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制35战机中,苏35名声大噪,而米格35又如何呢?乌克兰上空发生激烈对抗,苏-27对苏-35为何没有还手之力_战斗机_空战_作战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苏35 战斗机 空战 作战

本文目录

  • 在俄制35战机中,苏35名声大噪,而米格35又如何呢
  • 乌克兰上空发生激烈对抗,苏-27对苏-35为何没有还手之力
  • F-15和苏35哪个更强大
  • 台风战机和苏35战机哪个更厉害
  • 苏35的战斗力能排到什么位置
  • 航电国产化的苏35要来了,这下是不是最强3.5代战机了
  • 新型歼11B战力大增,还需要进口苏35S吗

在俄制35战机中,苏35名声大噪,而米格35又如何呢

此35,非彼35,改自米格-29K的米格-35,印度做的小白鼠。拍拍积满了30年的尘土,重回蓝天,并飞向大海,所谓是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印度花下重金购买了40多架,没用几年就出了事,不是因发动机摔飞机,就是因起落架而故障频出,航母无机不能用,与俄打起了嘴肥子官司。当了为了节省采购费用,没签售后维护合同,出了事俄自然不管,要修就再次拿出钱来,两家扯扯一伙,弄得都不高兴,印度任性赌气,要将这批飞机全部做退役处理。有印度在前面的实验,俄罗斯得以将舰载机苏-33全部更换为米格-29K,并进一步升级处理,化身成米格-35,飞去印度竞争其中型机大单。据说印度连看一眼的兴趣都失去,第一轮就将米格-35踢出了局。印度不要无所谓,2015年,埃及要了一批46架米格-35,东方不亮西方亮,喜欢俄制战机者大有人在,万事都架不住一个喜欢啊。

●印度不要。自有上门者,缅甸和斯里兰卡开始不要中国“枭龙”,购买了一批米格-29,源自对俄式战机的迷信。现在二国用得不强,开始抱怨不止,不得已再次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有关米格-29的大名,有个绰号可以说明问题,即“机场保卫者”,因为腿短,飞出机场既要考虑降落的问题。当年设计没有错,面对欧洲作战,不需要那么长的航程,但也受到不少国家的吐槽。米格-29K的改进,换装发动机,增加机体油箱后,终于克服了腿短的弊端,转而将“短腿王”的称号拱手送给了印度LCA,这飞机作战半径只有200公里,呵呵,真是前赴后继。

●还是有点问题。换装了“祖虫”相控阵雷达,看得远,不再“近视眼”;用上了RD-33MK矢推,据说作战半径达到了1400公里,飞行速度达到2560公里每小时,最大起飞重量由18吨提高到了29吨,本事空前增强;载弹量大,能达到6吨,外挂点由6个增加到了8个,重要的是,这飞机侧重了对地打击能力,符合当前主流飞机一机多能的作战性能;还改进了气动,使用了一定隐身处理,看得见雷达罩有锯齿设计,所以成为一款新飞机,只是说勉强,没有太大问题。埃及喜欢,也没有问题。只是改进并非是根本性的,米格-29K外形一丝未变,米格-35也只是将主翼后缘的后掠改为平直,前缘增加了个涡流控制器。小动刀斧,看似增加了不少飞行性能,可是仍然要出事,3架实验机非毁即残,也见改进的不成功。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米格不哭,早不见昔日风光,要活下去,前面荆棘密布,后有追兵。早说要打造五代机,五代机技术难度不小,多年不见动静,没有新的机型问世,冒然要搞五代,在技术上不确切性太大。现在把米格-35推向国际市场,除成功售出埃及,没见别的国家对这种机型有什么兴趣,问题都知道米格现在的处境。都说与埃及的这笔单子神神秘秘,其实多与其国际形势有关,这才得以买点出去。致于其他国家,除了国际上可供机型选择多,再有就是俄罗斯面临的形势,也是蛮严峻的,西方的制裁,给俄罗斯军火出口带来的亚历山大,唯有把飞机做得更好,才有赢得一丝市场的可能。

