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廉颇知道了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会有什么想法
- 蔺相如“完璧归赵”,秦昭王放过了蔺相如,就此事他放过赵国了吗
- 和氏璧被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去了哪里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在古文观止里吗
廉颇知道了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会有什么想法
(原创)
蔺相如能够完璧归赵,说明了他以赵国名义出使官员面对傲慢专横的秦王,不但能大义凛然,力斥秦王,全面有效的维护了赵国的国家尊严和国格;同时也表现了蔺相如有胆有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不管谁,只要你是一名忧国忧民的无私之士必然会从心底里对蔺相如敬仰有加!
不言而喻,廉颇作为秦国颇为忌惮的赵国第一大将在知道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定会连声称道:“了不起,老夫佩服!了不起,老夫佩服!”因为廉颇深知蔺相如的此行意义重大,要完成赵王重托绝非易事,只能是凶多吉少!何况蔺相如能取得如此成功,不但完璧归赵,同时还切实维护了赵国的国家利益,真是功得无量!所以廉颇一定会深明大义,对蔺相如定会大大的夸奖!
蔺相如“完璧归赵”,秦昭王放过了蔺相如,就此事他放过赵国了吗
秦昭襄王因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不计较其撒泼打滚耍无赖,遂顺水推舟“毕礼而归之”。但其后,秦王并未善罢干休,依然采取战和两手对付赵国。
秦继续实施远交近攻战略,先和好楚,又拉拢韩魏以孤立赵国。公元前282年,赵猛攻已附秦的魏,秦将白起趁机攻入赵国西部,攻占战略要地石城并杀二万人,再拔除赵两座城池,赵苦苦支撑,双方陷入僵局。
曾被秦逼得签订城下之盟的楚国突然背后捅刀,反攻强秦。秦无力两线作战,只得在全力对付楚军时,向赵惠文王挥舞橄榄枝,单方面宣布停火,并约赵王渑池相会。于是,又引出蔺相如在廉颇强援在后背景下,面折秦王的渑池会故事。(用百度捜索词条“蔺相如”,即可于“TA说”中见拙作《完璧归赵的内幕》)
故,完璧归赵后,秦始终用各种手段对付赵国。
和氏璧被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去了哪里
华夏5000年历史中,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许多让人猜不透想不明白的谜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谜底已经被我们解开,但也有许多或许永远也解不开的“未解之谜”。
和氏璧究竟去了何方?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被奉为“无价之宝”,有关它的传说数不胜数。令人遗憾的是,和氏璧已经失传了上千年。
神奇经历
据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他有一天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西)砍柴时,发现一块大青石上栖息着一只凤凰。凤凰不栖无宝之地,所以他认定这是一个宝物,便把石头弄回来献给当时的国君楚厉王。昏庸暴虐的楚厉王认定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说卞和犯了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承王位,卞和再一次带着大青石去见楚武王,但不识货的楚武王又以同样的理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待楚文王继位后,失去双足的卞和抱着青石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双眼流血。楚文王知道这件事情后大为惊奇,派人接他入宫并问清了他痛哭的原因。后来,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石头剖开,果然发现了一块晶莹无比的宝玉。于是便命工匠将这块美玉雕成了一块玉璧。为了纪念卞和献玉有功,就将这块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为宰相昭阳在消灭越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多方搜查也毫无下落。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楚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搜寻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是最终没有结果。
和氏璧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后,和氏璧又突然到了赵国,落在赵王手中。
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觊觎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慑于秦国势力,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于是便有了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
以司马迁的严谨,蔺相如献璧与完璧的故事应当是真实的事件。司马迁称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这个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是如何从楚国到赵惠文王手中的,司马迁没有细说。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的宝库之中。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了哪里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得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目前,关于和氏璧的最终下落有两种
推测:一种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
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是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
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遗失,或被项羽夺去。
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在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它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被遗落在项羽的兵败之地——垓下(在今安徽)。
1987年,湖北地质学家郝用威认为和氏璧就是产于鄂西北神农架地区的变彩拉长石,或称拉长月光石,地质学家袁奎荣还用变彩拉长石复制出一个秦代国玺,引起不小反响。问题是,这石材根本就不是玉,也比较廉价,很难想象它就是和氏璧的“本相”。
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件无价之宝,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现在在何处?在漫漫历史烟云中,这已成了千古之谜。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在古文观止里吗
蔺相如之完璧论在古文观止里。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蔺相如之完璧: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宝——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给了秦璧却得不到城。蔺相如请命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给赵城,用计赚回和氏璧,并叫随从化装从小路逃走,完璧归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