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明朝时沐英是什么人物
- 沐英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 明代沐英之死简介
- 沐英的介绍
- 沐英的人物生平
- 身强力壮的大将沐英,为何年仅四十八岁就早早去世了
- 沐英是什么人物
- 朱棣为什么没杀沐英呢
- 沐英是朱标忠实铁杆,为何朱棣造反时,30万沐家军不帮他呢
- 沐英是朱标忠实铁杆,为何朱棣造反时,沐家军却不帮他
明朝时沐英是什么人物
沐英(1345~1392)
字文英,定远(今属安徽)人。
少孤,明太祖朱元璋收为养子。
十八岁任大都督府佥事。
年少聪明机敏,剖断如流。
皇后常常称赞他的才能,皇帝也很器重他。
洪武十年(1377),跟从邓愈军征讨吐蕃、川、藏,耀兵昆仑。
因战功颇多,晋封西平侯。
出塞远征,俘获甚多。
洪武十四年(1381),跟从随傅友德进取云南,留镇滇中。多次平定蛮乱,使明廷复无南忧。在滇,百务具举,简选守令,课民农桑,兴修屯田,疏通扩宽滇池,畅通盐井之利,订定贡税,均摊力役,百姓因此得以安定生产。沐氏自此,世世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卒,追封黔宁王,谥昭靖。
沐英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沐英(1345年—1392年),字文英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
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南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明代沐英之死简介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5月,沐英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当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时,朱元璋亲往迎接,并派遣宫中官员,负责安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
扩展资料
沐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他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
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南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为政举措
1、军事
沐英在洪武十四年至洪武二十五年(1381年至1392年)间,一直致力于云南的平定与治理。其间主要的平乱活动有安抚威服曲靖、广南两府之乱,平定浪穹等地变乱,平定土著首领思伦发的叛乱,讨伐平定东川土酋之乱,平定贵州普安、云南临安之变,出兵征讨建昌等地叛乱等,其中以平定土著首领思伦发叛乱之役尤为激烈。这些平乱活动奠定了云南边疆统一、稳定的大局。
2、经济
沐英平时不苟言笑,但礼贤下士,对兵卒爱惜有加,从不滥杀无辜。在治理云南期间,他大力发展屯田,解决粮食问题。他把屯田增减情况作为考察官吏政绩的主要依据,使屯田总数超过一百万亩。沐英还修水利,杜绝水患;注重商业发展,召集商人进入云南;开发盐井,增加财源,修理道路,保护粮运,使人民安居乐业。
3、文化
沐英镇守云南期间,在各地重修及兴建了一批儒学学宫,增设府州县学十几所,选择民间优秀人才及土官子弟读书。并亲颁学制、学规,礼聘人才任教。同时自己也积极参与其中,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促进了云南文教事业的发展。
沐英的介绍
沐英(1344年-1392年),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朱元璋养子。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从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十八岁的沐英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1376年(明洪武九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9月,沐英因义母马皇后(朱元璋的孝慈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5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直至明朝末年。1(概述内图片来源2)
沐英的人物生平
沐英于1344年(元朝至正四年),出生在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定远县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逝,随母度日,家境贫寒。
1351年(至正十一年)农历五月,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于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沐英跟随母亲躲避兵乱,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逃难的路上。
1352年(至正十二年),八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发现并收留,朱元璋夫妇当时膝下无子,就认小沐英为义子,沐英改姓朱,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朱元璋夫妇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沐英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童年。 1356年(至正十六年),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沐英随军出征,侍奉朱元璋,不辞辛劳。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沐英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先是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参与镇守镇江;后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上饶)。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水军和陆军取福建,沐英领兵自西进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又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又奉命移师镇守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皆属福建)。 1370年(洪武三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参与大都督府事务;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积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深得朱元璋器重。
