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瑗谋反被杀后,李世民把他貌美的姬妾据为己有,但后来又把她放回家了,这是为什么?率13名骑兵大破数万敌军的唐朝名将王君廓,为何因不识字被杀_王世充_幽州_李渊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王君廓 王世充 幽州 李渊

本文目录

  • 在李瑗谋反被杀后,李世民把他貌美的姬妾据为己有,但后来又把她放回家了,这是为什么
  • 率13名骑兵大破数万敌军的唐朝名将王君廓,为何因不识字被杀
  • 唐高祖李渊堂侄庐江王李瑗如何评价
  • “赛关公”王君廓为何能以13人打败上万人
  • 唐朝名将王君廓如何评价
  • 用13名骑兵就吊打上万敌军的王君廓战功赫赫,为什么没有入凌烟阁
  • 一代猛将罗士信,有人说天生如神助大将,为何却英年早逝你怎么看

在李瑗谋反被杀后,李世民把他貌美的姬妾据为己有,但后来又把她放回家了,这是为什么

庐江王李瑗意图谋反被王君廓杀死后,女眷被没入宫中为奴,其中李瑗有一个貌美姬妾,被李世民带在身边,但因为守侍中王珪的一番话,李世民竟面带笑容的将美人送回了她的娘家,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资质平平,但架不住是李唐宗室,626年做了幽州都督,李渊怕自己这个堂侄太过懦弱,镇不住场子,就把王君廓派去辅佐他,王君廓这个人在隋唐时期实在算不上什么英雄好汉,惯会反复无常,还阴险狡诈。而李瑗却很看重王君廓,两人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当时朝中局势很是紧张,李建成和李世民正在夺权,而李瑗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属于太子党。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被杀,朝廷派通事舍人崔敦礼去幽州召李瑗进京。李瑗很害怕,就和王君廓商量该怎么办,而那时候的王君廓已经在算计李瑗,想捉拿李瑗,立一大功好谋个好前程,于是王君廓就给李瑗分析了一下形势,然后建议李瑗起事。

李瑗先把崔敦礼给囚禁了,然后严刑逼问其京中的机密,崔敦礼自然是不该说的一概不说。后来李瑗召集兵马预备起事,王利涉建议李瑗召集窦建德的旧部和联络突厥,又建议李瑗除掉反复无常的王君廓,正当李瑗犹豫的档口,王君廓行动了,先是杀死了王利涉,告诉众人李瑗和王利涉密谋反抗朝廷,这可是大罪,大家纷纷跟随王君廓讨伐反贼。王君廓带领大家又放出了被关押的崔敦礼,这个时候李瑗才知道王君廓的阴谋,但已经为时已晚,李瑗的部下都被王君廓的几句话吓得逃跑了。最终王君廓勒死了李瑗。将他的头颅带回了京城,朝廷下令将李瑗贬为庶人,女眷没入宫中为奴。

李世民即位后,将魏征、王珪等东宫旧臣召回,入朝为官。628年12月的一天,李世民正是闲来无事,就和刚刚成为守侍中的王珪闲聊,当时正好有美人在侧服侍,李世民指着美人说:“她原本是庐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将她的丈夫杀死后将她占为己有。”王珪听完离开座位对李世民说:“陛下认为李瑗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呢?”李世民诧异的说:“ 能干出杀人夺妻这样的事,你怎么还问是对是错呢?”

王珪不紧不慢的说:“曾经齐桓公知道郭公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郭公喜欢听良言却不用良言,而齐桓公本人则不喜欢听良言,管仲认为齐桓公和郭公没有什么区别。现在这个美人留在陛下身边服侍,臣因此觉得陛下是从心里认为李瑗是对的。”李世民听后很高兴,然后就把美人打发回了娘家。

李世民的后宫不缺女人,所以没有必要为了一个美人让自己身上沾了污点。我们都知道魏征喜欢向李世民进谏,其实同为原东宫旧臣的王珪也同样常常进谏,王珪尤其注重礼仪规制,凡是不合礼的他都会向李世民进谏。

率13名骑兵大破数万敌军的唐朝名将王君廓,为何因不识字被杀

唐初名将王君廓天生不是省油的灯。他少时成孤儿,以贩马为生,“无行,善盗,乡里患之。”他曾自制捕鱼篓,套住商人抢劫丝绸。隋末,天下大乱,他趁机拉叔父“欲聚兵为盗”。遭拒后,他诬陷邻居与叔母私通,“与叔共杀之”,从此亡命江湖,聚众为盗,先投瓦岗李密,又附唐李渊,封彭国公。

