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怎样来分,平分,还是权力实际控制进行疆域划分?“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结局如何_晋国_三家_中行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三家分晋 晋国 三家 中行

本文目录

  • “三家分晋”是怎样来分,平分,还是权力实际控制进行疆域划分
  •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结局如何
  • 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什么将韩赵魏“三家分晋”放在第一个故事
  • 三家分晋是什么回事
  • 三家分晋真的是把晋国分了吗
  • 周朝为何会被三家分晋
  • 历史上“三家分晋”的“三家”是指哪三个家
  •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 三家分晋哪一家受益最大

“三家分晋”是怎样来分,平分,还是权力实际控制进行疆域划分

如果只看电视连续剧,会觉得三家分晋只是一场晋阳之战而已。赵襄子击败智伯,与韩魏两家分了智氏领地。

真实的历史却是“三家分晋”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过程,而若要从根源上探讨晋国的分裂,更要从春秋早期开始说起。

一 以小代大,公室衰落

前745年,晋国第十二位国君晋昭侯将他的叔叔姬成师封于曲沃,称为曲沃桓叔。

前678年,曲沃桓叔的孙子姬称杀死晋国国君姬缗,并以珍宝贿赂周釐王。周釐王便封姬称为晋国国君——曲沃小宗自此取代晋国公室大宗,史称“曲沃代晋”,姬称即晋武公。

前677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位,即晋献公。献公在位时期,为防止大宗反扑,将晋国的公室子弟诛杀殆尽,起用士蒍、荀息、等一大批异姓人才为卿大夫——为晋国日后的分裂埋下伏笔。

二 世族竞争,强者生存

前633年,晋献公之子晋文公姬重耳设立六卿,以其分担晋国朝政。此时晋国公室早已凋零,六卿就在狐氏、先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几个异姓世族中挑选担任,两百多年的残酷淘汰就此开始。

前621年,狐射姑在迎立新君问题上与赵氏起冲突,逃亡北狄和潞国。狐氏衰败,出局。

前596年,先榖被排挤逃奔狄国,策划反攻未成。先氏族灭,出局。

前583年,晋景公欲遏制世族,加强公室实力,号召其他世族攻击已经连续两代执政的赵氏。赵氏被灭门,只剩下赵武活下来,赵氏孤儿的故事即来与此。后在韩氏的帮助,赵武重新继承赵氏。

前552年,栾盈被范氏驱逐,两年后借齐国军队回攻晋国,兵败身死。栾氏族灭,出局。

前497年,赵氏、智氏、魏氏、韩氏联合驱逐范氏、中行氏。四年后,范氏、中行氏借助齐国力量反攻,战败,退出晋国政坛。

前458年,知氏、赵氏、韩氏、魏氏尽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至此,晋文公时代的十几个世族只剩下他们四大家。

三 晋阳之战,奠定格局

前455年,智氏以赵氏拒绝献地归还晋国公室为由,联合韩氏、魏氏围攻赵氏的晋阳城。赵氏说服韩魏两家临阵反水,智伯战败被杀,智氏族灭。

前452年,晋出公姬凿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韩赵魏三卿,战败后病死。此后,三家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逐渐瓜分了。

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请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天子同意,三家正式立国,但仍给晋国公室保留极小的领地。

前376年,赵、韩、魏瓜分了晋国公室仅存的土地,晋国最终灭亡。此时距离晋阳之战已经过去整整79年,距离晋文公设立六卿整整257年。

三国建立之初,领土交错,这是因为最开始晋国国君给他们的封地就是分散的,他们在吞并其他世家土地的时候,也是一块块分散着吞并(从文章第二部分配图可以看出)。所以韩赵魏三家在从春秋中期到战国初期,多次交换过彼此领地。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结局如何

晋国从晋献公开始,不允许立国君的儿子及孙子为贵族,因此晋国国君的儿子及孙子们纷纷到其它国家做官,由于晋国排斥同姓王公,直接导致晋国无王公,而引起外姓卿大夫的崛起。

后来当政的晋文公搞了一个三军六卿制分享晋国的军政大权,因此晋国的军政大权逐步掌握在外姓的六卿之中,国君强有能力,尚且还能控制国政,一旦国君弱且昏庸,晋国的国政就全部被卿大夫掌握。

