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残狡诈程度不在宋江吴用之下的李逵,为何喝了毒酒就束手待毙?菲律宾反对派副总统利用疫情要夺权,杜特尔特会束手待毙吗_朱元璋_司马_菲律宾

本文目录

  • 凶残狡诈程度不在宋江吴用之下的李逵,为何喝了毒酒就束手待毙
  • 菲律宾反对派副总统利用疫情要夺权,杜特尔特会束手待毙吗
  • 北洋军和新军打起来了,大清依旧有百万雄兵却为何选择束手待毙
  • 一战后期,俄国德国政变,皇帝被废,就没有效忠皇帝的势力吗皇亲宗室们都束手待毙
  • 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自焚而死为何会成为逼反朱棣的最后一根稻草
  • 为何清军剿杀准噶尔人时,他们竞束手待毙,不作一声
  • 面对曹髦起兵,司马昭怎样才能既不留下骂名,也不会束手待毙呢
  • 穷死和累死你会选择哪种

凶残狡诈程度不在宋江吴用之下的李逵,为何喝了毒酒就束手待毙

此题出的差矣,李逵说其凶残,道也不足为过、可说其狡诈二字,不知从何说起。再说毒药入之腹肠,虽属慢性,不作施求,,自然束手待毙!

再说,宋江早以言明,与你服了慢性毒药,回至润州必死。死后阴魂可到楚州南门下,有个蓼儿洼,风景尽与梁山无异,你我兄弟在此相聚。

看看一切生死来由,早被宋江控于股掌,不束手待毙,又能如何?我道想李逵多几分狡诈机智,可其生性粗犷憨直,自少提防之心。已被宋江的银子,义气所蒙蔽,也自愿枉枉然了却性命。

可纵观宋江与李逵一生的交往。一个出身于正统的封建地主阶级,一个出身于低层的农民阶级,其内心深处的阶级属性的隔阂,永远是无法溶合的!

从招安,招安,招个鸟安!到哥哥几时起兵,我那里起兵相应!这些不忠之言,也才是宋江用毒药要了他性命真正原因所在,也才是这种阶级属性的隔阂,在一剂毒药中,完成了溶合与统一!

正是:宋江饮毒已知情,恐坏忠义水浒名,便约李逵一道死,蓼儿洼内起佳城。

菲律宾反对派副总统利用疫情要夺权,杜特尔特会束手待毙吗

兔哥哨位谈谈个人观点:菲律宾这个国家由于受历史上的族氏政治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影响,很难定位它到底是亲谁,菲律宾在国际上的态度随着总统的更迭而摇摆,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菲律宾的政治体制完全由美国打造,实行总统制共和制,也讲究总统、国会(参众两院)、司法三权分立。和美国不同的是总统和副总统未必就是一个政党的人,菲律宾总统和副总统都是直选,而且是独立开来选举,因此,副总统可能是其它政党的人,菲律宾有100多个政党。

美国曾经殖民菲律宾,美国殖民菲律宾的特点独特,说白了,就是歧视菲律宾,奴役菲律宾,拿菲律宾不当人看。但是,菲律宾独立后瓜葛最紧密的仍然是美国,经济贸易联系紧密。现在很多菲律宾的精英都接受过美式的教育,亲美是菲律宾的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必须要说明一点,随着美国的经济下降,菲律宾如果和美国绑在一起,由于美国正在搞阻止大国崛起的亚太战略,菲律宾别想好,经济发展就起不来。杜特尔特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总统,看穿了美国想把菲律宾拖入大国竞争的热点位置,也清楚菲律宾一旦听美国的话,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被大国竞争的博弈碾碎,所以,杜特尔特总统选择了脱离美国给菲律宾设下的漩涡,带领菲律宾走了一条规避风险的道路,不做地区的搅局者,这是菲律宾的福气,同时也让美国不爽。

菲律宾现任副总统莱妮·罗布雷多属于菲律宾自由党,这个党派正是和美国非常亲密的前菲律宾阿基若三世所属的政党,也是杜特尔特所在的民主党-人民力量的最大的反对派。这两个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并且是非常的尖锐,这就让杜特尔特的执政道路变得困难,有一个副总统搅局能舒服的了吗?这个菲律宾副总统是一个律师,嘴皮了的,罗布雷多是菲律宾亲美势力的代表,她的亲美到了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地步。第二个特点是逢杜特尔特总政策必反,不论是杜特尔特的禁毒扫毒,还是应对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政策,还是外交政策必反。三是捣乱,给杜特尔特使绊子,挑毛病。四是明确表示就是要当总统,毫不隐晦。

