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 和氏璧为什么那么珍贵
-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在哪
- 和氏璧怎么遗失的还有可能找到吗
- 玉玺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 和氏璧是怎么来的后来又去了哪里
- 传国玉玺是怎么出现的,后来到了哪里
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和氏璧在五代十国时期失踪,至今不知去向。
和氏璧出现的很早,大概是东周时期。
当时楚国人卞和发现了一块裹着美玉的岩石,将他献给楚王。
楚厉王认为美玉绝对不可能这么大,认为卞和用石头还欺骗君主,将他一只脚砍去作为惩罚。
楚厉王死后,卞和又将和氏璧献给继任的楚武王。
然而楚武王同样认为,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美玉,又将卞和的另一脚砍去。
到了楚文王上任,卞和再次去献和氏璧。
楚文王认为不会有骗子敢于这样骗人,就下令工匠凿开岩石,果然发现了这块巨大的美玉,价值连城,是稀世之宝。
为了表彰卞和,楚文王将美玉叫做和氏璧,又赐给卞和大量的财物。
和氏璧是楚国的镇国之宝。
楚威王时期,因令尹昭阳带领大军消灭了越国,为楚国做了极大的攻陷。楚王将和氏璧赐给昭阳,
昭阳非常得意,一次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
昭阳认为靠和氏璧最近的张仪非常贫穷,人品不佳,有最大的嫌疑。
于是,张仪被抓起来一顿毒打,差点被打死。
张仪由此痛恨楚国,投奔秦国成为相国以后,疯狂报复楚国。
和氏璧被盗走以后,以极高价格在民间转卖,最后被赵国国王赵惠文王出巨资购买。
由此,和氏璧成为赵国的镇国之宝。
之后和氏璧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
秦国强行索要,希望以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靠赵国蔺相如拼命,和氏璧 完璧归赵,还是在赵国手中。
不过秦国消灭赵国以后,和氏璧还是归秦国所有。
秦国消灭六国以后,一说和氏璧被雕琢成为传国玺,以象征秦国国威,由玉工孙寿刻上了由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
传国玉玺一直传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失踪。
一种说法是,后唐末帝李从珂被石敬瑭击败后,带着传国玉玺,举火自焚。
传国玉玺由此被烧毁,后人再也没有看到。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从珂自杀时,玉玺并没有被焚烧,被后晋夺取。
但后晋出帝石重贵同契丹人作对,引来了辽国大军,首都开封被攻破。
石重贵被俘前,不愿意传国玉玺给契丹人缴获,亲手将玉玺砸毁。
总之,五代十国以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传国玉玺。
后来从宋代开始,元明清都有民间人士自称获得传国玉玺,献给皇帝,但都是伪造的。
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和氏璧为什么那么珍贵
和氏壁是一块有传奇色彩的美玉,极其珍贵。相传是楚国人卞氏在荆山所发现。当时看见凤凰落在一块青石上,卞和认定是块宝石,就决定献给国王。卞氏先献给了楚历王,楚历王命玉工辩认,为石块。楚历王以欺君罪,砍掉了他的左足。后来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又以同罪砍掉他的右足。后来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玉痛哭,以至双眼滴血,楚文王很好奇,命人剖开石块,果然是块美玉。于是楚文王命优秀匠人细雕成壁,称为“和氏壁”,为传国之宝。后来这和氏壁落到赵国手里,秦昭王听说和氏壁十分珍奇,愿以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价值连城这个成语即出于此事。传说秦始皇灭六国后,得到了和氏壁,并把它刻成传国御玺。以后几经朝代更换,战乱频繁,这一国宝也不知下落。和玉壁究竟是如何模样,都不得而知,后人只能在历史的文献中去揣测。和氏壁历经千年赞美之词及离奇传说经久不衰,足以见证它的珍贵与奇幻。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在哪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至今没有下落。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是用神奇的和氏壁镌刻的。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出自丞相李斯所书,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