王君廓骁勇异常,南征北战屡建功劳,曾创造出“以十三人破贼万”的奇迹,深受李渊赏识。他奉命辅助庐江王李瑗(李渊堂侄),李瑗因与李建成暗通款曲,李建成死于玄武门之变后,李瑗奉诏入朝。李瑗恐有去无回,问计王君廓。王正欲“取瑗以为功”,极力挑拨其反叛后,摇身一变率部平叛,勒死李瑗,“以诛瑗功,拜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

王君廓“居职不守法度”,长史李玄道是房玄龄从甥,多次根据朝廷法令对他加以约束,使王君廓“猜惑不自安”。627年,王君廓被“征入朝”,李玄道托他带信给从舅房玄龄。王君廓“疑其告己罪”,便私拆书信,都因“不识草书”,越看越怕,“行至渭南,杀驿吏而逃,将奔突厥,为野人所杀。”

唐太宗“顾前功,为收葬,待其家如初”。后因御史弹劾“君廓叛臣,不宜食封邑”而将王君廓“贬为庶人。”

故,王君廓并非死于不识字,而是死于“不识草书”。他如真是文盲,拆信岂非脑残?

唐高祖李渊堂侄庐江王李瑗如何评价

李瑗唐朝宗室亲王,唐高祖李渊堂侄唐太宗堂弟,也立下一些战功为人儒雅可惜结局悲惨,被自己信任的部下权臣王君廓所杀还被安上反叛之罪。

“赛关公”王君廓为何能以13人打败上万人

《全唐文》收录了一道诏书,名叫《劳王君廓诏》,是唐朝开国帝王唐高祖李渊颁给王君廓的,内容很短,信息量却很大——“卿以十三人破贼十万,自古以少制众,未之前闻。非惟骁勇绝人,亦足显卿忠

节也。”

十三人破贼十万,世上真有这样的牛人?

01

虽然王君廓这个名字看起来很陌生,但却确有其人,他仅以十三人破敌十万,也确有其事,而对手,居然是大名鼎鼎的王世充。

王君廓,今山西平定人,小时候既是孤儿,家里又很穷,长达后主要从事两种“职业”,一种是贩马(一说给马贩当中介),一种是偷盗,而且兔子还吃窝边草,乡亲们被他偷苦了,却又拿他没办法。

隋末时,他干脆跟叔叔说,小打小闹没意思,咱们整大的吧。

他所谓的“整大的”,就是弄一支军队为盗,叔叔说你特么这是要钱不要命,不行。

他想了个很简单的办法,就让叔叔就范了:诬陷邻居与叔母私通,然后和叔叔一起杀了邻居。

杀了人,谁还敢呆在家里?叔叔便和他一起亡命江湖,没多久就聚集了一千多人,到处劫掠,实现了弄一支军队为盗的小目标。

当他们威胁到夏县、长平时,河东郡丞丁荣想招抚,王君廓假装答应,丁荣信了,然后就上了他的当,在山谷中中了王君廓的埋伏,大败。

所谓会打仗,大概就是这样了。

兵不厌诈嘛,说白了就是耍花招。

不久他又耍了一个花招,把隋朝虎牙郎将宋老生都忽悠了。

那是和哥们儿韦宝、邓豹等人攻打今山西永济的时候,初战不利的王君廓退守方山,宋老生就追,而且逼得很紧,粮草用尽的王君廓说,好了别打了,我投降就是,宋老生说谁信啊,王君廓就来了一番哀求,也不知说了些啥,居然让宋老生“深为感动”,然后,王君廓趁他放松警惕夜里来了个逃之夭夭,而那边,宋老生还在等着他来投降呢。

02

王君廓带人到处抢劫,玩儿得倒是不亦乐乎,劫掠邯郸时,邯郸人王君愕却看出了问题,认为他既无自己的根据地,又无多少粮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是个办法,最好等那些英雄豪杰决出胜利者,然后去投靠,这才是长远之计,也才能得到富贵。

行啊哥们儿,王君廓使劲拍拍王君愕肩膀,你想得比我远,可是我不晓得咋个整啊,你教我?王君愕便给他出主意说,井陉(今河北获鹿西南,冀晋结合部,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那旮旯乃河北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先把那里占了再说,王君廓便率军占了井陉。

然后继续玩儿“兵不厌诈”,而且跟自己人也这么玩。

公元617年,起兵反隋的李渊派人招降王君廓,哥们儿韦宝、邓豹说,看来姓李的不错,值得投靠,咱们投他去吧,王君廓说好,就是他了,咱们明天就去。

没等到明天,韦宝和邓豹就遭他突袭,王君廓夺了他们的辎重,然后投奔李密的瓦岗军去了。

韦宝邓豹觉得李渊行,他觉得李密更行,因为那时候李密的势力更大,可你们是自己人啊,为毛不好好说呢?好好说没用之后,再来这一手也不迟啊。

可是他不,他一来就玩这一手,无论对谁,看来除了这一手,他不会玩儿别的了。

可惜李密不重用他,大概觉得这人虽然是个猛人,但人品不咋地,这种人重用不得,不然早晚会吃他的亏。

傻儿也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何况王君廓并不傻,李密这块“洼地”呆不得了,便去投了唐朝那块高地,至于“从前请你去你不去,如今没请你你自己找上门去,你还要不要脸”,对他来是不存在的。

