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练文征明的行书,从哪儿入手?现代有哪些临文征明书帖出名的书法名人_书法_行书_文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文征明 行书 书法 行书 文人

本文目录

  • 想练文征明的行书,从哪儿入手
  • 现代有哪些临文征明书帖出名的书法名人
  • 文征明行书越学越不想学,为什么
  • 文征明书法是否太媚
  • 文徵明还是文征明
  • 如何评价文征明的书法水平
  • 练习小楷从文征明的《落花诗册》开始,合适吗

想练文征明的行书,从哪儿入手

文徵明行书草书主要承袭魏晋笔法,特别是二王,与赵孟頫相比,字更得方圆之法。文征明是玩笔一流高手,小笔写行书,手腕高抬,笔管垂竖,中锋到底,尤其擅用笔尖勾挑,既圆润又不失刚健锐气。抱庸愚见,文徵明行书丝毫不逊于赵孟頫。

文徵明行草造诣最高,要学文徵明,抱庸建议最好从行书入手,最合适的帖是《千字文》。这是文徵明晚年的代表作品,人书俱老俊朗持重,技之精湛炉火纯青,且常用汉字皆在其中,便于识记临摹,也值得长期临学领悟。

抱庸个见,文徵明行书有三奇颇值学思践悟。第一奇是骨骼丰张。无论笔画简繁,先把字的骨架拉开,手腕十分活脱,方块字特征明显,这样处理的效果,会使单字厚朴庄稳,务使单字结体尽善尽巧。

第二奇是笔尖锐利。高腕、垂管、笔尖勾挑,是文徵明用笔之法最突出的特点。如此用笔的效果在于,八面出锋,极富动感,小微之处可藏洞天。

第三奇是方圆兼具。看文徵明字的结构,外方内圆,全局方、局部圆,在所有书家里,方圆如此深入融渗、相映成趣的,屈指可数。

得此三奇,临写文徵明行书不是梦。

抱庸妄谈。

现代有哪些临文征明书帖出名的书法名人

文征明书帖极多,现代临其书者,出名的,形似者有之,而神似者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文征明是全能的书法家,而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文征明行书越学越不想学,为什么

文徵明书法早受受教于李应祯,沈周、吴宽等人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除章草外,文徵明诸体皆能,是自元初赵孟頫以来又一位全能的书家,而且“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是被人称为“四绝”的全才,然而,题主所疑惑,为什么学习文徵明的行书会越学越不想学呢?

未能悟透文徵明行书的魅力精髓,导致审美疲劳,所以越学越不想学,

学习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一定要从内心里感受到书法家书法的魅力,当然了,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更能深得体会,文徵明的行书取法晋唐两代书家,深得王羲之、智永、欧阳询的笔法精髓,可以说是集众大家之所长,这就是文徵明行书具有魅力精髓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在学习行书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学习文徵明的楷书,其小楷功力深厚,取法赵孟頫、王羲之、欧阳询,而后自成一家,或许有人会担心同时学习两种书体会产生不良好的影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同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五体的笔法都是相互影响和变化的,而且学习楷书之后,就可以学行书,所以楷书、行书两者相互轮流学习,就可以提升学习的兴趣了,

文徵明行书分大小两种,学习时可大小两种行书同时学习,不易审美疲劳而厌倦,

开篇就说到文徵明诸体善精,是一个全能的书法家是有道理的,自古以来很少有哪个书家可以大小两种行书都擅长,其中,文徵明大字行书受沈周影响,有明显的黄山谷笔法,而更浑厚,小字则以行草为主,取法赵孟頫、智永,而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自作诗》《西苑诗》《杂花诗赋》,

书法是一种不需要“写生”的视觉艺术,所以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会有越学越不想学的心理,这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学习书法要讲究灵活性,只要不脱离严谨的“用笔、结体、章法”三要素,可以同时学习同一个书法家的其它书体,审美不易疲劳,书法的兴趣就依然存在,多领悟书法带给自身的益处,比如,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但不要去想着以书法来获取“功名利禄”,这样学习书法就没有任何压力。

