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中直系军阀为什么有两个首领对此你怎么评价?民国时期的直系、皖系、奉系和桂系四派军阀,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_军阀_段祺瑞_北洋

本文目录

  • 北洋军阀中直系军阀为什么有两个首领对此你怎么评价
  • 民国时期的直系、皖系、奉系和桂系四派军阀,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 民国时期最大的军阀是谁实力有多大
  • 张作霖是如何抢了直系军阀3万件军火的
  • 民国时期北洋军阀背后的外国势力有哪些

北洋军阀中直系军阀为什么有两个首领对此你怎么评价

严格的说,直系仅仅是北洋内部和亲段祺瑞的皖系相对应的一个名词,没有一定的组织,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首领。

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缺乏一个共同的领袖,资历较老的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成为名义上北洋军阀里地位最高者。但是这只是北洋内部的权宜之计,并非大家愿意服从段祺瑞。

有部分北洋军阀希望通过依附段祺瑞,依靠他掌握的权力获利,这些北洋军阀就是我们常说的皖系军阀。而还有部分北洋军阀,则拥兵自重,试图成为独立的一派,这些通常通称为直系军阀(奉系军阀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出身北洋,因此不在此问题内讨论)。

但是直系军阀并非一个严密的组织,而是分为几派。比如江苏督军冯国璋联合了江西督军李纯和湖北督军王占元组成了一个联盟,称为长江三督,和段祺瑞分庭抗礼。因为三人中冯国璋资历最老,所以被视为领袖。第一时期的直系,其实主要指的是冯国璋为首的长江三督。

而曹锟则以北洋第三师为资本,谁给好处就靠哪边,对段祺瑞和冯国璋都若即若离。像在段祺瑞主张用武力击败南方地方军阀,用武力统一,冯国璋表示反对。曹锟初期在段祺瑞以湖南地盘利诱下同意武力统一,并带兵南下,但是后来因为张敬尧被任命为湖南督军,于是曹锟又表示反对武力统一,最后段祺瑞以副总统之职利诱,曹锟再次支持段祺瑞。

在冯国璋死后,曹锟凭借自身实力后来居上,成为新直系的领袖。但是他和原来的旧直系其实没什么关系,旧直系里的王占元等人都和他往来不多。。倒是冯国璋死后留在直隶的部队,在直皖战争期间倒戈投向曹锟,后来被他收编。所以新直系的核心,是以北洋第三师为基础。

还有像冯玉祥这样的,虽然说属于直系,但是其实他属于陆建章一脉,和冯国璋、曹锟都没关系。他在武穴通电主和支持冯国璋,是陆建章帮忙出面运动的原因,可不是真的和冯国璋有什么关系。而曹锟反段祺瑞时,冯玉祥虽然和段祺瑞关系不好,但是也不帮曹锟的忙,一副谁打赢了拥护谁的姿态。

所以所谓直系有两个首领,指的是一前一后两个不同直系的两个首领,两者有一定联系,但是并非继承关系。而直系更是一个大箩筐,里面的东西杂的很。

民国时期的直系、皖系、奉系和桂系四派军阀,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这个问题比较大,而且直系和皖系的范围有些模糊,所以只能简单列举一下,如果有遗漏欢迎补充:

皖系军阀

皖系军阀是指北洋军阀内以段祺瑞为首,亲段祺瑞的那些人,代表人物有段祺瑞、徐树铮、浙江督军卢永祥、湖南督军张敬尧、陕西督军陈树藩、福建督军李厚基等等。

不过这个范围并不固定。像河南督军赵倜在袁世凯以后一直亲段祺瑞,直到直皖大战之前才倒向直系。还有像张作霖和阎锡山,初期也是靠抱段祺瑞大腿才慢慢壮大,只是后来实力变强以后才脱离了段祺瑞。

扣除这些后来闹分手的,皖系大部分的力量在直皖大战时被一扫而空,段祺瑞、徐树铮等人下野,陈树藩在之后不久被曹锟派来的阎相文、冯玉祥等人驱逐下台,福建督军李厚基则倒向了直系(后来被徐树铮联合孙中山赶走),湖南督军张敬尧则在战前就被湖南军民驱逐。

