岌岌可危by夏小正笔趣阁(有些专家表示“清明祭祀应改掉烧纸钱等陋习”,对此你怎么看)_崇祯_杨广_宇文化及

本文目录

  • 有些专家表示“清明祭祀应改掉烧纸钱等陋习”,对此你怎么看
  • 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赵光义所杀
  • 历史上,有中心开花战术成功的战役么
  • 魔兽世界中你最意外的坐骑是哪个
  •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 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 朱高炽的皇后张氏为何被赞誉为“女中尧舜”
  • 当年雷峰塔突然坍塌后,专家在塔底究竟发现了什么
  • 为什么宇文化及要杀杨广,让他当傀儡不是更好吗
  •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为何斩夏侯渊的黄忠没被评为“威震华夏”

有些专家表示“清明祭祀应改掉烧纸钱等陋习”,对此你怎么看

这些年的专家不是公开挑战常识,就是无意间暴露智商。

我先举几个暴露智商的事,再来说清明该不该烧纸这件事。

第一、中国今天拿得出手的技术,航天、导弹算一个吧,IT产品、手机算一个吧,高铁也算一个吧。高铁可以说是展现大国实力的又一重器。可以向外推广,也使得出远门时多了一个选择。

问题是人口趋势、人口政策与高铁发展极不匹配。美国就玩不了高铁,为什么呢?难道是美国没钱建不起,难道是美国独立发展造不出来?都不是,而是人口数量决定了建设起来后无法运营。人口总量不够,民用航空、公路又非常发达,所以没法玩。

我们今天这么大规模发展高铁,发展城市地铁,然而人口老龄化趋势,新出生人口趋势都预示着未来高铁的运营岌岌可危。作为专家,这是应该通盘考虑的国家战略。人口掉了,你就不能这么过度的建设高铁,甚至地铁都需要考虑其规模。有专家考虑这个国家战略吗?没有吧,他们只能看三米远。

第二、各地都限制电动车,甚至出台了一个严重与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相违背的国标。

这个政策一出来就面临尴尬,因为不适应啊。中国的电动车可不仅仅是用于代步,我们网购、外卖那么发达,都是需要大续航的电动车发挥毛细血管功能。用汽车送快递、送外卖可能吗?城市里很多零散运输都是依靠电动完成的。老百姓买个物件有大量也是用电动车运回,都拿上公交车、地铁试试。如果都用汽车,那将给城市拥堵带来多大的麻烦?

这些所谓专家可能想的是城市的光鲜,想的是私家车的购买量,完全对国家经济类型、特点,对城市的问题不做研究,就搞出排挤、歧视电动车的思路、政策。燃油汽车必然属于西方,电动、电子时代必然属于东方。很多所谓专家是用过去的经验指导我们的未来。所以才有搞城市化这样的脑残思路。移动互联网、高铁都是逆城市化的,你可以在祖国的多数角落与外界相连互通,未来私人飞行器发展起来,那更加会加速逆城市化趋势。发展那么多超大型城市干什么呢?所以不是我看不起这些专家,实在是这一届专家太低端。

清明祭祀烧纸这事不能简单化看待,传统文化已经岌岌可危了。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那样丢失的是国家的软实力。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出世》为何能火?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在审美上已经走到大脑观念与内心感受不相匹配的时代了。以音乐为例,《歌手》里结石姐唱得好都公认,但就是唱过之后就过了没有共鸣。嘻哈热闹归热闹、流行归流行,就是至今没有一首唱红的。西洋音乐只有那种大金曲会红,比如迈克尔杰克逊、玛利亚凯利唱的那些。其余真的很少有能产生共鸣火了的。众多歌手里洋腔洋调的有几个火了的?往往红了的都是接地气的,要么《悟空》这种传统音乐类型改编的,要么就是歌词为王的新中式,比如毛不易的歌曲。谭维维的歌曲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不就是摇滚、流行加藏式唱腔吗?可见我们能共鸣的是自己传统的这些东西稍作改良就行。

现在随便建一点仿古建筑就能当景区、当热门步行街,这是为何呢?这些还不是我们活着的这些人从小接触的。看到仿古建筑就天然有亲近感,这说明我们骨子里就是能共鸣的。欧洲街道也算古建筑,不是不好,而是有点重口味,不适合我们。未来可以肯定,传统元素、传统审美一定会成为一个热门趋势,包括古风舞蹈也会碾压那些已经看到就想吐的拉丁舞。我们不能再忽视传统文化了,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括服饰,各民族的传统服饰都可以挖掘出最时尚的东西。没有一个国家在传统服饰上有我们这么丰富多彩。

烧纸这事并不是自古就有,祭祀先人烧纸肯定只能是纸发明之后的事了?不是不可以废弃,而是不能这么只搞破坏不搞建设。这需要发现、挖掘、发明可替代的亲人祭祀方法。需要从古文化研究的角度给出答案。不是说想当然的去拿西方方法替代就行。所以这是需要规划考虑的,在祭祀场所上也需要列入城市规划,比如社区建立祭祀角、祭祀阁,除了清明其实还有丧葬、中元节等等需要这样的专用场所。给出合理的措施建设、可替代的方法慢慢来规范。包括春节的鞭炮也需要找到可替代的、符合古传统文化的内容来替代,传统节日需要的是往里填充内容,而不是盲目的废黜。

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赵光义所杀

赵光义没有杀大哥赵匡胤,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

赵光义为什么不可能杀自己大哥?

答案很简单,没必要。

赵光义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是宋朝合法的法定继承人,他没事杀自己老哥干嘛?

首先,赵匡胤确实是立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的。

五代+宋这六个中原王朝,91年里没有明确立过皇太子/皇太弟,法定继承人的标志是:亲王+开封尹。当然有这个标志不见得最后能当上皇上,但是没这个标志职务绝对不是法定继承人。(柴荣也没被封太子,他也是亲王+开封尹,难道他自己宰了郭威当的皇帝?)

而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时正好是以亲王身份担任首都开封的市长,因此在名分上赵光义确实就是赵匡胤选定的继承人。

其次,赵匡胤的亲儿子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已经25岁,如果赵匡胤想立自己儿子当继承人,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废掉赵光义,正如赵光义后来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废掉自己亲弟弟赵廷美一样。

但是事实是赵德昭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没有被自己父亲封王,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赵匡胤并不准备让他亲儿子接班。

其次,在五代乱世,继承人的挑选是在亲族里按照能力挑选,而非血脉挑选。

五代十国是中国最著名的乱世,所谓皇帝,兵强马壮者为之。

如晚唐著名军阀沙陀人李克用深知“强兵难驭”(强悍的军队难以统帅),所以他让他儿子,后来的唐庄宗李存勖从小就接受正规军事训练,从小就和沙陀骑兵待在一块。(民国时期很多军阀其实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张学良就被他爹逼着上军校了,其实按照张学良兴趣,出国留学或者读清华北大燕京大学才最适合他)

