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请懂书法的高人,帮忙鉴赏一下谢谢
- 为什么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该怎样欣赏这幅作品
- 欧阳询行书字帖哪个好
- 颜真卿的行书具有什么特点
- 如何评价书法家张改琴的书法
请懂书法的高人,帮忙鉴赏一下谢谢
书法水平不错,很有功力,源于魏碑赵之谦,变化多端,令人赏心悦目,但是本人认为这个作品有点展览体的嫌疑。
为什么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该怎样欣赏这幅作品
这文章毁誉参半!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口水也多的惊人!
看到好多人居然喷祭侄稿?!我就不说什么历史背景,也不讨论书法至情至性,也不谈折钗股、屋漏痕笔法,也不谈墨法,这些大家都谈过,那么,我就只谈章法。
有人说祭侄稿作品凌乱,我的观点是:祭侄稿的章法,半丝都不乱!(想要喷,看完全文再喷)
我简单从章法层面,与大家做个分享,希望除了人文感性层面之外,有助于大家从理性的技术层面去欣赏。
(注意,颜真卿在激愤状态下,居然保持了近乎完美的章法,我仔细分析过了,包括尾部涂改的部分,章法上也不愈矩。)
我的观点很冲:
如果有人说祭侄稿这作品乱,那么,我敢断定他是不懂章法的!
以下用事实说话吧——
1.同列重心垂连线:
这个章法同列字重心的垂纵向连线,竟然与兰亭序几乎一模一样(不信你可以自己去测试),上部基本一条线,最后几个字的重心微移。
同类案例1:
与兰亭的纵向重心章法的规律,是不是一样?
拉个单列,看的更清楚!
同类案例2:
事实上,怀素自叙帖,也与此规律相一致。
2.重心斜角连线
十分到位的章法重心斜连线。
【有些采用大字组和小字组方式来调剂章法,做到有变化,避免呆板】我把尺子轻轻一搁,你看!尺子上沿,居然基本上都是穿越字的中心(或者字组的重心),仔细看,是不是接近100%。
你说颜公如此激动状态下,章法居然一丝不乱,这功力……
打个比方,这跟我们喝酒时候常说的“醉醉三分定”,是不是一样。
同类案例:看下米芾这个“長”字,为什么在这个位置?是偶然,还是必然?答案是“非偶然”!
这个,应该可以证明上述法则,在古典章法中的普遍性。
3.次列次字的均距辐射:
第二行第二字,左右两侧上下字(或字组)均距辐射。
这是古典章法的典型技巧之一。
4.同列笔画的同向性协调
注意,不同色彩的角度(分别代表横撇点,主点和主捺一般角度趋同),是不是保持一致性?
而隔一列则有变化(以主撇为例,大体上是45°和60°交替,这一点兰亭序也是这样的。注:撇、折、挑,一般保持一致角度)。
同类案例1:
给个兰亭序对照组,看得更明白。
同类案例2:
看起来歪歪扭扭的中秋贴,原来这么整齐划一。
这些角度,并不是偶然的,而很大程度是由章法协调性的内在机制决定的。
有的人认为过分解读,那么就再看一下,看狂草吧!
同类案例3:
看看这些狂草的撇,是不是同向?那一笔是随便来的?答案是,没有一笔是乱来的!!!横和捺,点,勾之类的,请自己观察吧。是不是一丝不苟,绝无侥幸?!
好书法笔法自然!但,笔法自然≠笔法随意!
以上这些,是对祭侄稿章法的小分析,而这幅作品的技术含量远远超出这些!!!
章法首先是秩序,和谐性,然后才是呼应和布局等
事实上,章法的问题,往往是“视之不见,察之弥彰”,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暗合,都并非没来由的,而是一个顶级书法家千锤百炼而内化固化下来的功力,这就是底蕴!
这幅作品,能够沉淀千年,备受赞誉,不仅是因为至情至性,即使纯粹只谈论技术,也值得不断去揣摩,它有非常多种层面的内涵!
延伸探讨:很多人认为章法的几何解析,是过分解读。那好吧,我再延伸一个经典案例,看看另一经典名帖杨凝式的韭花帖,到底凭什么被誉为“落笔便到乌丝栏”?(若不了解本典故的,可百度一下哦)
仔细看韭花帖,每个字的位置,几乎都在该在的位置!
所以,韭花帖才被誉为“落笔便道乌丝栏”,乌丝栏,就是古代书法的界隔线,比如米芾的蜀素帖,就有真实的乌丝栏,而杨凝式的韭花帖本身并没有乌丝栏,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讲韭花帖看似偏斜,其实章法十分精当,合规合矩,直追兰亭。
落笔便到乌丝栏,更多赞探的并不是杨凝式的笔法,而是章法。该帖章法严谨之至,绝无随机侥幸(连尾巴落款,都在精确的位置上)!