菲律宾副总统罗布雷多虽然很活跃,但是可以看出她并没有什么政治能力,所做的就是依靠嘴皮子和挑毛病,另外就是听美国的话,想想看,做为一个美国的传声筒能带领菲律宾走向哪里?杜特尔特的位置并不会受影响,杜特尔特的政策给菲律宾带来了实惠,支持率很高。菲律宾副总统罗布雷多的举动显然是替美国发声,美国的亚太战略需要有一个出头鸟,而杜特尔特不听美国的话,副总统则是美国的代言人。不过,罗布雷多也是利用美国的支持满足她的总统梦,和杜特尔特比,罗布雷多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正如杜特尔特所说的,罗布雷多是想搞垮菲律宾政府,而杜特尔特能够受欢迎必然有广泛的民意支持,罗布雷多很难撼动老杜的位置。不过,像菲律宾副总统罗布雷多这样的亲美势力并不孤单,还是值得警惕的。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北洋军和新军打起来了,大清依旧有百万雄兵却为何选择束手待毙

1894年胡燏棻受命在天津小站开始编练10营5000余人的定武军。第二年定武军袁世凯接受训练任务,改称为新建陆军,北洋新军由此得名。而南方新军,最初是暂署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创建的自强军。张香帅在调任湖广总督后,又在自强军护军前营500人扩充为新军。

当年罗尔纲先生论证清末咸同随着湘军兴起后出现的“兵为将有”的局面。应该说团练这样采用雇佣兵制的非正规军,历来容易出现军阀化倾向,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系,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系在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主要将领纷纷担任地方督抚大员,“将帅各私其军而出任疆寄”,最终导致地方督抚既擅兵权,又握有地方此案正民政等证券……上分中央的权力,下专一方的大政,便造成了咸同以后总督巡抚专政的局面”。

因此,无论是袁世凯脱胎于淮军的北洋新军,还是南方张之洞在湖广创立的南方新军,均不受满清中央的控制,而是听命于地方大员。所以这一百万部队,无论是南军还是北军,都不管满清政府如何,而只关心自己派系的未来。

一战后期,俄国德国政变,皇帝被废,就没有效忠皇帝的势力吗皇亲宗室们都束手待毙

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德皇威廉二世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

沙皇尼古拉二世有一些比较近的亲戚是其他国家的皇帝,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亚历珊德拉的母亲是英国女王外孙女,他和当时英王乔治五世是表兄弟关系;同时,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德皇威廉二世的曾祖父都是沙皇保罗一世,两个人也是表兄弟关系。(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英王乔治五世照)

当时德国和沙俄、英国等国家开战其实是几个个表兄弟在对战,德皇威廉二世的母亲是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公主,德皇威廉二世和英国的乔治五世也是表兄弟关系。

俄国首先发生了1917的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向英王乔治五世求救,作为盟国的表兄弟关系的英王乔治五世却拒绝尼古拉二世的避难请求,关键时候的绝情也是出于国内局势的无奈选择。(尼古拉二世和威廉二世照)

还好的是德皇威廉二世答应了尼古拉二世的避难请求,据说,德皇威廉二世十分爱慕沙皇的妻子,他们也是表兄妹关系。不过好景不长,德皇威廉二世也被迫退位,尼古拉二世没有了去处。尼古拉二世的母亲是丹麦克里斯蒂安九世的次女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她先行去了丹麦避难,准备将尼古拉二世一家接到丹麦避难,没去成就被苏维埃政权全灭了,时间是1918年7月16或者17日深夜。尼古拉二世的母亲活到1928年才在丹麦去世。

德皇威廉二世的命运比较好,起码在退位后国内想杀死他的人不多,但战胜的协约国一方要追究德皇威廉二世的战争责任。德皇威廉二世跑到了中立国荷兰避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同盟国没有进攻荷兰,荷兰女王投桃报李收留了德皇威廉二世。其实荷兰女王威廉明娜的母亲和维多利亚女王的一个儿媳妇是亲姐妹,和德皇威廉二世的亲戚关系相当远。荷兰女王性格强势,说一不二,英法等国家数次要求引渡德皇威廉二世都被她拒绝了。(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她庇护了德皇威廉二世)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宗亲和拥护势力。