晋国经过近两百的发展,权力逐渐掌握在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国卿大夫手中,晋国国君反而成为傀儡,毫无权力,被这六国卿大夫控制。

公元前557年,晋平公在位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位卿大夫相互争斗,结果赵氏把范氏、中行氏灭亡,公元前453年赵氏又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迫于形势,任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晋国正式灭亡。

晋国最后一任国君是晋静公,公元前377年即位,在位仅2年,公元前376年被废,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把晋静公废除为庶民,晋国彻底灭亡。

晋孝公,是晋静公的父亲,晋国倒数第二位国君,公元前389年即位,在位12年,晋孝公在位时期,晋国的大多数领土已落入韩、魏、赵三家之手,晋孝公多次被韩、魏、赵三家迁移,先后被迁往屯留、端氏。

晋烈公,是晋孝公的父亲,晋国倒数第三位国君,公元前416前即位,在位27年,晋烈公在位期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发生了三国家分晋,韩、魏、赵正式成为诸侯国,而当时的晋献公被魏国控制。

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什么将韩赵魏“三家分晋”放在第一个故事

将韩赵魏“三家分晋”放在第一个故事的理由,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有过解释。

我们先来看一下《资治通鉴》是干什么的。

《资治通鉴》和《史记》不一样,《史记》是记载历史为主,重在记载事件的真实性《资治通鉴》偏向于鉴,也就是通过历史故事讲道理,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他的核心不是历史,而是道理

将《资治通鉴》完全等同于历史原貌,这个还是需要商榷的。知常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知道了。

如果您看过《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您会发现里面的冯道形象完全不一样。《旧五代史》中的冯道是正面形象,《新五代史》中的冯道是反面角色。《旧五代史》是宋代官修史,《新五代史》只是欧阳修的私撰之史。

按道理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应该采用《旧五代史》中的记载,事实上他采用的是《新五代史》中的观点和材料,同样对冯道进行批判。

宋代一直有这种编书给皇帝看的习惯,比如宋初就由学者李昉、李穆、徐铉编撰《太平御览》供宋太宗看,据说宋太宗一天看三卷。

这个弄清楚之后,我们再去看《资治通鉴》将三晋分家放在第一个故事就能理解了。

司马光在首篇说得很清楚: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司马光认为天子的职责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名分确定,也就是君是君,臣是臣。

三晋分家中的三家本来是晋国的大夫,他们是没有资格变成和其他诸侯国一样平起平坐的,但是周天子却承认了他们诸侯国的地位,这等于说天子自己将天下整个秩序弄乱了。

言下之意就是周天子不是一个合格的天子。

同时司马光反驳周天子实力弱了,不承认他们事实上也是诸侯国这个观点。

他说如果他们真的不顾天下指责而自己称王的话,那就不需要去向周天子请示了,显然是害怕天下舆论。如果周天子不承认,天下如果出现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肯定会对这三家进行讨伐的。

现在周天子承认之后,就没有办法更改了,这不是三晋破坏这种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教。

他在《汉纪》结束后点评时说到曹操为什么不敢称帝,不是他没有实力,也不是他没有想过,同样因为名份,因为教育观念对他的束缚。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这就是司马光的一贯之思想,这种思想被特别强化,正因为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从北宋开始,国与天下这两个概念开始融合并成为一件事情,忠君被提到最高位置,理学也是在这种背景影响下发展的。

所以三晋分家放在第一个故事就是摆明了司马光要传递整本书的价值观。

三家分晋是什么回事

想要了解三家分晋的故事,必须先了解西周的分封制,《礼记注疏》卷第十一《王制第五》:“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具体见下图:

西周分封制

三家分晋是资治通鉴开篇第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称霸,晋国有魏、赵、韩、智、范、中行等世袭卿族,称作晋国六卿,六卿共主国政,后来范、中行氏被灭,只剩下魏、赵、韩、智四卿掌握晋国大权,其中最显赫的就是智氏,他们掌握着晋国的中央。