所以在直皖大战以后,皖系就保留了一个浙江督军卢永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段祺瑞、张作霖、孙中山组建了反直联盟,结果直系先下手为强,集中兵力将卢永祥击败。

至此皖系军阀基本瓦解,虽然段祺瑞后来出任临时执政一职,不过是张作霖和冯玉祥妥协的产物,橡皮图章一个,风光不在。

直系军阀

直系军阀严格的说是北洋内部所有不和段祺瑞走的太近的军阀统称。最早是冯国璋为首、江苏、江西、湖北三省组成的长江三督,后来则是曹锟以北洋第三师为核心组建的直系,其他还有半独立的陆建章系统的冯玉祥、陕军出身胡景翼等人,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大杂烩。

冯国璋为首的旧直系一直和段祺瑞明争暗斗,不过冯国璋没能玩过段祺瑞,即使当上了大总统也是一样。别说段祺瑞,就连徐树铮都没把他当回事,拿个公文来找冯国璋盖章,看都不让他看,说要赶时间快盖章。冯国璋这大总统当的也有点憋屈,后来病死。

冯国璋病死以后,曹锟成为反对段祺瑞势力的核心,并最终在直皖大战中击败段祺瑞,一度掌握了政权。直系最强盛时控制了河北、河南、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省,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个派系。

不过曹锟始终也只是个盟主身份,像孙传芳、齐夑元等人虽然也号称是直系,但是和他关系一般。抢浙江地盘时有利可图,他们就派兵出战,而到直奉大战时,孙传芳和齐夑元就坐山观虎斗了。

而冯玉祥、胡景翼和孙岳,则干脆因为和吴佩孚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发动政变,囚禁了曹锟,曹锟就此倒台。

此后吴佩孚虽然一度东山再起,但是孙传芳和他政见不和,在北伐战争期间两个人缺乏配合,最终一起被北伐军击败。

而冯玉祥为首的国民军则在北伐战争时彻底脱离直系,加入北伐军,最后在中原大战中被蒋介石击败,其部瓦解。

奉系军阀

相比之下,奉系军阀则要严密的多,张作霖可以说是真正的老大,说一不二。奉系鼎盛时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战胜利以后,一度控制了东三省、热河、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八个省。不过随即被孙传芳击败,丢了安徽、江苏,又因为郭松龄叛变,实力大伤。

等好不容易击败国民军,控制了华北,北伐战争又开始了……最后的结果大家很熟悉,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而奉军退回关外,只保留了东三省和热河,张学良改旗易帜。九一八以后东北军退入关内,最后逐步被蒋介石分化瓦解。

桂系军阀

桂系军阀分旧桂系和新桂系。

旧桂系指的是陆荣廷,陆荣廷长期控制广西,并一度进占广东,不过在1920年8月和1921年6月两次败给粤军,最终旧桂系瓦解。而李宗仁、白崇禧在此后脱颖而出,建立了新桂系。

新桂系在北伐以后达到势力高峰,一度控制了广西、湖南、湖北、河北等省,不过很快被蒋介石击败,其后中原大战再次兵败,李宗仁等只能退守广西,历经抗战、解放战争后才瓦解。

民国时期最大的军阀是谁实力有多大

1935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首度进行军衔铨叙,在第一批授予的八名陆军一级上将中,年龄还算不老的黄埔系唯一代表何应钦,也已经年届46岁,而其他的军头们则为:桂军李宗仁45岁、晋绥军阎锡山53岁、粤军陈济棠46岁、湘军唐生智45岁、滇军朱培德48岁、西北军冯玉祥年龄最长已经54岁,而最年轻的当然是“少帅”张学良,1901年出生的他那一年虚岁才35岁!

