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史官用你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李自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吴三桂投降满清就是汉奸,投降党项族的李自成就是英雄_农民起义_明朝_崇祯

本文目录

  • 如果你是史官用你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李自成是个什么样的人
  • 为什么吴三桂投降满清就是汉奸,投降党项族的李自成就是英雄
  • 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清朝,清朝还能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吗
  • 明朝的农民起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具体是怎样的
  • 对于中国古代皇帝最大的威胁势力是什么
  •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
  • 为什么古代封建社会会持续几千年就没有人想过要改革吗
  • 为什么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很少有成功取得政权的
  • 人为什么要打着某某名义做事情

如果你是史官用你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李自成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是史官用你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李自成是个什么十样的人?

历史就是教材,所以要客观公正的去看待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个史料记录者应该记录的是真实和公正,要理性的看待问题,才能够给后人留下一部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编写历史的史官并非一般人能担当的,也只有慱学者和遵重事实有历史使命感的人才能胜任。

这个命题太大了,即然接手了,哪么我这个普通的老司机就斗胆假做一回史官吧。

〈李自成,闯王〉明王朝的终结者,从西北黄土高原被逼迫起义,经过无数次的沉伦和战争厉练,集累了丰富的斗争及政治经验,并且影响力和号召力也越来越大,势力也是越做越大,最终率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直逼北京城,灭亡了明王朝。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鸿基。

陕西米脂人。

称帝时尊李继迁为太祖。

李自成自闯王高迎祥死后继高迎祥之位称李闯王、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的建立者。

〈李自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喜欢舞刀弄枪,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父亲应该在驿站工作,他父亲死后他进了驿站成了一名站卒(注,驿站主要工作是传递朝廷的文件及行政公文),李自成在驿站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照看马匹。

明朝末年因驿站制度弊端很多,于是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并大幅度的减员,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而被驿站给开除了,失业回到了家中,成了无业游民,并欠下了不少债务。

这一年的冬季,李自成因还不起举人艾诏的债务,被艾举人告到了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也就是带着刑具游街,后亲友们帮忙把他给救了出来,气愤至急的李自成在年底杀死了债主艾举人,紧接着李自成因妻子与村上一名叫盖虎的有奷情,盛怒之下的李自成也把老婆给杀了。

两条命案在身的李自成,不得不外逃保身,于是就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逃到了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了一名边兵。

时年金兵在多尔衮的指挥下绕过山海关直逼北京城,朝廷就向各地总兵下了进京勤王的勤王今,李自成所在部队的总兵杨肇基部接的勤王令后,立即令参将王国带勤王兵马进京勤王,(当时的李自成以被王国提升为把总)王国率勤王大军行至榆中(今兰州市榆中县)因欠响问题引发了官兵的极度不满,于是李自成就顺势策动了愉中兵变,当地的百姓群众也极及响应了李自成的兵变,于是李自成带领着起义的官兵在民众的支持下攻下了愉中城,并杀死了参将王国和榆中县令,然后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此举深受老百姓的称赞,起兵后李自成就带领着起义的官兵和加入起义的农家子弟开始了和明王朝长达数十年的武装斗争。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李自成从小就受过很多苦难,而成年后的李自成因种种原因,对当时的统治阶层也是深恶痛绝,按常理说李自成不应该策动官兵起义并出手杀死王国,因为他的升迁都是王国一手帮扶的,按常理王国有恩于他,他当时也是混得很不错的,收入也比其他人好的多,可为什么他要负恩起兵呢?这因该和他的舅舅闯王高迎祥有很大的关系,他在愉中的兵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坑击官府和他舅舅高迎祥起义的影响,至少也是受到了启发。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征战多年遭遇重重围追堵截的打击后,损失惨重,不得已投奔了他的舅舅闯王高迎祥,因他作战非常勇猛战绩非凡,所以深受广大农民起义将领的爱戴,闯王高迎祥战死后,他被起义将领们推举为新的闯王,在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后,终于攻克北京城灭了明王朝,并在北京成立了大顺政权。

