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之战,徐晃要杀王平,王平一怒放火,徐晃为何狼狈逃走?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马_西晋_匈奴_叛乱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兵马乱 西晋 匈奴 叛乱

本文目录

  • 汉水之战,徐晃要杀王平,王平一怒放火,徐晃为何狼狈逃走
  • 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马
  • 古时打仗一定要兵对兵,将对将吗一个主将被杀,这仗就败了,要当兵的干嘛
  • 五胡乱华时期汉族人差点被灭种,冉闵奋起一搏,能称为“民族英雄”吗,历史事实是怎样的
  • 为什么古代主将叛乱,其手下都跟着叛乱
  • 薛丁山真的被武则天满门抄斩了吗历史上真有其事
  • 西晋军队为何打不过少数民族10万军队为何被匈奴轻易击败
  • 四四方方一座城,城里兵马乱纷纷,兵对兵,将对将,不用刀枪打一仗请问答案是什么
  • 张飞三声大吼吓退曹家百万兵夏侯杰被惊得肝胆碎裂,倒撞马下而死怎么解释
  • 远看像座山,近看像做门,城外马乱兵纷纷,喊来喊去不开门,猜一下

汉水之战,徐晃要杀王平,王平一怒放火,徐晃为何狼狈逃走

王平是个非常优秀的将才。

王平这个人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很精通军事地理,有自己的一套战术,在蜀汉后期,也是一方柱石,国家栋梁。
王平的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在蜀汉阵营中,也能排到前十,低于五虎将、李严、魏延、姜维,与马岱、关兴、张苞相近,而高于廖化、张嶷、吴班等人。

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中,王平曾经与魏军猛将张郃有过交锋,体现了不凡的战斗力。

回目: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诸葛亮命马谡去守街亭,以王平为副将。到达街亭后,马谡不听王平劝阻,执意将大军驻扎在山上,王平只得另率一军驻扎在外。

张郃率兵来到,围住了山坡,截断马谡汲水之道。王平引军杀来救援,正遇到张郃,两将交锋,“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
能与魏军猛将张郃大战“数十余合”
方才败走,王平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

王平这个人,他原本是益州巴西郡的宕渠人。

宕渠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就是张飞与张郃大战的地方,张飞在这里利用地形之利,将张郃的军队封锁于狭道,首尾不能相顾,张郃大败,见势不妙,就弃下大军,率几名亲随逃之夭夭。

王平的家族是宕渠当地汉化的少数民族賨人,后来随着七姓夷王朴胡和賨邑侯杜濩内迁依附于曹操麾下,做了一名“假校尉”。

王平后来归降刘备,也是水到渠成,早有预谋。

刘备与曹操为了争夺汉中,双方发动大战,在汉水一带僵持不下。曹操命令徐晃率兵到汉水以西去阻挡刘备大军,王平看到机会来了,特自告奋勇,请命随徐晃出战:“某深知地理,愿助徐将军同去破蜀。”

为什么王平想投附于刘备呢?其实也在情理之中,他本来就是宕渠的賨人,当宕渠归属于刘备治下后,王平家族中很多亲人也加入到刘备的军中。两军交锋之际,在曹操麾下的王平与蜀军作战时就比较尴尬了,他有时在阵上大喝一声“来将通名!”,对面却答道“平儿,我是你舅舅啊!”

将如此,兵亦然,双方部下的士兵们互相看看,往往发现对面那个持盾拿刀的敌人就是邻居家的何二狗或者王铁蛋。以前还曾经一同上树掏过鸟窝,下水摸过泥鳅。

这要是再刀兵相向,实在是下不去手。

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所以这仗没法打了,王平就有投降刘备的打算。

如果曹军能占优势,将来收复巴西宕渠,王平也还能接受,但徐晃打算率兵渡过汉水,要搞个背水列阵,“致之死地而后生”。王平觉得希望完全破灭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和部下这群家乡人在这次战役中逃无可逃,全部被歼灭。所以王平拒绝随徐晃的大军行动。