而朱温因为违反了这一规律,想传位给财政人才+自己喜欢情人的丈夫+自己的养子朱友文为皇帝,结果被自己亲子带兵谋反,朱温被自己亲儿子给杀死了。

正因为看到在乱世想与和平年代一样搞父死子继危险系数太高,如果自己儿子未成年,或者自己儿子不成器的情况,那么五代时期很多帝/王宁愿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或者成年子侄,至少这样还能保证家族的兴盛,毕竟在五代十国那种乱世,一旦发生政权更迭,前朝皇族基本上都是会被斩尽杀绝的。

虽然传位给兄弟/子侄意味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不能留给儿子,但是至少能保证儿子一世富贵,也算是这些枭雄们一片爱子之心。

而且兄终弟及也不是从五代才开始,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很多时候各个独立/半独立节度使的继承模式都是兄终弟及——叔死侄继这么往返循环。也就是说节度使死前把位置交给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弟弟要死的时候又把位置传给自己哥哥的儿子。如果近亲里没有特别靠谱的人选,甚至会传给自己的养子或者远房子侄。

延续到五代,朱温/郭威其实都是这么干的,郭威虽然自己儿子死了,但是还是有有血缘关系的侄子,但是他选择把皇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和他更亲近的内侄柴荣。当然柴荣其实和后梁倒霉鬼朱友文一样,他其实也是郭威的养子,严格来说我们应该称他为周世宗郭荣。

我们来看五代时期究竟有多少帝/王把皇位传给兄弟或者子侄——

第一个就是大汉奸石敬瑭(其实人家是沙陀人),他在选择继承人上就没有选择自己年幼的亲儿子石重睿,而是选择了从小就跟着他,长在军营,并且在灭唐(后唐)战争中多次亲自上阵的石重贵(继位时28岁)。

第二个就是杨吴,杨行密死后亲子杨渥继位,杨渥死后弟弟杨隆演继位。

第三个就是打下湖南底盘的楚王马殷,他跟上面的几位不一样,干脆就是留下了遗言,要求“诸子兄弟相继”。虽然后来马殷诸子相争,但是马殷死后马希声继位是正常交接,而马希声死后兄弟马希范继位仍然是正常交接,而马希范死后兄弟马希广继位依然是正常交接。

而且这期间并不是只过了两三年,从马殷去世930年算起到947年马希广继位,这中间一共过了17年。别说马希声的儿子,就算是马希范的儿子顺利的话都17岁了,马希范完全可以把王位传给自己儿子,但是却没有。而且即使后来马希萼开始用武力争夺王位,打来打去的都是马家第二代,马家第三代没有一个人被推举出来争夺位置。

第四就是吴越国,吴越国主钱元环以子年幼(14岁)而欲择宗室长者为储君;吴越国主钱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倧袭位”;

第五就是荆南,也成南平,荆南是小国,地盘只有江陵三州之地,其实就是今天荆州。由于荆南能成为独立势力存在完全靠首脑的外交手腕,因此荆南第二代国王高保融尽管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年,最后依然把王位传给了长期担任自己副手的弟弟高保勖。

第六就是南汉,南汉政权的奠基人并不是南汉太祖刘岩,而是刘岩的哥哥,静海军节度使刘隐,南汉大部分地盘都是刘隐打下来的,但是刘隐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遵循了中唐以来节度使的惯例,选择了自己弟弟刘岩。

第七就是后汉太后(刘承佑的母亲),刘承佑被杀后她在选择自己儿子的继承人问题上选了刘承佑的叔叔,选了刘承佑的堂兄弟,就是没有选自己的儿子。(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后汉太后看到郭威篡位之势已成,不忍心让自己儿子跳火坑;但是看北汉刘崇听到选自己/选自己儿子当皇帝的高兴劲儿,也很难说。)

第八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了,之前说了,郭威的亲儿子虽然被刘承佑杀绝了,但是不代表就一定要立和自己一点儿血缘关系都没有的内侄兼养子柴荣为继承人啊,他还有一个有血缘关系,他自己亲姐姐的儿子李重进,而李重进当时不但已经成年,而且已经是后周军队的高级军官,郭威还是选择了柴荣。

好了,简单交代了背景资料,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哪位牛逼的历史学家第一个提出宋太宗杀兄继位——

找啊找啊找啊找,大家会发现第一个明确提出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是清朝小说家蔡东藩。

这就比较尴尬了,一千多年没有谁提过疑点,居然是清朝一个小说家发现可疑!

好,这个时候读过一些书的朋友会说,虽然在蔡东藩之前没有人明确说过赵光义杀兄,但是南宋时期就有人记录赵光义善用毒,他曾经用毒毒死过南唐后主李煜,那么他毒死自己亲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好的,这位同学果然读过不少书,ok,我们来看看这个南宋记载——《烬余录》,我就说一点,这本书号称作者是南宋遗民徐大焯,可是第一次正式出版要等到清末,我们完全可以合理猜测蔡东藩看了当时最新出版的《烬余录》才构思出了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故事。

另外再多说一句为什么《烬余录》内容不靠谱:这本笔记首创了虚构人物杨宗保,以及杨家父子救太宗等杨家将演义故事的情节。

好啦,我们再来看看“烛光斧影”的原始出处——

这里要纠正一下,原始说法不叫“烛光斧影”,应该是“烛影斧声”。

这个故事首先是北宋一个叫做文莹的和尚记载在他自己的笔记《续湘山野录》里的,然后被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收录了,当然李焘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他在引用时备注了他认为这段记载里可疑的部分。

好了,我们来看这个故事是怎么记载的——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

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几件事

1、宋太祖身体不适,有个道士预言他寿数某月某日。

2、太祖预感道士预言应验,紧急召赵光义(当时的储君)入宫。

3、烛影——兄弟两人独饮对谈,有内侍隔窗看见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

4、斧声——饮完太祖送赵光义出门,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拂尘。)

5、太祖回寝宫睡觉,赵光义留宿宫中其他房间。

且不说这个故事在宋朝灭亡以前一直作为赵光义天命所归的主旋律小故事存在的;就说一点:

李焘根据正史以及司马光等人的笔记,证实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住在自己家王府里呢,根本没在宫里留宿。

李焘之所以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收录这个故事,是因为虽然怪力乱神不靠谱,但是这故事里体现出赵匡胤视死如归的豁达很符合太祖的性格。(太祖英武,其达生知命,盖有如此者)

这个时候,可能有朋友会说,司马光在笔记里有记载了,他就是在暗示宋太宗杀兄;司马光确实在笔记里记载了这件事,但是他想“黑”的不是宋太宗,而是宋太祖的皇后。

我们来看原文,为了照顾大多数人,我就不上文言了,直接白话版——

当晚四更时分,太祖晏驾。
宫人马上报知宋皇后,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立即召四子赵德芳进宫。而王继恩以为太祖一直打算传位给弟弟光义,竟不去宣德芳,而径赴开封府召光义入宫。
继恩来到开封府门前,只见长于医术的左押衙程玄德坐在门口,便上前问其缘故。德玄说:“二更时分,有人叫门说晋王有事召见,出门却不见人影。
如是者先后三次,我恐怕晋王真有病,所以赶来。”继恩告以宫中之事,两人共同入见光义。光义听后大惊,犹豫不敢入宫,声称要与家人商议。
一旁继恩催促道:“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了。”一句话点醒光义,三人便踏着大雪,步行入宫。
到达宫门,继恩让光义在直庐等待,自己好去通报。
德玄说:“等待什么?直接进去!”
三人遂俱入大内。
宋皇后听到继恩的声音,便问:“德芳来了吗?”
继恩答:“晋王到了。”
皇后见到光义,不禁愕然失色,等缓过神来只得怅然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时宗室大臣对皇帝的昵称。)
光义也边落泪边回答:“共保富贵,别怕别怕。”
第二天,光义即皇帝位,是为宋太宗。