韭花帖,同样章法近乎完美的典范之一。
兰亭序,当然是章法的教科书式的典范了,所以,就不用再解析了。毫无疑问,每一个字的位置,几乎都符合规律,甚至,连修改的地方也在重心连线的精准位置。不信如果你自己解析,你会发现,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没想到吧,一个即兴之作,章法居然完美如斯。
这些古典章法的基本规则,好比诗词的“格律”,格律的存在,并不影响天才与才情的发挥!两者并存。
如果说,“法”即规则准绳(属于全局性),不折不扣,“度”即随势灵动(属于局部性),千变万化。那么,两者可合称法度。
古典章法中(本文只谈古典章法),始终贯穿的“重心连线”法则,是一棵树的主干,是整体宏观的,那么,字和字组的正侧奇正大小俯仰左右疏密等变化,则好比是一棵树的枝叶,是局部微观的(分属于章法的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不要错位来比较哈!)
宏观调控微观,章法调控字法。正如无论你怎么样左右飘荡,总体要必须回归主轴。无论你大小怎么组合变化,无非字与字组。
总之,信或不信,由你自定!
想要喷的人,请先拿法帖自己印证一下,再讨论(今人的所谓章法,不在讨论范围哈)。
要反对也可以,但请谈有理有据的干货,不要空洞唯心批驳,更不要粗言谩骂。注意文明用语!
欧阳询行书字帖哪个好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欧阳询字信本,曾做太子率更令,所以,后人又称欧阳率更。是我国唐代书法家,“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被称为“唐朝楷书第一人”。他的楷书结构森严、险峻,沉稳、劲爽,布局舒朗、清新,被称为“欧体”。
其实,欧阳询行书也是出类拔萃,名贯古今的。能代表欧阳询行书最高水平的书法作品是《季鹰帖》。又名《张翰思鲈帖》,行楷书,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人物传记。主要是写了张翰字季鹰,虽为官,但是心里不快乐,总是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菰菜鲈鱼,后遂弃官归隐,终于回到故乡。
《季鹰帖》取法二王,字体修长,结字险奇,遒劲挺拔,险中求稳。此帖是欧阳询行书中的精品,是中国十大行书名帖之一。
宋徽宗赵佶观《季鹰帖》之后颇有心得,遂在此帖的后背用瘦金书为此帖题一跋。他评价此帖是“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且说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清乾隆帝评价此帖是“妙于取势,绰有余妍”。两位书家皇帝的专业的评价,对我们欣赏和学习此帖有很大参考价值。
您好,我是菩提娑哈,希望和您相互关注,相互交流。欢迎您的转发,欢迎方家指正。
颜真卿的行书具有什么特点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不仅楷书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行书上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行书,如同他的楷书一样,给人以刚健,雄厚,大气磅礴之感。他作书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在抒发某种情感。
要论颜真卿行书,实际就是分析史上公认他最具代表性的颜体行书“颜书三稿“。分别是《祭侄稿》《争座位帖》《告伯父文稿》。三者虽然不同时期表现的风格不尽相同,但总体艺术特点是一脉相承的。下面我们具体以这三个帖,主要以前两稿帖为例,來大致梳理和欣赏颜体行书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一 情感激越,以情命笔
首先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其用笔,结构,和章法行气。而应把书写者的背景及书写内容结合进行,才能全面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抒情性很强的行书体势。
对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来说,颜体行书作品首次欣赏,给人印象书写似乎很随便,字体安排上歪歪斜斜,长短粗细不一; 加上随意涂改旁白添字,显得好像没有章法。实际上,这正是颜体行书的一大特点。充满了丰沛的艺术感染力和现场感。