1917年3月8日-12日沙皇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二月革命中的“二月”是按照儒略历来纪年的,是儒略历的1917年2月,不同于格里高利历(公历).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成立了俄国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沙俄军事失败、经济十分混乱,沙俄国内反饥饿、反战争、反沙皇统治结合在一起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沙皇尼古拉二世只有一个亲弟弟——米哈伊尔大公,他握有相当的权力,其他都是旁系亲属,这些旁系亲属掌握的权力都非常小,左右不了局面。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米和伊尔大公,米哈伊尔大公在接任沙皇的第二天就宣布退位,这块烫手山芋他不接。(米哈伊尔大公照,1918年6月13日被处死)

由于二月革命来的非常突然,尼古拉二世家庭和米哈伊尔都来不及逃跑就被逮捕了,同时革命党人到处搜捕尼古拉二世的宗亲,很多人被逮捕处死,只有很少的人逃跑国外。家族拥护势力土崩瓦解。

本来沙皇俄国的军队、资本家、官僚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尼古拉二世,不过在二月革命期间,沙皇命令莫斯科卫戍部队血腥镇压游行的民众,这直接导致拥护沙皇的很多军队调转枪口,转而支持俄国临时政府或者苏维埃政权。尼古拉二世彻底失去了支持,被迫退位。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宗亲四处逃窜,被捕杀害,根本无力反抗;军队、资本家、民众也反对他。本来革命党人没打算处死尼古拉二世及其弟弟米哈伊尔,但拥护他们的军队以他们马首是瞻,苏维埃政权痛下杀手,斩草除根,将尼古拉二世家庭及其弟弟米哈伊尔大公全部处死,使那些拥护沙皇的军队的贵族失去了拥护的目标。(尼古拉二世的母亲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逃亡丹麦躲过屠杀)

德皇威廉二世的宗亲和拥护势力。

威廉二世年轻的时候十分仰慕铁血宰相俾斯麦,1888年他登上帝位就和俾斯麦不和,这是君权和相权的不可调和性造成的,1890年威廉二世就辞退了俾斯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廉二世自任德军大元帅。作为一国之主,战争的很多责任都落在他的肩上,繁重的政务和军务使得他疲惫不堪,国家的军事权力逐渐下移到一些高级指挥官手中,主要是兴登堡、鲁登道夫等人。

战争后期时,德皇威廉二世已经被架空,权力所剩无几。随着战争的焦灼,威廉二世试图夺回权力,但战争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他支持向协约国投降。(希特勒参加威廉二世葬礼照,他曾经捐给希特勒200万马克经费)

德皇威廉二世希望借着投降谈判赢得时间,再次进行战争的最后一搏,如果战败则再进行和谈。为了迷惑国内汹涌澎湃的反对浪潮,德皇宣布组成内阁,准备君主立宪制,这一君主立宪制赋予德皇最大的权力。美国作为战胜国谈判,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强硬条件,要求德国成为一个更加民主的国家,和平谈判的障碍就是德皇威廉二世及其家族。

如果德皇退位,德国将会在谈判中获得相当多的有利条件,军队在前线或者溃散,或者停止战斗。1918年11月3日,德国基尔港的水兵发动起义,要求德皇退位;11月9日,柏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很多拥护德皇威廉二世的将军们都在劝他退位。

至于德皇的一些亲属也感觉到只有退位才能保住一部分皇帝的权力。威廉二世除了德国皇帝之外,还有普鲁士国王的称号,于是他于1918年11月9日宣布退位。

不过在同一天,德国首相为了保持德国的统一,宣布威廉二世的两个称号全部废除,威廉二世彻底没了底气。1918年11月10日,他带领全家流亡荷兰。

德皇威廉二世在德国彻底失去了支持的力量,协约国同时要求引渡审判他的战争罪行,更谈不上颠覆德国的民主政权了,他的皇帝梦想破灭了。

其实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德皇威廉二世同中国的皇帝一样,比较近的兄弟不太可能给与太大的权力,防备他们夺权。此外欧洲民众的民主意识要比当时的中国要强很多,欧洲的皇帝权力比中国皇帝的权力要小很多,国情和民情有相当大的差距。

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自焚而死为何会成为逼反朱棣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朝湘王朱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二子,他为人极重孝义,曾十分被父亲朱元璋所喜爱,但是朱柏却在28岁这一年被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所逼迫自焚而死,而朱柏之死也成了最终逼反燕王朱棣的导火索。

