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有两条腿,一条腿是《易经》,另一条是《道德经》_老子_循环往复_道德经

“常”一直以来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常道”和“常德”两个方面。“常”有恒常的意思,又指平常普通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复”,意思是循环往复。所谓“天道循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说来,“常”又是道,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规律”,但又不同于规律。规律是恒定不变的,是宏观上说的,如牛顿定律就是个规律,是说明必然性的。在微观量子的运动,规律的描述就“测不准”,不仅没有恒定规律,就连是波还是粒子都分不清。

“无处不在”,就是说道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道既是恒定不易的,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周行而不殆”,还是“复”。《道德经》里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常名”;用野狐禅来说,就是“常非常,道非道”;都是在说道的变异。

然而,不管万事万物如何变化,道这个循环往复的特性又是不变的。由此可见,老子的“常道”与易经里讲的简易,变异,和不易的思想是一致的。易经里专门有一卦,就叫做“复”卦,就是用来说明循环的意义。别小看“复”,明白了“复”的意思,很多生活中的事,都可以“不占而知”。

学术界认为国学有两条腿,一条腿是〈易经〉,另一条是〈道德经〉。

展开全文

其实这两条腿共有一个大脑,那就是“道”。中国古人先贤就以这两条腿探索“道”,研究天地人三者关系。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二三。

言归正传,也就是说,道既要说明必然性,还要用来说明偶然性。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只知道“必然”,不知道“偶然”是不行的。这个问题在谈道的科学基础,〈易经〉以及浑沌理论时多次说过,不再多说。

老子特别强调“知常”,以至于在其惜字如金的《道德经》六千言里面,“知常曰明”重复出现。一次是第十六章,另一次是第五十五章里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前面讲“常道”,后面讲“常德”。纲举目张,其重点在于“道”,道明德自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老子究竟是怎么说的。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字面上白话一点讲,意思是:(摒思绝虑)使心灵虚空到极点,保持清静不变,(这时就可以看到),万物运动变化,我从此观察到其循环往复运动的规律。那万物无论如何变化,(最终)各自总是返回到自己的根本。返回到根本就叫做寂静,寂静接着复归于生命。这个天命的循环往复就叫常,知道了这个自然规律的常就是智慧。不知常而妄动者凶。知常的人能容,能容就能公正,公正就能保全,保全就是天道,天道就是自然之道,合乎自然之道才能长久,终身才不会遭到危险。

以前学过,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就是教人避险;而避险靠的不是知识,靠的是智慧。就拿开车做个比喻,如果说懂得驾驶技术和交通规则是知识的话,那么懂得开车时必须要注意力集中,知道随时观察道路交通,能判断出潜在的危险,这才叫智慧。

人类科技高速发展到今天,知识膨胀,却没有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智慧,面临环境污染癌症爱滋等疾病生化核武等等的巨大威胁,欲望无节制,就好比一个人自恃驾驶技术高,喝着高度酒,听着音乐,玩着手机,高速行驶在山路上,如再不清醒,后果可想而知。

老子这篇就是教人类通过弃思绝虑来清醒下来,从而得到真正的智慧。

老子说明“知常”的智慧,来自于致虚守静,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宁静致远。人类难以克服欲望来静下心来,有知识没智慧的情况非常普遍。老子深知这一点,所以他说要“为道日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规律“复”告诉我们,要我们“知常”。老子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到死再重生再重死,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都遵循“复”这个运动规律。知道循环往复,是自然之道,就不会迷惑,就如同山路开车不离道,就没有危险。所以说知常就是得道,就是有智慧。

“复”这个规律,好像非常普遍简单。谁都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循环的宏观规律,不会有农民把种子撒在夏天里,冬天地里面不长庄稼是自然之理,是“常”,无人不知。那么老子为什么如此强调“复”哪?他是希望把它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心难测”,人类到了自身微观的思想里,就很容易迷失。

比如民族兴衰本是“常”事。盛而逸,逸而骄,骄而奢,奢而衰,衰而穷,穷而变,变则富,后发优势,此乃循环往复之“常”理。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知道领先和落后,都是“复”的循环一部分。落后时“藏”来积攒潜力,”生“的时候才能旺盛。老子讲”知常”,就是告诉这个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的道理。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循环往复的。大如星球,小如原子,中间人类社会,莫不如此。天道循环,生长衰亡,此即是常。知“常”就是得“道”。这些话说的是老子的一个主要思想,如果觉得有些绕,可能是因为不习惯传统文化里面的用词习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