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大困惑或者说是极力回避的问题是什么_道德经_浇铸_铸造

本文目录

  • 后母戊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大困惑或者说是极力回避的问题是什么
  • 《道德经》第11—24章,怎么翻译

后母戊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采用的是陶范浇铸,铸造时需要至少一吨铜液,热热的铜液在铸造过程中很容易就把陶范冲出漏洞,所以,司母戊鼎很可能是一个试验品,因为这次的铸造并不成功,所以在这之后便不再铸造这么大型的青铜器了。

在司母戊鼎的内壁发现了非人工毁坏的裂痕以及二次修补的痕迹。由于铜液没能到底,4条腿也短了20厘米。

尽管司母戊鼎在当时不是一件很成功的作品,但它的制作过程却充分显示了商朝后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发达程度。制作规模化,并且组织严密。

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需要:

第一步:制造一个陶范模型,也就是“母范”,这个模型的样子就是最终青铜器的样子。

第二步:在“母范”的基础上制造外范。做好后进窑烧制,烧制好后把外范切割成若干部分。

第三步:然后再制作一个内范。保证外范与内范之间留有缝隙,也就是青铜器的实际厚度。

第四步:在内外范之间浇注铜液。

司母戊鼎就是用4块嵌有24块分范的腹范和1块顶范、1块芯范以及4块浇口范浇铸而成。壁厚2厘米左右。

第五步:打磨修整。

考古学家在商晚期的一处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发现了5座土坑式熔炉,还有陶范1万9千件。在商朝制作陶范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就是“玩泥巴”,但是像司母戊鼎这么大的一个容器,需要浇铸一吨的热铜液,在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呢?

  • “将军盔”

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墟曾发现一种被称作是“将军盔”的陶器,或许,在当时就是用这个熔铜浇铸的,但是按照这样大小容器来算,则需要70-80个“将军盔”同时进行浇铸,所以,在铸造时需要几百个工匠同时密切配合才可以完成。

并且,由于器壁比器足薄的多,所以,器壁冷却的快,这样器足与器身会很容易出现断裂,所以,司母戊鼎的足其实是空芯的。也因此短了20厘米。

司母戊鼎,现在已经改名为“后母戊鼎”,但不论怎么改,鼎的主人是“戊”是肯定的,“戊”即商王武丁众多妻子中的一位,名叫“妇妌”。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我的个人头条号!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大困惑或者说是极力回避的问题是什么

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如果说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大困惑是,

不愿人们违背自然而行人事。凡事能够在当时提倡的东西,一定是缺失的东西。

《道德经》第11—24章,怎么翻译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章重在阐述“有”与“无”的关系,“有”是重要的,“无”更重要,更珍贵,所以“无为”是最珍贵的。“无为”的核心目的就是在众多的,无边无际的“无”之中,探索求索发现出“当其无”。“无之以为用”就是言人类之所用全在于对“当其无”的开发、拓展。

“无”可以理解为空间,也可理解为未知、不知的自然存在,也可以理解为人类思维的抽象虚拟,如现在的网络、文字、符号等。“当其无”就是无的得当恰当,气缸与火塞的间隙就是当其无;炮弹与炮管的合理间隙,电子网络的虚拟空间,各种有用的文字或符号等都是人类对“当其无”的开发利用。各种美妙让人悦耳的音乐也同样是“当其无”。“当其无”如何获得?只有对“无”、对“未知(不知)”的探索实践中发现获得,只有发现获得了各种“当其无”,人们才能开发出“车”、“室”、“器”等各种有。只有开发产生、生产出众多的“有”,人们才能从中获得利益或得到经济发展,这就是“有之以为利”,没有“有”的交换或买卖就不会产生“利”,因此,“利”的形成与“有”的交易交换、贸易:不可分的。交易交换的“有”并不是所有人造人类生产物质的全部,只是一部分,因此,“为用”的“有”远大于“为利”,由此可知,“无为之为用”的作用远大于“为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言最上等、最上乘的“当其无”与其开发产生的“有”是不能交易交换和直接转化成民用的,“上德”就是最先进的“当其无”和由其而产生最先进的人造品,这些最先进的东西首先用于探索未知自然的投入和军事,所以最先进的东西不能给民众带来直接的实惠(德),这就是上德不德的道理;正是由于上德用于探索未知和军事建设(为军),才保证后续科学技术的产生(德生)和保证国家民族不受外敌侵扰,因此,可以说“上德”所发挥的作用最大,这就是“是以有德”的道理。“上德不德”就是谋的长久大用。

“当其无”就可以理解为道(自然之道)的一种特殊存在。“当其无”是人类“为利”、“为用”和人类劳动作为的基础或关键转换。纵观概括人类的一切劳动,无外乎“为利”与“为用”,唯心欺骗形成的剥削除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