文征明书法是否太媚

很多人给我说,文征明的书法太过媚滑,不容易找到书法学习的筋骨所在。对于这个论断,我们有两种可供理解的视角:

一种是从文征明本身书法而言,就其书法来论书法;

一种是将文征明放在书法史中加以系统的考察,通过历史事实加以论证。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角度,从文征明书法自身特色出发。

很多人学习文征明时候,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文征明就是以柔美妍妙的书法姿态取胜的,这本来就是他的特色所在。就好像我们说颜真卿的书法是阳刚壮美一样,你在他的书法中很难找到一丝柔美的痕迹。所以,你如果向我抱怨“颜真卿的书法太粗野了”,那恰恰是颜真卿书法的特色。

如果你总觉得某一个书法家最成功、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效果是他的缺点,那么只能说明你在学习他的时候,将他书法风格中固有的一种特质给放大了,而没有达到像文征明和颜真卿那样中和恰当的地步。

这是因为,本来每一个书法家书法风格的形成,都是他们艺术、文化修养达到一定层次,自然而然地产物,和每个人的书法水平有很关系。一旦他的风格形成的时候,艺术上的逻辑和审美自动的就和艺术家本身的为人、学问相联系了,因此,这个时候书法家的书法特色也就彰显了。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

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同样的,一种艺术风格在不同的人手里,就会演绎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同的人学习文征明和颜真卿的书法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只有当我们把自我的艺术修养提升到了和他们同样的高度,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艺术中的魅力所在。

而且,我们另外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征明书法面貌形成之时,他是不会考虑后代人怎么学习的问题,他考虑的只有这种风格适不适合我自己来表情达意。很难想象有一个书法家会把自己书法对后人的影响也考虑到,如果有这样的人,他只能是书法教师,而非书法家。

因此,好学不好学,是每一个书法爱好者自身出于自我的学习情况做出的判断,而并非一个书法家应该考虑的事情。

但是话又说回来,文征明的书法面貌为什么是柔美为主的?我们有又应该如何去理解把握文征明的书法面貌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第二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了。

我认为我们要想理解文征明的书法,就应该把他放在整个书法史中,以元代到明代这一时期为主要参考,通过梳理吴门四家和元代书法的联系,来看文征明“滑”的艺术特征。

在文征明身上,有两重身份值得注意,一个是他作为吴门四家的艺术地位,一个是他作为中国明代书法帖学倡导者和引领者的身份。

“吴门画派”这一概念最早是明代后期董其昌明确提出的,因为其核心人物沈周、文征明都是苏州吴县人,吴县在春秋时为吴王建都之地,又称吴门,故称此派门吴门]派。此画派最盛时的明嘉靖年间,约公元1509年左右。

明代吴门派早期是一个绘画流派,但是以吴门四家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吴门艺术群体很快就不满足于绘画上的交流了,而是拓展到了文学、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形成了一个尉为壮观的艺术家思潮流派。

吴派艺术家各具风貌,但总体上属于文人艺术派体系。这些画家大都通过师生、姻亲,交友的来往,相互需染,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艺术类型。

吴派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主要继承宋元以来文人艺术传统,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化和艺术修养。他们的作品变元人的疏简放逸为文雅蕴藉。因此,吴门派和元代四家以及赵孟頫等人有密切的关联。

元代是中国艺术史上极具特殊意义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既造就了各种矛盾又酝酿着诸多新意。面对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汉族知识分子内心惶恐,面临着艰难的处境。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对科举的轻忽,又使得大批文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在此背景下,他们多数已失去积极用世的热情,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使元代继魏晋之后,再次出现了靡然向隐之风。