还好,李渊不计前嫌,封他为上柱国、假河内太守、常山郡公,后改任辽州刺史、上谷郡公。

03

看来这回跟对人了,那就好好干吧。

投唐后,王君廓主要跟着秦王李世民混。

在与牛人王世充的对决中,王君廓屡立战功,比如武德三年打洛口(今河南巩县),然后又攻克轘辕(今河南偃师东南),王世充派部将魏隐反击,王君廓玩诈败,“逃跑”途中设下埋伏,大败魏隐。

他还把出兵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胖揍一顿,仅率一千轻骑,就截取了窦建德的粮草,还把窦建德的大将张青特抓了活口。

李世民搞定窦建德、王世充后,王君廓因功被封为右武卫将军,进爵彭国公。

李渊的那道诏书,也就是称赞王君廓“以十三人破贼十万,自古以少制众,未之前闻”的那道,就是搞定王世充后颁发给他的。

可惜有关史料对那场PK没有详细记录,不然咱们可以大饱眼福。

事实上,李渊最高兴的,不是王君廓以十三人破了王世充的十万人马,而是对突厥的那一战——

公元622年,平定著名割据势力刘黑闼后,王君廓奉命镇守幽州。

三年后的625年,突厥大举入侵幽州,没想到结结实实地栽在王君廓手里,“俘斩二千人,获马五千匹”。

唐高祖大喜,随即“征召王君廓入朝,赐其御马,并让他在殿上骑马而出,又赐锦袍金带,然后让他返回幽州”。

这比那道诏书,荣耀多了吧?

李渊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因为王君廓这回赢的是突厥,与王世充等“自己人”相比,这才是真正的敌人。

王世充剧照

04

王君廓的阴险、狡诈,甚至缺德,在平定庐江王李瑷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瑷,隋朝柱国、备身将军李哲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初封黄台公,李渊称帝后任命他为刑部侍郎,后来改任信州总管,又进封庐江王。

但李渊心里很明白,这个亲戚智商情商都有点欠费,不是将帅之才,难当大任,所以当他让他出任幽州大都督的时候,他不得不给他派了个能干的助手,这个助手就是王君廓。

王君廓一去,李瑷就对他信任得不得了,什么事都依赖他,恨不得把心掏给他,甚至还要和他做儿女亲家。

而他对王君廓毫无保留的信赖,最终要了他的命。

那是玄武门事变之后,李渊命人征召李瑷入朝,李瑷打死也不敢去,因为太子李建成当初想搞李世民时,曾暗中与李瑷有勾结。

既不敢去,又不敢不去,智商欠费的李瑷不知怎么办,自然要向王君廓问计,皇上不是让你辅佐我吗,需要你的时候到了,请你说说,我该肿么办?

王君廓正想立个大功呢,李瑷可以说是送上门来的“豪礼”,不收白不收,于是他说,大王您若是入朝,肯定没命,您并非手无寸铁,而是手握十万重兵,为什么要自投罗网?说完竟然哭了起来。

《资治通鉴·唐纪七》是这样记载这场表演的:太子建成谋害秦王,密与瑗相结。建成死,诏遣通事舍人崔敦礼驰驿召瑗。瑗心不自安,谋于君廓。君廓欲取瑗以为功,乃说曰:“大王若入,必无全理。今拥兵为数万,奈何受单使之召,自投罔罟乎!”因相与泣。

当然是假哭。

他还是个好演员,他的表演,把李瑷都感动了——既然你如此为我着想,我就把性命交给你了,听你的,赌他一把,万一赢了呢?

李瑷的意思很明显,要把起事的重担交给他,实际上就是把军队交给他。

05

决心下定后,李瑷就把李渊派来叫他入朝的通事舍人崔敦礼抓了,逼他交代京城的机密,崔敦礼却是条汉子,打死也不肯说,李瑷也没办法,就把他先关起来。

接下来就是调集兵力,燕州(一作齐州)刺史王诜你快来,咱们商量一哈起事的事情。

当兵曹参军王利涉得知李瑷的打算后,觉得不对头,急忙来劝谏:“大王您不能把军权交给王君廓,那人反复无常,信不得,最好尽早把他除掉,让王诜代替。”

王利涉这么一说,李瑷又六神无主了,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犹豫不决。

王君廓知道后,干脆利落地杀了王诜,然后提着他的头对将士们说,李瑷这个皇亲国戚很那个啊,居然与王诜合谋,企图谋反,不但关了皇上的使者,还擅自征兵,好在本人反应快,把王诜杀了,剩下李瑷一个人,成不了气候了,请问各位,你们是愿意跟着李瑷去送死呢,还是愿意跟我去升官发财呢?