晋国地图

公元前453年,魏、赵、韩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氏。

开始的时候,智氏的统治者智宣子选择嫡长子智瑶为接班人,继承了自己卿的地位,就是后来说的智伯,“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但是这时候有一个叫智果的人反对,说智瑶虽然很贤(五贤分别是美鬓高大、骑射兼通、才艺超群、善辨能文、强毅果断),但却有一个弱点导致他不能继位,就是“不仁”,就是说他只有才,但是没有德,智瑶没有仁德之心,刻薄寡恩,还不知道笼络人心。“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没有人拥戴的领导者自然不好当,为智伯被杀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赵氏也在选择继承人,此时的赵氏当家人是赵简子,他就是我们熟知的两个故事赵氏孤儿里的孤儿赵武的孙子和“东郭先生与狼”中把中山狼追进东郭先生口袋里的英雄,史实中,他是智勇双全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通过三年的观察和考核后,发现二儿子无恤谦虚谨慎,处事细心,决定立无恤为继承人,成为后来的赵襄子。

智宣子和赵简子相继去世后,智伯智瑶和赵襄子无恤顺利继位,智伯开始主持晋国国政,处事霸道,对各个卿国都不尊重,有一次甚至在蓝台的酒宴上侮辱韩康子和他的大臣段规,智伯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可见他的霸道和专权,大家为此都怀恨在心,但是智伯却不以为然,后来他要去打越国,又以筹备军款的名义逼迫其他卿族各自交出一座城邑,最先逼迫的就是韩康子,段规这时候就出主意说先满足智伯的要求,把麻烦引到别家去,静观其变,看看别家的态度,韩康子同意并且送出了一座万户城邑。智伯得寸进尺,又向魏恒子索要,魏恒子本要拒绝,但是他的臣子任章却建议他同意,因为智伯的势力是最强的,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想要取代他,必须先放任他,让智伯麻痹大意,私下与其他卿族联络,否则会成为智伯单独打击的对象。魏恒子也送出了一座万户城邑。

当智伯继续向赵氏索要蔡等地时,赵襄子坚决反对,智伯就集合韩、魏的军队要攻打赵氏,赵襄子面对强敌,选择了退守最深得民心的晋阳,智伯率领大军围了晋阳两年之久,但晋阳城内同仇敌忾,丝毫不为所动。此时的智伯刚愎自用,霸气逼人,而且还轻视敌人,一意孤行,那时候的战车有三个位置,分别是尊者、骖乘(保安)、御者(车夫),智伯巡视的时候自己做尊者的位置,而让同为卿大夫的魏恒子和韩康子做骖乘和御者,可见智伯的狂傲,智伯还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他知道大水可以亡国,这样的不平等和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卿大夫的担忧,智伯的谋士絺疵(chī cī)注意到了这点,提醒智伯韩魏必反,智伯竟然去问魏恒子和韩康子,两者当然矢口否认,还说是赵氏派的说客想要挑拨咱们的关系,令人意外的是,智伯居然相信了两人的说辞,絺疵感觉到害怕就逃跑了。

车乘尊卑位置示意图,尊者在左、骖乘(保安)在右、御者(车夫)在中

与此同时,赵襄子决定反击,秘密地派人去游说韩魏两家说唇亡齿寒,我赵氏被灭你们两家很快也会被灭,各家卿族因为利益关系团结在了一起,第二天就以相亲之兵对阵智伯的骄兵,大败智氏大军,杀死了智伯,智氏卿族被灭。魏、赵、韩三家分掉了晋国的土地。

魏斯、赵籍、韩虔三人封为诸侯

公元前403年,即周天子周威烈王23年,“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天子下令把魏斯、赵籍、韩虔三人封为诸侯,魏、赵、韩自此正式建国,司马光在书中评论说“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坏,音怪,人毁之也〕”,说周天子坏了礼仪,不能立大夫为诸侯,但其实这种事早就发生过,比如秦的先祖西陲大夫就是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从大夫被提拔成了诸侯;姜太公分封为诸侯,即后来的齐国;周公的大儿子得封鲁国,可见西周时期封诸侯是常有的事。

秦的先祖西陲大夫就是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从大夫被提拔成了诸侯

为何司马温公单单说魏、赵、韩分封诸侯是坏了礼仪呢?因为这次周天子是被迫的,屈服了三家的压力放弃了周朝的秩序,就是我们俗称的礼仪,这也就是司马温公把三家分晋这年作为《资治通鉴》也是封建社会的起始的原因。

三家分晋真的是把晋国分了吗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韩、赵、魏三家将晋国瓜分干净,自此,晋国亡,韩、赵、魏三国并起,位列战国七雄之其三。