1376年(洪武九年),沐英被朱元璋给予全权派往关陕,体察民情,布施皇上恩惠。又命他练兵准备征战。同年十一月,沐英跟随邓愈出征吐蕃。1377年(洪武十年)农历四月,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一直打到昆仑山。得胜而回,没有久留。回师途中邓愈去世,沐英率领军队返回,因军功获封西平侯的爵位。
1378年(洪武十一年)农历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西。开始的时候在土门峡取得胜利,再进攻到洮州,俘虏十八族头领。
1380年(洪武十三年),沐英又奉命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一支残留元朝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过黄河,翻越贺兰山,经过流沙,用了七天到达距敌营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从后面偷袭敌人,两路左右夹击,沐英亲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虏敌将脱火赤及其全部。
1381年(洪武十四年),沐英领兵出古北口,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沐英独当一面,再次胜利而归。 1381年(洪武十四年)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
的元朝残部。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先进逼曲靖。元朝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军队前去抵御。沐英等人率领士兵冒着雾前进,迅速到达曲靖。
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朝军队在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对自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几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朝军队趁机渡江。
沐英让勇猛会游泳的士兵在前面,登岸后与达里麻的军队展开大战。达里麻大败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都放还故乡,明朝军队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昆明不攻自破。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后面有点苍山,前面有洱海,号称天险。
1382年(洪武十五年)闰二月,沐英和蓝玉领兵西攻大理。大理段氏聚众守在下关(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沐英、蓝玉派遣王弼进攻上关,沐英、蓝玉亲自率兵进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另派一队人马攀援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作为策应。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将士在他的后面跟随。段氏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
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
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镇压一些复叛地区。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沐英闻讯悲伤过度而咳血。
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朝大军已经班师回朝,纠集了二十万叛军攻打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冯国用的儿子),昆明城中缺粮,多数士兵生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昆明,和冯诚合力,打败叛军,守住昆明,稳定了局势。 沐英平定云南以后,留下来镇守西南。
1386年(洪武十九年)农历九月,沐英上疏朱元璋,请求让军队屯田开耕。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沐英命
令军队边防守边种田,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引外省百姓来云南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沐英治理云南期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大滇池,兴修水利;招引商人来云南,运进米谷、布匹和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