我就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说司马光笔记“黑”的是宋皇后——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五代和宋初,亲王+开封尹(首都市长)就是皇位第一继承人的标志,那么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谁担任这个职务呢?他弟弟赵光义。

第二,赵匡胤不是没有嫡长子的,他有啊,赵德昭就是嫡长子(其实是二子,但他大哥很早去世了),是嫡妻贺皇后生的;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虽然没有封王,也没能执掌开封,但论官职也是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这一系列职务使他在皇族里仅次于他两个叔叔。

第三,再看赵德芳,可以肯定他绝对不是赵匡胤嫡妻贺皇后所生,因为赵德芳出生的时候,贺皇后已经死了一年了;也就是在宗法上赵德芳不但是幼子,还是庶子。然后他老爹去世的时候,他的职务只是一个小小的贵州防御使。

据说很多朋友熟读《雍正王朝》,那应该知道八阿哥不能当继承人,表面上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他母亲出生卑贱,因此他没资格继承大统。

赵德芳生母身份卑贱不卑贱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按照宗法礼仪,论八百年也论不到他继承赵匡胤皇位啊。不说这还有一个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赵德芳要当皇帝,他哥哥赵德昭第一个不答应!

这等于是李渊二婚媳妇儿在李渊病死时不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嫡妻生的),找一个年幼的庶子来继位,李世民三兄弟不得撕了这庶弟?!

这是不是说赵德昭在当时不受父亲喜欢,没有存在感呢?

不是的,赵德昭作为宋太祖的嫡长子,一直是很有号召力的,我们来看下面这段小故事——

赵光义北伐失败后一度和大部队失去联系,赵匡胤的老兄弟石守信等人就合计,这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万一赵二有个好歹怎么办?

太祖嫡长子在军中呢,要不咱们拥立他做皇帝吧。

老兄弟们纷纷表示,我看行!

幸亏赵光义回来的早,不然…

明白了以上这些关节,我相信大家再看司马光这个笔记内容感受就不一样了——

宋皇后想干嘛呢?皇帝死了一不叫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进宫,二不叫太祖嫡长子赵德昭进宫,偏偏叫赵德芳这个官职卑微的幼庶子来?

她是是想效仿武则天吗?

在历史上有成年皇子而立幼子的还有一个人,她叫慈禧。

王继恩没有传达宋皇后的乱命,而是直接出宫找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这哪里错了?这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啊!

历史上,有中心开花战术成功的战役么

说到中心开花战术,很多人立刻想到了孟良崮战役中的张灵甫。张灵甫固守孟良崮没错,可是国军其他部队战斗意志和攻坚能力太差,最终注定了张灵甫必然覆亡。

无独有偶,解放战争的湖南战场,就出现了两次“中间开花”的机会,第一次机会无意中成了疑兵之策,第二次中间开花,直接把新桂系的主力第七军全灭了!

这究竟是怎们回事呢?

原来,自从平津战役后,第四野战军一路南下,几乎没有打过一个像样的硬仗。四野军中的多名“好战分子”求战心切,难免出现一些情敌冒进的问题。四野进入湖南,湖南国军在程潜、陈明仁两位爱国将领带领下发动起义,8万国军集体加入解放军。可是就在这时,白崇禧派出特务在起义国军内部散布谣言,陈明仁将军也没有即使澄清,以至于有三四万的国军叛逃,四野官兵奉命追击,一场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在长沙西南方向150公里的青树坪,四野第49军145师终于追上了国军,却也被国军围住了。恰在这时,145师与49军军部和13兵团兵团部都失去了联系,于是决定就地反击。两天两夜下来,围攻145师的国军三个师,愣是一点便宜没有讨到,

这一天是8月15日,146师师长王占奎根本不知道对面的敌人到底是谁。可是146师是钟伟带出来的军队,面对国军的围歼,稳扎稳打。国军在40架飞机和20余门大口径火炮支援下,发起一轮又一轮冲锋,而桂军主力也不断赶来,形势岌岌可危。后方的四野、13兵团和49军,自然知道146师的危险,一遍又一遍呼叫146师撤出战斗,可是146师毫无应答。

两天后,146师在145师的接应下撤出战斗,这一场战役下来,146师阵亡877人,伤2000余人,元气大伤。可是国军依旧是发扬“优良传统”,发布了青树坪大捷的消息。在国军的战报中,146师被国军全歼。这个捷报的目的很简单,为李宗仁代总统向美国讨要援助作舆论攻势。

仅仅两个多月后,146师参加了衡宝战役,国军俘虏问,你们是那一部分的,咋这么厉害?146师官兵笑着说,我们就是被你们全歼了的146师啊!

也难怪,退守台湾后,台湾国军给自己编造的历史战绩,看起来很可疑,一个基层军官用加法一算,国军总歼敌人数达到了10亿人!不久后,这个基层军官就被秘密警察带走了。

青树坪战役,49军下辖的两个师146师和145师伤亡惨重,同时也助长了新桂系骄横气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桂军急需打一场打胜仗扭转局势,就在衡阳到宝庆的道路上布置重兵,准备和解放军决一死战。

这时,四野又有一个师落入了国军重围之中,又丢了电台。这个师是第45军的135师,他们没有接到野司也兵团部的停止待命的命令,10月4日越过恒宝公路,突进到灵官店地区,直插白崇禧集团的心脏。白崇禧立刻调集重兵围攻这个师。

135师的师长是丁盛,人称丁大胆,既然已经捅进了敌人的心脏,那就杀一个七进七出怎么样?与四野野司联系上后,四野野司命令该师 “ 就地占据有利地形 , 安下钉子 , 吸引敌人 , 迟滞敌人撤退 , 以利主力围歼该敌。”就这样,135是不仅守住了基本阵地,还向纵深穿插,机动灵活地堵截和侧击白崇禧各部。因为135师的袭击,桂军根本没有迅速撤离的机会。

更为厉害的是,10月8日晚上,135师直接插入到了黄土铺一点,把桂军四个师精锐堵截在了黄土铺石珠桥之间 50 华里的山沟中 。405团发现敌人准备撤离,直接发动勇猛攻击,第七军瞬间被截成数段,404团在黄土铺北面堵截,403团在后面追击。一个师居然能打敌人四个师,第四野战军官兵再一次创造了军事历史上的奇迹。

更大的奇迹在后面。因为135师的运动战,桂军乱作一团,四野首长直接电令各军各师,战场上没有上下尊卑秩序,一切以战场形势做调整,乱就乱,只要歼灭桂系第七军就行。于是,按照野司命令,先到战场的指挥后到战场的,战场上出现了团长指挥师长,师长指挥军长的奇怪现象。