乌克兰上空发生激烈对抗,苏-27对苏-35为何没有还手之力

乌克兰上空发生激烈的对抗,俄军出动苏-35,乌军出动苏-27,结果损失四架。俄乌战争已经进行了20多天了,虽然地面装甲力量对决看上去是主角,但是俄乌上演的空战仍然被看成是一场经典的战例。

2022年3月5日这天,俄罗斯宣布击落了四架乌克兰空军的苏-27战斗机,基本上消灭了乌克兰空军的作战能力。此次空战,在乌克兰空军日托米尔基地上空爆发。开战之初,俄罗斯曾经用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对这里进行过一轮突袭,击毁了数架苏-27战斗机,并且对跑道造成了一定的损伤。

目前该机场已经恢复了正常运转,剩下的苏-27能够从该机场起飞执行作战任务了。那么,这次苏-27和苏-35的对抗为什么会产生一边倒的战果?首先,俄军说的在一场空战中击落四架苏-27,并没有明确说都是苏-35的战果,这里面会不会包括地空导弹击落的苏-27呢?目前还不得而知。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苏-35和苏-27,它们之间有些什么样的技术差别。首先,乌军与俄军在机载雷达和空战武器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乌军所装备的苏-27战斗机,机载火控雷达为NO-01机械扫描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它主要武器为R-27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

俄罗斯的空天军,在此次战争中出动了最新型的苏-35S战斗机。该战斗机采用的是雪豹-E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该雷达对空中的敌方目标探测距离,据说能够达到400公里,光是探测距离就已经比苏-27,远了几倍。

再加上它的武器更为先进,它所配装的R-77-1主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有效射程在90公里左右。这要比乌军目前所配备的R-27的射程要远得多了,而且可以发射后不管,这个优势是相当巨大的。

第二,俄罗斯空军目前有可能会出动A-50U预警机,对整个空战过程实施指挥,乌军是没有预警机的,只能依靠地面雷达提供目标预警和指挥引导。北约国家虽然有预警机,但是他们也没有办法,远距离的对乌军的苏-27进行指挥、引导或者是交换数据。

在局部战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使用方面,乌军明显地处于下风。第三,除了武器装备水平的差距以外,乌军飞行员的训练水平也远远不及俄罗斯。俄罗斯的飞行员每年的飞行时间大概是90小时到100小时,相比于北约空军飞行员每年200小时的训练时间,这是比较短的。

但是,乌克兰空军因为经费不足,培训体系已经崩溃。2011年乌克兰仅培养了四名战斗机飞行员,2012年也不过培养了17人。更为严重的是,该国战斗机飞行员的飞行时数,已经从2004年的40到50小时下降到了25小时,25小时连保持基本的驾驶技能都不够。

显然,乌军飞行员除了个别这些老飞行员以外,他们在空中作战能力是相当差的。能保证飞机飞起来安全降落都已经烧高香了,更不要说实施空战了。因此,这场空战一边倒的情况可以说完全是顺理成章,无论是飞机的性能还是飞行员数值都差距巨大。

当然,在一场空战中用苏-35击落四架苏-27这样的战果,目前没有得到证实。再过段时间,整个战斗的过程恐怕就会大白于天下了。好,本期的评述就到这里,欢迎交流与关注。

F-15和苏35哪个更强大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F15家族和苏27家族孰优孰劣,一直是军迷圈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家各执一词难分高下。事实上,F15曾经跟苏27有过一次直接的对话,那次对话的结果是,美媒普遍认为F15输给了苏27。这是两款飞机早期型号的一次较量,苏27本身就是为了应对F15而设计,具备一定的后来优势。

F15战斗机

F15的机型不断地更新发展,目前美军使用的F15,分单座和双座两种,分别为c和d。F15的优势在于其航电系统,美国的航电系统以及数据链技术领先于俄罗斯,F15的航电可能更好。但F15由于机身较小,在采用了保形油箱技术的前提下,载油量还是小于苏27,造成其航程及作战半径比苏27小。F15的最新型号相比于苏27家族的王者苏35存在差距,苏35自身携带的燃油量,使其航程达到了4000公里(作战半径达到1800公里),中途加油可以达到6000公里。在航电上F15略胜,在航程上苏35胜。