徐晃果然被赵云和黄忠夹攻击败。败回后又责怪王平不救,而王平迅速发动兵变,也说明他和部下早有预谋。

此时的徐晃主力已经被赵云和黄忠歼灭得所剩无几,无力应对王平的攻击。而若论武艺,王平虽然不是他的对手,但也并不弱,徐晃想速胜也决无可能,所以只好仓皇逃走。

王平归顺刘备后,还是颇受重用的,刘备很高兴:“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任命精通汉中地形的王平为偏将军,领向导使。

无论在刘备麾下,还是在诸葛亮和姜维主持大军时代,王平始终都受到重用。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马

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只有三万多人,后来鼎盛时期上各地响应的其他各路人马,可能达到二十万或者更多。不过其直属兵力大约只有七八万人,其他部队并不怎么能指挥,加上他自己名声太臭,所以最后玩不过康熙,只能兵败收场。

吴三桂在造反时,其所属部队共有32200人。

吴三桂也算是国人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了,当然,他是属于遗臭万年那种类型的,在明朝末年吴三桂投靠了满清,引清军入关。此后和李自成和南明交战时,他也是带兵奋战,为清朝夺取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吴三桂还亲手绞杀了永历,表明了自己忠于清朝的决心,因此被封清廷为平西王,坐镇云贵。

吴三桂虽然后来起兵造反,不过这并非是他朝三暮四,而是被康熙逼反的。实际上早年吴三桂知道自己作为异姓王,很容易遭到猜忌,所以一直主动提出削减自己的权力。

比如说在康熙四年,吴三桂就上奏说云贵一带反清势力大多被消灭,主动提出削减云贵一带部队数量。

此后他所属的部队被陆续裁撤到53个佐领,按照每个佐领200人算,就是10600人。此外吴三桂下属还有绿营兵四镇十营,共计21600人。这样他实际下属的总兵力就是32200人。在吴三桂的带头下,尚可喜和耿精忠也主动裁撤也不少部队,都只剩下万把人左右。

也正是因为三藩手下兵马不多,所以康熙才下决心强行削藩。因为那会他真的觉得吴三桂他们已经闹不出什么幺蛾子了。

吴三桂起兵以后,部队陆续扩张到八万左右,响应者则是更多。

本来正常削藩,应该循序渐进,比如慢慢削减吴三桂的权力,或者是在北京修建王府,把吴三桂单独召回北京,和其部下分开。

但是由于认为三藩的兵力有限,即使有变,依靠八旗军也足以应对。康熙削藩时只考虑了如何彻底清除三藩的影响,下令不仅吴三桂等人要离开云南,其部属也要全部返回辽东。

此时从吴三桂投降满清算起,已经有29年之久。即使是从吴三桂坐镇云南算起,也有了14年。吴三桂的部下早就在云南购置房产田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康熙此举等于夺走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自然引起吴三桂手下的极大不满。

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已经没有了退路。因为即使他肯奉诏削藩,那么他的部下肯定也早晚会有人因为此时闹出事了,那时候吴三桂也难逃干系。除了造反以外,吴三桂已经无路可走。

因此吴三桂实际上是被康熙逼反的。

然而入关以后八旗子弟生活日益腐化,战斗力锐减。吴三桂起兵以后,南下的八旗军尽管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差不多是吴三桂两倍之多,但是还是被吴三桂打了一个落花流水,一败涂地。吴三桂得以顺利夺取了湖南等地,一路上招兵买马,扩充到了七八万人。

此外康熙对吴三桂这么无情,也让那些原本已经调到其他地方的吴三桂旧部,比如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人纷纷起兵叛乱,以图自保。这么一来,三藩之乱各地叛军的总数差不多有二三十万人之众,声势大张。

但是吴三桂实力有限,各地叛军又缺乏配合,最终兵败。

三藩之乱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三藩之中的尚可喜开始也不愿意跟着吴三桂起兵,继续忠于清朝,在广州据城死守,牵制了吴三桂不少兵力。直到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后来叛乱,吴三桂才解除后顾之忧。

耿精忠倒是起兵响应了吴三桂,但是他和占据台湾的郑经之间矛盾重重,两人厮杀不断,也一直没法给吴三桂太多有力支持。而其他各路叛军也大多只是借助吴三桂的声势起兵,但是实际上拥兵自重,并不服从吴三桂调遣。