一番混战后,新桂系军阀赖以看家的两个王牌军 , 第七军军部171、172师和第四十八军17 6师全部 ( 171师去宝庆庆佯动的那个团 , 就地遭歼) , 以及138 师的一个团共约四 万 人 , 都被歼灭 。 副军长凌云上 , 军参谋长邓达之及三个师长均被俘 。

解放军官兵,在长期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形成了勇敢坚韧的作战风格,又能掌握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这一切是从抗日战争开始就只懂得让友军送死自己保存实力的新桂系军队不能比的。衡宝战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魔兽世界中你最意外的坐骑是哪个

最意外的坐骑,应该是当年我曾经让给朋友的一个ZUG龙。

那时候70级,玩了个小猎人,我朋友是法师。那个版本能刷的坐骑也不是很多,好像总共加起来也就102个坐骑。

普遍玩家都不超过50个,当初超过50个有个白龙,然而在沙城很少能看到人骑白龙。

像ZUG龙虎这种坐骑一般都是很多人组团去刷,然后大家一起ROLL。可以说这个坐骑需要非常好的命才能刷到。

猎人么,大家都懂的。BUG之王,单刷之王。那时候用猎人跟我朋友的小法师每周都去刷龙虎。

后来没想到真的出了龙,坐骑这个东西尤其是龙对于联盟来讲是非常稀有的东西。而且龙骑多了,发现这个坐骑骑起来非常带感。

当时刷出来之后,我跟我朋友都挺惊讶的。说实在刷坐骑这种东西真的就是摸奖,一旦摸到真的很尴尬。

不过我直接点了放弃,让给了他。后来他也直接请我吃了一顿饭。

这件事就算过去了,毕竟我对坐骑不是很感冒当时。

后来,网易代理游戏。账号绑定战网通行证,当时我俩嫌麻烦于是就将我们的账号就绑在了一起。

后来,我朋友玩的DK单刷出了老虎。

后来,战网内的所有通行证账号通用。

于是我就有了这只当时我亲手点了放弃的那只祖格迅猛龙。

直到现在,这个龙依然是我最常用的陆地坐骑。

有时候想起来,都还能想得到那天的心情。或许这就是魔兽给人的回忆吧,游戏虽然不玩了,但是那些回忆是不会忘的。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近日有网友提问:崇祯上吊自杀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佬”进京救驾,为何都见死不救?难道大家都盼望着崇祯早死、大明早亡吗?

1、哪些“大佬”是崇祯最后的稻草

先来看看崇祯死前传旨让哪些“大佬”来救驾吧:崇祯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日,崇祯下诏天下救援京师。到三月五日,见无人前来救驾,就封总兵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为“伯”,六日再次下诏征各镇进京救援。

三月七日,崇祯终于迎来第一支救驾军:总兵官唐通到了。崇祯命他和近身内臣杜之秩守卫居庸关,又命令太监王承恩守卫京城。

但这支救驾军成了投降军:三月十五日,唐通、杜之秩向李自成投降,三月十八日傍晚,外城陷落,三月十九日拂晓内城陷落。崇祯吊死万寿山,王承恩陪其一同吊死。

唯一到来的总兵居然和内臣投降,北京城因此门户大开,此后李自成大军如入无人之境。那么,其他几位“大佬”干啥去了?他们如果能如期到来,会不会成为崇祯生命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呢?

2、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接命救驾后在干啥

正月下诏进京救驾,到三月五日无人前来,只好给四人封官,除了唐通赶来又投降,其他三人的救驾表现各不相同:

——吴三桂:接到救驾命令时,吴三桂在宁远。13天后率军赶到达山海关,随后率军赶往北京城。三天后即三月二十二日,率兵到达玉田一带,这时北京陷落、崇祯自杀。吴三桂马上率兵返回山海关,此后吴三桂在大顺、大清之间开展政治投机活动。

从宁远到山海关2100多公里,用时13天,平均每天行军160多公里。而从山海关到玉田(河北唐山西北处)全程约195公里,每天的行军速度是65公里。

多么令人生疑的速度啊,这样的速度无论如何不能叫急行军,更不是入京救驾的节奏。后人为此推测,吴三桂之所以慢慢腾腾,目的只有一个:企盼大顺早日攻破北京城。

——左良玉:接到救驾命令时,左良玉正在武昌。崇祯封左良玉为宁南伯,授他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承诺救驾成功后让他们父子世代守卫武昌。同时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救驾。

左良玉接命后没有出兵,而是写了一封出兵计划书,让左懋第带回北京。结果,书递上去崇祯还没来得及看就自杀了。左良玉这样的做法,解释也只有一个:你死你的去吧,只要我和我的大军活着就行。

——黄得功:接到救驾命令时,黄得功正在庐州,崇祯临死前把他封为靖南伯。史书中对黄得功接命后的动向并未记载。只是在南明立国后,黄得功被晋升为侯,同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一起开设四大兵镇。

3、“大佬”们为啥不起兵救驾

为啥崇祯下诏救驾,“大佬”不积极响应?原因只有一个:救驾之旅也是丧命之旅,谁也不想再走“谁拼命救主,谁为此丧命”的老路。对此,袁崇焕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无一善终的现实,让天下人不敢救驾,下面有个统计,不算战死、投降的,看看被崇祯处死、罢官的文臣武将都有谁吧:

——崇祯二年,兵部右侍郎、辽东经略杨镐因萨尔浒大败被处死,弃尸于闹市示众;大清兵临北京城,兵部尚书王洽被下狱;袁崇焕被下狱;钱龙锡被罢官。

——崇祯三年,总督蓟辽都御史刘策下狱处死;杀袁崇焕;钱龙锡被下狱;杨鹤被下狱;孙元化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刘宇烈下狱、遣送戍边。

——崇祯六年,左副都御史王志道被革职。

——崇祯八年,因皇陵失守,总督漕运尚书杨一鹏被下狱处死、弃弃尸于闹市。

——崇祯九年,杀巡抚都御史王楫。

——崇祯十一年,罢免卢象升,同年兵败战死;罢免方逢年。

——崇祯十二年,罢免孙传庭,被下狱;罢免熊文灿,被下狱;因边境失守,诛杀巡抚都御史颜继祖,总兵官倪宠、祖宽,内臣邓希诏、孙茂霖等33人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佥都御史解学龙和他推荐的黄道周;熊文灿被斩首示众。

——崇祯十四年,总督郑崇俭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五年,罢免谢升;王朴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吏部尚书李日宣等6人被下狱;兵部尚书陈新甲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六年,范志完、赵光抃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周延儒被处死。

崇祯即位后因战事杀过7名总督:郑崇俭、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抃。加上战死的文臣武将,到崇祯临死前,能领兵救驾的也没有几个人了。

在崇祯眼里,没有一个文臣武将是可以信任的,正如他临死前的遗言“诸臣误我”。哀大莫于心死,对于崇祯来说只有一死才是最好的解脱,因此他回绝了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求南迁的建议。