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元末的隐士代表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书法上,元代隐士中善书者甚多。元代郑元祐居吴中,以臂疾不仕,他的左手楷书堪称一绝。陆继善双钩摹唐人《兰亭》,实属乱世中的绝唱。吴镇,性情孤骞,不能旁人篱落,故书法也高洁飘逸如野鹤,其草书《心经》可谓元代草书的一座高峰。这些隐士借助手中的艺术排遣内心的苦闷,客观上促进了书画艺术的繁荣。

在这些书法家中,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大书家赵孟頫, 它体现了元末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隐逸文化对书法的影响。

作为处于这一历史与文化转折之中的隐逸文人,他们的立场、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引发审美心理习惯及趣味标准的移易更变,亦驱使其投注热情与创造力在书法艺术中,以迹化心灵上的新感受。

以赵孟頫的作品来参照,就会发现他的大部分书迹用笔平顺结构平整、章法平稳。即使是行草书,也多表现为一种流畅秀丽、静穆闲雅、柔美妍妙的气象,决不在用笔、结字上做轻易的夸张和变形,坚持着情感上的理性和法度上的固守。他把自己的个性泯灭在长时间的泥古之中,日书万字成了于纸一面,艺术创造成了技术的追摹与竞赛,学书思想也从最初的主动崇古转化为极其被动的模拟,那种创新的思想,创作的冲动在被动的追摹下消失殆尽。

因此,以元代赵孟頫为代表的文人隐逸、消极避世的艺术思潮在对魏晋的追摹复制中逐渐消磨了魏晋风骨刚健昂扬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柔媚无骨的一面。

明代吴门四家将这种乱世消极之美加以发挥,但是他们不满于元代人消极的艺术风格,重新高举文人风骨,尤其是文征明,他着意的将这一隐逸消极之气变为文人的清高潇洒。

文征明大力变革元人软弱秀媚的习气, 力求古朴苍劲。代表文征明书法艺术最高成就的是他的小楷,其次是他的行书。文征明的小楷以晋唐小楷为基础,具体地讲,他师法锺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和欧阳询《九成宫》等,传达魏晋小楷端庄流利,刚健婀娜的气韵。

但文征明一派毕竟是文人士大夫群体,他们没有完全摆脱文人狭隘的书法审美取向,在远宗二王,近师赵孟頫,旁涉苏轼、米芾和黄庭坚的时候,没有唐代颜真卿变革帖学书法根本审美取向的气魄,所以只是在艺术风格上做细微的调整。其书字法主要来自《圣教序》以及黄庭坚。

他学二王,从赵孟頫去窥视晋人,所以他的行书笔意带有赵孟頫的痕迹。他学黄庭坚,是受沈周的影响而涉猎的。因此,在他的行书中,一直脱离不了赵孟頫柔媚油滑的弊端,这也是很多人学习他书法感到滑腻的原因。

然而,即便史这样,为什么文征明仍然在书法史上有如此重要地位呢?

这其实和中国书法“字如其人”的传统给审美有关。文征明在明代很高的文人声望,并且他的学养高深,完全可以遮盖其在书法上的缺陷。

史料记载,文征明一生好交游,对知已好友,是满腔热情,但是对达官贵人,从不攀龙附凤。他虽以书画会友,但自戒书画三不应,即不应宦官、王侯与外夷。

高洁的品格是其领袖书坛的前提,卓越的艺术造诣也是其得到同行拥护与推崇的必备条件。

作为吴门书派的领袖人物,文征明对吴门书派的贡献,还在于广收门徒,而又善于栽培、悉心教诲,桃李满天下,由此扩充了吴门书派的阵容,扩大了吴门书派的影响。

继承文征明衣钵的,除了蔚为壮观的门生队伍外,还有文氏子孙。文氏后裔中能书善画者不乏其人,他们也是吴门书派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其中的文彭、文嘉、文元养、文震孟等人,卓然成家,而且这些后裔跨越明清两个朝代,是吴门书派的重要延续者。