秦朝以降,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玉玺为符应,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奉若奇珍,国家重器。希望代代相传,没想到在秦二世手里就亡了国。
刘邦进咸阳后。子婴献上和氏璧交给刘邦。到了西汉未年,外戚王莽夺位。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由汉孝元太后代管。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当王莽让弟弟王舜向汉孝元太后索要时,汉孝元太后破口大骂,说着汉孝元太后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国宝被摔得缺了一个角。
后来虽然后来用黄金镶补着,但自此留下瑕痕。传国玺再一次失踪是在东汉末期。那时政局动乱,汉少帝连夜出逃把传国玺落在宫中,等他回来时,传国玺已经不见了。
不久,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时。在洛阳城南甄官并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玺。
从这以后一直到唐代,随着政局的动荡和少数民族的南下,传国玺不断易主。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从宋太祖时,就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这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至此传国玉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和氏璧怎么遗失的还有可能找到吗
关于和氏璧,目前最靠谱的猜测有二:一,在秦始皇陵里;二,在刘邦的长陵里。
其实,早先的传言,说和氏璧被制成了传国玉玺,这个谣言流传广远,最没溜,但不知道为什么最多人相信。
因为史料记载和氏璧是白色的,而《晋书·舆服志》、《玉玺谱》等记载玉玺则是“色绿如蓝”,因为玉玺丢得比较晚,很多人都见过玉玺实物。所以首先,和氏璧肯定没被制成玉玺。不然的话玉玺也应该是白的才对。
谣言是没救了,我老了我也胡说八道去。
——传国玉玺,应该是这个颜色的。
和氏璧很可能在秦始皇陵里,概率至少98%。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赵国,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事实上,自打这以后,和氏璧的下落,就再没有出现在记载中了。
按照正常的逻辑,比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秦国既然觊觎和氏璧那么久,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以后,当然会很珍惜。他挂了的时候陪葬品无数,以秦始皇赵政的脾气来讲,98%会拿和氏璧为自己陪葬。今天我们看秦始皇陵,老赵是没少把好东西往地里埋,既然比和氏璧价值更高的东西他都能埋,不出意外的话,和氏璧指定是跟老赵并骨了。
将来不知道哪辈子能打开老赵的陵墓,到时候和氏璧就应该重见天日了。
——和氏璧大概就这种样子,但是说实话,咱这乡下人也看不出来这玩意好在哪。
另有1%的概率,和氏璧在刘邦的长陵里。
老刘跟项羽——项,正确的读音应该是háng,háng羽——俩人争夺天下,老刘先进了咸阳。这事大家都知道,京剧里也唱,“先到咸阳为王上,后到咸阳扶保在朝纲”。
老刘率军进了咸阳,他先搜刮了一遍,咸阳的海拔都低了三尺。尤其是萧何,把秦朝的文字资料都搜罗了。然后,才把咸阳转手给项羽。
根据史料,并没有提到老刘把和氏璧交给项羽。毕竟和氏璧是个特殊的象征,如果项羽得到和氏璧,就算项羽没什么表示,依范增的习性,他能上街把嗓子喊哑了去。
范增没吭声,说明没拿到和氏璧。
老刘不交和氏璧,他有借口啊。乱军入咸阳,鬼知道和氏璧哪去了?项羽范增都找不出理由来指责刘邦。
至于说,秦朝残官等人会私吞和氏璧吗?几乎不可能。把和氏璧献给掌权者,不管是初期的项羽还是后期的老刘,哪怕是献给韩信,都可以保家小、全富贵,不管和氏璧在谁手里,都会上贡,这才是正常的。
所以,如果老赵没有把和氏璧跟自己一块埋了,那和氏璧就肯定落在老刘手里了。
——老刘进咸阳,就这老流氓,鸿沟时项羽要烹了他爹,他都说要“分一杯羹”。他说进咸阳一物不动,你信不信?
