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十六字家训(有人说曾国藩是完人,有人说他是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你怎么看)_曾国藩_的人_太平天国

有人说曾国藩是完人,有人说他是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你怎么看

有缘回答您的问题,非常荣幸,希望能有点作用。

说起曾国藩简直是家喻户晓,尤其是近些年,有关他的名言警句,处世之道遍布媒体。不过通过看他的家书,看他的成功之道,对于我们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也被人称道,按现在的话说甚至还是个成功学专家,他大器晚成,在近老年时才大获成功,出将入相,成为国家中流砥柱。

他勤勉好学,勤俭持家,刚正清廉,深谙中庸之道,可以说是清末的一代大儒,亲手培养了像李鸿章这样的很多人才。简直是当时的楷模和典范。

首开洋务运动,建立兵工学堂,规划江南制造局,发起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派出一批留学生,翻译国外书籍。以上这些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对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建立湘军扫灭太平天国了,通过多年征战,力挽狂澜,使大清朝得以延续,同时也让他在朝廷的地位如日中天。

说了一大堆都是曾国藩的优点了,他咋就这样完美呢!别急,现在就要说他的过失了,不要走开啊!

说到他被诟病的最多的恰恰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过程中他对待俘虏基本上就是屠杀,尤其是攻下南京时,可以说就是屠城了,简直不是一般的狠啊!看来能成就大事儿的人,总是带着点儿狠劲儿才行。

另一件被诟病事儿就是天津教案了,他代表清政府同法国谈判,结果按法国的要求,处死8人,充军流放25人,赔偿法国几十万两白银。这样的结果激起了民愤,因此他被冠以了卖国贼的名号,再完美的人也会有污点,人无完人吗。

总之曾国藩其人功大于过,按现在的话说是条汉子。好了我的回答完了,希望有点用。

曾国藩所说:“家业之兴与败,全在勤、敬二字上”勤、如何理解

小学生在上课听老师讲字、词和句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往往会涉及到近义词、反意词。

“勤”字的反义词就是懒。而勤字的释义有两个大的方面:即做事尽力,不偷懒:勤劳,勤快,勤学等等。还可以引申为:经常,次数多:如房子要勤打扫。人要勤洗澡。夏天雨勤等。第二个方面就是按规定的时间上班的工作:内勤,外勤。出勤,缺勤。军事组织在后方担任兵工、军需供给、医疗、运输等任务的叫后勤。

曾国藩是满清后期的一代名人重臣,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清政府委以重任,其所著《曾国藩家书》影响甚广。题目上有关勤字该如何理解?本博认为,根据勤字的释义,可以理解为: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做事尽力不偷懒。做工务农要勤劳;为人提供服务要勤快;就是一个学生,也勤学苦练。

人只要将勤所要求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使人在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靠偷机取巧的人有可能兴时一阵,弄不好还有中途翻船的危险。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的人就是勤劳,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过着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而有的人生性懒惰,与勤无缘。整日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当然同样是一天,别人可以挣到三两百元,而Te却一无所得还在继续骂娘呢。

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过去农民常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就是放在今天,勤劳的人只要客观条件允许,在Te们眼里可以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活干。而那些懒家伙只知道得过且过,今日有酒今天醉,明日无酒再拼兑。

所以说,“曾国藩所说‘家业之兴与败,全在勤、敬二字上”,其中的勤字点中了要害。尤其是在三农领域,勤与懒到地里看庄稼的长势就能很容易的判断这块地的主人真实面目来。就是今天居住在城市高楼大厦的人们,不要看大街小巷的人们穿得如何光鲜亮丽,只要到了Te们的家中,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就能判断出这家主人的勤与懒。(2020/06/15)

为何《曾国藩家书》出现最多的字是“勤”与“俭”

曾国藩虽贵为清代中后期的“一代儒宗“,“中兴名臣“,曾历任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但他对自已的一言一行,要求十分苛刻,生活亦非常节儉。他曾在致次子曾纪鸿的家书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我則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儉难………“。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不仅对自已要求极为严格,而且对于教育子女也非常重视“。曾国藩从他多年的为官生涯中,深刻认识到”业精于勤而疏于懒“,“家兴于儉而败于奢“这个千古不变的处世名言,为了教育子女成为象他一样的国家栋梁,曾在多次的家书中,不厌其繁,反复强调勤与懒,奢与儉的利害关系,并为曾家后代遗留下十六字的家训:

“家俭則兴,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贫賎“。不管后世对于曾国藩一生的作为褒也好,贬也罢,单就这一奌来说,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原則,在中国历代官僚士大夫之中是难能可贵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