从李自成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可以成为一员名将,但他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远见的统治者,这也是他为何最终惨败而消失的主要原因。

主要就是他根本就没有远大的政治目标和建立新政权的打算和能力,原因有三。

〈一〉他没有招贤纳士的远见目光,他的眼光仅仅局限满足眼前的成就,而没有长远的打算,一个三流秀才牛金星就把他骗的团团转,而象其他有真才实学的人,他根本不用,象李岩哪是个很有才学和见识的人,假如他要是重用李岩的话,可能真的就没有清王朝什么事了。

〈二〉做事太过偏极,不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就是没有统战意识,主要表现就在于没有尽最大的努力留住张献忠,对明降将任用缺乏诚意,没有收得住明降将的心,对降将家属的迫害,使得众降将见他兵败后都转投了入关的清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对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处理不当导至兵败失势,假如他能极时的约束自已部将的不良行为,并能妥善的保护好吴三桂及各将领在北京城的家属的话,哪么清兵也就进不了山海关,以后的历史也就没有清王朝什么事了。

〈三〉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改朝立国的想法,就是围住北京城后,他也就是向崇祯皇帝提了些退兵的条件,他要求崇祯皇帝封他为西北王保持高度自治,并不上朝和不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要求崇祯皇帝拨响银搞劳起义官兵,从这几点上就不难看出他并没有推翻明王朝的打算,只不过是割地封王和捞点钱财的问题,而他提的这几点要求彻底违背了明先祖的禁令,(既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

崇祯皇帝宁可死也是不会答应他的这几点要求的,所以才导致了崇祯皇帝被李自成逼上了景山上吊自尽的结局。

总之李自成称的上是一员猛将,而他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一国之君,原因就是他根本就不是一个政治家,也就一个勇猛善战的匹夫而已,所以他最后的结局也是在情理之中,不过他玩失踪玩的可真的是很有水平。

个人的一点点小见识,见笑了,本史官也该下课了。

谢谢你的邀答,周末愉快。

为什么吴三桂投降满清就是汉奸,投降党项族的李自成就是英雄

吴三桂出风头太厉害了,又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又是为崇祯报仇又绞死永历皇帝,害怕人不知道那样大告天下。如果他像元末时期的汉奸那样,名声估计不会那么响亮,但他又碰到了清末的乱局革命,接二连三的对外战败和大量对外赔款的大国屈辱,让国人看到政府的无能和懦弱,激起民愤和革命党的推翻清算,最后清算扩大到引清入关的各个汉奸,而吴三桂太出名了,结果枪打出头鸟,他就悲惨了。其实当时最大的祸害是洪承畴,从刚入关占领京师到驱逐李自成南下打击南明,再到分化南明打击并诱降东林党,都是洪承畴策划并南下出面说降东林党,剃发易服中也不为所动地默认,所以说华夏落后三百年有他的五分成绩。吴三桂有两分,剩下的三分是南明内江不作为。而李自成投降党项族有几人知道?只制造混乱打家劫舍和不事生产,由始至终都带着土匪性质来笼络人,一个独眼龙还想当皇帝?你见过哪个皇帝是独眼的?根本就是个祸害。一些文人为了政治需要硬是将他和历代类似的破坏者当做英雄来宣传,可怕的是只宣传破坏力度不宣传建设,结果还让大部分不明事实真相的人相信了,教坏了一些只懂破坏不会建设的后人,民国的军阀就是个典型列子

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清朝,清朝还能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吴三桂是否投降,无法改变明末的局势。

原因如下:

第一,吴三桂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满清。

吴三桂自己有3万多部队,加上高第的1万多人,总兵力四五万人。

而大家都知道,一片石战役的清军有所保留,也拿出了8万大军。

当时清军总兵力有十多万人,大部分是战斗多年的部队,战斗力很强。

其实早在洪承畴的松锦大战毁灭性战败,辽东局势已经无法控制,满清或早或迟都会攻入关内。

当时依靠吴三桂的四五万人不但挡不住,甚至挡不到。因为吴三桂只是驻守山海关,而长城一线的隘口很多,清军可以从西边很多地方突破,绕过吴三桂的防区。

清军之所以在松锦大战后,没有发动战略进攻,主要是判断明朝政权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满清准备等待大明政权彻底崩溃以后,再趁乱进攻,从而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利益。

吴三桂不投降,在明朝政府已经垮台的情况下,他根本独木难支,绝对不是满清十多万大军的对手,迟早也是被击败甚至消灭。

第二,吴三桂缺乏维持军队的经济实力。

吴三桂养活这5万人马,需要的军费是庞大的,主要依靠朝廷拨款,以及士兵通过屯田的方式,开垦种植土地。

崇祯对于山海关的明军,是非常重视的。

在崇祯自杀之前的1644年,他仍然从从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征粮发往边镇以确保粮食充足。《悫书》记载:“近复有漕带、辽练等米,除各省直带运外,复以北直、山东、河南召买米豆可百万石以给。

再加上当地还有几十万汉人老百姓种地,提供军粮补给,山海关的局势才勉强能够维持。

但是,崇祯自杀之前,朝廷已经无法维持军饷供应,国库早已空空如也,山海关官兵欠饷时间太久。明代都是募兵,士兵打仗一个重要目的是赚钱养家。现在自己拼了性命去打仗,却无法获得军饷养活家人,哪里还有什么士气了?

所以,崇祯自杀以后,大明政府的供应就停止了,山海关这5万军队怎么生存下去都是严重问题。

清军其实也不用打,就在山海关外对峙个一年半载,吴三桂就要垮台。

第三,吴三桂投靠李自成会怎么样?

恐怕不会怎么样。

大家注意,吴三桂其实只要同李自成联手,还是有很强的实力的。

吴三桂有5万军队,其中5000是精锐的骑兵,战斗力很强。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高达百万以上,其中精锐作战部队至少也有10多万人。

据《豫变纪略》载其兵力“步贼约十万,马贼三万,每一贼有马三匹,胁从之徒近百万”。

但是,李自成此人缺乏战略眼光,手下谋士档次也不高。

李自成最大问题是没有建立稳定的根据地,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权,而是像黄巢一样四处流动抢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到了后期才知道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但已经迟了,毕竟地方政权不是几天就能建立起来的。

另外,李自成的军事部署也很垃圾。占领北京以后,他招降吴三桂失败后,立即派兵进攻。李自成虽然有百万大军,此次也出动了20万,然而其中绝大部分是运输部队,最终参战兵力竟然只有6万人,同吴三桂旗鼓相当。

而李自成野战主力也有20万左右,明知道这里距离满清控制区很近,应该尽量全军北上。

李自成随意分兵的结果是,自己6万人被吴三桂和清军共13万人夹击,惨败。

我们退一步说,按照李自成这种德性,就算吴三桂投降李又会怎么样?

李自成的6万加上吴三桂的5万,总兵力为11万,能够对付清军当时的8万人马?

肯定是挡不住的,更别说清军如果知道李、吴联手,肯定倾巢而出,出动十多万大军决战。

李自成和吴三桂联军,一样是挡不住。

自然,一场战役的胜负其实没什么。如果李自成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可以迅速恢复兵力,还有人力物力进行持久战,吴三桂同他联手,还是完全可以同满清对抗的,甚至长期将满清挡在关外。

但李自成又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他打仗只能打赢,不能打败。李自成就像梭哈的赌徒一样,完全是进行军事冒险,一旦战败就要全军崩溃。

这样一个傻蛋,试问吴三桂怎么能够和他联手?自取灭亡吗?