苏27战斗机

再看机载武器。由于美俄两国对空空导弹的发展思路有重要差别,对比两国最优秀的空空导弹,aim120和r77改型,射程大概都是120公里,远距性能120略胜,近战性能77略胜。对于F15和苏35这两款非隐身飞机来说,苏35的近战能力略胜,原因是苏27的气动设计本身是巅峰之作。而远距离对抗,美国凭借更好的航电雷达技术,会占上风。

两款飞机综合对比,各有优劣。但由于苏35最新改型苏35s出现较晚,且安装了较为先进的雪豹e雷达,缩小了航电技术差距,很可能会略胜F15一些。

台风战机和苏35战机哪个更厉害

谢邀,空战,现在是重战为王,更看好苏-35

台风是双中推中型战斗机,空重11吨,最大起飞重量23.5吨,使用两台EJ200发动机,军用推力6吨,最大推力9吨;内部油箱容量5吨,在携带3个1000升副油箱情况下,最大作战距离1389公里(750海里);空战推重比1.15,爬升率达到318m/s,翼载荷312公斤/平方米。

苏-35属于双大推重型战斗机,空重17.2吨,最大起飞重量34.5吨,使用两台117S发动机,军用推力8.8吨,最大推力14.5吨,内容油箱容量达到惊人的11.5吨,因而不需要外挂副油箱就可以达到1580公里的作战半径(空战15分钟);空战推重比1.13,其爬升率为280米/秒,翼载荷408公斤/平方米(50%燃料情况下)。

台风战斗机最牛逼的还是EJ200发动机,个人相当流口水,要是歼-31能有这样的神器就完全敢称四代战斗机。该发动机属于第四代航空发动机技术范畴,基础非常好,零部件数量比F404少1/3以上,甚至增推30%使推力达到大推水平的12吨早在2011年就实现过,只不过油耗率和成本等因素考虑,未进行实用化,魔改增推潜力很大。

苏-35使用的117S则是属于典型的三代半魔改型发动机,在AL31发动机基础上利用AL41的部分技术进行魔改,但是其TVC矢量系统结合的相当不错。除了改善机动性能之外,苏-35使用TVC矢量技术与飞控相融合,解决了苏-27平台滚转性能差、超音速配平压力大,机动性能下降等固有缺陷,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终极侧卫”。

值得一提的是苏-35飞控、火控、推力控制的“飞火推一体化”飞控系统非常出色,与TVC矢量控制技术的完美融合,依据KnAAPO资料称,苏-30MKI等机型上的TVC矢量控制系统,机载计算机下达相关控制指令后,发动机动作筒接收后,动作筒完成相对应转动,推力进行相对应调整,总共需要1.5秒左右的反应时间。而苏-35进行一体化飞控之后,机载计算机可以根据飞控系统进行提前判断,推力控制系统可以进行提前准备,两者可以进行无缝对接。这也是苏-35可以进行一系列为所欲为的超机动动作的最重要原因,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实现“飞火推一体化”设计。

如果两者进行对比的话,台风最大优势实际上是设计理念的优势。台风的设计年代要比苏-27平台晚了十年,它实际上是苏联的米格1.42一个时期。在苏-27的那个年代,空战理念是追求能量的保持,注重高亚音速状态的连续机动能力,所以在苏-27和F-16气动设计上可以看到很多相视之处,都是采用中等展弦比梯形翼,都采用机身大边条和翼身融合技术,低速性能和稳盘性能非常突出。

但是到了80年代,空战理念转而向注重跨音速和瞬时机动性能方面倾斜,注重跨音速区间的战斗,注重瞬盘性能和高攻角性能。那个时期,鸭翼布局开始流行(F-22的ATF计划最初也是全鸭翼布局,但是美国在80年代后期更改指标书,把隐身指标提高100倍之后,转而常规方案)。相比较之前空战,跨音速性能突出在抢占发射阵位上有较大优势,加上瞬盘性能和高攻角优势,在抢占先手攻击上优势明显。这就是现代空战理念,抢占先手攻击,先射为敬,逼对方进行大机动动作进行规避,即使没打中也会损失大量能量,而自己在下一轮交手中建立起能量优势。再加上现代技术发展,热成像导引头的第四代格斗导弹抗干扰能力极强,号称“锁定即死”。欧洲三鸭子,实际上美国的F/A-18E/F和F-35也是体现这种趋势变化