三月四日,崇祯最后一次在平台召见文武百官说“作为国君应为国而死”,李邦华请求让皇太子去江南,也被被拒绝。也许从那一时刻起,崇祯已彻底抛弃了江山、抛弃了他的文官百官。

其实,手握重兵的“大佬”,之前就已抛弃了自己的皇帝。最后,让我们借用崇祯死前遗言来评价下崇祯:“我因无德,干犯天怒,降下这场大灾……”这样看来,崇祯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然而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蜀汉虽有无数名将,多智近妖的军师,最终却也未能成功,最终还搭上了诸葛亮的命,令人十分遗憾。事实上,第六次北伐时,还有一个人的死亡也令人十分遗憾,他本是继五虎之后最有才能的猛将,最终却因“长有反骨”,被诸葛亮临终前留下锦囊妙计,惨遭马岱斩首,令人唏嘘。

魏延

这个人就是魏延。魏延从长沙时跟随刘备,一路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当时五虎相继离世,后继乏人,也就魏延、姜维可堪大任,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才,却被诸葛亮设计杀掉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些人说,是因为魏延天生有反骨,从他投降开始,诸葛亮就看他不顺眼。其实这种解读并不合理。

长沙之战时,魏延救下将被处斩的黄忠,杀掉太守韩玄,迎接关羽入城,可谓是立下了大功。要是没有魏延从中斡旋,关羽是很难打下长沙的,所以关羽是对魏延是大加赞赏的,并将他引荐给刘备,准备让他接受封赏。

然而诸葛亮看到魏延后,却说魏延天生有反骨,想要杀掉魏延。最后被刘备拦下,才放了魏延一条生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诸葛亮杀魏延是因为魏延有反骨。

事实上反骨是什么东西大家都不知道,诸葛亮也不知道。他只是借此敲打魏延而已。魏延虽然立有大功,但是他当时的行为相当于是弑主投降,这在忠义的诸葛亮看来,是很可耻的行为,他要借此敲打魏延,以免魏延以后还会有此行为,做出不利于刘备的事情。

演义原文: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从之后刘备和诸葛亮对魏延的重用也能看出,魏延有反骨这件事纯粹是诸葛亮瞎扯的,他只是借机敲打魏延,不然在之后的入川作战和北伐曹魏时,他不会如此重用魏延。

因此,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只是一个借口,并不是诸葛亮除掉魏延的真正原因,诸葛亮杀魏延的真正原因是以下两点。

其一、魏延为人高傲,无人能压制。

魏延这个人,为人其实是十分高傲的,所以和同僚的关系处得并不是很好。在他阻拦杨仪姜维入川时,后主刘婵问大家对此的看法,竟然没有一个人是帮着魏延说话的,足可以看出魏延这个人处事有多差。如果让这种人掌握了军政大权,那肯定会有很多人遭到排挤,大家不能同心协力,定会生乱。

曾有人说过,蜀汉有两个人特别高傲,一个是关羽,一个是魏延。在之前,蜀汉还有众多人能够压制住魏延,随着大批文臣猛将的去世,诸葛亮最终也离开,以魏延高傲的性格,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住他了,不出所料,诸葛亮一死,魏延就开始闹事了。

演义原文: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看到了吧,诸葛亮刚死,尸骨未寒,魏延就敢不听军令,连诸葛亮任命的杨仪他都看不起,自负高傲的品性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如此不听调离,说不定后期连刘禅都压制不了他,所以诸葛亮必须借机除掉他。

其二、魏延激进,容易把蜀汉带入死路。

魏延这个人比较激进,这在诸葛亮死也能看出来。主帅刚刚去世,按理说,退兵是很正常的操作。但是魏延却是想着继续进攻司马懿,丝毫不顾及士兵的情绪和战斗力,这样其实并不利于行军打仗。

魏延最出名事迹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很多网友包括笔者其实都是非常欣赏赞同魏延的这个计谋的,按照魏延的计谋实施,说不定能出其不意,达到更好的效果。然而纵观诸葛亮一生,他都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是万万不会同意魏延的这个计谋的。

在他看来,魏延这样兵行险招,是十分激进的。如果魏延拥有了大权,这么激进的操作只会把蜀汉带入深渊。此时的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需要稳妥发展,不能采取激进策略。所以为了蜀汉长远的发展,诸葛亮必须考虑将魏延杀掉。

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除掉魏延,并非因为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魏延高傲和太激进这两点。诸葛亮怕自己死后,无人能压制住他。而且魏延为人激进,如果掌握大权,将会把蜀汉带入破裂,所以诸葛亮才会设计杀掉魏延。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朱高炽的皇后张氏为何被赞誉为“女中尧舜”

明代第四位皇帝的皇后张氏是河南永城人张麒的女儿,洪武二十八年(1395)嫁给十七岁的朱高炽(永乐皇帝长子),旋即被册封为燕世子妃。朱高炽生性仁孝,喜爱诗词,可是身体肥硕,腰腹径数围,不善骑射,因此常使永乐皇帝不高兴。恰好永乐的次子朱高煦身高体壮,而且在靖难内战中,有几次杰出的表现,于是永乐曾经有立朱高煦为皇储的念头。

幸好张氏在结婚不到三年就替朱高炽生下了一位永乐最宠爱的长孙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德皇帝;后来张氏又生了越王朱瞻墉与襄王朱瞻墡。

1404年夏天,虽然永乐立了朱高炽为东宫太子,不过朱高煦依然野心勃勃,经常在背后中伤他的长兄。每当东宫濒临危机、悒悒不乐时,操妇道至谨的张氏一定会以历史故事为譬喻,来宽慰她的丈夫,而且勉以孝谨,亲自替朱高炽调理每日餐食,希望能帮他减肥。

1424年8月12日,在榆木川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的永乐帝,召唤英国公张辅到皇帝行营帐篷,起草遗诏说:“传位皇太子。···…丧服礼仪,一遵太祖皇帝遗制。”可是朱高炽即位(洪熙仁宗皇帝)不到八个月,却因体胖多病,也晏驾归天(1425年5月29日)。

当了寡妇的皇后张氏,虽然中外政事莫不周知,还是得出让皇后的位子给她的媳妇胡氏,而依传统当上了皇太后。不过以后的日子,张皇太后还是日夜担心她的儿子朱瞻基,深怕这位二十六岁的新皇帝还不能稳如泰山地继承朱氏帝业。

1426年9月初,眼见他的父亲(朱棣)与长兄(朱高炽)都已驾崩,朱高煦终于公开挑战他的侄子朱瞻基。这时皇太后张氏仰仗有德行、有才干又老成干练的杨士奇、杨溥、杨荣(均以大臣兼内阁大学士的“三杨”)与吏部尚书蹇义,来对付高煦。仅仅三个星期的行动之后,从1426年8月28日到9月17日,朱高煦的叛变就被平定。朱高煦和他的儿子被贬为庶人,从此监禁在北京的西安门里一直到过世。