吴三桂本质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军阀,根本不知道民族大义是什么。

这种情况下,他投靠实力更强的满清,对他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当时虽然天下大乱,如果农民军领袖是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等人,还是完全可以对付满清的,不至于让画画江山被满清彻底占领。

可惜,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说难听的就是“狗肉上不了酒席”,属于半吊子的军人和政客,根本无力控制大局。

尤其是李自成,只要他采用正确的战略,建立自己的稳定政权,笼络张献忠、吴三桂、南明等势力,分兵先将满清挡在关外,随后一口口吃掉关内的敌人,还是完全可以改朝换代的。

说起来,其实满清的实力并不足以占领中国这么大的地区,虽然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小冰河期),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李自成等人不入流而已。

明朝的农民起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具体是怎样的

说到明朝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朝代,当时的明朝之所以这么的厉害,其实小黑觉得一个朝代怎么样和当时的开国皇帝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明朝的农民起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在《明朝那些事儿》小说中写过:在明中期延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不仅起义的次数多,涉及的地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区。明朝为何农民起义不断,明朝农民起义的主要思想又是什么?大体而言,明朝的农民起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不是每一阶段的农民起义都有具体的纲领,而是与其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后面的运动触动更大,都是农民起义,朱元璋都可以成功,为啥我不行?所以大家都想去赌一把。

明初农民起义:明初洪武三十年在陕西汉中、巩昌地区爆发了高福兴、田九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支起义队伍打着宗教的旗号,率领弥勒教徒和贫苦农民,与明王朝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关于这次起义,并没有具体的思想主张,只是在宗教外衣下的一场反对明初统治压迫的斗争。

明朝中期的农民起义:叶宗留、邓茂七起义是明正统九年至景泰元年,在福建、浙江、江西爆发的矿工、农民起义,在这场起义中,邓茂七自称“铲平王”,表达了当时农民要用革命手段,来铲除封建法令所规定的不平等关系的愿望,这是对唐宋以来农民平均、平等思想的继承,也成为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均田免粮”纲领的先导。

明末农民大起义:明末的农民起义想比于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和赋税极端不均的情况,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在经济上提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的口号,反对地租剥削,反对封建赋役,反对封建人身奴役和封建特权,要求均分土地、财产,从而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农民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清末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提出了“平均土地”的《天朝田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明末农民起义纲领的继承。虽然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有很大进步性,但是有学者认为,这一口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均田在大顺政权的活动中并不占主要地位,而且就其实施状况而言,并没有做到平均分配。事实上,在封建社会,农民要想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摆脱封建束缚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一口号虽有很大号召力,但空想性更大一些,所以不应该夸大这一口号的作用。

对于中国古代皇帝最大的威胁势力是什么

vr

皇帝坐拥江山,号令天下,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然细观历史,那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不是日理万机、殚精竭虑、勤奋理政啊?稍有疏忽,就会面临内忧外患的重压之下。

一般开国皇帝都是马上得天下的大有作为的开明帝王,但历史上也有秦始皇、隋文帝等人走后江山很快就丟失的二世而亡。

秦帝国最大的威胁竟来自于宦官(太监)赵高。加上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和六国残余贵族的推波逐澜,很快就将第一个大一统秦帝国埋入深渊。

三国归于晋,但西晋傻皇帝司马衷,被恶皇后贾南风乱政,酿成八司马之乱,引发五胡乱华。南北朝华夏文明险些毁于一旦。

皇后擅权乱政,皇亲后戚争权夺利,西域五胡乘虚而入,是两晋南北朝动乱根源。

隋唐帝国,中国封建王朝又迈向一个高峰。但强大的帝国,皇帝迷醉于歌舞升平,唐明皇对杨贵妃万千宠爱于一身,日疏朝政,将权力交予了大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手中,造成朝庭和边关藩王关系日趋紧张,终酿成"安史之乱"。大唐从此就转入衰弱。

