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弹古琴的女人不能碰(古琴的几大禁忌)_古琴_力度_抛物线

本文目录

  • 古琴的几大禁忌
  • 弹奏古琴有什么禁忌
  • 弹古琴难道也有禁忌吗
  • 为什么弹古琴的女人不能碰
  • 为什么弹古筝的女人不能碰
  • 古琴阴气重
  • 弹古琴适合什么女人

古琴的几大禁忌

六忌是指: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
七不弹是指:丧事上不弹,给人表演不弹,事多缠身不弹,不洗澡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到知音不弹。
八绝是指:清、奇、幽、雅、悲、壮、悠、长。
古琴的六忌、七不弹、八绝出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俞伯牙一日弹琴,忽遇一打柴人懂他的琴,问之而后打柴人回答的话。

扩展资料: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后来认识了钟子期。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弹奏古琴有什么禁忌

古琴的右手弹弦亦有手指之别与指背甲弹与指面肉弹之别。右手的弹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担的。一般说来,大指与中指力度较强,食指与名指较弱。这四指的弹弦又各分指背甲弹和指面肉弹两种。前者音色比较轻、薄、亮,后者音色比较重、厚、实。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对此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说:“以指甲肉别之,轻而清者,挑摘是也;轻而浊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擘是也;重而浊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轻则用打摘,欲重则用勾剔;内弦六七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擘托;中弦三四五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声,打摘擘托以取应声,各从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异。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与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与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两种。一般说来,名指按弦其音温厚稳实,大指则清脆明亮;肉按者温厚稳实,甲肉相半者则清脆明亮。
就右手的弹弦来说,其强弱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由于古琴有效弦长长,振幅阈广阔,故同样一种弹弦技法,可以弹出极轻柔飘忽的音,同时也可以弹出非常沉重刚烈的音,这全凭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而有效弦长比较短的乐器,例如琵琶、阮等,其可变化的幅度就小得多。实际上,古琴弹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着力度差别的。一般说来,大指的托、擘和中指的剔、勾尤见力度,而食指与名指则相对地要柔弱一些。四指中,用肉弹与用甲弹效果又有不同。肉弹所出的音线较粗,甲弹则较细;如果用力相等,那么较粗者体积大,单位压强小,故以强度胜;较细者体积小,压强大,故以力度胜。古琴演奏时可以根据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选择适当的弹弦技法,其选择的余地相当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会对力度造成影响。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异可以造成力度的变化。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则有大指与名、中指之区别:用大指则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名、中指则柔和温润,音线较为粗、松。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则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的区别:甲肉相半者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温润,音线较为粗、松。音线细而光滑者,其质感密,其力度强;音线粗、松者,其质感疏,其力度弱。何粗何细,何强何弱,演奏时也可以根据音乐表现的力度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按弦技法。
古琴发音的张力除了来自左右手的技法与使用的力量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左手运指的速度。一般来说,速度越快便越见力度,反之,则越是松弛。但是,更重要的还取决于速度的变化状态。左手在使用绰、注等技法时,其运指通常是非匀速的,即变速的,它们或者呈减速度状态,或者呈加速度状态。匀速运动所形成的轨迹是直线的,而减速运动和加速运动则是抛物线或反抛物线的。直线形不成张力,只有抛物线(包括反抛物线)才是富有张力的线条。不同的是,抛物线的轨迹是由紧张趋于松弛,而反抛物线的轨迹则是由松弛趋于紧张。趋于紧张者刚健有力度,趋于松弛者则平稳、舒展。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张力的音线。古琴在以绰、注方式出音时所形成的轨迹大部分正是抛物线或反抛物线的,因而极富张力。

弹古琴难道也有禁忌吗

与其说有禁忌,不如说弹琴有讲究,比如一:古琴基础指法不扎实,盲目仓促学习琴曲,这就不太好,弹琴易精不宜多,没有掌握妙指,又怎么会有妙音。二是弹琴在古代本是一件雅事,若练琴不专注音乐的训练,对节奏、旋律、呼吸等基本表现方法不掌握,依靠一点热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最后弹出来的琴曲与真正的音色肯定遥不可及。三是弹琴时要整洁有序忌邋遢,古人弹琴时需沐浴更衣,焚香净手,如今虽不用如此,但至少要对高雅的艺术心生敬畏,保持衣裳整洁,这也是对古琴和自身的一种尊重。

为什么弹古琴的女人不能碰

1、古琴的女生有强迫症,偏执于琴的音准、对徽和琴的摆放。

2、古琴女生很独立,安排好属于自己的练琴、学琴、雅集时间,背着琴仗“剑”走天涯。

3、古琴女生很忙,除了日常工作,可能就在学茶道、阅读书、练古琴路上。

为什么古琴如此受追捧:

1、古琴让女人的美更高级。

习琴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女人修养的方式,它会慢慢的影响女人的状态和生活方式,气质因此会越来越优雅,自然流露出来更多层次。

2、修身养性、气质不俗。

古琴音色和雅高贵、悠远沉静,承载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因而喜欢古琴的人,修为、悟性和智慧都会增长。

3、老少皆宜、传家之宝。

儿童学古琴会有超越同龄人的气质与内涵;成人学古琴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老年人学古琴可以使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为什么弹古筝的女人不能碰

毅力比较坚韧。
弹古筝的人毅力比较坚韧。如果你惹了毅力坚韧的人,他会跟你一直耗下去,除非你先求饶,不然看谁能死磕到底。

古琴阴气重

是的。
从整个人类乐器历史的发展来看,最早出现的乐器为发出不是和谐音响的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而在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作为音乐的乐字写为「乐」,是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象形,可以猜测当时不以磬或埙之类的最早出现的击、吹器物来代表「乐」,而是以弦乐器来表示,可能是因弦乐器表现出来比较符合当时「乐」的性能。由此也可知道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在中国出现时代之早。远古时代先民以弓箭射猎生活,弓箭的弹射发出悦耳之声,乃有由生活之器物──弓箭,逐渐转化为乐器──琴瑟之趋势。
随著万物有灵观念之产生,各种图腾逐渐被神化而演化为部落民族的保护神,而在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们既崇拜又害怕于影响社会生产的自然力或自然现象,因而它们被神化和人格化,被赋予神性与神职,并渐形成了祭祀自然神之仪式,乃有自然崇拜文化之产生,于是三皇五帝以及诸神都是创造乐器或发明乐律的音乐家。关于琴的起源或创造者的传说就有以下几种伏羲造琴说。

弹古琴适合什么女人

有琴生问我:听说你收学生只收长得帅气漂亮的,为什么?
我说:不是要长得帅气漂亮,是要博雅端方。
这个不是我说的,是清代程允基在《诚一堂琴谱》中说的。历代琴家多有述及。
程云:“琴为圣乐,君子涵养中和之气,藉以修身理性。当以道言,非以艺言也。习琴之友,必期博雅端方之士方可传之,轻浮佻达者岂可语此。”
就是说要有文化、有教养、有正炁、端庄大方。
即便暂时没有,也要心怀敬畏,心慕手追。而不是“我没文化我怕谁”,自己没文化没教养,不愿意学,还坚强不屈攻击别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琴本来就是个文化载体,是中华文明之哲学、美学、律学,乃至道学、政治学、医学的集合,是圣人治世之器。你不能说你想练书法,但是你不认识字,且拒绝学习,这不成立。
我们看从伏羲、神农氏,到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陶渊明,再到近代的管平湖、查阜西,哪个不是那个时代的大文化人?可以说,没有文化人就没有琴,没有文化人的传承,我们连琴长什么样也见不到,学琴就更无从谈起。
所以唐代大琴家曹柔才说:“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
所以但凡没有文化教养,不读书,一味去练琴技,必然落于油滑。恶俗不堪,类于杂耍,与江湖卖狗皮膏药的无异。哦,现在已经蜕变为搞传销、会销、佛销的了。
这个影响很可怕,害了自己不打紧,玷污了圣人也不打紧,致琴于非琴,把琴导向一条不归路,误人子弟才是罪过。
至于个人形象,如果你不打算将来带学生传承古琴,只是涵养身心,提升个人素养,倒无一定要求。但若去带学生传承,最好还是周正一些。
为什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你是在示现、表法,世人有以貌取人的习性。你生得歪瓜裂枣的,打扮得像个二赖子,君子远庖厨,有向道之心的人会远离你,那么愿意跟着你的人,有样学样,会形成更加不好的影响。这都属于断人慧命。
比如二胡之于阿炳,也许一开始二胡并不是盲人拉的,但是由于阿炳出名了,他就成了二胡的形象代言人。导致二胡好像最适合盲人拉,并且最适合拿来讨饭。那如果古琴传给了一个左摇右晃的二流子,万一这个二流子比较会炒作,出了名,那是不是以后大家都以为二流子最适合弹古琴?并且弹起来必须要左摇右晃?
当然这是说笑。长相并不重要,关键看气质。苏轼不是说了嘛,“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甚至你生得歪歪扭扭,只要腹有诗书,那也是一种意境。国画里的奇石怪树不都歪歪扭扭的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