朱高煦事件之后,海内宁泰,朱氏诸王的权力再次被大幅削减,从此只能向中央政府支领俸禄,明朝宫廷的气氛也自然变得比较安详平静。在整个明朝历史中,宣德皇帝在位的十年(1425——1435)算是天下归心、最好的太平盛世;在很多方面,的确要归功于这位“女中尧舜”皇太后张氏的知人善任与辨别邪正。

宣德在位第三年(1428),皇太后游西苑,宣德跟皇后、皇妃都一齐奉陪到万寿山赏景野宴。第二年的清明节,皇太后因笃念祖宗功德,要求亲自到天寿山谒拜永乐皇帝与洪熙皇帝(长陵与献陵),并扫墓。当皇帝的朱瞻基马上答允,并以五军严备供具,浩荡地陪他母亲出紫禁城,一直到清同桥,亲自扶辇皇太后过桥后,才高呼万岁地分手道别。沿途中,居民夹道迎拜,皇太后随性吃蔬食野味,并赐钞币。回到内宫之后,皇太后还命她儿子宣德皇帝作《赏春赋》,叙述她途中所看到的景物及农家作业之状况。

可是才三十六岁的宣德帝在1435年1月31日(春节过后的第三天),突然驾崩于乾清宫,留下才只有八岁的儿子朱祁镇继承皇位,是为英宗正统皇帝。这时有些献媚的大臣奏请太后,垂帘视事。张氏顾及明朝祖宗家法,没有同意,但愿意担任正统皇帝的监护人。以后凡事委用三杨票拟,虽然如此,重要的政策及诏令仍然必先由太皇太后首肯,然后才能全部交给内阁议决。同时为了驾驭外戚,张氏正式以书信告诫她的哥哥(当时是彭城伯兼任都督)要循礼法、修恭俭,不能干预政事,而且每个月只能在初一跟十五进朝问安。除此以外,太皇太后张氏还下令要求子孙认真读书求学,日夜勤恪敬事,凡宫中一切玩好以及不急之务,全部罢禁。

虽然太皇太后要求她的子孙相当严厉,要他们行仁政、秉忠勤,可是长得很奇异、又是幼冲的正统皇帝,还是整天跟着他最宠幸的太监王振玩耍。

据《明实录》记载,1437年元宵节期间,太皇太后召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还有礼部尚书胡濙五位元老级的重臣人朝,在五人面前,命令王振俯伏阶下。这时太皇太后左右的女官杂佩刀剑,仪卫森然,用尖锐的剑刃加压在王振的颈子上。五十六岁的太皇太后张氏当场向坐在她西侧的正统皇帝说,以后的国家大事,如果没有这五位先朝简任重臣赞成的话,绝对不可实施。同时声色俱厉地斥责王振,如果阉人宦官敢干预朝政的话,都一律要格杀不留。

这次戏剧性威吓王振的五年又十个月之后,太皇太后张氏崩逝,跟她的丈夫朱高炽(即正统皇帝的祖父)合葬于献陵。不久被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然而等到三杨及一些前朝重臣一一凋零去世之后,正统皇帝就擢升他的“老师”王振为明朝宦官系统最有权势的“司礼监太监”。

当年雷峰塔突然坍塌后,专家在塔底究竟发现了什么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下了。2001年3月11日,雷峰塔地宫发掘时,专家在塔底地宫中有了两个惊人发现,一个是价值连城的纯银金塔,一个是神秘罕见的白色蜈蚣。

雷峰塔的倒下与重修

雷峰塔的倒下并不奇怪,这座始建于北宋初年,重修于南宋,明朝时被倭寇纵火焚烧的雷峰塔,在嘉靖年间遭劫后已仅剩苍凉的塔身,当地百姓夜以继日的盗挖,更让这座历史悠久的雷峰塔摇摇欲坠,当最后一颗维持平衡的砖石被挖走,倒塌便不可避免。

雷峰塔倒塌后,成了一片废墟,无人关心,无人过问,曾经闻名全国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被尘封在历史的老照片中,再也无缘再现,无人得以欣赏。

正因为如此,专家并没有对雷峰塔废墟进行发掘,也没有发现什么。

1999年7月,浙江省作出一个重要决定——重建雷峰塔、重现“雷峰夕照”——因为这个无比正确的决定,我们才能见到今天的雷峰塔,尽管是重修,但它代表了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雷峰塔只是一座普通的塔,是北宋初年吴越国王钱俶出资修建,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心爱的皇妃祈福,并不知道塔内有什么宝贝。

雷峰塔的发掘和发现

2001年3月11日,雷峰塔重修工程正式开始。

因为是原址重建,所以首先要对雷峰塔废墟和掩埋在废墟之下的地宫进行发掘,而这次规模不大的发掘竟然还进行了现场直播,很多关心雷峰塔的观众都通过观看了发掘过程。

雷峰塔本就不大,地宫更小,长、宽各半米左右,深度约1米,所以发掘过程十分顺利,但更让人感兴趣的不是发掘过程,而是最终的发掘成果。

首先是一座纯银镂空阿育王塔。这座阿育王塔造型极其优美,艺术价值极高,塔身镂空中放置着一个金棺,棺内盛装“佛螺髻发”舍利。在佛教中,金棺银塔是瘗埋佛舍利的最高规格,这种规格的阿育王塔据说在全世界只有六座,价值难以估量,一时轰动海内外。目前,这座纯银阿育王塔作为国宝级文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其次是一只罕见的白色蜈蚣。除了阿育王塔,专家称还在地宫内发现一只很小的瓶子,瓶子是全封闭的,专家小心翼翼打开后,却惊奇地发现里面有一只白色的活蜈蚣!

这只蜈蚣立刻引发大家的浓厚兴趣,白色蜈蚣本就罕见,但它能生活在密闭的小瓶子里不被闷死,才更令人觉得匪夷所思。一时间,“是谁,在什么时间,为什么把这只蜈蚣放在这里?蜈蚣为什么能在密闭环境中活到现在?”种种疑问一一涌现出来。

白色蜈蚣的用途和去向

更奇妙的是,专家把蜈蚣放回瓶中带回实验室,可过了一夜再打开时,专家们有了一个极其惊人的发现——瓶子里空空如也,那只白色活蜈蚣不见了踪影!

