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少林寺有何魅力,为何能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
- 历史上,窦建德建立大夏国,虎踞河北,为什么能支撑6年
- 冉闵是否有能力在隋末群雄中统一天下
- 窦建德施行仁义,又有谋臣猛将,为什么还是不能取得天下呢
- 一通碑与一座城,永年县广府东城门外护城碑带给人怎样的启示
- 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据传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原因是什么
- 为什么历史上李渊赦免了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
- 李世民为何能在虎牢关一举击败强敌窦建德是窦建德轻敌吗
- 李世民是怎样在虎牢关以几千兵马打败十万大军的窦建德的
少林寺有何魅力,为何能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
佛寺那么多,凭什么只有少林寺能够被称为“千古第一名刹”?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厚重、河山大好、风景如画,而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嵩山少林寺!
提起嵩山少林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起少林功夫,更是万人景仰!作为国家5A级景区,中国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水自然景观与人文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少林寺这几年的旅游发展飞快,那这少林寺到底有什么值得一游的地方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揭开嵩山少林寺的神秘面纱!
嵩山少林寺是在北魏年间由孝文帝所下令建造的,当时北魏孝文帝特别尊崇佛教,再加上当时频频有印度高僧前来中国讲学,所以孝文帝对佛教是痴迷不已。后来从印度过来一个高僧叫做跋陀,他精通佛法奥秘,且善于传道释惑,孝文帝非常欣赏他。后来啊,北魏孝文帝为了让这个印度高僧在异域他乡住得更舒服,就下命令在在嵩山少室山建筑少林寺,但此时的少林寺,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庙宇而已,直到两个人物的到来,才使得少林寺大展光芒,成为“千古第一名刹”!
这第一个人就是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当时云游诸国、讲授佛法,后来他来到了河南中原,觉得这个地方特别适合佛法的长久保存,因此在这里就长久的呆了下来。菩提达摩在这里传授佛法,教授弟子,很快就使得佛法在中原地带开始传扬开来。而如今少林寺跟菩提达摩相关的景点就有达摩洞,并且菩提达摩这一形象在历史的演绎进程中,也开始成为一种智慧的象征,也是由此开始之后,禅宗开始成为少林的代名词!
但真正让少林寺迅速扬名天下的,却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当时李世民和乱世奸雄王世充展开角逐,李世民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秦王殿下,武力不足、被王世冲活捉。而李世民的大哥一直就看李世民不顺眼,所以面对此情此景,他竟然不派兵去救,而是选择隔岸观火,让李世民听天由命、自生自灭。
但是因为秦王李世民乐善好施、救苦救难,所以非常得民心,因此很多百姓就把这消息到处传播,渴望有能人志士来救出秦王李世民。而在少林的13棍僧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感念秦王李世民仁义之至、心系天下,因此13棍僧倾力而为,救出了秦王李世民。后来李世民果不其然的成为了唐太宗,所以为了感恩就开始大力发展佛教。也正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宣扬,少林功夫从此开始名扬于天下!

到了如今,历史蜕变千年已久,少林寺之中依然有少林院、菩提洞、达摩洞、李雪婷、塔林等诸多文化古迹。特别是近些年来河南省全力打造的禅宗少林文化大典,更是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所以说,少林寺不仅仅是一处自然优美的山水风光,更是一处充满人文智慧的文化场所,因此这里是一处老少皆宜的旅游景点。
那么如果是省外的游客来河南旅游的话,我们建议提早一天来,可以先在山脚下找一家民宿住下,第二天神清气爽的向少林寺进发。民宿的价格很便宜,80到300元之间不等,但不管是什么价格的民宿都是干干净净,保准你住的舒心!如果是省内的游客,想来少林寺旅游的话,如果有条件我们建议自驾游前来,这样旅游时间比较充足。既可以观看少林武术表演,也可以在常住院驻留,还可以品尝少林寺素食!
但是不管是省内还是省外的游客,通过哪种方式来到少林寺,一定要注意到达少林寺之后,要对寺内的僧人礼遇有加,不可以傲慢无礼、颐指气使,更不可踩踏寺院的门槛,因为在佛家看来,门槛是由释迦牟尼的额头所幻化而成,如果踩踏了门槛,那就是对释迦牟尼的不敬!如果有到塔林参观的旅客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去跟塔林合照,因为塔林是少林寺历代得道高僧的墓葬之地。正所谓客随主便,不管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的佛教信仰,也都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因为只有这样的话,才有可能在旅途过程中其乐融融,玩得开心,玩得高兴。那么呢,最后小编祝大家开心去、快乐回!
不知道手机屏幕前的您,有没有来过少林寺?如果没有来过的话,有时间可以过来感受一下“千古第一名刹”的风采。如果您之前来过少林寺,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感受,也欢迎在文章下方的评论区给小编留言评论哟!
历史上,窦建德建立大夏国,虎踞河北,为什么能支撑6年
镜中妖最近常看隋末唐初的历史,就不请自来啦~(本篇回答篇幅较长,请各位看官耐心观阅)
在隋末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凡是有些本事的豪杰无不想在这乱世分一杯羹,其中除了后来建立大唐帝国的李氏父子以外,还不乏李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乱世枭雄,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建立了大夏国,割据一方的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
窦建德何许人也?他原是河北一农民,但是家里也有些资产,自称是东汉大司空窦融17世孙,辽东宣王窦拓玄孙,当然那时候起事的人都喜欢把自己身世说得显赫点。这个人年轻的时候急公好义言而有信,曾经为邻里乡亲做了不少事,所以深受本地人爱戴;而且他勇武果敢,敢一个人杀死数名抢劫的劫匪,任侠好义的名声远近闻名。于是他年纪轻轻就当了里长,可是不久就因犯法而被迫逃亡,直至隋炀帝大赦才回家。不久他父亲亡故,乡里给他父亲送葬的居然有一千多人,可见他当时的名声和品行都很优秀。后来他又应征入伍,因为勇武被封了二百人长,不久私放了杀县令的同乡,还唆使他在自己熟悉的高鸡泊招兵买马落草为寇静观时变,体现了他的反抗意识和一定的前瞻性。
好名声也给窦建德带来了灾难,当时落草为寇自立山头的张金称、高士达等人四处烧杀劫掠,唯独不去骚扰窦建德家的村子,于是郡县怀疑他和贼寇私通,杀死了窦建德全家,这也逼迫窦建德不得不反,投奔高士达。窦建德有大将风度,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也倾身接物,因此不论是谁家的兵都愿意投靠到窦的帐下,并且愿意为他誓死效忠,这也体现了他的领袖气魄和威信。
随着起义事业的壮大,窦建德的军事指挥才能也越来越突显出来。起义队伍的活动引起了隋朝中央的注意,并且派兵征讨,但是被窦建德使用欲擒故纵的计策击溃。接着隋政府又派名臣杨义臣来围剿,高士达不听从窦建德的建议导致起义军溃败,高士达伏诛,窦却得以逃脱。随后窦建德收编了原来各家起义军的部队,东征西讨,打了不少胜仗,更是用骄兵之计打败了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不少郡县望风而降。而且窦建德对于降将加以礼遇重用,尤其是当地口碑好或者才华出众的,懂得收买人心,可见他的政治手腕。这些因素让他割据河北,名震天下。
随后窦建德定都乐寿自立为王,治下百姓生活倒也过得去,而且他生活简朴,即使当了王了,也不穿着华贵的衣服,不贪图财物美色,相比较同样农民出身的陈胜和刘邦,在突然获得的巨大权利诱惑下,还能保持如此品质尤为难能可贵。
题中问窦建德为何能坚持六年,在当时诸侯割据的状态下,没有哪一方势力有能力立刻统一天下,即使是李渊父子或者鼎盛时期的李密也没有这个实力,而窦建德外交又做的不错,不和较为强大的势力产生直接冲突,采取远交近攻的方式对周边势力进行吞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了后期也是各路诸侯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同时窦建德手下谋臣良将很多,比如后来声名远播夷狄的大将苏定方,窦死后还给李唐政权造成极大威胁的刘黑闼,安内有方的裴矩,谋略过人的凌敬等等。
但是窦建德的缺点也很致命,他容易听信谗言杀害忠良导致无人可用,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导致重大决策失误,还有为王者绝不该有的妇人之仁譬如没有杀李(徐)世勣,种种因素导致了他最终败在了李世民的手下,成为了李唐天下的一块垫脚石。
不过窦建德作为一个较为出色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在很多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他的所作所为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高度认可,为他兴建的窦王庙时至今日依然香火不衰,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他算得上比较杰出了。
冉闵是否有能力在隋末群雄中统一天下
冉闵武力值虽然高,但是他不懂政治、不讲政治,最终必然无法统一天下。
本来,在后赵石虎死后,冉闵迎来了很好的机会。当石虎的儿子们过河拆桥之后,冉闵愤怒了!他除掉了石虎的儿子们还不解气,竟然颁布了“杀胡令”。
北方经过几十年的战乱,人口是最大的资源。冉闵认识不到这一点。
同时,在石勒统治时期,已经认识到当时胡汉融合的趋势,石勒已经改变了对北方汉人的态度。
冉闵当政时,最应该做的就是保存人口、促使胡汉和平共处,而不是一味地杀戮。
因为你既然要治理天下,最终没有人口,你哪来经济基础呢?哪来各种力量呢?