贪图美色和藩王拥兵自雄及农民起义,是大唐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

大宋赵匡胤是马上得天下,"陈桥兵变"龙袍加身。他坐上龙椅后,深知五代十国都是大将"功高震主",拥兵自立。因此就"杯酒释兵权",让众大将功臣放马南山,解甲归田,去享受寓公生活。

到了明朝,索性废了丞相,让多人互相牵制,没有重臣大将的威胁,但皇帝又落入了宦官之手,魏贤忠等人权势逆天,掌握盖世太保特务组织,将天下搞得乌烟瘴气,引发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朝堂党争,外戚干权,权臣逆位,宦官遮天,加上内有起义、外有侵略,内忧外患一起,皇帝个个无不处在烤炉上日夜忧患煎熬万分啊!

做人难,做皇帝难,做好皇帝难上加难!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

六七十年代,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社员们集体劳动,共同生产,各家收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今日头条》中有楼主提出:“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下面根据我们当地那时的实际情况,具体回答这个问题。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并且没有子女依靠的孤寡老人,与及失去劳动能力无依无靠的残疾人和失去双亲无依靠的孤儿等,国家把这类人定为“五保户”,保“衣、食、住、医、护”。“五保户”的油、盐、柴、米、醋,生吃死葬的一切费用全由生产队集体包了。吃“五保”的家庭,没有工分记,因为没有劳动能力,无法参加集体劳动。一切生活费用,全部由生产队集体报消。

当时生产队的粮食分配方案是:人口粮占口粮基数的70%,另外口粮基数的30%按劳动者工分的多少,推算到各社员帐上。而且未成年人口粮各年龄段都有统一标准数。“五保户”的口粮,按照成人口粮的70%同样推算的。

在每次分粮的时候,“五保户”家的粮食,按照他应得粮食数字,派专人为他把稻谷碾成米,然后把米送到“五保户”家里。食用油生产队按人口分配,“五保户”家应得多少,队长会派专人把应得油量送到他们家。盐和调味品,由生产队会计每月购买一次,送到“五保户”的家里。“五保户”家烧饭的柴草,队长也会派专人把生产队的农作物秸秆,送到“五保户”家烧茶做饭。

“五保户”家里的衣被,国家每年有两次向“五保户”送温暖活动。一次是夏季来临之际,公社有专人把夏季所穿的衣裤,送到“五保户”主人手中。一次是冬季来临之际,公社又有专人把“五保户”家所缺的棉衣、棉裤和棉被送到“五保户”主人手中,让“五保户”主人乐得合不拢嘴。有些能说会道的五保老人还编出了一首打油诗:

集体社会政策好,

失去劳力吃“五保”。

吃穿住医不用愁,

感谢祖国感谢党。

这就是六七十年代,我们当地失去劳动能力农民的生活状况,在党的关怀下,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为什么古代封建社会会持续几千年就没有人想过要改革吗

中国历代的改革家层出不穷,可惜他们都失败了,没有留下什么可以给后人借鉴的东西,他们的东西被统治者歪曲或者湮灭了,所以我们觉得中国历史上没有改革。

为什么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很少有成功取得政权的

农民的局限性,大多缺少坚定的理想目标,往往内讧,内涵严重。对政权的建设缺少正确认识。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宋江方腊起义、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都失败了。缺乏凝聚,纪律不够严明,缺少前瞻性,格局不大,必致失败。

人为什么要打着某某名义做事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就讲了名与实的关系,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名副其实,就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名不副实,或师出无名,即名不正,言不顺,举步维艰。只有打着正当名义的旗号,才会有人积极响应。

历史上农民起义都打着均田免粮等旗帜,曹操想干点坏事还得挟天子以令诸侯。俄乌冲突,为了给俄百姓一个交代,把这次战争称为特别军事行动,中外都一样,必须高举旗帜,才能干一番事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