傻子才愿意去送死!傻子才不想升官发财!将士们异口同声:“我们愿意跟着你!”

当王君廓带人到监狱把崔敦礼放出来,李瑷才知道他背叛了他。

王君廓一句话,就让李瑷的部下放弃了抵抗:“李瑷背叛朝廷,肯定是死罪,他不想活了是他的事,你们也不想活了吗?”李瑷的部下就纷纷放下武器,作了鸟兽散。

孤零零的李瑷大骂王君廓是个小人,不得好死,千刀万剐,将来下地狱,被王君廓一把抓住,勒死了。

06

别人动不动就杀人是犯罪,他杀人是立功,而且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加封左光禄大夫,食邑一千三百户,赐帛千段,领导又将李瑗家里的人口赏给他(《旧唐书·王君廓传》:寻以诛瑗功,拜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以瑗家口赐之,加左光禄大夫,赐物千段,食实封千三百户)。

食邑一千三百户是多还是少?没有对比就没有差别,直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程咬金和秦琼,食邑仅他的一半多一点点,都是七百户。

朝廷对他这么好,以后更应该好好干。

那是当然。不过他干的,不是为国为民的好事,而是“骄横自恣,不遵法度”,违法乱纪,欺压百姓,什么都干。

他以为幽州那旮旯天高皇帝远,而他是那里的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谁也不敢管,却没想到幽州长史李玄道敢管。

李玄道是没有权力管他的,因为王君廓的级别比他高,他相当于王君廓的秘书长或幕僚长,但李玄道不怕他,多次用朝廷法度对他进行约束,当然不乏警告,你再这样的话就将如何如何。

而这一回,王君廓的表现有点让人意外,不是勃然大怒,不是打击报复,更不是想办法清除“异己”,而是“疑惧不安”。

而他,最终死在李玄道“手上”,虽然李玄道并没有弄他,也没想过要弄他。

李玄道像

07

确切地说,是王君廓的自作聪明,把自己害死了——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王君廓奉诏入朝,李玄道拜托他捎封信给从舅房玄龄。

信里写了些什么呢?在好奇心驱使下,王君廓偷偷把信拆开了,一看却傻了眼。

原来那信是用草书写成的,龙飞凤舞,“乱七八糟”,他一个字也不认识!

一般人看不懂就看不懂吧,王君廓却不然,他是什么人?他是聪明人啊!聪明人便比别人心眼多,于是他想,李玄道这家伙,为什么要把字写得这么难看?肯定是故意的,是故意不让其他人看懂!为什么不让其他人看懂?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明白了明白了,老子明白了,这家伙,一定是在用这办法告发我!

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去了,肯定就回不来了。

他一路走一路犹豫不决,走到渭南的时候,终于作出了决定,于是杀了驿站吏卒,逃往突厥去了。

没想到在途中被野人杀死。

王君廓这种出人意料的死法,《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新唐书·王君廓传》:居职不守法度,长史李玄道数以法绳督,猜惑不自安。会被召,至渭南,杀驿史,亡奔突厥,野人斩之。

《资治通鉴·唐纪八》:君廓在州,骄纵多不法,征入朝。长史李玄道,房玄龄从甥也,凭君廓附书,君廓私发之,不识草书,疑其告己罪,行至渭南,杀驿吏而逃;将奔突厥,为野人所杀。

而上述史料中所谓的“野人”,并非神龙架那种野人,而是指乡民,大概取“野蛮”、“未开化”之意。

王君廓以如此“幽默”的方式死掉后,李世民对他还不错,看在他过去的功劳的份上,派人去收尸,然后把他埋了,仍然像以前那样对待其家人。

御史大夫温彦博却说,这人是叛臣,不应享受封邑,李世民便把他贬为庶人——《新唐书·王君廓传》:太宗顾前功,为收葬,待其家如初。御史大夫温彦博奏:“君廓叛臣,不宜食封邑,有司失所宜言。”乃贬为庶人。

贬为庶人,食邑自然得收回,王君廓的家人,自然享受不到之前的待遇了。

个人觉得,李玄道为朝廷除了这种祸害,尽管是无心的,但也功劳不小,应该受嘉奖,事实却相反,李玄道不但未获嘉奖,反而因王君廓反叛而获罪,流放巂(xī)州(今青海西宁),后来迁常州刺史。