极重孝义且文武双全的湘王朱柏

朱柏是朱元璋第十二子,其母为胡顺妃,与朱柏同年出生的是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而朱椿的生母是朱元璋的伯乐也是当年红巾军领袖郭子兴之女郭惠妃,朱元璋的嫡妻马皇后就是郭子兴的养女,加之郭惠妃的生父郭子兴对朱元璋有提携之恩,没有郭子兴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建立大明,因此朱元璋对郭惠妃十分宠幸。

而朱柏的生母胡顺妃就比较惨了,虽然她是临川侯胡美之女,但是她的父亲胡美曾是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麾下大将,当初胡美投降也是被迫投降,还曾一度要求朱元璋不能解散他的军队,因此朱元璋早就瞅胡美不顺眼,后来胡美更是被牵扯进胡惟庸案,被朱元璋扣上擅入后宫的罪名处死了。

因此朱元璋当初只是为了笼络胡美才娶了他的女儿,所以胡顺妃在朱元璋后宫中并不得宠,只生育了朱柏一人。生母不得宠,朱柏自然在幼年时也并未得到朱元璋太多的关爱。

不过朱柏却凭借自身优势逐渐获得了父亲朱元璋的喜爱,根据《湘献王神道碑文》所记载:王幼而美异,长而通明。

这意思就是说朱柏幼年时长得很俊秀,长大之后十分聪慧。要颜值有颜值,要智商有智商,这种孩子哪个家长能不喜爱,朱元璋也不例外,因此他逐渐开始喜爱朱柏。

朱元璋虽然是大老粗,但是他当皇帝之后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他聘请名儒教导儿子们,所以朱元璋的儿子都享受到了顶级的教育资源,在这种环境下,自幼还聪慧的朱柏自然成长的极为优秀。

根据《明史》记载朱柏生性好学,喜好读书且十分勤奋,经常读书至深更半夜,即便外出时朱柏随身都装着几本书,在马上或者车中都不忘读书,每遇山水胜景朱柏都会心生感慨或赋诗或作文,朱柏还十分喜好道家经典,给自己还起了一个道号紫虚子。

不光爱好文学,朱柏还喜好研习兵法,而且他的膂力还十分过人,善于骑射,还精通使用各种武器,颇有豪侠气概。

洪武十一年(1378年)年仅7岁的朱柏受为封湘王,但是由于当时他还年幼,先不用去外地就藩,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时,按照朱元璋定的规矩皇子年满15岁即可赴藩国就藩,因此朱元璋在这一年为朱柏举行大婚,给他聘娶了海国公吴祯之女吴氏为湘王妃,命他携妻子赴封地荆州就藩。

在朱柏离开南京时,按照规矩朱元璋会亲自为赴外地就藩的儿子们送行,朱元璋同时还会赐给每一个儿子一条玉带系在腰间,当时朱元璋赏赐玉带之后,就让皇子们转过身去让自己看看腰带后方饰品怎样,别的皇子都转过身让朱元璋看,唯独朱柏没有转身,他是将腰带转了过来让朱元璋看,因此朱元璋就纳闷问他为何不转身,朱柏答曰:“君父不可背也!”

朱柏这一番话显示了他极为忠孝,因此朱元璋十分感动,由此更加喜爱朱柏。

朱柏一生都拿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当作偶像和榜样,他到了荆州之后也不忘朱元璋的教诲要刻苦学习,朱柏到了封地没有像其他皇子那样脱离了朱元璋的约束,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不再认真学习,朱柏反而是极为自律,继续勤学苦读,并且还在荆州的藩邸修建了一座“景园阁”,专门聘请名儒修书,朱柏请这些名儒仔细校对古籍,把一些残缺或者有错误的古籍校正后重新出版,希望能让这些古籍名著传承后世。

当初朱元璋大封诸子到各地当藩王除了是为巩固太子朱标的地位,还有一个心思就是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替大明守好江山,因此他才会把诸子分封到各地为王。

而朱柏也确实做到了父亲朱元璋对儿子们守好大明江山的要求,在朱柏就藩荆州后,湖南常德一带爆发了蒙古降兵发起的叛乱,这些蒙古降兵叛乱流窜至荆州虎渡河一带,对荆州百姓造成了很大困扰,朱柏得知降兵叛乱的消息之后,立即率领藩王卫所的士兵去平定叛乱。

朱柏在大战前更是鼓励手下士兵:敌兵锐甚,必有以挫之。令渐沮衄,若纵使得入塞,遗祸将大。

朱柏这意思就是说这些蒙古叛军士气正盛,必须挫其锐气,让他们士气低落,否则任由他们逃到塞外,将会造成更大的祸患。

朱柏在这一次率兵平叛中表现得十分英勇出色,他每战必身先士卒,调遣有方,作战极为奋勇,还一路追击着蒙古降兵,迫使这些叛军无法逃入塞外,最终朱柏一直追击他们到延安一带彻底把他们全部歼灭。

