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完璧归赵”是一个怎样的典故
- 完璧归赵当时是怎样的故事发生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 完璧归赵说的是什么故事历史上真有那回事吗
- 战国故事《完璧归赵》告诉了我们什么
如何评价“完璧归赵”是一个怎样的典故
完璧归赵,是蔺相如,一个宦官家的普通门客逆袭成为上大夫的传奇故事。
当时强大的秦王听说著名的“和氏璧”在赵国,就想用十五座城池的假条件骗取“和氏璧”。蔺相如被主人推荐给赵王出使秦国。
蔺相如面对秦王不卑不亢,机智应对,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同时保全了和秦国的关系。
关于蔺相如的成语还有“负荆请罪”,“怒发冲冠”。
完璧归赵当时是怎样的故事发生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这个故事发生在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故事梗概如下: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赵都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于是,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都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快要撞击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完璧归赵说的是什么故事历史上真有那回事吗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能够完全理清这个故事前因后果者,恐怕少之又少,例如曾为楚国镇国之宝的“和氏璧”是如何流落赵国的?又如秦昭襄王为何非要将“和氏璧”弄到手?再如既然已经“完璧归赵”,“和氏璧”为何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手中?今天,我们就从头到尾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
曾为楚国镇国之宝的“和氏璧”,为何会落入赵惠文王手中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中便有“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的记载,其中“和璞”指的便是和氏璧,那么“和氏璧”作为楚国的镇国之宝,又是如何落入赵惠文王之手的呢?
目前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根据书中记载。“和氏璧”是由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做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中无意得来,传说著名的“卞和洞”便是当初发现“和氏璧”的地方。
发现“和氏璧”后,卞和曾先后向楚厉王和楚武王献宝,但却均被玉工认为只是普通石头,结果反倒导致卞和被砍去了左右脚,直到楚武王薨逝、楚文王即位,这才命人剖开璞玉,这才使得这块稀世之玉面世,遂被命名为“和氏璧”,并将其作为楚国的镇国之宝。
“和氏璧”历经长期传承,到了楚怀王时期,楚国为了在战国中期争霸,欲废魏太子嗣,送回流亡在楚的魏公子,为此令尹昭阳于楚怀王六年(前323年)率兵攻打魏国,夺取襄陵等八邑,史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此,楚怀王将镇国之宝“和氏璧”赐予昭阳。
一次,昭阳设宴招待门客之时,将“和氏璧”取出供门客欣赏,却有宾客趁机起哄扰乱宴会,趁乱偷走了“和氏璧”。当时参加宴会的张仪,还被昭阳门客诬陷为盗贼,惨遭了一顿严刑拷打。而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也曾为此对楚国进行报复,而和氏璧也就此下落不明。
五十多年后,赵国太监缪贤偶以500金购得和氏璧,后被赵惠文王得知,遂将和氏璧纳入宫中。至此,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传承,曾被作为楚国镇国之宝的“和氏璧”,就此落入了赵国手中。
“和氏璧”无非一块美玉罢了,秦昭襄王为何非要不可
到战国后期,随着魏、楚、齐三国的先后衰败,自“商鞅变法”以来,历经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三代君王治理,再加上对列国的不断蚕食,秦国已经逐渐成独霸之势。
而纵观东方六国,魏国早已衰败,齐国则因“五国伐齐”而实力大损,楚国也因在秦国的不断打压下国势日衰,对秦国几无抵抗之力。唯独赵国在“胡服骑射”后,内有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名相良将,国力得以稳步提升;外则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再加上赵国民风彪悍,使得赵国迅速成长为了秦国的新对手。
对于秦国来说,赵国乃是其一统天下的最后障碍;而对于赵国来说,秦国则是其称霸列国的最大对手。因此,秦赵两国关系日益紧张,相互之间不断试探,赵武灵王使秦事件的发生,更使得秦昭襄王对赵武灵王极为忌惮。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出兵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二城,攻破齐都临淄,齐国仅余莒、即墨两城苦苦坚守,秦国一统天下的对手便又少了一个。解决了齐国之后,相对于暮气昭昭的楚国,秦昭襄王便将目光重新聚焦在了赵国身上。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便派使者送信给对方,表示愿意用十五城来换取和氏璧。赵武灵王于是找来大臣商议对策,宦者令缪贤便向赵武灵王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
“和氏璧”价值固然较高,但说到底也不过是块美玉罢了,对于秦昭襄王这样的雄主来说,他为何要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呢?其实这恰恰说明了秦昭襄王的政治眼光,齐国衰落以后,他已经准确的预感到,秦赵两强之间必有一战,此时赵武灵王已经去世,而这位新赵王昭襄王则不太了解,因而不论是换取“和氏璧”,还是此后的“渑池相会”,皆为秦昭襄王的试探之举。
蔺相如巧妙周旋“完璧归赵”,秦昭襄王打消攻赵念头
在缪贤的推荐下,赵惠文王最终决定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秦昭襄王则在张太公接见了蔺相如,见到蔺相如奉上的和氏璧后,秦昭襄王极为高兴,便将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
蔺相如见秦昭襄王根本没有交付十五城的意思,便上前说道,“和氏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闻言,便将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却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对秦昭襄王怒道,“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这才将其讨回。大王要是逼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昭襄王怕其撞碎和氏璧,只好婉言道歉,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向蔺相如指出将要交付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看出秦昭襄王不过是敷衍之词,便言称赵王在送璧的时候曾斋戒五天,要求秦昭襄王也要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这才愿意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等到秦昭襄王斋戒五天,又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再次请出蔺相如,蔺相如却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无诚信,因此自己已经让人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并要求秦昭襄王先将城池交割,赵国倒是必将和氏璧奉上。
秦庄襄王见状,苦笑不已,有人建议将蔺相如治罪,秦昭襄王却表示不必了,即使处罚了蔺相如也会不再得到和氏璧,反而会影响秦赵的关系,反倒不如将其好好招待一番,将其送回赵国。
综上,这便是“完璧归赵”的完整故事。“和氏璧”本是楚国镇国之宝,却因令尹昭阳的疏忽而被盗至赵国,进而又变成了秦赵博弈的“工具”。
正是由于蔺相如的巧妙机变,不仅使得“和氏璧”完好无损的返回赵国,而且使得秦昭襄王打消了攻打赵国的心思,转而将攻击的目标放在了楚国身上,于是便有了之后的“鄢郢之战”,而秦赵之间的再一次博弈,则是在楚国彻底衰弱之后,并由此引发了“阏与之战”。
至于和氏璧最终是否落入秦国,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否为和氏璧所雕刻而成,目前尚有争议。
战国故事《完璧归赵》告诉了我们什么
完璧归赵的故事一般认为是物归原主的意思,其实不然,它的寓意有很多:
比如说,在物质利益面前,不要有非分之想,更不可采用欺骗手段捞取利益。
再比如说,它说明了东西该谁的就是谁的。
再比如说,在凶残和狡猾的敌人面前,不但要勇敢,而且要有智谋。
再比如:维护国家利益要不怕牺牲。
等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