但这是同级别较量,空战还有句话就是重型为王。超音速机动有利于抢占超视距导弹发射阵位,瞬时机动和高攻角性能有利于格斗中先手攻击,构想很美好。但是重型机尺寸优势,其在雷达尺寸和功率的优势,可以一力降十会,进行先锁定、先攻击。台风雷达直径70cm,对比苏-35的一米级雷达看似只有30cm直径差距,但是算面积进行平方的话,就是差一倍。在技术水平相差不大情况下,功率和面积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最新的台风T.4批次已经按照AESA的Captor-E雷达,但是要知道歼-11B的1493雷达都可以压歼-10C的AESA雷达,而歼-10的雷达尺寸和T/R单元数量丝毫不差台风,这种情况下,苏-35上的雪豹雷达本身功率极其惊人,台风在这方面恐怕凶多吉少。

这种情况下,重型战斗机可以进行早发现目标,进行调整自身飞行姿态,抢占有利发射阵位;早锁定,来几发超视距弹先射为敬,即使没打中,也可以比对方进行大机动规避,先压一压对方能量;等到双方进行狗斗肉搏环节,卧槽,苏-35是个机动性能不亚于任何轻型战斗机的主,即使拼瞬时机动,对方也有TVC矢量这个可以大幅度改善机头指向性能的玩意。所以在我国去年的金头盔比武以及天鹰杯对抗上,歼-10系列在于歼-11B进行的空中对抗中,全军覆没……台风可能不是歼-10,但苏-35也不是歼-11B,空战还是重型为王,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苏35的战斗力能排到什么位置

购买的苏35将全部装备湛江空2师?对付台湾还是南海?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外媒对于我军引进的苏35是非常重视的。苏35可以压倒除了歼20以外,几乎所有的我军战机。观察苏35装备什么部队,就可以知道我军的战略。听说萨沙说一说吧。

外媒的消息很明确,我军引进的24架苏35,除了4架暂时留在沧州飞行员战术试飞中心,其余20架都会装备湛江的空2师。

空2师的名气很大,1950年在毛泽东的命令下建军。

建军之后,空2师一直负责最为重要的上海防空任务,进行过多次实战。

朝鲜爆发以后,空2师轮战到朝鲜也有不错的成绩,当然伤亡也不轻。

之后直到1968年空2师奉命南调,一头扎在广东湛江的遂溪基地直到今天。

一般认为空2师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对付台湾,第二对付南海。

空2师主要基地湛江遂溪,是除了海南岛以外最靠南的我军大型空军基地,也是拱卫南海的前哨。早在1974年,空2师曾经在西沙海战期间,执行过空中支援任务。

至于台湾,一旦台海开战,战争有可能聚焦在防御较为薄弱的台湾岛东面。

解放军潜艇、导弹舰甚至辽宁号航母,都会从台湾东面发动攻击。

不过,这些目标均会遭到台军F16V的反击。现有的解放军飞机,尤其是舰载机歼15,尚且没十足把握打败F16V。另外,在缺乏大型预警机的情况下,辽宁号也可能会遭遇F16V的偷袭。

那么,航程最远的、雷达最强、空战能力惊人的苏35,就可以有效执行争夺制空权、掩护航母和探测警戒这三个任务。

看来,空2师两个作战方向的敌人都比较强,且局势都很紧张。

所以,空2师也相当被重视。

90年代,空2师成为空3师之后,全军第二个列装进口苏27战斗机的部队。该师一直被作为样板部队,口号也是“平时是样板,战时是拳头”。

空2师还是对外交流较多的我军部队。

大家都应该听说,空2师曾经使用4架歼11A去泰国和鹰狮战斗机进行模拟对抗。最终结果吗,大家也知道,萨沙就不多说了。

此次将最先进的苏35中几乎全部装备空2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外媒认为我军内部各部队,对这批苏35都非常“眼红”。