最终,一味地杀戮和战争,导致冉魏一败涂地。
政治,最终是要团结更多的力量和人口,才能取得天下。
同样,在隋朝末年群雄混战的局面下,团结更多力量的李唐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你看大唐凌烟阁功臣,有那么多从其他割据政权慕名投奔李唐的,这就是讲政治、懂团结的胜利。
毛主席以弱小的力量崛起,也是一边奋斗、一边团结更多的人,才能使自身迅速壮大,最终打败了常凯申。
其实在冉闵之前的失败案例,最典型的就是项羽。项羽制作好了给其他诸侯的官印之后,依依不舍地拿在自己手里,舍不得放出去,方的都磨成圆的了,还不给人家。最终导致众人与他离心离德,归于失败。
统一天下的人,除了武力之外,还需要讲政治,懂得进退屈伸、懂得团结大多数人,冉闵那样一味地刚强是没用的。因此,即使冉闵到了隋末时期,也必将归于失败。
窦建德施行仁义,又有谋臣猛将,为什么还是不能取得天下呢
窦建德以普通农民出身,在隋末乱世起兵,纵横天下独霸河北,与李唐、王世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窦建德还有一个李渊和王世充不具备的优势,他打败宇文化及后,打包收编了杨广的班底,用兵强马壮,臣僚充裕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然而,窦建德跨过了大江大海,却翻在小河沟里。汜水关一战,他接连败在年轻后生李世民手下,甚至自己都做了俘虏,大夏基业半途崩殂。
究其原因,窦建德掉进了常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在事业一帆风顺之时,太忘乎所以,丢掉了自己的根,变得听信谗言,残害忠良,人心尽失。刚愎自用的他,在关键战役中,不能从善如流,中了奸计,导致一战赔光所有家底!
窦建德的人生巅峰
武德二年,窦建德攻破聊城,捕杀宇文化及兄弟,收罗了隋朝文武臣僚及骁勇果敢之士一万多人,让他的大夏国一下子兵强马壮,文臣武将一应充裕。
这一年,距离窦建德加入高士达义军才七年,距离他接管高士达残兵败将,自主创业才两年。当他取得傲视天下的时候,关中的李渊和河南的王世充,才刚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窦建德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普通农民的身份,迅速跻身隋末英雄榜?窦建德最大的法宝就是人格魅力。他为人仗义轻财,扶危救困,又能自守清廉,心胸宽阔,善于容人。
正是由于这个特质,使窦建德有非常好的人脉基础。在加入高士达部之前,他就跟各路义军有着不错的交往,为此他还付出了全家人的性命代价。
高士达不听他的劝告,一意孤行,败亡在杨义臣手下,窦建德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将高士达及阵亡将士的尸身下葬,并举办葬礼。他的举动感动了逃散的士卒,他们纷纷聚拢,推立窦建德为新的首领,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强悍的战斗力。
听信谗言残害忠良让窦建德半身不遂
可惜的是,当窦建德刚刚迎来人生顶峰,就又迅速走向衰败。第一个要命的症状,在窦建德身上呈现——听信谗言。
第一位遇害的是直臣宋正本,此人性格有点像魏征,总喜欢提意见,动不动就批评窦建德。一开始窦建德还能虚心接纳,时间长了就很不入耳,加之受到挑拨离间,就杀了宋正本。
宋正本一死,那些喜欢进谏的人,都知趣地闭上了嘴!
第二位受害人叫王伏宝,此人有勇有谋,文武双全,战功显赫,却因此受到嫉妒。偏偏王伏宝不善于人际关系,由此有人散布谣言,说王伏宝要背叛窦建德。窦建德轻易中计,就要杀掉王伏宝,王伏宝说:“你听信谗言,不等于自砍手脚吗?”窦建德不听,杀害了王伏宝。
如此一来,窦建德等于背叛了自己,让他原先在人们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光辉形象不复存在。从此以后,文臣不进言,武将不尽力,窦建德从常胜将军,迅速滑落到常败将军。
刚愎自用,抛弃良策一战身死
窦建德英雄一枚,碰上了豪杰无双的李世民,他不自毁长城都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况且自挖墙脚。
武德三年,李世民挥兵洛阳,攻伐王世充。中书舍人刘斌以“唇亡齿寒”,建议窦建德出兵救援王世充。刘斌还提出计策,先坐山观虎斗,让李世民和王世充两败俱伤,然后趁机剿灭李世民,再乘胜挥兵西进,直捣长安。
刘斌的方案很完美,但执行起来却是另一个模样,规划中的两败俱伤没有出现,窦建德反而连连败北。
窦建德手下有个国子监祭酒,叫凌敬,他给窦建德除了一个计谋:围魏救赵。具体计划是,不去跟李世民硬碰硬,而是直接西进,出太行山,攻占河西,开辟新的根据地,扩大兵源税收,同时迫使李世民回兵救援。
如果按凌敬的计策,既解决了王世充之围,同时从战略上形成对李唐的压倒性优势。可惜还没来得及实施,窦建德就被心急火燎的王世充使臣搅乱了。使臣大把花钱,买通窦建德的部下,一起诋毁凌敬的计谋。
窦建德上当了,一意孤行,按原计划跟李世民硬碰硬。结果就是,窦建德在汜水关连败四五仗,自己还负了伤,被李世民生擒活捉!
当年七月,李世民押着窦建德得胜回朝,窦建德被斩杀于长安!
