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的一句话
“上善若水。”是说人世间最高的善(这里的善,含仁慈、善良、忠诚、正直、大度等意),就象大地上的水一样谦卑,常自处于低位,决不会高高在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是说,水是世上最柔弱的东西,但它同时也是最利害的东西。因为它无孔不入,见缝就钻!如:滴水可以穿石,涓滴可以成河,涨水可以溃堤,水淹可以破城,锻造和加工打磨坚硬金属及石材均离不了水!因此,最柔软的水,却又是攻克最坚强物体不可或缺的利器!
老子的经典语句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就是路,但不仅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仅仅就是路这一个名。
我们没有给道取名的时候,道就已经创造了天地;我们现在给道取了名就叫道,万事万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产生。(天地是如何创造的,请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当我们对该事物无利害关系时,能观察到事物变化的美妙之处;但当我们对该事物有利害关系时,就能观察到并指出事物变化的过错,这就是道。
华北平原以盛产小麦著名。假设在小麦收割的时节,你和家人来到了华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黄大地,麦浪滚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农民兄弟们手握镰刀,挥汗如雨。你会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美丽,大自然是多么和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美妙。
突然,你发现他们正在收割的小麦是你家的小麦,而且他们没有经过你的同意。这时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你会生气,你会发怒!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有欲和无欲的结果。
无欲和有欲同出于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来观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奥之处,道即深奥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规律的发源地。
总结:这就是道,需要我们知道,从不知道变为知道,从无知变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人大约分为三等:一等人学得了道理,就会勤学苦练,在言行中按道理为人处世。二等人听说了道理,将信将疑,不知道该怎么办;三等人听说了道理,大笑,认为这个道理可笑荒谬。如果三等人听说道理后不笑,那就恰恰是违背道理了。
古人有过这样的总结:光明的大道有时看不见的(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进的大道有时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有时有些崎岖;有德的人有时很谦虚;道德高尚的人有时认为自己的道德还不足;修炼道德的人有时要偷偷摸摸;诚实质朴的人有时好像变坏了。
有道之人有时候被压制;有道之人有时被闲置;成大事的人,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磨炼;
讲道理不需要很大的声音,事实和道理胜于雄辩;道理是没有形状可以让我们直接观察到;道往往隐藏很深,我们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万物才能善始善终。
大家认为《老子》中那一句话是最好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此段文字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从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由于春秋时期,各国争霸,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和霸主地位,而让千百万百姓陷入民不聊生、无立锥之地的境地。这一切,在老子看来,就是“有为”的结果。因此,他主张“无为”,只有这样,才能还给老百姓安静、平稳的生活,而放弃对人民的残酷压榨。由此来看,“无为”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在另一层面,“无为”又有愚民、出世之嫌。比如他说“虚其心,实其腹”,“使夫智者不敢为”,的确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聪明的治民方法。给老百姓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但却不准他们思考——“虚其心”,让他们毫无反抗精神,只做为统治者的顺民。对于统治者而言,这种“无为”是再有利不过,让他们像对待绵羊一样来管一群毫无反抗精神的“愚民”。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无为”又是一种消极思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