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王厂长:学古琴对手指的伤害大吗?一定要知道的“蓄甲”知识_古琴_弹奏_琴音

初学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弹古琴是否要“蓄甲”?古时的习琴人有部分为大家闺秀,对于女性来说,她们以纤纤玉指为美,也常用“四寸玉簪”来比喻“蓄甲”。由此看来对于古人来说“蓄甲”不成问题。但对于现代人来说,有卫生习惯等原因,“蓄甲”对于现代习琴人来说也是一道坎。

那弹琴应该“蓄甲”吗?“蓄甲”有什么用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一一解答。

本文所说的“蓄甲”,并不是需要蓄很长的指甲,只需要能够弹奏出亮而不燥的琴音的长度即可。至于应该蓄多长的指甲,那就需要根据个人习惯而定。

古琴和古筝、琵琶等乐器不同,古筝、琵琶主要用右手弹拨无须蓄指,常用义甲代替来弹。那为什么古琴不用义甲来代替呢?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但弹奏古琴用蓄甲弹奏的琴音最佳。

展开全文

古人曾用义甲来替代过蓄甲,如《资暇录》记载:“今弹琴或削竹为甲,助食指之声者。亦因?公(李勉,唐代著名琴家)也,尝因代指,而旧甲方堕,新甲未完,风景廓澄,援琴思泛,假甲于竹,聊为权用。名德既崇,人争仿效。好事者且曰:‘司徒甲夫琴韵在乎?轻清指声在于自然,乃弃真用假,舍清从浊,人盖靡知其由也’。”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使用义甲弹奏无法完全发挥出古琴的琴韵,琴音也缺少古琴的味道和特色。

古法均要求“先肉后甲”,以出其自然之声。甲音谓之阳,肉音谓之阴,阴阳相和,始能称妙!才能弹出“不轻不重,中和之音也”,否则琴音便“浮而不实,晦而不明”。

虽说“先甲后肉”弹奏的古琴琴音最得琴韵,但也并不是都是这样,例如,管平湖先生,他只用纯肉指弹奏,但并不影响他的琴艺展现,弹奏出的琴曲也堪称一绝。对于古琴业余爱好者而言,蓄不蓄甲都不会影响学习古琴。

习琴有兼习他艺者,如二胡、古筝、琵琶等乐器,蓄甲并无大碍,唯习钢琴者多有不便,弹钢琴要求勤剪指甲,而古琴则要求蓄甲,故与此多有相悖,难以取舍。

然法无定法,理无常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蓄甲问题在爱好面前便显得微不足道。明白上述此理,取舍之间便自可从容。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购琴、学琴经验的分享,了解更多琴学知识等任何古琴的问题都可私信或留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