我军目前的歼10、歼11、歼15、歼16均略逊苏35一筹。

在歼20批量装备部队之前,苏35就是我军最强有力的拳头。

我国为了购买苏35,付出了单价85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甚至超过了歼20。

外媒认为这个价格还是非常值得的。以苏35的性能,可以有效对付周边潜在敌人的F15、F16、F18和苏30。就纸面上,苏35也具备和F35正面对抗的能力。

也就是说,至少在10年内,苏35对解放军还是非常有用的。

对于空2师是否独占这20架飞机,还有一定争议。

在沧州的4架进行训练的飞机,将来会配属鼎新基地,主要进行各种对抗性训练。

也有可能,空2师会装备20架中的大部分,仍然调拨一部分给兄弟部队。

目前空2师下属3个团:第4团装备歼11A、空5团装备歼10A,剩下的空6团会全部换装苏35。

一旦完成苏35换装以后,空2师实力就会大增,毫无疑问成为全军战斗力最强的1个师了。

航电国产化的苏35要来了,这下是不是最强3.5代战机了

可以这么说,就F-15X可以比肩下

首先国产化深度定制苏-35早有侧面消息可以佐证,早在2015年11月正式签订首批苏-35合同,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在发布会上称是:“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双方还将继续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而在2018年5月14日,一架中国空军的苏-35战斗机,在俄罗斯飞行员驾驶下,返回莫斯科格罗莫夫试飞院的拉缅斯科耶机场,该机场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茹科夫斯基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院,很可能是接受配重等调试,为下一步改装做准备。

此外,已交付空军的苏-35,数字编码是61或75开头,这分别是航校和沧州作训大队的编码,并没有交付给作战部队,如果是一锤子买卖,不会这么高的待遇。所以对苏-35进行国产化,以及中国化深度定制是很可能的事情,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主管克拉多夫的发言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猜想。

而如果对苏-35进行定制,那么最主要改进方向应该是航电和武器系统方面。苏-35本身机体结构和飞控系统非常出色,在这方面沈霍伊和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折腾了很多年,依旧问题不少,甚至留下了“修改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这备受诟病的字据。但苏-35的航电系统还有相当提升空间,特别是这十几年来,我国在微电子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已经把俄罗斯甩在后面。实际上俄罗斯对苏-35航电配置已经相当用心,将其作为苏-57的练笔之作,已经达到三代半标准,但受制于俄罗斯自身水平,依然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苏-35的平显仪使用的还是旧式的反射式平显,这种平显视场和显示信息内容远不如新式的衍射式平显,但俄罗斯自己无法生产衍射式平显,其苏-30SM上用的衍射屏是从法国进口的,因克里米亚危机被西方国家制裁有已经断供,而我们在歼-10B上就已经开始使用衍射式平显。在座舱航电系统方面,俄罗斯虽然已经努力,苏-35采用两个大屏显示器代替大部分仪表功能,但远不如我们歼-16使用的第四代座舱航电系统,单大屏显示器,触摸式操作。这种和歼-20同源的信息源式航电架构体系,不仅大幅提升飞行员作战效率,而且在电子对抗、团队协同作战方面远胜前代。

苏-35SM的大功率雪豹E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可以达到400公里,但还是PESA无源相控雷达,综合性能比不上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这方面我们歼-16上已经使用AESA雷达,为歼-15B型更是研发了第三代AESA雷达,该雷达性能官方报道称全面优于美军F-22的AN/APG-77雷达。

在武器系统方面,则应该配备我军新一代空空导弹弹种,霹雳-15中远程空空导弹和霹雳-10E近程格斗导弹这一组合。如果经过上述改进之后,新的苏-35综合性能将非常强大,准第四代航电架构体系,先进大功率AESA雷达,结合苏-35平台出色的机动性能,在四代以下罕见敌手,综合性能要凌驾于台风、阵风等之上。唯一可以比较讨论下的那就是苏-27系列的老对手F-15的最新型号F-15X,同样是第四代宝石台航电体系,全新的APG-82(V)1有源相控阵雷达。虽然F-15平台机动性能不如苏-27系列,也没有TVC矢量发动机,但F-15X对地攻击能力要远胜于苏-35。但更重要的是波音F-15X的“重型空中压制战斗机”概念相当不错,F-15X通过复合挂架,最多携带24枚AIM-120D空空导弹。通过美国强大的数据链技术共享信息,F-15X可以依靠前线F-35等获取的目标数据,躲在较远距离发射AIM-120D空空导弹,不求击落地方,只要迫使对方为躲避空空导弹不得不进行连续大机动损失能量。就可以让前方F-35和F-22等战斗机获取空战优势,发动致命一击。这一套体系作战策略目前来看很有创意,可以为其加分不少。