因此吴三桂真正能依赖的,主要还是自己那七八万人,实力非常有限。

而清政府毕竟控制了天下大部分地方,其总体实力远优于三藩,所以还是慢慢稳住了阵脚。不过讽刺的是,虽然清军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吴三桂活着的时候各路人马还是逡巡不前,直到吴三桂死后才彻底将叛乱平息。

如果多尔衮直到自己后世子孙面对自己的手下败将居然是这种鸟样,估计得被气活了。

古时打仗一定要兵对兵,将对将吗一个主将被杀,这仗就败了,要当兵的干嘛

古时,两军对垒,先用弓箭射住阵角,保持距离,门旗开处,双方主将答话,以君子之心,各陈理由,言语不合,方兵戎相见,准备厮杀,先由偏将出马,双方擂鼓呐喊助威,俗语,好将不打头三阵,可见将之交锋,亦须三阵定输赢,武将捉对拚杀,胜负必有结果,胜方锐气盛,负方怒气多,接下来,主将令旗指处,大军接触混战,古时决战,车马兵将多,凭的是人海战,战场选的是平坦的大开阔地,一场混战下来,那真是尸堆如山,血流成河,造成如此结果,想都不是双方想看到的,那时生产力低下,诸国地广人稀,百姓苦,上层统治阶级为了一时私利,逞勇斗狠,不管民众死活,亦大悲哀矣!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一将成名万骨枯!兵凶战危!这些话都是有道理的。古代人是聪明的,双方若旗鼓相当,是不会轻易开战的,说的两军开战,不斩来使,说明战前都是不断沟通,协商,无果后,万不得已开战,文的不中,武将比试武艺又不中,那么大流血就不可避免了。生存之道,自然法则,大国之间需要妥协,小国于夹缝中求生存,古有之,今亦然!人类需要和平的生活,大下太平是正道,当局者须三思三思,人类有福矣!

五胡乱华时期汉族人差点被灭种,冉闵奋起一搏,能称为“民族英雄”吗,历史事实是怎样的

说五胡乱华汉人差点灭种那是非常夸大的一种说法。

第一、五胡乱华被形容得很夸张,问题是今天通过分子人类学显示下的汉民族很难找到那个事件影响的痕迹。反而南宋灭亡时盘踞在沿海的阿拉伯人却在北方汉族基因有反应。南宋灭亡沿海存在大量的阿拉伯人,后来朱元璋通过屠城、阉割等极端手段处置,但是还是在北方汉人里留下了部分阿拉伯基因。就是说南宋灭亡其实比五胡乱华的后果要惨痛得多。五胡乱华明显是被夸大了。

第二、既然五胡乱华在基因上没有反应,那说明冉闵的功绩是很大的。五胡乱华一定是有外族的,虽然羌、匈奴、鲜卑里有大量与汉族一致的北三苗,但羯、鲜卑里都有外族。因为游牧地区从古至今人口都没法与中原相比,匈奴入鲜卑也表明是匈奴人口更多,很多鲜卑一听风俗和名称就显示是北三苗匈奴,就是说原本外族人口就少。冉闵的杀胡令虽然范围有限,但是杀的人不少。原本就少的外族,又被按着长相屠杀,再加上战争损耗、自相残杀它还能剩下什么?

第三、五胡乱华里还有一个氐人,这个群体其实就是在西藏地区混过血的D系矮黑族。这个基因同样没有出现在汉民族基因里,而他们长期混血其实与汉族长相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也就是说杀胡令未必会杀到他们,但汉族基因里没有,这说明什么?说明还有大量的人是集体逃出去了。并且这样的族群一般都还保留古制,就是族群会集中迁徙,集体行动。所以这也使得汉民族基因并没有被五胡乱华影响。如果说有影响其实也就是关陇集团里掺杂着的那些北三苗匈奴入鲜卑的人,这些人基因与汉族没有区别。就像蒙古族和藏族里的O3与汉族O3没有区别,都属于三苗北支。不要忘记了,后来建立蒙古族的鲜卑,他们也是北三苗。目前有复旦人类学教授已经说黄金家族基因是O3。那这些人其实是返回游牧地区了。否则就不会有蒙古的鲜卑系和锡伯族了。