唐朝名将王君廓如何评价

王君廓唐朝初期一位勇猛彪悍之将,生有功亦有罪结局也是悲惨。助唐太宗征王世充、讨刘黑闼平定四方割据叛乱是其功,挑拨李唐宗室庐江王李瑗谋反后又将其诛杀是其罪,但也没好结局。杀害庐江王年后即被唐太宗以谋反罪处死。

用13名骑兵就吊打上万敌军的王君廓战功赫赫,为什么没有入凌烟阁

王君廓在隋唐群雄中显得格外突出,原因就在于王君廓这个人实在是个小人,惯用的招数就是诈败、诈降。为了一己私利什么人都能出卖。但他确实带兵打仗有一套,降唐后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战功赫赫,更是在攻打王世充的过程中曾用13名骑兵打败了上万敌军。但王君廓的狠辣多疑终于还是害了他自己,因为不认识草书,而怀疑别人要害他,于是叛逃突厥,路上被野人杀死。《隋唐演义》中大刀王君可的历史原型就是王君廓。

王君廓自幼就是孤儿,跟着叔叔生活,稍微长大后就成了村里的祸患,原因就是他喜欢偷、盗、抢。曾经把插满倒刺的竹筒盖到一名商人的头上,然后把商人卖的丝绸全部偷走,当商人好不容易把头拿出来,王君廓早逃之夭夭了。隋末大乱,王君廓想让叔叔和他一起聚众为盗,但他叔叔不肯,王君廓就诬陷叔母和邻居有私情,并撺掇叔叔杀了邻居,这样他们就不得不走上了逃亡之路进而落草为寇了。

最开始,王君廓能聚集的人马并不多,在与隋军的对决中处于弱势,但王君廓并不按常理出牌,他先后两次靠着诈降从丁荣、宋老生那里逃脱。王君廓、韦宝、邓豹的人马虽然不多,却是起义军拉拢的对象,617年,李渊和李密都向这支起义军抛出了橄榄枝,经过商量,三人决定投靠李渊,而王君廓却是存了别的心思,趁韦宝、邓豹两人不注意,出兵袭击两人,然后投了李密,只是李密并没有重用王君廓,所以王君廓在第二年又投了李渊。

投了唐的王君廓可谓战功赫赫,尤其是在攻打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过程中,王君廓奉命截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粮道,就是在攻打王世充的过程中,王君廓诈败而逃,仅用13名骑兵的兵力就打败了王世充的一支万人队伍。也因此,李渊才说:“尔以十三人破贼万,自古以少制众,无有也。“

之后又在平定刘黑闼叛乱中立功。然后镇守幽州,625年大破突厥入侵,被李渊征召入朝,特赐御马,并准许他在殿上骑马而出,这是何等的荣耀。但在626年王君廓奉命辅佐幽州都督李瑗的时候,再次展现了他的小人行径。李瑗和李建成交好,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被李世民杀死,朝廷派人到幽州召李瑗入朝,李瑗很害怕,就和王君廓商量。当时李瑗对王君廓很是信任,却没有想到王君廓却在算计李瑗,为了建功,王军廓撺掇李瑗起兵造反,然后又杀死了李瑗,带着李瑗的头颅进京领赏。毫无意外的,李世民登基后,王君廓因功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食实封1300户,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几人的食实封是一个级别的。

然后王君廓就回了幽州,太平日子一过,心里就不舒服。王君廓在幽州蛮横跋扈,不遵守法纪,当时的长史李玄道很看不惯王君廓的做派,于是经常用朝廷的法度来约束王军廓,两个人的关系闹得很僵。627年,王君廓奉旨入朝,李玄道给自己的从舅房玄龄写了一封信,托王君廓捎去。结果王君廓在路上越想越害怕,生怕李玄道是要向房玄龄告发自己,于是就私自拆开了信件。李玄道写的草书,王君廓一个也不认识,这更让他确信李玄道是要告发他,于是到达渭南的时候,他杀死了驿站小吏,然后逃亡突厥,因为太过紧张,显得形迹可疑,被路上的野人所杀。

李世民本想念王君廓的战功,给他收葬,待他的家人还和从前一样,只是王君廓素来不招群臣喜欢,又做下叛逃之事。所以御史大夫建议夺其封邑。李世民最终将其贬为庶人,收回封邑。做下这些事后,即便曾经的功劳再大,也不可能进入凌烟阁成为大唐真正的功臣。