表面上看,窦建德兵败就是一场战斗的失利,有偶然性。其实,窦建德自从打败宇文化及,自立为王后,自己先退化了,以前立世之本被抛弃,让他走向离心离德,战争的失败,其实就是这个根源。
一通碑与一座城,永年县广府东城门外护城碑带给人怎样的启示
据说永年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太极拳之乡、紧固件之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体育之乡、全国武术之乡、而且还是旅游之乡呢。看出嫁的闺蜜的同时就顺便看看吧……
一到东城门外先看到块护城碑,内容为:“府县告示、严禁刨挖城根、垦种庄稼、盗伐树株、偷取鱼藕,违者重究”。
一座漂亮的石桥,小桥流水、芦苇荡城墙是那么诗意盎然,好一派江南水乡风情,难怪人们称赞广府为“北国水乡”呢♥。
悠悠岁月的磨蚀,战火的洗礼和自然灾害,使中国多少座古代城池已无迹可寻啊!(包括我们新乡故殷州宁邑同盟之地,也只是遗留下了一小部分象征性的古建筑庙宇)。像广府古城这样保存完好的古城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赞一个???????
推一下那道锈迹斑斑的明代城门,迈进古城的一刹那间,那古韵幽幽的景致,突然感觉时间与空间仿佛错了位,亦真亦幻,难道我是穿越了吗?
同学说,广府古城距今2600多年,春秋时期已为曲梁侯国,建有曲梁城,当时为土筑,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建都,并于城内筑万春宫,使它具备了城池的规模,明代将土城改为砖城。
历史上广府古城一直为攻防要地,战事不断,几经风雨与战火洗礼,演绎着几多开朝立国的梦想。除了兵患外,广府城还常常发生水患,为此广府人在筑城伊始,四门之下分别藏置神异的卧牛,每逢大水,四头卧牛便将城墙驮起,水涨一指,城升一寸;水涨十尺,城高一丈。洪水再猛,总也漫不过城头。后来广府城就有了卧牛城之说… 不论真假还是蛮有趣味的,充分说明古代在不发达的时候人们良好的愿望和希冀的精神寄托……
漫步在宽阔的城墙,放眼护城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景色半城湖”,不由我更加钦佩历代保护这座古城池的人们!果然是名不虚传的美丽古城……
如果我们获嘉宁邑古城在它完好无损的时候,也能立下这样一块护城碑,那座梦中魅力无穷的八百诸侯会同盟的历史古城故殷州是否也能存留至今?
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据传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原因是什么
砸是真砸了,但没有在魏徵死后三天这么快,而是隔了一段时间才砸的,毕竟凡事都有因果,李世民不是无缘无故砸的魏徵的墓,但放到魏徵身上来讲,他真的算是有够倒霉的。
作为一代名臣,魏徵被李世民称之为“人镜”,这个评价那可真的是算高的了,和别的皇帝抬举那些文人时的“走走过场”不同,李世民真切地把魏徵的优点给说了出来,还说得那么有深度,造就了魏徵千古的名声。
所以在魏徵去世之前,李世民也是极其惋惜的,想尽一切办法来救魏徵。
可惜天命难违,魏徵到了人生最后的关头,无法挽回,在离世前,他摆脱了李世民一件事情,那就是给予魏家后人一定的荣华富贵。
魏徵一辈子没怎么求过李世民,为人也是很有原则的,李世民感念魏徵这么多年的“鞭策”,于是当着他的面册封了他的儿子为爵,随后还给魏徵承诺,让自己的女儿和魏家联姻。
得到了保证,魏徵才安稳的闭眼,贞观十七年,被誉为大唐最强的“谏官”离世,在他出殡那天,李世民带着文武百官走出城门相送,场面宏大,除此之外,李世民还为此息朝五天,总的来说,魏徵的葬礼算是十分体面的了。
虽然魏徵一开始跟着的是李建成,但都是为了大唐的崛起,魏徵当得起这样的对待。
在这之后,李世民经常念叨起魏徵,著名的“以人为镜”,正是这个时候说出来的,这句至理名言,足以给魏徵封神。
在世人眼中,自然而然就以为魏徵和李世民这一对“贤主良臣”的形象就此定格了,可不久之后,却是有了变故。
同是贞观十七年,某一天,李世民忽然下令让人把自己给魏徵写的墓碑给推倒,虽然没有开棺戮尸,但是推倒碑牌这个举动,也可以说是十分之严重了。
怎么对待一个死去的人,而且还是李世民极其推崇的人,他还要做出这样的事情?
其实魏徵真的是倒霉的,因为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学生,当朝太子李承乾就因为“谋反”案被废,李世民迁怒于他,也和这件事情有关。
李承乾是李世民嫡长子,被寄予了厚望,而李承乾的人生的确是一个励志的模版,自他出生以来,没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虚心接受教导。
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加上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像是变了一个人,过上了声色犬马的生活,李世民给他安排的老师他不理,就连李世民他都不理了。
李世民感到了教育儿子的压力,于是他想到了魏徵,这个多年以来,对他直来直去的谏臣。
在魏徵去世之前,李世民请求魏徵当李承乾的老师,魏徵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也感觉太子现在不好教,可李世民再三请求,魏徵遭不住,于是便答应了李世民,当了李承乾的老师。
其实也没教李承乾什么,一是因为魏徵病了,教不了,二是因为魏徵知道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有点叛逆,自己去触霉头没意义,所以魏徵这个老师,是挂名的。
同为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终于压制不住自我,于是联合了部分文臣武将意图谋反,这件事情被李世民提前知道了,李世民的心中宛如晴天霹雳,混乱不已。
他不明白为什么儿子要造反,明明皇位以后就会是他的,在当时,不存在什么“心理不健康”的概念,面对造反,就是死路一条,李承乾还没把火点起来,李世民就扑灭了。
因为是自己极其宠爱的儿子,李世民想尽办法让李承乾不要被处以“死刑”,可自古以来,无论是什么人物,造反必然都是处死和连坐,李世民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不然的话,将会面对朝堂的分崩离析。
李世民先后想出了赦免同为造反的侯君集,还有自己吃斋的方法,就是为了保住儿子,虽然过程曲折,但是李承乾的确被保住了,没有被处以死刑,而是被废为庶人,流放出京城,永世不得再回京。
这个结果,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最坏的结果,因为这样一来,李世民等于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儿子了,而且当时李承乾染病在身,若是离开皇宫,不久也将因为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有生命危险。
那这一切,和魏徵有什么关系呢?
