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自己会死在五仗塬
- 如果诸葛亮不死能统一三国吗
- 历史不能被改写,但是假如诸葛亮不死,后面会怎样
- 诸葛亮真的有“呼风唤雨”之能吗
- 假设诸葛亮没死能和司马懿抗衡吗能改变蜀国吗
- 为什么郭嘉不死诸葛亮就不出山,诸葛亮在惧怕什么
- 诸葛亮睿智超群,真的是“死诸葛能退活仲达”吗
- 如果诸葛亮没有身殒五丈原,世界会有什么不同
- 庞统临死前告诉刘备:你被诸葛亮骗了!诸葛亮到底骗了刘备什么
- 诸葛亮和岳飞终其一生为理想奋斗但最终却落得了凄惨的下场,他们这种没有顺从天意的努力有意义吗
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自己会死在五仗塬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能借东风,能推演八阵图,会使六丁六甲缩地法,还会七星灯续命。那么神一样存在的诸葛亮,为什么就没算出自己会死在五丈原呢?其实诸葛亮早就算出来了,只是没有对人说而已。
南征时诸葛亮有损寿之说。诸葛亮在稳定蜀汉局势后,就开始了南征,在七擒孟获的最后一擒里,孟获跑到乌戈国,拜见了洞主兀突骨。此人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食,身有鳞甲,刀剑不入。手下有三万藤甲兵,其藤甲都是采于石壁老藤,经油浸泡半年以上,晒干再浸,历经十几遍,才编造成铠甲。士兵穿在身上,刀箭不入,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因此称藤甲军。诸葛亮军队初接战藤甲军,确实刀砍枪刺不入,利箭不透,汉军抵挡不住,只好败退。在众人一愁莫展之际,诸葛亮却想到了破敌之法。于是诸葛亮派魏延再战藤甲军,假装不敌,一直引诱藤甲军进入了盘蛇谷。在谷底林木草丛,诸葛亮早派人布撒了硫磺鱼油和地雷,等藤甲军一进入盘蛇谷,马上让人堵住谷口,让山上士兵向谷内放火箭丢火把。霎时间谷内火光冲天,藤甲军沾火即着,满谷乱跑乱窜,皆被烧死谷中,臭不可闻。诸葛亮站在高处,看着谷中惨景,满眼泪痕地说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可见诸葛亮此时已预见自己寿不永终。六出祁山,诸葛亮急于见功。南中平定后,诸葛亮稍休整恢复两三年,即入汉中治兵讲武,准备北伐。从228年到234年,在不足七年间,诸葛亮六出祁山,几乎平均每年一次。蜀国地小人少,国家初定后,应抓好经济建设,积累财富,同时加紧练兵备战,为什么诸葛亮要急于北伐呢?而且在短短六、七年间,北伐了六次。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呢?很有可能的是,诸葛亮已推算出自己命不寿永,将不久于人世。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在有生之年,频繁出征,有望能实现刘备遗愿,以达己志。纵然知道天命难违,也要尽人事听天命,不成功便成仁,以践行自己尽忠蜀汉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五丈原已知道自己命在旦夕。自从诸葛亮听司马懿说自己“食少事烦,岂能久乎?”就神思不宁,再加司马懿龟缩坚守不出战,东吴配合伐魏不成退军,诸葛亮更是精神恍惚,病日重一日。一天夜里,诸葛亮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对姜维说:“吾命在旦夕矣!”姜维忙问:“丞相何出此言?”诸葛亮说:“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可见诸葛亮已知上天垂象,自己已命在旦夕,无可救药了。
《三国演义》本有宿命论思想,人的能力再大,也不可违逆天命。五丈原本多起伏跌宕,能充分发挥蜀汉军擅长山地作战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更重要的是还可保护谷口粮道。诸葛亮如此驻军重在确保蜀汉军万无一失,也是很有道理的。怎奈五丈原,乃“五丈渊”也,诸葛本卧龙,卧龙入渊,成伏潭之龙,已暗隐诸葛该休息了。当年庞统命丧落凤坡,今有卧龙入渊,宿命如此,能抗天何?(随手乱写,只供师友们一乐!)