更明显的是羯人,羯人其实很明显就是白突厥。不仅名称类似,而且会建筑地下建筑也是一致的。白突厥其实主体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主体入欧洲后,还留有一部分带领着几个跟随民系,高加索基因G系、北欧基因I系,土耳其人就是如此,存在14%的日耳曼基因,其余都是跟随民族。羯人进入一定也有这些人,但今天汉族基因里根本就没有。这说明,他们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剩下的也一定逃了。这么一看冉闵的功绩自然很大。

第四、有人说冉闵不是为了拯救汉民族,我想说,其实这是个逻辑问题。且不说他有没有这个心很难考证,但他客观上确实做了重要贡献。有的人好心办坏事,我们都可以理解。反过来客观上做了贡献也应该得到肯定。这才是有逻辑的表现。

冉闵为何没被视为英雄,其实我觉得中国后世的历史并没有多少是客观公正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很多人被认可或拔高都是因为朝廷推崇。今天中国人也欠缺这一点,一个有贡献的人,尤其是好人不一定就能得到好的评价。今天对冉闵评价其实是被主流脑残学者劫持了。他们那些奇葩逻辑和理由实在不敢恭维。他们连五胡乱华都不能分析透彻,甚至凭着不能自圆其说的揣测就敢说汉民族不纯,所以还指望它们什么?还有一种原因是所谓的民族团结原因导致的。在我心中冉闵就是英雄,毫无疑问。

为什么古代主将叛乱,其手下都跟着叛乱

主将一叛乱(或者叛变),手下就跟着叛乱(或者叛变)了。而且很多时候,手下还因为这个,莫名其妙地给主将给坑了。

比如秦末的时候,章邯带着骊山刑徒组成的大军,平定农民起义。当那些刑徒不再修阿房宫,而是去打仗的时候,他们一定很高兴。因为根据秦朝的军功奖励制度,只要建了战功,不但可以取消刑徒的身份,还可以获得封赏,乃至封侯都有可能。但是最后章邯没和他们任何人商量过,就带着他们投降了项羽。投降项羽以后,章邯被封为雍王,可是,“被投降”的那些士兵,却被项羽坑杀了20万。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坑”啊。

(章邯剧照)

再比如明朝的藩王朱高煦叛乱,后来被平定以后,朱高煦因为是当朝皇帝明宣宗的二叔,明宣宗只是把他废为庶人,并没有杀他,可是跟他叛乱的那些人,却最终有两千多人被杀或者被流放。显然,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坑”啊。

那么,为什么主将一叛乱,手下也都跟着叛乱了呢?我觉得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士兵都要服从指挥。

军队和其他地方一样,要想打胜仗,必须要服从指挥。军队里面,只能有一种意志。主将一旦已经制定了作战计划,下达了作战命令,士兵都是无条件的执行。就算这个命令是错误的,刀山火海士兵们都必须趟过去。“军令如山”,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在军队中,对命令的执行是强制性的,如果谁敢不执行命令,立刻就会被枪决。从害怕枪决的角度来说,士兵也不能不执行。

第二,士兵都被统一思想。

所有的军队,在作战前,都必须统一全军士兵的思想。就是要让士兵对事情的看法,是同一种认识。这可以说是愚民政策,但是这种愚民政策是军队最普遍的方式。不允许发出其他杂音,也不允许讨论。

所有的主将,在叛乱之前,都会统一思想。比如安禄山造反的时候,他告诉士兵,他是进京讨伐惑乱皇帝的杨国忠。杨国忠是一个大奸臣,杨国忠让皇帝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这是去救皇帝于水火。再比如,朱棣在叛乱的时候,也是说皇帝身边有奸臣,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清君侧”。

(安禄山剧照)

由于军队里有严格的纪律,严格的作息,因此,士兵们想到得到真实情况的机会是很少的。就算有个别人得到真实情况,就算这个人把这真实情况告诉了大家,但是,也没人相信他的话。