要说有很大关系,那必然是牵强的,但说毫无关系,那也不妥,总的来说,李承乾落得这番下场,悲痛的李世民无处发泄,于是便把问题怪到了魏徵身上。
首先,魏徵乃是太子之师,李承乾变成这样,魏徵有责任,没有做好老师的本分,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参与谋反的侯君集,曾被魏徵大力推崇。
气在头上的李世民觉得,李承乾谋反,魏徵是知道的,于是龙颜大怒,派人推倒给魏徵立的碑。
另一方面,他给魏叔玉赐婚新城公主这件事,也要作罢,一夜之间,魏家成为了大唐的“黑名单”,根源就是出在已经死去的魏徵身上。
因此,从多个角度来看,李世民在魏徵死后的一年都不到,对魏徵的态度发生如此之大的改变,魏徵的责任事小,李世民泄愤的事大,其实当时很多明眼人都看出来,李世民这是在用最小的“代价”来发泄自己的怒火,不然的话,杜正伦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不管是李承乾还是侯君集,他们的内心里都没想过真正的造反,不然也不至于被告发之后,毫无还手之力。
但就是因为他们的无心,这才让李世民难受,既有造反之名,却无造反之心,他们要受造反的罪,不能得到半道后悔的赦免。
要说怪,很多人都该怪,迁怒魏徵,也和魏徵常年顶撞李世民有关,趁着这个机会,李世民也任性了一回。
而再之后的故事,则是世人皆了之了,李治因为大哥作死,四哥紧跟着作死,捡了个大便宜,成为了太子,成为了储君。
李承乾在离开京城不久,病逝于民间,李世民悲痛得面无表情,在听闻消息的那个雨夜,写下了悼念儿子的诗篇。
他想了想,也不怪魏徵,自己终究不是个合格的父亲。
又过了两年,晚年的李世民决意接过隋炀帝没有完成的远征大业,把飘起来的高句丽给胖揍一顿,于是带着大军亲征辽东之东。
在这场战争中,李世民收获了薛礼,征服了大半个高句丽人的民心,但他因为损兵折将,觉得自己输了,感念魏徵在时的理智。
他觉得,若是魏徵在,那么魏徵就会骂他,不允许他来打这场战了,如果那样的话,他也就不会输了。
事实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战,是大胜之战,唐军以极低的战损带走了高句丽四万人马,堪称绝妙的一战。
而李世民如此说,也许是找个机会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也给魏徵正名,暗示自己对待魏徵之事有误。
反正不管什么原因,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决定给魏徵平反,以前给魏徵安上的罪名,一一解除,也把魏徵的墓碑扶正。
在魏徵漫长的岁月中,他和李世民做对过,也和李世民并肩作战过,和李世民吵过,也和李世民畅饮达旦。
他的结局,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他的身后事,除了他本身已经不再受影响,对于魏家来说是不公平的。
所幸这场平反来得并不算晚,在李世民的晚年里,魏徵和马周一样,被李世民请来道士,多次询问是否能够施展“仙法”,让他们的灵魂和李世民一见,再聊聊天,和老朋友一样,不是君臣。。
老道士笑了笑,应该是觉得这皇帝绝无仅有,性情那么真切,恨一个人,过一段时间又会重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为什么历史上李渊赦免了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
事实上,王世充虽然被赦免了,但他最后依然被李渊弄死了。
王世充跟窦建德一起被押进长安后,李渊对这位跟他分庭抗礼的王老弟很不感冒,一见面就列举了其罪状,接下来就准备直接拉到菜市口。关键时刻,王世充发挥临危不乱的特长,连忙请出了李世民,表示投降之日,你家爱子已经许诺我不死。
想了一会,李渊认可了这个诉求,免去了王世充的死罪,将其贬为庶人,搬到四川居住。
虽然从皇帝直降为老百姓,落差有点大,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于是,擦擦额头的汗,王世充准备入蜀,那块地主也是养老的好地方,王世充准备以后喝喝茶打打牌过余生了。
这样的生活也算夕阳无限好了,但王世充还是高估了李渊的仁慈,李渊先生要杀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在菜市场动手。
行至雍州,护卫的人迟迟不到,王世充只好在廨舍等待。刚准备休息,外面就冲进来数员大汉,号称皇上有新的敕令。
这就开玩笑了,都走到半路了,那还有什么敕令,难不成李渊要变卦不成。再一看传令的人,王世充吓出一身冷汗,拔腿就跑。
前来传令的是定州刺史独孤修。他跟王世充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过节。
在洛阳时,王世充平定过一起叛乱,叛乱者司隶大夫独孤机因为跟唐军私通被斩杀。独孤修就是独孤机之弟。
刚跑到门口,王世充的脑袋滚落在地,这位崇尚暴力的人最终亡于暴力。
当然,这是一起突发事件,完全是独孤修寻仇报复,跟李渊是没什么关系的,奇怪的是,杀人者独孤修并没有按大唐律法处置,只是免职了事。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推测一下,等事情过去,独孤刺史复出也是迟早的事。
另外的消息是,李渊竟然发现王世充的兄弟们准备造反。这就奇怪了,兵马全无,就靠双拳两脚的,只怕连个县衙都冲不进去,这造得是哪门子反?
李渊对这个案件相当重视,马上批复立刻查处,没多久,案件明了、事实清楚、情节严重,必须从重处罚。于是,王世充的兄弟马上去见了王世充本人。
搞了这么一大圈,王世充还是满门抄斩了。正是君要你死,怎么也得死。
说起来,李渊这事情办得不太讲究,但王世充先生,你命苦也不能怨唐朝政府,当年你在洛阳大开杀戒,现在也算一报还一报吧。
真正有资格喊冤的是窦建德。
论起来,窦建德是个厚道人,他曾经在交战中俘虏过唐朝的公主王爷,还有徐世勣的父亲,但最终,他都释放了对方。
按照战俘平等对待的原则,窦建德也有不死的理由。但李渊连转弯的余地都不给,直接将窦建德送上了刑场。
当然,现在战事快结束了,留着窦建德这样能打能杀的人实在不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的大唐朝,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便会发现窦建德被迅速斩杀的根源大概在李世民身上。
经过洛阳一战,李世民的翅膀越发硬了,而且这个儿子太会拉扰人。降一个李密,瓦岗的军将个个跟着他跑,打一个薛举,西秦的猛将被他招揽了,刘武周败了,李世民的身边又多了一个尉迟敬德。要是让他再收编一下窦建德的山东兵马,哪里还管得住?
于是,为了李家父子的平衡,窦建德只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判决。李唐马上就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最后,给大家快读一下隋唐这段历史。
1.苦情的杨家父子
说起唐朝,当然不得不提隋朝,隋朝的杨坚是千古一帝。不但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朝这个炒鸡混乱的时代,还确立了科举、三省六部这些后人用了一千多年,但就是没交使用费的制度。论地位,往前推,只有秦始皇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往后推……还是别推了。
他的儿子杨广当然也是很牛的一人,开运河、征突厥、建东部等等。但是有一点,他们父子搞得太过了。
打个比方,他们父子干的事情,相当于汉朝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干的事情。人家汉朝四代走完的路,杨坚父子两代人就想完成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茶叶蛋。浓缩的不一定是精华,膨胀起来才能变成大油条。
这么多大工程一上马,隋朝立马消化不良,也没有太极藿香正气可以吃(此外应有广告费),所以,那年杨广仁兄跑到东北那疙瘩打一个叫高句丽的二愣小子时,国内就集体暴走了。
这样一搞,大隋朝就完蛋了。后面杨广得到了一个炀字,史书对他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其实杨广坏就坏在只传了二世,传个五百年,杨广就是李世民。
而说起暴走第一人,还不是李家,而是一个叫杨玄感的人。
大胡子杨玄感
在杨广在前线干得热火朝天时,杨玄感在后方拆伙造反了。他为什么要反呢?这是世仇,他的父亲叫杨素,是杨广当年争太子之位的重要谋臣。因为参与太深,就犯了官场第一罪:你知道的太多了。
有一回,杨广跟杨素吃饭,杨素吃完就得病,得病就去世。一点也没给隋朝政府添麻烦。
偏偏杨广这个人老是说实话,看到杨素的儿子们,动不动就甩出一句:杨素要不是死,你们杨家肯定要抄个满门才比较合适吧。
这就太欺负人了,杨玄感一琢磨,迟早你要弄死我家,不如我来弄死你。所以趁着杨广北征,干脆在后面反了。
创业之后,他找了一个合伙人:李密。
李密这个人是个聪明人,也是大隋朝的贵族,早年是杨广的侍卫,因为长得跟昆仑奴一样,黑不溜瞅,上班的时候又左看右看,所以杨广让他下岗了。下岗了之后,他四处溜达拜师学艺,牛角挂书说的就是这位哥们了。后面,结识了杨素,跟杨玄感当然也成了铁哥们。
大哥造反,李密马上过来共襄盛举。并为杨玄感送出了上中下三计。
上计:拥兵北上,把杨广堵在辽东,只要撑一个月,杨广必亡,你打败了杨广,到时回师,天下必必定望风而降。
中计:抢关中,进长安,住杨广的家,让杨广无家可住 。
下计:图方便,可以就近攻洛阳。
李密温馨提示产:洛阳已经有防备,只怕攻不下来,攻不下来,我们就得完蛋。
杨玄感一拍脑袋:我看你这个下计明明就是上计吧,走,攻洛阳去。
这么一搞,杨玄感一点没有悬念的就仆街了,李密则当了俘虏。
天才李密
押送途中,李密偷个空,跑路了,一跑就来到一处山寨:瓦岗。
隋唐的演义小说里,总是把李密写得不堪,一个小白脸啥都不是。其实不对,李密才是瓦岗之神,是李密把瓦岗从一个区域性反政府武装带到了全国性的大公司。
唯一的问题是在李密上山之前,瓦岗是有老大的。老大叫翟让,这位仁兄以前是个押司类的公务员,犯了点事,干脆上山了。大概就是宋江这一类的,理想也是宋江式的,招个安就最好了。
区别是梁山只有宋江,而瓦岗有李密。
李密一来,就改变了山寨的方针,要从小打小闹变为大打大闹,要夺取粮仓,抢关中。他们差一点成功了,只是被本家兄弟李渊抢了先。
4.