比如《祭侄稿》,我们都知道颜真卿是一位秉性惇厚刚正之人。此稿由于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临时起意,顺手拿一只秃笔來奋笔直书,不是为书法而作,而是为了感情的需要而写的。对大唐盛世江山的热爱和忠心,对叛军奸臣极憎恨。特别是对骨肉亲人惨遭杀害的悲愤情感,都凝聚于笔端。随着感情的起伏,时而饱笔重墨,尽情挥洒;时而渴笔,飞白,任意涂抹。使激切悲愤的真切情感,一古脑儿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这就是颜体行书千百年来感染读者的根源所在。也是它力压群雄,始终稳居天下第二行书的风神所在。
这幅作品,研究作者当时的情感起伏,历代都大有人在。
元朝的陈绎言曰:“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吾承“至“尚嚮“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
当代陈振濂说:
“颜真卿《祭侄稿》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种最具有抒情意识的盖世杰作,为我们留下了超完美的感情留注与起伏变化的珍贵痕迹“。
近年还有国外学者,运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如同分析《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比对那样。从《祭侄稿》的十几处修改的笔迹中,详细推测,探讨当时颜鲁公的意识活动的轨迹,使人们身临其境的看当时的情感起伏和笔路,以及书写中追求最适当笔法的措辞经过。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良苦。
研究者们的分析,是否完全符合颜鲁公当时的感情状况,还待商榷。然而这幅作品在书法的字里行间,通过完美的线条;笔法疾徐,轻重;空间的大小,疏密,与心手相应完美的融合,却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
二 笔法深得篆籀精髓,点画沉着古朴
颜真卿行书艺术的成功,更重要是建立在他精湛的艺术才能上的。颜真卿学过二王,更求教于同时代的大书家张旭。他自己曾说“頗传长史笔法“。所谓“长法“,就是张氏草书中的篆籀笔意。即以圆笔中锋为主。
康有为这样解释: “圆笔主提,提笔中含,提则筋劲,中含者篆之法也。“
同时,在笔画转变方向之处多作圆转,绞转笔法。使转角圆动自然。又刚劲有力。史上形象的称之为“折股钗“。
前人评述最具篆籀风格的作品,是颜鲁公的行书《争座位帖》。又叫《与郭仆射书》。是颜真卿五十六岁时写给右仆射郭英义的书。它既是颜真卿最具代表的行书三稿之一,同时与王羲之《兰亭序》相提并论,被历代书家誉为“行书双壁“。
此篇和《祭侄稿》有相近之处,略感不同的是用笔更加凝重含蓄。起笔多为藏锋,笔画粗细较匀称,结体上,连属紧凑而又不失飞动姿态,篆籀笔法给人以圆劲苍古之气。
评价最出彩的是清代阮元:
“《争座位稿》,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
米芾一直对颜鲁公的楷书存有偏见,说来也奇,唯独对这一行书却推崇备至。
云:“《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以此为例來简析其行书的笔法,结体特点:
1习惯性保留了颜体楷书开张宽拙的结体特点,如下图“射“, “郡“,“功“,“不朽“。都是楷行相间,用笔灵活。
2 比较明显的是包围型结构,十分强调向背,迎让,疏密的艺术手段并用,并且了融合篆隶笔法,如下图“闻“字长坚勾用笔隶法波脚,““明“字日旁用篆法结构。“地“字横勾有出奇之古篆籀感。
3 笔法古朴豪放,沉着痛快:
如下图“仆“字的颤笔。“跋“字的豪放。“极“字的俊俏。“百寮“字的古朴。
4.竖画露锋裹锋,大都写得遒劲有力,长竖中的悬针竖往往在尾部成弧形,曲式不等。如“悼“字。“时“字。
垂露竖较挺直刚劲,有的略微向左右斜偏,显得灵动多姿。如图“余“,还有下图左行的“作“,“郡“字。
三 疏朗开张,轻重缓急,一气呵成的气势
1 连绵有致,上下呼应
在行气布局上,这些姿态各异的字,仿佛被一根无形的主线贯穿起来。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一组一对的华美音符。如下图《争座位帖》:“天下莫与汝争能“。参差错落,奇正相依,让赏析者由衷地赞叹!