第三,士兵都想获得好处。

当一个将领叛乱的时候,如果士兵们知道实情,知道主将是在叛乱。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愿意跟着叛乱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一旦叛乱,可能就会有新的希望。那些将领们,他们可能会想,一旦叛乱成功,他们就有可能当大将,甚至当开国功臣,封妻荫子。作为士兵,虽然不一定能升官,但是可以得到钱物的封赏。所以都有好处。

(李从珂剧照)

五代时期是军队叛乱最多的时候,甚至士兵们会主动拥戴将领叛乱,把黄袍披在他们身上。之所以叛乱最多,就是因为每叛乱一次,就会得到很多好处。后唐末帝李从珂就是依靠士兵叛乱,并且给他很大的封赏,最终获得皇位的。他获得皇位后,把官帽子发完了,都还不够发;把国库的钱全部拿出来了,也不够赏。结果后来分配不均,又被别人叛乱,失去了皇位。

(参考资料:《史记》《新五代史》《旧唐书》)

薛丁山真的被武则天满门抄斩了吗历史上真有其事

薛丁山,小说演义中的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薛讷。

薛讷出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是大唐名将薛仁贵的长子。薛讷因为父亲薛仁贵的关系做了城门郎,后来薛讷又改做了县令。薛讷不善言笑,但沉着勇悍,在做县令的时候薛讷就已经展现出了他刚正不阿的品质,当时他不畏强权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来俊臣,但当时武则天对来俊臣已经失去了信任,所以薛讷才幸免于难。

开元年间,唐玄宗在新丰大阅兵搞了一次,唐玄宗看到军容不整,顿时大怒,于是就流放了兵部尚书郭元正,并且将事中,知礼仪事唐绍给斩了。各路兵马顿时乱了,队形也全乱了,只有薛讷

所带领的军队一无所动。唐玄宗顿时大喜,于是派人去召见薛讷,但是却却挡在了营帐之外,唐玄宗听后相当欣慰,认为薛讷治军严整,严禁使者随意进入军营,真有西汉周亚夫细柳营的气势。

当时契丹人与突厥连和,常常侵犯大唐边界,薛讷请求带兵讨伐。当时天气很热,士兵们负重很多,不仅背着武器盔甲,还得背干粮,又要深入敌境,有人就怕赢不了,宰相姚元崇也这么想。但是薛讷却一意孤行执意出击,薛讷说,夏天草原上草木旺盛,正是牛羊生息之际,我们不需要带多少粮食,就能取得胜利。机不可失,您要三思。唐玄宗也刚刚即位,急于建立一点功绩为自己正名,所以也就同意了出兵。

果然士兵们在与突厥人决战时由于天气炎热发挥失常,几乎全军覆没,只有薛讷一个人跑了回来。薛讷把罪过都推在了下属身上,李隆基把他们都杀了。而薛讷因为是名将的后人,加上自己以前确实有战功,免于了责任,但是也被贬为了平民。

同年八月,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进攻临洮军,又进攻兰州及渭州的渭源县,唐玄宗又再次任用薛讷。十月,吐蕃再次进攻渭源,这一次唐玄宗调兵十万,御驾亲征,而薛讷也知道这一仗的重要性,再也不敢轻敌,于是奋勇杀敌,最终取得大战的胜利,玄宗听说薛讷等大获全胜,顿时大喜,于是停下了亲征。让紫微舍人倪若水赶赴前线,记下每个将士的功劳,封薛讷为羽林军大将军,加平阳郡公爵位。

后来突厥再也不敢进犯唐朝了,很多原本突厥的人都纷纷前来投靠唐朝,唐玄宗任命薛讷为凉州的镇军大总管,专门节制边疆的军政大权,此时突厥已经不能和唐朝作对了,只能在关外欺负别的部落,而薛讷也奉命去讨伐剩余的突厥,前后几次打败突厥,几乎解决北方突厥的隐患。

后来在开元八年,薛讷在家患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而唐玄宗也表彰他为:“家代名将,国家元臣。”

