几个续书自出笼以来,基本上没有被做过大手术,只是在局部进行了改写或者增删。

到底有没有鲁智深擒方腊的故事

上面讲到有一种版本把佂辽故事放到最后,打完方腊再去打辽国。我觉得,这个版本做得比较符合历史。

北宋征伐辽国是因为与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也就是历史的联金灭辽,这是宋徽宗宣和二年时的事情。宣和三年四月,童贯统兵灭了方腊。此时,金国约北宋联手伐辽。在金国的攻打下,辽国天祚皇帝兵败逃往北方。童贯因为攻打方腊获得大胜,志得意满,便于宣和七年起兵攻打辽国燕京。不过,这一回童贯大败。

为冒功请赏,童贯请金国帮助攻下燕京,并以重金收购了一座空城。这一年,辽国彻底覆灭。

所以,如果现在看到的是施耐庵的原著,那么,征方腊一定会在攻辽之前。也有可能没有征方腊的故事。因为,方腊是在宣和三年四月被剿灭的,而梁山泊则是在宣和三年二月被张叔夜收降。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是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并不是凭空虚构的,《水浒传》其实是一部非原创的再创作文学作品。

那么,这就有一个疑问了。鲁智深到底有没有擒方腊,都是一个疑问。即便是原著故事中有征方腊,方腊到底是被谁擒获的,也是个难以讨论的谜团。

所以,我认为,既然都不是《水浒传》的故事,鲁智深擒方腊、武松擒方腊都没有问题,都可以是一种读法。反正大家都是续书,只不过《征四寇》被印在了现在通行本上而已。

电视剧为何要改成武松独臂擒方腊

既然最权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都将《征四寇》(实则征两寇)作为续书,印在了《水浒传》的后面,那么,电视剧为什么要改成武松独臂擒方腊呢?简单回顾一下鲁智深擒方腊的细节,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容与堂本第一百一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中,便是鲁智深擒方腊的故事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鲁智深因为武松被包道乙伤了左臂,与之并肩作战的鲁智深发了狠劲,狂追方腊部将夏侯成而误入深山老林。

鲁智深误打误撞,来到了一个山凹中。这里,有一个小草菴,草菴中有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见鲁智深到来,就对他说:“柴米蔬菜都有,只在此间等候,但见个长大汉从林深处来,你便捉住。”老和尚交代完,便飘然不知所踪。

鲁智深依照老和尚的嘱咐,果然将方腊擒获。宋江一见方腊被鲁智深擒来,问明情况后,感叹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

就是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还有一些版本都要进行删改,没了老和尚,反正方腊跑到草菴前准备找吃的,迎面遇到一个胖大和尚,一禅杖打翻绑了,就算擒获方腊了。也没有宋江的这句感叹。为什么呢?我不说,大家心里都有数。电视剧不便呈现这样的故事,改成武松独臂擒方腊,也就可以接受了。

《水浒传》命运真的很凄惨,无论拿出那一段故事,都是出于各种理由被删了、被改了,甚至被腰斩了。鲁智深擒方腊也一样,涉及“敏感”话题而被改成武松独臂擒方腊,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