沐英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沐英增设府学、州学、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每个月赐给饮食,每年赐给衣服。他本人也经常读书,手不释卷,工作闲暇之余就找儒生讲说经史。 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冬季,沐英去京师朝见朱元璋,朱元璋在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赐宴沐英,给予厚重的赏赐。朱元璋高兴地说:“自从沐英镇守在西南,朕就高枕无忧了。”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农历六月,沐英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当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时,朱元璋亲往迎接,并派遣宫中官员,负责安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
身强力壮的大将沐英,为何年仅四十八岁就早早去世了
沐英是随着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的开国功臣,是彪悍的武将,能活到48岁,因病去世,得以善终,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朱元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心狠手辣的皇帝,弑杀功臣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可以说开国功臣几乎都被诛杀殆尽。沐英算是相当成功的,始终能得到朱元璋的重用,镇守西南重地,且能得以善终的极少数武将之一。
沐英的出身可以说惨到不能再惨,他是个婴儿,生死一线时朱元璋收养,成为其义子。十二岁便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所向披靡,屡立战功,为朱元璋夺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当朱元璋登基称帝时,沐英作为皇帝的干儿子,至少应给给封个王当当,但现实很残酷,沐英被朱元璋发配到老少边穷的云南去戍边,跟西南地区各族蛮夷作战,沐英没有一句怨言,始终保卫着大明江山的西南疆土。
沐英在西南鞠躬尽瘁,多次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朱元璋都说有沐英在西南,他可以高枕无忧。沐英时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他虽然人在西南,但是非常感谢朱元璋和马皇后对他的救命和提携之恩,一旦打了胜仗,收获了一些战利品或者一些土特产,就会挑选一些上乘的礼品送给朱元璋,以报答朱元璋的恩德。
沐英虽为一武将,战场上杀人不眨眼,但是他对朱元璋和马皇后是有真感情的,当得知马后后因病去世的消息之后,本来浑身是伤的沐英就开始咳血不止,身体每况愈下。之后,自己兄弟太子朱标的死进一步加重了沐英的病情,它自此一病不起,几个月之后他也去世了。沐英去世时只有48岁。朱元璋得到沐英去世的消息之后,把沐英的遗体运回金陵安葬,并且封沐英为黔宁王,特许他的后人永世镇守云南。
沐英是什么人物
沐英(1345—1392),安徽凤阳人,汉族,明初重要将领。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
沐英率所部于洪武十五年进入昆明后,派东川侯曹震、宣德侯金朝兴分道进取临安路。通海是明军进取临安必经之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进入通海。 当时,明军已按驻军编制总额的一定比例装备火铳,火铳是一种金属管状火器,类似于后来的青铜火炮。据《明会典》卷 192 记载,明廷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规定,在每个百户所中,火铳手 10 名、刀牌手 20 名、弓箭手 30 名、枪手 40 名,其中火铳手占十分一。军队装备这样多的火铳,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通海县令张恩铭识时务,率士民出迎明军,使通海人民免除了一场炮火之灾。
明军进入通海后在通海设御屯田,隶属临安卫。其屯田范围:西逾河西,东抵宁州(今华宁),南连建水。屯驻军2228名(其中马步旗军387名,七分屯军1841名,舍丁(眷属)1325名,军役(预备役)1500名,合计5053名,按明制规定:驻军“军户”是“永充”的,并强制士卒随带家属,共同屯垦,不得改变,不得返回,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实行七分屯垦,三分戍守操练,即七人所种之粮除自己食用外还需供养三人之口粮。
传说,沐英在通海期间,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他差点被元朝的残余分子所杀。那一天,一个刺客偷偷蹿进沐英的寝房,抡起钢刀,就要行凶。可巧,被沐英发觉了。
朱棣为什么没杀沐英呢
朱棣是一位成功的造反者,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王爷造反成功的人。得到姚广孝帮助的朱棣当上了皇帝,他的内心是激动而又后怕的,因为他成功了所以激动,但是当他回想到自己这一路是怎么走来的就有点后怕,几次差点全军覆没,这还的得益于朱棣没有遇到真正的对手,加上朱棣也能征善战,跟随着名将常遇春等人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朱棣能够造反成功,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占据了。
朱棣是燕王,镇守北平,其实有一个王爷比朱棣还要厉害,而且如果他还活着的话,朱棣不敢造反。
这个人叫做沐英。沐英原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沐是朱元璋亲自赐给他的姓氏。沐英是一位可怜的孩子,在他幼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乱世之中多了一对孤儿寡母,不久沐英的母亲也去世了,那一年,沐英不到八岁,他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看到别人吃剩的东西就去讨要,一个要饭的小孩子有时候遭到的是冷眼相待,有时候碰到好心人还会给沐英一点干粮,就这样沐英生存了下来。
当八岁那年,沐英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如果没有这个人,他可能还在要饭,然后在长大一点当一个盗匪什么的。这个人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做朱元璋,朱元璋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并且还娶了一位妻子马氏,后来朱元璋称帝以后马氏被封为皇后,就是后人口中的马皇后。