西晋军队为何打不过少数民族10万军队为何被匈奴轻易击败

西晋末期,经历八王之乱后司马越掌权,但因其屠杀忠良排除异己而大失人心,西晋内部有苟晞等力量不满司马越而起兵反抗,外部又有逐渐强大的匈奴等胡族势力,可以说司马越最后处于举世皆敌的状况。

永嘉五年,薨于项。秘不发丧。以襄阳王范为大将军,统其众。还葬东海。石勒追及于苦县宁平城,将军钱端出兵距勒,战死,军溃……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晋书》

永嘉五年,晋怀帝让苟晞任大将军征讨司马越,并发布诏书,让各方一起讨伐。司马越得知消息后,病死在项城。当时辅佐司马越的太尉王衍秘不发丧,决定率领当时司马越的十万余部众,返回司马越的东海封国安葬。

但在路上遭遇到了匈奴、羯族军队围攻,最终司马越的十万军队惨败。可以说,这是西晋军队与匈奴少数民族的第一次较为大规模的交战,结果以西晋十万主力惨被而告终。从中能够看出当时西晋军队与匈奴、借等胡族军队之间的实力差距。之后,太尉王衍被活捉后杀死,洛阳也被攻陷,晋怀帝被俘虏,匈奴、羯族入城屠戮数万王公平民,这便是著名的永嘉之乱。

不仅如此,西晋军队的势弱在永嘉之乱后的表现中也能得到体现。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并州军事对抗匈奴、羯,但面对石勒进攻并州,刘琨遭遇惨被,不得不依靠鲜卑段匹磾等人才得以存续。

面对匈奴的进攻,永嘉之后留守北方的晋朝将领也多不能战胜,建兴二年郭默被匈奴围困,李矩请求刘琨派遣的鲜卑起兵帮助,才逼退匈奴得以脱困。这足见当时晋朝军队的势弱,而包括匈奴、鲜卑等胡族力量的强大。

那么,导致西晋军队打不过少数民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司马越的10万西晋军队能被匈奴轻易击溃?原因有几点:

1、 显而易见的原因: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衰弱,胡族力量未加限制

西晋最终无力抵抗匈奴,最为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当时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衰微,并且对于已经集聚在中原周边的胡族力量,并没有有效的限制手段,最终导致了西晋军队无力抵抗胡族势力。

八王之乱对于西晋王朝的国力消耗是巨大的,这场持续了十几年的内部战乱,让刚结束东汉末期以来三国乱世的中原大地,再起战乱。统治各方的诸王起兵参战,导致地方百姓流离失所,八王相继失败也导致地方民众被杀戮众多,但从八王之乱后期动辄数万的“乞活军”便足见当时民众流离失所的状态。经历十数年的八王之乱,社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中原王朝的国力再次遭到衰弱。

并且,八王之乱的末期,胡族力量参与其中,也是五胡入华的提前预演。东海王司马越与成都王司马颖的对决之中,司马越联合鲜卑等力量帮助自己对抗司马颖,司马颖联合匈奴、鲜卑力量对抗司马越,足见当时胡族力量的崛起。并且,像匈奴刘渊等人都在西晋朝中任地方等要职,更加利于其势力的壮大,永嘉之乱前的前赵和成汉政权的建立,就足见当时胡族力量在地方的强大。

综上两种因素,导致了最终西晋军队无力抵挡匈奴势力,再难重新三国鼎立之时平吴的强盛。

需要明确的是,八王之乱导致的西晋国力衰弱最为直观的体现,正是如同题目当中提及的西晋军队无力抵抗匈奴,10万军队被匈奴轻松击溃。那么,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曾经在灭蜀汉平东吴中尚且强盛的军力衰微到如此不堪的程度?