朱元璋得知朱柏将剿灭了蒙古降兵叛乱的事非常高兴,他特意把朱柏召到南京慰劳。后来在朱元璋晚年,朱柏又曾随同六哥楚王朱桢平定贵州蛮夷叛乱。

从朱元璋时期的朱柏表现来看,这就是一位文武双全,还极重孝义的高富帅王子,而且他在朱元璋时代就藩荆州十余年,他并不像朱元璋其他的儿子在封地为所欲为,胡作非为一样,他在荆州时期就没有胡作非为过,朱元璋从来都没有斥责过他,可见朱柏在朱元璋时代就是一个安分守己还能替大明守卫江山的合格藩王。

本来以朱柏的表现他可以一直岁月静好,在荆州骑马郊游,吟诗作赋的当一个富贵王爷快活下去,不过随着他老爹朱元璋去世,他的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朱柏的美好生活彻底被打乱了。

朱允炆残酷削藩,朱柏不肯受辱自焚而亡,朱柏之死让朱棣坚定了反抗之心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元璋生前最心仪的皇位继承人是他的长子懿文太子朱标,但是很可惜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38岁的朱标就英年早逝,因此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决定册立颇有父风的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皇位。所以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就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

朱柏得知父亲朱元璋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几欲昏阙,他坚持想到南京去给父亲朱元璋奔丧,但是却被侄子朱允炆所阻止,朱允炆实际是担心这些外地藩王叔叔们到南京图谋不轨,威胁到他的皇位,因此朱允炆以朱元璋临终遗诏“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为由阻止了已到外地就藩的叔叔们前来南京奔丧。

其实朱元璋在世时前就曾与朱允炆探讨过藩王问题,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过: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朱元璋这意思就是告诉朱允炆他册封诸子为藩王,让他们去替朱允炆戍守边境,可令边境安宁,给朱允炆一个安稳的江山。

朱允炆虽然年纪不大,但他却早就认识到了藩王过度拥兵自重,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地位,他当时就已经在思考如何削除藩王权力了,因此他反问祖父朱元璋: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允炆这意思就是边境不宁,诸王可以抵御,那么诸王如果有异心,谁来抵御。朱允炆这番话确实让朱元璋沉思良久,也让这场对话陷入了沉默,良久之后朱元璋才问朱允炆面对这件事该怎么办。

朱允炆则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朱允炆的意思就是先用恩德去感化,如果不行,就以礼法去制裁,再不行就削除其封地,还不行的话就换人,最后实在不行就只能用兵讨伐了。朱元璋听完朱允炆的回答又是沉默良久,最终认可了朱允炆的办法,认为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也说明朱元璋在生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藩王对皇权的威胁,但是他当时却已经无能为力了,毕竟他再狠心也不能对儿子下死手,而且儿子们的势力已然成形,所以朱元璋最后才会只得认可朱允炆的处理藩王办法是唯一的办法,他只能希望儿子们能安分守己,朱允炆能相对宽仁,才不至于发生皇室内乱的事情,也因此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都进京奔丧会引起朱允炆猜忌,才会在遗诏中禁止外地就藩的儿子们进京给自己奔丧。

不能给朱元璋奔丧这让生性极重孝义的朱柏十分沮丧,朱柏只得在荆州设置祭坛祭奠父亲朱元璋。并且由于不能亲自给父亲奔丧,朱柏已经有了弃世殉葬的想法。《湘献王神道碑文》中就记载朱柏在朱元璋去世后“自太祖宾天,哭踊几绝因忽忽内伤,有弃人间意”。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柏是一个极重孝义的人,父亲朱元璋在他心目中完全就是一个信仰,只有信仰崩了,人才会出现厌世的心理。

这边朱柏悲痛欲绝父亲朱元璋之死,那边南京城里他的大侄子朱允炆却已经要准备对他磨刀霍霍了。

朱允炆继位之后年少气盛,踌躇满志,他对于那些身在外地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们十分警惕和不安,因此他继位之后就立刻与文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商议如何削除藩王的事情。

关于削藩的方案建议有两条,一条是齐泰所提出来的,要削藩就得从实力最强的藩王下手,才能起到警示其他藩王的作用,因此齐泰建议先从当时朱元璋最年长的儿子且在北京手握重兵的老四燕王朱棣下手(朱允炆继位时,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棡已经去世,所以朱棣当时年纪最长辈分最高)。