为什么后期灭了楚,老刘还是没声张呢?……丢人啊。原本说好把咸阳全部教给项羽,结果自己私吞宝货,就算是流氓,也是知道这是不仗义的。
老刘闷声发大财,悄咪咪拿到了和氏璧,但他不一定用和氏璧陪葬。老刘是个没见过世面的流氓,盖个未央宫都嫌大,他身上没什么艺术细菌,不好这个。
但是老刘那口子,吕雉,那是不会让和氏璧旁落的,她宁可下葬的时候少一条大腿也得要和氏璧。她就这脾气。吕雉跟刘邦葬一块了,都在长陵。因此,如果老赵没有把和氏璧跟自己一块埋了,那吕雉就跟和氏璧并骨了。
——吕后这个独占欲忒强,盲肠半岛可能遗传了她这血性。
最后1%的概率,是流落损毁。
但基本不可能。以上说了,当时不管是谁,拿着和氏璧去献给掌权者才是最佳选择。和氏璧太乍眼,其他人藏这玩意不仅没用还要担很大风险。战火纷飞之时,有这么个神器却不善加利用,而是藏着等被发现,给自己乃至全家找麻烦,没这种人。
若说被凶兵所毁,可能性也不高。士卒们虽然都是土老帽,也不至于对那么一大块玉璧下手。何况,我就不信进咸阳的时候老刘、萧何他们不对士卒们交待几句。
所以,除非来条狗把和氏璧偷偷叼走了,还得是所有人都没发现的情况下,否则就这显眼的玩意,想丢都不容易。
综上。和氏璧这物件,最大的可能是在老赵的秦始皇陵里,其次是在长陵的吕雉坑里。地面上找不上,是因为一直在地下埋着呢。
玉玺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表明,传国玉玺应该是从秦开始的,在宋朝的时候销声匿迹。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
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
相传秦国的玉玺是秦王用和氏璧精雕打造而成的,所以只有一个,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环刻“双龙戏珠图案”,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后来历朝历代皇帝登基,都是以得到传国玉玺而作为中华正统的。
和氏璧是怎么来的后来又去了哪里
玉玺在古代一直是各方诸侯梦寐以求的宝物,哪怕是到了现在,玉玺这东西也是古董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因为玉玺不单单用料十分名贵,动不动就是金子或者和田玉之类的东西,而且玉玺做工考究,而且还有天子之气的加持,而在玉玺之中当属始皇帝的传国玉玺最为有名了,传说这玉玺是由战国第一大名玉和氏璧做成,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撒播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全国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全国奇宝。本来说楚国至宝的和氏璧后来流落到了赵国,后来又到了秦始皇手上
那么和氏璧究竟是咋样的呢?
由于和氏璧现已失传,真实的和氏璧终究怎么模样,今人现已无法得知,然而既然可以用来做玉玺,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乃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略粗加工的璞玉,所以才能用来作玉玺吧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传国玉玺是怎么出现的,后来到了哪里
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我们都听过,讲的战国时期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直到60多年后,秦王赢政攻破邯郸,终于得到了几代秦王梦寐以求的和氏璧,赢政称始皇帝时,为彰显自己先无古人的伟大,制作了一系列的国之大器,其中就有这块和氏璧。
图为秦始皇传国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
当年使用和氏璧为原材料,请咸阳顶级玉工孙寿刻制,丞相李斯书写玺文,制作了一块象征无上权威的玉玺,也是秦始皇发号施令的凭证,15年后秦灭亡,秦王子婴将玉玺献给刘邦,无上权威的象征被刘邦继承下来,并成为了“天命在朕躬”的正宗皇帝,从此这块玉玺成为了天命的象征。
宋徽宗玉玺曾于2004年在广州展出过,现收藏于台湾民间。
得到了这块玉玺就继承了天命,有了改朝换代的权利,于是玉玺逐渐被神化,被人称为“传国玉玺”,在封建社会想称帝必须要获得这块“传国玉玺”,如果没有得到这块宝贝,就算称帝也是个冒牌货,被称为“白板天子”,有关传国玉玺的脉络从秦汉到唐末五代都很清晰,最后在五代十国烽火遍野的兵荒马乱中,传国玉玺消失了。
1738年在江苏宝应县挖出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印石,恐为传国玉玺,献给乾隆皇帝,经鉴定此印石材质并非玉石,仅为一方普通的古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大概的流传是,秦王子婴将玉玺献给刘邦,西汉末年由刘盆子传给刘秀,光复汉室,东汉末年玉玺被孙坚由洛阳带出,被袁术所抢,为什么袁术赶自立为皇帝,其中原因就是他得到了传国玉玺,袁术死后,玉玺被败军献给曹操,重归汉室,魏晋时,玉玺一直躺在洛阳皇宫,衣冠南渡时带着玉玺到建康,隋统一全国时玉玺收入皇宫,后归于李唐。
图为乾隆的“八征耄念之宝”青玉玺。
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先后传于后梁、后唐,公元936年石敬瑭仗着契丹撑腰,起兵造反,直捣后唐都城洛阳,末帝李从珂带着族人和玉玺登上洛阳城的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灭亡,传国玉玺从此遗失不知所踪,在基础上建立的后晋、后周均是没有传国玉玺的白板天子,为免尴尬,于是私刻玉玺,从此改朝换代私刻玉玺成了标配,但传国玉玺的传说却没有消失,有时出现在深山密林中,有时出现在庙堂之上,有时出现在大漠草原,有时出现在街边地摊,其实都是人云亦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