2、 西晋军队不敌匈奴等胡族力量的根源:司马炎的州郡去兵和分封宗室

导致西晋军队实力衰弱的根源,应当从西晋建立之后,司马炎所推行的两项政策去看,即“州郡去兵”和“分封宗室”。

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晋书》

平定东吴完成天下统一之后,司马炎推出了去除州郡兵力的措施,让原本为西晋主要军事力量的地方军队受到极大的削减。大郡一百,小郡五十的地方州郡力量,当然无法抵挡虎视眈眈的胡族力量,甚至对于当时导致西晋内部的丧乱——八王之乱都无法形成压制。

这与司马炎所实行的另一项“昏招”有着极大关系——“大封宗室”。

鉴于曹魏建立后,曹丕限制曹氏宗亲的势力,导致最终曹氏宗亲无法拱卫皇室而被司马师篡权。晋武帝司马炎称帝之后,大封司马氏宗亲,让司马氏宗亲获得地域广阔的封地,并且能够在地方掌控自己的军队。让诸多封王都督军事区与各自的封地相匹配,更加为司马氏宗亲崛起创造了条件。

这样虽然也让司马氏封王掌兵弥补了“州郡去兵”导致的西晋内部兵力衰弱的弊端,同时还能让司马氏宗亲在天下各方拥有势力,在中枢皇权受到威胁是可以拱卫皇室。但是,这却让地方封王的势力过度强大,形成了对于司马氏皇权的威胁。

等到外戚杨骏、后宫贾南风等势力相继掌控朝政,司马氏的皇权受到了所谓的“威胁”时,在各自封国拥兵自重的司马氏封王起兵作乱,让西晋国力迅速衰落,进而导致了最终的灭亡。


总结:“州郡去兵”和“分封宗室”所引发的最终西晋王朝悲惨结局

司马炎所推行“州郡去兵”,让西晋中枢能够掌控的军事力量受到极大的削弱,这就导致了的因“分封宗室”而强大的地方“八王”起兵作乱,进而让西晋国力衰弱,无法抵挡匈奴等胡族军队,最终导致灭亡的结局。

在这其中,西晋军队无法抵抗匈奴等胡族军队的原因,除了胡族势力的崛起之外,最主要的当然是西晋军力的衰微。而西晋军力的衰微,又是因为八王之乱,诸多掌控军事力量的司马氏封王之间相互争斗,最终导致西晋国力衰弱,军事力量也受到严重损伤。

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应当追溯到司马炎用州郡去兵和分封宗室的策略,让地方无军事力量可用,而西晋主要军事力量又掌控在了诸王手中,经历八王之乱后这些军事力量遭到 了极大的破坏,也就造成了在西晋没有多加限制的胡族势力入侵时,西晋军队无力抵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四四方方一座城,城里兵马乱纷纷,兵对兵,将对将,不用刀枪打一仗请问答案是什么

您好,答案是 象棋。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英文现译作Xiangqi)。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暗棋阁也是其中一种传统玩法,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中国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为促进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现将“中国象棋”项目名称更改为“象棋”。此外,高材质的象棋也具有收藏价值,如:高档木材、玉石等为材料的象棋。更有文人墨客为象棋谱写了诗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种文化色彩。

张飞三声大吼吓退曹家百万兵夏侯杰被惊得肝胆碎裂,倒撞马下而死怎么解释

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是从文学的层面。三国演义首先是一部小说,它以三国志为基础,融合了民间故事和作者自己的想象。所以三国演义不是一部史书,它不对历史的真实性负责。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飞大吼三声吓退曹家百万兵,把夏侯杰吓得撞马下而死,这更多是一种文学手法。是为了突出张飞的气魄和暴猛,赋予了人物的传奇性,这也是所谓”演义“的真谛。

二是从实际解释的层面。关羽曾经对曹操说: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曹操听后也心惊胆战,特地嘱咐手下要小心张飞。

所以说,张飞在曹营里的将士们中间是威名远扬的,而夏侯杰肯定也知道张飞的威猛。张飞大叫三声,他作为敌方将军感到恐惧,进而引发大脑或心脏的某种不可遏制的反应,从而猝死,也是有可能的。当然这是结合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解释。

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文学化的解释,就是塑造人物的一种方法,不用过于当真。

远看像座山,近看像做门,城外马乱兵纷纷,喊来喊去不开门,猜一下

远看像座山,近看像做门,城外兵马(乱)纷纷,喊来喊去不开门。猜一物 :乱 含有 舌,谐音为 蛇。生肖 :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