朱元璋见到沐英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惊讶,因为沐英虽然常年乞讨生活,眼睛却非常的明亮有神,朱元璋第一眼就感觉自己面前的这个小孩子不平凡,于是他就问沐英可有家,沐英仰头看着自己面前的朱元璋,隐隐之间有一种亲切感,当听到朱元璋的问话之后低下了自己的小脑袋并且摇了摇头,他想起了他那去世的母亲,他的心中非常的伤心。
朱元璋当即决定把这个孩子收下,朱元璋收沐英为养子的时候,沐英是兴奋的,因为从此以后他有家了,有一位义父,还有一位待他如己出的义母,马皇后对于沐英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当时朱元璋和马皇后还没有子嗣,所以马皇后尽心尽力的教导沐英,教他读书写字,还让军中的将领来教导沐英学习怎么用兵打仗。
在马皇后的用心培养之下,沐英慢慢的长大了,成为了一名非常帅气的小伙子。当沐英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一些军功被朱元璋授予了帐前都尉,镇守镇江,从此开始独当一面。一个十八岁的人就已然能够让朱元璋如此放心,可见沐英的能力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沐英是当时朱元璋最器重的一位孩子,因为他不仅能够上马作战,还能够处理繁琐的事物,除此之外,不管事情是大还是小,他都能够妥善的处置而没有任何的遗漏,沐英的处事风格受到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一致好评,马皇后对沐英更加的好,毕竟沐英是她亲自培养出来的孩子,虽然是义子,但一样是她的孩子。
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之后,当时周边还有很多的外敌以及元朝的残余势力,朱元璋先是命令沐英跟随卫国公邓愈征伐吐蕃,接着让他独自带领兵马征伐西番,可能很多人都说朱元璋对待沐英不太好,天下都平定了还让他出去冒风险。其实恰恰相反,朱元璋的心中一直有一根刺,他想让沐英替他拔掉这根刺并且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前提是沐英要有这种能力。
能力不是天生自带的,而是靠后天的学习和自身的努力得到的,朱元璋就是在慢慢的培养沐英,为的就是让沐英将来能够镇守大明王朝的边境。沐英不负朱元璋的厚望,在跟随名将征伐的这段时间,不仅自身武艺越来越高强,兵法谋略也越来越娴熟。
沐英是朱标忠实铁杆,为何朱棣造反时,30万沐家军不帮他呢
因为朱棣造反之时,沐英已经去世,沐英与朱标的手足之情对沐家和朱允炆已经没有太大影响了。而且,朱允炆有自信自己可以处理跟四叔朱棣的权力之争,所以也就没有号召沐家的帮忙相助。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是最优秀最合适的接班人。但是朱标的英年早逝让朱元璋痛心不已,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挑选接班人。最后,他选择了朱标的嫡长子—年仅十五岁的朱允炆。但是朱棣就不同意了,在朱允炆登基之后,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造反,想把朱允炆从皇位上拉下来。
燕王朱棣身经百战,是个优秀将领,反观朱允炆,他是个缺乏经验的年轻之辈。虽然朱允炆背后有着一张王牌,那就是沐家的势力。沐家的首领沐英跟朱允炆的父王朱标有着深厚的手足情谊,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沐英从8岁起变成了孤儿,是朱元璋收留了他作为义子。沐英跟朱标从小交好,沐英更是把朱标当成少主。因为朱标是皇位顺理成章的接班人,而且他本身就具有明君的优良品质,使得沐英跟朱标的兄弟情义更加无可替代。
朱标去世后,不仅朱元璋悲痛拒绝,沐英更是一病不起,还因此而去世。沐英死后,沐家由他的长子沐春当家,而朱允炆也成功上位,但是沐家跟朱家的情谊并没有在这一代得到升华。对于沐家来说,无论谁当君主,对他们沐家的发展影响都不会太大。而且朱棣与朱允炆的战争,朱允炆也并没有吃亏,所以他没有请求沐家的支援。
所以,沐家没有帮助朱允炆是因为沐英的儿子对朱允炆也没有太大的情谊所在,而且加上如果沐英帮助了朱允炆,但朱允炆失败了,那沐家肯定会被牵连。所以沐家的这种做法其实更是在自保。
沐英是朱标忠实铁杆,为何朱棣造反时,沐家军却不帮他
其实并不是沐英不带着自己的沐家军去救朱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来不及,当时建文帝败亡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沐英就算是日夜兼程也赶不回去。其实这场战争在最开始的时候,胜利的天平是倒向建文帝这边的,但是最终谁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建文帝。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沐英的出身可以说是和朱元璋差不了多少,他们都是乞丐出身,而他们也都凭借凡俗之身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基业,早在朱元璋还没称帝的时候,沐英便已经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了,而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更是将沐英收为义子,册封为云南王,不仅如此,朱元璋更是让他统领了30万的大军,在当时可以说是比皇子的势力还要大。
而建文帝朱标则是沐英看着长大的,从朱标出生开始,沐英可以说是完全尽到了一个做哥哥的责任,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朱标的才能也慢慢显现出来了,最终成为了明朝的第二个帝王,而沐英和朱标虽说是君臣关系,但是谁都知道,如果朱标出什么事的话,沐英肯定会第一时间站出来的。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朱棣的野心也在慢慢的浮现出来,最终朱棣借着清君侧的旗号,发起了对建文帝的战争,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沐英和他手下的30万大军可以说是完全支持建文帝的,为什么朱棣还敢这么做呢?其实朱棣之所以敢造反,肯定是早就算好了一切的。
这场战争最开始的时候其实一直都是建文帝一方占据着上风,所有人都觉得朱棣的败亡只是迟早的事,就连沐英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建文帝便没有调集沐家军前来帮助自己,但是随也想不到,最终朱棣以雷霆之势打败了建文帝,这时候即便是沐家军想要前来支援也是来不及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