一代猛将罗士信,有人说天生如神助大将,为何却英年早逝你怎么看

(说历史的女人——第740期)唐朝开国名将很多,但今天咱们要说的是死得最可惜的一位,此人14岁参军,15岁与秦琼并肩作战,23岁殉国被李世民追谥为“勇”。在史载中,此人武艺超群,绝对属于隋唐时期第一流的猛将;不过很可惜他死得太早,如果他有程咬金那么长寿,或者活到中年,那么此人前途将不可限量。(备注:需要说明的是,“说历史的女人”向来以尊重历史真相为准则,故本文是以正史为依据写作,之所以在以下文中提到演义中的罗成和李元霸,并非是因为用这两位盖世猛将来衬托本文的主人公,恰恰相反,正是这位结局最可惜的唐朝开国名将,才“成全”了罗成和李元霸二人。)那么此人究竟是谁?他有什么功勋?如何死的?怎么能成全隋唐演义中的两大顶级英雄?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一、少年英雄无敌手

这位死得最可惜的名将就是大名鼎鼎的罗士信(约公元600―622年),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罗士信少年时就以勇猛著称,起初在号称隋末第一名将张须陀麾下效力。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早在公元611年,跟河南的瓦岗军几乎同时起兵反隋的就有山东邹平人王薄。当时他以长白山(今山东邹平会仙山)为根据地,很快聚众数万人。他经常在齐郡境内活动,官兵多次都被他击败。后来,担任齐郡丞的张须陀带兵征讨,才打败叛军。之后王薄卷土重来,于613年,他同左才相、孟让又攻打齐郡,时任齐郡通守(职位次于太守,相当于通判)的张须陀再次率军征讨。

当时,年仅14岁的罗士信请求从军征战。张须陀见其年龄尚幼,取笑他道:“我估计你连穿盔甲的力气都没有,能打仗吗?”年少气盛的罗士信表示不服,当即身披两副盔甲,悬挂两壶箭,飞身上马。其动作之敏捷、精神之勃发、斗志之昂扬,令张须陀麾下众将士大声叫好,也让张须陀大为吃惊,当场拍板,答应罗士信随军出战。自此少年勇将罗士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一次张须陀率军在潍水与叛军交战,罗士信当仁不让,进行了一次绝佳的表演。当时叛军刚刚列阵,心急的罗士信便驰马冲入敌阵,直如天神下凡,如入无人之境。转瞬之间,他便挥枪唰唰唰连杀数人,并斩下一人的首级,抛向空中;然后等人头从空中掉落之时,他又用长矛指天,砰的一声,稳稳接住,不差分毫,令对阵双方将士为之咂舌。其时的罗士信好不兴奋,他枪挑敌人首级在阵前巡走,如举一面胜利的旗帜,威风凛凛。敌人见状无不惊骇,纷纷而退。张须陀见状,战旗一挥,大军乘势掩杀过去,如狂风疾扫落叶之势,大破叛军。

罗士信在此战中杀得性起,斩敌无数。他也不知道斩掉多少颗脑袋了。从战场上归来,大家给张须陀报功的时候,别人都是数脑袋,而他却把一个包裹往地下一扔,你们数吧。里面全是鼻子。原来他此战杀人太多,数脑袋太费事,干脆每杀一人就割一个下鼻子。令久经沙场、杀人无数的张须陀也大为叹服,此小将前途无量也!遂将自己的战马赏给罗士信,并将他留在身边重用。

此后每次作战,张须陀必带上罗士信。有了罗士信助战,张须陀对叛军节节胜利。隋炀帝得知后,遣使慰问,又让画工画下张须陀、罗士信战斗的场面,进献朝廷。

614年,涿郡叛军卢明月率军进驻祝阿(今山东禹城西南),张须陀率军讨伐。但两军对峙十余日后,张须陀军粮草将尽,打算退兵。他对将士们道:“贼军见我退兵,一定会来追击,如果此时能偷袭贼军,必能大胜。但这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谁愿替本帅前往?”众将都知此战惊险,无人答话。这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罗士信又站了出来,他与名将秦叔宝共同请战,愿冒险破敌。

张须陀按计划弃营撤退。秦琼和罗士信二人各率千人埋伏在芦苇丛中。当卢明月率军追击张须陀时,秦、罗二人趁机率领伏兵突袭贼军大营。二人登上营门,各自挥枪杀贼数人,贼营大乱。二人遂打开营门,将士们进来之后,一阵打杀,然后纵火焚毁了三十多座营寨。一时间,大火漫天,浓烟滚滚。卢明月得知军营遭袭,于是连忙率部返回。张须陀见敌中计,立马回军追击,大败贼军。卢明月损失惨重,仅率几百名骑兵狼狈逃走。

此战,年仅15岁的罗士信跟久已成名的秦琼联手打了一个漂亮仗,使之声名大噪。

二、明珠明投归大唐

616年,张须陀战死,罗士信改隶裴仁基麾下,裴仁基也是位隋朝名将。后来裴仁基奉命镇压风头正劲的瓦岗军时,被李密击败,投降瓦岗,罗士信也随裴仁基归附瓦岗军,此时的罗士信刚刚18岁,来到英雄云集的瓦岗军中,更是如鱼得水,很快被任命为总管。