为什么首次铨叙军衔时,只有一个黄埔系中央军的高级将领入选呢?摆明了是老蒋为了“团结”各路军阀而故意为之,其中的冯玉祥已经成为了没有兵权的光杆司令,也给了极高的名份,这就是位高而权不重。那为什么年仅35岁的张学良也位列一级上将呢?因为他不仅是东北军的统帅(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还是“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已经成为老蒋一人之下其他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

电视剧《少帅》中,曾经有张学良主要幕僚王树常跟他在火车上的一段对话,言及老蒋为了拉拢张学良参加中原大战,已经开出了天价,那就是“平分天下”。所谓平分天下的意思,就是事成以后,黄河以北军政事务全部由张学良节制,按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实际掌握的地盘来分析,其实老蒋允诺给张学良的势力范围,甚至已经超过了他自己,更是奉系张作霖从来也没有达到的实力和高度。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在沈阳宣誓就职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随即挥师入关,反蒋的冯阎联军迅速土崩瓦解,东北军仅用十几天时间就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军事占领,中原大战的大局已定。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名通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绥军、西北军大部分残兵败将均被张学良收编。

也就是说,到了1930年底,张学良这个事实上的奉系军阀接班人,不仅掌握着将近40万人马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还指挥着群龙无首的西北军和晋绥军近40万人,什么宋哲元、徐永昌、傅作义都得受其节制,西北军和晋绥军缩编为什么规模的部队,各自授予什么番号,那都是张学良说了算,因为华北地区的善后和指挥之权,全部归于这个少帅之手。

比如西北军的残余主力宋哲元部,奉令接受张学良改编后,1931年初授予的番号是“陆军东北边防军第3军”(直到半年以后才改番为第29军),军部驻山西运城。西北军的部队打着“东北军”的旗号,然后还驻在晋绥军的地盘上,是不是看起来很荒谬?NO,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整个华北地区都是张学良说了算,所有华北地面上的军队也归其节制,他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1931年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在北平设立“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行营”,以张学良兼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有权节制东北和华北各省一切军政事务。所以张学良当时坐镇北平,除东北四省外(注意含有热河省),另有河北、察哈尔、山东、山西、绥远五省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三个特别市在其辖下,所有的行政任免均由张学良提名,经济收入理论上亦归张学良调用。

不仅如此,在华北地面上的所有杂牌军头,包括什么韩复榘、石友三、孙殿英等等混世魔王的部队,理论上也归张学良指挥,所以在1931年上半年,张学良名义上统率的各路军队总兵力已经突破100万人,这是其老爹也没有混到的高度。因此,张学良和东北军确实是中原大战的最大受益者,在这一时期,张学良也绝对是民国年间实力和势力最大的军阀,因为他的东北军系统有着相当程度的军政独立性。

至于老蒋之所以把这么大的地盘和权力交付给年轻的张学良,兑现承诺只是表相,因为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军令政令统一”的梦想,怎么可能真的跟张学良平分天下?一方面,是蒋系60万部队在中原大战中也是元气大伤,一时无力全盘接收阎、冯留下来的大面积地域,并且由蒋军接收也容易激化矛盾。另一方面,他是希望利用张学良暂时稳住华北局面,因为他要集中兵力对闽赣苏区用兵,同时压服西南地区各路军阀。

从1930年9月到1931年9月,也是张学良一生中最风光的时期,他开始常驻北平打理几乎半个中国的军政事务,其主要部下均身居华北地区要职,也有多人进入南京政府任职,比如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王家桢为外交部次长等等,实力和声望均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1930年10月,老蒋专电张学良前往南京“一唔”,11月11日,张学良携夫人于风至从天津启程赴宁。

南京方面给予了张学良最高规格的礼遇,少帅的专列每到一地,都能看到大幅标语,如“劳苦功高”“和平息戈的使者”“国家统一的表率”等等。专列抵达浦口后,张学良被大批高官簇拥着,登上了早已等候多时的“盛威号”军舰,驶进南京下关港口,军舰靠岸时码头所有停泊的船舰一起拉响汽笛,狮子山炮台鸣响礼炮19响(迎接外国元首为21响),老蒋亲迎再“义结金兰”等等。这跟六年后西安事变解决时,张学良送蒋再回南京的待遇,那可真是天壤之别了。