他个人极高的修养、威望,再加上门人弟子的追捧,都让他的书法在明代中期长期统治书坛,成为书坛主流审美,即便是柔媚滑腻,也丝毫不影响他在书坛的地位。

甚至后来与文征明相对的董其昌也受他的影响。但董其昌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师文征明之迹,而师文征明之心,师文征明之径,力追古人, 绘画方面力追唐宋,超越元人,书法方面上溯晋唐宋人,下比文、赵以期超越。所以,在董其昌的书法中很少看到文征明式的滑媚无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文征明的“媚滑”直接来自于赵孟頫,但是更深刻的来源是文人狭隘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上缺乏打破陈规的勇气,他们虽然对赵孟頫等人隐逸消极的书法有所改造,成为文人高雅趣味的代表,但始终没有跳脱出文人视野的束缚。但是他本人崇高的艺术地位、艺术修养和门人弟子的追捧让这一弊端得以隐藏,甚至成为其书法的特色,与他文人身份纠结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风格。

因此,打破文征明书法的滑,就要有首先认清文人狭隘的审美观,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努力在艺术风格上打破传统审美范式而创作出新的意境。

文徵明还是文征明

文徵明还是文征明?

文征明就是文徵明。征是徵的简写。这两个字在古汉语中都有。字义各不相同。征意为:征途,征战,长征。和路途有关联的行动。徵意为:征集,征求,征收,征兆。它们的读音完全相同。现代汉语把徵简化为征。同时把徵的字意合并到征字里面,征的字意变多了,而写法以简单的征字作规范简化字。所以文徵明就是文征明,现在的写法,怎么写都是正确的。如果是在文征明的年代,就是错误的。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有诗,文,书,画‘’四绝才子‘’的美誉。他和徐祯卿,祝允明,唐伯虎和称‘’吳中四才子‘’。他的书法擅长行书,草书和楷书。尤其小楷,惊艳绝世。为明代书法第一人。

在他名字的写法上,不要去钻牛角尖。现在的汉字有简繁之别。时代在前进。适应社会的变革,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厚古薄今,终将会落在时代前进步伐的后面。

如何评价文征明的书法水平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他诗书画文无所不精,别人成为“四绝人才”,在绘画上,他与沈周共创“吴派”,于唐伯虎、沈周、仇英并称为明四家,又是吴中四才子之一,他的书法上的成绩也斐然,异于时流。

明代初年的书法其实还是延续赵孟頫的复古主义书法风格,赵孟頫的出现为明代的帖学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在书法上守成的时代,明代的书法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缺乏自己的个性和突破能力。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台阁体的出现,这种标准化的书体的流行更是证明了书法在明代越来越没有方向,大家只有寻求更加实际的,能带来更多利益的“趋时贵书”,通过这种书体谋取功名,这也是当时科举时代的必然结果。

文征明的不同在于,他与当时流行的“台阁体”有一点不同,或者说是有一点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因为文征明本身并写不了“台阁体”,因为他小时候比较愚钝,考试的时候还多次因为字写的不好看而被考官嘲笑。

也正是由于此,他才开始发奋努力的练习书法,考官之所以嘲笑他,其实也未必是由于他写的不好,而是不符合当时的官方书体“台阁体”,就像我们当今参加高考,你写的一手好草书,虽然也很有才华,但肯定也会被人嘲笑。

在科举考试和艺术追求之间,文征明看来是经历过很激烈的挣扎的,虽然他后来已经不用参加考试了,但是这种深入骨髓的训练,对于他以后的书写确实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也正是在这种挣扎之中,成就了这位艺术家,他在官方规定的正体书法、个人追求的书法艺术风格、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性情的陶冶之间从对立到统一,完成了自我风格的构建,这一点从他的很多书法作品里都可以得到证明,既有如《琴赋》的工整漂亮的小楷,又有狂放不羁的狂草书。