2 心手双畅,自然和谐
纵观颜真卿行书,无论用笔,结字,行气,章法十分和谐自然,随着感情的起伏跌宕,行笔节奏或由慢到快,或由疾变徐,或帖中途停顿所产生的留白,与通篇的线性相互交映,让人不感觉过分夸张和沉闷,又和局部的行列疏密产生了律动的美。
如下面用《祭侄稿》的行书,详细分析行气章法出神入化之处:
从字的形态看,写得最宽展是如上图左行:“刺““轻““杨“字;写得最窄长是“史“,“车“,“丹“字。处理得较扁是“都“,“尉“字。较小是“上“字;
从字的姿态上看,“刺“右倾,有下覆之势,“史“左倾右拉有迎上之势,“上“字虽小却至关重要,如承上启下的枢纽,“轻“字向右仰上,“车“字又向左迎上。
“都,尉,丹“三字,如上面分析所说,错落有致的连成一片,整体贯穿在“车“的重心线上,“杨“处理较重。有顶天立地的气势。整行行气章法,一气呵成,以此类推,我们可以体会到颜体行书的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特点。
3 颜真卿《祭伯父文稿》行气和用笔特点。
如下图本帖也名《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是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颜真卿被酷吏唐诬劾, 以蒲州刺史左迁饶州刺史,途经洛阳时,仓促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与《祭侄稿》书法相同,一气相通,而顿挫郁勃似稍逊之。字迹比一般行书都要大,显得雄厚,宽畅,用笔更加洒脱自如。其特点是笔法明显多带圆转的竖画,出现向内收之形。露锋较多,特别是点和撇的的出锋十分明显。笔画牵丝较多,透出一种拙秀,苍穆。
总体来说,颜真卿行书以沉着健劲的笔力。丰腴开张的雄浑,影响着后世书坛。其书法不计工拙,看似信手挥笔,纵横跌宕,其实笔法考究,“无一笔无来历处“,可谓巧妙绝伦,处处不失魏晋准绳,字字韵含特有笔调。
正如清.王澍对“三稿“的书赞:
“三稿皆公奇绝作,《祭侄》奇古豪岩,《告伯父》渊阔从容,至《论座》则兼得《祭侄》《告伯父》两稿之奇。情绪不同,书随以异。所以直入神品,足为《兰亭》后劲也“。
可作为颜真卿行书特点的全面精炼概括。
又云:“鲁公《争座位帖》。气格与《兰亭》并峙,奇古豪宕,学之为难,一旦得手,即随意所之,无往不是“。
也可以作为我们临习颜真卿行书的法门要点。
如何评价书法家张改琴的书法
甘肃女书法张改琴,近几年来影响颇大,在网络以及多种媒体上都能够见到其作品或活动消息。48年出生的张改琴,书画兼善,与书法方面,楷行草隶最精,其中又以行草书最精。张改琴可以说是现代书法界的又以女中豪杰,观其书法,雄健毫放,法度森严,有古法今韵,一派黄土高原风韵溶于书法绘画之中。无论是在当代书法界或女书法家中其影响非常远大。
张改琴的书法,无论是楷书,行书以及隶书,均具有非常深厚扎实的传统传统书法基本功夫。我们从所作品就可以看出其在传统书法上所用的功夫。有楷书《张黑女》的魏碑修养,但更多的是以二王为基础的书法功夫。
隶书方面同样功力深厚,技法娴熟。所有其作品的点画线条、结构的经营布置,作品的章法运筹,可以说整个作品无不见古人,同时又不失现代书法气息。我能看这件《杜甫秋兴之三》作品,基于王羲之的行草书技法,同时还有颜真卿的结构与笔法。用笔法度严谨,畅达中见传统经典法度。章法结构疏密得宜,轻重和谐相称。点画用笔轻重粗细变化以及墨色变化老练和谐,。书法作品有节奏与秩序上容易的但在秩序与节奏中见无尽变化,那就是非一流书法家所不能。
如“刘向传经”中的“向”和“传”,明显有《集王圣教序》之法。而“同”字则见颜真卿《颜真卿祭侄稿》z的结构与笔法。而“朝”字中颇具现代书法的形式感之美。
在点画线条变化方面,可以看出张改琴对于点画线条的驾驭功夫,非同小可。点画线条的粗细刚柔虚实变化非常大而且极其丰富,更可贵的是如此悬殊的跳跃幅度,能够做到笔力劲健,笔笔如锥画沙,刚劲不饶。
《李白诗》作品明显有颜真卿笔法,可以非常清晰的感觉到是有颜真卿之法为主来创作这件作品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张改琴对传统书法经典作品的理解深度,技法之扎实。
前面几件作品线条跳跃而且形质具丰实,再看其这件作品的线条功夫,其笔力完全和我们现代一些优秀的男书法家抗衡。
一点一画,即便是枯墨之处,仍然有一种质实形坚的刚劲不挠之雄强笔意。
其隶书作品与其楷书和行草作品比较,同样到达超越的高度,非俗流之所能为之。
这件对联作品与线条之墨韵,力度,点画结构之法度方面,都达到了法度严谨,而笔意畅达之境界。无论是点画线条抑或字内空间,明显可以感觉到画意气韵。空灵苍茫,大气磅礴,空灵儿不疏散,反而空灵之中见精密俏丽之韵味。
这件方笔为主的隶书对联作品又创建了一种与上面的作品,完全不同的一种意境与气韵。
张改琴书法或许其技法以及接近炉火纯青之境,所有对于经典书法家的风格作品都能够拈来即可融入自己书法创作之中的境界。我们看下面这件作品,有明显有何绍基的书法特色,同时其线条老辣,枯笔之中见坚劲跌宕起伏之形质。
总体看张改琴的书法,说其艺术境界或者书法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随心所欲之境,都不为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