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下一句(怎么解释“无为无不为”)_无为_道德经_不为

怎么解释“无为无不为”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不为”。意思要顺应自然之方向,并没有说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能去做干预自然的运行法则的事。老子应该是在告诉那些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不要有所作为,要带头感化感召他人效仿。这样大自然才会和谐。道德经内容是连贯的,不能只挑一句出来谈论,不然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如果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意善提醒别过份,含蓄委婉为重情。

揭人短处易伤人,打脸更易伤人心。

相处做事别做绝,竞争也需留情分。

抱怨何须非翻脸,无为而治显厚仁。

宽容待人何生仇,为善仁爱易容人。

放得下易存坦然,拿得起重在勤奋。

为利别过太贪婪,亲友付予亲和真。

怎样看待老子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任何脱离语境之外的断语都是空谈。老子在本章提“使民不争”、“使民不为道”、“使民心不乱”观点,是为避免“争”“盗”“乱”三种问题开出药方,医者本身就是要对症下药的。

问题的根本在于因为“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引起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因有欲才有为,无欲方生无为。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无为者,不先物为也。物,理也,道也。

天哲曰:“法自理出,猷从道得。尧舜之治,非圣人之治,乃圣法之治也。尧舜得以圣,不在人治,而是以法垂天下也。人治出于己,理亦非理;法治利万物,理所毕至;循道无为,则天下无不治也。土处下则不危;水静淌则无害。君子无欲则刚,圣人无为则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