然而张学良的权势熏天却仅仅是昙花一现,在1930年9月18日通电入关拥蒋时,东北军即出动了11万最精锐的力量,而为了弹压韩复榘、石友三等杂牌军阀的不服,期间张学良不断调兵南下,致使东北军力空虚,让日本人蠢蠢欲动,为东北沦陷埋下了祸根。

更由于张学良久驻北平不归,对东北局势缺乏切实掌握,因此当“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完全的举止失措,而等到东北四省沦入敌手以后,张学良也从势力的顶峰瞬间跌落谷底,这是后话了。

张作霖是如何抢了直系军阀3万件军火的

张作霖抢了直系军阀3万件军火又叫秦皇岛劫械事件,是皖系徐树铮和私下和张作霖串通后搞出的一个大新闻,此事充分体现了军阀混战时期军阀们的尔虞我诈和不择手段。

袁世凯死以后,北洋集团四分五裂,段祺瑞出任总理一职,段祺瑞脾气刚愎自用,先是和大总统黎元洪不和,利用张勋复辟赶走黎元洪以后,继任大总统的是北洋元老冯国璋。说起来冯国璋和段祺瑞也是老熟人了,刚开始时两个人还能和睦相处,不过很快就因为利益问题两个人也发生了矛盾。

而徐树铮是让两个人矛盾激化的催化剂之一,徐树铮以段祺瑞智囊自居,不过他的脾气比段祺瑞更糟糕,所以不要说冯国璋不喜欢他,段祺瑞身边的人也都不喜欢他。不过段祺瑞对他非常器重,甚至一再袒护他,这就让徐树铮更加胆大妄为。

冯国璋和段祺瑞矛盾的公开化是为了武力统一的问题,段祺瑞提出武力统一中国,主张对南方用兵,顺便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冯国璋自然要加以反对,认为武力统一不可取,这一主张得到了南方地方实力派的支持。段冯之间的争执日益激烈,甚至段祺瑞一度被免去总理之职。为了阻挠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冯国璋授意陆建章,让他出面运动旧部冯玉祥通电罢兵,史称武穴罢兵。

而段祺瑞授意徐树铮拉拢张作霖,以彻底压制冯国璋。徐树铮知道没有好处是打动不了张作霖的,于是通过在张作霖处任职的同学杨宇霆,以陆军部购买的27000支步枪为交换条件换取张作霖的支持。张作霖正好要扩充实力,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根据徐树铮提供的情报,奉军在秦皇岛劫持了这批枪械,大肆扩军,增编了七个混成旅,并大举入关。

徐树铮此举虽然一度成功压制了冯国璋为首的主和派,但是却让张作霖实力大增,成功的统一了东三省,而皖奉两系不久就因为徐树铮挪用奉军军饷和皖系扩军两事爆发矛盾。北洋集团里皖直奉三派最终兵戎相见,先后爆发了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大战,皖系第一个土崩瓦解,徐树铮反而成了皖系集团的掘墓人,估计这要是他没想到的吧。

民国时期北洋军阀背后的外国势力有哪些

北洋军阀背后的外国势力主要是日本和英美。

所谓北洋军阀,主要是直系(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皖系(段祺瑞、徐树铮)和奉系(张作霖)三大股。他们分别都有外国势力支持。

直系的支持者主要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吴佩孚是上了西方杂志的名人。

张作霖的支持者主要是日本。张大帅把东北搞的有声有色,小鬼子的支持必不可少。为了换的支持,张作霖也让渡了不少利益给日本。当然,张大帅毕竟是一代枭雄,也不会无条件地做日本人的走狗,他还是要自己有独立地位。所以后来两家翻脸,张大帅被日本人炸死了。

(恶搞的是,现在还有人在yy说张大帅不是被日本炸死的,是被苏联炸死的。然后以此作为骂毛子的借口之一。我想说,你们这真是想骂毛子么?张大帅如果是被毛子炸死,这算不算反过来证明他和日本亲密得很,这到底是骂毛子还是继续往死里黑大帅啊?)

皖系段祺瑞背后的支持者也是日本。后来段祺瑞、张作霖和孙中山之间还曾建立大三角同盟。不过,皖系实际上只在北洋早期势力比较大,那时候日本和英美还没翻脸,都是对抗德国的协约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