论起来,李渊家跟杨广家还是亲戚,他们的妈妈都可以追溯到一个超级岳父身上:独孤信。这位老帅哥生了三个女儿,一个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一个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还有一个是唐国公李昞之妻。李昞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有意思的是,都是一个女婿抢另一个女婿的江山。
最后胜出的是李渊。论辈份,李渊是杨广的表哥,据说因为长得很像领导的样,所以出去时,有人老是想跟他合影,所以,真正的领导杨广老是想弄死他。好在,李渊同志装得一手好低调,最终骗得了杨广的胜利,被分配到了太原这个最容易搞割据得天下的地方。
我们知道,四川容易搞割据,但不容易得天下。太原退而成王,进可成帝。
李渊就带着他的老婆孩子到了太原,当然这里面有李二李世民同志。后面因为出了玄武门这件事,唐朝教科书就不太老实,老是说李二很早就特别牛了,比他哥李建成牛,比他爸李渊牛。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一个拿叉猹少年能牛到哪里去?
牛的只可能是我们老司机李渊啊。其实,我们老说日本的教科学乱写,其实中国也是的。宇宙同一理,大家要理解,粉饰、掩盖、篡改、抹黑都有的。
天下闹革命潮时,李渊是在太原当政府军,镇压农民或者非农民起义军,反正趁着机会招兵买马,观看局势。在西北那块,三分应付,七分发展。渐渐地,杨广也觉得不对劲了,派了人去太原追究李渊的责任。这个时候,杨广正在扬州度过人生最后一段。
李渊一看就反了,大唐教科书又老写李二世民多么英明,多么牛叉,在起义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在李渊犹豫不决时是如何当机立断。看史书,感觉要不是李二,就没唐朝了。其实也不是的,李二顶多就算一个二线主角吧。主角还是我们李渊同志,原因大家也懂的。
要注意突出伟光正的二世皇帝,一代目只好委屈一下。
总而言之,李渊在太原也反了,值得一提,李家发家也有点不那么光彩的事情,为了借兵,跟突厥结了盟,按现在的思维,就是你丫拿隋朝的工资,受隋朝的赏,不但造反,还引外人。
但打江山就是这样的啊。
李家一出太原,那就是猛虎下山,山下全是猴子辈的,很快老李家就冲进了长安。恰好这个时候,杨广被兵变弄死了,那李渊就勉为其难当了皇帝喽。当然天下还有很多抢生意的,比如瓦岗。
5.
瓦岗不是被李渊打败的,他们是败在了王世充的手上。
王世充是靠着平定杨玄感们发家的,他原本是一个小小的宫监。杨广搬到扬州后,他能够近距离亲密接触皇帝,从而跻身一流军阀,杨广把招来的江淮兵都交给王世充,这一群江淮兵战斗力是很强的,擅长使䂎。
而王世充能够成为一线争霸者,是因为他战胜了李密。
说起来,李密也是很悲剧的一个人,跟着杨玄感,杨玄感不听他的,他一个贵族最终却要带着瓦岗一帮草莽英雄玩。
想抢长安,长安被李渊后发先至。回过头想抢洛阳,洛阳却被王世充占了。
这一下,他成了肉夹馍。李渊同志一句话:李兄,你还是江湖大哥,我服你。
李密长安也不好抢了,只好回过头来打洛阳。
打李渊,李密没把握,但打王世充,李密还是有信心的,如果他的瓦岗齐心的话。
遗憾的是,瓦岗火并了。
老寨主翟让虽然让出了头把交椅,但老是摆出一付前任大哥的样子,动不动就是没有我翟让,那有什么李密?
这就不是团结山寨干的事情了,忍了很久,李密终于忍无可忍,请翟让吃饭,酒席上就把翟让干掉了。
干掉了翟让,李密却没有成为真正的老大,在一次跟王世充的交战中,瓦岗的翟让派系纷纷反水,比如李世勣、单雄信等人,瓦岗分崩瓦解。李密逃到了长安挂靠,过了两天郁闷日子,想着逃跑东山再起,果断被李渊弄死。
接下来,就是李渊对王世充了。军事总指挥是李世民。
6.
李世民三大战功,一是西边打败了甘肃的薛举薛仁果父子,二是打败了北边的刘武周。最重要的当然是战胜了盘据洛阳的王世充。
论实力,打败李密已经是王世充的上限了。这位仁兄也没有什么个人魅力。招降了一些瓦岗好汉,结果没两天人家就跑了。程咬金、秦琼这些打着打着,就在战场上倒戈了。这些人过去后,当然成了李世民的私将,收藏进了秦王府,成为后面玄武门的主力。
王世充要想跟李世民斗,唯一的指望是联合山东的窦建德。
7.厚道的窦建德
隋末唐初的起义者中,最无辜的大概是窦建德了,这位山东大哥原本是位普通吃瓜地主,大概相当于村治保主任的样子,平时家里有屋又有田,绝对想当大隋朝的好国民,但天下大乱,想当好人太难了。
因为帮助了一个朋友,窦建德被官府定性为通匪,全家被杀。就此走了反隋的道路。因为讲义气,够胆量,很快成为山东的霸主。
一看李唐家有点清台的意思,窦建德只好跟王世充弱弱联合,共同对抗李世民。当然,英明伟大的李世民同志在牛口一战,以少胜多,大败窦建德,王世充最终就没什么希望了。
窦建德、王世充、李世民的三国杀最终以李世民胜出而告终。
天下的英雄收拾得差不多,接下来当然要搞内斗了。
8.