专家们仔细检查了瓶子内外,没有任何破损,没有任何人为打开或破坏的痕迹,这条蜈蚣好像瞬间穿越到另一个空间一样,无迹可寻,它的一切彻底成为谜团。

蜈蚣神秘消失后,专家们开始推测蜈蚣的来源。

这些专家都是听着《白蛇传》的故事长大,也都看过《新白娘子传奇》,有人提出一个大胆设想:雷峰塔是法海和尚用来镇压白素贞的,白素贞是白蛇精,而蛇最怕蜈蚣,即便千年得道的蛇精出于本能也对蜈蚣十分畏惧,就如同蜈蚣精畏惧公鸡一样。

专家做出大胆推断,这只蜈蚣很有可能是人为放在地宫内协助镇压白蛇的,放蜈蚣的人很可能受到《白蛇传》故事影响太深,才做出这种举动,而蜈蚣长久不见太阳,逐渐变成通体白色,并在阿育王塔内的舍利影响下,保持了长寿不衰。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为什么宇文化及要杀杨广,让他当傀儡不是更好吗

618年江都发生了一件大事。在隋炀帝的江都行宫内,宇文化及发动了兵变。在宇文化及的授权下,裴虔通、元礼、马文举进入隋炀帝的行宫,企图将隋炀帝控制住。隋炀帝杨广听到了兵变的消息之后,化妆仓皇逃跑。但是元礼等人还是将杨广抓获,宇文化及掌握了实权,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子。隋炀帝被抓之后,其实已经失去了权力,宇文化及掌握了实权。宇文化及完全可以让杨广当傀儡皇帝,利用杨广的余威,拉拢隋朝的拥护者。可是宇文化及却偏偏处死了杨广。

宇文化及处死杨广之后,立杨广的侄子杨浩为帝,自己担任大丞相,掌握实际权力。宇文化及弑君之后,并没有长久,自己反而成为众人眼中的逆臣贼子。虽然杨广暴虐无道,但是毕竟是君父。宇文化及的行为在古代绝对犯了众怒,所以他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宇文化及在北归的途中,士兵不断逃往,甚至发生了叛乱。宇文化及眼见大势已去,废黜了杨浩,自己也过了一把“皇帝瘾”,自称为大许皇帝。很快,宇文化及便被窦建德所杀。

宇文化及从掌握权力到兵败被杀也就是不到一年时间,宇文化及之所以如此快速败亡和他弑杀杨广不无关系。宇文化及弑杀君父,犯了大忌,即使他当皇帝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更何况当时隋朝还有不少拥护者。为什么宇文化及非要弑杀杨广,留着当个傀儡不香吗?

隋炀帝能力太强,不适合当傀儡

我们都曾经去过动物园,也应该去过野生动物园。无论是哪一种动物园,我们都几乎看不到蜜獾的影子。中外的动物园几乎都没有饲养平头哥。不是这些动物园不愿意饲养平头哥,而是他们根本不敢养。平头哥被关进动物园之后,会想尽各种办法“越狱”,即使“越狱”不成功也不会让你好过。所以最后动物园都对平头哥敬而远之。

杨广就是一个平头哥一样的皇帝。由于杨广是亡国之君,所以历史给他的评价并不好,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杨广的能力。杨广其实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能力的皇帝,我倒觉得杨广在能力上并不比秦始皇和雍正皇帝差。杨广比不上他们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其实抛开亡国之君,单看个人能力的话,杨广的能力在古代皇帝中绝对算是突出的。杨广在位期间完善三省六部制,成为后世王朝的中央官职蓝图。地方上改州、郡、县两级行政为州、县两级行政单位。杨广营建东都洛阳,实行两京制。军事上完善府兵制,建立强大的军队。此外隋炀帝还是攻灭南陈的统帅。经济上,杨广开凿了大运河贯通南北,兴建官方粮仓。文化上,杨广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选官制度正式成型。

隋文帝也算是一个狠角色,最终也败在了杨广手中。杨广在皇帝的宝座上已经呆了十几年。杨广有能力,而且曾经长时间掌握国家大权,这样的杨广无疑不适合当傀儡。杨广各方面气质,和傀儡皇帝搭不上边。如果宇文化及让杨广当傀儡,无疑是在自己身边埋了颗炸弹。只要有机会,杨广便有可能重新掌握大权。

宇文化及的能力不强而且性格凶残

虽然杨广最终败在了宇文化及手中,但是从能力上来说,他远远不及杨广。宇文化及为人阴险奸诈,而且是一个非常凶残的人。当年就仗着父亲宇文述的权力在长安城内为非作歹。宇文化及一时间成为长安城内闻名的“轻薄公子”,成为人们眼中的不法之徒。宇文化及能够位居高位,也主要是依靠杨广的宠幸,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在隋炀帝一朝,宇文化及充其量只是一个“弄臣”。如果没有隋炀帝的宠幸,宇文化及充其量只是一个小角色。所以当时就有人将宇文化及与赵高之流相提并论,史称:

“化及庸懦如此,忽欲图为帝王,斯乃赵高、圣公之流,吾当折杖驱之耳。”

宇文化及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他知道自己很难镇得住杨广。宇文化及给杨广当了几十年手下,即使杨广已经没有权力,宇文化及骨子里还是有些后怕。发动兵变之前,宇文化及就非常害怕,史称:

化及性驽怯,闻之,变色流汗,既而从之。

对于宇文化及来说,与其长时间内心害怕,不如将杨广杀死为好。只要杨广一死,宇文化及头上的阴云就会消失。

特殊情况下的兵变

如果按照宇文化及的能力和威望,他肯定无法扳倒杨广。但是历史上,杨广确实倒在了宇文化及脚下。宇文化及能够扳倒杨广,其实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兵变。隋炀帝晚期,隋朝已经风雨飘摇。当时反对杨广的人非常多,但是也有不少人继续拥护杨家天下。李渊虽然进入长安,却不敢推翻隋朝,只是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杨广所带的军队中,也有不少人是杨广的支持者或者是隋朝的支持者。这些人有可能对杨广不满,但是对隋朝却没有多少不满。发动叛乱的官兵,对杨广最大的不满不是因为他残暴无道,而是这些人渴望北(西)归。

当时杨广北归的道路已经被切断,杨广也不想再北归,而想在南京定都偏安于江南一隅。杨广的态度,引起了当时北方将领的强烈不满,于是这些渴望北归的将领,便开始密谋造反,然后回到故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宇文化及被推上了历史的前沿。北方将领司马德戡、元礼、裴虔通等人密谋造反,并且推举宇文化及为主。司马德戡等人才是江都兵变的主要推动力量,而这些人最初的目的也就是北归。

司马德戡等人由“北逃”,逐渐演变为兵变。宇文化及掌握权力,也只是在江都兵变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结果。江都兵变之后,宇文化及率领众人北归。北归时,大量将领逃往。司马德戡等人准备再一次发动兵变,将宇文化及赶下台。宇文化及先下手为强,粉碎了司马德戡等人的阴谋。如果当时宇文化及不杀杨广的话,司马德戡等人极有可能将杨广搬出来。

所以对于宇文化及来说,将杨广杀死然后放心北上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宇文化及想当皇帝

宇文化及虽然能力和威望很一般,不过他的野心却不小。宇文化及也想尝一尝当皇帝的感觉。宇文化及可以轻而易举地废黜杨浩,却不能轻而易举地废黜杨广。如果宇文化及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趁着兵变杀死杨广则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不趁着兵变杀死杨广,日后再想杀死他则需要耗费一番精力。

宇文化及北归途中遭到了李密的截击,损失惨重。宇文化及即将败亡,仍然不忘尝尝当皇帝的滋味。于是,宇文化及便草草称帝。史称:

“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

宇文化及的大许皇帝也就是当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在历史上也没有人承认这个皇帝。不过宇文化及却在临死之前尝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只不过这个感觉未必好。