如果诸葛亮不死能统一三国吗
一个时代的命运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能改变的,这个问题就像问“如果郭嘉不死,是不是就不会有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周瑜不死,吴国是否就能统一全局”……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当时情况,曹魏占的是天时,孙吴是地利,刘皇叔是人和,蜀国兴盛之时,文有孔明、法正、庞统之流,武有五虎上将,拿出去个个都是数一数二的厉害角色,再加上刘备相较于曹操和孙权,是皇室正统,得民心,自然是能够与曹魏和孙吴抗衡。
可是自从关羽、张飞、黄忠、法正先后去世,五虎将只剩下马超和赵云,紧接着在刘备伐吴时,马超也病逝,之后便是打击最严重的刘备病逝,刘备一死,蜀汉失去了主心骨,少不更事的刘禅根本担不起蜀汉的重担。后期孔明一直北伐,多半是为了以攻为守,直到赵云去世,蜀汉再无五虎上将。孔明的死,也昭示了蜀汉的灭忙。
如果孔明不死,也许蜀汉能多撑几年,但是绝不可能统一三国。众所周知,蜀汉后期得了个有勇有谋的姜维,姜维绝对是砸到蜀汉头上的一个大运气,孔明死后,姜维担起了蜀汉的重任,虽然打仗还是有胜有负,但是绝对不比孔明在世弱多少,但是没了大将可用的蜀汉,没了有号召力的领导的蜀汉,即便孔明再生,又能如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道就凭着一个姜维横扫吴魏?显然是不可能的。
历史不能被改写,但是假如诸葛亮不死,后面会怎样
历史没有如果,但为啥许多人总会提出这一类的问题哪?
在豹眼看来,也并非毫无意义。起码是许多人感到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最后被累死了。扶不起的刘阿斗坚持了近三十年,蜀汉才灭亡。如果诸葛亮能够活着的话,一统天下多好呢?
豹眼对诸葛丞相并没有偏见,无论是谁,只要统一了天下,百姓过几天好日子,豹眼都认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功臣。
不过呢,在豹眼看来,即便诸葛亮多活个十年、二十年,恐怕于事无补。如果说不死,这事就没法说了。
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举国投降。此时,诸葛亮(181--234年)如果还活着,他应该八十三岁。虽说比姜子牙(约前1156--约前1017年)渭溪垂钓时年长十岁,但年龄也不算太高。
诸葛亮掐指一算,心中早已明白,天命难违,于是隐遁峨眉山或者西去昆仑山,暂时避避风头,潜心修炼。
西晋元康八年(291年),楚王司马玮进京诛杀杨骏,“八王之乱”开始。此时,诸葛亮刚好一百一十周岁。如果这时候出山,就算干到姜子牙一百四十岁退休,还有三十年的时间。
304年,氐族领袖李雄占领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如果诸葛亮在这之前,抢先出山,赶在李雄前面占据成都,成立诸葛汉之类的政权。趁着司马氏的中原王朝一片混乱,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一统天下。
之后,再奋斗二十年,替诸葛瞻(如果还活着的话)或者他的子孙巩固一下基业,在一百四十岁,差不多姜子牙退休的年龄,顺利接班。或者周游天下,或者归隐峨眉、昆仑。
诸葛亮战胜不了司马懿,但把司马懿及其子孙打下的江山收入囊中,岂不快哉!
这是比较圆满的结局,前提是诸葛亮不死。
如果仅仅多活几十年,恐怕没有这么好的结果。静待天下之变,短期内不会变得这么复杂。前期有曹叡、司马懿在,后期有司马师、司马昭在。尽管司马氏爷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毕竟魏蜀实力相差太大,诸葛亮依然无法有大的作为。
从228年到231年,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诸葛亮进行了四次北伐、一次出兵对抗曹魏进攻,平均每年近两次用兵。
从231年到234年,也是三年多的时间内,诸葛亮只有一次北伐,曹魏没有发动战事。
这就说明,诸葛亮最后调整了战略思路,并不再连续地北伐。根本原因还是北伐劳民伤财,并无实质的收获。随着蜀汉政局的稳定,诸葛亮彻底掌控了朝政,也就不再利用战争状态,为政治服务,因而可以进行休养生息。
但毕竟益州的现状摆在这里,即便经过二三十年的经济恢复,但财力与军事力量也无法与曹魏相提并论。
了解一下司马懿重用邓艾在淮南、淮北大举屯田的情况,就很清楚了。
蜀汉在休养生息,魏国没有战事,也在积极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正始二年(241年),邓艾在淮河南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采取许多措施,发展经济。在淮河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将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几年之后,从京都洛阳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