618年,瓦岗军遇到了劲敌王世充。从此,瓦岗寨众英雄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当时的李密由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变得得意忘形,甚至刚愎自用,以为王世充不堪一击,似乎拿下他之后,天下就是自己的了,于是决定与之决战。此时不少有经验的老将,比如裴仁基等,都劝李密不可轻敌,不可轻易与之决战,但李密不听,扬言不出十天必拿下王世充项上人头。于是在单雄信等将领的鼓动下,李密率军同王世充开战。

此时的罗士信当然也雄心勃勃,统领本部兵马,跟随李密与王世充交战。结果李密大败。此战罗士信虽表现英勇,但也难扭转战局,他在突围时,身中数箭,受伤被俘。当然他也同瓦岗军众英雄比如单雄信、秦琼、程咬金等一样,投奔了王世充。

当时觊觎天下的王世充也在大力招揽人才,对瓦岗众英雄都很礼遇。他也早知道罗士信骁勇善战,是个千载难逢的良将,于是对他封赏深厚,甚至为了永远得到罗士信,还与他同吃同睡,引为至交。

但王世充这人的人品比李密还有不如,后来瓦岗军的将领们大都离他而去。罗士信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促使罗士信离弃王世充还有一个理由。前面说过,王世充为了拉拢罗士信,甚至跟他同吃同睡,跟哥们似的,但后来王世充在得到别的战将后,就开始疏远罗士信了。后来,王世充有个侄子叫王道询,他看中了罗士信的坐骑,向他索要。

罗士信当然不给了,有匹好马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此时的王道询太不懂规矩了,仗着自己的身份对罗士信提出这个很过分的要求。他被罗士信拒绝后,就向王世充说了。此时的王世充也很不懂规矩,居然把罗士信的战马夺去赐给了侄子。做为一个军事统帅来说,夺人战马,不仅是太护短,简直是不可原谅的。罗士信自此开始鄙视王世充。

当时李渊已经称帝,建立了唐朝,李世民统帅大军为统一天下而战;而王世充也坐拥洛阳,欲同李唐争夺天下。双方自然要斗个你死我活。619年,王世充命罗士信攻打唐军,双方战于谷州。早已想脱离王世充的罗士信趁机率部千余人归降唐朝。唐高祖李渊大喜,派使者慰劳,赐罗士信帛五千段,任命罗士信为陕州道行军总管。

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罗士信一归顺大唐,便有了上佳的发挥,619年十月,他率军进袭洛阳外城,纵火焚烧清化里;不久又攻破青城堡(今河南洛阳西北)。

620年,李世民东征洛阳,讨伐王世充。罗士信随军前往,他率部围攻慈涧,王世充之子王玄应前来救援。他哪是罗士信的对手?双方交战时,王玄应被罗士信一枪刺于马下,险些丧命。

跟演义里的傻小子罗士信不一样,真正的罗士信可不是一个莽夫,而是有勇有谋的。这在之后的一次战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罗士信攻取硖石堡,进围千金堡。可千金堡守军坚守不出,并大骂罗士信。这时他表现出了自己的谋略。

罗士信连夜派了一百多人装扮成老百姓,怀抱婴儿到千金堡下,故意让婴儿啼哭,他们诈称都是从东都洛阳逃来投罗士信的。然后又故意道:“哎呀,我们都弄错了,这里哪有罗士信,这里是千金堡啊!”然后纷纷离去。守军信以为真,以为罗士信已经撤离,城下的都是从洛阳来的百姓。他们便打开城门,出兵追赶唐军。这时罗士信已在路边设好埋伏,趁千金堡城门大开之时,冲入城中,一举拿下城池,大获全胜。

三、英年早逝,“成全”罗成和李元霸

621年,王世充投降,洛阳平定,罗士信因功被封为绛州总管、剡国公。但此时天下仍未平定,还有一些军阀割据势力存在,比如势力强大的刘黑闼。622年李世民又发起了征讨刘黑闼的战斗。

一次战斗中,李世民命王君廓守洺水城。当时,刘黑闼军攻势凶猛,他们在城东北修筑两个甬道攻城。李世民唯恐城破,率唐军三次增援王君廓,都被刘黑闼挡住,无法靠近城池。看看王君廓将守不住城池,无奈,他召集众将商议,李世勣担心地说:“若刘黑闼的甬道直达城下,城必然守不住。”于是李世民问众将道:“谁愿前去代替王君廓守城?”