另外一条则是黄子澄所提议,黄子澄认为燕王朱棣的实力过于强大,不如先从早在朱元璋时期就有违法乱纪表现受到朱元璋斥责过的老五周王朱橚下手,朱橚与朱棣是同母所生,两人关系亲近,先削除朱橚也算是断了朱棣的手足。

朱允炆最终选择了黄子澄的提议,决定最先从朱橚下手。朱橚这个人本身确实人品不正,他在朱元璋时代就因为擅离封地被训斥过,朱元璋去世后他也确实心怀异志,很可能和朱棣的心思差不多,只是他的能力和实力比朱棣都差远了,朱橚的长史王翰发现他心怀异志之后,多次劝告他不听,王翰怕将来连累自己,于是装疯病发作辞官了。

后来朱橚的次子汝南王朱有爋为了与大哥周王世子朱有炖争夺周王继承权,朱有爋故意向朱允炆诬告其父朱橚想谋反,这一下正中朱允炆下怀,朱允炆立刻派了大将李景隆去朱橚的封地开封将其抓捕。

于是朱允炆很顺利地废除了周王爵位,在抓捕朱橚之后,朱允炆又开始准备收拾一些和朱橚情况相似确实是在封地有不法之举的藩王,朱允炆随后又将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榑、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都收拾了一番,并顺利的废除了他们的封爵。

朱允炆削除了朱橚、朱榑、朱桂、朱楩四人也算是因为这四人多少都有些不法之举动,而且人品也都不太好,朱柏与他们相比算比较遵守法度的藩王,即便如此朱允炆也没有放过他。

那么为何朱允炆会拿十二叔朱柏开刀呢?很简单,因为朱柏与朱棣很相似,朱柏和朱棣都是朱元璋诸子中比较杰出的儿子,都文武双全且性格刚毅,但是朱柏并不像朱棣那般是手握重兵实力强大的边塞藩王,相对之下朱柏的实力比朱棣差了不少,所以朱柏是朱允炆在收拾朱棣之前最适合用来练手的叔叔。

因此当朱允炆想收拾朱柏时,恰好就有官员顺着朱允炆的意思弹劾朱柏在封地私自铸造钱币有图谋不轨之举,至于这个罪名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允炆想不想就此事收拾朱柏,而朱允炆很快就派人去抓朱柏到南京,就说明了朱允炆就是想借着这件事把朱柏收拾了,所以这个罪名也可能是无中生有出来的,只是朱允炆想收拾朱柏的一个借口而已。

在抓捕朱柏时,朱允炆还玩了手段,他先秘密派遣军队潜入荆州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军队突袭湘王府,将湘王府包围起来,然后才亮出圣旨要朱柏去南京受审。

朱允炆的这种手段和行为让朱柏感觉受到了侮辱,在朱元璋去世后朱柏就已经有了厌世殉父的想法,现在大侄子朱允炆又玩了这么一手,让朱柏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朱柏认为自己如果束手就擒跟他们回到南京会受到更大的侮辱。

于是朱柏在王府被包围的情况下,对妻子吴氏交代:“嗟乎!吾观前世大臣,遇昏暴之朝,将诏狱下吏,便自引决身。亲太祖皇帝子,南面而王,太祖宾天,疾不及视,葬不及会,抱兹沉痛,有何乐于世!今又将辱于奴婢之人乎?苟求生活吾不能也!”

朱柏这意思就是说他看历史上的名臣遇到昏暴之君被下入大牢中,都会自尽以明志,我作为太祖高皇帝之子,在封地称王,但是父亲去世我不能去奔丧,葬礼都不能参加,为人子女如此,还有何乐趣存活于世上,现在又将受到小吏审讯,岂不是受到更大的侮辱,我岂是为了苟活而放弃尊严甘受侮辱之人。

总得来说朱柏这意思就是宁可一死为父亲朱元璋殉葬,他也不愿意去南京受到侄子朱允炆的侮辱,于是性情刚毅的朱柏含泪痛饮一杯酒,与妻子吴氏诀别,随即他就放火点燃了湘王府,然后朱柏骑着爱马挽着长弓纵马跃入火海自焚而死,朱柏的妻子吴氏和他的侍妾都甘愿随其自焚而死。

就这样生性刚毅的朱柏和他的妻子吴氏以及其他侍妾都为了尊严自焚而亡,朱柏死的时候年仅28岁,他与吴氏曾生有两个女儿但都夭折了,因此朱柏没有后人,朱柏也是朱元璋诸子中最有傲骨的儿子。