新型歼11B战力大增,还需要进口苏35S吗

新型歼11B与原来歼11B的区别就是雷达罩由黑色变为白色了,其他方面就没什么差别了,普遍认为新型歼11B战斗机换装了新型航电系统,其他与原版歼11B相比没什么变化,新型歼11B也可以叫做歼11BG。自从24架苏35服役以后,就没有继续进口苏35战斗机的消息,况且,随着歼16,歼10C的服役,也没有继续购买苏35的必要了。

歼11BG战斗机的作战性能。

战斗机的升级换代是每个国家都会去做的事。说歼11BG之前,还要先看一下歼11B的具体情况。歼11B战斗机在2003年首飞,前后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才整利索,主要是因为其使用的涡扇-10航空发动机一直未能达到堪用的程度。基本上到了2014年装备涡扇-10航空发动机的歼11B才具备了完成的战斗力,也正是在2014年的金头盔比赛中,歼11B战斗机大获全胜,从此之后,质疑歼11B战斗机性能的声音就戛然而止。之后在2017年的金头盔比赛中,歼11B又战胜了属于准4代半战机的歼10B,虽然其挂载了电子战吊舱。由此可见,歼11B凭借着四代机的性能+电子战吊舱就可以拥有抗衡四代半战机的水平。

歼11B安装的是1493脉冲多普勒雷达,作战半径1500千米左右。别看1493不是有源相控阵雷达,但是其性能绝对不差,基本上1493雷达(装机对象歼11B,歼15),ERC-90雷达(装机对象台风),APG-68雷达(装机对象F16C/D)代表了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最高水平。要知道歼11B战斗机已经在与霹雳-15空空导弹做兼容性实验了,由于霹雳-15空空导弹的射程为150千米,所以说1493雷达对目标的锁定距离最起码也得在150千米,否则挂载霹雳-15也没有用的。尽管1493雷达的性能不弱,但是在多目标跟踪与交战能力,抗干扰性能上不如有源相控阵雷达。而如今的空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电磁干扰,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性能也满足不了空战的需求了。所以说,对歼11B的航电系统进行升级也是提高其作战能力的必经之路,这也就出现了歼11BG战斗机。

歼11BG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歼11B停产了,在原来的歼11B基础上升级的。歼11B在生产一段时间后,就停产了,不过到了2017年时又再次复产了。不过随着歼16,歼15的生产,歼11B应该也停产了,全力生产更为先进的歼16了。这样一来的话,歼11BG就是由歼11B改进而来的。第二,重新生产歼11BG。这不过是将原来的歼11B的航电系统给换了,重新制造机体。或许有人说,与其继续生产歼11BG,还不如生产歼11D。要知道歼16的价格就很高,那么航电系统如出一辙的歼11D那价格也低不到哪去。虽说歼11D的原型机早就亮相了,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看到其要服役的消息。另外,随着歼10C,歼16,歼20等机型数量的增加,歼11D战斗机基本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要知道歼16和歼15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制造厂的任务本来就不轻,应该不会继续量产歼11B了,会全力生产歼16和歼15的。毕竟歼11B作为四代机,在面对四代半以及五代机时根本没有什么还手之力。所以说,歼11B战斗机应该已经停产了,而歼11BG应该是在过去歼11B的基础上换装新型航电直接改进的,而不是重新制造的机体。