三家分晋不仅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更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水岭。

六卿作乱

晋国之特殊在于它没有公族,自唐叔虞受封建国到晋穆公时期,晋国还算安静祥和,晋穆公之后,晋国内乱,最终“曲沃代翼”,晋国内部重新洗牌,晋献公屠杀晋国公子,自此晋国无公族。卿大夫全部都是外姓人,原本是为了防止公子作乱,却又引起六卿作乱。

重耳在列国间流亡十九年而归,成为晋文公,大封跟随他流亡的人,设三军六卿,并不固定哪个家族,晋国的军政大权由这些家族把持,遇到精明强干的君主,他们就老老实实,遇到软弱无能之辈,他们就兼并攻伐壮大自身势力,由是晋国出现了十几家大的世家。

到了晋平公时期,国内世家大族划分完成,晋之六卿遂固定下来,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这六家把持朝政,却又相互攻打,试图扩大势力。

三家灭智

后来赵氏灭掉范氏和中行氏,赵氏被打压,国内只剩四卿:智、韩、赵、魏氏,四家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地盘。这其中智氏势力最大,国政都有智氏把持,智伯瑶依仗自己的势力,逼迫韩赵魏三家交出部分土地,韩魏畏惧交出了土地,而赵襄子不肯。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遂带领韩氏和魏氏攻打赵氏,赵氏不敌,退居晋阳,智韩魏三家包围晋阳,一年有余而久攻不下,智伯瑶遂引晋水灌晋阳城,韩魏感唇亡齿寒,遂与赵襄子派来的说客合谋反智伯瑶。由是韩赵魏三家灭智,尽分其土地。晋哀公的权力被架空。

三家分晋

晋哀公死后,韩赵魏三家又瓜分了晋国的土地,晋幽公继位后,管辖的土地只剩下了曲沃和绛城。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分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国正是被承认,到了公元前376年,三国灭晋,瓜分了晋国的最后一点土地,晋静公被废为庶人,晋国绝祀。

韩赵魏三国与秦楚燕齐遂成战国七雄,昔日强晋灰飞烟灭。

周朝为何会被三家分晋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无独有偶,齐国的大夫田氏,与此同时也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使得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从这一变局中可以看出,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实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大夫,大夫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后来能够被诸侯架空,诸侯就能够被自己国内的大夫给架空。因为这是由它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基本上,上一级只管都城周围,底下全给分封出去,随着地方势力的逐渐庞大,就等于中央集权走向衰落。所以以晋国为例,晋国当时有六家大夫具有相当的权力,除了韩、赵、魏三家外,还有智氏、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很快就覆灭了,韩、赵、魏联合起来又把智氏给灭了,并且最后这三家索性把晋国的国君给废了,自己做了诸侯。周天子一看,好家伙,太无法无天了,不过我也没办法,被迫承认册封这三家为诸侯吧,晋国于是一分为三,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

小时候拿板儿砖砸缸的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周封三晋这个窝囊事儿让天子之职彻底崩坏,礼制是国家赖以存续的纲纪,三晋居然威胁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这纲纪大乱,就标示着周朝末日已经临近。

历史上“三家分晋”的“三家”是指哪三个家

公元前514年晋国的执政韩起寿终,魏舒继之为执政。但是在身后的诸卿中一双贪婪的眼睛对魏舒的位置觊觎着,这个人就是士鞅(范鞅)。士鞅(?—前501年):祁姓,范氏,讳鞅,谥献,其名范鞅,又曰士鞅,史称范献子,士匄之子,春秋后期晋国才干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个在春秋历史上以贪婪无度著称的人物,与魏舒的私仇与家族的利益的冲突,让他不断给执政魏舒制造麻烦,公元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竟撤魏舒之棺的柏木,令以大夫规格下葬。士鞅代魏舒执政,更是利用职务之便使用国家机器为范氏服务,国君形同虚设,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使范氏跃居为晋国第一大世卿。范氏与中行氏亲厚,党同伐异,晋政出私门,中原诸侯侍晋无所是从,晋国霸业一片迷茫。