文征明出现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表明了书法艺术流派的萌芽,从唐代开始,后人学习书法都以二王为宗,以二王为源头发展出了很多门派,其中包括颜真卿和宋代的宋四家,但是这些所谓的风格流派并没有统一的派别意识,都是自然的被动的风格派别。

而以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和画派却是有着比较明确的流派概念,这和宋代以后书法的文人化有很大的关系,文人士大夫的介入,赋予书写新的意义,开始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注入思想、性情和修养,从宋代的启蒙,到明代的确立,书法逐步完全走向文人化的时代,普通阶层的书法作品越来越不被重视,也没有人提及,直到清代的中晚期。

之所以说文征明的书法属于一个流派,一是因为他有一个主动的艺术家聚集的群体,其中就包括唐伯虎、沈周,同时呢,这些人还具有相同的艺术观点以及共同的地域关系。同时,虽然他们自己是一个流派,但是他和整个明代的书法风格并不冲突,他只是明代整个大的书法环境的一个风格的体现。

吴门书派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他以典型的文人书法、绘画、文学相结合,加上共同的地域和文艺主张,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具有主动意识的书法艺术流派,为清代更加明确的流派确立奠定了基础,开数百年之先河,也为以后的文人书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但从书法水平而论,文征明的书法水平当然是非常好的,这个他被考官羞辱以后的发奋图强有很大的关系:

初游郡学时,学官一严厉束诸生,变色而入,张灯及散,诸生皆饮……征明独临写千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文征明发奋写字,写千字文一天写10本,这是什么功力,这种苦修带来的结构就是他不仅在书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的绘画和文章也大受裨益。

他的书法是典型的江南文人的书风,他的小楷工整而文雅,透着一股清淡的气息,他的行书点画、结构都可以称得上是完美无缺,虽然整体上没有太大的起伏和变化,但是这种书写方式正是当时文人书法的日常表达,就像我们今天看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七篇一律中透着文人的气韵。

既有丰富的变化,又一帖一奇,自魏晋王羲之、王献之以后恐怕没有人能够做到了。五代的杨凝式算一个,但是又缺少了一点书卷气息,文征明的老成持重的性格加上深厚的书法功力,不激不厉的用笔,其实更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从他入手学习书法可能比直接去学习魏晋或者唐代人的书法更加的方便。

这一点和我个人一直提倡的学习二王书法之前最好先学习元代的赵孟頫入门很相似,赵孟頫的书法和文征明书法在某种意义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作为入门学习,是一个走向魏晋王羲之的一个很好的跳板。

明代书法的整体上缺乏生机和活力,更是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反叛力量的萌生,文征明不久,明代的第一个反叛者出现了,他就是书风狂放,粗头乱服的徐渭。

练习小楷从文征明的《落花诗册》开始,合适吗

《落花诗册》生成于公元十五世纪末,起因是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因老年丧子赋得《落花诗》十首以寄托哀思,吴中士人皆有唱和。一时吟咏落花,数量之多,非他人可比,令吴门诗坛热闹非常,引入瞩目。沈周、唐寅等人皆有落花诗册书法传世,文徵明小楷抄录的《落花诗册》笔力劲健挺拔,瘦劲精匀,流露出“险劲瘦硬、崛起削成”的欧阳询书意,堪称精品。

如果这位朋友想习小楷,而且不是追求现代的流行书风所谓的“艺术性”,而是追求清新秀丽一路,选择文征明的小楷是最好入手的墨迹书帖。文征明的《落花诗帖》是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笔法刚柔相济,清秀利落,无论是硬笔、还是毛笔书法都可以选择它作为范帖。

现在有些所谓的大师批评文征明的小楷古板,没有艺术性,我很不赞同,其实这些“艺术大师”根本就不会一笔一画的写字,建议写小楷的朋友沉下心来,切勿随波逐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