李家内斗这个事情呢,其实是李家分工的后遗症。拿下长安后,李家分了分工,老大李建成是太子,坐镇长安。老二李世民比较好动,喜欢打架,那就出去带兵,老三李元吉看着不让人放心,就留守太原老家。
打着打着,就发现有点不平衡了,老二李世民战功太大,而且打一个地方就收一大堆男人到自己家里。家里的人才比朝中的人才还要多。老大李建成又是一个糯米团子,啥事都好商量,渐渐就成了一个摆设。老三李元吉则是一个生瓜蛋子,连个太原也守不住。
这样一来,就把李世民给突出来了。但李世民毕竟是老二啊,李建成才是太子。
于是,老司机李渊开始想办法搞平衡,渐渐地以后带兵也不让李世民去了。后面山东刘黑阀反叛,李渊就不让李世民去,让李建成去。跟突厥感情破裂,也是让李元吉出马。
玄武门那年,突厥来犯,李世民做好了出征的准备,可没想到,老爷子点了李元吉的将。
李元吉这位兄弟,也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兄弟,他跟李建成说,到出兵之时,趁李世民出来送我们,我们弄死李世民, 然后挥兵回宫,父皇还不把皇帝传给你?
当然,这后面还有一个计划,李元吉没说,就是弄死李世民后,顺便弄死李建成。
李建成说,好啊好啊,以后我当了皇帝,就封你当皇太弟,以后你接班。
这当然也是智障忽悠傻子的。
所以说,这三兄弟个个身怀鬼胎,最后,有实力的胜出。
李元吉李建成这边一动,李世民就知道了,他甩出大杀招:作风问题。告发李建成跟皇帝的妃子发生并保持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李渊老司机一下炸开了,前朝杨坚就是这样死的,老子也摊上这样的事?
所以,李渊表示明天你们三兄弟一起来开个会,我们讨论这个事情,把事情说清楚了。
结果第二天大清早的,李世民带着兵马先进宫,控制住了李渊,又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把李建成李元吉放进来,来了一个关门打狗,弄死了这两位。这就是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啦。
隋末唐初就是这点事,现在亲清楚了吗?
欢迎大家 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一起打开脑洞看历史。
李世民为何能在虎牢关一举击败强敌窦建德是窦建德轻敌吗
隋唐时期名将众多,比如通常说的十八条好汉之类的。但说到名帅,说到统兵能力,就没有很明确的说法,没有什么排行之类。那么究竟谁是大唐第一帅才呢?是秦琼,还是尉迟恭,还是薛仁贵?笔者以为,还得靠战例说话。今天讲一个著名的战例,是李世民指挥的,在虎牢关前他竟以3500人破敌10万大军,这样的辉煌战绩,大唐还有谁能做到?能称得起大唐第一帅才的,舍之有谁?
唐朝初年,天下未定,唐高祖李渊坐镇长安,李世民则征战四方,担负起了统一天下的重任。到公元620年时,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除了位居关中的唐朝政权外,还有两个势力比较强大。其一是王世充,他在洛阳称帝,国号为“郑”,其势力虽比不上李唐,但他占据中原,以洛阳为中心,东占徐州,南至襄阳,北抵黄河,也早有执掌天下之心;还有就是窦建德,他在河北乐寿建立夏国,自称夏王,虽未称帝,但也有觊觎天下之意。当时的形势类同于天下三分,尽管李唐一家独大,但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李唐要统一,必须要吞并占据中原的王世充。王世充拿下之后,则窦建德不足为惧。
620年七月,李渊下诏,名秦王李世民率5万大军东征王世充。王世充也早有防备,他闻知唐军来袭,便命侄子魏王王弘烈守襄阳,荆王王行本守虎牢、宋王王泰镇守怀州(今河南沁阳)、齐王王世恽负责洛阳南城等,他本人也亲自督战,迎战唐军。
一、李世民与王世充交战中,痛失爱马。
李世民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把军队推进到慈涧(今河南新安县东),因唐军势大,且李世民英名早已传遍中原,所以他没怎么战斗,河南五十余州相继归降。王世充只得退守洛阳。唐军蚕食洛阳附近的城镇,驻军于洛阳北邙山,气势直逼东都。
难以抵挡李世民大军,王世充一面防御,一面遣人向夏王窦建德求救。窦建德之前跟王世充也互有争斗,此时他本想坐山观虎,可他的中书侍郎刘彬给他分析了天下大势,他说:“如今天下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唐得关西,郑得河南,夏得河北。如今唐起兵攻郑,唐强郑弱,郑势必要亡,郑亡,则夏也不能独存。不如放弃仇怨,发兵救郑,共败唐军。自保之后,再图天下!”窦建德颇以为是,便答应出师援救。他派出10余万大军,号称30万,浩浩荡荡来增援王世充。同时他又派使臣赴唐营,请求唐军停止进攻洛阳,李世民则留下使者,不予答复。
公元621年2月,李世民率军对洛阳形成合围之势。期初王世充屡次派人跟唐军交战。李世民挑选一千多精锐骑兵组成一只黑甲队,分别由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等统领。每次作战,李世民都亲自披上黑甲率领他们作战,所向披靡。一次唐军将领屈突通、窦轨带兵巡行营屯,突然与王世充的郑军遭遇,交战失利,李世民带领黑甲队救援,王世充大败,唐军俘获王世充的骑将葛彦璋,俘虏歼灭了六千多敌人。
后来唐军与郑军在洛阳西北面的青城宫展开了一次大战,李世民遭遇了一次险情。当时李世民刚将军营转移到青城宫,尚未修好壁垒,王世充就率二万兵马出城对唐军进行了一次突袭。当时唐军将士感到惊慌失措,李世民临危不乱,激励将士们说,“贼子的处境已很窘迫了,他想倾巢而出,侥幸打一仗,咱们今日必须挫败他们,看他还敢不敢出战了!”李世民带领骑兵,身先士卒,奋力战斗。
双方陷入混战。李世民想了解王世充军阵兵力分布情况,率几十精锐骑兵突然冲入敌阵,斩敌众多。但不久李世民和众骑兵走散,唯有将军丘行恭跟随着他。李世民心爱的的坐骑“飒露紫”中箭倒毙,敌人要过来生擒他。关键时刻,丘行恭调转马头,拔箭射向敌人,他箭无虚发,追兵不敢向前。接着他将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自己手执长刀独战众敌,经过一场血战,二人才全身而退。
王世充率领部下仍殊死战斗,他的军队几次三番被唐军打散,但又顽强地重新集合起来。从早上打到中午,郑军渐渐显出疲态,终于撤军。李世民挥军追击,想一举拿下洛阳。但郑军虽退,却并不慌乱,撤军有序。唐军虽追到城下,也只是歼敌数千,眼睁睁看着敌人大部撤入城中。唐军也奈何不得,李世民只有下令围城。
二、李世民围困洛阳。
洛阳城的防御十分严密,不仅城楼高,护城河深,而且郑军的装备也相当厉害,其大炮可以将五十斤重的石头射出二百步远,他们还有配备八个弓的弩,箭杆粗如车辐,射程可达五百步。因此唐军尽管昼夜不停英勇攻城,攻了十几天还是没有什么结果。唐军中有不少将士都疲惫不堪,开始出现懈怠情绪。总管刘弘基等人请求班师回朝,被李世民拒绝,他说,“洛阳只是一座孤城,有何可怕?洛阳不破,决不回军,再有胆敢提起班师者一律斩首!”这样军心才稳。李世民写信给王世充,劝其投降,但王世充没有回应。
接着就是接连8个月的残酷围城。相对于城中百姓来说,这种战法是残酷的。因为粮食有限。王世充曾想办法运粮,他派太子王玄应率领几千人,从虎牢关运粮到洛阳,李世民派将军李君羡截击,大败王玄应的运粮军,王玄应只身逃脱。
唐军断了郑军的粮道,洛阳城内粮价暴涨,坐吃山空,最后变得饿殍遍野,百姓把草根树叶都吃光了,饿死的人到处都是。洛阳城真的成了十室九空,当初城里有三万户人,后来余下不足三千户了。但王世充还在负隅顽抗,决不投降,让李世民也不得不服。王世充之所以这样死守,是因为他在等窦建德的援军。
这样耗了数月之久,唐军终于得到窦建德援军即将到来的消息。
窦建德命其将领范愿守卫曹州,调孟海公、徐圆朗的所有兵马,向西救援洛阳。当然他的部队也不是只赶路,一路也捎带攻陷了管州、荥阳、阳翟等城镇,水陆并进,带着大量军粮,向西溯黄河而上。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辩派遣手下的将领郭士衡带几千兵马与窦建德会合,共十几万人,号称有三十万,气势汹汹而来。真正考验李世民的时候到了。
三、李世民大战虎牢关,以3500人破敌10余万大军。
开始,老成持重的窦建德也不想跟唐军对抗,他想以其“30万大军”吓退李世民。于是就写信给李世民,请唐军退到潼关,退还夺取的郑国土地,大家和平共处。李世民召集将佐商议此事,面对窦建德的大军,唐营大部分人包括屈突通等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兵锋,就是接受求和,先退兵至新安境内。只有两个人主张力战。其一是郭孝恪,他说:“王世充已是穷途末路,窦建德远道而来救助王世充,这是天意要郑、夏两国同时灭亡。我们应当凭借虎牢之险抵御窦建德,肯定能打败他们!”