宇文化及不该杀杨广

在古代,弑君之罪堪称为所有罪名中最不可接受的一条。古人即使造反或者篡权也都尽量避免“弑君”,弑君之人后来也基本上成不了最高统治者。隋朝末年,想置杨广于死地的人,何止宇文化及一个。但是,大家都不敢公开弑君。李渊占领长安之后,也只是遥尊杨广为太上皇,并不敢公然废隋。宇文化及做了许多人想做而又不敢,又希望别人做的事情。

宇文化及弑杀杨广之后,一方面为诸侯清除了称帝的障碍,另一方面也让自己成为天下公敌。

孔德绍曾经说:

“宇文化及与国连姻,父子兄弟受恩隋代,身居不疑之地,而行弑逆之祸,篡隋自代,乃天下之贼也。”

李密曾经说:

“荷国士之遇者,当须国士报之,岂容主上失德,不能死谏,反因众叛,躬行杀虐,诛及子孙,傍立支庶,擅自尊崇,欲规篡夺,污辱妃后,枉害无辜?不追诸葛瞻之忠诚,乃为霍禹之恶逆。天地所不容,人神所莫祐。拥逼良善,将欲何之!。”

各路义军纷纷起兵攻打宇文化及,最终宇文化及也被其他义军所杀。宇文化及亲自葬送了杨广的性命,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为何斩夏侯渊的黄忠没被评为“威震华夏”

夏侯渊被斩杀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公元218年七月,刘备倾巢而出,率蜀地所有兵力攻打汉中。但夏侯渊早有防备,将刘备堵在阳平关下约半年之久。

就在刘备苦于无法进入汉中时,又一个不利消息传来——曹操亲率大军抵达长安。

众所周知,长安离汉中近,且夏侯渊兵团在汉中可以就地补给,后勤压力不大。而成都离汉中则要相对远很多,大约一千多里,补给线非常长。所以此时对刘备而言,他要么退兵,从长计议;要么孤注一掷豪赌,剑走偏锋,引夏侯渊出来拼命。

刘备考虑再三后,觉得前功尽弃太可惜,最后还是决定赌一把。

公元219年正月,川兵主力继续攻关,刘备则悄悄率一支精锐,走小路,绕开了防守严密的阳平关,跑到阳平关东侧的定军山上驻扎了下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夏侯渊慌了,为了把刘备撵走,他召回了前线的张郃,并与张郃一起跑到阳平关下扎营,准备堵截刘备。

当时刘备在山上,居高临下,夏侯渊和张郃的部署情况,他看得清清楚楚。他在与法正沟通后,发现张郃的兵少,是个破绽,于是他们便派出一万人,分为十部,猛攻张郃的营寨。至于夏侯渊,也没让他闲着,刘备派了一支小分队下山,烧夏侯渊的营寨,牵制他的注意。

夏侯渊听说张郃被刘备围攻,同时他又听说营寨着火,他就判断刘备的主攻点可能不在自己这边,而是张郃那边。

于是他就兵分两路,一路派去救援张郃,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大大咧咧的跑到营门外面灭火,修复受损的防御设施。

结果就因为夏侯渊的这次部署,让前后打了两年之久,一直是僵持状态的汉中之战,终于出现了变局点。

什么变局点呢?

前面说了,刘备是居高临下,山下的情况他看得上一清二楚。当他和法正看到夏侯渊这个军区司令居然出现在营门外侧干着抢修队长才该干的活时,两人均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可击!

随后黄忠领命,带着部曲冲杀下山,士卒喧嚣声震动山谷,夏侯渊毫无防备,一脸懵逼的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最终,曹魏西线方面军总司令夏侯渊,就这么稀里糊涂领了盒饭。

回看夏侯渊被斩杀的过程可以发现。

虽然夏侯渊确实是被黄忠斩杀的,但黄忠的贡献没有那么大。因为整个定军山之战的决策者是刘备和法正。黄忠只是具体战术执行者。不能把斩夏侯渊的功劳都算在他头上。

当时形势对夏侯渊不利,换个人去偷袭,比如赵云、魏延,大概率也可以斩夏侯渊。而如果没有高层领导人的当机决断,这个斩杀机遇就不可能创造出来。

并且更关键的是,夏侯渊的死,并不意味着汉中之战就结束了。因为,曹操还在长安!

不把曹操打退。不把收拢残兵,退回阳平关苟延残喘的张郃等人击败。汉中之战就远远没有结束。

后来还有很多硬仗要打,刘备还远远远远谈不上拿下汉中。

所以,黄忠斩杀夏侯渊的战绩,自然就谈不上是“威震华夏”了。

相比于黄忠斩杀夏侯渊,关羽击败于禁就完全不同。绝对担得起“威震华夏”这一评价。

因为首先,关羽是襄樊战役的决策者,而非战术执行人。战役从头到尾,大小军令都出自他之手。

败了,他要负主要责任。

胜了,头号功劳自然也应该记在他头上。

如此重要性,远非黄忠可比。

第二,襄樊战役时,于禁的确带了三万兵支援援曹仁,他本人也的确是援军主将。但要注意的是,他是“督七军”。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督”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就是以主帅身份监督指挥一群将领作战。

所以“于禁督七军”这五个字所代表的意思就是说,于禁当时至少还带了七个杂号将军级别的将领增援襄阳。

否则无法称之为“督”。

并且被关羽团灭的庞德兵团不在其中,他早就部署在了襄阳方向。

关羽一战把这些人全灭了,这是啥概念?

这就相当于,黄忠不仅斩了夏侯渊,顺带着把张郃等人也团灭了。如果黄忠真的干出如此伟业,不说他是“威震华夏”吧,他至少也担得起“华夏是震”的评价。(这是对周瑜的评价)

其实我们还可以换位思考下。

假如说,夏侯渊破汉中,包围赵云,打得张飞投降,并斩杀了魏延。换做是你,你会怎么评价?起码也是“威震川中”吧?

再假如说,张辽攻荆州,包围吕蒙,打得太史慈投降,并斩杀甘宁,换做是你,你会怎么评价?至少也是“威震江南”吧?

关羽的战绩看似只是围了曹仁,抓了于禁一伙人,杀了庞德。但是实际上,他远离根据地三百里,深入魏土,如入无人之境,打穿了曹魏的南部防线,全歼曹操手上唯一的重装机动兵团(曹操统一北方,几乎百战百胜的重装机动兵团),直接抓了曹魏野战军总指挥。

这简直太可怕了。

另外还有一点。于禁兵团被团灭后,曹操手上已无牌可打。

因为真正的战争不是打电子游戏,不是我有几十万兵,死了三万还有几十万。

精兵是要练的,而练又是要花时间的。

真实的战争往往是我有几十万兵,但最精锐的几万兵被团灭后,剩下的兵都不顶卵用。

这就好比袁绍在官渡输了,损失十万兵,他河北老家还有十几万兵。但剩下这十几万兵根本不顶用。完全打不过曹军。

所以《三国志》中说曹操听闻前线惨败的消息后,动了迁都的念头。这一点都不夸张。

西有刘备,南有关羽,东有孙权,且内部爷多有骚乱。如果这些人一起拥上来,曹操的后果不堪设想。也就是孙权在关键时刻搞偷袭,给曹操续了一命,否则曹操肯定是晚节不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