面对着十二叔朱柏的自焚,朱允炆没有悲伤,他反而是有些成功的喜悦,他给十二叔朱柏上了一个恶谥为“戾”,在谥法中“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这是一个典型的恶谥,文武双全,极重孝义,只想岁月静好的朱柏就这么在死后被大侄子上了一个恶谥。

朱允炆对于朱柏的死会有成功的喜悦,这还是因为朱柏与朱棣兄弟二人很像,所以朱柏能被朱允炆逼得如此,那么将来就可以按照收拾朱柏的套路去收拾朱棣。

看完这些还会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朱允炆是心慈手软之辈吗?诚然,确实在《明史》中记载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曾说过“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的话,但是要知道即便朱允炆说过这句话后,南军在战场上对朱棣从来没手软过,尤其是忠于朱允炆的兵部尚书铁铉至少有两次机会差点设计将朱棣杀害,如果朱允炆的这句话真是这个意思,那么铁铉也不会还想着设计杀害朱棣了。

所以朱允炆的这句不可使他背负杀叔之名的话可以理解成另外一番意思,那就是他想告诉手下人,你们在战场上使劲杀朱棣,不要抓活的,不要把朱棣活捉到南京交给他来处理,如果朱棣被活捉到南京可不就让朱允炆背上了下旨杀叔的恶名了。

但是朱允炆不知道的是他和黄子澄能想到先剪除朱橚、朱榑、朱柏、朱桂、朱楩再对付朱棣,那么曾被朱元璋着重培养的塞王朱棣怎么能看不出来朱允炆剪除了这五人之后就会全力对付自己。

因此在李景隆抓捕朱橚时,朱棣就已经开始不安,朱榑、朱桂、朱楩被朱允炆收拾的时候,朱棣就已经开始和谋士道衍和尚商议将来是否应该反抗了,而当朱柏自焚之后,朱棣就明白了,自己要么束手待毙,像朱橚、朱榑、朱桂、朱楩四人一样被废为庶人,要么就像朱柏那样一死了之,要么就是拼死一搏。

所以换作任何人是朱棣能怎么选,只能选择拼死一搏,虽然朱棣也知道他起兵反抗是以一隅敌全国,最后获胜的概率并不高,但是如果反抗拼死一搏或许能换来美好的未来,如果不反抗束手待毙的话那这辈子可就完了。

可以说朱柏自焚让朱棣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抉择,因此朱柏的死也算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写在最后

最终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出人意料的是,以一隅敌全国的朱棣历时四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大明天子换了个人,大侄子朱允炆万没想到自己最后也会和当初的十二叔朱柏一样走上自焚烧宫的结局,当然,朱允炆是否自焚而死也存疑,至于他最后去哪更是成了历史之谜。

朱棣登基成了皇帝,他怜悯十二弟朱柏无罪自焚,于是下旨恢复朱柏生前名誉,还为其修建了陵寝,并将朱允炆赐给朱柏的“戾”字谥号改为了“献”,因此明朝历史上就没了湘戾王而多了一位湘献王。

其实皇帝想加强中央集权削藩是没错的,但是朱允炆在削藩问题上操之过急,而朱柏则成了朱允炆的政治牺牲品,也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只能说朱允炆手里握着一副好牌,却被他打得太着急给玩毁了,同时还毁了他的十二叔朱柏。

为何清军剿杀准噶尔人时,他们竞束手待毙,不作一声

因为原来的善意和宽容他们没有珍惜!还恩将仇报的继续努力作死,最后的结局就是彻底被消灭干净,这个时候如同一头羊面对一群狮子,反抗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绝望下的表现就是麻木了,希望就只有留到下辈子了!

面对曹髦起兵,司马昭怎样才能既不留下骂名,也不会束手待毙呢

曹髦,魏文帝曹丕之孙。公元254年,司马师废了8岁的魏帝曹芳。司马兄弟本来想再立一个新的傀儡皇帝,可在郭太后的坚持下,不得不立了曹芳的堂哥曹髦。

曹髦此时14岁,在古代,14岁的男孩很多都生孩子当爹了,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当个傀儡皇帝。

于是,小伙子曹髦决定当个好皇帝,他派人到各地考查官员的工作,了解民间疾苦,还以身作则提倡节俭,抚恤为国捐躯的将士家属。

司马家族当然不能容忍小皇帝的声望变得高过自己,他们开始决定从心理层面上打压他,强迫曹髦授予一些特权,比如见到皇帝不用行礼,还可以带剑上殿等等。曹髦不仅皇帝的尊严没了,生命还受到威胁。