其二是记室薛收,他也说:“王世充占据东都,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现在只不过是缺粮。如今窦建德亲帅大军远道赴援,将河北的粮食运来供给洛阳,如果两寇合兵,则威力大增。我们的胜利则遥遥无期。现在我们必须一方面继续围困洛阳,一方面分兵在成皋力拒窦建德。只要窦建德失败,王世充必亡!”
其实李世民也是这个意思,等两位把意思说出来之后,他痛下决心,道,“王世充损兵折将,吃尽军粮,气数尽矣!窦建德刚刚打败了孟海公,将领骄傲,士卒疲惫,我们占据虎牢关,等于扼住了他的咽喉。他如果冒险决战,我们可以轻而易举打败他;如果他犹豫不决,不来交战,要不了十天半月,王世充熬不住,自己就会溃败。我大唐是否能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在此一举!众位不要再说了,吾意已决,分兵虎牢关,大战窦建德!”
王世充的郑州司兵沈悦,派人到唐左武侯大将军李世处请降。唐左卫将军王君廓夜晚带兵攻击虎牢,沈悦作内应,于是唐夺取了虎牢关。
李世民将军队分为两部分,由屈突通等人辅助齐王李元吉继续围困东都,李世民亲率3500名精兵,向东赴成皋。成皋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虎牢关。它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16公里的汜水镇。虎牢关因周穆王在此圈养猛虎而得名。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此发生过许多大战,比如传说中的三英战吕布就发生在此。李世民要以3500人对抗敌人10多万大军,这在中外战争史上也是罕有,可见其魄力。
李世于三月二十四日正午时分出发,因为时间紧急,眼看窦建德的夏军就要到了,所以他马不停蹄,以急行军的速度,过北邙,至河阳,取道巩县而去。王世充登上洛阳城望见唐军行动,不知唐军意图,竟不敢出城交战。
兵贵神速,李世民二十五日下午便赶到虎牢关了,不过窦建德的部队据虎牢关也只有30里了,好悬!如果让夏军先赶到,则唐军大势去矣。李世民顾不上休息,急忙安营扎寨,于第二天上午便展开行动了。他亲自带领五百骁骑,出虎牢,到城东二十多里处,侦察窦建德的营地。并且沿路埋下伏兵,让李勣、程咬金、秦叔宝分别统领,他只带尉迟恭和四名骑兵一起前去。
离夏军营地三里处时,李世民等与窦建德的游兵相遇,李世民大喊:“我乃秦王李世民也!”话音未落,张弓搭箭,射死对方一员将领。游兵赶快回夏军营中报信,于是夏军立马出动五六千骑兵,要活捉唐军元帅。面对此境,李世民冷静的命令几名随从在前面先走,自己和尉迟恭断后。
当追兵靠近时,李世民就放箭射死一人;再来,再射,箭无虚发。追兵走走停停,一方面怕中埋伏,但另一方面实在不想放掉擒拿李世民的大好机会,所以就这样犹豫着一路追过来。李世民先后射杀了好几个追兵,尉迟恭也杀死了十几个人。这样终于把敌人引到了唐军的埋伏圈,秦琼、程咬金等人率军一顿猛打,斩敌三百多人,并俘获窦建德的将领殷秋、石瓒返等。
李世民给了窦建德一个下马威后,就写信给他,说王世充这人反复无常,靠不住,他已到了穷途末路,你帮他何用?本来我今天是想试探下贵军的实力的,并不打算给您对着干,但您的部下却要捉拿我。所以我只有牛刀小试,想不到贵军这么不经打,让您失去两将。在下还是劝窦将军退兵为妙,这样咱两家都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您自己斟酌吧。李世民言辞有礼,但也暗含锋芒,让窦建德进退两难。
窦建德犹豫不决,不想就这样退兵,让人耻笑,但又不敢大规模开战,双方又展开了几次小规模拉锯战,夏军均不能取胜,倒是唐军小有收获。不过夏军却实实在在地被阻挡在虎牢关不能前进。这样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窦建德有点慌了,其麾下将士们也显出疲态,人心思归。接着李世民又派王君廓率领一千多轻骑抢夺了窦建德的运粮队,并俘获窦建德的大将军张青特,夏军锐气再减。
这时窦建德有个历史性机遇,如果他抓住了,历史就将改写,李世民统一中国将成为悬念。由于窦建德对唐军屡战不胜,大军受阻,此时,其麾下最重要的谋士凌敬向他献上一计。史载凌敬其人足智多谋,胸怀大志,为窦建德屡献奇谋,窦建德之所以能称雄一方与凌敬分不开的。
凌敬说:“大王您不必在此耗费时间,应该出动全部兵力渡过黄河,攻取怀州、河阳,然后翻越太行山,进入上党,再进攻汾州、晋州,奔赴蒲津,剑指关中!这样做好处有三:一是我军进入无人防守之境,取胜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二是能开疆拓土,召收兵马,壮我国势;第三是最重要的是,李世民率唐大部人马进击中原,关中空虚,我军可乘虚而入。如此,李世民必退兵以救关中,则郑国洛阳之围自解。”
这可谓一招妙棋,也是狠招。因为关中是唐军的根据地,若窦建德能听取此计,来个闪电转移,说不定能拿下关中;即便拿不下,李世民大军一撤,也能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可当时窦建德却犹豫不决。一方面他也觉得有理,想用此招;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这样做有点冒险。再者,眼前王世充危在旦夕,见死不救不是我风格。还有就是,当时王世充不断派人催促窦建德赶快来救援他,郑军的使者竟哭泣着请求窦建德赶快援救洛阳,又暗地里用重金收买窦建德手下的将领,阻挠凌敬的计划。诸将都说:“凌敬是个书生,哪里懂得打仗的事,他的话怎么能听呢?”