前506年蔡昭侯受子常(楚令尹)之辱,求救于晋国,士鞅趁机发起18路诸侯会盟昭陵,声言为蔡国伸张正义,合军伐楚。中行寅向蔡昭侯敲诈贿赂,受拒。中行寅恼羞成怒,乃告士鞅:为蔡氏伐楚,无惠于范氏。士鞅思量中行氏为范氏世交,若为中行氏所弃,得不偿失。伐楚之举作罢,昭陵之会不了了之,天下诸侯大失所望,风雨飘摇中的晋国信誉与威严被士鞅最终损毁殆尽。公元前501年春秋后期最大的阴谋家士鞅寿终正寝,士鞅死了,他的继任者士吉射比起其父之贪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与中行氏勾结更为紧密。

公元前497年晋国六卿中实力最强的赵氏发生内讧:赵氏家族庶出的一支被分封在邯郸地区,为与赵氏正宗区别,以下称之为邯郸氏。赵氏正宗和邯郸氏发生了冲突,范氏与中行氏贪婪的介入了这场战争,由于其时晋国六卿配置已经是矛盾重重:荀跞(知氏、智氏)与赵鞅貌和心不和;荀寅(中行氏)与韩不信相互厌弃;魏侈与士吉射(范氏)相互憎恨。于是荀跞及宠臣梁婴父、韩不信、魏侈与范氏旁支士皋夷,五人密谋策划:驱除荀寅,以梁婴父取代中行氏卿位;赶走士吉射,士皋夷担任范氏之主。荀跞、赵鞅请命于晋定公,全权负责剿灭中行氏、范氏叛军,而朝中则完全交予荀跞,即“智氏主内,赵氏主外”。公元前496年夏秋之际,赵鞅率领晋军向二卿盘踞之朝歌进军,听闻赵鞅率领大军前来,中行寅、士吉射派遣使臣向齐景公求援。不久,晋军在赵鞅的领导下将范氏、中行氏团团围困于朝歌。士吉射、中行寅在城中被围,野心勃勃的齐景公插手晋国内政,约定鲁定公、卫灵公于脾地与上梁之间会见,商讨救援范氏、中行氏,同时邀请宋景公也加入反晋阵营,同时向晋国开战的还有戎狄。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联合郑国和齐国进攻赵氏,这就是所谓铁(在今河北濮阳西北)之战。赵简子在前线向将士发布誓辞:“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如战胜敌人,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可获得自由。)誓辞明确表示了论功行赏的政策,不仅鼓励了广大将士,更为赵简子争取到各阶层民众的支持,取得了铁之战的胜利。公元前493年,晋国正卿智文子荀跞去世,赵鞅担任晋国新一任执政,结束了“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的政治格局,开始对晋国长达17年的独裁,前490年开春,赵鞅率领晋军再次攻击范氏、中行氏攻势非常迅猛,中行寅、士吉射被彻底击败逃亡齐国,长达近8年之久的晋国内战,在赵鞅的领导下被平定了。

赵氏家族虽然平息了家族内部的纷争并和魏、韩、智三家联合消灭了范氏与中行氏,晋国六卿至此变为四大家族夺权,但赵氏自身也在长期的内战中损耗了大量实力,实际上六卿混战的最大获益者不是赵氏,而是智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瑶)在朝担任执政。而此时越国已帅军北上,称霸中原,这对于传统霸主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作为晋国的执政的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进行削藩。为此智伯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先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智伯的威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赵氏的宗主赵襄子拒绝献出城邑,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军,组成三族联军攻赵。赵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简陋不能御敌,令延陵生率车,骑部队先行,自率大军随后,到人心向赵的大城晋阳防守。晋阳城墙完整,府库器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 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智伯率联军到晋阳后即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切断所有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三版”(六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十六年赵襄子在危机之时决定采取分化瓦解联军,策反还击的对策;他派丞相张孟谈暗地去见韩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张孟谈,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马上报告智伯,建议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但智伯并不重视,未采纳智果的建议。赵襄子担心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三月丙午日夜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魏军急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最恨智伯的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至此晋国只剩赵、魏、韩三家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赵、魏、韩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节请求册封,早已无权无势的周天子只得默认三家分晋的现实,自此赵、魏、韩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级成为诸侯国,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所谓三家分晋说的是春秋末期晋国士大夫瓜分晋国,周天同意分封他们为新诸侯;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到来。