从此,淮河流域的水利和军屯迅速发展,魏国东南的防御力量大大加强。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可以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资粮食储备充足,又没有水害,魏国实力大增。
这就好比美国,尽管GDP增速不高,但只要有2-3%的增速,其经济增量就超过中国。因为他们的基数太大,尽管中国增速很高,但经济增量还是不如美国。
由此可知,就算诸葛亮再活几十年,蜀汉的实力也难以与曹魏抗衡,诸葛亮也不会有很大的作为。
同时,随着荆州派系元老们的离世,蜀土本地豪强会逐步崛起,蜀汉内部也不会是铁板一块,也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
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看似是好事,其实这是政治家最大的弊病。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不能放手利用人才,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有能力的人,如果得不到充分的发掘、任用,他们也不会甘于寂寞,就会起来跟你作对。毕竟都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谁都不想平淡一生。
诸葛亮的做法,也可说是只顾自己走大道,把别人的小路都霸占了,这很麻烦。
因此,如果诸葛亮不能长生不老,起码不能像姜子牙那样能够活到一百四十岁,恐怕多活几十年,不会有多么大的改变。
戏谑一下,与其说诸葛亮是累死的,还不如说是愁死的。
诸葛亮真的有“呼风唤雨”之能吗
谢邀。
一、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有‘呼风唤雨’之能。
二、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无论在现代或在古代,作为一个军事家,除了应该具有丰富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高超的军事素质外,最基础的就是要懂得天文地理知识,特别是在古代经常利用水、火、风及地形地物等优势,来消灭敌人。这就是所谓的上观天文,俯察地理,这对指挥行军作战及其重要。
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记载,《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我们不能将小说当历史。
但是诸葛亮做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发明家,其掌握必要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是很正常的,也是必须的。
在中国古代对于大自然气候变化,最主要的是观天像,总结气像变化规律,其次是借助其它器具 如地动仪、天文台等。在汉朝古墓里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是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彗星图,西汉的《周髀算经》,算天地结构、太阳视轨道大小、周天里数、北极璇玑的方法等也很先进了。
诸葛亮虽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根据当时天文气象科学的发展情况,他懂得看天象,善于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准确地推断出天气变化,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假设诸葛亮没死能和司马懿抗衡吗能改变蜀国吗
不能。
诸葛亮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他所支撑的蜀国却是有几个大问题了:其一,大小军国之事均需诸葛亮来操持,恐不能长久。
其二,夷陵之战,刘备所带之兵损失惨重,蜀国国力受到很大消耗。
其三,蜀国后主阿斗非有为之主,朝廷内主张不一致,牵制诸葛亮的北伐。
其四,刘孙之盟已失效,诸葛亮出祁山受东吴出兵牵制。
其五,司马懿掌控魏国朝政,而魏国又占据中原,兵精粮足,难以撼动
为什么郭嘉不死诸葛亮就不出山,诸葛亮在惧怕什么
郭嘉是曹操前期主要谋士,有卓越的才能与见识,深谋远虑,谋出必成。为曹操统一北方居功之伟。但天不假年,于207年因病去世,曹操无比伤痛惋惜。。。诸葛亮于207年郭嘉死后被刘备三顾出山,当时也27岁。诸葛亮的到来,使贫困户的刘备一下成了暴发户,刘备的成功,称王称帝,建立蜀国,诸葛亮的辅佐是起了至关作用。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和战略家,诸葛亮的每项才能在三国不是第一,也屈指可数,在诸葛亮的策略下,刘备的事业风生水起,最后走向辉煌。足见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还有在刘备去世后对国家的忠诚,后世不会怀疑诸葛亮是在作做吧。。。其实郭嘉跟诸葛亮没什么可比性,都是顶端谋士,所在的时间不同,谋略的对象不同。诸葛亮要择主而仕,不会像黄婆卖瓜,自卖自夸,到处推销自己的才能,求人录用吧。要是没有刘备三顾茅庐,也许诸葛亮终身隐居。郭嘉去世,诸葛亮出山,只是时间巧合。要是郭嘉多活几年,在刘备与曹操的争战中他二人奇谋对决,倒是一场好戏,熟高熟低,成败得知。诸葛亮也深知郭嘉大名,所怕的是,万一有幸较量,是先生无能,后生可畏。