一年后,司马师死了,曹髦就想乘机把皇权军权夺回来,他任命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可司马昭识破了曹髦的计策,他自己率领军队耀武扬威的回到了洛阳,没有兵权的曹髦只好又给司马家高官厚禄,夺权计划自然落了空。

司马师死后没多久,那些讨好司马昭的大臣纷纷要求皇帝加封司马昭为相国和“晋公”,赐予最尊贵的“九锡”。曹髦不敢拒绝,全部批准。司马昭更加嚣张,从来不给曹髦一个好脸色,平时在家还穿着龙袍,只差没把皇帝拉下马。

司马昭手握兵权,要出去打仗怎么办?他绝对不可能把统帅三军的权力交给别人,自己率军又怕万一他不在时,京师的反对派和皇帝合作发动点叛乱,让自己无家可归。所以他打仗时必须要带上皇帝,在自己眼皮下盯着,小皇帝不敢造次。

“文才如曹植,而武略则有曹操及曹丕的风范”的曹髦,如此有才情和能力的曹髦,自然对司马氏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他国家政事不能做主,不仅受辱还要担心被废。

公元260年,当了6年傀儡皇帝的曹髦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于是他召见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等人,对他们说了“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句千古名言,并说了自己的计划,要在殿上发动政变,除掉司马昭。

曹髦把他们当心腹,可他看错人了,王沈和王业认为和司马昭斗,就是拿鸡蛋碰石头,毫无胜算不说,还要株连九族,他们一出宫,就将此事告诉了司马昭。

这样一来,曹髦成了孤家寡人,他只好独自率领一群由殿中宿卫和奴仆们组成“僮仆数百”的“军队”,“鼓噪而出”,去讨伐手握千军万马的权臣司马昭,这就是所谓的“曹髦起兵”。

面对曹髦起兵,司马昭当然不会束手待毙。

1、在曹髦起兵前,司马昭早就提防着曹髦,皇宫侍卫才几百人,而在没立太子的情况下,贾充、成济等上千人则挂着太子护军的名号,监视曹髦。

2、王沈和王业的告密更是让司马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他马上召来心腹贾充面授机宜,让他带着护兵作好了戒备。曹髦率领左右进攻司马昭所在的府邸,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

虽然这支队伍很不正规,但好歹是皇帝“御驾亲征”,相府中的兵将都不敢迎战,司马昭自己躲了起来根本不露面。

贾充则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啊!”在他的鼓动之下,太子舍人成济不由分说,拿起戈向曹髦车驾进攻,正好刺中曹髦,戈刃从背上穿出,曹髦当场死亡。

3、为洗白自己先演戏再找替罪羊。

司马昭听说曹髦被杀后,从藏匿的地方跑出来,装模作样地“自投于地”,痛哭着说:“天下人会怎样评价我呢?”司马昭不想承担弑君的罪名,更不想留下骂名,要怎样才能不留下骂名呢?得,找个替罪羊吧!

可他舍不得贾充这个大功臣,于是成济这个在大庭广众之下刺死皇帝的人,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尽管成济兄弟俩大声喊冤不伏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逆贼,还是被军士从下乱箭射杀,并被诛灭三族。

之后,司马昭又胁迫郭太后下旨,给已故的曹髦罗列了一大堆罪状,剥夺了曹髦的皇帝名号,仅以“高贵乡公”的名义,将其简陋下葬。

这件事之后,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子孙们再也没能雄起,司马昭的名声也变得越来越臭了。

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当时三国尚未统一,篡位时机不成熟,马上篡位并不合时宜,司马昭找了曹操的另一个孙子曹奂,做了过渡期的傀儡皇帝。

曹髦死后的第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掉了曹魏最后一位皇帝曹奂,建立了晋朝。

曹髦和司马昭比,太年轻了,不知道培养自己的势力,羽翼尚未成熟,就想和老狐狸司马昭斗,缺少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之心,少了一份等待时机成熟的耐心,所以束手待毙的就成了曹髦。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穷死和累死你会选择哪种

年轻受贫不算贫,老来受贫贫死人。不苦不累,人生无味,平生不干,早死完蛋。

累死累活的干,就是想出人头地,想过美好的生活,走过那艰苦岁月,憧景着向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流,要想人前风光,背后要受牺惶。不死就往死里干。才能逢回路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