我们常说的三家分晋其实是由于春秋末期晋国式微,本家士大夫家族又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掌握大权导致外姓士大夫掌权。
春秋后期通过不断的战争吞并,只剩下韩,魏,智,赵,范,中行六家卿大夫掌控晋国。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外部情况下,六家都有自己的管理体系;为了生存与发展六大家族开始了改革之路。

其中范、中行改革不够彻底,在竞争中没有适应变化没有掌握时代浪潮,所以被灭了。之后晋国就剩下韩、魏、赵、智四家;其中智是四家中最强大的(晋国的朝政基本有智说了算)。
吞并与被吞并是这个时代的主体。所以智氏为了吞并其他三国,借用了晋王命令另外三家割让土地和奴隶;魏、韩都答应了,只有赵不同意。

所以智氏联合魏、韩攻打赵氏。赵氏抵挡不住只能躲到自己经营多年的大本营里(晋阳城兵多粮食多)。双方对峙了三年之后智伯要用水淹晋阳,赵氏这是紧张了就派人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魏、韩。

于是赵魏韩三家将水改道淹没了智氏,三家乘机要了智氏的命;瓜分了他的土地和人民。
分完土地和人民,从实际超控来说已经完成了三家分晋。可是三家分晋有如此大的意义不完全是他们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而在于周天子承认了他们的地位。

春秋末期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却不敢明目张胆废弃周礼;三家分晋周威烈王承认三家诸侯,自己放弃了仅有的一点尊严。从此天下人不再遵从周礼(这才是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

三家分晋是新势力取代旧势力的象征,也是周天下自毁武功的最后一步。所以人们说 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成战国开始。

小蚂蚁欢迎点赞关注,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当赵襄子把智瑶的人头做成酒具,到处摆Pose拍照留念的时候,晋哀公就隐隐预感到,祖宗传了六百年的姬家江山快要改姓了。

果然,分光了智氏家产的韩、赵、魏三家把手伸向了主人,他们还算“大度”,给主人留下了绛和曲沃两块地盘养老,其余的都插上了三家的旗帜。

在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后,赵烈侯、魏文侯和韩景侯三巨头开了个会,宣布没收老姬家的最后一块封地,晋静公被废为平民。至此,维持了657年的晋国灭亡了,这就是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

晋国从晋文公开始,它的政体就逐步走向“卿室掌囯”的格局,“六卿”就是晋国军政大权的实际掌门人。那么,六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魔兽”?为何分晋的只有三家,另外三家呢?

卿,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宰相班子”,只是春秋战国是军政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所以卿既是宰相,还是国防部长兼军区司令,权力大得吓死人。

西周对军队的规模有严格规定,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晋国是大国,所以可以有三军(上、中、下),每军又设军将和军佐,分别由六位卿室担任,这就是所谓的三军六卿建制。

当然,这个建制也不是一成不变,期间晋国曾经有过四军八卿,五军十卿,六军十二卿,但大多时间还是三军六卿。

晋国先后有十一个家族出任过六卿,因此六卿绝不是指“六个家族”。因为卿室是世袭的,因此这十一个家族垄断了晋国的政治资源,成长为晋国的“魔兽”,并逐步把国君压缩到犄角旮旯里。

这11个家族分别是:胥氏、赵氏、智氏、范氏、郤氏、韩氏、魏氏、先氏、中行氏、栾氏、狐氏。

这些家族之间争权夺利,200多年间上演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悲剧,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案”、赵穿弑君案等。到晋平公六年,十一家卿室中的五家相继被灭族离场,仅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中行氏和范氏六家。

这六个家族站在了半决赛的赛场。

晋定公十五年,晋国正卿赵简子(赵鞅)伐卫,夺取了卫国500户建立邯郸邑,并且把这地方交给族兄弟赵午管理。后来赵鞅又决定将这些人口迁徙到晋阳,赵午却抗命拒不执行,赵鞅一怒之下杀了赵午。

这事儿本来是老赵家的家事,别人无权干涉,但中行寅和范吉设二人却跳出来要为赵午报仇。这两人为何要跟赵鞅作对呢?因为赵午跟他们是亲戚,中行寅是赵午的舅舅。

中行寅和范吉设二人原本就是无才无德的残次品,依仗父祖的功勋吃现成饭的蛀虫而已,偏偏他们又极度贪婪,早就不自量力地瞄上了赵鞅的正卿之位和地盘。

于是二人借口为赵午报仇,发动了“铁丘之战”。这场仗打得很惨烈,赵鞅联合韩、魏、智三家,中行、范又勾连郑国、齐国和卫国。为了打赢此战,赵鞅亲自上阵,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奋起还击,打败了中行氏和范氏联军。