诸葛亮睿智超群,真的是“死诸葛能退活仲达”吗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一对冤家对手,一个是蜀汉的千古一相,一个是曹魏的篡位之臣,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两人的对决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对于诸葛亮来说,司马懿是他不能逾越的屏障,对于司马懿来说,诸葛亮是此生唯一不胜的对手。
在说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决前,先回顾一次司马懿一生的战绩,司马懿从曹睿时代开始领兵,在曹丕去世的当年,孙权大举进犯魏国江夏郡,同时派出诸葛瑾、张霸进攻襄阳郡,司马懿率军打败了孙权,击败了诸葛瑾,斩杀了张霸,一举挫败吴国数路大军。
司马懿镇守宛城期间,新城郡守孟达准备反魏,司马懿达到消息后,一面写信欺骗孟达,一面八天急行军1200里,不经通报魏国皇帝,就直接火速赶到新城,一举剿灭了孟达的叛乱,可谓是快马斩乱麻,果断而迅速。
司马懿率军平定辽东公孙渊,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从中原出发前往辽东,路程将近3000多里路,以声东击西、故意示弱大败公孙渊,迅速平定辽东,解决了曹魏自曹操以来数十年没有解决的辽东问题,显示出司马懿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的才能。
从历史上来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直接对决其实只有两次:
一次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称为卤城之战,
一次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称为五丈原之战。
从最终结果来看,在卤城之战中诸葛亮吊打司马懿,大获全胜,诸葛亮的战果是斩首魏军甲士三千人,获得铠甲五千件,角弩三千一百张。
《汉晋春秋》: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两人第一次交锋,原曹魏西线关中战区最高军事统帅曹真病逝,恰逢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皇帝曹睿把司马懿从荆州军区调到了关中前线,以代替曹真抵御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从祁山道出兵的,首先包围了魏军在祁山的据点,然后继续向北推进,包围了魏将费曜、戴陵驻守的上邽,上邽是魏军的后勤补给基本和粮食基地,诸葛亮击破了费曜、戴陵的四千魏军,然后抢收了魏军在上邽的麦子,然后司马懿才率领魏军主力赶到,两军在上邽以东对峙。
司马懿第一次对战诸葛亮,并没有把握,首先司马懿采取了消耗战,只与蜀军对峙,并不主动发动进攻,因为诸葛亮远道而来,粮食供应又非常困难,要不了多久就会退军,果然,没多久诸葛亮就向南撤退,司马懿率军跟上,就是不发动进攻,就这样诸葛亮一路退到了卤城,司马懿也就跟到了卤城,卤城位于上邽与祁山堡之间。
司马懿一路跟着诸葛亮,就是不决战,然后手下的魏国将领都不干了,屡次向司马懿请战,并在暗地里说司马懿是“畏蜀如畏虎”,司马懿在之前能够屡次取胜的根本原因就是能够看透对手的战略意图,所以才能迅速想出应对之策,但是对于诸葛亮,司马懿无法看透,所以迟迟不敢决战。
这个诸葛亮来了个破釜成舟,主动撤去围攻祁山堡魏军据点的蜀军,自断后路,然后将蜀军分为南北二军,由王平率偏军守卤山南围,而诸葛亮率主力守卤山北围,然后蜀军的后路及补给线被魏军切断,诸葛亮等于自绝后路,司马懿怎么也看不出诸葛亮到底在玩什么把戏,但由于一方面魏军群情激昂,另一方面确实有利可图,于是司马懿就派出张郃攻打王平,自己亲率主力攻打诸葛亮主力。
诸葛亮利用司马懿出战的机会,引诱魏国进入伏击圈,最终结果就是司马懿率领的主力被诸葛亮打得大败,魏延、高翔、吴班大破魏军主力,同时王平又挡住了张郃的进攻,一仗大败后,司马懿再也不敢出战了,再次和之前一样与蜀军贴着,就是不出战,诸葛亮就开始撤退,司马懿派出张郃追击,结果张郃又被伏击中箭而死,这就是卤城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首次对战,诸葛亮就大破司马懿。