这时,罗士信再次彰显英雄本色,他挺身而出说:“罗某愿往!”李世民于是任命罗士信前往守城。李世民登上洺水城西南方的高坡,以旗语招引王君廓,王君廓率军力战,突围而出。罗士信趁机率二百人入城,代替王君廓守城。此时,天降大雪,刘黑闼仍昼夜攻城,唐军无法增援。八日后,洺水城破,罗士信被俘。罗士信面对刘黑闼的招降,宁死不屈,壮烈殉国。他死时年仅二十三岁。李世民得知后非常悲伤,以重金赎回他的遗体,将他安葬,并赐谥号为勇。

罗士信一生虽短,但其在战场上威名赫赫,可以说他从14岁开始,在10年的军事生涯里,每个阶段都有出彩的表现。不管是在张须陀麾下,还是在李密、王世充、李世民麾下,都立下赫赫战功,也是大唐不折不扣的一位开国名将。但他23岁早逝,不能不说是大唐的一个重大损失。因为在之后大唐的开疆拓土之中,曾经跟罗士信并肩作战的,比如秦琼、程咬金等人,还有许多为国立功的机会,可惜罗士信没有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说他是唐朝死得最可惜的开国名将之一,毫不为过。不过,罗士信为何又“成全”了名将罗成和李元霸了呢?

这里要指出的是,隋唐英雄里威名远扬的罗成和李元霸其实都是演义人物,正史里不存在或者被严重夸大了的。所以这里的所谓“成全”是要加上引号的。先说罗成,他一般被认为是隋唐18条好汉排名第7的好汉,其绰号“冷面寒枪俏罗成”,此人长相英俊,个性傲慢而霸气,武艺超群,一根罗家枪使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不过此人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罗成是后来多部演义小说共同塑造出来的人物。最先是来自明万历年间的小说《大唐秦王词话》,书中的罗成,字士信,为金墉城西魏王李密帐下五虎将之一,传说还是灌江口二郎神转世;之后是晚明小说《隋史遗文》,这部书里同时有罗成与罗士信两人存在;而在之后清朝的小说《隋唐演义》和《说唐全传》里,罗成的形象逐渐丰满。特别是在《说唐全传》里,罗士信这个人物完全消失,罗成被设定为天下第七条好汉,威名赫赫。当然还有后来的《兴唐传》等,总之在演义小说里,罗成都是一个厉害角色。

从罗成这个人物的形成上,后世专家分析,其实他就来自罗士信。也就是说,罗士信是他的人物原型,所以没有罗士信,就不可能有罗成的存在,可以说是罗士信成全了罗成的。

再说李元霸。跟罗成的子虚乌有、纯属虚构不同,李元霸在历史上是有这个人的,他原名李玄霸,字大德,后改为李元霸,是唐高祖李渊第三子,其母是窦皇后。不过正史中没有记载李元霸有什么武功,而且活了16岁就夭折了,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

但在演义小说《说唐》《兴唐传》《瓦岗英雄》《隋唐演义传》等书中,李元霸被浓墨重彩,成了隋唐第一猛将,隋唐十八好汉之首,并且传说为金翅大鹏鸟转世。其人两臂有四象之力,使一对金锤,共重八百斤。坐骑为“万里云”,日行一万,夜走八千。简直神一样的存在。但是,如此厉害的李元霸跟罗士信有何关系?为何是罗士信成全的呢?

因为在众多版本的演义小说里,李元霸虽然是十八条好汉排名第一,但他也是有参照的。比较被认可或者比较流行的说法里,隋唐时期的18条好汉并非是从1直接排到18,而是分两部分,即4猛13杰。在13杰里,最后一名是两个人并列的,所以13杰就成了14个人,李元霸在这14个人里排名第一。而另外4猛是同13杰并列而存在的,4猛的第一名便是罗士信。究竟4猛厉害还是13杰更强,向来说法不一。所以便有了罗士信大战李元霸的故事构建,结果是双方打了个平手。

因此,李元霸虽厉害但不是绝对的天下第一,他还有个对手叫罗士信。可以说李元霸的英名也是罗士信成全的。如果没有罗士信跟他单挑,他的功夫就不太过硬。因为罗士信是这样的人物:一对飞毛腿比马都快,水性过人更兼天生神力,他能力撼双牛,曾经活捉天下第9条好汉魏文通、第6条好汉伍天锡和第3条好汉裴元庆,是瓦岗军的秘密武器,每到局面打不开的时候,罗士信一出来就摆平了。

罗士信也是神一般的存在。而这个神一般的罗士信不是凭空而来的,他的人物原型还是罗士信。也就是,能打平李元霸的罗士信本来史上真有其人,只是被严重夸大了。如果没有正史中的罗士信,也就没有演义中的罗士信。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演义上天下无双的李元霸也是正史中的罗士信成全的。(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旧唐书·罗士信传》《说唐全传》《隋唐演义》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