歼11BG换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该雷达应该是歼16雷达的简化版,保留了对空功能,简化了对地对海探测能力。因为歼11B主要就是为了争夺制空权,所以其装备的雷达只需要对空探测能力强劲即可,对地对海探测能力没必要像歼16一样。歼11BG的整体性能在中远距空战时应该是可以抗衡苏35的,由于苏35战斗机在金头盔对抗中被歼10C击败,由此可见,苏35战斗机的中远距空战能力是不如歼10C等四代半战机的。相比于歼10C,歼11BG应该在雷达探测距离上占有优势,至于机载电子战性能,还是不如歼10C的。既然歼11B已经开始了适配霹雳-150空空导弹的实验,所以歼11BG战斗机的主要空战武器就是霹雳-15了。也就是说,歼11BG的整体作战能力仅次于歼20,歼16,歼10C,与苏35在同一层次。随后,基本上所有的歼11B都会升级到歼11BG的水准,我国的主力机型基本上都可以达到4代半战机的水平。

苏35是否还会再次进口

从我国空军现役战斗机的种类和性能来看,已经没有再次进口苏35的必要了。苏35战斗机安装了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尽管宣传称其探测距离在400多千米,但是在凝视状态下得到的。基本上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将波束集中在10°X10°的空域内,才可以达到400千米的探测距离。这样就相当于聚光灯了,将光束变细那么照射的距离就比较远了,如果将光束变宽那么探测距离就比较近了。如果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要取得400千米的探测距离,那么其探测范围就很窄了。正常模式下的探测距离应该也就是200千米左右,是比不上歼20和歼16雷达的探测距离的。应该还是比歼10C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要远一点,毕竟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孔径要比歼10C的大不少。

受制于俄罗斯落后的电子工业技术,苏35战斗机的内置电子战设备的性能也不怎么样。我国进口的24架苏35在翼尖挂载的是电子战吊舱,而不是格斗弹。国内的歼16,歼10C,歼11BG是没有挂载电子战吊舱的,一般只会出现在对海攻击的战机上,如轰-6J,歼轰-7。可见国产新服役的战斗机电子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最起码不用挂载电子战吊舱了。由此可见,苏35战斗机的整体作战能力并没有俄罗斯宣传的那么厉害,什么在90千米处可以探测到隐身战机。也就是仅次于歼20,歼16,歼10C而已,与歼11BG相当。

当然了,尽管苏35战斗机的中远距作战能力不强,但是其机动性还是比较好,估计亚音速机动性也只有F22,苏57可以与之相比了。不过,如今的空战发生近距格斗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即便苏35的机动性再强也没用,敌方战机在中远距离上发射导弹就可以消耗掉苏35的不少能量,即便到了近距离格斗,苏35战斗机所剩的能量也多少了,是很难躲过高机动的红外成像制导格斗弹的。所以说,苏35战斗机的整体作战能力并不是太强。

既然苏35战斗机的作战能力还不如歼16,歼10C,单价还高达8000万美元。有这钱,还不如制造歼10C或者歼16,或者将歼11B全部升级到歼11BG的水准,如此一来,这些战机既能融入我国空军的作战体系,且性能较强。所以说,是根本没有必要再次进口苏35的。要知道苏35战斗机的进口合同是在2015年签定的,那时歼16,歼10C都还没有量产,歼20还在试飞中,国内先进战机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说,才进口了24架苏35以弥补空军先进军机数量的不足。等到2016年之后,歼10C,歼16的产量慢慢上来了,且在对抗演习中相较苏35有巨大的优势,况且在2017年歼20战斗机也开始服役,并小批量生产。空军相继拥有了歼20,歼16,歼10C等战机,就再也没有苏35的地位了。可以看到的是,自24架苏35交付空军以后,再也没有继续进口苏35战斗机的消息了。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已经有能力制造出性能比苏35更强的歼20,歼16,歼10C了,且升级之后的歼11BG也拥有抗衡苏35的能力。

综合来看,苏系战斗机改进到苏35的水平,机动性上已经到达顶峰了,再将歼16的那一套航电系统换上之后,这时得苏系战机整体性能就达到了最高处,基本上可以压制五代机以下的任何机型。不过,毕竟苏系战机不是隐身的,那么在与五代机的对抗中是处于劣势的。(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