两人第二次交战就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一次司马懿学乖了,无论诸葛亮怎么引诱,就是不出战,司马懿就一个字应对:拖。甚至不惜闹出千里请战的假戏,哪怕诸葛亮送女人衣服,司马懿也不出战,诸葛亮甚至都在五丈原屯田作好长期对峙的准备了,但人算不如天算,最终诸葛亮因病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要杨仪的率领下,全军撤退,秘不发丧,隐瞒诸葛亮的死讯,司马懿得知消息后,派兵追击蜀军,蜀军作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赶紧就不追了,因为前车之鉴的张郃就是因为追击蜀军而被杀的,司马懿也怕蜀军有什么计谋,所以就停止追击,结果就被人说成是”死诸葛生走生仲达“,而且史书上都有记载:
《晋书》: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司马懿虽强,但处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的背后只有一个弱小的蜀汉政权,人口不足一百万,军队不过十万,地盘不过一个州,而司马懿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曹操政权,人口有四百余万,军队近五十万,天下十三州占据了九个州,比实力,诸葛亮永远比不过司马懿,诸葛亮完全靠的是”实力不足,能力来补“,司马懿面对其他敌人是全胜的战绩,一生中唯有败给了诸葛亮,卤城之战甲首三千,死诸葛走生仲达,诸葛亮就是如何吊打司马懿的。
如果诸葛亮没有身殒五丈原,世界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诸葛亮不病死五丈原,也不见得有何改变,诸葛已真的到了穷兵黩武地步了,从刘备死后到他病死前一直在不断的所谓北伐,要知道打着蜀汉的旗帜是多么的难受,以诸葛亮的才能不会不知道北伐的概率有多大,前后经历了十几年,而益州就那么大的地方,道路难行,马匹奇缺,人口是越来越少,而打仗的费用都得由老百姓负担,兵源得从益州老百姓中征用,死的是穷苦百姓,其实诸葛亮是心知肚明的,明知不为之而为之,凭一实力不怎么样的一州,去打魏国实力雄厚的九州,是拿鸡蛋砸石头的事,连刘禅都深知其中的道理,老是做这样的无畏牺牲到何时是个头,蜀汉内部也是有很大的争议,这也是着为丞相的诸葛亮为什么捏着军权的目的,单蜀汉内部的不团结足以让诸葛头疼,像这样的烂摊子还能有什么发展,再给诸葛亮十年时间也于事无补,反到是刘禅的决定,还蜀国一个太平,少了多少杀戳,历代老百姓最不看好的就是战争啊!
庞统临死前告诉刘备:你被诸葛亮骗了!诸葛亮到底骗了刘备什么
这个问题有点怪,不知庞统的这些话从何而来?
庞统是位高人,尽管心胸狭隘,急于建功立业,也不至于挑拨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何况又是在自已临死前,庞统不会不知道,庞统自已没有了,刘备除了靠诸葛亮还能靠谁呢?
退后一步说,庞统先生先后投靠曹操和孙权,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反而是诸葛亮写信把庞统推荐给刘备,庞统临终前挑拨二者之间关系,是利于刘备呢还是害刘备呢?这个刘备是绝对不会糊涂的。
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相互制约是不可避免的事,刘备对诸葛亮,对庞统,对帐下的文武百官,都有戒备之心,刘备如此,曹操孙权亦是如此,否则,他们的社稷江山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可能。
诸葛亮和岳飞终其一生为理想奋斗但最终却落得了凄惨的下场,他们这种没有顺从天意的努力有意义吗
诸葛亮和岳飞之所以名留史册,就是因为这两位先贤,终其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
倘若诸葛亮和岳飞不选择终其一生为理想而奋斗,那么诸葛亮只是一个不为后人所知的山野村夫,而岳飞也只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已。他们有生之年不会活得精彩,去世后也不会得到后人敬仰,更不会得到上千年的香火供奉!
也许正因为诸葛亮、岳飞是千古人杰,所以他们凄惨的结局,才令世人唏嘘不已。相较之下,乱世之中,无数的山野村夫和无名小卒,那凄凉的人生,那凄惨的结局,却被世人所漠视。由此看来,生逢乱世的宋朝才女李清照的名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确实是有感而发!
由此可见,如果遇上可以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的机会,就一定不能错过,也一定不要去瞻前顾后的想太多。因为不为人生理想而奋斗,人生也就没意义了。没意义的人生,活的时间长短,其实都差不多。贩夫走卒之类的人物,不会被人重视,也不会真的受到他人尊重,其生死存亡在世人眼中与草芥无异。
至于说,什么是天意。从历史的角度看,天意就是人心!诸葛亮归天,三国为之默哀,千古英雄为之长叹!岳飞冤死,得来万民敬仰,百世流芳!换句话说,诸葛亮、岳飞的身后名望,是很多帝王都没有的,也是不少帝王梦寐以求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