窦建德于是决定拒绝凌敬的建议。凌敬争辩时,他还让人把凌敬架了出去。这时窦建德的妻子曹氏出来替凌敬说话,她也说出了惊人的策略,她说,凌敬的建议是对的,夏军应该趁关中空虚之时发兵;并且她还提出更加高明的策略,就是可以借突厥的力量共同伐唐,这样不但王世充之围可解,也可夺得天下。如果窦建德听了妻子的话,则李世民就危险了。可此时窦建德却说,“打仗是男人的事,女人懂什么?郑如今处境很危急,眼看就要亡国,我弃他而去,这岂不是背信弃义,大丈夫岂能为之!”
窦建德否决了凌敬之策,事实证明他错了,他也是缺乏大局观,难成大事。
李世民得知凌敬的献策之后,也是吓得出了一头冷汗。幸亏窦建德没有听取此计。于是李世民决定不能再等了,要诱惑窦建德出来决战。这时唐军情报人员送来了可靠的信息:窦建德计划趁唐军粮草不足,到黄河北岸牧草丰美之地放马之际,出其不意进攻虎牢关。这个情报来得太是时候了,李世民大喜,决战的时候到了!
五月一日下午,李世民将计就计,将战马千匹,尽数运到黄河北岸放牧。窦建德闻讯大喜,第二天天还没亮就拔寨起兵,到虎牢关外的牛口布阵,牛口同虎牢关只隔着一条汜水河。十万大军,营寨相接,绵延二十余里,十分壮观。唐军众将领见夏军声势浩大,都不免有些害怕。李世民带几名骑兵登上高丘观望敌阵,对诸将说:“贼自起山东,未尝遇过强敌。此时他们逼近城池列阵,是有轻我之心。但他们布阵时声音大而杂乱,显然缺乏纪律。我按兵不动,时间一长,彼士气必然消退。我和各位相约,一过正午,我军必能破之!”。
窦建德果然轻视唐军,派三百骑兵涉过汜水,在离唐营一里地方停下,派人通报李世民说:“请挑选几百名精兵,咱们先过几招!”于是李世民派王君廓带领二百名长枪手应战,相互交锋,不分胜负,各自返回营地。
此时窦建德部下的王琬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在阵前炫耀。李世民一眼便认出是隋炀帝的青骢马,随口赞道:“真乃好马也!”尉迟敬德也知道李世民曾在之前的一次战斗中损失了坐骑,于是想去把那匹马夺过来。李世民制止他说:“岂可为一马而丧一勇将?”尉迟敬德听了这话,更加激动,于是同另外两员大将拍马而出,几乎一眨眼的工夫,他就活捉了敌将王琬,并夺马而还。
夏军排列战阵,从早晨到中午,士卒们饥饿疲惫,都坐了下来,又争着喝水,迟疑着想撤退。李世民看到敌人的疲态,感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说,“可以打了!”
这时黄河滩上的牧马也已到达,李世民率领轻骑先出发,大军跟随在后,向东涉过汜水,直扑敌阵。窦建德的群臣们正在朝谒,他们没想过如此小股的唐军会主动出击。唐军骑兵突然降临,朝臣都跑向窦建德;窦建德召骑兵抵御唐军,因朝臣们阻隔骑兵过不去,又挥手令朝臣退下,这一进一退之际,唐军已到阵前,一通猛打,窦建德兵败如山倒,连忙后撤。
李世民的骑兵所向披靡。淮阳王李道玄冲锋陷阵,身上聚集的箭像刺猬毛一样,勇气仍然不减。李世民把自己备用的战马送给他,让他跟随自己战斗。战场上杀气腾腾,尘土飞扬。
李世民率领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等人将旌旗卷起,冲入敌阵,从阵后而出,打开唐军旗帜,窦建德的士兵回头看见唐旗在阵后飘扬,全面崩溃,唐军追出三十里,杀了三千多人。窦建德也中枪落马,被唐车骑将军白土让、杨武威擒获。此战唐军大胜,俘虏了夏军五万人。
四、迫降王世充,李世民一战灭两王,成就大唐第一名帅。
李世民押解着窦建德、王琬等人到洛阳城下,王世充见到窦建德后,知道大事已去,还妄想召集诸将商议突围,准备南奔襄阳,但遭到众将反对,王世充无奈,身穿白衣带领郑国的太子和百官前来投降。
李世民进入洛阳宫城,命令记室房玄龄先进入中书省和门下省,收集隋朝的地图户籍、制文诏书;又命令萧瑀等人封存了隋的仓库,没收金钱布帛,颁赐给将士们;又将罪行特别大的十几名王世充的同党在洛水岸边斩首。
虎牢关大战是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之战,此战中,李世民将智谋、勇猛、耐心、果断等各种统帅才能发挥到了极至,他仅用3500名精兵便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一举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唐朝版图的基础。此战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最著名战例之一。李世民为大唐第一名帅,可谓名至实归。(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唐书》《资治通鉴》等。
李世民是怎样在虎牢关以几千兵马打败十万大军的窦建德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李世民史书体的故事,也是他故意让人产生的错觉。
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这段记载里,有明确的窦建德军的兵力数字,也就是十几万人,号称三十万,在战争中,被杀三千余人,被俘的就有五万人。
可见,窦建德军的总数是相对靠谱的。
但是,参战唐军的数量,只有几处:1,唐太宗领3500骑兵东进虎牢;2,唐太宗亲帅500骑兵去观察敌营;3,唐太宗派出王君廓的千余骑兵去抢夺对手粮草。
看起来,好像是3500骑兵打10万多人,但是,这里面忽略了一个大兵团,也是大人物,就是李世勣。
李世勣原名徐世勣,本来是跟随翟让、李密的,后来被李密派往黎阳仓,成为东方的一大势力,后来李密归唐,李世勣也跟随投降唐朝,但是很快就在与窦建德战争中败下阵来,短暂投降了窦建德,把老爹都丢在了对方营中,自己单骑归唐。
在这之后《旧唐书》的记载是:
四年,从太宗伐王世充于东都,累战大捷。又东略地至武牢,伪郑州司兵沈悦请翻武牢,勣夜潜兵应接,克之。擒其伪刺史荆王行本。
注意其中的关键点,就是东略地至虎牢,靠的是谁?是李世勣,那么占领虎牢的李世勣部在不在李世民的3500骑里呢?明显不属于,因为李世民是事后移兵去虎牢的,也就是说,虎牢的守军,应该是李世勣部+李世民的骑兵。
之后的战况也很明显,窦建德部久攻不克,停留了一个多月,才有了决战的一出戏。
《旧唐书》的说法很清晰:
又从太宗平窦建德,降王世充,振旅而还。论功行赏,太宗为上将,勣为下将,与太宗俱服金甲,乘戎辂,告捷于太庙。这中间还有一位就是副帅李元吉,给免掉了,不说了,不过李世勣之前的官位就是个黎州总管,得有多大的功劳能跟在两位亲王的后面当“下将”呢?
可见,李世勣真正的大功,恰恰应该是在虎牢对窦建德的决战的胜利,在高祖朝,这个尊荣还有他一份,等到了太宗朝,那就只能光荣属于领导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