这一战,赵鞅以少胜多,中行寅和范吉设输光了家底,被迫逃亡到齐国,从此这两个家族退出了晋国的历史舞台。

决赛场上还剩下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四家。

打败中行氏和范氏后,赵鞅就病逝了,按照轮替的规则,赵鞅正卿的位置由智瑶接替。智瑶又称智伯、智襄子,是个勇猛无比,屡立战功的大将,赵家新掌门赵毋恤只能望其项背。

智伯这个人除了勇猛外,还极度自信和无比贪婪。在瓜分中行氏和范氏领地时,智伯占了大份,三家得小份,至于晋出公居然一寸地也没得到。

这下晋出公怒了:我好歹还是你们的主人嘛,有好处就把我一脚踢开,太欺负人了!于是他一怒之下派人联系齐国和鲁国,请求两国出兵干掉四卿。

四家同舟共济,他们抢先下手反攻晋出公,晋出公兵败逃跑,病死在流亡齐国的路上。于是智伯立新君晋哀公,自己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这时候的智伯飘上了天,韩赵魏三家加起来也比不上智氏一家,野心勃勃的智伯决定逐步蚕食掉他们。

韩魏两家胆小,只好屈从于智伯,唯独赵毋恤脾气大,跟智伯翻了脸。于是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兵围晋阳,准备瓜分掉赵氏。结果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赵毋恤在危急关头策反了韩魏两家,三家联合打了智伯一个措手不及。

智伯兵败身死,三家又瓜分了智氏的领地,于是最终形成了三家分晋的格局。

从晋文公建立三军六卿制度,晋国诞生了十一卿轮流执政的格局,到三家分晋,跨度257年,从此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名词——三晋大地。

三家分晋哪一家受益最大

这个问题要想看明白就要看懂当时的战略环境,从当时的思路看来是南北对抗,即北方的周朝与南方的楚国对抗,不管是齐国还是晋国都是要维持这种对抗。因为需要一个假想敌才需要霸主,这就让贵族的地位超越了周天子。

所以真正急需解决这一问题的恰恰是楚国,并且也是楚国促成了这一点,楚成王往往是历史被低估的一个明君,在他的谋划下达成了这个成就。想要看懂这一点就要先看晋文公的出逃,晋文公出逃以后为何大国招待小国羞辱?因为对大国来说拥立新君是他们获得更多好处的一点,而对小国来说公子的到来可能招致大国的摧毁。

这导致晋文公在出逃的过程中始终需要人资助,而楚国选择款待,甚至默许他前往秦国,这就要理解当时的环境。因为投资在他身上的还有晋国的贵族。

所以晋国内部的分裂已经是注定的,因为大量跟随晋文公的贵族必然要得到汇报,当他们回到晋国拥戴晋文公之后,晋文公就只能被迫组成六卿,说白了就是6个大家族举立,而之后再城濮之战中楚成王更是借用了晋文公的杀死了想要对抗自己的成得臣。

也正是依靠城濮之战中双方主力军队没有真正交手才使得晋国能够在秦齐之中生存,这样一来北方的联盟就彻底破裂,变成了秦晋齐楚四国交战,而只是表面上还维持着争霸的态势,可是会盟就导致大国不能轻易的吞并小国,大国之中又很难打开灭国战,北方的秦晋齐之间的矛盾既无法调和又无法弥补,最终导致六卿做大君主失位,最终淘汰出赵魏韩三国来。只不过后来的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地位,导致异军突起。

但显然这不能计算到三家分晋之中去。所以三家分晋真正的策划者和受益者都是楚国,这为之后楚庄王问鼎中原奠定了基础,终于突破了北方的联盟,而三小国既不能进行灭国战又不能真正拧成一股绳,实际上齐、魏、赵、韩、燕都已经退出了整合的能力,如果没有秦的崛起,楚国到中后期已经变成了最大的一支势力,但聪明人并不是只有一个,也就造成了另外的问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