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要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当代科技工作者要勇担重任,脚踏实地,抢抓机遇,不断开拓创新。
从钱学森到袁隆平等一大批中国科研工作者,在不同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科学成就都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科技强国的新时代,国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技的发展创造科学环境。
科学家精神的不断发展为科技注入新活力,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学科学和讲科学的积极性,提升用科学的创造性,重视科学氛围养成。
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高校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学习科学家精神,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素质。
一、增强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
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等各个环节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展开全文
如果大学生不能自觉主动接受、吸收、内化科学家精神,则融入效果不尽人意。
因此,在此过程中,要提升大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的自觉意识,积极主动学习精神内容,强化价值认知,增强价值认同,形成自觉行为,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效果落到实处。
自我学习,强化价值认知
强化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认知,建立科学家精神价值认同的逻辑起点。要增强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认知。
首先要引导学生能够做到确切无误地领会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内容,同时,了解个体精神与集体精神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强化价值认知奠定理论基础。
所以,高校教师要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通过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育,不断加强大学生对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实质的认识,增强精神认知。
除此之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出发,培养大学生养成自觉阅读、自觉学习科学家精神知识的学习习惯,增强其领悟科学家精神价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科学家精神的内在价值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外化成行为习惯。
大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自觉认同科学家精神,才能有一定的自觉意识,能够主动学习科学家精神理论知识,积极践行科学行动,为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提条件。
积极体验,引导情感激发
强化科学家精神的情感认同,激发科学家精神价值认同的内生动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科学家精神产生肯定积极情绪,才能有效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深刻地把握科学家精神的意义,增强价值认同。
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做到发自内心地主动认同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积极意义,摆脱盲目认同,表层认同等不良现象,增强对科学家精神的自尊感和自豪感。
实践操练,形成自觉行为
价值认知与情感认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行为认同。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体会科学家精神的抽象价值。
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验证科学家精神的抽象价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科学家精神带来的积极情感,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形成坚定的价值取向,才会自觉践行爱国奉献等科学家精神理念。首先,习惯践行于日常生活。
除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及相关科学家精神专业课学习科学家精神内容外,大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媒体、图书媒介等方式,自觉学习相关内容,将自身课堂所学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从日常的一点一滴中领悟科学家精神的价值。
其次,习惯践行于学术科研。高校要不断加强校园科研文化建设,多途径开展线上线下科研讲座、研讨学术交流会、报告讲座,多措并举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引导大学生学习大师榜样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坚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保持浓厚的学术兴趣,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科研素质,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耕耘。
最后,习惯践行于社会实践。
高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走出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榜样主体教育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义务募捐活动等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科学家精神的思想实质,传承科学家精神,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二、完善高校科学家精神教育要素
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是多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过程。高校师资队伍、课程内容要素、教学方式方法等的各种因素,都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影响科学家精神的融入效果。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这就需要思政教师要积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符合国家、社会及个人发展的价值观念,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意识薄弱、教学实践积极性不高、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与育人进程。
因此,一方面,从意识层面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育人责任意识。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真学习科学家精神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优良的思想作风,发挥榜样作用,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大学生。
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要将马克思主义精神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过程,坚持开展针对性教育。
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敢于突破,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实现从主体到主导的积极转变。
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与思想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营造平等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不断探究教学模式,增强课程思政培训。
提高自身专业育人能力,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与科学家精神教育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推动高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科学家精神品质。
其次,加强高质量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其工作内容涵盖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各类范围。
因此,将科学精神标准纳入高校辅导员选拔和聘用过程,培养一批政治信仰坚定、业务水平精湛的优秀高校辅导员队伍,对组织和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情况,深入学生中间,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专业心理辅导。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等主题班会,提升大学生的学术科研意识与品质,让科学家精神在大学生心中不断生根发芽。
最后,加强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党务工作队伍是党建工作的推行者和实践者,另一方面,高校党务工作队伍作为教师,也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首先,要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爱党爱国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在开展日常集体组织生活、专题宣讲、主题党日等系列党群活动中,积极宣传先进人物事迹,传达榜样人物优秀品质,以榜样力量鼓舞人心,感染学生思想,影响学生行为。
通过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会以及评优选先等创先争优活动,规范和引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推动大学生在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了解党的百年历史当中,树立正确的革命历史观,自觉承担责任,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
其次,党团组织在党员入口的五道程序关中承担重要责任。各级党群组织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传递、解读、贯彻落实都离不开党团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党团组织的队伍建设影响党的思想工作理念对学生群体的传递效果。所以,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作风正派的工作队伍,在党务工作中融入科学家精神,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教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